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定稿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034313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8.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永州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定稿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永州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定稿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永州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定稿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永州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定稿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永州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定稿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永州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定稿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永州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定稿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永州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定稿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永州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定稿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生态农业、城市农业等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

2、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

坚持以项目扶持为重点,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招商引资为动力,农产品加工业蓬勃发展,成为了农业经济中表现最为活跃的板块。

一是龙头企业不断做强。

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到2895家,其中国家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19家,市级龙头企业143家。

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龙头企业达20家。

2010年农产品加工实现销售收入148.7亿元,成为全市三大百亿产业集群之一。

二是重点产业不断发展。

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中的大米年加工能力达到150万吨,粮油工业总产值近26亿元,在全省处于先进水平。

果蔬年加工能力达到40万吨,全市果蔬罐头出口占到全省60%以上。

三是基地建设不断扩大。

2010年,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创办、领办、带动原料基地2600多个,开发面积450万亩,连接农户35万户,为农民增收近7个亿。

四是品牌效应不断强化。

全市2个中国名牌产品、3个中国驰名商标都出自农产品加工领域。

另有10个获省名牌产品,11个获省著名商标。

3、林业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着力由生态环境建设向构筑生态文明提升,由传统数量林业向现代效益林业转变,大力发展现代林业。

一是造林绿化进程加快。

通过加快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10万亩,新增封山育林10万亩,中幼林抚育516万亩,低产林改造50万亩。

全市有林地面积1574.9万亩,活立木蓄积量480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0.3%。

二是林业经济快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培育造林大户349个,造林面积达到1.11万公顷,五年社会资金投入造林达到10.53亿元。

全市新增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省级森林公园2个。

2010年全市林业第三产业总产值达到10亿元,比“十一五”期末增长近5倍。

三是森林资源保护得到加强。

启动林地清理专项行动,共清理征占用林地案件372起,面积3.8万亩;

重新核定国家和省级公益林面积802.5万亩,争取了上级补助资金3812.45万元;

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成灾率控制在4‰以下,无公害防治率达到65%以上。

4、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坚持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一是水利建设成绩斐然。

总投资达50.61亿元的涔天河水库扩建枢纽工程顺利通过国家立项,可望2011年动工兴建;

投入资金4.5亿元,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30座,增加灌溉面积19.8万亩;

投入资金4.5亿元进行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其中投入双牌灌区1亿元;

全省率先实施万口重点骨干山塘整治工程,累计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完成山塘清淤1.753万口。

二是耕地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五年共改造中低产田46.4万亩,完成土地整理47.7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达435万亩,建设基本烟田35万亩。

三是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

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76.9万台/472万千瓦,比2005年分别增长62.5%和65.8%。

全市水稻机耕水平达到69.19%,机收水平达到25.23%。

5、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2006年来,通过开展“三个一示范行动”,启动了1200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其中7个村被省政府授牌为省级示范村。

一是产业经营蓬勃发展。

“一村一品”专业村发展到1600余个,大部分村都培育了1-2个特色主导产业。

全市初步形成了县乡有特色产业、村有特色品种、户有致富项目的“一村一品”发展格局。

二是村庄面貌显著变化。

“十一五”期间,全市共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69.583万人、改厕15.61万户,建沼气池5.22万口、完成农村公路建设里程18490.8公里,通达率实现99.7%,通畅率达到83%。

三是公共事业不断完善。

全市农村敬老院和卫生院分别达到132个、189个;

新建农家书屋1879家,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36.2%。

农村低保对象达255.5万人次,月人均补助提高到50元;

全市参合农民463.89万人,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96.3%;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县扩大到3个,登记参保人数35.2万人。

四是乡风文明大幅提升。

以文明创建为载体,广泛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实现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良性互动。

据统计,市级以上新农村示范点60%的农户成为文明户,30%的建设点被评为文明村。

6、科技服务领域不断拓宽。

坚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注重发挥科技优势,推动农业科技创新。

2010年全市科技对农业增长贡献率达45%,比2005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

一是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逐步完善。

每年都引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近100多项次,累计推广总面积达658多万亩次,全市主要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产品优质品率达到75%以上。

二是农民教育培训扎实开展。

重点实施了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开展了科技特派员工作,推动农科教结合,每年培训农民30万人次左右,推广农业新技术100项左右,农作物品种更新率达到了96.5%,新技术普及率达到了90%。

三是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得到强化。

2006年启动了“永州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项目总面积76万亩,核心区3.7万亩。

五年累计入1700万元改善基础设施,引进和开工农业项目17个,2010年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

四是农产品标准化管理得到加强。

各地依托资源和技术优势,建设农业标准化基地430多个,总面积170多万亩。

全市建立11家国家级和5家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农业“三品一标”实有总数达300个。

7、流通网络体系逐步完善。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努力开拓农村市场,着力搞活农产品流通,初步构建了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村市场体系。

一是建设农产品流通设施。

全市已建成各类集贸市场310多个,建成了江永城关水果批发市场、江华涛圩蔬菜批发市场、宁远天堂牛市等33家大中型农产品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建成农产品产地市场114个。

二是培育市场流通主体。

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568个,其中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合作社达260个,有成员8.99万个(户),带动农户33.9万户,占农户总数的26.9%。

三是发展新型流通业态。

建设村级农资服务站1000余个,统购分销、集中配送、连锁经营的新型农资服务网络体系基本形成;

各地还积极探索开展各类专业化服务,已覆盖农资配送、机耕机收、病虫防治等领域,推动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进程。

四是实施农业招商引资。

2010年全市培育农产品加工出口创汇企业26家,完成出口创汇9888万美元。

在扩大农产品出口的同时,大力加强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每年组织参加农博会等各类招商活动,引进农业投资项目200个以上,大大提升了永州农业发展的外向度。

8、农业政策取得重大突破。

坚持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以落实支农惠农政策为重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一是农业规模化经营步伐加快。

全市农村耕地流转面积达到108.3万亩,流转农户47.2万户。

全市各类种养大户超过4万户,资源、土地向大户集中的趋势明显。

二是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启动。

2008年,在双牌县率先进行林改试点,2010年已全面完成省定“988”年度目标任务,林权发证率达到97.6%。

三是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初步形成。

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不断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2006年以来共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三项补贴资金约12亿元;

农业风险防范机制逐步建立,2007年全面启动了水稻、能繁母猪、生猪等农业保险试点工作。

四是农村扶贫移民开发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共投入各类资金5亿元,减少贫困人口12.5万人,绝对贫困人口明显消减。

贫困地区农民生活大为改善,农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15%以上;

22.04万水库移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移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加。

五是农业农村防灾减灾体系基本建成。

永州新一代天气雷达正式投入业务运行,建成覆盖全市所有乡镇的区域气象监测网,自动气象站达到195个,山洪地质灾害村级报警点1291个,覆盖到各县区的防汛会商系统初步形成,森林火灾预防成果明显,动物防疫体系进一步健全。

(二)发展机遇与挑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农业农村大发展、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对农业现代化的拉动作用将明显增强,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力度越来越大,将为夯实农业基础、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更好的外部条件;

2011年的中央和省委两个一号文件锁定三农,做出了加快推进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决定,必将有力有效地改善农业和农村发展条件;

农村综合改革加快推进,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农业农村发展的活力和动力越来越强,加之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三农”,有关部门合力兴农,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加强,农业农村发展环境会越来越好。

就我市来讲,农业农村发展正处于全面转型的新阶段。

农民增收由劳务性增长为主转向构建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的新阶段;

农业产业由单纯一产业转向一、二、三产业融合混合产业的新阶段;

基础建设由大江大河大库治理转向与改善农民受益最直接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主的新阶段;

生产经营由千家万户分散生产、单家独户跑单帮转向集约经营、规模经营、合作经营为主的新阶段。

在看到发展机遇的同时,我们也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主要表现在:

一是水利基础设施滞后,农业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没有根本改变。

二是农产品产量的增长仍然是主要依靠种植面积的扩张,通过资本、技术、管理等先进生产要素实现农业增产增效的途径还比较缺乏;

三是农民收入的构成仍然是以家庭经营性收入为主体,农民增收长效机制还不健全,农业内部增收动力不足,转移就业增收空间不大;

四是农业的经营模式仍然是维持一家一户小生产格局,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虽有所发展,但发展速度还不快,水平还不高;

五是农村经济的发展仍然是依赖资源的大量消耗,科技含量不高,节能环保意识还不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难除。

二、“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重中之重”战略思想,按照“三化同步”和“四化两型”建设的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方式、调结构、强基础、保供给、促增收、惠民生”为主线,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水平,争当科学发展的排头兵。

(二)发展目标

到“十二五”末,农业总产值突破400亿元,年均增长4.5%以上;

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70亿斤左右;

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0%以上;

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65%;

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0000元。

(三)重点任务

1、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农业质量和效益。

深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壮大农业主导产业,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努力打造成“泛珠三角”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

一是“抓大扶小”稳定粮食生产。

“抓大”即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860万亩以上、总产提高到70亿斤左右。

大力推进优质稻产业化经营,确保全市优质稻面积突破500万亩。

“扶小”即大力发展甜玉米、糯玉米、绿豆、黑豆、蚕豌豆、荞麦等杂粮生产,使小杂粮形成独具特色和优势的大产业。

二是“抓优扶特”做强经作产业。

“抓优”即抓好烤烟、柑桔、油茶、蔬菜等四大优势产业。

烤烟生产要立足南六县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打响“九嶷烟叶”品牌,争取达到80-100万担规模;

柑桔产业重点抓好“一带二基地”建设,形成“北柑橙、南柚橙”的生产布局,争取达到100万亩的规模。

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将蔬菜人头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要抓好城郊蔬菜基地和外销蔬菜基地建设,确保全市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180万亩左右。

油茶产业要坚持新造和低改相结合,争取“十二五”末,建设320万亩油茶基地。

“扶特”即按照改善品质、扩大规模、突出特色、提高效益的原则,抓好冷水滩10万亩黑美人西瓜、道县10万亩脐橙、江永10万亩香柚等特色经济作物生产。

三是“南草北猪”发展规模养殖和特色养殖。

根据各县区的自然资源和饲养优势,建立以道县、江华、江永、蓝山、双牌和新田为重点的草食动物饲养基地,以品种改良和饲草综合利用为重点,建设50个标准化饲养示范场和100个品改站;

建立以冷水滩、零陵、祁阳、东安为重点的良种生猪饲养基地,以规模养殖和低碳绿色养殖为重点,建立100个标准化养殖小区和1000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建立以双牌、零陵和东安为核心的特种养殖饲养基地,努力扩大市场份额;

加快建立富有地方特色的水产养殖区,引导产业不断壮大。

争取到“十二五”末,全市生猪年出栏1000万头以上,优势区域内家禽年出栏1亿羽。

四是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

积极开发农业功能,创新农业经营业态,大力发展生产、经济、生态、文化、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新型农业,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2、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把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把农业产业化纳入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永州建设成为农产品加工转化大市。

一是依托特色资源,抓住国内产业转移机遇,整合政策资源,实施一批农产品加工重点项目,力争在2015年全市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达到40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提高到60%左右,本地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40%以上,精深加工率达到30%以上。

农业产业化占新型工业化的比例为30%左右。

二是合理调整空间布局,引导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布局县域范围,靠近农产品原料产地,向农产品加工园区集中,与城市工业形成梯次分布。

三是培育有知名品牌的大型龙头企业。

加大对重点龙头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通过加强对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支持和补贴力度,着力培育和打造国家级、省级农产品加工知名品牌。

通过5-10年的努力,建立一批10亿元特大型龙头企业群。

“十二五”期间,发展2个销售收入过50亿元、8个过10亿元、40个过1亿元的龙头企业,全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以上。

新增国家名牌和驰名商标3-5家,湖南省著名商标和名牌12-15个。

3、着力夯实农业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基本解决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

全面完成病险水库和重点大中型病险水闸的除险加固。

到“十二五”末,解决全市18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完成5座中型水库,13座大中型水闸,74座小I型和216座重点小II型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

继续实施双牌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和开工建设大江边、金江、岭口等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

建设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

实施大中型排灌泵站更新改造工程;

加大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力度,完成3万口山塘清淤扩容工程。

大力加强耕地保护,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确保耕地耕地面积稳定在440万亩左右;

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和基本农田建设,继续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和沃土工程,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规模,建设一批土肥新技术集成转化示范基地,努力提高耕地质量;

建设保护性耕作示范区,推行免耕、少耕、秸秆覆盖还田等新技术。

大力推进林业生态建设。

到“十二五”末,全市林地面积确保在2250万亩以上,活立木总蓄积达到576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力争达到65%,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以下,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1‰以下。

切实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完善灾害预警机制、灾情会商机制、应急响应机制,建立健全农业重点有害生物灾害监测网络。

加强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和普及教育,提高群众紧急避险和自救互救的能力,由被动防灾转变为主动减灾。

4、着力拓宽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综合施策、多措并举,努力实现农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一要大力培养现代农民。

农民不仅是农业生产的经营主体,而且是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制定培养新型农民的行动计划,推动多形式、多层次、多门类的农业科技和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专业型、特色型劳务人才,切实提高新一代农民的现代意识、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十二五”期间要完成150万农民培训目标。

二要大力支持就业创业。

要抓住市场用工短缺和劳务价格较高的机遇,加强农民工转移就业指导服务,搞好市场衔接,保障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促进农民外出务工增收,农村劳动力在外务工人员要稳定在130万人以上。

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更多农民就业增收。

三要大力发展多种经营。

在抓好产业增收的基础上,要通过发展乡村小作坊、农家店、庭院经济、野生采集、休闲农业、观光旅游等方式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发掘农民增收潜力。

四要大力抓好政策增收。

要认真落实中央和省里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确保政策不缩水,执行不走样,农民得实惠;

全面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补贴、生猪补贴、家电下乡等强农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要要切实做好水库移民的后期扶持,千方百计增加移民收入,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五要大力推进扶贫开发。

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贫困地区发展,争取“十二五”减少贫困人口15万人左右。

加强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以“整村推进”和“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为平台,着力改善生存环境,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逐步缩小人均收入,公共服务与全市平均水平的差距。

5、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按照“村民富、村庄美、村风好”的要求和“以点带面、成片推进”的新农村建设思路,继续实施领导联村、部门帮村、干部驻村工作制度,全力推进新农村示范工程,实现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得益彰、统筹发展。

一要科学编制小城镇规划。

到2012年底全面完成小城镇和村庄布局规划编制;

加强道路、公共设施、绿化亮化等项目建设,全面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继续开展新农村建设“三个一示范行动”,“十二五”期间完成新农村示范片22个、示范村1200个。

二要建管并重强基础。

按照生产设施建设与生活设施建设同步、产业设施建设与生态设施建设统筹的原则,通盘谋划农村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

“十二五”期间计划总投资2.5亿元,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3万口,结合“改厨、改厕、改浴”,改善3万农户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

新建30处大型沼气工程,基本解决年存栏上万头猪的养殖大户的排污及再生能源利用问题。

投资41.46亿元,完成农村公路里程13000公里,县乡道改造918公里,通畅工程2400公里,危桥改造106座,渡改桥42座,安保工程480公里。

100%的乡镇(办事处)通沥青水泥路,100%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

三要综合整治美环境。

继续开展村庄整治工程、农村清洁工程,实施“三清五改”和“穿衣戴帽”工程。

引导村民在房前屋后种植花卉苗木,美化绿化庭院环境。

加大对生活垃圾进行集中分类处理力度,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

突出抓好城乡结合部、公路沿线的环境卫生整治,着重治理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和县乡骨干道沿线两侧的乡镇环境卫生。

四要落实政策惠民生。

大力发展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农村低保要全面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

全面推行农村养老保险试点;

加快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进度;

加强乡镇中心小学建设,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覆盖;

广泛开展农村法制教育和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乡风文明,促进农村和谐稳定。

6、着力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把健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放在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来思考、来谋划、来推动。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健全189个乡镇的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

加快推进农业经营方式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型升级,引导土地合理有序流转。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市场主体,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500个。

完善质量检测体系,大力构建覆盖广泛、运转高效的农产品检验监测体系,生产基地、农贸市场、购物超市都要纳入速测范围。

完善种苗供给体系,重点扶持零陵、祁阳杂交水稻良种繁育基地和道县柑桔无病毒种苗繁育中心建设,抓好市林科所等8个圃地的油茶育苗工作,通过3-5年努力,基本实现我市大宗农产品优质专用种苗自给。

强化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加快建设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

完善市场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和“双百市场”工程。

要瞄准国际国内大市场,围绕大开放、大流通,抓紧建设一批现代化水平较高、辐射范围广、功能齐全的大型农产品专业市场。

早日使永州成为区域性乃至全省性农产品集散中心,推动永州农产品走出去。

7、着力推进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推进农业增长动力由主要依靠土地、农资消耗,向更加依赖科技和资本驱动转型升级。

结合零冷两区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做大做强永州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致力于打造成一个集基地、加工、物流、仓储、农产品食品认证于一体的大型农产品集散中心,使之成为永州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支持湖南科技学院、永州职院建设5个以上农业科技创新基地、中试基地,鼓励20家以上龙头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

逐步提高科技三项经费用于农业的比重,开展新品种选育和快速繁殖、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资源保护和农村生态建设等重大关键技术攻关。

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农科教结合体系建设,促进农业技术入户率达到了95%以上。

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推进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建设。

积极推广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重点推广高效设施农业机械,粮食生产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44%以上。

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大力培养农村经营管理、农村经纪人、科技致富带头人等农村实用人才。

8、着力节约和集约利用农业资源,实现农业节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

按照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

健全完善农产品标准体系,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保护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鼓励创建名牌农产品。

严格农产品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全程监控,明确责任分工,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

全面开展农产品产地质量安全适宜性评价,加强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的监督管理,积极推广使用高效、安全农业投入品,建设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

深入开展农业清洁生产,推广节肥、节药、节水技术,鼓励发展生态型畜牧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