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监理细则2.docx
《市政道路监理细则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政道路监理细则2.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市政道路监理细则2
1、概况
1.1工程概况
鹤壁市淇县云梦大道位于淇县城区南部,呈东西走向,是连接高速公路出入口与淇县城区的交通要道。
本次综合改造工程西起淇河路,东至现状张进东河桥头,沿线与淇水路、卫都路、东环路、规划一路相交,其中除东环路、规划一路外,其它相交道路均为现状道路,道路全长2191.004m,红线宽度50m。
道路沿线上跨赵家渠桥梁,且下穿京广高铁及京港澳高速。
云梦大道现状道路宽50m,以两个京港澳高速公路为界,东西段道路为三块板,机动车道宽18米,匝道中段为一块板,车行道宽18米。
道路全线车行道路面为沥青路面,经调查现状路面结构偏薄,破损严重,大面积出现裂纹、龟裂、沉陷现象。
道路现状市政配套管线不完善,路北从淇河路道赵家渠有一道污水管,淇河路道赵家渠路两侧非机动车道边各有一道排水边沟。
高速西侧沿线两侧人行道各分布一道电线杆架设电力线路,高速东侧北侧分布一道电线杆架设电力线路。
绿化带内植物现状形式单一,局部有破坏。
绿化带侧石为混凝土材质,沿线局部路段有破损、倾斜、参差不齐及下沉。
两侧现状人行道铺装为广场砖铺装,平整度差,局部下陷、破损。
沿线现状人行道部分路段人行道为3-4米宽,外侧为边绿化或水泥面板。
人行道上行道树池损坏严重。
现状道路边侧石为混凝土侧石,无平石,侧石有局部损坏,整体效果不佳。
道路沿线交叉口及出入口转弯半径太小,且不圆顺,部分出入口过宽。
道路沿线交通标志缺少,标线模糊,信号灯老旧。
1.1.1道路工程
1、道路工程结构表
序号
项目名称
1
新建机动
车道
细粒式密集配沥青混合料(AC-13C)4cm
2
中粒式密集配沥青混合料(AC-20C)6cm
3
粗粒式密集配沥青混合料(AC-25C)8cm
4
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3.5:
12:
84.5)18cm
5
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3.5:
12:
84.5)18cm
6
水泥石灰稳定土(4:
12:
84)18cm
7
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3.5:
12:
84.5)20cm
8
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3.5:
12:
84.5)20cm
9
水泥石灰稳定土(4:
12:
84)20cm
10
平石下4cm厚C15细石砼
11
平石下2cm厚M10水泥砂浆
12
粘层油
13
透层油
14
ES-3稀浆封层
15
粘层油
16
透层油
17辅道
罩面
结构
ES-3稀浆封层
18
新建非机动车道
细粒式密集配沥青混合料(AC-10C)2.5cm
19
细粒式密集配沥青混合料(AC-13C)3.5cm
20
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3.5:
12:
84.5)16cm
21
水泥石灰稳定土(4:
12:
84)15cm
22
平石下4cm厚C15细石砼
23
10cm厚C15混凝土垫层
24
粘层油
25
透层油
26
ES-3稀浆封层
27
新建人行道
6cm厚透水砖
28
2cm厚M15干硬性水泥砂浆
29
15cm厚透水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30
8cm厚级配碎石垫层
31
14cm厚C15水泥混凝土垫层
32
2cm厚M10水泥砂浆
33
绿化带及其它
青石側石(100*30*25)
34
青石側石(100*25*25)
35
青石平石(50*50*10)
36
C30砼边石(50*15*10)
37
側石下2cm厚M10水泥砂浆
38
側石下C15混凝土垫层
39
树池石下2cm厚M10水泥砂浆
40
树池石下8cm厚C15砼
41
软基处理
20cm6%水泥土
42
35cm砂砾石
1.2道路结构
(1)道路横坡
道路设计主车道和辅道路拱横坡度为1.5%,采用直线型路拱。
一般路段内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横坡为2%,局部位置根据两侧建筑物及路面铺装高度适当调整,但尽量保证横坡大于1.5%,以利于排水。
(2)横断面布置
云梦大道规划道路红线宽度为50m,根据建设方改造意见,其中淇河路—京广高铁维持现状断面形式不变,京广高铁—京港澳高速桥下断面机动车道由现状18m扩宽到21m,南北两侧各扩宽1.5m,人行道从车行道边桥墩外通过,京港澳高速东侧到终点张进东河桥头调整为与京港澳高速以西三幅路断面形式一致,改造后具体断面形式如下:
云梦大道(淇河路—京广高铁)与云梦大道(京港澳高速—张进东河桥头)断面形式一致,为50m=7.5m(人行道)+6m(非机动车道)+2.5m(绿化带)+18m(机动车道)+2.5m(绿化带)+6m(非机动车道)+7.5m(人行道);
云梦大道(京广高铁—京港澳高速)断面形式为:
50m=11m(绿化带)+3.5m(人行道)+21m(车行道)+3.5m(人行道)+11m(绿化带),其中高铁及高速桥下路段人行道从车行道边桥墩外通过,断面形式为:
50m=4m(绿化带)+3.5m(人行道)+7m(绿化带)+21m(车行道)+7m(绿化带)+3.5m(人行道)+4m(绿化带)。
机动车道横坡向道路两侧,坡度为1.5%,路拱采用直线接抛物线形式的路拱,以利于路面排水;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采用坡向路中央的单向直线横坡,坡度为1.5%。
1.2.1路基
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一)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本工程路基处理采用4%的水泥石灰稳定土,石灰质量应符合GB1594规定的Ⅲ级以上消石灰或Ⅲ级生石灰的技术指标,尽量缩短石灰存放时间,在露天堆放时间较长时,要予以覆盖防潮、严防雨淋。
消解石灰、拌制混合料和养生用水不含泥质和非酸性溶质。
集料中超尺寸颗粒予以筛除。
生石灰在使用前7~10天进行充分消解,经检验合格后才能使用。
土采用塑性指数15~20的粘性土以及具有一定数量粘性土的中粒土和粗粒土均可使用。
对拌和料所用的原材料(石灰、土)进行送检,原材检验合格后进行试配,并送样检验,检验结果满足设计要求时,方可进行大规模拌制。
拌好后的灰土要及时摊铺、碾压密实,不得隔日碾压,压实后的灰土采取防雨排水措施,3天内不得受水浸泡。
(二)路基工程质量控制
1、预控措施
(1)检查施工单位的人员组织机构是否落实,督促施工单位按已审批的施工方案进行施工;
(2)探明地下管线设施走向,并加以保护;
(3)对控制桩进行复测和施工放样工作予以抽查;
(4)清除路基范围内的杂物和障碍物;
(5)排引处理影响施工的地面水和地下水;
(6)依据进场压实机具性能进行实地压实试验,确定有效压实厚度和压实遍数等施工参数;
(7)对填方土样作击实试验,以得出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密实度的技术数据。
2、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1)路基填土不得使用腐殖土、生活垃圾土和淤泥;
(2)路基填土不得含草、树根等杂物,粒径超过10cm的土应打碎;(3)新填路基地段,应将原地面翻松整平、压实。
若原地面横坡度陡于1:
5时,应将原地区挖成台阶形,台阶宽度不小于1m,高度不宜大于30cm.;
(4)路基处于地下水位较高与湿软地区,应设隔离层;
(5)路基挖土必须按设计断面自上而下开挖,不得乱挖、超挖,严禁淘洞取土。
如有超挖,应按规定进行回填和分层压实;
(6)开挖至路基顶面时应注意预留碾实沉降高度。
其数值可通过试验确定;
(7)挖方路段路槽底面以下30cm范围内应全部翻松后,回填压实到规定压实度;不填不挖路段原地面以下30cm范围内土的压实度也应达到规定的要求;
(8)旧路加宽应先清出旧路边坡表面松土草皮,再顺旧路边坡稍向内倾斜做成台阶,台阶高度应为一层填土的压实厚度,其高宽比应为1:
1.5;
(9)路基压实标准遵照有关规定或设计要求;
(10)路基压实后不得有翻浆、“弹簧”现象。
局部翻浆、“弹簧”可用换土法进行处理。
(三)水泥石灰稳定土摊铺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1)碾压过程中,水泥石灰稳定土的表面应始终保持湿润。
如表面水份蒸发得快,应及时补洒少量的水。
如有“弹簧”、松散、起皮等现象,应及时翻开重新拌和。
拌和机械及其他机械不宜在已压成的水泥石灰稳定土层上调头。
如必须在上进行调头,应采取措施(如覆盖10cm厚的砂或砂砾)保护调头部分,使水泥石灰稳定土表层不受破坏。
(2)碾压完毕后,进行压实度检测。
压实度检测采取灌砂法,在该层土的压实度检侧合格方可进行下层土的填筑工作。
(3)为保证路基边缘的压实质量,路基边缘每侧放宽不小于50cm。
(4)纵缝处理:
水泥石灰稳定土层的施工尽可能避免纵向接缝,本标段施工不设纵缝,采取沿路面宽一次成型压实。
(5)养护
碾压完成后洒水进行养护,养生期不小于7天,养生期间保持一定的湿度,不得过湿或忽干忽湿;石灰土填筑完成后,设专人进行看管,禁止任何车辆在其上进行调头或急刹车,以防表面松散。
石灰土垫层铺筑完毕后,及时铺筑上层,防止日晒雨淋。
(6)检验签证
路基每层填筑压实后,及时进行检测,每层检测合格,并经监理工程师认可后,才能进行上层路基填筑。
试验人员在取样或测试前先检查填料是否符合要求,碾压区段是否压实均匀,填筑层厚是否超过规定厚度。
(7)路面整形、边坡整修
路基填筑完成到设计标高后,用平地机或推土机刮平,按设计坡度修整挂线,并由测量班检查路基的中线位置、宽度、纵坡、横坡、边坡及相应的标高,根据测量结果编制修整计划,报监理同意后进行修整。
路面整形须保证基床表层质量,做好路拱、路肩的整修压实。
边坡整修按设计坡率刷除超填部分,要尽力避免超刷并及时整修夯拍。
表面需补填时,如补填厚度小于10cm,将压实层翻挖10cm以上,再补填同类土重新整平压实。
路堤边坡缺土帮坡时,须挖出台阶,分层夯实。
路基加宽部分在整修阶段人工挂线清刷夯拍。
路基经过整修后,做到肩棱明显、路拱坡面符合设计要求。
(8)注意事项
按用量比例分别布水泥、土和消石灰。
布料时必须确保配合比的准确与均匀。
水泥石灰稳定土混合料反复拌和,拌和深度必须到路基表面。
设专人跟随拌和机,随时检查拌和的均匀性与拌和深度,并配合拌和机操作人员调整拌和深度,严禁拌和层有素土夹层和花白条带。
应略破坏(1cm左右)路槽表面,加强上下层粘结。
拌和完成后表面混合料色泽一致,没有花脸等现象,土颗粒应不大于15mm。
拌和好的混合料不得过夜,要当天碾压成型。
压实度的检测用从底基层的全厚取样。
底基层的施工接缝采用对接形式或平接缝处理,确保接缝处的纵向与横向的平整度。
成型后的水泥石灰稳定土要做好洒水养生,保持湿润,防止表面水分蒸发而开裂。
(四)分项验收和质量控制,施工单位自检合格后,向监理申报检验并确认签证。
(1)执行有关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见下表)
(2)填土土样试验报告及全线压实试验报告;
(3)测量记录、施工记录;
(4)自检记录、检测报告;
(5)质量评定记录。
(6)督促施工单位提交以下资料并予以签证:
4、路基、路床检验的评定标准: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及
压实度(%)
检验频率
检验方法
范围
点数
1
填方
0~80cm,95%
1000m2
每层1组3点
用灌砂法检查
80cm以下,93%
1000m2
每层1组3点
用灌砂法检查
2
挖方
0~30cm,95%
每层1组3点
用灌砂法检查
3
中线高程
±20
20m
1
用水准仪测量
4
宽度
不小于设计规定
40m
1
用尺量
5
横坡
±20,且不大于±0.3%
20m
路宽
(m)
<9
2
用水准仪测量
(二)二灰碎石基层
二灰碎石基层采用两层20cm厚二灰碎石(3.5:
12:
84.5)。
二灰碎石铺筑前必须对水泥石灰土基层表面进行整修,使其表面稳定,符合铺筑基层的要求。
各种原材料应根据工程进度情况准备,并取样试验合格后方能使用;
1、施工中应严格控制混合料的级配、松铺厚度、碾压、复压遍数和分层摊铺的规定;
2、混合料从拌合均匀到压实时间应根据不同混合料的水化结硬速度而定,应与注意;
3、压实厚度应根据压路机械的压实功能觉定,并不得大于20公分,并不得小于10公分;
4、压实成型并经检验符合规范规定标准后,应保持潮湿状态下养生,养生期的长短应根据温度确定,当温度在200C以上时不得小于7天;5~200C时不得小于14天,并封闭交通;
5、在混合料基层上铺筑沥青面层时,应对基层表面进行一次检查和清扫。
发现局部变形,松散和污染,应及时修补清理,并适量洒水,保持基层表面湿润;
6、混合料应采用碾压成型的最底含水量的情况下压实,其底含水量易小于最佳含水量的1%(集料用量为80%)
7、填筑压实后,及时进行检测,合格后,才能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试验人员在取样或测试前先检查填料是否符合要求,碾压区段是否压实均匀,填筑层厚是否超过规定厚度。
二灰碎石的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98%;7d龄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应达到2.3Mpa以上(7d龄期按20°C条件下湿养6d,浸水1d考虑)。
8、二灰碎石的验评标准: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频率
检验方法
范围
点数
1
压实度
≥98%
1000m2
1
灌砂法
2
厚度
+20,
-10
1000m2
1
用尺量
3
宽度
-20
40m
1
用尺量
4
平整度
15
20m
1
用3米直尺量取最大值
5
中线高程
±20
20m
1
用水准仪测量
6
横坡度
±20,且不大于±1%
20m
路宽(m)
<9
2
用水准仪测量
1.2.2路面
1、道路工程的面层结构分为三层,从下至上分别为:
透层、粘层和ES-3稀浆封层、6cm厚密集配沥青混合料AC-20C、粘层、4cm厚密集沥青混合料AC-13C。
2、试验段施工
正式开工前,铺筑200m试验路段,进行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试拌、试铺、试压试验,并据此制定正式的施工程序。
试验段主要用来确定下列因素:
确定拌和温度、拌和时间,验证矿料级配和沥青用量;
确定摊铺温度、摊铺速度;
确定碾压温度、压路机类型和压实工艺、碾压遍数;检验试验路施工质量,找出质量问题的原因,制定纠正措施,重新铺筑试验路直至满足要求。
3、路缘石、检查井和其他结构物的接触面上应均匀地涂上一薄层沥青。
要检查两侧路缘石完好情况,位置高程不符要求应纠正,如有扰动或损坏须及时更换,尤其要注意背面夯实情况,保证在摊铺碾压时,不被挤压、移动。
4、透层油质量控制
基层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面层施工。
铺筑沥青混凝土面层前必须在基层上喷洒乳化沥青透层油。
如在铺筑面层前需较长时间开放交通,则透层沥青用量应增加20~30%。
在基层施工结束表面稍干后应及时洒布透层沥青。
洒布前路面应清扫干净,对侧石及人工构造物应该适当防护,防止污染。
若当基层完工后时间较长,表面过分干燥时,应对基层表面进行清扫,并适量洒水,待表面稍干并保持湿润时撒透层沥青。
透层沥青采用沥青洒布车喷洒。
沥青洒布喷洒沥青时应保持稳定的速度和喷洒量,在整个洒布宽度内必须喷洒均匀,前后两车喷洒的接茬处用铁板或建筑纸铺1~1.5m,使搭接良好。
在路缘石等局部采用刷子人工涂刷。
分几幅浇洒时,纵向搭接宽度为100~150mm。
误差不应大于0.2L/m2,洒布初或洒布中应专人检查用油量。
透油层浇洒后要不致流淌,渗透入基层的深度不小于5mm(无机结合料稳定集料基层)~10mm(无机结合料基层),并能与基层连接成为一体,不得在表面形成油膜。
透油层的质量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第4章的要求。
5、粘层油质量控制
在沥青混凝土各层间必须喷洒粘层沥青后再进行面层施工,以保证各面层结合良好。
粘层沥青采用乳化沥青,用量0.3~0.6L/m2,施工应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
粘层沥青采用沥青洒布车喷洒,洒布时保持保持稳定的速度和喷洒量,在整个洒布宽度内必须喷洒均匀。
在路缘石等局部采用刷子人工涂刷。
粘层沥青待破乳、水分蒸发完全后,尽快铺筑沥青面层以防止污染。
喷洒粘层沥青后严禁沥青混合料车外的其它车辆、行人通过。
喷洒过量处应予以刮除。
路面有尘土及脏物时应予以清除。
6、沥青混凝土质量控制
①、沥青混凝土的拌合及其运输
A、拌合
采用沥青拌合设备集中拌合,拌合机操作人员是培训合格的人员,要严格按操作规程工作,要明确岗位责任。
拌和过程的主要要求:
混合料均匀,颜色一致,无花白料现象,使沥青均匀地裹覆矿物颗粒表面。
拌和后的混合料必须均匀,不得带有花白斑点、离析和结块现象。
拌和注意事项:
在即将拌和前,将矿料充分地烘干,混合料按设计的配合比进行配料,装矿料和干拌的时间不小于5s,而后加入沥青继续拌和,时间不少于30s,直至矿料为结合料均匀裹覆为止。
沥青加热控制在150℃~170℃,混合料出厂温度不低于140℃。
混合料的拌和参照普通沥青混合料的拌合工艺,严格控制各环节温度。
若需要改变生产条件或生产方法时,应通过试验研究确定。
混合料宜随拌随用,若因生产或其它原因需要短时间贮存时,贮存时间不宜超过24h,贮存期间温降不应超过10℃,且不得发生结合料老化、滴漏以及粗细集料颗粒离析。
当由于贮存而引起结合料老化、滴漏、混合料降温过多、粗细集料颗粒离析以及其它影响产品质量的情况时,应予废弃并找出原因,采取纠正措施。
B、沥青混合料运输
沥青混合料的运输采用自卸车运输,车辆的数量应与摊铺机的数量、摊铺能力、运输距离相适应,在摊铺机前应形成一个不间断的供料车流。
为了便于卸料,运输车辆底板和侧板应抹一层隔离剂,并排出可见游离余液。
使用油水混合料液作隔离剂时,应严格控制油与水的比例,柴油:
水=1:
3,但不应有多余的防粘剂集存。
运料车装料时,应通过前后移动运料车来消除粗细料的离析现象。
一车料最小应分三次装载,对于大型运料车,可分多次装载。
运输车应备有覆盖设备,车槽四角密封紧固,用以保温、防雨、防环境污染。
运至铺筑现场的混合料温度不低于120℃,应在当天或当班完成压实。
否则现场多余的混合料不得再用。
C、摊铺
混合料使用自动找平沥青摊铺机(最大摊铺宽度12.5m),进行全宽度摊铺和刮平。
摊铺机自动找平时,采用所摊铺层的高程靠金属边桩挂钢丝所形成的参考线控制,横坡靠横坡控制器来控制,精度在±0.1%范围。
施工时应控制沥青混合料温度。
混合料卸入摊铺机的温度,在工程师指定温度的±10℃范围内,最低不低于110℃。
摊铺时,沥青混合料必须缓慢、均匀、连续不间断地摊铺。
不得随意变换速度或中途停顿。
摊铺机螺旋送料器中的混合料的高度保持不低于送料器高度的2/3。
并保证在摊铺机全宽度断面上不发生离析。
摊铺机起步速度适当放慢,升至施工速度时应匀速摊铺,摊铺速度为3~5m/min。
尽可能减少中途停机再起动产生的波浪,做到拌料速度与摊铺速度一致。
上下两层之间的横向接缝应错开50cm以上。
在机械不能摊铺及整修的地方,在征得监理工程师同意后可用人工摊铺和整修。
在施工安排时,当气温低于10℃时不安排沥青混合料摊铺作业。
当摊铺开始时,注意调置整平板的高度,使沥青混合料摊铺厚度为沥青混凝土面层的设计厚度乘以松铺系数。
沥青混合料的摊铺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的有关规定。
摊铺成型碾压完成前严禁人员在路面上行走,确保路面平整度。
D、碾压
一旦沥青混合料摊铺整平,并对不规则的表面修整后,立即对其进行全面均匀的压实。
初压在混合料摊铺后较高温度下进行,沥青混合料不应低于120℃,不得产生推移、发裂。
采用14t双钢轮振动压路机碾压,碾压时将驱动轮面向摊铺机,碾压路线及碾压方向不得突然改变,初压两遍。
复压要紧接在初压后进行,沥青混合料不得低于90℃,复压用轮胎压路机、10~12T三轮压路机,配合使用,复压遍数为4~6遍至稳定无显著轮迹为准。
终压要紧接在复压后进行,沥青混合料不得低于70℃,采用轮胎压路机碾压2~4遍,并无轮迹,路面压实成型的终了温度符合规范要求。
碾压从外侧开始并在纵向平行于道路中线进行,双轮压路机每次重叠30cm,三轮每次重叠为后轮宽的一半,逐步向内侧碾压过去,用梯队法或接着先铺好的车道摊铺时,应先压纵缝,然后进行常规碾压,在有超高的弯道上,碾压应采用纵向行程平行于中线重叠的办法,由低边向高边进行。
碾压时压路机应匀速行驶,不得在新铺混合料上或未碾压成型并未冷却的路段上停留,转弯或急刹车。
施工检验人员在碾压过程中,使用核子密度仪来检测密实度,以保证获得要求的最小压实度,开始碾压时的温度控制在不低于120℃,碾压终了温度控制在不低于70℃,初压、复压、终压三种不同压实段落接茬设在不同的断面上,横向错开1m以上。
为防止压路机碾压过程中沥青混合料沾轮现象发生,可向碾压轮洒少量水、混有极少量洗涤剂的水或其他认可的材料,把碾轮适当保湿。
检查井及收水井的边缘用人工夯锤、热烙铁补充压实。
①接缝、修边和清场
沥青混合料的摊铺应尽量连续作业,压路机不得驶过新铺混合料的无保护端部,横缝应在前一次行程端部切成,以暴露出铺层的全面。
接铺新混合料时,应在上次行程的末端涂刷适量粘层沥青,然后紧贴着先前压好的材料加铺混合料,并注意调置整平板的高度,为碾压留出充分的预留量。
相邻两幅及上下层的横向接缝均应错位1m以上。
横缝的碾压采用横向碾压后再进行常规碾压。
修边切下的材料及其他的废弃沥青混合料均应从路上清除。
②压实度
沥青混凝土的压实度以马歇尔密度为标准密度时,应不小于96%;具体参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有关规定执行。
③开放交通及后期要求:
A、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应待摊铺层完全自然冷却,混合料表面温度低于50℃后,方可开放交通。
需要提早开放交通时,可洒水冷却降低混合料温度。
B、路面竣工后的第一个夏季测定沥青面层横向力系数、路面宏观构造深度,应符合竣工验收值的要求。
C、沥青表面层必须进行弯沉值检测,不大于计算弯沉值。
1.3.1缘石安装
道路工程缘石包括青石侧石(100×30×25cm)、(100×25×25cm),青石平石(50×50×10cm)、C30混凝土边石(50×15×10cm)四种不同规格。
1、材质规格
各种缘石应符合设计要求,避免掉角、啃边,不得有裂缝现象,影响路容美观。
施工中应严格检查其强度、规格、外观质量,不符合要求者坚决不用。
2、施工放线
缘石在水泥稳定碎石结构层完工后,立即进行测量放线,直线部分10~15m一桩,曲线部分5~10m一桩,并标志缘石顶高程。
3、刨槽安装回填
安装时侧石顶线应顺直圆滑平顺,无高低错牙现象。
侧石安装时基础采用2cm厚M10水泥砂浆及C15混凝土垫层,垫层砂浆要饱满密实。
缘石安砌稳固、顶面平整、缝宽均匀、灌封密实、线条直顺、曲线圆滑美观。
4、成品保护
安装完工的侧石要做好防护。
1.3.2人行道铺装施工
人行道结构采用6cm彩色透水砖(20×10×6cm)+2cmM15干硬性水泥砂浆垫层+15cm6.5%透水水泥稳定碎石+8cm级配碎石垫层,总厚度31cm。
1、人行道土方回填、平整、碾压同路基填筑。
2、人行道结构层分层碾压密实,并养护至设计强度后开始施做砂垫层。
3、人行道整平夯实后,经质检员自检、监理工程师检查验收,高程、尺寸均符合图纸要求后,方可进行砌筑。
4、人行道砖装卸:
装运时要注意强度和外观质量,要求颜色一致,无裂缝、不缺棱角。
轻轻卸以免损坏。
卸车前先确定卸车地点和数量,尽量减少小搬运。
5、铺筑砂浆垫层:
基层检验合格后,铺以2cm厚砂浆垫层。
砂浆垫层应均布的虚铺在基层顶面,其上不准行车和站人,按坡度要求整平后铺筑面砖,施工时的虚铺厚度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