经学历史清朝皮锡瑞.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121849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73.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学历史清朝皮锡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经学历史清朝皮锡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经学历史清朝皮锡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经学历史清朝皮锡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经学历史清朝皮锡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学历史清朝皮锡瑞.docx

《经学历史清朝皮锡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学历史清朝皮锡瑞.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学历史清朝皮锡瑞.docx

经学历史清朝皮锡瑞

经学历史(清朝皮锡瑞).txt43风帆,不挂在桅杆上,是一块无用的布;桅杆,不挂上风帆,是一根平常的柱;理想,不付诸行动是虚无缥缈的雾;行动,而没有理想,是徒走没有尽头的路。

44成功的门往往虚掩着,只要你勇敢去推,它就会豁然洞开。

 经学历史清·皮锡瑞

  ●一、经学开辟时代

  凡学不考其源流,莫能通古今之变;不别其得失,无以获从入之途。

古来国运有盛衰,经学亦有盛衰;国统有分合,经学亦有分合。

历史具在,可明征也。

经学开辟时代,断自孔子删定《六经》为始。

孔子以前,不得有经;犹之李耳既出,始著五千之言;释迦未生,不传七佛之论也。

《易》自伏羲画卦,文王重卦,止有画而无辞;(史迁、扬雄、王充皆止云文王重卦,不云作《卦辞》。

)亦如《连山》、《归藏》止为卜筮之用而已。

《连山》、《归藏》不得为经,则伏羲、文王之《易》亦不得为经矣。

《春秋》,鲁史旧名,止有其事其文而无其义;亦如晋《乘》、楚《梼杌》止为记事之书而已。

晋《乘》、楚《梼杌》不得为经,则鲁之《春秋》亦不得为经矣。

古《诗》三千篇,《书》三千二百四十篇,虽卷帙繁多,而未经删定,未必篇篇有义可为法戒。

《周礼》出山岩屋壁,汉人以为渎乱不验,又以为六国时人作,未必真出周公。

《仪礼》十七篇,虽周公之遗,然当时或不止此数而孔子删定,或并不及此数而孔子增补,皆未可知。

观“孺悲学士丧礼于孔子,《士丧礼》于是乎书”,则十七篇亦自孔子始定;犹之删《诗》为三百篇,删《书》为百篇,皆经孔子手定而后列于经也。

《易》自孔子作《卦爻辞》、(《史记·周本纪》不言文王作《卦辞》,《鲁世家》不言周公作《爻辞》,则《卦辞》、《爻辞》亦必是孔子所作。

)《彖》、《象》、《文言》,阐发羲、文之旨,而后《易》不仅为占筮之用。

《春秋》自孔子加笔削褒贬,为后王立法,而后《春秋》不仅为记事之书。

此二经为孔子所作,义尤显著。

汉初旧说,分明不误;东汉以后,始疑所不当疑。

疑《易》有“盖取诸益”、“盖取诸噬嗑”,谓重卦当在神农前。

疑《易》有“当文王与纣之事邪”,谓《卦爻辞》为文王作。

疑《爻辞》有“箕子之明夷”、“王用亨于岐山”,谓非文王所作,而当分属周公。

于是《周易》一经不得为孔子作;孔《疏》乃谓文王、周公所作为经,孔子所作为传矣。

疑《左氏传》韩宣适鲁,见《易象》与鲁《春秋》,有“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之言,谓周公作《春秋》。

于是《春秋》一经不得为孔子作;杜预乃谓周公所作为旧例,孔子所修为新例矣。

或又疑孔子无删《诗》、《书》之事,《周礼》、《仪礼》并出周公,则孔子并未作一书;章学诚乃谓周公集大成,孔子非集大成矣。

  读孔子所作之经,当知孔子作《六经》之旨。

孔子有帝王之德而无帝王之位,晚年知道不行,退而删定《六经》,以教万世。

其微言大义实可为万世之准则。

后之为人君者,必遵孔子之教,乃足以治一国;所谓“循之则治,违之则乱。

”后之为士大夫者,亦必遵孔子之教,乃足以治一身;所谓“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此万世之公言,非一人之私论也。

孔子之教何在?

即在所作《六经》之内。

故孔子为万世师表,《六经》即万世教科书。

惟汉人知孔子维世立教之义,故谓孔子为汉定道,为汉制作。

当时儒者尊信《六经》之学可以治世,孔子之道可为弘亮洪业、赞扬迪哲之用。

朝廷议礼、议政,无不引经;公卿大夫士吏,无不通一艺以上。

虽汉家制度,王霸杂用,未能尽行孔教;而通经致用,人才已为后世之所莫逮。

盖孔子之以《六经》教万世者,稍用其学,而效已著明如是矣。

自汉以后,闇忽不章。

其尊孔子,奉以虚名,不知其所以教万世者安在;其崇经学,亦视为故事,不实行其学以治世。

特以历代相承,莫之敢废而已。

由是古义茫昧,圣学榛芜。

孔子所作之《易》,以为止有《十翼》;则孔子于《易》,不过为经作传,如后世笺注家。

陈抟又杂以道家之图书,乃有伏羲之《易》、文王之《易》加于孔子之上,而《易》义大乱矣。

孔子所定之《诗》、《书》,以为并无义例;则孔子于《诗》、《书》,不过如昭明之《文选》、姚铉之《唐文粹》,编辑一过,稍有去取。

王柏又作《诗疑》、《书疑》,恣意删改,使无完肤,而《诗》、《书》大乱矣。

孔子所作之《春秋》,以为本周公之凡例;则孔子于《春秋》,不过如《汉书》之本《史记》、《后汉书》之本《三国志》,钞录一过,稍有增损。

杜《注》、孔《疏》又不信一字褒贬,概以为阙文疑义;王安石乃以《春秋》为断烂朝报,而《春秋》几废矣。

凡此皆由不知孔子作《六经》教万世之旨,不信汉人之说,横生臆见,诋毁先儒。

始于疑经,渐至非圣。

或尊周公以压孔子,(如杜预之说《春秋》是。

)或尊伏羲、文王以压孔子,(如宋人之说《易》是。

)孔子手定之经,非特不用以教世,且不以经为孔子手定,而属之他人。

经学不明,孔教不尊,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

故必以经为孔子作,始可以言经学;必知孔子作经以教万世之旨,始可以言经学。

  孔子以前,未有经名,而已有经说,具见于《左氏内外传》。

《内传》所载元亨利贞之解,黄裳元吉之辨,夏后之九功九歌,文武之九德七德,《虞书》数舜功之四凶十六相,以及《外传》之叔向、单穆公、闵马父、左史倚相、观射父、白公子张诸人,或释《诗》,或征礼,(详见王应麟《困学纪闻》。

)非但比汉儒故训为古,且出孔子删订以前。

惟是《左氏》浮夸,未必所言尽信。

穆姜明随卦之义,何与《文言》尽符;季札在正乐之前,岂能雅颂得所。

(《困学纪闻》引“克己复礼”“出门如宾”二条,云:

“左氏粗闻阙里绪言,每每引用,而辄有更易。

穆姜于随举《文言》,亦此类。

”)《三坟》、《五典》、《八索》、《九邱》见《左氏昭》十二年。

《周礼》外史掌《三坟》、《五典》之书;郑《注》“楚灵王所谓《三坟》、《五典》。

”据此,则《三坟》、《五典》乃《书》之类。

伪孔安国《尚书传序》曰:

“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八卦之说谓之《八索》;九州之志,谓之《九邱》。

”其解《三坟》、《五典》,本于郑《注》;《八索》、《九邱》,本于马融。

据其说,则《八索》乃《易》之类。

皆无明据,可不深究。

今所传惟《帝典》;(伏生传《尚书》止有《尧典》,而《舜典》即在内;盖二帝合为一书,故《大学》称《帝典》。

)而宋人伪作《三坟书》。

若夫伏羲十言,义著消息;神农并耕,说传古初。

黄帝、颛顼之道,具在丹书;少皋纪官之名,创于白帝。

洪荒已远,文献无征;有裨博闻,无关闳旨。

(惟伏羲十言之教,于八卦之外,增消、息二字,郑、荀、虞《易》皆本之以立说。

  《王制》“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

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文献通考》应氏曰:

“乐正崇四术以训士,则先王之《诗》、《书》、《礼》、《乐》其设教固已久。

《易》虽用于卜筮,而精微之理非初学所可语;《春秋》虽公其记载,而策书亦非民庶所得尽窥。

故《易象》、《春秋》,韩宣子适鲁始得见之。

则诸国之教未必尽备六者。

盖自夫子删定赞修笔削之余,而后传习滋广,经术流行。

”案应氏之说近是而未尽也。

文王重六十四卦,见《史记·周本纪》,而不云作《卦辞》;《鲁周公世家》亦无作《爻辞》事。

盖无文辞,故不可以教士。

若当时已有《卦爻辞》,则如后世御纂、钦定之书,必颁学官以教士矣。

观乐正之不以《易》教,知文王、周公无作《卦爻辞》之事。

《春秋》,国史相传,据事直书,有文无义,故亦不可以教士。

若当时已有褒贬笔削之例,如朱子《纲目》有《发明》、《书法》,亦可以教士矣。

观乐正之不以《春秋》教,知周公无作《春秋》凡例之事。

《论衡须颂篇》曰:

“问说《书》者‘钦明文思’以下,谁所言也?

曰:

篇家也。

篇家谁也?

孔子也。

”匡衡上疏曰:

“孔子论《诗》,以《关雎》为首。

”张超《诮青衣赋》曰:

“周渐将衰,康王晏起。

毕公喟然,深思古道。

感彼关雎,德不双侣。

孔氏大之,列冠篇首。

”是汉人以为《诗》、《书》皆孔子所定,而《易》与《春秋》更无论矣。

  孔子出而有经之名。

《礼记经解》“孔子曰:

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始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六经》。

然篇名《经解》,而孔子口中无经字。

《庄子·天运篇》“孔子谓老聃曰:

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孔子始明言经。

或当删定《六经》之时,以其道可常行,正名为经。

又《庄子·天道篇》“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于是繙十二经以说。

”《经典释文》“说者云:

《诗》、《书》、《礼》、《乐》、《易》、《春秋》,又加《六纬》,合为十二经也。

一说云:

《易》上、下经并《十翼》,为十二。

又一云:

《春秋》十二公经也。

”三说不同,皆可为孔子时正名为经之证。

经名正,而惟皇建极,群下莫不承流;如日中天,众星无非拱向矣。

龚自珍曰:

“仲尼未生,先有《六经》;仲尼既生,自明不作;仲尼曷尝率弟子使笔其言以自制一经哉!

”如龚氏言,不知何以解夫子之作《春秋》。

是犹惑于刘歆、杜预之说,不知孔子以前不得有经之义也。

  《六经》之外,有《孝经》,亦称经。

《孝经纬钩命诀》“孔子曰:

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

”又曰:

“《春秋》属商,《孝经》属参。

”是孔子已名其书为《孝经》。

其所以称经者,《汉书艺文志》曰:

“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

举大者言,故曰《孝经》。

”郑注《孝经序》曰:

“《孝经》者,三才之经纬,五行之纲纪。

孝为百行之首;经者,不易之称。

”郑注《中庸》“大经大本”曰:

“大经谓《六艺》,而指《春秋》也;大本,《孝经》也。

”汉人推尊孔子,多以《春秋》、《孝经》并称。

《史晨奉祀孔子庙碑》云:

“乃作《春秋》,复演《孝经》。

”《百石卒史碑》云:

“孔子作《春秋》,制《孝经》。

”盖以《诗》、《书》、《易》、《礼》为孔子所修,而《春秋》、《孝经》乃孔子所作也。

郑康成《六艺论》云:

“孔子以《六艺》题目不同,指意殊别,恐道离散,后世莫知根源,故作《孝经》以总会之。

”据郑说,是《孝经》视诸经为最要,故称经亦最先。

魏文侯已有《孝经传》,是作传者亦视诸经为先,与子夏《易传》同时矣。

二书,《艺文志》皆不载。

  删定《六经》之旨,见于《史记》。

《孔子世家》云: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

追述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

曰: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观殷、夏所损益,曰:

‘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

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

’故《书》传、《礼》记自孔氏。

孔子语鲁太师:

‘乐其可知也。

始作,翕如;纵之,纯如,皦如,绎如也,以成。

’‘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

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

故曰:

‘《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据此,则孔子删定《六经》,《书》与《礼》相通,《诗》与《乐》相通,而《礼》、《乐》又相通。

《诗》、《书》、《礼》、《乐》教弟子三千,而通六艺止七十二人;则孔门设教,犹乐正四术之遗,而《易》、《春秋》非高足弟子莫能通矣。

  《史记》以《春秋》别出于后,云:

“子曰:

‘弗乎!

弗乎!

君子疾殁世而名不称焉。

吾道不行矣!

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

’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

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

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

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

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弟子受《春秋》,孔子曰:

‘后世知丘者以《春秋》,罪丘者亦以《春秋》。

’”案《史记》以《春秋》别出于后,而解说独详,盖推重孔子作《春秋》之功比删订诸经为尤大,与孟子称孔子作《春秋》比禹抑洪水、周公兼夷狄相似。

其说《春秋》大义,亦与《孟子》、《公羊》相合,知有据鲁、亲周、故殷之义,则知《公羊》家三科九旨之说未可非矣。

知有绳当世贬损之文,则知《左氏》家经承旧史、史承赴告之说不足信矣。

知有后世知丘罪丘之言,则知后世以史视《春秋》,谓褒善贬恶而已者,尤大谬矣。

(程子曰:

“后世以史视《春秋》,谓褒善贬恶而已,至于经世之大法,则不知也。

”切中汉以后说春秋之失。

  ●二、经学流传时代

  经名昉自孔子,经学传于孔门。

《韩非子显学篇》云:

“孔子之后,儒分为人,有子张氏、子思氏、颜氏、孟氏、漆雕氏、仲良氏、公孙氏、乐正氏之儒。

”陶潜《圣贤群辅录》云:

“颜氏传《诗》,为讽谏之儒;孟氏传《书》,为疏通致远之儒;漆雕氏传《礼》,为恭俭庄敬之儒;仲良氏传《乐》,为移风易俗之儒;乐正氏传《春秋》,为属辞比事之儒;公孙氏传《易》,为洁静精微之儒。

”诸儒皆不传,无从考其家法;可考者,惟卜氏子夏。

洪迈《容斋随笔》云:

“孔子弟子,惟子夏于诸经独有书。

虽传记杂言未可尽信,然要为与他人不同矣。

于《易》则有《传》。

于《诗》则有《序》。

而《毛诗》之学,一云:

子夏授高行子,四传而至小毛公;一云:

子夏传曾申,五传而至大毛公。

于《礼》则有《仪礼丧服》一篇,马融王肃诸儒多为之训说。

于《春秋》所云不能赞一辞,盖亦尝从事于斯矣。

公羊高实受之于子夏。

榖梁赤者,《风俗通》亦云子夏门人。

于《论语》,则郑康成以为仲弓、子夏等所撰定也。

后汉徐防上疏曰:

‘《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

’斯其证云。

”朱彝尊《经义考》云:

“孔门自子夏兼通《六艺》而外,若子木之受《易》,子开之习《书》,子舆之述《孝经》,子贡之问《乐》,有若、仲弓、闵子骞、言游之撰《论语》;而传《士丧礼》者,实孺悲之功也。

  《韩非子》言八儒有颜氏;孔门弟子,颜氏有八,未必即是子渊。

八儒有子思氏;《子思》二十三篇列《汉志》儒家,今亡。

沈约谓《礼记中庸》、《表记》、《坊记》、《缁衣》皆取《子思子》。

然则《坊记》、《表记》、《缁衣》之“子言之”、“子曰”,或即子思子之言,故中有引《论语》一条。

后人以此疑非孔子之言;解此,可无疑矣。

诸篇引《易》、《书》、《诗》、《春秋》,皆可取证古义。

刘瓛以《缁衣》为公孙尼子所作,沈约以《乐记》取《公孙尼子》,或即八儒之公孙氏欤?

《曾子》十八篇,《汉志》列儒家,今存十篇于《大戴礼记》中:

《曾子立事》弟一,《曾子本孝》弟二;《曾子立孝》弟三,《曾子大孝》弟四,《曾子事父母》弟五,《曾子·制言上》弟六,《曾子制言中》弟七,《曾子·制言下》弟八,《曾子·疾病》弟九,《曾子·天员》弟十。

中引经义,皆极纯正;《天员篇》尤足见大贤之学无不通云。

“单居离问于曾子曰:

‘天员而地方者,诚有之乎?

’曾子曰:

‘天之所生上首,地之所生下首;上首之谓员,下首之谓方。

如诚天员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掩也。

’”据曾子说,谓员谓方,谓其道,非谓其形。

方员同积,员者不能掩方之四角。

今地为天所掩,明地在天中。

天体浑员,地体亦员,与地球之说合。

《周髀算经》、《黄帝内经》皆言地员,非发自西人也。

  《史记·儒林传》曰:

“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赵岐谓孟子通《五经》,尤长于《诗》、《书》。

今考其书,实于《春秋》之学尤深。

如云“《春秋》,天子之事”、“其义则丘窃取”之类,皆微言大义。

惜孟子《春秋》之学不传。

《群辅录》云乐正氏传《春秋》,不知即孟子弟子乐正克否。

其学亦无可考。

惟荀卿传经之功甚巨。

《释文序录》《毛诗》,一云:

“孙卿子传鲁人大毛公”,则《毛诗》为荀子所传。

《汉书楚元王交传》“少时尝与鲁穆生、白生、申公同受《诗》于浮丘伯。

伯者,孙卿之门人。

”《鲁诗》出于申公,则《鲁诗》亦荀子所传。

《韩诗》今存《外传》,引《荀子》以说《诗》者,四十有四,则《韩诗》亦与《荀子》合。

《序录》“左丘明作传以授曾申。

申传卫人吴起。

起传其子期。

期传楚人铎椒。

椒传赵人虞卿。

卿传同郡荀卿。

”则《左氏春秋》,荀子所传。

《儒林传》云:

“瑕丘江公受《榖梁春秋》及《诗》于鲁申公。

”申公为荀卿再传弟子,则《榖梁春秋》亦荀子所传。

《大戴曾子立事篇》载《荀子修身》、《大略》二篇文,《小戴乐记》、《三年问》、《乡饮酒义篇》载《荀子·礼论》、《乐论》篇文,则二戴之《礼》亦荀子所传。

刘向称荀卿善为《易》,其义略见《非相》、《大略》二篇。

是荀子能传《易》、《诗》、《礼》、《乐》、《春秋》,汉初传其学者极盛。

  五三《六经》载籍,(见司马相如《封禅书》。

五三谓五帝三王,)定自尼山;七十二子支流,分于战国。

馯臂子弓之传《易》,实授兰陵;(《荀子》书称仲尼、子弓,或即传《易》之馯臂子弓。

)高行、孟仲之言《诗》,(传《毛诗》之高行子孟仲子当即《孟子书》所载者。

)或师邹峄。

《王制》在赧王之后,说本郑君;《周官》为六国之书,论原何氏。

凡今古学之两大派,皆鲁东家之三四传。

(《王制》为今学大宗,《周官》为古学大宗。

郑君欲和同今古文,以《王制》为殷制,《周官》为周制,调停其说。

)虽云枝叶扶疏,实亦波澜莫二。

是以文侯贵显,能言大学明堂;蒙吏荒唐,解道《诗》、《书》、《礼》、《乐》。

秦廷议礼,援天子七庙之文;(见《秦始皇本纪》。

)《汲冢》纪年,仿《春秋》一王之法。

良田祖龙肆虐,博士尚守遗书;获麟成编,西河能传旧史。

当时环堵之士,遁世之徒,崎岖戎马之间,展转纵横之际,惜年代绵邈,姓氏湮沦;如《公羊》有沈子、司马子、北宫子、鲁子、高子六人,《榖梁》有沈子、尸子二人,皆独抱遗经,有功后学者。

  墨子之引《书传》,每异孔门;吕氏之著《春秋》,本殊周制。

其时九流竞胜,诸子争鸣;虽有古籍留遗,并非尼山手订。

引《书》间出百篇之外,引《诗》或在三千之中,但可胪为异闻,不当执证经义。

万章之问井廪,难补《舜典》逸文;郑君之注南风,不取《尸子》杂说。

诬伊尹以婴戮,据周公之出奔,疑皆处士横议之词,流俗传闻之训。

虽《魏史》出安釐之世,蒙恬见未焚之书,而义异常经,说难凭信。

此其授受,本别参商;惜乎辞辟,未经邹孟。

宜有别裁之识,乃无泥古之讥。

(《竹书》所云:

尧幽囚,益干启位,太申杀伊尹,与咸邱蒙之说何异?

蒙恬言周公奔楚;亦战国人之说。

恬非经师,虽古,不足信也。

  秦政晚谬,乃致燔烧;汉高宏规,未遑庠序。

而叔孙生、伏生皆博士故宫,杜田生、申公亦先朝旧学;摭拾秦灰之后,宝藏汉壁之先;岂但礼器归陈,弦歌怀鲁?

刘歆《移太常博士书》曰:

“汉兴,去圣帝明王遐远,仲尼之道又绝,法度无所因袭。

时独有一叔孙通,略定礼仪。

天下但有《易》卜,未有他书。

至孝惠之时,乃除挟书之律。

然公卿大臣绛、灌之属,咸介胄武夫,莫以为意。

至孝文皇帝,始使掌故晁错从伏生受《尚书》。

《尚书》初出于屋壁,朽折散绝,今其书见在,时师传读而已。

《诗》始萌芽。

天下众书往往颇出,皆诸子传说,犹广立于学官,为置博士。

在朝之儒,惟贾生而已。

至孝武皇帝,然后邹、鲁、梁、赵颇有《诗》、《礼》、《春秋》先师。

当此之时,一人不能独尽其经,或为《雅》,或为《颂》,相合而成。

《泰誓》后得,博士集而读之。

故诏书曰:

‘礼坏乐崩,书缺简脱,朕甚悯焉。

’时汉兴已七八十年,离于全经,固已远矣。

”案歆欲兴古文,故极诋今学,所说不无过当,而亦可见汉初传经之苦心。

  孔子所定谓之经;弟子所释谓之传,或谓之记;弟子展转相授谓之说。

惟《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乃孔子所手定,得称为经。

如释家以佛所说为经,禅师所说为律论也。

《易》之《系辞》,《礼》之《丧服》,附经最早;而《史记》称《系辞》为传,以《系辞》乃弟子作,义主释经,不使与正经相混也;《丧服传》,子夏作,义主释礼,亦不当与丧礼相混也。

《论语》记孔子言而非孔子所作,出于弟子撰定,故亦但名为传;汉人引《论语》多称传。

《孝经》虽名为经,而汉人引之亦称传,以不在六艺之中也。

汉人以《乐经》亡,但立《诗》、《书》、《易》、《礼》、《春秋》五经博士,后增《论语》为六,又增《孝经》为七。

唐分三《礼》、三《传》,合《易》、《书》、《诗》为九。

宋又增《论语》、《孝经》、《孟子》、《尔雅》为十三经。

皆不知经传当分别,不得以传记概称为经也。

(《易》之《系辞》即卦爻辞;今之《系辞》乃《系辞》传,盖商瞿诸人所作,故其中明引子曰。

《释文》,王肃本有传字。

《史记》引《系辞》,谓之《易大传》。

  ●三、经学昌明时代

  《史记·儒林传》曰:

“今上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乡之。

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

自是之后,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

言《尚书》,自济南伏生。

言《礼》,自鲁高堂生。

言《易》,自菑川田生。

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毋生,于赵自董仲舒。

”申公传曰:

“申公者,鲁人也。

……独以《诗经》为训以教。

无传疑;疑者则阙不传。

……弟子为博士者十余人,……至于大夫、郎中、掌故以百数。

言《诗》虽殊,多本于申公。

”辕固生传曰:

“辕固生者,齐人也。

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

……齐言《诗》,皆本辕固生也。

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

”韩婴传曰:

“韩生者,燕人生。

孝文帝时,为博士。

……推《诗》之意,而为《内外传》数万言。

其语颇与齐、鲁间殊,其归一也。

……燕、赵间言《诗》者由韩生。

”传言《诗》,止有鲁、齐、韩三家,而无《毛诗》。

伏生传曰:

“伏生者,济南人也。

故为秦博士。

孝文帝时,欲求能治《尚书》者,天下无有,乃闻伏生能治,欲召之。

是时,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乃诏太常,使掌故朝错往受之。

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

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

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

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

……孔氏有《古文尚书》,而安国以今文读之,因以起其家,《逸书》得十余篇,盖《尚书》滋多于是矣。

”传言《尚书》,止有伏生;虽乃孔氏古文,而不云安国作传。

高堂生传曰:

“诸学者多言《礼》,而鲁高堂生最。

本《礼》固自孔子时而其经不具;及至秦焚书,书散亡益多。

于今独有《士礼》,高堂生能言之。

”传言《礼》,止有《仪礼》,而无周官。

田何传曰:

“自鲁商瞿受《易》孔子,……传……六世至齐人田何,字子庄,而汉兴。

田何传东武人王同子仲,子仲传菑川人杨何。

……言《易》者本于杨何之家。

”传言《易》,止有杨何,而无费氏古文。

董仲舒传曰:

“董仲舒,广川人也。

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

……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

”胡毋生传曰:

“胡毋生,齐人也。

孝景时,为博士。

……齐之为《春秋》者,多受胡毋生。

公孙弘亦颇受焉。

瑕丘江生为《榖梁春秋》。

自公孙弘得用,尝集比其义,卒用董仲舒。

”传言《春秋》,唯《公羊董》、胡二家;略及《榖梁》,而不言左氏。

史迁当时盖未有《毛诗》、《古文尚书》、《周官》、《左氏》诸古文家也。

经学至汉武始昌明,而汉武时之经学为最纯正。

  《困学纪闻》“后汉翟酺曰:

‘文帝始置一经博士。

’考之汉史,文帝时,申公、韩婴以《诗》为博士,五经列于学官者,唯《诗》而已。

景帝以辕固生为博士,而余经未立。

武帝建元五年春,初置五经博士。

《儒林传》赞曰:

‘武帝立五经博士,《书》唯有欧阳,《礼》后,《易》杨,《春秋公羊》而已。

’立五经而独举其四,盖《诗》已立于文帝时,今并《诗》为五也。

”案《史记儒林传》,董仲舒、胡毋生皆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则景帝已立《春秋》博士,不止《诗》一经矣。

特至武帝,五经博士始备。

此昌明经学一大事,而《史记》不载;但云:

“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公孙弘为学官,悼道之郁滞,乃请……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

……郡国县道邑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者,……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

一岁皆辄试,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

其高第可以为郎中者,太常籍奏。

即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