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台湾模式东山贡梨园改造升级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102064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76.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引入台湾模式东山贡梨园改造升级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引入台湾模式东山贡梨园改造升级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引入台湾模式东山贡梨园改造升级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引入台湾模式东山贡梨园改造升级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引入台湾模式东山贡梨园改造升级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引入台湾模式东山贡梨园改造升级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引入台湾模式东山贡梨园改造升级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引入台湾模式东山贡梨园改造升级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引入台湾模式东山贡梨园改造升级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引入台湾模式东山贡梨园改造升级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引入台湾模式东山贡梨园改造升级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项目建设的目的、意义和必要性

1.1项目建设的目的

本项目建设地点位于门头沟军庄镇,门头沟是北京市生态涵养区,是北京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是保证北京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

该区域主要任务是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引导人口相对集聚,引导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成为首都坚实的生态屏障和市民休闲游憩的理想空间。

门头沟拥有良好的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该地区特色农产品之一的京白梨在门头沟区军庄镇东山村的种植历史距今已逾四百年。

自明朝在北京建都一来,就一直是宫廷贡品。

民国时期,京白梨走入民间,北京各处的果品客商争相前来订购,还有客商大老远从天津赶来就为了订购东山的白梨,后来发展到白梨未成熟而提前包树的局面。

解放后,京白梨更是走上了国宴,用来招待外宾,蜚声海内外。

1954年,东山村的白梨在北京市梨品品种评比会上,荣获最优产品,并在白梨之前冠以“京”字,便称之为“京白梨”了,成为北京历史上唯一冠以“京”字头的果品。

京白梨一直是北京市名优特果品,现已通过北京市食用农产品安全认证和有机食品认证。

在1999年昆明世界博览会京白梨一举获得了银奖(当年金奖空缺)。

经过多年的积累沉积,京白梨这一特色产品早已经具备了向外扩张,引领市场的基础。

但由于长期以来京白梨的种植、管理、销售都是农户各自为阵,结果产生了产品品质良莠不齐,售价混乱,甚至有外地产品以次充好的恶性竞争局面。

降低了京白梨的品牌市场占有率和认可度。

同时由于缺少相应的技术扶持,门头沟地区的京白梨种植管理也缺乏创新和改良。

这些状况都对京白梨这一北京特色果品的发展不利。

本项目提出,引入台湾成功生态农业模式建设生态农业观光园,将台湾多年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的规划理论依据、理念、原则、技术方法和内容、景观规划、旅游开发思路及策略等进行立体地、全面地展示。

本项目的目的是在该区域引入台湾模式改建东山贡梨园——将山区自然资源优势,京白梨传统品牌优势,与台湾创新性的生态农业实施技术和理念相给合,发展地区性观光农业与生态旅游业。

本项目的实施一定能有效地拓展现有资源的观光休闲功能与市场价值!

打造出门头沟农业的又一特色标杆,带动整体区域的农业观光行业的发展!

为北京甚至全国生态观光农业的发展树立一个良好的借鉴蓝本!

1.2项目建设的意义与必要性

生态农业观光园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在城市化进程中,农业景观、聚落景观、田园景观的深层次开发与旅游业延伸交叉形成的具有休闲、求知、生态功能的新型生态、文化旅游形式。

20世纪末,随着“绿色”和“生态”概念的日渐普及,为了寻求农业发展的新途径,我国一些地区相继开发了许多观光农业项目。

有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但是其中也有部分项目因为缺乏新颖的创意、合理的规划而导致失败,不仅经济效益不好,也破坏了周围生态环境。

探讨农业观光园的景观规划及建设思路,实现我国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有效地借鉴已在实践中取得成功的模式,对其成功点加以吸收利用,才有可能形成与当地实情相结合的再创新与发展。

发展生态农庄和生态园区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

生态农庄和生态园区是新的农业理论、农业经营思想和增长模式,是集约型和资源培植型,即把发展生产、建设环境、培植资源统一协调起来,这正是当前我国农业工作人员需要的理论、经营思想和增长模式。

发展生态农庄和生态园区是农业实现自我保护和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按照生态经济规律发展生态农庄,进行保护性开发,实现三个效益并重,做到生产、环境、资源统一和协调发展,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发展生态农庄和生态园区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有效形式。

生态农庄将资金、人力、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合为一体,在适当的规模下进行大生产,降低了单位产品的成本,同时,将最先进的技术运用于生产,提高单位产值。

拓宽农业经营渠道,在生产、销售中运用完善的管理经营机制,可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益。

在生态观光园建设中引入台湾模式,将创新性的技术和理念与当地的特色农业资源、生态资源相整合,促进整体生态农业观光产业的发展。

本项目建设不仅可为区域生态观光农业发展提供成功范例,而且还能为当地发展观光休闲创意农业,制定规划、策略、相关法规,以及如何辅助创意农业的前期定位和拓展提供有益参考,具有十分明显的实现必要性。

二、背景分析

台湾在上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农业面临快速发展工业和商业的竞争,以及国际农产品的冲击,农产品成本高,价格低,农民收益少,台湾农业发展面临衰退、萎缩。

针对这一挑战,台湾采取了加快农业转型,调整农业结构,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进一步开发农业的生活、生态功能,使农业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于是就开始发展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

我国大陆现在正处于农业转型和调整农业结构的新时期,要学习台湾发展农业的经验,要转变观念,树立新理念,根据各地的资源。

区位和市场条件,因地制宜发展观光休闲农业,从而改变农业就是第一产业的旧观念,建立农业与旅游业结合,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现代大农业产业体系。

1983年台湾农政当局实施“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

开放观光果园达70多处,仅台北市的观光农园就有300多公顷,共有300多个农户参加。

台湾农委会与农业推广协会于1989年对休闲农业提出五项发展目标:

提供休闲人士体验田园之乐的场所;活用农村自然、田园景观、农业生产与文化等资源;增加农村就业机会,提高所得条件;促进农村社会发展;改进农业生产结构。

以及五项发展策略:

顾及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与生态环境保育;整合农村与农业资源,美化绿化田园与农村,以保持自然乡土气息;发挥农民合作意愿,以提高经营效率;发展自然环境与伦理教育;行政支援发展。

1989年第一次“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指出休闲农业经营管理的内容应包括农业生产、农村生活、文化活动等3个层面。

1990年,台湾“农委会”在“改善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所得方案”中设立了“发展休闲农业计划”,从技术、经费、宣传等方面加大了对休闲农业支持的力度。

1992年12月30日,“农委会”颁发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

制订了休闲农业区的一些基本条件。

台湾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基于两个原因:

一是随着工商业发展,城市污染严重,使居民向往青山绿水、清洁空气及宁静环境,造访农村者日增。

二是经济国际化与贸易自由化对农业冲击很大,调整农业结构以提升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成为当务之急。

大陆农村目前面临的情况与台湾当时类似。

此外,大陆农村幅员广阔,资源丰沛,特色各异,环境条件比之台湾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对于创意农业或者观光农业的发展,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北京、江苏等地刚刚起步,更多省市尚未认真规划。

 北京观光农业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起步,由于观光农业迎合了都市人亲近自然、休闲娱乐的消费心理,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愿意到农村“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娱农家乐,购农家品”,巨大的旅游市场需求使得观光农业蓬勃发展。

观光农业成为城市居民周期性地调节生活方式的重要选择之一。

北京是国际化大都市,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在全国都处于领先位置,观光农业满足了市民对农产品的多样化、精品化、个性化需求,北京观光农业有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

但在发展过程中北京市观光农业的市场也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

(一)缺乏特色和品牌,项目同质化严重。

 重复建设,功能单一,缺乏文化内涵,造成区域内项目间的恶性竞争。

观光农业园区中观赏活动较多,整个观光过程缺乏知识性和趣味性,当地的民俗、文化内涵开发不充分,使人感觉观光活动形式单一、内容相似。

(二)旅游产品大众性,缺乏针对性。

目前现有观光农业产品和服务内容过于大众性,缺少针对不同细分市场的专项产品和服务。

(三)整体宣传力度不够。

 多年来,各郊区县的民俗旅游村(户)的发展基本上是各自为阵。

在项目开发、产品包装、市场推广等方面意识性不强,相当一部分民俗旅游村(户)还处在等客上门的经营理念上。

根据各经营者对市场宣传投入的调查分析,绝大部分经营者的年度营销费用都低于其年度经营收入的10%,表明各企业对市场促销的重视程度较低,投入较少。

同时,各企业之间仅有的宣传促销活动也是各自为战,缺乏相互之间的协作,导致营销效果和影响力相对较弱,没有形成成熟、稳定的市场认知品牌。

(四)服务品质有待提升。

观光农业也属于服务业的范畴,行业本身的属性特征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有较高要求。

随着郊区观光农业的快速发展,近两年,大量原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人口未经任何培训即开始进入观光农业服务行业,使得北京观光农业的管理质量和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水平与旅游者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尽管在评定市级民俗村时存在一定的质量和服务认证标准,但就整体来看北京市整个观光农业的发展仍然存在持续发展型管理者和操作服务型人才匮乏的局面,制约着旅游服务品质的提升。

(五)发展资金不足。

资金问题一直是制约郊区观光农业发展的根本因素。

由于观光农业由各家各户单独组织,以自己利益为出发点,在缺乏资金支持的情况下,不但各户本身的服务设施和水准难以达到市场需求的层次,更为重要的是导致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基础设施匮乏,服务功能欠缺,直接影响到观光农业接待质量和水平。

总体而言,目前北京观光农业的旅游产品有的还处于低层次的经营水平上,主要表现为旅游产品质量低、类型单一、低层次重复开发,旅游活动项目千篇一律。

这种低层次的观光农业旅游产品开发方式不但降低了综合收益,而且破坏了潜在的旅游市场需求,严重影响观光农业的发展前景。

因此,必须以满足消费者的多层次需求为目标,对现有观光农业旅游产品进行深层次开发或者是更新换代,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出相应调整和改进:

正确把握观光农业旅游消费者需求的实质,确保观光农业旅游的乡土气息。

因地制宜,坚持特色,树立精品意识。

设置观光农业的进入门槛,帮助树立精品意识,规范经营,提高效益,变量的增长为质的提升。

针对目标市场,整合旅游资源,拓展产品组合。

可以通过对休闲度假、农业修学、考察、土特产品购物等类型观光农业产品的开发,拓展产品组合宽度,通过与生态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的紧密结合进行产品创新,增加产品组合的深度。

细分目标市场,建设营销型网站。

引进专业人才,强化服务观念。

三、项目承担单位概况

3.1概况

项目建设单位:

北京东山名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2007年台湾国民党荣誉主席率团来京进行“两岸经贸论坛”,此次两岸经贸交流最重要的主题是“两岸农业的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台商协会副会长李元发先生经过详细周密的实地考察并结合北京各郊区县农业部门的推荐最终选定了将北京市门头沟区军庄镇东山村原慧明农场作为他投资“生态产业”的第一个基地,北京东山名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应运而生。

选择东山贡梨园综合考虑了天时、地利、人和多方面的因素。

东山村是香山的后山,香山作为北京著名的风景区,游客较多,经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可以将香山旅游的线路进行延伸,通过香山古道和东山贡梨园进行结合,最终形成一个融贡梨文化、古道文化、京白梨农业创意于一体农业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建设“台湾农场东山贡梨园”不仅是为了建设一座集有机农业种植区、台湾特色餐饮住宿区、生态观光为特色的现代农业生态产业基地。

更重要的是,通过引入台湾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在北京地区建设一个成功的模板,走出一条成功的路子,从根本为该区域的休闲农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和借鉴,从而实现以科技带动农业,以农业拉动旅游,以生态休闲旅游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让本区域生态农业发展特色化、持久化、永续化。

3.2财务状况

项目建设单位财务管理严格,财务状况良好。

2008年项目单位资产总额、固定资产、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销售(营业)收入、净利润等参见下表。

2008年财务数据总表

资产总额

xx万元

所有者权益

xx万元

固定资产

xx万元

销售或营业收入

xx万元

负债总额

xx万元

净利润

Xx万元

净资产

xx万元

四、项目建设条件

4.1项目区概况

4.1.1建设地点选择

本项目建设地点位于门头沟军庄镇东山村,该区域是门头沟生态农业规划区,同时又是重要的观光旅游区。

军庄镇东北与海淀区相接、东南与石景山毗邻。

距市中心不足30公里,109国道、军温公路,大秦电气化铁路从辖区内通过,且设有车站,构成了军庄镇现代化的交通骨架。

镇域面积34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总人口11137人,其中农业人口为4322人。

军庄镇是门头沟区仅有的三个城乡结合部之一,且距离中国硅谷--中关村最近,受首都政治、文化、科技的影响也最为明显和快捷。

镇内山地、草场资源广阔,适合发展种植、畜牧业;军庄与香山仅一梁之隔,在历史上为妙峰山中路古香道,香客经香山由此去妙峰山进香,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

本项目建设所在地位于军庄镇东山村,是优质果品京白梨的原产地,栽种京白梨的历史已有400多年。

目前有规模地种植京白梨两千多亩,其他果树资源也较为丰富,具有开发建设生态观光农庄的先天条件。

4.1.2自然条件

项目建设地点所在门头沟区属中纬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湿润,冬季寒冷干燥。

西部山区与东部平原气候呈明显差异。

年平均气温东部平原11.7℃,西部斋堂一带10.2℃。

极端最高气温东部40.2℃,西部37.6℃。

极端最低气温西部-22.9℃,东部-19.5℃。

春季60天,夏季76天,秋季60天,冬季169天,冬季漫长是境内气候的一大特征。

春秋季节,境内风、霜频繁,年平均风速为2,7米/秒,8级以上大风21次,年平均无霜期200天左右,江水河村一带无霜期仅100天。

日照时数较多,年平均日照2470小时。

降水量自东向西逐渐减少,受中纬度大气环流的不稳定和季风影响,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最多为970.1毫米(1977年),最少为377.4毫米(1997年),年平均降水量约600毫米。

4.1.3社会经济状况

门头沟区为北京市六个生态涵养发展区之一,全面启动北京市生态修复科技试验区建设,重点实施了废弃石灰矿、采煤废弃地和公路边坡等六个生态破坏类型的生态修复科技示范工程。

实施永定河治理一期工程和永定镇砂石坑治理一期工程,全年完成治理任务66.7万平米。

实施沟峪治理工程,整理土地3307亩。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完成爆破造林1800亩,人工造林32400亩,全区林木覆盖率达到79.2%。

全面落实“221”行动计划,落实“一区六带”林果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果品基地达到10万亩,京白梨、大樱桃和薄皮核桃名列全市9个唯一性农产品之列,其中京白梨获得农业部畅销产品奖。

目前已建成生态农业观光园区25个,累计发展各类民俗旅游接待户723个,市级民俗旅游村9个,乡村旅游业发展不断加快。

近年业,门头沟重点推进特色旅游商品和农副产品研发工作,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全区标准化生产基地达到63个。

全面加强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24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食品认证,4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

4.1.4本行业及关联产业发展现状

在“绿色”和“生态”概念日渐普及、农业和旅游业产业地位不断提升的今天,走观光农业发展的道路已经成为“绿色经济”大背景下的一种自然选择。

为有利地利用耕地资源,加大农业产值比重,更好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更好的效益,将潜在的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促进农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近年来,各地积极引导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取得了初步成效。

但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休闲观光农业刚刚起步,其经营方式还在探索,发展模式还不够丰富,发展速度与产业需求还存在着很大差距。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发展不平衡。

现有的观光农业园区有的处于操作阶段,有的处于萌芽阶段。

若通过宏观规划,形成特色,认真实施,不断提高,潜力会巨大。

二是规划起点较低。

只有少数园区请专门机构进行规划设计,其余都是投资者自行规划。

三是经营水平低。

在已经形成生态观光农业规模的企业,采摘时间短,内容单调,层次偏低,管理滞后,没有形成产业化链条。

四是文化内涵少。

园区建设内容仅停留在水果、花卉种植、采摘和水产养殖、烧烤上,缺少系统的、全面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的挖掘。

本项目的实施,除了可直接促进生态观光农业产业的进步与发展,还涉及到生态农业、生物农业技术工程、生态工程建设、农业信息技术等诸多产业领域,并对这些相关产业的发展可以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

本项目的实施将建设有机种植技术转化区,目的在于对有机种植的新技术、新方法进行转化应用,特别是注重引入台湾生态农业的管理措施和应用技术。

4.2项目建设条件

4.2.1政策

在生态涵养发展区建设规范化的生态农庄符合国家和地方制定的系列政策。

北京市发改委2009年4月发布《关于促进生态涵养发展区协调发展的意见》,意见中提出: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要求,全面提升生态资源质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

进一步加强规划指导,统筹兼顾近期和长远发展,留足绿色空间和未来产业发展空间;统筹兼顾生态涵养和生态经济发展,增强区域发展后劲;统筹兼顾政府推动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拓宽社会力量参与渠道,实现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将生态涵养发展区建设成为山川秀美、社会和谐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和产业友好、人民富裕的生态经济发展区。

 

在生态涵养区发展策略中明确指出:

实现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

坚持把融合化发展作为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融合互促。

促进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的延伸融合,促进传统产业与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渗透融合。

建设高标准的生态观光农业园,有利于加快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全面提高山区旅游接待水平,提高民俗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

  

4.2.2资源

本项目建设地点三面环山,一则临水,具小盆地的地形,有独特的环境和气候,昼夜温差很大。

而且周围没有污染性企业,保持着相对原生态的环境,水源和土壤的洁净度较高。

适合发展种植业。

本项目已建成果树种植区1200亩。

项目建设地点以香山古道与著名的香山风景区相连。

北临海淀区温泉镇,东连香山公园、碧云寺,为古代西入香山的门户,西接六环路。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周边可供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丰富。

在该区域引入台湾最先进的生态观光农业理念、技术与管理,可将台湾休闲农业文化、古道文化、京白梨文化进行良好的整合与创新,挖掘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4.2.3市场

建设特色、规范的生态观光农庄,有着极大的市场需要。

北京观光农业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起步,由于观光农业迎合了都市人亲近自然、休闲娱乐的消费心理,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愿意到农村“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娱农家乐,购农家品”。

统计数据表明,2005年北京观光农业的年收入约为30795万元,其中以产品的收入所占的比例最大,占总数的40%左右,服务收入次之,约30%,门票收入位于第三。

北京市观光农业的市场需求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观光需求在一定时期内仍占重要地位,追求放松精神、休闲度假,休养疗养、回归自然,享受天人合一的和谐、温馨与浪漫将逐步成为观光农业的主要目的;旅游消费者对参与性、体验性、新奇感要求越来越强,对旅游服务、配套设施等软硬件要求越来越高。

总体来看,当前北京市观光农业市场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

4.2.4科技与基础设施

为有效保证本项目的建设水平,本项目由台湾专业的规划设计单位完成整体的规划设计方案(规划设计图见附件)。

设计方案秉承因地制宜、突出生态;统一规划、有利实施;突出创新、重在利用三项原则,在尽量不破坏原基地植被及地形的前提下,对生态农庄域内及周边已有的自然园景加以改造和利用。

设计方案自身就体现了生态园区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除了整体的规划设计,在生产管理细节上,本项目也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与技术保障。

在农业种植方面农场坚持有机体系,自己研究开发了有机肥料添加剂,安装了太阳能灭蛾灯。

同时,对园区内为害的椿象等害虫采用生物防治的办法进行防除。

还聘请台湾农业专家对园区的土壤状况进行了全面调研,针对不同的土壤及作物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措施与方案。

通过本项目的建设,将进一步引入更多台湾农业先进的管理模式、实施技术和优质的农业生产资料。

本项目目前已完成部分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造:

1)已完成园区内部分道路的铺设,加设水、电设施。

2)对东山原住民宅居地进行保护并修缮排洪沟渠引水灌溉,以防止雨水冲刷造成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

3)组建工程师对香山古道进行了维修。

4)对果园的林下坡地裸露区域进行覆绿治理。

5)对“京白梨百年老树区”土壤进行了整体改良,以保护老树的持续生长并促进其更新发育。

五、项目建设内容及方案

东山贡梨园总面积近4000亩,京白梨种植面积2000多亩。

项目建设主要内容包括台湾生态农业展示馆500平方米,生态种植技术转化区200亩,生态恢复综合治理面积300亩,及配套道路、水电设施建设。

本项目建设期为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

5.1台湾生态农业展示馆建设

台湾生态农业展示馆总体面积500平方米,包括生态农庄总体规划模型、台湾生态农业发展史、台湾观光休闲农业、台湾休闲农庄成功范例、台湾生态农业技术、休闲DIY设想等6个部分的展示区域。

生态农庄总体规划模型将按照1:

500的比例制作实体沙盘,展厅内同时配备电子解说设备。

全面对生态农庄的设计理念、布局形式、分区规划以及现实效果加以介绍和说明。

台湾生态农业发展史展示区域,将从宏观的角度回顾台湾在生态农业建设方面的发展历程、重要事件及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展示形式包括文字、图片、实物、影视等。

台湾观光休闲农业展示区域,将重点介绍台湾自提出休闲农业近40年来,台湾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及当前的发展现状。

展示形式包括文字、图片、实物、影视等。

台湾休闲农庄成功范例展示区域,将选择台湾不同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休闲农庄,针对它们的成功模式、特色开发、市场开拓等成功经验进行介绍和展示。

展示形式包括文字、图片、实物、影视等。

台湾生态农业技术展示区域,将选择可以代表台湾当前生态农业发展水平的技术、管理措施、产品、设备设施进行展示。

展示形式包括文字、图片、实物、模型等。

休闲DIY设想展示区域,集中展示适合设置在休闲农庄或生态观光园内的手工DIY活动。

包括内容设计,原材料准备,制作技艺等内容。

展示形式主要为现场示范操作,也多包括文字、图片、实物等。

5.2生态种植技术转化区建设

利用生物技术,发展生态农业,开发绿色产品是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的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的唯一有效途径。

但是目前有许多科研机构或高校的优秀技术和产品,仅经过了实验室阶段就被束之高阁,找不到在市场应用的渠道。

而另一方面,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找不到好的解决方案。

在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之间转化环节在很大程度上是缺失的。

因此本项目提出建设生态种植技术转化区。

生态种植技术转化区总体面积200亩,将包括农场现有的所有果树品种。

主要用于吸引社会上处于小试阶段的适用发展果树绿色或有机种植的产品进行规模化的中试应用。

同时也将引入大量台湾有机农业生产技术和措施,实现技术在不同应用区域的转化与改造升级。

从台湾引入的技术包括:

1)生物农药和中草农药防治病虫害技术;

2)种植土壤处理技术;

3)有机废弃物返田处理技术。

生态种植技术转化区在进行新技术的应用与转化前应完成:

土地平整和土壤改良。

5.3生态恢复综合治理

项目建设地点有部分区域地形条件较差,地表裸露,无植被覆盖,雨水不规划的冲刷时常会造成表层土壤流失,土层结构被破坏,进而影响土壤的保墒功能。

所以本项目需要对这些区域进行水土保持生态恢复综合治理。

本项目选择生态措施与工程措施并举,治理点具体位置位于:

东西龙沟(80亩),庙洼(60亩),大园北地(70亩),南坨子杨树坡50亩,其他(40亩)。

治理措施包括:

1)25度以上坡地在裸露区,栽种林木或播种草种,二年后覆盖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