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书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高校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044701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申报书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高校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课题申报书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高校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课题申报书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高校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课题申报书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高校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课题申报书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高校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题申报书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高校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Word格式.docx

《课题申报书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高校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申报书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高校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Word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题申报书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高校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Word格式.docx

青年课题

学科分类:

信息技术

研究类型:

预期研究成果:

立项号:

课题设计论证

 

(一)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当前高校传统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往往因为教室空间、学生人数、学校硬件设备等方面的客观原因而受到限制,学生的主体性难以得到发挥,创造性受到破坏,极大抑制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影响了教学效果。

目前我国正在加速教育改革的步伐,高校课堂教学迫切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进行深刻反思,随着移动智能终端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普及,以及无线WiFi在高校校园的全覆盖,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移动教育与传统教育融合必然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这也为高校教育在信息社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必然成为高校教育的延伸,对其实现有效补充和优化。

在美国教育界兴起了教学互动应用TopHatMonocle、英语学习应用Voxy、“反转课堂式教学模式”KhanAcademy、Coursera和2U,这些都是基于移动智能终端服务于教育教学的成功案例。

国内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1年12月份做出了关于“移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的立项通知,以移动智能终端为基础的移动学习从此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让传统被动式学习模式开始被打破。

本项目通过学生移动智能终端与传统课堂的融合,力图创建一种“移动课堂”教学模式。

一方面提供一个课堂交流平台,通过提问方式,让老师随时掌握他们的听课效果,通过投票调查、小测验,或多项选择题方式,来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内容,对传统课堂内进行有效补充;

另一方面打破时间、空间的局限,学生可以通过“移动课堂”线下学习、读书分享、案例研讨、教师答疑、作业分发、收集、批阅、测试等,对传统课堂实现良好的延伸扩展。

此项目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更了学习主动权对象,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鼓励学生建立团队协作,探讨并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碎片时间,合理安排学习进度,完成课程的全面完整学习。

对建构富有成效的高校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协作讨论、获得结论的过程,实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目的,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协作、实践能力,造就和培养出会学习、善思考、敢质疑、能创造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理论及实践意义,同时对促进高校传统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方法的改进,带动广大高校教师进行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与实施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在移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本课题的主要目标是探索如何将现代化信息技术运用到传统高校教学模式改革中,以此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提升教学质量。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基于新的教育教学理论,针对传统课堂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

切实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促进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从而给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活力,使素质教育得以落实;

(2)基于移动智能终端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遍性和大学校园无线WIFI的全覆盖,设计灵活的“移动课堂”交流平台,即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独立思考,回答课堂问题,促进课堂教学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3)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学习平台,提供丰富教学资源、教师答疑、学生自测等环节,实现传统课堂的延伸学习,降低学生学习时间、地点的限制,随时随地、碎片化地完成课程学习。

2、研究内容

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下,具有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强、效率高、受众面广等优势,但是传统课堂授课如何有效处理教与学的融合问题,如何有效规避传统的“注入式”或“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是本项目研究的出发点。

通过把移动智能终端引入到传统课堂教学中,建构一种移动课堂教学新模式,实现教学理论、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形式、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以及师生角色等诸多方面的深刻性、革命性的变革。

力图通过移动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学过程的个性化、教学手段的多媒体化,采取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交互式”、“导学式”教学,同时融合诸如问题法、讨论法、案例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尽可能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师生合理有效互动,实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

(1)研究、建构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移动课堂与传统课堂相融合的教学新模式。

(2)研究、设计适合新教学模式的各种形式的学习资源,比如视频、图片、文字、试题库等;

(3)研究、探寻新教学模式检验学生自主学习效果及创新、协作、探究能力的课堂组织形式。

3、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本项目所研究的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移动课堂”平台作为学生自主、协作学习的重要平台之一,在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移动网络环境学习的能力,掌握现代学习技术和现代学习方法,培养研究性学习能力以及个性化人才培养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传统课堂+移动课堂”,二者虚实结合、功能互补,成为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现代新型课程教学模式。

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补充和延伸。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依据现代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育技术理论、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移动学习理论来完成研究。

2、研究方法

(1)文献法:

广泛收集整理文献资料,包括移动学习、建构主义理论等理论知识。

(2)行动研究法:

不断探索、改进教学方法,设计一个适合某课程的移动课堂教学平台,并在教学中不断推广,逐步更新,使移动平台更好地为本课程教学服务。

(3)教育经验总结法:

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3、技术路线

(1)学习建构主义理论,将理论运用到移动课堂平台的设计中,选择某种开发工具,搭建移动课堂平台;

(2)将移动课堂平台运用到某门课程教学中,辅助传统课堂教学,加强与学生沟通,获得学生反馈意见,评估学生使用情况,进一步改进设计。

(3)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交流(专题研讨、论文撰写、经验交流)。

4、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4 

年9--10月)

资料收集梳理,背景调查与现状分析、协商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完善课题理论准备。

(2)实施阶段:

(2014年11月--2015年9月)

设计一个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移动课堂平台;

撰写相关的科研论文。

(3)实践阶段(2015年10月――2016年2月)

将研究初步成果推广于本课程体系的专职教师,更大范围探讨本项目的完善程度。

(4)总结阶段:

(2016年3月—2016年9月):

撰写总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结题。

-->

课题可行性分析

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

1、 

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论文

(1)罗慧慧,刘凤鸣.语义神经网络与自然语言深层语义的计算[J].计算机科学与工程,2007,29

(1):

126-129.

(2)张世龙,沈玉利. 

RBAC模型中角色继承关系的研究与改进[J].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9.06(26):

2362-2364

(3)张世龙,沈玉利. 

一种改善RBAC模型用户权限获取效率的方法[J].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1(46):

69-74

(4)张世龙,沈玉利. 

基于删除序偶的传递闭包求解算法[J].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9.04(8):

1907-1909,1913

(5)张世龙,沈玉利. 

基于RBAC的SSO统一权限管理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9.05(9):

2139-2141,2144

(6)张世龙,沈玉利. 

一种RBAC模型中实现否定授权的方法[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9.05(26):

65-67

(7)罗慧慧.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网络教学平台的研究。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增刊),2006,19

(2):

83~85,88;

科研项目

(1)基函数神经网络通用模型研究及其在追溯码防伪上的应用(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S2012010009976,2012.10-2014.10,5万,在研,主持)

(2)儿童免疫规划监测预警及疫苗追溯服务平台开发与应用(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 

2011B040200074,2011-2013,10万,申请结题, 

主持)

(3)食品安全追溯工作流引擎研究(湛江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011C3105001,2011-2013, 

5万, 

结题,主持)

(4)基于语义和知识本体的海洋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研究(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 

粤科规划字[2010]170号,2010-2011, 

5万(自筹), 

2、主要参考文献

(1)李晓亮.移动智能终端对高校课堂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高校论坛,2013(15):

67-69

(2)郭绍青;

黄建军;

袁庆飞.国外移动学习应用发展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

2011(05):

105-109

(3)金玉.从技术角度透视MOBILearn项目移动学习案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17):

106-108

(4)傅钢善;

李婷.3G时代基于专家系统的移动学习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

2010(04):

106-111

(5)云玉芹.移动学习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08(02):

33-35

(6)任捷怡.基于移动终端设备的移动学习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西南交通大学:

2012 

(7)李行国.基于3G的移动学习在高校中的运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11 

(二) 

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

本课题组共4人,其中副教授2人,讲师2人,博士2人,硕士2人,平均年龄36左右,均为计算机科学专任教师。

参与者主要从事教育信息化改革、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系统架构、方案以及安全及访问控制等方面的理论与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具有较活跃的研究思想,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

团队成员近年来主持参加了9 

项省部级科研项目,主持并完成校/市级科研项目2项,省市科技成果2项。

获省市科学技术奖3项,其中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 

项,湛江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 

项,湛江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 

项,广东省计算机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

软件著作权11项,其中第一人次7项。

团队成员具有“微软认证专家(MCP)”、“微软认证数据库管理员(MCDBA)”和“SUN认证JAVA程序员(SCJP)”三项国际认证证书,“数据库设计与开发高级软件工程师(MS 

SQL 

Server 

2000)”国内认证证书一项。

(三) 

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学科专业基础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6个本科专业。

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网络工程专业为省级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在学科建设方面:

现有“农业信息化”农业推广硕士点、“食品安全与智能控制”二级学科硕士点。

2、实施教学模式研究及实践的硬件环境基础

学院现有广东省计算机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与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东省高校水禽质量工程示范中心-水禽质量安全溯源分中心;

专业创新实验室、计算机应用实验室、网络通信实验室、嵌入式实验室、物联网基础实验室、食品安全溯源实验室等34间实验室。

本课题需要主要硬件设备:

电脑、智能移动终端(手机、平板等)、无线网络设备。

这些设备一般普通教师、学生都常备有,具备此条件。

3、实施教学模式研究及实践的软件条件

学院支持年轻教师科研创新,提供相应的科研经费,能解决部分经费所需。

预期研究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