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期末重点知识整理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055105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基础》期末重点知识整理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教育学基础》期末重点知识整理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教育学基础》期末重点知识整理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教育学基础》期末重点知识整理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教育学基础》期末重点知识整理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基础》期末重点知识整理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

《《教育学基础》期末重点知识整理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基础》期末重点知识整理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基础》期末重点知识整理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

负向功能:

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3)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2.影响人类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 

(1)遗传因素 

首先,遗传素质是人类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必要前提,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潜在的可能。

其次,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与阶段。

再次,遗传素质是造成人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最后,正确的认识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环境因素 

首先,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同时也作出了一定的限制。

其次,环境对人作用的大小与环境本身的性质、变化相关,也与个体发展水平有关。

最后,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在方向上有正反之分,大、小环境的作用方向有多种组合的可能。

(3)教育 

①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②学校教育具有计划性和系统性 

③学校教育主要由专业人员实施 

④学校教育影响的基础性和终身性 

(4)活动因素 

首先,人的生理活动是人作为有机体与环境中的物质发生交换的过程。

其次,心理活动尤其是高级心理活动是每一个人作为人类所特有的、具有鲜明个体特征的生命活动。

最后,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最高、也最富有综合性的活动。

3.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和个体个性化功能 

(一)个体社会化是个体在和社会不断互动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社会的价值、规范,使自己逐步具有作为这一社会的成员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情感和行为方式等。

(1)个体社会化具体包含三层含义:

第一,个体社会化是“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化的过程。

第二,个体社会化是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过程。

第三,个体社会化是双向转化的过程。

(2)学校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场所,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途径,表现在:

①促进个体观念的社会化。

②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③帮助个人掌握生活所必须的技能。

(二)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过程。

(三)教育对个体个性化的作用 

① 

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 

② 

促进人的独特性形成 

③ 

促进人的创造性发展 

4.学校教育功能的实现 

(1)从教育内部来看:

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其次,学校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选择能力,实现人的主体性。

再次,学校应精心设计有利于主体发展的各种活动,使受教育者通过活动实现发展,教育者则通过活动指导,影响受教育者发展。

(2)从教育外部来看:

首先,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增强社会影响与学校影响的一致性。

其次,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加大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配合、协调程度。

第3章教育功能(下)

(一)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

1.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经济实力为教育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2)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3)经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 

(4)经济条件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能够实现劳动力再生产 

(①教育是把可能劳动力转化成现实劳动力的重要手段;

②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

③教育可以改变劳动能力的形态;

④教育对人的劳动能力发展的影响是全面的高效的。

(2)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再生产和创新(①教育有助于科学技术的再生产;

②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创新。

) 

(3)教育对经济运行具有直接调节作用(①教育作为消费系统直接拉动经济增长;

②教育直接参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

(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1.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决定教育性质 

(2)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 

(3)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 

(4)政治制约着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2.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有利于实现社会政治目标 

(2)教育有利于维护和发展社会政治关系 

(3)教育有利于推动社会政治生活 

(4)教育有利于促进社会成员政治社会化 

(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1.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文化影响教育目标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 

(3)文化影响着师生关系和教育教学方法 

2.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是文化保存和传递的主要手段 

(2)教育有利于文化传播和交流 

(3)教育有利于文化选择与整理 

(4)教育有利于文化更新与创造 

第四章 

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含义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教育目的”理论术语,是学术性概念,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教育方针”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概念,属于教育政治学范畴。

教育方针包括:

(1)教育性质和教育方向

(2)教育目的,即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要求(3)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和根本原则。

3.教育的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

(1)教育的目的和培养目标是抽象性与具体性的关系

(2)教育目标必须依据教育目的来制定不能脱离教育目的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来实现和落实

(3)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进一步具体化。

4.教育目的的功能 

导向功能、选择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 

5.教育目的确立的基本依据 

(1)社会需要是制定教育目的的外在依据 

教育目的的确立应符合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 

教育目的的确立应反映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 

(2)个体需要是制定教育目的的内在依据 

6.教育目的的基本价值取向 

(一) 

社会本位论 

(1)基本观点:

①确定教育目的应该从社会需要而不是人的本性需要出发,社会需要时确定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据;

②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没有社会需要就谈不上个人的教育和发展;

③教育除社会目的之外没有其他目的;

④教育成果只能以社会功能来衡量。

(2)评价:

①这种教育目的观十分重视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是值得肯定的。

②但完全否认教育目的对个人的存在否认教育对象对教育目的的影响则是不可取的。

(3)代表人物:

孔子、斯宾塞、涂尔干、孔德、柏拉图等。

(二)个人本位论

①确定教育的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是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发展;

②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根据社会需要制定,而应根据个人发展制定;

③一个人应为他自己受教育,而不是为社会需要受教育;

④教育的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个人决定社会而不是社会决定个人;

⑤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目的就是使这种本能得到顺利的发展。

这种教育目的观,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有过积极作用,但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全面的。

卢梭、夸美纽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奇、孟轲等。

(三)走向统一与融合的教育目的论(代表格里芬、约翰·

怀特)

7.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及其重要意义 

①人的发展同社会生活条件相联系 

②人的片面发展是由旧的社会分工造成的 

③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 

④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为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全面发展的教育指明了方向。

第二,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进程,为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全面发展的教育提供了有力证据。

第三,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和途径,为实现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提供了科学的原则和方法。

8.建国后我国教育目的的演变趋势及基本精神 

(1)趋势:

①关注重心的转移:

政治挂帅→经济优先→育人为本 

②培养对象规格的变化:

几方面发展→全面发展 

③培养对象的变化:

劳动者→人才→建设者和接班人 

(2)基本精神:

①社会主义方向性是我国教育教育目的的最基本精神 

②培养劳动者,突出劳动或实践的重要性 

③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的中心内容

9.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的含义及任务:

1)德育:

教育者按照社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形成所期望的政治立场、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任务:

引导学生树立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观点和世界观,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2)智育:

传授系统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基本的技能技巧和发展智力的教育。

以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学生,给予基本技能、技巧的训练,使他们具有运用知识于实际的本领,发展他们的智力。

3)体育:

是全面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传授和学习健身知识和体育运动技能的教育。

任务:

指导学生锻炼身体,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教授学生逐步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卫生保健知识。

4)美育:

是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发展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

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艺术的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知、鉴赏美的能力,培养他们创造和追求美的能力,发展学生艺术创作的兴趣和爱好。

5)劳动技术教育:

是传授基本的生产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是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教学和劳动实践,使学生了解物质生产的基本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提高动脑和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

第五章 

教育制度

1.教育制度的含义

教育制度是制度的亚层次概念,是制度在教育关系中的层次化和具体化。

具体而言,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及其组织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系统,以及保证其正常运转的各种管理规章制度的综合。

2.教育制度的特点 

(1)历史性与现实性(3)统一性与多元性

(2)外显性与内隐性 

(4)稳定性与发展性 

3.教育制度的功能 

(1)提供价值导向

(2)节约教育经费(①教育组织机构运转的费用;

②教育的信息费用;

③降低教育资源配置的成本。

(3)规范教育行为(①规范个体的教育行为;

②规范教育组织的行为;

③协调个体行为和集体行为之间的矛盾。

(4)形成教育秩序(是教育制度的基本功能) 

4.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及其规则系统。

它规定了学校的性质、培养目标、教育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就业方向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衔接关系。

5.学校教育制度类型 

(小)

双轨型学制(西欧),单轨型学制(美),中间型学制(苏联)(分支型学制)

6.确立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依据

(1)现代学制的产生和发展受制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为学校教育制度提供了可能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物质资源;

②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教育的普及程度。

(2)现代学制的制定要受一定社会制度的制约

①社会关系决定着学校教育制度的性质;

②政治结构制约着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

(3)现代学制的建立受人口状况的影响

①人口状况影响学校教育的发展规模;

②人口结构影响学校教育结构的调整。

(4)个体的身心发展是确立现代学制的重要因素

①个体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的阶段性;

②个体的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影响学校教育制度的设计。

7.当代中国学校教育制度变革的趋势 

*

(1)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更为密切

①教育具有社会功能,服务社会是教育的重要职能。

教育通过为社会培养各种人才,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这是教育作用于社会最基本的表征。

教育对社会所起的作用,也就是教育要促进社会的进步,与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密切相关。

②在当代中国,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影响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关乎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反之,改革开放的纵深推进,社会的不断发展,也为学校教育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础和条件。

(2)学制的弹性化、开放性的特征日趋明显

①实行弹性化、开放性的学校教育制度,是世界各国学制发展的共同选择。

尤其是当代,世界各国从本国的教育需求出发,制定了更加灵活的教学计划和管理制度。

②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了实行弹性化、开放性的学制的思想。

此外,我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学历和学位上的相互认可,也是学制上弹性化和开放性的反映。

(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

①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向大众化的轨道迈进。

通过长时期的努力,我国已经踏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门槛,正在向普及化的方向发展。

(4)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

①促进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是世界各国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长期任务。

②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普通教育的职业化和职业教育的普通化,是当前我国学制改革中出现的一个新变化。

(5)现代学制逐渐朝着终生化的方向发展 

①终身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是世界各国学制改革的共同目标。

②我国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奠定了终身教育的法律地位,提出了落实终身教育思想的重要指南。

③为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我国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兴办了各种进行终身教育的学校,从而促进终身教育顺利开展。

第六章 

教育艺术

1.教育艺术的含义 

(1)教育艺术即教育技艺

(2)教育艺术即教育审美(3)教育艺术即教育表演(4)教育艺术即教育创造。

综上,教育艺术是指教育工作者遵循教育规律和美的规律,综合灵活的运用各种教育手段方式和技艺,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具有教育价值和审美价值双重维度的一种创造性、感染力的艺术。

2.教育艺术与教育科学的关系 

(1)教育艺术与教育科学的联系 

①教育科学是教育艺术的基础和依据 

②教育艺术是教育科学的具体实施和体现 

③教育科学与教育艺术具有相似的研究对象 

(2)教育艺术与教育科学的区别 

①教育科学和教育艺术的反映方式不同 

②教育科学和教育艺术的研究范畴不同 

③教育科学和教育艺术的研究方法不同 

3.教育语言艺术含义及其基本要求 

(1)含义:

指教师善于运用富有审美价值的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体态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进而丰富、陶冶学生语言美感的教育艺术。

(分为:

口头语言的艺术和书面语言的艺术) 

(2)教师如何运用教育语言艺术:

①语言要言简意赅 

②语言要形象生动 

③语言要幽默含蓄 

4.教育的情感艺术含义及其基本要求 

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情感的鼓舞和感召力量,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情绪情感体验,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教育气氛中得到心灵陶冶和精神升华的创造性活动。

积极情感艺术和消极情感艺术) 

(2)教育工作对情感艺术的要求:

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②善用赞美,少用批评

③换位思考,移情训练 

5.教育的暗示艺术含义及其基本要求 

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教育情境,利用眼神、表情、动作、体态以及其他符号形式,通过含蓄、间接手段,在学生无对抗、无抵制的状态下,促使他们心理和行为发生变化的一种艺术活动形式。

心理暗示艺术、榜样暗示艺术和环境暗示的艺术)

(2)教师在运用教育的暗示艺术应注意:

①创设和营造和谐、愉悦的教育气氛 

②把暗示教育与直接传授结合起来 

③引导学生会运用暗示艺术进行自我调节 

6.教育的幽默艺术含义及其基本要求 

指教师运用诙谐、滑稽的语言、表情和动作等教育方式,营造一种情趣横生、含蓄隽永、引人发笑而又令人回味深长的艺术情景,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有效掌握知识和技能,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教育过程。

表情幽默的艺术和动作幽默的艺术 

(2)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运用幽默艺术时应遵循:

①注意搜集教育幽默的素材 

②掌握运用教育幽默的适度性 

③重视培养学生的幽默感和幽默能力 

7.教育的合作艺术含义及其基本要求 

指充分调动师生参与教育活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积极互动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分享彼此的经验和体会,实现教育主体之间协同活动、共同提高的艺术活动过程。

师生合作的艺术、师师合作的艺术和生生合作的艺术)

(2)教师在运用教育的合作艺术时,应注意:

①激活合作意识,培育正确的合作理念 

②营造相互信任的教育氛围,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合作环境 

③贯彻兴趣与需要的原则,调动师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④进行平等的对话,促进师生间的互动交往 

8.教育艺术风格的基本特点 

(1)独特性:

是指教师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教学机智、教育语言、教育思路、审美倾向以及教学风度等。

独特性是教育艺术风格的本质特点,是教师教育个性的核心。

(2)多样性:

是教育艺术风格独特性的拓展和延伸。

(3)稳定性:

是教师基于一定的教育理念,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所形成的持续的、一贯的教育面貌。

稳定是教师教育艺术风格成熟与定型的标志。

(4)发展性:

是对教师艺术风格的转化或精益求精的反映。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教师的教育艺术风格还需依据实际状况,不断除旧布新、吐故纳新,以此满足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

9.影响教育艺术风格的因素 

(1)社会客观因素 

①社会文化环境(性质和方向) 

②教育内容 

③教育对象④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以及教育体制等 

(2)个人主观因素 

①师德修养 

②业务能力(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③个性特征(是心理条件,谱写了其发展的主旋律)

④教师的身心健康程度、审美修养等

10.教育艺术风格形成过程及特点 

(1)观察模仿阶段(重于模仿,缺少创造)

(2)移植借鉴阶段(教育艺术风格初具教师的个性特征,但创造水平依旧不高)

(3)自主创新阶段(独创性) 

第七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工作

1.班级组织的含义 

班级组织是学校行政部门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教育与管理职能的正式群体。

2.班级组织的发育 

(1)孤立探索阶段 

(2)群体分化阶段 

(3)组织整合阶段 

3.班级组织的结构 

(1)班级组织的群体结构 

(2)班级组织的角色结构 

(3)班级组织的信息沟通结构 

4.班级组织的特点 

(1)班级组织具有明确的目标(班级组织的目标是学生的发展) 

(2)班级组织中师生交往的直面性与多面性 

(3)情感是班级组织中主体之间的纽带 

5.班级组织的功能及表现 

(1)班级组织的社会化功能 

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 

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职能 

教导社会规范,训练社会行为 

④ 

提供角色学习条件,培养社会角色 

综上所述,班级的社会化功能在其对象、内容、方式及水平、效能等方面都具有特点。

(2)班级组织的个体化功能 

①促进发展功能 

②满足需求的功能 

③诊断与矫正功能 

6.班级管理的内容 

(1)班级制度管理(包括班级制度的制定与执行) 

(2)班级文化建设 

把握好班级文化建设中的若干基本关系

努力营造聊好的班级文化环境 

拓展班级文化活动的渠道和范围 

突出班级文化建设的教育性 

(3)班级活动管理

所有的班级活动,都有极强的目的性和严格的要求,为了达到应有的成效,班主任和教师应加强对活动的管理和指导。

(4)班级生活指导 

①基本生活指导(教育的根本意义是为了使儿童和青少年过有意义、有价值、高质量的幸福生活) 

②学习生活指导 

③身心健康教育(学生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7.班主任工作职责 

(1)做好中小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

(2)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3)组织好班集体活动 

(4)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5)做好基层组织和协调工作 

8.班主任建设班集体的方法 

(1)创造性地设计班级目标

①班级目标的制定要切合班级的实际水平;

②班级目标的制定既要注重提高班级的整体发展水平,又要注重集体中每个成员的个性发展。

(2)合理确定班级角色位置

①科学地分析班集体人际关系现状;

②重视班级骨干队伍建设;

③丰富班级管理角色。

(3)协调好班级内外各种关系

①协调班级体内的各种组织成员关系;

②协调与各任课教师及学校其他部门、其他班级的关系;

③班主任要协调班集体与社会、家庭的关系。

(4)营造积极建设健康的班级环境

①要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

②营造正确的舆论和班风。

9.优秀班主任的素质结构 

(1)良好的人际交往倾向 

(2)良好的认知能力 

(3)良好的团队管理能力 

(4)丰富的经验知识(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理论知识、经验性知识等) 

(5)个性魅力 

第八章 

教育评价(小)

1.教育评价的含义 

指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的搜集、分析、整理信息和资料,对教育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不断优化教育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2.教育评价的功能:

定向功能,诊断功能,改进功能,鉴别功能,激励功能。

3.教育评价的类型:

(1)根据评价的功能及用途: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2)根据评价的对象:

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

(3)根据参照标准:

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

(4)根据评价主体:

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

(5)根据评价方法: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4.教育评价的原则:

方向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实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