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1516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080156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1516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学1516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学1516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学1516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学1516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1516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下载.docx

《中学1516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1516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1516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下载.docx

A、画线句是对选文第一段首句中“多个单独的动物”的对应解说。

B、“选举着清一色的保守党”表现了科普文形象的语言风格。

C、画线句是对“黏菌……做着这样的事”中“这样”的完整诠释。

D、“保守”的意思可以理解为黏菌的细胞起初彼此疏远,互不接触。

2、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选文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作比较,例如,黏菌与鲱鱼的比较,人类与蜜蜂的比较。

B、“一个个独往独来,雄心勃勃”等描写,体现了作者平时、朴素的语言风格。

C、作者在文中赞成群体之间的融合,批判过分强调个体的行为,是对人类的警示。

D、作为一个生物学家,作者在文中的见解不是想当然的空论,而是蕴含了科学思想,

3、下列理解分析,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因人类“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作者于是对于人类的前进持悲观的态度。

B、从列举的事例中,我们可以推断:

作者不赞成传统生物学过分强调个体行为的观点。

C、选文以黏菌、鲱鱼以及飞鸟为例,说明了集群在种群生存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D、引用齐曼的话,是为了说明人类应该要像其他生物一样加强社会合作,发挥集体的力量。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阅读选段,完成4—7题。

(共20分)

阅读《逍遥游(节选)》中的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

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鴳笑之曰:

“彼且奚适也?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而彼且奚适也?

”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故曰: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4、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辩”通“辨”

B、彼且奚适也适:

到……去

C、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匹:

相比

D、未有知其修者修:

5、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水之积也不厚 ③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④汤之问棘也是已 ⑤鹏之徙于南冥也⑥楚之南有冥灵者 ⑦众人匹之 ⑧之二虫又何知⑨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⑩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A、①③⑥/②⑤/④⑦⑩/⑧/⑨

B、①③⑥/②④⑤/⑦⑨/⑧/⑩

C、①②③/④⑥⑩/⑤⑦⑨/⑧

D、①③④/②⑤⑥/⑦⑧⑨/⑩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大鹏能南徙天池,但无扶摇之风也不能高飞,宋荣子“犹有未树也”,列子也得乘风而行。

大鹏、宋荣子、列子都不是“逍遥游”。

B、庄子认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就像那蜩、学鸠、斥鴳一样;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宋荣子、“御风而行”的列子,就像那乘大风南徙的大鹏一样。

C、作者在文中提到宋荣子、列子是为了说明宋荣子、列子才智见识和修养都很高,是作者理想中的逍遥人物。

D、庄子宣扬完全超然而神秘的境界和不要任何客观条件,不受任何限制的所谓“无所待”的自由。

7、下列选项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B、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C、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D、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8、翻译下列句子

(1)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4分)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11分)

长安春望卢纶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

曾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中进士,旋即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重新应试,但屡试不第。

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

9、“却望千门草色闲”一句中的“闲”字历为人们所称道,请赏析。

(5分)

10、诗中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情感?

请简要概括。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1、按要求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10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风的“ 

 

 

, 

”两句表达了自己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

(2)王勃《滕王阁序》中“ 

”两句描写山光水色,被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3)李密《陈情表》中表现自己内外无亲的句子是“ 

”。

(4)臣欲奉诏奔驰, ;

         ,则告诉不许。

(李密《陈情表》)

(5)风之积也不厚,,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

(《庄子·

逍遥游》)

(6),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屠呦呦:

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开堂坐诊的父亲摘引《诗经》中的一句话“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为她取名。

“苹”指的是蒿类植物,人们惊叹于从取名开始,屠呦呦的命运注定要与这棵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

受父亲影响,屠呦呦从小就喜欢翻看医书,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树立了治病救人的理想。

带着这个理想,1951年,屠呦呦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

大学四年,屠呦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

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

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

由于恶性疟原虫对以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

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通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

由于实验室没有配套的通风设备,加上经常和各种化学溶剂打交道,屠呦呦很快就患上了结核、肝病等多种慢性疾病。

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不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中草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访集》。

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她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尝试在不同摄氏度的条件下制取青蒿提取物。

在失败了一百九十次之后,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终于如愿以偿地从第一百九十一号样品中获得了抗疟效果达到百分之百的提取物。

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为进一步完善这种新型特效药物,屠呦呦还率队历时六年,排除干扰,克服困难,成功开发出了一种抗疟疗效比青蒿素高十倍,但复发率却极低、用药剂量更小、使用起来更方便的抗疟新药物,即双氢青蒿素。

1990年3月,双氢青蒿素一举通过了技术鉴定,成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

当年大协作的“523”项目以“胜利完成”而告终,“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6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在这个长达数页的结论中,只字未提发现者的名字。

然而贡献的归属却在后来的几十年中争议不断,屠呦呦则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

2004年,泰国玛希敦奖将5万美元和一枚奖章颁发给了青蒿素研发团体,大多数青蒿素研究参与者赞成将这笔奖金捐给盛产青蒿的四川酉阳地区的中学。

这时,屠呦呦提出,必须先明确她个人应该享有50%以上奖金的份额,然后,由她以个人名义捐给酉阳。

2009年,屠呦呦编写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出版,就因为引文署名的细节而招致批评:

未能充分肯定其他研究小组和研究成员的作用。

反对者认为,屠呦呦夸大了自己在“523”项目中的作用。

2011年9月,81岁的屠呦呦登上了拉斯克医学奖的领奖台,斩获临床医学研究奖,那是彼时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项。

在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的描述里,屠呦呦是一个靠“洞察力、视野和顽强的信念”发现了青蒿素的中国女人。

拉斯克医学奖认为,屠呦呦是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到100%活性,第一个做临床实验,这三点中的任何一点都足够支撑她得这个奖。

可见这个奖项注重科学发现的思维,而不在乎是谁做的。

四年后,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这位中国女科学家,以表彰她发现青蒿素,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并不认可集体成就的诺贝尔奖,把奖项颁给了在青蒿素研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个人。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无穷的魔力。

屠呦呦说,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感到自豪。

(有删改)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屠呦呦从小树立治病救人理想到最终获得“诺贝尔奖”的经历,成功塑造了一个勤奋钻研,不懈追求的科研工作者形象。

B.“氯喹”是青蒿素药物出现之前的老一代抗疟药的代表,它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著。

C.由于条件艰苦,屠呦呦在试验中患上了多种慢性疾病,但她没有退缩,坚持工作,先后完成了抽取青蒿提取物、青蒿素的研制、开发双氢青蒿素等工作。

D.屠呦呦因《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受到启发,开始进行低沸点提取实验,很快便成功发现青蒿素。

E.本文在平实的叙述中穿插一些富有文学色彩的描写,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作者重点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描写细腻,有很强的说服力。

13、屠呦呦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

请简要概括和分析。

14、屠呦呦及其团队能在上世纪70年代艰苦的条件下发现青蒿素及其抗疟功效,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15、屠呦呦因维护个人权益的行为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

请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一谈。

(6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77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共17分)

16、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媒难以起齿自诩(yǔ)闭目塞(sè

)听

B、芯片声名雀起豢(juà

n)养车载(zà

i)斗量

C、振聋发聩众口铄金执拗(niù

)半嗔(chēn)半喜

D、好高鹜远宽宥不见经传(chuá

n)饮鸩(zhè

n)止渴

17、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收入差别过大,造成骨干教师流失,对那些师资力量本就不厚实的普通学校而言,无异于釜底抽薪。

B、地震算什么!

只要我们大家能够齐心协力,三人成虎,就一定能够克服眼前的困难。

C、鲁迅对阿Q的描写可谓穷形尽相,这不仅得力于他写作的高超技艺,更因为他对国民劣根性体味深刻。

D、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孝道”代代相传,不绝如缕,因此对当今的广大青年进行“孝”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一书以近200个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为对象,除了从语音的正误方面作出判断外,还注重对读错的原因进行分析。

B、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建筑是一座城市不可复制、独一无二的标志,与之紧密相关的历史传说和故事,让这座城市具有了浓厚的人文氛围和历史品位。

C、香港政府强调,“占中”只会影响社会秩序,破坏市民的生活甚至生计。

民主不只是制度,还是态度,不应让个人诉求凌驾于社会利益之上。

D、莫言的作品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建构了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19、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两种,如《兰亭集序》中有“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古人纪月,除用序数,还有一些特殊的称谓,如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

《蜀道难》中有“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句子,其中“参”、“井”指二十八宿的参宿和井宿。

B、古代地名有很多习惯称呼或叫法,容易混淆。

例如山东山西,要分清是指那座山,如“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中的“山”特指“华山”。

在长江流域中,“江左”指长江以西,黄河流域中“河内”指黄河以北。

C、古人很注意日常交往的礼节,室内的座位以坐东朝西为尊,其次是坐北朝南,再次是坐南朝北,最卑的是坐西朝东。

《周礼》中将有关外交活动礼仪称为“宾礼”,《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斋戒”“递上国书”就属于这类礼仪。

古人对年龄也有特殊称谓,如“豆蔻年华”指15岁的女子,“弱冠”指20岁男子。

D、我国古代史书体例有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通史、断代史等。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战国策》;

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左传》;

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汉书》。

20、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5分)

人生是一个容器,可它的容量实在是非常有限。

担忧和恐惧多了,无畏和勇气就少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一些不需要的东西随风而逝吧,你就会秋波无痕,素心如玉。

五、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最好的预言是过去,如果你希望现在与过去不同,请研究过去。

有人说,怀旧是希望之路上的绊脚石,为了更好前行,不要沉湎于过去。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二语文月考参考答案

一、一般论述类文本

1、C(解析:

C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黏菌……做着这样的事”中的“这样”应代指“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

本项错在“完整”。

2、B(解析:

B项不符合文意,“一个个独往独来,雄心勃勃”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不属于“平时、朴素”的语言风格,应为“生动、幽默”。

3、A(解析:

A项曲解文意,第3段在指出人类“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后,用“然而”一转,以“电路”为喻,说明“我们或许对于如何前进会有个更清楚的概念”而并非“对于人类的前进持悲观的态度”。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4、A(解析:

A“辩”通“变”,变化。

5、B(解析:

①③⑥均为“的”,②④⑤均为“取消句子独立性”,⑦⑨均为第三人称代词,⑧代词“这”,⑩到。

6、C(解析:

C项错误,提到宋荣子、列子是为了衬托自己理想中的至人、神人和圣人,说明理想的境界是一无所待而游于无穷。

7、D(解析:

A、已矣乎!

寓形宇内复几时?

曷不委心任去留?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B、呜呼!

胜地不常,盛筵难再。

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

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C、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

庶刘侥幸,卒保余年。

8、翻译(每小题4分)

(1)小智慧比不上大智慧,寿命短的比不上寿命长的。

根据什么知道它这样呢?

朝菌不知道一月时间的变化,蟪蛄不知道一年的时间变化,这就是寿命短的。

(2)世人都称赞他,他并不因此而奋勉,世人都责难他,他也不会因此更加沮丧。

认清自我与外物的分际,辨明荣辱的界限,不过如此而已。

(二)诗歌鉴赏

9、闲,意为悠闲、自在,(2分)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形象地写出了春草的自由、舒展,(1分)反衬了诗人内心的愁苦。

(1分)10、①思乡;

②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愤懑;

③对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伤;

④客居异乡的孤寂与惆怅。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

11、名句默写

(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2)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4)则告诉不许。

欲苟顺私情。

(5)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6)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12、AC(答A给3分,答C给2分,答E给1分;

答B、D不给分。

(B项说“氯喹”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著”于文无据;

D项“很快便成功发现青蒿素”错误;

E项“描写细腻”有误,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是平实的语言,没有细腻的描写。

13、①治病救人、造福人类的高度责任感。

从小立志治病救人,一生以自己的知识和努力为无数饱受疟疾病痛之苦的人们带来了生的希望。

②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面对条件简陋、信息闭塞等多重困难,坚持研究,终于开发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

③吃苦耐劳、甘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大量查阅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身患多种慢性疾病仍然不辍研究。

④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执着态度。

她不顾众人非议,坚持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为自己的付出正名。

(答出其中3点即可)

14、①丰富的知识及能力储备。

家学渊源以及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的系统学习使屠呦呦在中医药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能力。

②勤于思考。

屠呦呦善于思考,不断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她把目光投向历代医药学典籍,从前人的经验中受到启发,取得了关键性突破。

③锲而不舍。

在“抗疟”漫长的攻关岁月中,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经历诸多困难大量实验,无怨无悔,锲而不舍,经历多次失败才成功提取出青蒿素。

④团队力量。

在“抗疟”之路上,屠呦呦并不是孤军奋战,这漫长浩大的工程是“523”团队以及无数科研人员团结合作完成的。

⑤中医中药是个巨大的医药宝库,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了中医药研究,因而能取得成功。

15、屠呦呦应该维护自己的个人权利,我不认为这是“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

(2分)①屠呦呦带领团队长期辛苦工作,还因为研究影响了个人身体健康,最终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维护权利是对她自己付出的承认,是对自己的尊重。

②在青蒿素的研发过程中屠呦呦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到100%活性,第一个做临床实验。

以科学发现的思维带领课题研究走向了正确的方向,她的决定性作用得到了拉斯克医学奖和诺贝尔奖的认可。

(结合文本分析,4分)③在科学研究面前,真理、真相都应该得到尊重,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科学精神。

④当下学术造假问题严重,我们更应该还真正的科研工作者应得的承认,鼓励更多的人才进行真正的学术研究。

(联系现实分析,2分;

若认同屠呦呦“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结合文本和现实,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

16、C(A项,“难以起齿”应为“难以启齿”“诩”应读“xǔ”,B项,“声名雀起”应为“声名鹊起”“豢”应读“huà

n”D项,“传”应读“zhuá

n”好高鹜远应为“好高骛远”

17、C(A“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改用“雪上加霜”。

B.三人成虎:

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

C.穷形尽相:

形容描写刻画十分细致生动,现在也用来指丑态毕露。

D.不绝如缕,形容事情危急,也形容声音微弱悠长。

18、C(A有歧义,是“近200个字”最易读错,还是“近200个中国人”最易读错,不明确。

B.搭配不当,“浓厚的”不能修饰“历史品位”。

D,莫言的作品被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卡通动漫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