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地理 选择性必修三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089053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68.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地理 选择性必修三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精品地理 选择性必修三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精品地理 选择性必修三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精品地理 选择性必修三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精品地理 选择性必修三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地理 选择性必修三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Word格式.docx

《精品地理 选择性必修三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地理 选择性必修三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Word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地理 选择性必修三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Word格式.docx

1.全球变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可通过多种自然过程对人类造成不利影响,危害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甚至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生产活动和社会经济正常运转。

2.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生存空间的丧失是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最为严重的影响。

(2)加剧资源危机或自然灾害影响国家安全。

(3)激化国家间的资源争端而影响国家安全。

(4)受其他国家波及而间接影响国家安全。

[微思考] 欧洲国家立陶宛的一些候鸟不再迁徙而是成为“留候鸟”在立陶宛越冬,其原因是什么?

提示 暖冬“诱骗”候鸟驻留。

三、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1.比工业革命前升高超过2℃带来的影响

改变气候资源的空间配置,增加自然灾害的发生概率,加大自然生态系统不稳定的风险,对淡水资源、粮食生产、人类健康和城市设施等多个方面造成严重威胁,从而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

2.措施

(1)减缓措施:

主要包括减少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加温室气体吸收两个方面。

(2)适应措施:

以趋利避害为目标,根据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通过改变人类社会自身,降低全球变暖导致的不利影响或利用全球变暖带来的发展机遇。

3.国际合作

(1)关注重点:

减缓、适应、资金和技术四个方面。

(2)合作方式

①遵循基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确立的“公平原则”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②发展中国家需要通过国际合作获得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支持,其他国家也应在自愿的基础上提供援助。

③建立国际共同应对的机制。

[微思考] 为抑制气候变暖的趋势,我国要实现21世纪中叶碳排放的目标,请你从能源开发和利用的角度献计献策。

提示 发展并推广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使用新能源;

积极发展高效、洁净、低碳排放的煤炭利用技术,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

拓知识

二氧化碳当量

一种气体的二氧化碳当量是通过其全球变暖潜能来衡量的。

该指数表示的是在100年的时间框架内,各种温室气体的温室效应对应相同效应的二氧化碳的质量。

例如,设定二氧化碳的全球变暖潜能值为1,则甲烷的全球变暖潜能值为25,意味着同样质量的甲烷的增温能力是二氧化碳的25倍。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碳汇

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复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探究点一 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影响

情境探究

[情境]根据目前的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到2050年,全球夏季将更干燥,冬季更潮湿多雨,极端天气现象更多。

随着全球气候继续变暖,预计德国到2100年的气温将比目前升高2℃~4℃。

[探究]

(1)(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自然原因:

太阳的异常活动等。

人为原因:

①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②人类过度砍伐森林,使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降低。

(2)(综合思维、区域认知)据图分析全球变暖将给大洋洲带来的严重后果及其形成原因。

提示 大洋洲的珊瑚岛将不复存在。

 全球变暖(海水膨胀),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3)(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简要分析全球变暖对全球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提示 有利影响:

使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有可能提高农作物产量,如高纬度地区。

不利影响:

使蒸发增加而加重干旱缺水程度,使农业减产,如低纬度地区。

素养凝练

1.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2.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①对海平面的影响

全球变暖会使冰川融化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

②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③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影响

表现

不利影响

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甚至对一些地区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不可逆转的破坏,使得大量物种因难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灭绝,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

有利影响

植物光合作用增强,二氧化碳的施肥效应提高植物的生产率

(2)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①对农业的影响

②对工业的影响

③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素养应用

例1 下图为2011~2015年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示意图。

据此回答

(1)~

(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印度是2015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

B.欧盟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呈减少趋势

C.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减少

D.世界二氧化碳总排放量急剧下降

(2)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信的是(  )

A.北美洲暴雪天气增多B.副热带地区降水增多

C.昆仑山雪线逐年降低D.内蒙古牧场面积扩大

解析 第

(1)题,根据图中的坐标曲线变化,印度是2015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最大、增长最多的国家,A错。

欧盟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是负值,呈减少趋势,B对。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先增加,后减少,但始终为正值,说明排放量在增长,C错。

世界二氧化碳总排放量仍是增加的,D错。

(2)题,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引发极端天气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信的是北美洲暴雪天气增多,A可信。

副热带地区降水减少,B不可信。

气温升高,昆仑山雪线逐年上升,C不可信。

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蒸发加重,缺水严重,内蒙古牧场面积可能缩小,D不可信。

答案 

(1)B 

(2)A

探究点二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

[情境]碳交易是为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采用的市场机制。

若控排企业碳排放量超出配额,则需要在碳交易市场购买碳配额。

自2011年起,我国先后在北京、上海、湖北、福建等7个省市建立碳交易试点,总共纳入企业2000余家。

2017年底,我国正式启动全国碳市场建设。

下图示意2013~2017年我国碳配额现货交易情况统计。

(1)(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据图描述我国碳配额现货交易总量的变化特点。

提示 2013~2016年,碳配额现货交易总量呈上升趋势,增速明显,2017年增速有所减缓。

(2)(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为碳排放较多企业应对碳排放市场交易机制提出合理化措施。

提示 降低能耗,使用新能源,改善产业结构;

减少碳排放,将节余的碳配额出售;

为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必要时可适度购买一定数量的碳配额。

全球变暖的对策

例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IPCC(全球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在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指出:

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共同驱动,全球气候21世纪会继续变暖。

这一评估报告认为,21世纪末全球气温可能升高1.1~6.4℃。

材料二 下图是中国能源消费构成示意图。

(1)简要说明我国CO2排放总量大的原因。

(2)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有可能上升,将会对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产生影响。

为了预防海平面上升所产生的危害,可采取哪些措施?

(3)为抑制我国气候变暖的趋势,实现21世纪中叶碳排放的目标,请你从能源开发和利用的角度献计献策。

解析 第

(1)题,我国能源消耗量大,使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导致CO2排放量大。

(2)题,预防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危害一方面要加强研究,科学规划,另一方面可修建防波大堤等工程,另外还要疏浚河流以防内涝。

第(3)题,减少碳排放,抑制全球变暖。

一是推广节能技术,二是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三是积极发展高效、洁净、低碳排放的煤炭利用技术。

答案 

(1)人口和经济总量大,能源消费总量大;

化石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构成的比重极高。

(2)研究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加强城市规划;

加高加固防波大堤;

整理疏浚河流以提高泄洪能力,消除内涝威胁。

(3)①发展并推广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②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使用新能源;

③积极发展高效、洁净、低碳排放的煤炭利用技术,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

知识微网

核心要点

1.全球变暖的趋势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变化密切相关。

2.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及岩石圈之间迁移、转化所构成的循环。

3.化石燃料的使用,将漫长地质时期固定的碳以二氧化碳等形式重新释放到大气中。

森林砍伐和焚烧、农田开垦等土地利用的变化将陆地植被和土壤中的碳以二氧化碳等形式释放到大气中。

4.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威胁某些国家的生存空间,加剧资源危机或自然灾害影响,并可能引发源于资源争夺的不同国家间矛盾与冲突。

5.应对全球变暖,需要世界各国开展有效和公平的国际合作,为此国际社会正在采取减缓和适应措施。

6.减缓、适应、资金和技术四个方面被认为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是国际合作关注的重点。

下图为1.2万年以来全球地表温度变化曲线。

回答第1题。

1.对图中四个时段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时段冰川融化加剧B.②时段全球平均海平面下降

C.③时段山地雪线上升D.④时段亚寒带针叶林带北移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①时段距今温度差为负值且差值增大,说明该时段温度低于现在且温度继续降低,冰川融化减慢,A错误。

②时段距今温度差为负值但差值在缩小,说明该时段温度低于现在但温度逐渐升高,两极冰川融化加快,海平面上升,B错误。

③时段距今温度差为正值且差值增大,说明该时段温度高于现在且温度继续升高,山地雪线上升,C正确。

④时段距今温度差为正值但差值缩小,说明该时段温度高于现在但温度逐渐降低,亚寒带针叶林带应往较低纬度且较为温暖的地方移动,即北半球的亚寒带针叶林带南移,D错误。

答案 C

下图是北极熊被困在狭小浮冰上的照片。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3题。

2.北极熊多以近海浮冰为跳板,巡游在海中捕食。

然而,近年来科学家多次发现这些“浮冰行者”溺亡的现象。

产生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暖,浮冰消融且间距增大

B.北极熊物种退化,体质下降

C.人类捕杀,北极熊向外海迁徙

D.海洋污染,导致食物减少

3.气候变暖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影响。

下列现象与气候变暖有关的是(  )

①中低纬度沿海地区台风减少 ②冰川融化加速,海平面上升 ③我国东北水稻种植向北推进 ④青藏高寒区农作物播种推迟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 第2题,根据题干描述和北极熊的生存环境推理,“浮冰行者”溺亡主要是全球变暖、极冰融化造成的。

第3题,全球变暖,气温升高,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灾害天气增多;

积温升高,作物种植纬度升高,青藏高寒区农作物播种提前,故②③项正确。

答案 2.A 3.D

根据全球观测资料分析,近百年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

读图回答4~5题。

全球地面气温演变趋势图

4.下列词语中形容图中气温变化最恰当的是(  )

A.保温作用B.温室效应

C.热岛效应D.全球变暖

5.下列做法中对缓解图示所反映的环境问题最有效的是(  )

A.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以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物质的排放

B.发展清洁煤技术,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C.沿海国家修建沿海大堤,防止沿海地区被淹

D.加强国际合作,改进能源利用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解析 第4题,图中显示气温波动上升,这反映了全球变暖的趋势。

第5题,注意题干中所问的是“最有效”,D项所列举的都是针对全球变暖而采取的有效措施。

答案 4.D 5.D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联合国气候大会在多哈会议上决定将《京都议定书》承诺期延长到2020年12月31日。

俄罗斯、日本和加拿大退出了《京都议定书》,大会也未在“绿色气候基金”的注资问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1)由图可以看出,近150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2)大气中二氧化碳升高的原因有哪些?

(3)近150年来,全球气温变化趋势如何?

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有何关系?

(4)近百年来,全球海平面变化趋势如何?

(5)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变暖现象,我们应如何应对?

解析 此题综合考查了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全球气温变化和海平面变化三者之间的关系。

近150年来,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加之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遭到破坏,导致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多,全球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气温变化导致海平面也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

应对气候变暖,应对症下药,一方面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另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含量。

答案 

(1)不断上升,尤其是1950年以来,上升更为明显。

(2)一是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气体;

二是破坏森林植被,尤其是热带雨林的破坏。

(3)波动上升。

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强烈吸收地面红外线长波辐射而升温。

(4)波动上升。

全球气候变暖,海水膨胀,极地、高山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

(5)①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多使用清洁能源,减少矿物能源的消耗;

②植树种草;

③防止森林火灾的发生;

④避免浪费,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出行时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一、选择题

近几十年来,北极海冰的范围呈现出持续减小的趋势。

读2018年以来(至8月初)80°

N以北区域气温监测数据变化图,完成1~2题。

1.北极地区(  )

A.2018年夏季气温高于常年B.气温0℃以上天数超150天

C.地表吸收太阳辐射①时期比②多D.北极浮冰界线①时期比②要偏南

2.引起北极海冰范围缩小的气候变化不会导致(  )

A.某些物种面临灭绝B.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

C.地球电离层磁暴现象减少D.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增多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北极地区2018年夏季气温低于1968~2002年平均气温,A项错误。

北极地区2018年气温0℃以上天数不到100天,B项错误。

①时期气温在0℃以下,②时期气温在0℃以上,据所学知识可知,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故①时期地表吸收太阳辐射比②少,再者,①时期北极地区为极夜现象,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几乎为零,而②时期为夏季,此时北极地区为极昼,地表吸收太阳辐射为全年最大,C项错误。

①时期气温低,在0℃以下,海水结冰,浮冰范围大;

②时期气温在0℃以上,海冰融化,范围缩小,D项正确。

第2题,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

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

对主要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部门影响更为显著;

气候变化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影响人体健康。

而地球电离层磁暴现象与太阳活动有关。

答案 1.D 2.C

下图示意1972~2011年我国西北地区某流域不同朝向冰川面积的变化(单位:

km2)。

读图,回答3~4题。

3.造成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暖B.地壳抬升

C.流水搬运D.风力侵蚀

4.若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将导致(  )

A.冰蚀作用增强B.绿洲面积增大

C.干旱程度加剧D.流域面积扩大

解析 第3题,从图上可以看出,该流域朝向南面、东南面的冰川面积大大缩小,而朝向东面、偏北面的冰川面积增大。

这是因为气候变暖使得该流域偏南面冰川融化,造成冰川面积缩小。

冰川面积变化与地壳抬升无关,也不是受流水搬运、风力侵蚀等的影响。

第4题,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河流的水源补给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冰川面积缩小会使河流的流量减少,使得地方小气候变得更加干旱,加剧了西北地区的干旱程度。

冰川面积减少,冰蚀作用减弱,绿洲的面积将缩小,流域面积也会缩小。

答案 3.A 4.C

下面分别是秦岭南坡与北坡地区1981~2007年年均温变化图和年均降水量变化图。

读图完成5~7题。

5.1981~2007年,秦岭地区的气候变化趋势是(  )

A.气温降低,降水增加B.气温降低,降水减少

C.气温增高,降水增加D.气温增高,降水减少

6.下列有关秦岭南北坡地区1981~2007年的气候及其要素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南坡较北坡增温幅度大B.南坡较北坡降水减少多

C.北坡地区气候趋向干冷D.南坡地区气候趋向暖湿

7.1981~2007年秦岭地区的气候变化会使得(  )

A.1月0℃等温线南移B.秦岭地区冰川面积缩小

C.黄土高原的作物增产D.附近河流年径流量减少

解析 第5题,由1981~2007年年均温变化图可知,秦岭南坡和北坡气温曲线大致平行,呈上升趋势;

由1981~2007年年均降水量变化图可知,秦岭南坡和北坡年平均降水量呈下降趋势。

第6题,由1981~2007年年均降水量变化图可知,秦岭南坡年均降水量降幅大于北坡,故秦岭南坡较北坡降水量减少多,B对;

秦岭南坡和北坡气温曲线大致平行,南坡和北坡增温幅度大致相同,A错;

北坡气温上升,气候应该是趋向温暖,C错;

南坡降水量明显下降,且气温升高,蒸发加剧,气候应该是趋向暖干,D错。

第7题,由于秦岭地区气温明显上升,经过秦岭的1月0℃等温线有北移趋势,A错;

秦岭的海拔比较低,夏季最高峰气温在0℃以上,因而没有冰川分布,B错;

秦岭距离黄土高原较近,秦岭和黄土高原的气候变化趋势相似,气温升高,蒸发加剧和降水减少等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图示气候变化会使附近河流的年径流量减少,C错、D对。

答案 5.D 6.B 7.D

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

据此完成8~10题。

8.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  )

A.气温升高B.气温降低

C.降水增多D.降水减少

9.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  )

A.洪水暴涨B.退耕还湿

C.地面沉降D.冻土融化

10.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  )

A.林地B.湿地

C.草地D.寒漠

解析 第8题,由材料“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可知,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可能是气温升高。

A对。

气温降低一般会导致越年积雪面积增加。

B错。

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表明平地上水分条件变差,故降水不可能增多。

C错。

降水减少不会导致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

D错。

第9题,西伯利亚地区位于较高纬度,气温较低,冻土广布,气温升高会导致冻土融化,低洼地区积水增多,湿地面积增加。

D对。

洪水是由暴雨、快速融冰、风暴潮等自然因素引起的江河湖海水量迅速增加或水位迅猛上涨的水流现象,与湿地面积增加关系不大。

A错。

材料中“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表明导致该地土地覆被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

没有材料显示该地地面沉降的信息。

第10题,气候变暖使冻土融化,地表水分增多,但平地上较洼地地势高,积水较少,不会有大量的浅水出露地表,减少的耕地不会主要转化为湿地,地表水分增加,适合草类植被生长,故主要转化为草地。

C对、B错。

题干中“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热量不足,平地减少的耕地不会主要转化为林地。

气温上升使冻土融化,地表水分增多,会使植被覆盖增多,不会主要转化为寒漠。

答案 8.A 9.D 10.C

二、综合题

11.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近现代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

图一

材料二 下图为世界局部区域图。

图二

(1)读图一,分别描述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模拟值和观测值的特点并简析原因。

(2)读图二,简析B所在地区在世界交通位置中的重要性,并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提升B地区海运价值的影响。

(3)图二中A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会对该地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

解析 第

(1)题,图一中模拟值呈现高低波动变化,而观测值则呈现波动上升趋势。

(2)题,B点位于北冰洋,此处是联系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捷径。

全球变暖使海冰融化,利于通航。

第(3)题,农业生产与气候密切相关,气候变化会导致农业复种指数和农业结构变化。

答案 

(1)模拟值:

全球气温不断升降波动。

观测值:

全球气温波动上升。

原因:

人类生产生活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及植被的破坏。

(2)重要性:

B所在地区是联系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捷径。

影响:

浮冰或冰盖融化,利于航行。

(3)气候变化可能会导致该地复种指数提高和农业结构改变。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车尔臣河流域荒漠广布,生态脆弱。

1990~2010年,流域内降水增加,冰川积雪面积缩小,海拔1300米以上地区自然植被覆盖度增加,海拔1300米以下地区自然植被覆盖度减少。

同期该流域人口数量及耕地面积显著增加,水危机日益凸显。

下图示意车尔臣河流域地理事物分布。

(1)1990~2010年,车尔臣河流域内降水增加,推测在此背景下该流域冰川积雪面积缩小的原因。

(2)从气候变化的角度,分析1990~2010年车尔臣河流域内海拔1300米以上地区自然植被覆盖度增加的原因。

(3)分析1990~2010年车尔臣河流域内海拔1300米以下区域自然植被覆盖度减少的原因。

解析 第

(1)题,根据材料车尔臣河流域内降水增加,利于冰雪的积累,但该流域冰川积雪面积缩小,说明其冰雪消融的速度大于积累的速度,气温是影响冰雪消融的主要因素。

(2)题,根据上题,因为全球气候变暖降水增多、冰雪覆盖面积减小,使得1300米以上的干旱地区水分增多、热量增加,更利于植被的生长,所以植被覆盖度增加。

第(3)题,根据材料,该流域人口数量及耕地面积显著增加,生活和农业用水增加,过度农垦使自然植被减少;

全球气候变暖,蒸发量变大,加剧水资源短缺,使植被退化。

答案 

(1)全球气候变暖,冰川积雪消融快,融雪速度超过流域内冰川积雪积累速度,冰川积雪面积缩小。

(2)全球气候变暖,山地热量增加,自然植被覆盖区域向高海拔地区扩展;

流域内降水增加,同时由于气温升高,高山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