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综合检测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083210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06.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综合检测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综合检测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综合检测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综合检测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综合检测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综合检测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综合检测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综合检测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综合检测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万户)

西汉

21

19.8

998.6

80.2

唐朝

392

43.2

514.9

56.8

北宋

1122.5

62.9

662.4

37.1

上表是西汉到唐宋时期的人口统计数据表。

这说明(  )

A.“文景之治”促进西汉人口的快速增长

B.藩镇割据造成唐宋人口的急剧减少

C.王朝更替导致古代中国人口的变动

D.经济重心南移带动人口的区域迁移

【解析】选D。

东汉末年北方多战乱,北方人开始南迁,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了南移的趋势,南宋时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局面。

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发现,南方人口数量、占全国户口数比例均逐渐增加,表明经济重心南移带动人口的区域迁移,故选D。

4.(2019·

宝鸡模拟)汉代农民“外出为庸(佣)”的现象颇为普遍,如“第五访少孤贫,常佣耕以养兄嫂”“申屠蟠家贫,佣为漆工”“栾布穷困,卖庸于齐,为酒家保”等。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B.土地集中日益严重

C.租佃关系普及深化

D.水陆交通长足发展

由材料“汉代农民‘外出为庸(佣)’的现象颇为普遍”可知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高度集中使得百姓缺乏土地而外出谋生,故选B;

汉代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A;

汉朝以后租佃关系普及深化,排除C;

材料并未提及水陆交通,排除D。

5.下图是“明清高产作物分布图”。

由此可以推断(  )

A.工业革命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

B.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开始瓦解

C.海上丝绸之路以物种交流为主

D.新航路开辟促进了全球联系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全球联系,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故选D;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A;

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开始瓦解,排除B;

材料未涉及海上丝绸之路的情况,排除C。

6.(2020·

肇庆模拟)从1872年开始,法国政府创立了一批徒工学校。

1879年,成立了技术教育委员会。

1880年,制定了《徒工手工学校和初等学校补习学校法》,把徒工学校纳入学校教育系统。

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

A.人文主义对人的关注

B.无产阶级的英勇斗争

C.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

D.民主政治发展对国民的素质要求

【解析】选C。

据材料“1872年开始”和“徒工学校”结合所学可知法国此举是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培养技术工人,故选C;

材料“徒工学校”说明只是针对工人,不能体现人文主义,排除A;

培养工人的技术是为资产阶级服务,不是无产阶级的斗争,排除B;

材料主要培养工人的职业素养,与民主政治无关,排除D。

7.(2020·

天津模拟)19世纪末20世纪初,促使德国大量人口移民海外的推动因素——劳动力过剩问题,已经演变为劳动力短缺。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外国劳工已达120万之多,他们遍布德国工农业生产的各个部门,德国因此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劳动力输入国。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德国(  )

A.工业化推进的速度较快

B.海外移民导致劳动力不足

C.战争使得人口大量减少

D.民主政治有了长足的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工业迅速发展,对劳动力需求较大,与材料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劳动力过剩问题,已经演变为劳动力短缺”相符,故选A;

B因果关系混淆,与材料中“促使德国大量人口移民海外的推动因素——劳动力过剩问题”描述不符,排除B;

C与材料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不符,排除C;

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保留了浓厚的专制残余,排除D。

8.下图是1840—1894年间洋(机)纱(此时国内也逐渐开始自己生产机纱)与土纱使用量情况表。

这表明当时(  )

A.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消费仍以土布为主

C.近代化因素在增加

D.国内市场不断扩大

1840—1894年间,土纱使用量不断减少,洋(机)纱使用量不断增加,这表明当时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因素在不断增加,故选C;

这一时期自然经济仍占重要地位,没有完全解体,排除A;

数据体现的是纱的使用情况而不是土布的消费,排除B;

材料主要体现纱的使用情况而不是国内市场,排除D。

9.下表是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这说明中国(  )

货物

单位

1843年税率

1858年税率

棉花

6.54%

5.72%

印花布

14.25%

4.98%

棉纱

6.94%

4.86%

A.小农经济日益陷入了破产的窘境

B.传统轻工业贸易顺差越来越大

C.进一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被列强控制了棉纺织业的命脉

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不能反映对小农经济的冲击程度,故A错误;

材料仅体现棉花及棉纺织品进口税率,故B错误;

进口税率下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逐步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C正确;

进口税率不能反映进口量及所占市场比重,故D错误。

10.1890年,因基隆煤矿严重亏损,台湾巡抚刘铭传与一些商人签订合办合同:

商人出资20万两白银,负责日常经营;

官府以不动产作价10万两为官本,对煤矿的用人、财务不予过问。

此事奏报朝廷,总理衙门和户部激烈反对。

1892年,基隆煤矿停产。

由此可见(  )

A.中体西用不合时宜

B.官商合办的弊端明显

C.官僚集团内斗严重

D.社会近代化阻力巨大

从材料中刘铭传的做法可知,他主张采用“官商合办”的方式来发展基隆煤矿,这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做法,但是“总理衙门和户部激烈反对”,说明在清政府统治之下,社会近代化的阻力比较大,故选D;

刘铭传主张用“官商合办”的方式挽救基隆煤矿,这不是“中体西用”范畴,排除A;

基隆煤矿停产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采取“官商合办”的方式,排除B;

刘铭传与总理衙门和户部之间是经营理念的争执,并非官僚集团内部矛盾的斗争,排除C。

【加固训练】

  (2020·

杭州模拟)上海机器织布局在筹办过程中,李鸿章根据一些官绅的申请,向清政府奏请准予“酌定十年之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

这一措施(  )

A.体现了洋务企业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B.说明晚清官绅阶层完成近代化转变

C.表明设立近代企业具有地域限制

D.不利于民族企业的产生和发展

题干信息“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表明洋务企业只允许民族资本作为股份加入,而不能单独设立自己的企业,这体现了洋务企业对民族资本的打压,限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故D正确。

题干恰恰反映了洋务企业缺乏开放性和包容性,排除A;

B错在“完成”,当时的官绅仍是传统官绅,排除B;

题干表明清政府限制华商独立创办近代企业,并没有体现地域限制,排除C。

11.如图是民国三十年创办的旌德建华烟厂生产的同盟牌香烟商标(上面的文字是“吸同盟牌香烟”“祝同盟国胜利”)。

对此叙述符合史实的是(  )

A.抗战时期民族工业发展

B.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崛起

C.发展实业与抗战相结合

D.中、美、英、苏四国共同抗日

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吸同盟牌香烟”“祝同盟国胜利”,结合中国的抗日战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史实,可以看出此叙述的是发展实业与抗战相结合。

12.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人群体中新移民的数量迅速增长,“海归派”“海鸥族”等成为热词。

中国政府鼓励和吸引海外华侨华人人才以多种形式报国,1993年,“回国服务”的口号正式更改为“为国服务”。

这一变化主要表明(  )

A.国内技术人才增长较快

B.新移民的爱国热情高涨

C.跨国移民潮流发展迅速

D.政府人才政策出现转折

材料主要反映海外移民的发展和政府的人才政策,没有论及国内的技术人才的发展,故A错误;

据材料“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人群体中新移民的数量迅速增长”可知新移民归国的原因是改革开放,故B错误;

据材料“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人群体中新移民的数量迅速增长”说明跨国移民潮流发展迅速,故C正确;

材料“回国服务”和“为国服务”都是为了“鼓励和吸引海外华侨华人人才以多种形式报国”,故D错误。

13.(2020·

银川模拟)1984年11月,武汉柴油机厂正式聘请联邦德国退休工程师格里希为厂长,时任武汉市市长吴官正亲自到会祝贺,外媒评价这是“一件令人吃惊的新闻和成功的典范”。

这主要源于(  )

A.联邦德国先进的技术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C.国有企业自身的反省

D.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根据材料“1984年11月,武汉柴油机厂正式聘请联邦德国退休工程师格里希为厂长,时任武汉市市长吴官正亲自到会祝贺”,结合所学知识,1984年,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前提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推行,故选B;

联邦德国先进的技术只是表面现象,排除A;

材料没有反映国有企业自身反省,排除C;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是在21世纪初,排除D。

14.下表是不同史籍关于清末民初人士对当时社会现象的记述(部分),据此可知,当时(  )

记述

出处

“近来吾乡风气大坏,视读书甚轻,视为商甚重。

才华秀美之子弟,率皆出门为商,而读书者寥寥无几”

《退想斋日记》

“前闻举贡生监,以考试即停无所希冀,诗书废弃,失业者多,大半流入会党”

《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

A.民族危机使尚武精神备受推崇

B.科举体制难以选出时务人才

C.社会风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D.重农抑商思想遭到彻底否定

题干中“近来吾乡风气大坏,视读书甚轻,视为商甚重”“诗书废弃,失业者多,大半流入会党”反映社会风气发生变化,故选C。

15.“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

能够体现上述观点的分别是(  )

A.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

B.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D.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胡佛反对由政府采取大规模的干预措施,使危机不断加剧,反映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

1918年苏俄政府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国内战争结束后,农民不满情绪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反映了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

16.(2020·

北京模拟)读下表,下列选项与此时期美国政府财政盈亏原因相关的是,美国(  )

1932—1936年美国财政收支情况表(单位:

百万美元)

年份

全部的金额

收入

支出

盈余或赤字

1932

1924

4659

-2735

1933

1997

4598

-2601

1934

2955

6541

-3586

1935

3609

6412

-2803

1936

3923

8228

-4305

A.兴办大量公共工程

B.实施欧洲经济援助计划

C.投资信息技术产业

D.建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

通过题干所提供的时间段可知,表格所反映的内容是在1929年经济危机及罗斯福实施新政之后,美国财政收支情况。

通过表格中“盈余或赤字”可知,政府的财政支出逐年增多,据所学可知在罗斯福执政期间,为了缓解经济危机而采取了扩大财政支出,兴办大量公共工程等诸多措施,故选A;

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实施于194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

信息技术工程发端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

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于1994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

17.(2020·

揭阳模拟)当代英国经济学家尼古拉斯·

巴尔指出,福利国家有其自身的价值,同时也是反对市场价值的一种手段,因为它能阻止过分不平等造成的社会风险与政治风险。

而早在1943年,丘吉尔就宣布“对于任何一个社群来说,没有比让婴儿喝上牛奶更好的投资了”。

据此可知(  )

A.完善的福利制度是英国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举措

B.市场经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遭到西方国家的抛弃

C.福利制度推动英国政府加大经济上的投资

D.福利国家制度兼具人本价值和政治意义

题干中“福利国家有其自身的价值,同时也是反对市场价值的一种手段,因为它能阻止过分不平等造成的社会风险与政治风险”,推知福利国家制度有政治意义,题干中“对于任何一个社群来说,没有比让婴儿喝上牛奶更好的投资了”,推知福利国家制度有人本价值,故选D。

18.下面是关于苏联经济发展状况的表格,该表格能够反映的历史问题是(  )

时间

国民收入年

平均增长率

工业总产值年

1966-1970年

7.8%

8.5%

1971-1975年

5.7%

7.4%

1976-1980年

4.3%

4.4%

A.赫鲁晓夫推广种植玉米运动违背经济发展规律,使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B.勃列日涅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使经济发展缓慢

C.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重点放在重工业领域,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导致经济发展停滞

D.戈尔巴乔夫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使经济不断滑坡

据时间判断当时执政的是勃列日涅夫,排除A、D;

B不符合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史实。

19.(2020·

绵阳模拟)据档案记载,1925年,苏联农民心中始终存在一种困惑。

“如果一个农民成功地改善了自己的经营,那他就会从贫农队伍中除名,在他头上贴上富农的标签,把他看作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这主要说明当时(  )

A.粮食税挫伤了农民积极性

B.农民对集体农庄心有余悸

C.新经济政策缺乏制度保障

D.工业化政策引发农民不满

政策实行过程中,农民既渴望致富又担心成为革命的对象,说明当时新经济政策缺乏制度保障,故选C;

粮食税的实行提升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而不是挫伤了农民积极性,排除A;

苏联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与材料中1925年时间不符,排除B、D。

20.下图是1948-1970年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示意图,对这一示意图所反映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世界经济全球化速度的加快

B.无壁垒的自由贸易的实现

C.世界性金融和贸易体系的建立

D.经济区域集团化的速度加快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和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使世界性金融和贸易体系建立,从而推动了世界出口贸易总额的增长,因此答案为C。

21.(2019·

永州模拟)1948年12月,美国驻巴黎代表大卫·

布鲁斯建议在法国举行以“真实的美国”“农业生产率”和“从人到人”为主题的巡回展览,既关切法国工人阶层,也深入法国的小农场联合体,甚至参与地方的很多事务。

其主要意图是(  )

A.争夺“中间地带”抑制苏联霸权

B.推动欧洲社会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C.顺应实施欧洲复兴计划战略的需求

D.扭转战后法国农业生产落后的局面

据题干中时间“1948年”可知时代背景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材料内容结合史实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关注法国工人阶层与小农场联合体,甚至参与地方事务,意在推动法国等欧洲国家的经济复兴,故选C;

1948年美苏争霸尚未开始,且欧洲属于资本主义阵营,非“中间地带”,排除A;

材料中仅涉及美国对法国一国进行巡回展览的情况,因而不能体现推动整个欧洲的经济一体化进程,排除B;

材料中美国在法国进行巡回展览,虽然可以推动法国农业生产,但主要意图应是从其国家利益出发,推动欧洲经济复兴以增强资本主义阵营的实力,排除D。

22.(2020·

肇庆模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主导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对全球经济进行治理。

到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组建“七国集团”主导了全球经济治理,到1999年成立了有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参加的“二十国集团”。

这反映了(  )

A.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

B.发展中国家开始崛起

C.美国丧失经济霸主地位

D.世界格局由单极走向多极

由“美国主导”到“西方发达国家组建‘七国集团’”再到“有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参加的‘二十国集团’”主导全球经济治理说明参与的国家越来越多,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故选A。

23.相关大国和国际组织提出的丝绸之路战略

提出国家或

国际组织

战略名称

提出时间

主要内容

日本

丝绸之外交战略

1997年

把中亚及南高加索8国称为“丝绸之路地区”,加强政治经济合作

俄罗斯、

印度、伊朗

北南走廊计划

2002年

修建从印度经伊朗、高加索、俄罗斯直达欧洲的国际运输通道

欧盟

新丝绸之路计划

2009年

修建纳布卡天然气管线,加强与中亚及周边国家的全方位联系

美国

新丝绸之路战略

2011年

建立美国主导的以阿富汗为中心的“中亚—阿富汗—南亚”经济体

对上表内容解读准确的是(  )

A.丝绸之路战略推动了中亚及周边地区能源产业的发展

B.各大区域性经济集团把发展重点转向中亚及周边地区

C.中亚及周边地区动荡不安的政治局势成为发展的障碍

D.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抬升了中亚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地位

根据所学,日本、欧盟、美国等国家或国际组织相继提高中亚地区的经济地位,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中亚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地位因经济全球化而大幅提升,故选D。

24.2015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召开全体会议,与会的各国财政部长、央行行长以及专家学者等就世界经济形势、宏观政策协调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这表明(  )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解决贸易争端

B.世界银行宗旨是协调世界经济宏观政策

C.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的弊端已被革除

D.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利益休戚相关

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利益休戚相关,与材料中“各国财政部长、央行行长以及专家学者等就……议题展开深入探讨”相符,故D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共52分)

25.(2019·

雅安模拟)(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国家,于1799年提出,目的是缓解拿破仑战争中日益增长的财政开支。

由于利益集团的反对,于1803年废除。

1842年,面对贫困问题急剧发展、工人运动风起云涌、政治动荡不安、财政预算赤字不断增加的局面,英国再次提出开征个人所得税的议案,得到人民的认可,所得税由临时性税收转变成为固定化的税收。

1880年,免税的起征点由150英镑提高到160英镑,所得税税率由原先的2.9%提高到3.3%。

19世纪英国征收所得税,扩大了低收入者减免的范围,中下层居民的负担进一步减轻,这是走向现代税收制度的第一步,为20世纪英国走向福利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摘编自郭家宏、王广坤《论19世纪下半期英国的财税政策》

材料二 1936年7月,国民政府颁布了近代中国第一部所得税法——《所得税暂行条例》。

所得税最初发生为战时税,以补充战时财政之不足。

在抗战期间和胜利后,国民政府对所得税曾进行三次重大修订和税负调整,三次修订和调整都是为了应付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以扩大征税范围和提高税收负担为中心,由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低,累进税率级距差距小,最高税率订得较低,失去了调节收入、平衡负担的初衷。

抗战结束后,个人所得税的继续开征加大工薪阶层对国民政府的离心力,再加上所得税制度本身的缺陷,最终无疾而终。

——摘编自何家伟《南京国民政府个人所得税制度略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特点。

(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中英两国开征个人所得税的共同目的。

(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英两国个人所得税制不同命运的原因。

(9分)

【解析】第

(1)题由材料一“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国家”得出建立时间早;

由材料一“由于利益集团的反对,于1803年废除”“再次提出开征个人所得税的议案,得到人民的认可”得出适时调整;

由材料一“所得税由临时性税收转变成为固定化的税收”得出由临时税变为固定税;

由材料一“免税的起征点由150英镑提高到160英镑,所得税税率由原先的2.9%提高到3.3%”得出起征点和税率不断提高;

由材料一“扩大了低收入者减免的范围,中下层居民的负担进一步减轻”得出中下层负担不断减轻;

由材料一“这是走向现代税收制度的第一步,为20世纪英国走向福利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得出由以解决财政问题为主到以解决社会问题为主。

(2)题由材料一“19世纪英国征收所得税,扩大了低收入者减免的范围,中下层居民的负担进一步减轻,这是走向现代税收制度的第一步”、材料二“以扩大征税范围和提高税收负担为中心”得出调节个人收入;

由材料一“财政预算赤字不断增加的局面”、材料二“以补充战时财政之不足”得出增加财政收入;

由材料一“目的是缓解拿破仑战争中日益增长的财政开支”、材料二“在抗战期间和胜利后,国民政府对所得税曾进行三次重大修订和税负调整”得出解决战争需要。

第(3)题由中英两国提出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时间得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英国已过渡到工业社会,经济较为发达,中国以农为本,经济较为落后;

由材料一“1880年,免税的起征点由150英镑提高到160英镑”、材料二“由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低,累进税率级距差距小,最高税率订得较低”得出人民收入水平不同,英国人收入水平较高,中国人收入水平较低;

由材料一“为20世纪英国走向福利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材料二“所得税最初发生为战时税,以补充战时财政之不足”得出社会环境不同,英国相对稳定,中国政局动荡;

由材料一“这是走向现代税收制度的第一步,为20世纪英国走向福利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材料二“再加上所得税制度本身的缺陷,最终无疾而终”得出税制本身不同,英国税制与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中国税制弊端明显;

由材料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