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届九级语文第二次统一练习二模试题解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118543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52.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昌平区届九级语文第二次统一练习二模试题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北京市昌平区届九级语文第二次统一练习二模试题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北京市昌平区届九级语文第二次统一练习二模试题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北京市昌平区届九级语文第二次统一练习二模试题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北京市昌平区届九级语文第二次统一练习二模试题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昌平区届九级语文第二次统一练习二模试题解析.docx

《北京市昌平区届九级语文第二次统一练习二模试题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昌平区届九级语文第二次统一练习二模试题解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昌平区届九级语文第二次统一练习二模试题解析.docx

北京市昌平区届九级语文第二次统一练习二模试题解析

北京市昌平区2016届九年级语文第二次统一练习(二模)试题

学校姓名准考证号

1.本试卷共12页,共五道大题,23道小题。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姓名和准考证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将本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一、基础·运用(共21分

1.下面是三幅书法作品,请根据要求,完成第

(1)—

(2)题。

(共3分)

(作品一)

(作品二)

(1)请用上面两幅书法作品中的成语,把下面的一副对联补充完整,并用正楷字抄写在答题纸的田字格内。

(2分)

上联:

创伟业

下联:

展宏图

(2)作品三是颜真卿的楷书作品《颜勤礼碑》局部,对这幅书法作品的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1分)

A.笔画横细竖粗,体现沉稳有力之蕴。

B.结构阔大端正,尽显雄壮刚强之势。

C.章法变化无常,流露酣畅淋漓之态。

D.布局大小合理,深藏庄严肃穆之感。

 

(作品三)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

(2)题。

(共4分)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同时,清明节又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

踏青除了欣赏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中国是个诗的大国,诗人写诗讲究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清明就是这样一个让人诗兴勃发的节日。

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

清明时节,春雨潇潇,踏青扫墓,祭奠先人,吟诵古诗名句,领略诗人意趣,不失为悦情赏心之雅事。

可以说,清明节是,,。

(1)对文中加点字注音和对划线字笔顺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吟诵(yǒng)“万”的笔顺是:

B.吟诵(sòng)“万”的笔顺是:

C.脍炙人口(huì)“万”的笔顺是:

D.脍炙人口(kuài)“万”的笔顺是:

(2)根据语意将下列短语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诗歌的节日

踏青的节日

扫墓的节日

A.

B.

C.

D.

3.阅读下面《孔乙己》中的一段文字,对标点符号使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

”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

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

……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

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A.“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

”这里使用叹号,加重了酒客们对孔乙己嘲笑的语气。

B.“窃书不能算偷……窃书!

……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这里使用省略号,说

明孔乙己在说话的过程中需要停下来思考,以便有力地回击酒客们对他的嘲弄。

C.“君子固穷”“者乎”使用引号,强调孔乙己说话时使用文言的特点,以此表明他读书人的身份。

D.文段结尾处的冒号,表示要对众人看到孔乙己来酒店后的情景作总结。

4.学校准备组织各班学生参加户外拓展活动。

“信任背摔”是其中重要的一项。

队员之间的“信任”,是这项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

这个项目结束后,请你以班长的身份,依据以下几个培训目标,用一句话总结。

(要求:

用“不但……,而且……”的句式,限35字以内)。

(2分)

培训目标:

①建立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

②克服恐惧心理。

③发扬团队精神,互相帮助。

答:

同学们,这个项目

5.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使至塞上》——王维——唐朝

B.《背影》——朱自清——现代

C.《最后一课》——都德——法国

D.《邹忌讽齐王纳谏》——左丘明——《左传》

6.默写(共8分)

(1)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

1分)

(2),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1分)

(3)三三两两的孩童在一起追逐嬉戏,双鬓斑白的老人或是做着自己喜

欢的运动,或是悠闲地唠着家常,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欢欣的笑容。

这样的情景你一定不陌生,面对这样的情景,会想到哪句古文?

简要说说此情景为什么会让你联想到这句古文。

(4分)

答:

(4)临近中考,小明的数学成绩还是不尽人意,为此他很苦恼。

作为好朋友的你,想引用一句古诗来对小明加以鼓励,你认为最符合情境且得体的一种说法是(2分)

A.小明,难道你就不相信会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时候,非要为这一时的失意而沮丧?

B.小明,此时的失意没有关系,要知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啊!

C.小明,暂时的失意并不代表永远的失败,我相信你一定会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那一天!

D.小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你大可不必为一时的失意而沮丧。

二、文言文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第7-10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桓公与庄公既盟

于坛上,曹沫①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

“子将何欲?

”曹沫曰:

“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

今鲁城坏②即压齐境,君其图之!

”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

桓公怒,欲倍③其约。

管仲曰:

“不可。

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释:

①曹沫,鲁国人,以力大勇敢著称。

②坏:

通假字,通“培”,指屋的后墙。

③倍:

通“背”,违背。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它在现代汉语中使用的意思没有区别的一个选项是(2分)

A牺牲玉帛B妻子邑人C又何间焉D辞令如故

8.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

(1)肉食者鄙鄙:

(2)北面就群臣之位北面: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2分)

(1)望其旗靡翻译:

(2)弃信于诸侯翻译:

10.用自己的话将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3分)

【甲】文中的曹刿帮助鲁庄公赢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是凭借他的①,【乙】文中的曹沫帮助鲁庄公收回了失地凭借他的②,两个文段集中反映出鲁庄公是一个③的君主。

三、名著阅读(共10分)

11.阅读下面连环画节选,填空。

(共3分)

3.唐僧沉着脸对悟空说:

“你一再杀生害命,犯了佛门杀戒,你走吧,我不要你这个徒弟了。

2.悟空说:

“师父,你受蒙骗了。

她们不是什么母女,都是一个妖怪变成的。

1.悟空正待追赶,唐僧拦住他喝道:

“站住,你怎么平白无故地连伤这母女两条人命。

”。

 

(1)连环画中表现的是《西游记》①中的故事情节。

在这个情节中,妖精巧妙利用了唐僧的②性格,使师徒间产生尖锐的矛盾冲突,最终想达到吃唐僧肉的目的;孙悟空即使师傅一再地误解他,依然坚决地“打倒妖魔”,彰显了他③的光辉形象。

(3分)

12.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1)-(3)题。

(共7分)

(1)下

面是《鲁滨逊漂流记》和《海底两万里》中人物的语言,请你判断这些话都是谁说的,从以下四个人物的名字中选择:

尼莫,康塞尔,鲁滨逊,星期五,并把人物的名字填写在空缺处。

(共2分)

人物语言

出处

人物姓名

“无论在哪里,我都尽力做我能做的好事,同时也干我该干的‘坏事’。

要知

道,正义并不等于宽恕!

《海底两万里》

可见,我们一般人,非要亲眼看见更恶劣的环境,就无法理解原有环境的好处;非要落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就不懂得珍视自己原来享受到的东西。

《鲁滨逊漂流记》

(2)在《论语》中就有不少关于“孝”的内容。

阅读下面二则,任选其一,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怎样理解孝的现实意义。

(3分)

①子夏问孝,子曰:

“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②孟武伯问孝,子曰:

“父母,唯其疾之忧。

答:

(3)流传至今的“二十四孝”故事是中国传统孝文化的集中体现,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封建色彩的糟粕。

鲁迅在《二十四孝图》这篇文章中,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

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这让我们懂得了传承传统文化要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2分)

四、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第13-15题。

(共10分)

【材料一】

解放后北京的行政区划范围经过五次调整,直到1961年形成了16区、2县的格局。

其中地处北京二环路以内的东城区、西城区、崇文区和宣武区四个区是传统上的内城区,而随着城市的扩张,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和石景山区也被认为是城内地区,形成了旧有的“城八区”的概念。

2010年6月2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市:

撤销东城区、崇文区,设立新的东城区;撤销西城区、宣武区,设立新的西城区。

从此,“城六区”成为北京城区新的代名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2015年11月,国务院批准,密云、延庆,撤县设区。

按照相关要求,撤县设区后,其行政区域与之前相同。

至此,北京最后两个县也改为市辖区。

【材料二】

为进一步明确北京各区的功能定位,便于市委市政府统筹协调,依照北京市总体规划关于“两轴、两带”城市区域划分设想,遵循“优化城区、强化郊区”的原则,将全市从总体上划分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四类区域。

新东城区和新西城区地处“两轴”交汇的位置,成为首都功能核心区的主体,合并不仅是区域范围上的简单合并,更是区域功能上的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加速区域均衡,为首都经济、社会乃至文化发展疏通了经脉。

而其他三类区域分别分布于“两带”所辐射的范围内,发展空间巨大。

其中,“城市发展新区”以其良好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成为北京发展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的主要载体,是未来北京经济重心所在,如大兴、昌平、房山等郊区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两轴两带示意图

13.分别阅读以上两则材料,我们会发现北京市城区的范围呈现出①的趋势,北京各区的功能定位也逐渐②。

(2分)

14.阅读【材料二】及其中的“示意图”,说一说昌平区在北京市整体的区域规划中,遇到了怎样的发展机遇。

(4分)

答:

15.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内容,具体说一说北京市“城八区”是如何“优化城区”功能定位的。

(4分)

答:

(二)阅读《不速之客》,完成第16-18题。

(共11分)

不速之客

梁晓声

①在我们寻常的或不寻常的世俗生活之中,有些事情听来似乎太戏剧化,使人怀疑其意义究竟何在。

然而细细一想,你的心灵不能不为之感动,你会不禁的倏然泪下……几天前,我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是我1985年在新疆认识的一位青年石油工人。

算来如今他该是三十多岁的人了。

②吃过饭,他吞吞吐吐地请求:

“梁教师,如果,如果可以的话,我想……我想住在你家……只住一宿。

明天的火车票我都买好了。

一早就走……”此时已是晚上九点半了。

③我爽快地应允,又对她说:

“明天退了票,在北京玩几天吧!

”他连连摇头:

“那可不行。

只有半个月假。

在沧州住三五天之后,探亲假就只剩下十天不到了。

我老母亲可想我呐……”我奇怪地问:

“那么你到沧州去,并不是……”他又摇了摇头:

“您忘了?

我家在大庆嘛!

到沧州农村去,是探望我奶奶。

我父亲在天津站上车找我。

我们一起去沧州……”我不但奇怪,而且糊涂了。

在我记忆中,他奶奶早已去世了……他见我困惑,于是娓娓道来—晓声老师,您是知道的,我们石油人中,有不少“父子兵”。

比如我和我父亲,就都是石油人。

说是“父子兵”,别人准以为,可以天天在一起似的。

其实不尽然。

有时调令一下,一走,可能就是几千里。

父子可能一别就是三四年,甚至十来年……他问我还记得我们队上的小侯么?

我说——记得。

怎么不记得呢?

一下了班就抱着吉它弹起来没完的那小伙子,对不对?

他说——对。

就是他。

人们都说我俩长的像双胞胎。

可三月份,他死了……我不禁一怔,停止了吸烟。

④我不知小侯的死,和他要到沧州去探望一位“奶奶”之间有什么关系。

我心中疑团百种。

⑤他也吸起烟来。

吸了两口,接着说——小侯是因公牺牲的。

他给地质队去当向导,结果遇到了大风暴。

他让别人回大本营,自己留下看守器材。

人们找到他的时候,十几万美金进口的器材上盖着他的外衣,保护得好好的,他自己却被沙暴埋住了。

队友们从他的遗物中发现了一封信,是他父亲写给他的。

他父亲是一位老石油工人,胜利油田的。

他和他父亲已经九年没见面了。

他父亲在信上说,因公要路过兰州。

他父亲希望他跟领导请求他们父子俩可以在兰州站见上一面。

火车在兰州停车二十分钟。

也许,二十分钟对九年间没见过一面的小侯父子,是很可以叙叙父子情的吧。

总之队友们—一传看了那封信后,都哭了。

大家都觉得,还是暂不告诉他父亲真相好。

可是如果隐瞒,就必须有一个“小侯”,按日按时赶到兰州,在火车站和他父亲见上一面。

自然而然的,大家将目光集中到了我身上。

⑥我也明白了大家的意思。

于是我就去找队里的领导,请求批准我冒充小侯一次。

领导当即就批准了。

小侯的遗物中还有他父亲的一张照片,可那是他父亲早年的一张照片。

之间又隔了九年,凭那张照片,我哪里会认出他父亲啊!

我只好请车站的广播员替我广播广播。

广播员是位姑娘,听我讲明来龙去脉,保证地说放心吧同志,我一定替你清清楚楚地广播三遍。

⑦第三遍还没广播完,我见有一个人匆匆向我走来,我也迎了上去。

我俩在相距两步远的地方同时站住了。

他望着我,我望着他。

⑧是他先开口说话的。

他问我:

“儿子,是你么?

”我说:

“爸,是我啊!

”我和那人就拥抱在一起。

我忍不住哭了,仿佛他真是我亲爱的父亲,仿佛我真是他日夜想念的儿子,仿佛我们真的整整九年没见过面了。

⑨我父亲,也就是小侯的父亲,也落泪了。

⑩后来我们就找了个僻静的地方,蹲下,互相望着,都不停地吸着烟,你一言我一语地聊起来……聊了一会儿之后。

“父亲”似乎起了疑心,从兜里摸出“我”的照片,也就是小侯的照片,低头看片刻照片,抬头看片刻“我”,犹犹豫豫地好一阵,终于下了决心,单刀直入地问:

“小伙子,别演戏了。

说吧,你为什么冒充我儿子?

”我无奈,只有老实交待。

听完我的话,他将一只手拍在我肩上,大动感情地说:

“儿子,不,对不起,我现在已经不该叫你儿子了。

既然你老实交待了,那么我也老实交待吧。

我也不是小侯的父亲。

小侯的父亲也死在工作岗位上了。

和你一样,我也是被大家推选出来,经领导批准,专为了完成这一项任务的……”我们彼此再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互相望着,都默默流泪不止。

第一遍开车铃响过。

我们不得不都站起。

“父亲”,不,那个人说—“你,可要经常给你妈写信呀!

她非常想你呀!

”我也说—“你,可要经常给我奶奶写信呀!

奶奶非常想你呀!

”小侯有一个双目失明的奶奶,和他的伯父婶子们住在沧州乡下。

后来,那个“冒充”小侯父亲的人,给我写过一封信。

信上说,他们队上的一些队友决定,每月凑二百元钱,由他寄给小侯的奶奶。

我将信给我们队的队友们传看了。

大家也决定,每月凑二百元钱,由我寄给小侯的妈妈……从小侯死至今,我们两个油田,两个大队,两个钻井小队的人,除了我和那个人,其余都不曾见过面。

但都一直给小侯的奶奶和妈妈寄着钱。

一个多月前,我收到了老孟,也就是当年“冒充”小侯父亲那个人写给我的信。

信上说,小侯八十三岁双目失明的老奶奶,既想儿子,又想孙子,想得整天磨磨叨叨的。

人们不是总讲八十三、七十四么?

这两个岁数都是老年人的“坎”啊!

老孟在信中跟我商量,无论怎样,也应该了却老人家的心愿,使她在归天之前,和儿子、孙子,团圆上几天。

说他们队的领导,很理解他们,为此提前批准了他的探亲假。

我将信给我们队的领导看。

我们的领导说—这还用请求?

也批准你提前探家。

我想,这一路上,能节省几元线,就节省几元钱吧!

……我想寻找到最能表达我当时心情的话,可我当时竟变得口拙舌笨起来。

不经意间,我眼中已淌下了泪……这些石油人呵,他们是些感情色彩多么奇特的人呵!

我默默从冰箱里取出了朋友送给我的几盒蜂王浆,递给他,诚挚地说:

“把我这点儿心意,也给老人家带去吧!

……”

(选自《梁晓声文集》,有删改)

16.阅读文章③到

段,补全故事情节。

(2分)

我决定冒充因公殉职的小侯去与其父会面①、我们继续冒充“父子”,每月都将队友们凑好的钱寄给小侯的亲人、②

17.文中,作者说“这些石油人呵,他们是些感情色彩多么奇特的人呵”,请你说一说这些石油人感情“奇特”在哪里?

请针对这种奇特的情感提出一个问题,引起大家的思考。

(4分)

答:

18.这篇文章在情节的设置上有怎样的特点?

请你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你判断的依据。

(5分)

答:

(三)阅读《这条小鱼在乎!

》,完成第19-21题。

(共9分)

这条小鱼在乎!

杨彦

①生活中,会遇到这样的现象:

地铁上,瞧见无座的老人孩子很想让座,一看他们不像很疲惫的样子,想想自己一天班上下来也挺累的,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坐着不动;大街上,看见有人带着孩子求助,心有同情,却因疑心这是拐来的孩子,便什么事也没做走开;马路上,听见有人在问路,想插嘴相助,转念一想“何必多此一举”,又若无其事地经过……我们常常瞬间产生善念,但为什么没有更进一步,把善念变成善举?

②善念如花,善举似果。

善念之花常开,善举之果却不易结。

心怀善念,是有善端,这就像是水之源、火之星,正是善的基础。

然而,如果徒有善念而不为,也不过停留在“想”的层面,既不能给陷入困境的人以帮助,也不能给社会风气注入正能量,最终难免水源枯竭、火星熄灭。

就此而言,_______________。

③有这样一个启人深思的故事。

暴风雨后,海边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卷上岸来的小鱼。

一个小男孩不停地捡起小鱼扔回大海,有人劝他:

“孩子,这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

”“我知道。

”小男孩回答。

“那你为什么还在扔?

谁在乎呢?

”“这条小鱼在乎!

”男孩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小鱼扔回大海。

以行动为导向,把善念化成善举,涓滴又何尝不能汇成大海?

倘若总在“值不值得”“需不需要”的犹豫中延宕,我们往往就错过了让一条小鱼重返大海的机会。

④当然,止步于善念,也有现实的无奈。

前段时间,有朋友在微信群、朋友圈转发消息,呼吁关注一名生活困难的儿童。

然而,当地人得知后去寻找,却发现孩子的情况并非如此。

朋友忙不迭发更正、发说明,浇灭了道德热情,更让人情绪有些沮丧。

的确,不对称的信息、不规范的求助,往往给爱心添堵。

从扶起跌倒的老人需要“立此存照”,到救助街头的乞丐却发现他们有的月入上万,这些坚硬的现实,冲击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拉长了从善念到善举的距离。

“一臂之力”“一步之遥”,在很多人那里变成了举棋不定的两难选择。

⑤有人说,最可怕的不是坏人的嚣张,而是好人的沉默。

善念之花结出善举之果,需要每个人的嘉言懿行与共同努力。

纵然有过“流血又流泪”的极端案例,但是崇德之心不能因此止步、向善之行不能就此裹足。

有诗人曾写下这样的句子:

“如果能使一颗心免于哀伤,我就不虚此生;如果能解除一个生命的痛苦、平息一种酸辛,帮助一只昏厥的知更鸟,重新回到巢中,我就不虚此生。

”诚然,保护善念的环境还需要涵养,托举善行的制度还需要完善,但对每个人而言,首先要让自己心中的火熊熊燃烧。

⑥孟子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悲悯之情、乐善之意,可是否伸出这只手、迈出这一步,却成为平庸与高尚的分界线。

“你就是他人的环境”,让善念更多转化为善行,让善行善举少一些无奈,每个人都不是旁观者。

善念在路上,我们也不能让善行迟到。

(选自《人民论坛》)

19.阅读文章,在第段结尾画线处补充观点。

(2分)

答:

20.请结合文章第③段的小男孩的故事,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善念在路上,我们也不能让善行迟到”的理解。

(3分)

答:

21.古人说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不以善小而不为”这样的话,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两句话带给你的启示。

(4分)

答:

五、作文(共50分)

(一)根据情境,按要求写作。

(10分)

22.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题目一:

读了《不速之客》一文,你一定被石油人的事迹和精神所感动。

请你写一段话,向同学们推荐这篇文章。

要求:

(1)内容准确,语言得

体。

(2)字数在150-200之间。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题目二:

临近中考,初三年级

(1)班正在召开中考动员会。

作为班级的一员,你的内心一定有很多触动。

动员会进入自由发言环节,你准备说什么呢?

请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要求:

(1)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2)字数在150-200之间。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二)根据题目,按要求写作。

(40分)

23.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

古人云: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个人、群体、社会,都在质疑声中不断前进。

请你以“质疑”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

题目二:

阅读下面的连环画,请你发挥想象,以“王献之练字”为题目或自拟题目,将其扩写成一篇600——800字的故事。

3.献之把作品拿给父亲看。

羲之见其中有个“太”字,因草率漏写一点,成了“大”,于是便提起笔替他加上了一点。

2.拔不掉笔说明练字认真。

父亲为此夸奖了他。

献之自得起来,很快写了一大幅,觉得与父亲写得也差不多了。

1.王献之自幼和父亲王羲之学字,非常努力。

有一次,王羲之在背后伸手拔儿子手中的笔竟没有拔掉。

 

6.王献之从此专心致志,刻苦练字,以后,果然也成为一名大书法家,与父亲王羲之并称为“二王”。

5.献之听后很是羞愧,去请教父亲。

羲之将儿子带到屋后,指着十八只盛满水的大缸说:

“你把这十八缸水写完,字也就当然练好了。

4.献之又跑去把字给母亲看。

母亲说:

“你的字粗看上去还过得去,细评却没有一个字有真功夫的。

只有这太字的一点,算是给你学到手了。

 

要求:

(1)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字数在600-800之间。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语文试卷答案

一、基础·运用(共21分)

1.(共3分)

(1)答案:

一帆风顺马到成功(2分)(书写:

有错字、涂改、出格、顺序错误等情况,扣1分)

(2)答案:

C(1分)

2.(共4分)

(1)答案:

B(2分)

(2)答案:

A(2分)

3.答案:

B(2分)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