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写作指导.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116410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申论写作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申论写作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申论写作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申论写作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申论写作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申论写作指导.docx

《申论写作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申论写作指导.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申论写作指导.docx

申论写作指导

申论写作指导

一、申论写作结构

1、开头:

引用材料,开篇点题(开门见山)。

2、分析问题:

紧密结合材料,运用辩证法,重点论和两点论。

由此及彼,由表象到本质,由微观到宏观,由特殊到一般。

陈诉现象,阐明危害和解决好的意义,并提出中心论点。

3、解决问题:

设置分论点,有条理,最好和前面的各个问题照应。

如果涉及到相关部门职责的方案要体现各司其职,各尽所能,互相合作的精神。

4、结尾:

点题、呼吁……

二、得分突破点

(1)提纲:

构思好标题,开头,每一段的开头和结尾;

(2)标题:

必须(最好)是中心论点,或者反映中心论点; 

(3)开头:

交代清楚事件的缘起,揭示文章主题,谈论主题的影响。

有叙述式,引言式和设问式; 

(4)结尾:

概括总结,强调深化主题(或正或反翻新),提出希望或发出号召,上升到理论高度,一般可以纳入“科学发展-社会公正-和谐社会”的话语体系; 

(5)过渡句:

可以用于某个段落句首,总结上一段,或用于句末,引出下一段。

过渡句起到衔接作用,特别是几个分论点直接,不可缺;

(6)语段:

在写作的过程中,记得多用排比句、反问句等加强语气的语句。

同时,文章应该多引用名人名言和国家领导人的发言等能够加强论证的语段。

三、写作范文的准备

申论的写作,无非就是政治、经济、文化(名族文化和教育为主)、社会和生态建设五个方面,所以各位亲在备考的时候记得不要忽略了其中一个话题,做到突破重点话题。

特别是考乡镇的某靓淑,记得多关注农村建设的话题。

 

申论写作开头模板实例

近几年,****逾来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在一些地区,甚至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涉及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国家在规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初见成效,但仍存在很多问题,比如:

******(照文章中的不和谐面写几条),在此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监管,仍是政府今后的工作重点,切实保障群众利益不受侵犯,还需要政府和社会付出更多的努力。

实例1

被旱魃重创的西南大地禾苗干枯,土焦石裂,滴水成金,既让百姓揪心,也暴露出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长年存在的问题,凸显了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的重要性。

水资源保障能力,包括工程保障、生产生活保障和环境保障能力等,对稳定农业生产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正如中央一号文件和温家宝总理所强调的:

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是水利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提高我国农业生产能力的根本之策。

为此,我们必须以西南旱灾为警讯,高度重视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

结构:

形势概括+概念定义+总的政策思路

实例2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领导干部在不同的系统、不同的岗位上工作,都有一个共同的追求,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让人民满意。

让人民满意,要求我们对人民怀着深厚的感情,勤勤恳恳为人民工作。

群众心里有杆秤。

群众在我们心中有多重的分量,我们在群众心中就有多重的分量。

只有我们做得让群众满意,群众才会对我们满意。

结构:

权威观点+明确意义+发展方向

实例3

面对社会转型期群体事件频发、政府需要处理的复杂问题增多的趋势,能否对百姓出真心、动真情、讲真话,成为测量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建设水平和领导干部素质能力的一根标尺。

实践证明,坚持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这是妥善处理涉及群众利益和社会矛盾的复杂问题的关键所在。

结构:

提出问题+说明意义+指导思想

实例4

近期中央多次强调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着眼于当前调整经济结构,又着眼于未来可持续发展而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

历史经验表明,科学技术在促进经济转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是加快转型、实现新一轮经济繁荣的根本途径。

结构:

政策支持+启示+工作思路

实例5

李斯在名篇《谏逐客书》中指出:

“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城市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农民工,离不开外来的新市民,但一些城市却通过设置种种政策限制,对外来人员下了逐客令。

一个国家要富强,一个社会要进步,决不能把外来人才拒之门外,古人尚且明白的道理,当今一些地区制定的政策却与之背道而驰。

为了城市繁荣与国家富强,城市应建立开放与包容的文化和制度。

结构:

引用名言+面临问题+工作思路

实例6

一个人的性格往往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一个民族的性格也往往决定一个民族的命运。

中国历史上既有过苏武、文天祥那样临大节而不辱的浩然气概,又有过八百壮士、狼牙山五壮士那样为民族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刚烈风骨,这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财富——民族精神,一切可用金钱衡量的财富在它面前都黯然失色。

历史上民族精神曾受皇权文化所压制,而今天又在市场经济和多元思潮的冲击下日渐消磨,社会出现了精神断层与信仰危机。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需要有正确的思想、文化和理论的武装,培育爱国主义精神,激发战斗意志,亟须纠正金钱万能、个人至上的不良倾向。

结构:

概念定义和举例+存在问题+工作思路

实例7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是各级政府的首要任务。

但现实中一些地区不顾环境影响和人民呼声,谋求片面发展和短期效益,搞焚林而田、竭泽而渔,给当地生态环境和人文风貌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这是违背科学发展观要求的。

春秋时期管子就曾提出:

“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山林菹泽草莱,不可立为天下王。

”要实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深刻理解、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要求,注重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统筹人与自然、经济与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发展,在保护好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推进经济建设。

结构:

意义+面临问题+工作思路

实例8

预算公开一小步,政治文明一大步。

四川白庙乡公开财政支出的举措,给各级政府预算公开立下了一个具有参照意义的标杆。

要顺天应时,顺应社会舆论的呼声和政府改革的规律,以预算信息的进一步公开作为提升我国财政信息透明度、建立阳光财政的最佳切入点和突破口,以此为契机,为阳光财政积累制度的素材,切实打破阳光财政建设的坚冰。

结构:

重要作用+实例意义+工作思路

 

申论写作考前必备精彩语段

1.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

解决……问题,任重而道远,不能一蹴而就,干一寸胜过说一尺,我们不能喊破嗓子而不甩开膀子,不能只仰望星空而不脚踏实地。

唯有……,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做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方能让……之梦照亮现实,给人民群众一副满意的答卷。

2.“为政不在多言,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存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

”……关乎人心向背,关乎人民福祉,关乎党的执政之基是否稳固。

……必须常抓不懈,四风顽疾必须警钟长鸣,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才能让两袖清风、为民务实之风吹到民众的心间。

3.纵观……发展的曲折历程,汲取以往的经验教训,……改革既不能急躁浮躁,盲目冒进,也不能畏葸不前,浅尝辄止;必须把握机遇,遵循规律,稳步推进,循序渐进。

唯此,才能够在时代考验中,交出一份真正合格的答卷。

4.党的十八大,把全面小康社会从“建设”改为“建成”。

一字之变,既是奋斗目标,更是郑重承诺。

而这种承诺的兑现,就在食品安全里,在空气里,在自来水里,在每一个普通百姓的生活中。

兑现这种承诺,就要把握好“简单与复杂定律”,公共部门为民服务的努力“复杂”了,百姓的日常生活就“简单”了。

5.放眼当下,世界经济风云诡谲,如暮色苍茫般乱云飞渡;环顾国内,经济增速一枝独秀,位居世界前列。

然而,……发展趔趄不前、步履蹒跚,引人堪忧。

正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为政者贯穿古今的行为准则。

我党更应切中肯綮,把……这篇忧乐文章做好。

6.遥望历史长河,回溯过往岁月。

从文景之治,到贞观盛世,再到康乾伟业,政权更迭,王朝兴替。

告诉世人一个剀切事实,唯有切实为民办实事,替民谋福祉,方能民心所向,政通人和。

7.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兖九章但挚一领。

……问题的解决路漫漫兮,不能畏葸不前,空喊口号,应抓住牛鼻子,做到以……领航,以……导航,以……助航,……发展才能潮平两南岸阔,风正一帆悬,方能适应新常态、促进新发展。

8.水有源固其流不穷,木有根固其生不穷。

宋代胡宏在《胡子知言·好恶》篇中告诉我们,河流有源头,所以流水不断,树有根,所以不停生长。

只有切中肯綮,事物才会有深远的发展。

9.壮丽青春绣美景,广阔天地放英华。

新时代的年轻人当立服务基层的鸿鹄之志,要立志做大事而不是做大官。

只有树立踏实肯干的价值观念,敢于反省的工作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方能做到为基层事业挥洒汗水,让理想开花结果;奉献青春为祖国耀新增辉。

 

应用模板实例

……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随着生活的现代化、多元化。

()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已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成为了社会的热点问题,引起强烈反响。

如果该问题得不到及时和妥善的解决,比较直接影响到……。

为了避免……,需要“软硬兼施”,从提高意识和制度管理两大方面做出努力。

……,需要“软环境”的建设。

唤醒公众意识、加强宣传教育是打造“软环境”的关键。

……。

要想……,必须结合时代的特征,……,唤醒公众的自觉意识。

只有这样,才能创建“软环境”,更好地……。

……,需要“硬管理”的匡正。

仅仅依靠公众的自觉意识,无法彻底的有效地解决()问题,还需要政府部门切实有效的执法行为。

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建立()机制,使……。

同时要……,使……。

……。

因此,只有打造良好的“软环境”,加强制度措施方面的“硬管理”,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国的()之梦。

 

申论写作万能模板

1、开头:

深入贯彻落实......(主题)是(选择1)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选择2)是党和国家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精神/(选择3)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精神的典型体现。

党和政府对此十分关注,通过不断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主题)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主要体现在.....,......,......(列举问题)等方面。

这些问题在社会中引发热议、反响强烈,党和国家机关更应对此高度重视,以高度责任感狠抓落实。

有鉴于此,可以从.......(角度)方面入手解决.....(主题)问题。

2、分析段:

现阶段我国......(主题)现象/问题的形势,表现为总体稳定与个别地区矛盾突出、总体趋于好转与个别领域问题激增。

主要表现在:

一、......二、......三......(案例,这里可以列举1-3个)。

问题的产生有浅层次的因素,也有深层次的矛盾;既有历史的沉淀,也有新形势下产生的新问题,其产生主要可以归结为原因1;原因2;原因3......(原因)。

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深远的意义,有利于......;有利于......;有利于......(意义)。

可见,.....(主题)问题的解决,对于我国的全面、均衡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必须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做到知行合一,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3、分论点:

消解……(主题)困境,基础在于……(分论点1,这里定为思想)。

在思想层面做好文章,积极推进……思想文化宣传,确立……的全新理念,创造……的良好氛围,消解矛盾产生的思想“病灶”,是走出……困局的必由之路。

消解……困境,关键在于……(分论点2,这里定为管理)。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地采取果断措施遏制……矛盾的激化,加强政策的制定,完善管理方式,建立健全有针对性的监督机制,是走出......困局的关键所在;

消解……困境,核心在于......(分论点3,这里定为法制)。

从机制上进行引导与保障,推动……的法制体系建设,强化立法、普法、执法、司法各个环节的作用。

加快实现……的明显好转;

4、结尾:

有效解决……(主题),关乎国计民生,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迈向和谐社会之路意义重大而深远。

所以我们必须……(分论点1),必须……(分论点2),必须……(分论点3),以……(回扣标题)实现社会的发展和谐永续。

 

莫让民俗恶俗化

“风俗之变,迁染民志,关之盛衰,不可不慎也。

”作为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生活的文化表达,民俗文化凝聚着民族的情感,承栽着文化的血脉,表达着民族的精神,彰显着国家的软实力。

然而,随着生活的现代化、多元化和外来文化交流的日益便捷和频繁,中国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摧残,意义丧失,内涵空洞,甚至变异为“恶俗”的代名词。

祭奠奢侈却无哀思、婚礼狂欢却无爱情、节日破费却无温情。

为了避免民俗文化在传承过程中被随意改造、哗众取宠和过度开发,需要“软硬兼施”.从提高意识和制度管理两方面作出努力。

遏制民俗恶俗化,需要建设“软环境”。

唤醒公众意识、加强宣传教育是打造“软环境”的关键。

传统社会的教化手段从典籍熏陶到社庙说书,从戏曲故事到宗教仪式。

口口相传、延续至今的这种文化培养了民族的独特性,形成了民族的凝聚力。

然而,随着传统社会的解体,民间文化逐步衰落,致使很多人缺乏对中华民族民间风俗文化应有的了解,导致他们传统文化观念淡薄。

要想在新的时代继承我们的优秀文化,必须结合时代特色,导入传统精神内涵,丰富公众的文化生活,唤醒公众的自觉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创建“软环境”,更好地传承民俗文化的精髓。

遏制民俗恶俗化,需要匡正“硬管理”。

仅仅依靠公众的自觉意识,无法有效地遏制民俗文化的恶俗化,还需要政府切实有效的执法行为。

有关部门应尽快建立民俗文化保护机制,研究和制定民俗文化的保护政策,使民俗文化保护工作呈现协调的、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同时要正本清源,清除恶俗,弘扬传统,加大扶持力度,重视民俗文化传人保护和继承问题.使民俗文化保护工作少留遗憾。

苏轼说:

“天下将兴,其积必有源。

”优秀的民俗文化是我们文化的根,是智慧的源,是文化强国的不竭动力,它不仅承栽着一个民族精微复杂的文化心理和深厚的思想意识,还维系着社会的和谐运行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因此.只有打造良好的“软环境”,加强制度措施方面的“硬管理”,才能更好地发展与传承民俗文化,实现中国的文化强国之梦。

 

建设生态文明共筑美丽中国

美丽中国的关键是“美”,是让人民看到自然之美、社会之美、人心之美。

建设美丽中国,我们既要“金山、银山、幸福山”,又要“山美、水美、人更美”。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可见,生态文明在建设美丽中国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因此,我们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早日实现美丽中国。

  加强监管,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环境保护监管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众多领域,需要相关部门之间通力合作,形成综合执法合力,才能确保该项工作顺利进行。

加大监管力度,对于不遵守法律、破坏生态文明的行为,要增加处罚力度。

同时还应鼓励公众及社会媒体对环保工作进行监督。

要借助新闻网络平台,创新监管形式,实行“在线实时监督环保”的新举措,为环保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要做好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节能减排。

加强节能减排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一方面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

另一方面要发展循环经济,做好垃圾处理和再利用。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把“资源—产品—废物排放”的单向模式转化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模式。

这种模式既可以减少废物的排放,又实现了循环利用,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融会贯通。

  

  加强宣传教育,普及科学生态知识,让公民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一方面要通过公益广告或者组织志愿者进行宣传科学生态知识,另一方面要营造科普氛围。

鼓励公民要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在日常生活中要有环保意识,提高个人修养。

培养公民的节约意识,从小事做起,节约每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

宣传健康的消费理念,让公民做到理性消费、低碳消费、生态消费。

  

  美丽中国,是我们未来的目标和希望。

生态文明,是托起美丽中国的强有力的臂膀。

然而,一棵树好栽,而一片森林则不易培育。

生态文明重在建设,难在坚持。

让我们携起手来,汇聚每一个人的努力,将生态意识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保护环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托起一个山明水秀、天朗气清的美丽中国。

 

理念、制度、方式“三创新”实现社会管理“新突破”

  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是改革开放新阶段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创新社会管理,不单是维稳行为、管控行为和部门行为,更重要的是执政行为、人本行为和社会行为。

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

  当前,我国的社会管理还面临诸多问题,重管理轻服务、重指令轻倾听、重打压轻疏导等管理理念长期存在,管理体制格局与快速变动的社会结构、日趋复杂化的利益结构和人民的多元化需求还有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社会管理方式方法上还存在简单粗暴等情况,这些问题容易造成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外地人与本地居民之间、企业与工人之间等等的深度隔阂,甚至引发重大的群体性事件,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为了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格局,实现社会管理的制度化和科学化,要从理念、制度、方式上实现创新,突破社会管理的“瓶颈”。

  在观念转变上做文章,实现理念创新。

社会管理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管理理念的变化决定着矛盾化解的质量。

在一些社会管理领域,还存在着“被动式管理”、“单向约束”等管理理念。

创新社会管理,各级领导干部要从传统的“整治命令”思维转变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知民情、解民忧、化民怨、暖民心作为经常性工作,情况掌握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工作推动在基层、感情融洽在基层,使人民群众经济上有成就感、政治上有优越感、生活上有归属感、精神上有愉悦感、保障上有安全感。

  在体制机制上出实招,实现制度创新。

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我国社会管理中政府采取“包打天下”、“单打独斗”的做法,在实际工作中长期存在“各管一段”互不衔接和“共管一段”责任不清等问题,越位、错位与缺位等现象也时有发生。

创新社会管理,要深化对城乡管理体制、社区管理体制、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公共资源投入管理体制的改革,调动一切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明确各部门、各主体权责,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机制。

  在手段方法上下功夫,实现方式创新。

在社会管理中,有些领导干部还是习惯于运用高压的“硬”手段,不习惯用沟通协调、道德约束、自律互律的“软”手段,容易造成干部与群众之间矛盾的激化,甚至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出现。

创新社会管理,要善于运用群众路线的工作方式、民主的方式、服务的方式,尽可能通过平等的对话、沟通、协商、协调等办法,从习惯于事后“灭火”转变到源头“防火”,从青睐硬性行政手段转变到重视运用经济、文化、行政、道德、科技等综合手段,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

  创新社会管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也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我们要在观念转变上做文章,在体制机制上出实招,在手段方法上下功夫,大胆创新,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

以诚信之力立公信之威 

——大力加强基层公务员诚信建设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无信必颓。

”诚信为立身之本、立业之本、立政之本、立国之本。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其对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做出了明确要求。

提升政府公信力,基层公务员个体的作用不容忽视,只有每一名基层公务员都发挥好自我的作用,才能有效地维护政府形象,确保公信力不断提升。

  当前,我国基层公务员的主流是积极、上升、进步的,大部分基层公务员能够忠于职守、实事求是、廉洁自律,为提高政府公信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基层公务员队伍确实存在不容忽视的局部道德失衡问题,一部分行政人员不讲诚信,造成“吏治腐败”。

作为一名基层的公务员,如果个人行为失去诚信,必定会伤及党和政府的形象。

因此,基层公务员一定要把诚信作为自身的职业操守,在去小恶从大善、积小善成大德中,不断提升个人的品行修养。

  在日常生活中加强诚信修养。

公务员代表着政府的形象,其诚信形象对群众有着巨大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

“夫妇有恩矣,不诚则离”,夫妻之间只有讲诚信,才能和睦相处;“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朋友之间只有坦诚相待,才能推心置腹,结成君子之交。

基层公务员在与亲人、朋友的日常相处中,同样要讲诚信。

要弘扬“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风尚,坚持实事求是,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成为日常生活中自觉坚守诚信的典范。

  在基层工作中加强诚信修养。

作为基层公务员,提高职业道德修养是加强诚信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职业道德是一个长期养成的过程,需要各级公务员管理部门将其融入到各项基层公务员日常管理机制中。

一是将职业道德作为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

在开展职业道德专门培训的基础上,将其纳入各级各类培训的必修内容,同时加强培训情况登记和培训结果评估,建立职业道德教育培训长效机制。

二是将职业道德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在公务员考核、任职、晋升等工作中,突出“德”的优先地位和主导作用。

三是将职业道德作为激励约束的重要标准。

在公务员评优奖励的条件设定上,明确提出职业道德要求,充分发挥公务员依法行政特邀监督员作用,吸收人民群众、服务对象作为监督员,加强对公务员职业道德表现的监督。

古语有云: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

“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基层公务员手中握有国家和政府的权力,肩负着“治国”的使命和为民服务的责任,地位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应成为整个社会诚信的示范者。

只有每一名基层公务员都发挥好“小我”作用,才能为打造公信的“大我”提供坚实保障。

 

不要缘木求鱼也不要竭泽而渔

  在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我国迅速成为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经济大国,发展成果举世瞩目。

但与此同时,我国环境安全问题也日益严峻,青天碧水的景色已成过往,取而代之的是“厚德载雾”、各色污水,GDP的持续增长与日益枯竭的资源形成鲜明对比,这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成为众人讨论的焦点。

  长期以来,对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人们总是认为,他们是对立体,即保护环境就无经济发展可言,追求经济发展就得牺牲环境。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现实生活中出现了大量环境污染现象,环境安全问题频发。

实践证明,牺牲环境不仅不能带来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反而带来了大量的负面影响。

事实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辅相成,经济发展为环境保护提供物质支撑,好的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发展基础。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不可将二者对立看待。

正如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所言,脱离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离开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二者并行不悖。

  脱离经济发展抓保护是“缘木求鱼”。

发展经济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果暂停经济发展的脚步,一味进行环境保护,将直接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

何况今天所说的环境保护,不是简单的保护或消极的防治,而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对环境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因此,环保不但不能要求经济停滞不前,还恰恰需要持续的经济力量为环保提供物质支撑与技术支持,脱离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无异于“缘木求鱼”。

  离开环境保护搞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