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选读00814 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045446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62.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00814 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00814 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00814 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00814 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00814 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00814 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00814 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论选读00814 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00814 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文中记载了我国早期对文学的一些基本认识。

如原始文艺的形态、诗歌音乐的特点、文艺的社会作用等,这些认识对我国文艺理论与批评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1、诗言志的观点。

2、诗歌的教育作用的观点。

3、诗、乐、舞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论语(节录)

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儒家“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是研究孔子生活、思想的重要资料。

2、了解孔子的“论文”的观点:

孔子常说的“文”,一般泛指文化和学术,具体则指《诗》《书》和六艺。

其概念和后世的文学或文章的概念不尽相同,虽然也包括文学、文章在内。

孔子对这个包括文学在内的广义的文或文学是极为重视的。

不但自己熟悉,而且还把这些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3、了解“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在孔子的文学思想中,最突出的是他对诗乐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

孔子把诗、礼、乐相提并论,确立了文艺在礼冶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他提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是说在教授弟子诗、书、礼、乐的教育顺序上,应先从容易感动学生,情志的《诗经》开始,然后才是礼和乐。

4、掌握“论诗”中的“兴观群怨”说: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诗的功能和系统总结。

孔子特别重视诗的效果,即社会作用“兴”就是说诗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对读者有启发和感染作用,从而影响读者的意志。

“兴”-孔子已经意识到诗在感情上打动人的力量,但重点仍在理性上的启发。

“观”诗歌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因为通过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的盛衰和政治和得失,也就是说诗能起到帮助读者认识社会现实生活的作用。

“观”-孔子把握到文艺反映现实生活的实质,但落脚点仍在政治教化。

“群”说明诗可以帮助人沟通感情,互相切磋砥砺,起到提高修养,增强团结作用。

“怨”诗能起到讽刺时政,批评指责执政者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情,起到表达民情的作用。

“群”“怨”-体现了孔子的礼冶思想。

“兴”“观”“群”“怨”对文艺的社会功能作了全面概括,即根据文艺的特点,指出了文艺具有美感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

5、理解“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的观点:

“尽善尽美”:

美指艺术形式,善指政治内容,说明孔子已懂得对文艺作品的评价要从政治和艺术,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衡量,是文艺批评的一大进步。

“文质彬彬”:

完整表达了孔子的质文观,强调文学既要文采,又必须以达意为主,要恰到好处,不过又无不及。

孔子这个文质并重,辞意兼顾的看法,对后世的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6、理解“思无邪”的观点:

“思无邪”:

孔子对诗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思想内容方面可以认为,孔子提出的“思无邪”的本意,未必就像汉儒、宋儒那样保守和偏狭。

相反,他的尺度还是比较宽泛的。

7、掌握“中和之美”说:

“中和之美”在诗的艺术标准方面,孔子很重视诗和乐的中和之美。

中和之美是儒家追求的审美理想。

在孔子的言论中,则体现在“思无邪”一语。

孔子所说的“思无邪”实际上就是“中和”的原则,孔子认识“诗三百”合乎这个标准,故立于范本,称之为“思无邪”。

孔子的美好思想把个休与社会联系起来,把内容与表现联系起来,把艺术与教化联系起来,把文体与对象联系起来,因此尽管他关于艺术的审美的观点只是只言片语的,却有着内存的逻辑性,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意义。

一、孔子的“论文”的观点:

泛指文化和学术,具体则指《诗》《书》和文艺。

与后世文学或文章的概念不尽相同。

二、孔子的“论诗”的观点:

1、“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和“兴观群怨”。

2、“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

3、“思无邪”和“中和之美”。

3、《墨子》

墨子,名翟,战国时思想家,墨家派创始人,“非乐”就是反对、否定音乐。

“仁者之事,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于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这是墨子社会思想的总原则,也是他文艺思想的总原则。

《非命》篇中的“三表”是他判断“文学”、“言论”是否有利于“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提出的三个标准:

第一表:

“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即要求根据古代圣王的实践经验;

第二表:

“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即要求参酌但是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

第三表:

“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即要求在“刑政”的实践中去检验,看他是否符合国家百姓人民的利益。

《小取》中“举他物而以明之”的“辟”虽然是从逻辑角度讲的,但却是对“比”的特点所做的最早的解释。

4、《庄子》

庄子,战国时哲学家,名周宋国人。

其思想明显呈现出相对主义和宿命论的特点,所著《庄子》又称《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

“虚静”说庄子极大地发展了老子的“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庄子的“坐忘”就是“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

5、《荀子》

荀子,战国末年思想家、教育家。

名况。

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批判和总结了先秦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继承并发扬了我国古代唯物主义的优良传统,建立了“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他反对孟子“性善”说,认为人的天性是“恶”的,而立意道德之类“善”的东西,并不是先天就有的“良知良能”,而是人为的结果,特别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由此建立了他的礼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政治观。

《乐论》一篇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文艺思想,一开头将音乐的产生。

认为人的喜怒哀乐之类的感情必然“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表现为音乐;

接下去讲“立乐之方”。

其目的在于“感动人之善心”,而排出“邪污之气”对于人的影响。

“立乐之方”是荀子进行诗教、乐教的总原则。

荀子把国家的治乱兴衰归因于音乐的邪正,当然有片面性,但是他充分估计了音乐的社会作用,有其可取之处,同时,文艺作品不可能直接对社会发生作用,而是通过对于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发挥其社会作用的,这一点荀子的认识是深刻的。

另外,荀子认为“礼”和“乐”必须相辅相成而行。

使礼乐相辅相成,为“王道”服务,这是荀子乐论的实质。

第三节毛诗序

1、《毛诗序》是我国第一篇较完整的诗论,是两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学理论篇章,可以看作是从先秦到汉代儒家诗论的总结。

2、了解关于《毛诗序》作者的不同看法:

东汉郑玄《诗谱》认为《大序》是孔子弟子子夏所作,《小序》为子夏,毛公合作;

宋代以来的学者,认为是东汉卫宏所作;

今天看来,这篇文字很可能并非一时一人所作,而是大约完成于汉代学者之手的一篇结集成果,它应是汉儒综合先秦儒家和汉代有关的批评而写成的。

3、《毛诗序》论述了诗歌言志抒情的特征: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这说明诗歌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情和志是统一的。

也就是说,诗歌既可以反映出人的思想认识,又表现出人的感情色彩。

后人把情志分途,言志,缘情分立,与《毛诗序》大相径庭。

4、《毛诗序》阐述了诗歌感人化人的特征:

“风,风也,教也;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这说明诗歌的社会作用,强调其教化作用,与孔子“兴观群怨”的观点,《荀子•乐论》中的论点,一脉相承。

儒家这些观点,在封建社会中一直起指导作用。

5、理解《毛诗序》论述了诗歌与时代的关系:

“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这说明诗歌反映着各个时代的不同的社会政治情况,从而产生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也说明了诗歌反映时代的冶乱,兴衰的变化,基本正确。

6、《毛诗序》阐述了诗歌的分类和表现手法:

《毛诗序》提出“六义”说,这也是根据《周礼•春官》的旧说而来,但对六义的解释,却成为古代诗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义”中的风、雅、颂是诗的体裁,赋、比、兴只是诗的表现手法。

《毛》对风、雅、颂三类诗歌的区别和理解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第四节史记•太史公自序(节录)[西汉]司马迁

1、《史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通史,开创了纪传体史书和传记文学的形式。

是创造性的历史著作,其中许多人物传记又是富于独创性的传记文学作品。

本文是《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的一段,自述著作《史记》的动机,说明了自己的历史观,以及《史记》一书的创作精神,对我国古代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有深远的影响。

2、理解作者对“春秋笔法”的概括:

“春秋笔法”就是《春秋》的创作原则和写作方法,通过叙述历史而为现实政治服务,在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褒贬中,寄寓了作者的政治思想。

“采善贬恶”,明辨是非,秉笔直书,爱憎分明。

这就是司马迁从理论上对《春秋》创作原则和写作方法的概括,并且宣告他写作《史记》就是继承这种“春秋笔法”。

3、了解作者提出“成一家之言”的观点:

司马迁非常重视言论的作用,本文中,他对《春秋》《诗》和《书》等的作用给予高度的评价,并把撰写《史记》当作终生奋斗的事业。

司马迁在本文中强调写作《史记》是“成一家之言”,他认为要成一家之言,就是要考察和吸取大量的思想资料和历史资料,研究兴衰成败的道理,探讨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

司马迁认为创作要有对历史、社会负责的责任感,以进步的政治思想,对黑暗现实进行大胆批判,敢于批判现实,抒发激愤的感情,既有胆,又有识,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尽管这样不能见容于当时,也要“藏之名山”,而不能发违心之论。

4、掌握“发愤著书”说:

这是司马迁文论最有价值的观点,是在“生活是创作源泉”探讨的基础上,更深入地把握住了创作与生活的关系,捕捉住了创作的根本动力。

在司马迁看来,作者对生活必须有特别的感受,要经历磨难,达到愁苦忧思,疾痛惨淡,蓄愤积于心胸,非发不可的地步,才能创作出伟大的作品,这就是“发愤著书”“发愤著书”说,代表了古代进步创作动机的一个主要特征,“愤怒出诗人”“哀怨起骚人”。

他们对黑暗社会怨愤越深,其气就越盛,作品内容就越丰富,其艺术价值就越高。

两千年,司马迁总结的创作批评,至今仍激励着中国的进步作家在创作中与社会保持密切的关系。

一、《史记•太史公自序》的主要内容:

1、对“春秋笔法”的概括。

2、提出“成一家之言”的观点。

3、总结“发愤著书”说。

第五节楚辞章句序[东汉]王逸

1、《楚辞章句》是现在最早的《楚辞》完整注本,其中《楚辞章句序》关于屈原及其作品的评论尤其值得重视。

2、了解历史上对屈原的不同评价:

历史上很多对屈原有不同的评价,汉代刘安,司马迁,杨雄,班固,王逸诸人对屈原的不同评价,构成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一次重要的文艺论争,反映了两个不同的文艺思想。

交锋的结果,肯定了屈原作品的历史地位,肯定了屈原作品的批判现实的精神,肯定了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

但双方对屈原开拓的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都缺乏理论认识。

3、理解屈原作品的艺术性:

屈赋文采珍奇,辞藻华美,为历代所师法,“取其要妙,窃其华藻”(屈原之词,诚博远矣。

自终汉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词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来者矣。

4、掌握作者对班固的驳斥:

文章是直接对班固《离骚序》而发的,《离骚序》对屈原其人及作品进行了无端的诋毁和批评,基本否定了刘安和司马迁原来对屈原所作的崇高的评价,他所依据的是《五经》经义,作者“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引经据典,同样用《五经》经义批驳班固的错误论断。

赞美屈原“直若砥失,言若丹表,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反对班固“露才扬己”“苟欲求进”“怨刺其上,强非其人”,是完全违背《五经》经义的。

作者征引《诗•大雅•抑》中卫武公刺周厉王的诗句和伯夷叔齐“让国守分,不食周粟”的故事,驳斥了班固对屈原的诋毁和批评。

5、掌握作者对屈原的评价:

①王逸认为刘安对屈原的评价“大义粲然”,屈原的创作精神是满腔忠贞的爱国热忱,是关心国家人民命运的政治热情,是对丑恶势力至死不妥协的斗争意志,是坚持气节,杀身成仁的高贵品质。

②作者对屈原作品的题材与艺术特色作出了自己的评论:

把《离骚》的许多题材、用语同儒家经典一一对照,想以此肯定作品的价值。

结果是牵强附会、窒碍难通。

这是王逸受儒家思想局限的明显反映。

③对屈原作品的艺术性,王逸也作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屈赋文采珍奇,辞藻华美,为历代所师法“取其要妙,窃其华藻”。

④最后,王逸对屈原作品对后世产生的影响,还作了极其热情的赞颂和期待。

历史的发展,已证明了王逸的预见。

《毛诗大序》的哪些学理论批评观点?

首先,这段文论主要提出了“情志统一”的说法。

说明诗歌是由情感而产生的,人们心里的的“志”(情感)由于受到外物的感动就会发出语言,这种语言就是诗歌。

《毛诗大序》强调诗歌是“吟咏性情”的,虽然它在情志关系上更重视“志”,但它正确的强调了“情”在“言志”上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情和志是统一融合的。

另外,这段话还指出了古代诗(“言”)、歌、舞三者也是统一的。

1.孔子主张“诗可以怨”,请指出:

什么是“诗可以怨”?

它对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产生过什么样的积极影响?

“诗可以怨”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提出来的。

篇中说:

“子曰:

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诗可以怨”是说诗可以“怨刺上政”(《论语集解》引孔安国语),实际上就是说诗歌可以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

《诗经》中许多民歌和一些文人作品就是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讽刺和批判揭露,如著名的民歌《魏风》中的《硕鼠》、《伐檀》等,以及《小雅》中的《正月》、《十月之交》,《大雅》中《桑柔》、《民劳》等,或揭露,或批评,或讽刺,或讽谕,都可以说是“怨刺上政”的作品。

  “诗可以怨”对我国后世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批判现实的优良传统。

后世的许多诗人的作品都有批评现实社会不良倾向的内容,而屈原、杜甫、白居易等人更是在主观或客观上把“诗可以怨”作为自己创作的主要内容或主要追求目标。

即使到了现代,许多进步诗人,如郭沫若、闻一多、艾青等的许多批判黑暗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诗歌作品都可以说或多或少地、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诗可以怨”的影响。

而在文学批评史上“诗可以怨”也成为批评诗歌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成为文学理论批评的一个重要理论。

2.司马迁在《史记》的写作中体现了严格的实录精神。

请结合文学史简述这种实录精神和创作原则对后代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什么影响?

“实录”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创作原则。

最早肯定司马迁的“实录”精神的是东汉史学家班固他在《汉书•司马迁传赞》中说:

《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史记》的许多篇章都体现了他的“实录”精神,他收到汉武帝的残酷打击和迫害,因而“发愤著书”,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公正和“实录”精神。

例如在《史记》中,他并不发泄私愤,而是客观地记述武帝的事迹,既记述他的功绩也不避讳他的残忍和好大喜功以及求仙访道、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实。

对汉高祖,也是既写了刘邦的推翻暴秦、统一天下的伟大历史作用,他的知人善任、深谋远虑的政治家风采,也揭露了他的虚伪、狡诈、残忍和无赖的流氓嘴脸。

一本“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的精神。

  这种“实录”精神,不仅对后世的史学著作产生过巨大影响,更对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后世的许多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作品,可以说都是受到过这种“实录”精神的影响。

而许多现实主义作家、诗人也都以“实录”指导自己的创作。

文论家也经常以“实录”来批评文学作品,使之成为文学理论批评原则。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文论

第一节典论.论文[魏]曹丕

1、《典论.论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较早的一篇重要的文学专论。

2、了解曹丕对“文人相轻”所持的态度:

曹丕对此是持鲜明反对和冷静分析的态度的。

作者认为,从主观方面来看“文人相轻”之病一患“善于自见”,即只见己之所长,不见人之所长;

“又患暗于自见”即不见己之所短,而只见人之所短。

作者认为还应从客观方面来分析下述两类情况:

一是“文非一体,鲜能备善”,即对于某一具体作家来说,要求他是各体兼擅的“通才”,那是很难的;

二是“咸以自骋骥()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对于一些杰出的作家来说,由于矜才自负,互不服气,也就难免彼此“相轻”。

再加上“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的积习,更容易影响开展公正切实的文学批评了。

作者认为,开展文学批评的正确态度应当是“审己以度人”。

3、了解“文本同而末异”:

曹丕认为“文本同而末异”,提出了文体论“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这里所说的“本”,就当指文章写作上的共同根本的原则和规律;

“末”应当是指各类具体文章的体裁和表现手法,并连带涉及到了风格问题。

4、理解“文以致用”的观点:

曹丕在文中特别强调了文章的价值和作用,提出“文以致用”的观点。

在强调文章的价值、地位和作用时称之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说作家可以“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在理论上突破了前代的传统观念,给予文学创作如此崇高的评价,是建安时代文学领域中的新倾向,也是我国文学趋于独立发展的标志。

5、掌握“文体论”:

曹丕对提出的八体文章的四种特点即所谓“四科八类”,作了综合的分析,①奏、议用于朝延公事,故重“雅”②书、论贵在辨析是非,故宜“理”③铭、诔用于记载事功,悼念亲故,故应重“实”④诗、赋以抒情赋物为主,要能感人,帮宜“丽”。

6、掌握“文气说”

曹丕以气论文的主要观点是:

“文以气为主,气有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这里所谓的“气”,是指作家的才性,所谓“体”是指作家天赋的本质。

由于作家天赋的才性、本质不同,形诸作品,便成为作品的不同风格。

“文气说”合理的方面,是他认为作品风格的形成主要决定于作家的气质和才性;

不足之处是,它过份强调了作家气质和才性的先天性和不可改变性,而忽略和抹煞了后天的生活实践和学习锻炼等等对作家的重大影响

《典论.论文》中表现了曹丕哪些文学见解:

①曹丕反对“文人相轻”提出了文学批评应持哪种态度的问题。

②曹丕认为“文本同而末异”,提出了文体论,并对各种不同的文体作了具体分析。

③在讨论作家和作品的关系时,曹丕还非常强调气的作用,提出了有名的“文气说”④特别强调文章的价值和作用,提出“文以致用”的观点。

⑤强调作家应“贱尺璧而重寸阴云”排除饥寒和逸乐的干扰,强力著述以传于后世。

⑥曹丕的文学批评意见采取了全新的观点,体现了时代的精神。

第二节文赋[晋]陆机

1、陆机的《文赋》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而系统的文学理论作品。

2、掌握作家关于创作构思和布局谋篇的过程:

①进行文学创作构思必须观察万物,钻研古籍和怀抱高洁的心情。

在现实生活中体验: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绘;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文以情生,情因物感,才是创作过程的起点。

②构思阶段:

“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艺术想象驰骋于穷高极远的空间,突破上下古今的限制,然后使感情更加鲜明,物象更加清晰。

③进入写作过程,在众多形象中,作者进行了选择和概括:

“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

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难”;

对艺术素材进行着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工作。

④最后,创造出具体而概括的形象:

“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⑤艺术创作过程实质上是形象思维过程,从而触及到艺术创作中一个带有普通规律性的问题。

3、理解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①首先要求以意为主,以辞为辅,“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

”要求以思想内容为根本,确立文章的主体;

以语言文字为辅助,编织文章的色彩。

②其次,在内容方面,强调情;

形式方面,强调丽。

③最后,不仅重视作品内容,而且要求有真情实感,形式方面要求构思巧妙辞妍丽。

4、了解作文之利害的几方面问题:

1、文章的层次结构。

2、突出文章中心的重要性。

3、文章意与辞贵在独创。

4、文章的协调与剪裁。

5、五种文病。

4、理解文学创作之难:

首先重申了“非知之难,能之难。

”指出要说出文学创作的规律也许并不难,难的是掌握并自如运用创作规律遣词造句。

其次,精心创作出的作品,要得到知音的赏识并不是容易的事。

再次,只有付出辛劳,才能使自己的作品“与天地乎并育”。

最后,作者指出,文学创作是学无止境的,吸取好的创作经验,写出自己的新意。

5、掌握创作中的灵感问题:

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物感我应,或通或塞,其机会极其神妙莫测,不可理解,不易捕捉。

“来不可遏,去不可止”灵感来去突然倏忽;

“藏若景灭,行犹响起“,灵感隐现有踪有迹。

创作灵感通塞,虽属于主观内在因素,但自己却感到无能为力。

6、理解陆机论述了文学的社会作用:

①“伊兹文之为用,固众理之所因”,文学的作用在于明理。

②“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文学的作用是无限的,可以垂范后世,取法前修。

③“济文武于将坠,宣风声于不泯”,起风化教育作用,维持文武之道,意义深远,无所不包。

④“配沾润于云雨,象变化乎鬼神”可以感化人心,如春风化雨。

⑤“被金石而德广,流管弦而日新”,可以被之金石,流传不朽,施之管弦,传诵四方。

总之,作用是极其巨大,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诗缘情而绮靡”说

这是晋代陆机在《文赋》里提出的说法。

他在说到对纯文学的诗和赋的特点时,要求“诗缘情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