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049911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11.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Word下载.docx

《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Word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Word下载.docx

乾隆二十九年(

1764)

准“浙、闽各商携带上丝及二蚕湖丝往柔佛诸国贸易”。

A.严格推行海禁政策B.实行有限制的对外贸易

C.对外允许自由通商D.鼓励民间对外贸易发展

4.据统计,唐代江南士人居相位者约占十分之一,宋真宗以后则超过半数。

在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中,参与变法的大多是赣、闽等地的江南土人。

这反映了(  )

A.江南地区经济地位的提高

B.政治和文化中心南移趋势明显

C.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

D.变法成为挽救统治危机的利器

5.如表为明代徽州大宗交易使用通货统计表。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徽州(  )

时间

契约张数

使用通货类别和数量

(宝钞)

(白银)

(布帛)

(水稻)

正统

48

3

14

29

2

景泰

12

10

天顺

7

6

1

成化

32

31

A.白银成为主要支付手段B.土地兼并日趋严重

C.实物地租占据统治地位D.宝钞退出货币市场

6.如图是汉代画像砖中的牛耕图。

研究者发现,汉代二牛抬杠的耦犁中的铁铧由生铁铸造,比较笨重,需用两头牛才能拉得动。

随着钢刃熟铁铁铧的出现和使用,一牛挽犁逐渐取代了耦犁。

这表明(  )

A.土地私有促进生产发展

B.技术进步推动耕作方式革新

C.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有助于农业发展

7.宋代圩田开辟十分突出,例如江南鉴湖分隶会稽、山阴两县,北宋初年有27户农家盗湖为田,到英宗时,达80余户,围湖达700余顷,到南宋时鉴湖湖田达2300余顷。

这说明当时(  )

A.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自耕农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C.南方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农业

8.唐宋以来,江浙地区之田,“所种惟稻”。

到了明中后期,“农田种稻者不过十之二三,图利种植者,则十之七八”。

这种变化反映了江浙地区(  )

A.经济重心地位日渐凸显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

C.农业商品化趋势的增强D.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瓦解

9.据统计,1913年英国与法国对华输出货物价值分别为九千六百余万两和五百多万两;

到了1918年英法对华输出货物价值分别下降为四千九百万两和一百五十余万两。

这一变化说明(  )

A.中国外贸入超状况得以扭转

B.传统大国正在走向衰落

C.西方经济侵略受到华资抵制

D.民族工业处境有所改善

10.自1943年汪伪政府成立了“全国商业统制总会”以来,上海面粉厂的华商开工率维持在9.85%,日商则为18.58%.这反应了抗日战争时期(  )

A.全国民族工业低迷B.统制经济初见成效

C.日本对华经济侵略D.汪伪政府出卖主权

11.下面是1867﹣1884年中国主要出口商品统计表。

(货值单位:

海关两)。

对表中茶叶和蔗糖出口比重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

出口总值

茶叶

蔗糖

货值

比重(%)

1867~1869

58041000

32526000

56.04

7265000

12.52

1870~1874

66720000

35153000

52.69

9099000

13.64

1875~1879

71332000

34393000

48.22

14644000

20.53

1880~1884

70804000

32236000

45.53

19693000

27.81

A.中国在外贸中由入超转为出超

B.西方列强对原料需求的升级

C.民族工业发挥了抵制作用

D.中国茶叶生产出现衰退

12.民国初年,民族资产阶级着力提倡制造国货,实业救国的活动主要是在制造层面上展开的。

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货的销售问题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

这一变化折射出(  )

A.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B.国货的竞争力超越洋货

C.民族工业发展水平提高D.民族工业获得独立发展

13.如图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设计绘制的宣传海报,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工业区域发展布局趋于合理

B.工业化建设的基础已经奠定

C.资本主义工业改造卓有成效

D.急于改变国家工业落后面貌

14.1992年,邓小平发表了

著名的南方谈话,回答了束缚和困扰人们思想的最重大的认识问题是(  )

A.是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

B.如何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问题

C.“一国两制”和实现国家统一问题

D.要不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问题

15.据中国国家人事部统计,1992年辞官“下海”者有12万人,不辞官却又投身工商业的人超过1000万。

另外,还有数以百万计的教师、学生和科技人员在经商。

这一现象出现的社会背景是(  )

A.公私合营的展开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C.南方谈话的发表

D.家庭承包责任制开始推行

16.今日的中国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和525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从而形成了一个举世无双、行业齐全的工业体系,能够自主生产从服装鞋袜到航空航天、从原料矿产到工业母机的一切工业产品。

在分析中国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时,我们不能忘记从“一五”计划开始的20多年时间里,在全国人民勤俭节约、无私奉献的基础上,国家经过千辛万苦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

下列对这段论述的正确理解是(  )

①计划经济体制会始终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②完整工业体系是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的基石

③工业体系的建成完全依靠国内资金和技术积累

④不能只看到改革开放的成就而否认之前的成就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17.如图为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漫画《国企民企赛跑》,作者意在说明(  )

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面临重要问题

C.经济结构比例严重失衡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18.1904年,在上海“王兴昌记”诞生了中国人缝制的第一套西装。

20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大都市出现了专门制售西装的公司,还创下了中国人自己的名牌,报纸、杂志也开辟专栏,介绍西式服装。

这说明(  )

A.政权更迭带来思想多元

B.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C.人们传统观念发生变化

D.近代社会生活的全面西化

19.尽管传统婚礼并不符合清末民初政治变革的诉求和男女平等的理念,但是当时江南地区仍有不少知识分子出于孝道观念,按照传统仪式举行婚礼,只是繁复的仪式发生了简化。

A.婚俗具有传承与变迁的特征

B.理学通过婚俗强化了社会地位

C.婚姻自由使社会价值观转变

D.中西合璧成为婚俗变迁的主流

20.如图中的旗袍是中华传统服饰的精品之一,但事实上旗袍是满族传统服饰,而且满族传统旗袍(左)与近代旗袍(右)有非常明显的差别,导致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  )

A.近代旗袍融合了东西方服饰的优点

B.近代服装设计师受过更好的美育

C.满族传统旗袍要适应寒冷的气候

D.近代社会人们的思想逐步走向开放

21.十六世纪中叶,英国商人建成了一些特许公司,即获得女王特许的、由大商人合股经营的大贸易公司,去垄断某一地区的市场。

如1600年成立的东印度公司,经营东方的贸易等。

推动这一活动出现的主要因素是英国(  )

A.工业革命的完成B.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C.打败了西班牙殖民帝国D.资本主义经济的开放性

22.下面是一篇历史论文的提纲。

据此推断,其标题应是:

新航路的开辟(  )

标题:

新航路的开辟

一、新航路的开辟加速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新航路的开辟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三、意识形态领域里资产阶级对封建制度的冲击

四、新航路的开辟揭开了殖民掠夺的序幕

A.促进了世界整体化的进程

B.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速度

C.推动了资产阶级文化兴起

D.拉开了世界近代化的序幕

23.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写到:

“在1815~1880年期间,英国经常存在于一种实力政治的真空之中,这很难说是夸张之词,这也是殖民军队能够保持在比较低的水平上的原因。

不错,英国帝国主义有局限性和一些问题,还有西半球的扩张中的美利坚合众国及东半球的法国和俄国。

但是,长期以来在热带的许多地方,除土著民族外,英国的利益集团(商人、种植园主、探险者和传教士)几乎碰不到其他外国人。

”材料反映了英国(  )

A.开始成为“日不落帝国”B.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C.霸权受到法俄严重挑战D.实力强大但隐藏着危机

24.从15世纪到19世纪的400年中,西方殖民者在亚洲的扩张表现出许多与在非洲、拉丁美洲的不同之处,殖民者的手法更加多样化,除了签订“保护”条约、武力征服等常见手法外,还有租借地、联姻、签订不平等条约等一些独特的方式。

其主要原因是与非洲、(  )

A.经济发展水平高B.人民富

于反抗精神

C.人口众多地形复杂D.国家众多面积最大

第Ⅱ卷(非选择题)(52分)

二.材料题(共3小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分)

材料一自大禹治水起,历代屡兴河役,形成了筑堤、改道、分疏、束水攻沙等治河理论,以及挑水坝、木龙、石堤、放淤等治河技术。

宋元两代在黄河设行(外)都水监专事河防;

明清两代设河道总督职掌河政。

清前中期,治河一直是国之大计,河工每年的正常支出大约数十万两,如遇决堤则“所费带金不下数千万两”,然而“半数是中饱在贪吏的私囊”。

﹣﹣摘编自岑仲勉《黄河变迁通史》

材料二1855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改道入海。

“值军务未平,怕粉不继”,清廷遂撒手河务,“着直隶、河南、山东各省督抚伤令地方官吏疏浚积潦”、“晓谕钟民等量力捐资”,由此拉开晚清黄河治理地方化的序幕。

新河道两岸的地方官绅筹措资金,断续维系治河工程。

1870年,长江大涝,两大水灾形成共振效应,重灾区扩展到四川、湖北等地。

1900年,直隶总督李鸿章派员前往黄河考察并得出结论:

“束河于一条河道”违背自然规律;

地方官吏贪污、玩忽职守、各自为政是“形势糟糕的根源”。

1901年,对黄河治理的进一步研究随李鸿章的病故而中断,而此时的中国,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摘编自贾国静、王凤青《选择的无奈:

晚清黄河治理地方化探析》

材料三1952年,毛泽东首次出京就到黄河视察,并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

1953

年,治黄工作“由修防转入治本”,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大批技术干部,分赴20

多条支流进行水土查勘,收集第一手资料,在“兴利除害,分步治理”的指导思想下,制定了一个全流域、多目标的综合治理规划。

1954年3月,黄河下游春季修堤工程全面开工,实行“以工代贩”、“按劳记工”等办法,许多包工队积极改进工具,推行先进工作方法,工效逐步提高。

建国初的黄河治理,不仅顺利地度过了八次大汛,保卫了人民生命财产与国家建设,而且开辟了利用黄河水灌溉华北平原的道路。

﹣﹣摘编自郭书林、王瑞芳《从治标到治本: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黄河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黄河治理的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黄河治理地方化的原因及影响。

(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黄河治理取得成效的原因。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黄河治理的认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民国以后,随着国内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工商实业界要求修订关税特别是提高进口税的呼声越来越高,北洋政府在社会與论和自身财政短绌的压力下,与各国交涉要求修定关税税则。

几经周折,1925年“北京关税特别会议”上中外达成协议。

1928年12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布了《海关进口税税则》:

此规定自1929年起中国关税自主。

1929﹣1934年中国先后四次修订关税。

1929年维持5%的进口税率不变,根据不同商品种类另加2.5﹣22.5%的7级附加税。

1930年,将进口税分为12级,最低为2.5%,最高为50%.1933年,将进口税分为5%至80%的14级。

1934年,迫于日本的压力,国民政府对进口税税率作了些让步性的修正,但仍有些商品的进口税继续提高。

此后,民国政府关税细则仍有些升降起伏的变化和调整,幅度均不大。

﹣﹣摘编自《中国近代经济史》等

材料二1947年11月,美国邀请包括中国在内的23个国家,签订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此后四十多年间,该协定内容多次进行修改补充,主要规定:

缔约国之间对于进出口货物的关税规费征收等方面,一律适用无条件最惠国待遇原则,但关税同盟、自由贸易区以及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安排都作为最惠国待遇的例外;

缔约国之间通过谈判,在互惠基础上互减关税,原则上应取消进口数量限制,若国际收支出现困难的,属于例外;

因意外情况对该国生产者造成重大损害或重大威胁时,该缔约国可在所必需的程度和时间内,暂停所承担的义务。

1947﹣1979年,在总协定的主持下各国共进行了7次多边贸易谈判,达成关税减让的商品就近10万种。

到1985年5月为止,关贸总协定的正式成员国已发展为90个国家和地区。

参加关贸总协定国家和地区的总贸易额占世界总贸易额的80%以上。

﹣﹣摘编自《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民国时期关税制度的变化趋势,分析其原因。

(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关贸总协定的特点,并简要评价关贸总协定。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

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

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

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

1949年后收归国有。

——据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4小题)

【考点】2X:

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经济思想,关键信息“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解答】根据材料“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可知,贾思勰主张重视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故A项正确。

B项,未体现,排除。

C项,与材料不符合,排除。

D项,表述不全面,排除。

故选:

A。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经济思想,本题根据材料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考点】2N:

宋朝的商业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宋代商业发展,关键信息“村店、邸店、酒肆”。

【解答】根据材料“村店、邸店、酒肆”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出现民间集市,为商业服务的设施反映了宋代商业繁荣发展的局面,C项正确。

A项,题干未反映社会习俗的变化,排除。

B项,题干无法体现政府商业政策,排除。

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C。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商业发展,本题结合材料相关信息进行分析解答。

3.下表反映了乾隆二十二年至二十九年政府对外贸易政策,据此推断,这一时期清政

府(  )

乾隆二十九年(1764)

【考点】2Y:

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解答】根据材料“乾隆二十二年至二十九年政府对外贸易政策”可知体现的是政府对外实行有限制的对外贸易,B选项符合题意。

严格说法过于绝对,A选项排除。

对外允许自由通商的说法错误,C选项排除。

明清时期对民间对外贸易政策实行严厉打击的政策,D选项排除。

B。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的准确把握。

【考点】29:

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主要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解答】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宋代时期南方士人大多参与政权超过北方,从根本上说这是经济重心南以后,江南经济地位提高促使江南文化发展,故A正确;

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时期,政治文化中心仍然在北方,排除B;

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士人居相位者增加,这不能反映出科举制度的完善,排除C;

D项叙述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

【点评】伴随经济重心的难移,江南经济的开发,南方的文化得到快速发展,改变了传统以来北方士人把持政权的局面。

【考点】2P:

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明清商业发展,根据图表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图表可知,通货类别中白银日益成为主要部分,反映了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影响经济生活,故A项正确。

B项,图表无法体现,排除。

C项,与图表信息不符合。

排除。

D项,图表中可知,宝钞并未退出市场,排除。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商业发展,本题结合明清经济特征进行分析解答。

【考点】21: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

主要考查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解答】通过材料我们可知,铁铧犁由生铁铸造向熟铁铸造,推动了由耦犁向一牛挽犁的转变,说明技术进步推动了耕作方式变革,故B正确;

材料叙述中并没有说土地私有的发展,排除A;

C叙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

【点评】解答本题时,学生要能通过材料的叙述总结出,伴随着冶铁方式的进步,推动了耕作方式的变革。

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主要好茶,南方经济的发展。

【解答】通过所学知识,我们可知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排除A;

在材料中我们无法看出这个农经济被破坏,排除B;

通过材料叙述,我们可以看出宋代南方圩田数量在不断增加,说明南方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大量土地被重新利用,故C正确;

材料叙述中并没有相关商品经济的内容,排除D。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学生能够通过材料看出两宋时期南方圩田数量的增加,这反映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主要考察江浙地区农业经济的变化。

【解答】在材料中,我们无法看出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