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土地开发项目建设可研报告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031099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县土地开发项目建设可研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某县土地开发项目建设可研报告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某县土地开发项目建设可研报告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某县土地开发项目建设可研报告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某县土地开发项目建设可研报告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某县土地开发项目建设可研报告Word格式.docx

《某县土地开发项目建设可研报告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县土地开发项目建设可研报告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某县土地开发项目建设可研报告Word格式.docx

7.土地权属调整工作方案19

7.1权属调整原则19

7.2调整方案19

8.项目组织实施管理措施20

8.1设置组织领导机构20

8.2执行项目管理制度20

8.3项目资金管理20

8.4项目后期管护措施20

9.效益分析21

9.1社会效益21

9.2生态效益21

9.3经济效益21

10.结论与建议23

10.1可行性研究结论23

10.2建议23

1、报告编制依据及过程

1.1报告编制依据

1.1.1法律法规及文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4)《贵州省土地管理条例》;

(5)《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6)国土资源部《关于切实做好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通知》;

(7)《贵州省土地开发整理管理规定》。

1.1.2规划依据及行业标准

(1)《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1012-2000);

(2)《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

(3)《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1999);

(4)《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划通则》(GBT/T15772-1995);

(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小型蓄引水工程》(BT/T16435.4-1996)。

1.2报告编制过程

为推进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满足xx县经济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需要,认真贯彻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确保xx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发展地方经济,xx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土地开发整理工作。

县人民政府成立了土地开发整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技术小组,负责项目选点及相关申报工作。

经过技术小组实地勘察和会商,认为xx县107个土地开发项目点土地开发条件较好,符合土地开发的规范要求,因此提出xx县107个土地开发项目。

为使该项目顺利申报立项,编制单位对本项目点进行了实地勘察,收集了项目点及项目所在乡镇的相关基础资料,并结合xx县的实际情况,对该项目进行了分析和可行性研究。

在遵循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于2010年2月20日编制完成了xx县土地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项目简介

2.1项目背景

2.1.1项目提出的原由、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国家实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积极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人均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和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制定的基本国策。

xx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属中山丘陵河谷地貌武陵山脉中段,沅水上游的锦江河畔,具体为武陵山坳陷皱之中,梵净山向东缓坡过渡到湘西丘陵起伏较大的斜坡地带,全县地势四周高,中部低,锦江河从中部穿过,地形南北高,逐渐向东倾斜。

自然条件较差,土地资源人均占有量小,耕地数量少且质量差。

长期以来,各项建设仍相当落后,土地资源未能充分开发利用,资源优势难以显现。

同时,随着国家生态退耕政策的实施,建设占用以及灾毁,使得县内耕地数量在逐年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负荷也日益严重。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县域经济建设的发展,使得耕地占补平衡任务越来越重,压力越来越大。

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随着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逐步开展及对当地经济建设发展的贡献,群众对土地开发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断加强,对当地未利用土地进行开发、增加耕地成为了乡镇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的迫切愿望。

通过项目实施,可以踏踏实实为农民办实事,为当地社会经济建设、人民生产生活提供强有力的土地保障。

通过实施xx县各地区土地开发项目,不但可以增加新增耕地指标,解决占补平衡矛盾,同时提高了新增耕地质量,促进了生态良性循环。

还对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使农民增加了一定收入,得到了一定实惠。

因此,实施本项目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1.2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对项目建设的要求

项目建设必须贯彻“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遵循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增加农用地特别是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2.2项目名称、性质及规模

2.2.1项目名称

本项目名称为xx县土地开发项目。

2.2.2项目性质

本项目性质为土地开发。

2.2.3项目规模

项目区建设总规模为63517.57亩,项目实施竣工后可新增耕地57842.85亩,新增耕地率为91.07%。

2.3项目主要建设内容、计划建设工期及投资估算

2.3.1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土地平整工程,包括表土剥离、土方开挖平整及表土回填、土坎修筑;

道路工程,包括进场公路、田间道、生产道建设;

农田水利工程,包括护路沟、蓄水池、沉沙池和引水渠建设;

其他工程主要是土壤改良工程。

2.3.2计划建设工期

项目计划建设工期为1年,自2010年3月1日至2011年3月1日。

2.3.3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

(1)投资估算:

项目总投资23084.09万元,亩均投资3634元。

(2)资金来源:

xx县政府贷款资金和自筹资金,其中4616.82万元为自筹资金,占总投资的20%;

18467.27万元为贷款资金,占总投资的80%。

2.4项目目标

1、项目实施后将新增耕地57842.85亩;

2、通过对项目区道路、水利等农业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提高耕地单位面积产量;

3、通过土壤改良工程、培肥等生物措施,提高新增耕地质量;

4、通过项目的实施,达到高效、合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建立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的目的;

5、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3.项目区概况

3.1项目区基本概况

项目区所在地xx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地区西部,行政隶属于铜仁地区,东邻印江县,西接凤冈县,南与思南县接壤,北部插入沿河县、务川县之间,似三角形。

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07°

46′~108°

25′,北纬28°

00′~28°

38′。

地域面积为2077.00km2。

3.2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xx县境内山脉众多,河谷纵横,河流深切,地形破碎。

县内由碳酸盐类岩石(灰岩、白云岩等)和碎削岩(页岩、砂岩、粘土岩等)组成。

发育有黄壤、石灰岩、紫色土、水稻土等。

地势为西北部高、中部较缓,东部稍低,波状斜面,海拔在320-1534米之间。

境内地层出露有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二叠系、三叠系及第四系地层等。

xx县属鄂西北中低山地貌区,岩溶地貌与常态侵蚀地貌相间出现,岩溶地貌占46.00%,侵蚀性地貌占50.90%。

(2)气候水文

xx县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和多雨。

年平均气温13.1-17.1°

C,最高气温41.2°

C,最低气温-10°

C;

平均年日照时数1115.4小时,4-9月日照时数占全年的71%;

无霜期295天,并随海拔高度上升而递减;

年平均降雨量为1127-1253mm,多集中在4-10月份。

热量充足、雨水充沛、无霜期长,雨热同季、冬暖春早,适宜农作物生长;

同时夏旱、春旱、倒春寒时有发生。

xx县境内除乌江外,共有大小河流78条,其中河流大于10千米,流域面积大于2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31条,全长489.60千米,河流密度为每100万平方千米23.6千米,均系长江流域乌江水系,多为雨源性河流,河流受降雨强度发生变化。

(3)土壤

xx县土壤共有5个土类、15个亚土类、27个土属、58个土种。

以黄壤土分布最广,占78.80%,其次为石灰土、紫色土、水稻土和潮土。

(4)灾害性天气

自然灾害主要是水土流失。

由于项目区属于土石山地,在水土流失的作用下,土层遭到剥蚀,土壤肥力逐年下降,使土地生产能力降低,粮食产量减少。

因此,加强防范和治理措施,兴修水利,增强灌排能力,提高土壤含水量,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水旱灾害的发生。

3.3社会经济条件

2000年农业总产值97347万元,其中农业69348万元、林业4236万元、牧业22770万元、渔业693万元。

粮食总产量175543吨,油料总产量12315吨,烤烟总产量8645吨,人均占有粮食441千克。

年末大牲畜存栏83982头,生猪存栏230748头,山羊存栏152418只,肉类总产量20806吨,人均占有量48.47千克;

农村经济总收入6726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08元。

3.5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建设总面积63517.57亩,土地利用现状主要为荒草地。

可见项目区的土地利用率极低,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极低。

3.6土地权属状况

xx县107个项目点的土地开发项目的土地权属根据项目点不同。

一般是属于各乡镇下的村,土地已承包到户,土地权属界线清楚,无争议。

3.7基础设施状况

(1)交通基础设施状况

由于该项目涉及xx县境内107个项目点,各个项目点的交通状况差异不大,项目区外均有进场公路通向项目区,但是项目区内道路路面较差,不利于机动车辆行驶,需要对道路进行路面整修加宽,道路修建根据实际情况修建。

(2)水利基础设施状况

由于该项目涉及xx县境内107个项目点,各个项目点的水利设施状况较差,不利于农田生产,水利设施建设根据实际情况修建。

(3)电力、通讯设施状况

由于该项目涉及xx县境内107个项目点,各个项目点的电力和通讯设施状况不同,但总体上是电力和通讯设施有保障。

个别区域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根据施工需要完善电力通讯设施。

4、项目分析

4.1项目的合法性分析

xx县土地开发项目涉及的107个项目点区土地利用现状主要为荒草地,导致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都很低。

对该项目区进行土地开发,主要目的就是充分利用耕地后备资源,增加耕地面积,为全县建设用地耕地占补平衡提供新增耕地指标,同时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项目的建设非常有必要。

项目建设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其它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4.2土地适宜性评价

拟开发的107个项目点地势相对较缓,坡度大都在8—15度之间。

土层厚度大多在1米以上,可耕作层厚度60cm以上,PH值在7.0左右。

根据xx县农业局对项目区土壤检测分析报告,项目区内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该107个项目点适合开发为耕地。

项目区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项目区土地自然坡度、土层厚度、土壤质地、水源保障程度、有机质含量等条件较好,土地侵蚀较弱。

项目区土地能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

通过土地平整、增加农田水利设施和道路工程及土壤培肥后,可根本提高耕地质量,土地的适宜性将会进一步增强。

4.3新增耕地潜力分析

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主要为荒草地,项目的建设主要是把项目区荒草地开发成耕地,达到新增耕地的目的。

同时通过对项目区道路、水利等农业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提高耕地单位面积产量,通过实施土壤改良工程、采取培肥等生物措施,提高新增耕地质量。

通过以上措施,达到高效、合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建立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的目的。

根据项目区条件,把项目区内的荒草地开发成为耕地,同时在项目区内规划建设田间道路、生产道路以及水利设施。

经测算,项目区建设总规模63517.57亩,扣除田间道路、生产道路以及水利设施占地,项目新增耕地可以达到57842.85亩,新增耕地率91.07%。

4.4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

4.1.1土地利用主要限制因素

水资源:

项目区农作物的灌溉水源主要靠降雨,主要分布在5--8月,受时空和分布的影响较大,干旱时有发生,是项目区土地利用的主要制约因素。

耕作条件:

项目区生产方式落后,耕作条件较差,生产效益较低。

4.1.2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对策

根据项目区土地利用限制性因素,应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和生产道路的建设,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由于项目区没有地下水,主要的水源靠降雨,可修建蓄水池进行蓄水调节,解决干旱带来的影响。

修建田间道路,进行土地平整,砌筑土坎,改善耕作条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4.5水资源平衡分析

4.5.1需水量预测

(1)区域内农作物的灌溉制度

项目区耕地全部规划成旱地,分析目前种植制度和今后的结构调整,以玉米、小麦为典型农作物确定其灌溉定额。

根据项目区实际情况,按经验取值玉米180(m3/亩),小麦71(m3/亩)。

(2)灌溉设计保证率

水量平衡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保证率下的水量供需平衡。

因此在进行水资源平衡分析之前,首先要确定灌溉设计保证率。

由于项目区以种植旱作物为主,其灌溉设计保证率为80%。

(3)农作物需水量计算

(Q玉+Q麦)×

L

Q=

n

式中:

Q玉—玉米灌溉定额;

Q麦—小麦灌溉定额;

L—灌溉保证率

M—农作物播种面积,这里按1亩测算单位面积;

n—水资源利用系数,取0.85

算出旱地每亩需水量290.00m3。

4.5.2可供水量计算

项目区雨量充沛,按有效利用系数为0.3计算,项目区可供水量每年通过降雨可供给150.00m3/亩。

4.5.3水量供需平衡

经过分析,项目区需水量大于供水量,为保证农作物生长,可采取平均50亩耕地布设一个规格为30m3的蓄水池蓄积雨水进行补充灌溉,每个项目点根据实际情况布设蓄水池。

4.6环境影响评价

在施工中会出现少量的、暂时的植被破坏,待工程竣工后即可恢复。

项目区地势相对平缓,同时加强了坡土平整工程,改善了周围的环境,防止了水土流失,因此不会给项目区环境造成破坏,相反,项目实施后还能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4.7公众意见分析

近年来,随着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逐步开展及对当地经济建设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群众对土地开发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断加强,对当地未利用土地进行开发、增加耕地成为了乡镇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的迫切愿望。

xx县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在踏勘选点及可行性研究期间在107个项目点所在乡、村、组进行了广泛宣传,每个项目点都得到了当地广大群众的支持,已有超过2/3以上村民同意对该片土地进行开发,作出相关承诺并签字。

5.项目规划方案及建设内容

5.1规划依据

(1)《贵州省土地开发整理标准》;

(2)《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1999);

(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996);

(4)《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施规范》(TD/1012—2000);

(5)《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

(6)相关土地开发整理的政策、法规。

5.2规划原则

(1)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

(2)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的原则;

(3)因地制宜,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原则;

(4)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5)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相结合的原则;

(6)投资最小化、效益最大化的原则。

5.3项目规划方案总体布局说明

土地利用布局根据项目区内的土层情况、水源条件,确定土地利用方向,将项目区全部区域规划为旱地,根据地形情况,采用沿等高线方向修建水平土块,并沿等高线方向修建排水坡度为1%的梯土,在等高线水平方向截弯取直。

项目区东面规划为生态林地。

同时在项目区内部规划布设田间道路、生产道路及水利配套设施。

5.4项目分项规划布局说明

5.4.1进场公路、田间道路、生产道路工程布局

各个项目点的道理设施状况较差,总体规划是:

依据《贵州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标准(暂行)》,根据各个项目点的道路网情况,整修已有道路,新修田间道,并在田间道路地势较高一侧布设护路沟,兼顾拦水、排水功能。

5.4.2农田水利工程布局

因各个项目点实际情况不一样,各个项目点可根据实际需要规划布置引、排两用沟渠、蓄水池和单独的拦山沟。

引、排两用沟渠沿生产道布置,蓄水池沿引、排两用沟渠和田间道边沟布置,并在蓄水池进水口处布设沉沙池。

5.5工程建设内容和标准

5.5.1土地平整工程

(1)表土剥离

对项目区的107个项目点进行表土剥离,各个项目点的工程量见附表。

(2)土地平整及表土回填

对项目区先进行表土剥离,然后采用“大弯随势,小弯取直”的施工方法,沿等高线方向对项目区土地进行平整梯化,然后再将剥离的表土进行回填。

(3)筑埂

经平整后的地块需砌筑土埂,以达到防止水土流失的目的。

各个项目点根据实际情况规划土埂。

规划设计为顶宽0.2m、底宽0.3m、高出土面0.2m。

土埂采用素土夯筑,层层夯实压紧。

局部地方采用干砌毛石。

5.5.2道路工程

(1)田间道

按照山区土地开发整理的要求,结合项目区实际条件,各个项目点根据实际需要规划田间道路,设计道路宽不小于3米。

路基为泥结碎石,路面采用水泥砂浆抹面处理。

同时在田间道地势较高一侧修建规格为0.3m×

0.3m的边沟。

(2)生产道

各个项目区根据实际情况规划生产路,设计生产路宽为1m,路面高出地面0.2m。

路面采用0.1米的泥结碎石,地势较陡处修建梯步。

5.5.3农田水利工程

因各项目点水利设施状况不一样,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布置引、排两用沟渠、蓄水池和单独的拦山沟。

沟渠较陡的地方修建跌水。

引、排两用沟渠沿生产道布置,断面尺寸30cm×

30cm,30cm厚M7.5水泥砂浆砌块石侧墙,12cm厚C15砼底板。

蓄水池沿引、排两用沟渠和田间道边沟布置,并在蓄水池地势较高处布设沉沙池。

蓄水池外半径为2.4m,内半径2.0米,净深为2.5m。

在修好的池底上砌筑侧墙,侧墙采用M7.5水泥砂浆砌砖,为防止渗漏,内掺水泥重量5%的防水剂,内用2cm厚M10防水砂浆抹面。

蓄水池底部现浇C25砼15cm,为防止渗漏,内掺水泥重量10%的防水剂。

为防止人畜跌入蓄水池,因此在蓄水池四周砌0.15m厚0.9m高的花砖围墙,并保留0.30m宽做门洞。

为方便农民进入蓄水池取水灌溉,在门洞处修建梯步进入蓄水池取水。

项目区梯步的设计采用800×

300×

300的浆砌石梯步。

5.5.4土壤改良工程

土壤改良就是采取一定的土壤培肥措施,提高土壤肥力,保证农作物生长,达到稳产增产目的。

xx县项目区培肥地力措施主要有:

以施用有机肥为主,种植绿肥、增施化肥及轮作倒茬。

据计算,项目区新增耕地每亩需施化肥60公斤,农家肥600公斤。

各个项目点的陪肥工程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展。

6.投资估算

6.1投资估算依据

(1)《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办法》;

(2)《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缴使用管理办法》;

(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编制办法(试行)》;

(4)《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

(5)《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编制指南》。

6.2投资估算费用构成

1、项目总投资

本项目107个项目点建设工程预算总投资23084.09万元,单位面积投资3634元/亩。

2、分项投资比例

本项目107个项目点各项目点的分项投资比例存在差异,具体见附表,107个项目点综合的分项投资比例如下:

(1)工程施工费:

共20117.7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7.15%。

其中土地平整工程费9053.001万元,占工程施工费总投资的45%;

水利设施工程费4023.556万元,占工程施工费总投资的20%;

道路工程费6035.334万元,占工程施工费总投资的30%;

土壤改良工程费1005.889万元,占工程施工费总投资的5%。

(2)其它费用2513.86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0.79%。

(3)不可预见费452.45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96%。

6.3投资进度计划

根据项目计划工期,工期计划为一年。

各个项目点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施工安排,每个项目点的工期为4个月,每个项目点的资金投入根据具体的施工情况分配。

一般前期土地平整工程占项目总投资的38.28%左右;

水利设施工程、道路工程建设占项目总投资的42.53%左右;

后期费用项目总投资的4.25%。

7.土地权属调整工作方案

7.1权属调整原则

(1)公平、公正、公开和自愿的原则;

(2)有利于稳定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原则;

(3)产权清晰,无纠纷的原则;

(4)有利于农业生产,方便群众生活的原则;

(5)促进提高利用率的原则。

7.2调整方案

(1)土地确权登记

县国土资源局和各乡镇人民政府共同成立土地权属调整工作小组,在各个项目实施前对107个项目区内的土地权属现状进行确权登记,登记内容主要包括项目区总面积、各类土地面积及质量,具体确定到村民组及土地承包户,作为项目实施后土地分配方案的依据。

(2)权属调整方案

项目实施后,新增耕地及基础配套设施仍属各个项目点原来的所属的村集体所有,新增耕地仍由原土地承包户承包管理。

8.项目组织实施管理措施

8.1设置组织领导机构

为了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县人民政府成立项目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分管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县长为组长,县国土资源局、林业局等相关单位为成员,加强领导,负责组织项目实施工作。

8.2执行项目管理制度

107个项目点均严格实行项目工程的招投标制、项目监理制和业主负责制。

确保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严格依据项目规划设计、实地测量编制设计施工方案,按图施工,定期进行质量检查。

8.3项目资金管理

项目资金到位后,设立土地开发资金专户,保证土地开发项目资金专款专用。

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认真执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不截留,不挤占挪用,严格按照投资计划及工程进度投资。

资金使用和管理要定期和不定期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检查和审计监督。

8.4项目后期管护措施

xx县土地开发项目后期管护责任主体分项目点不同,各个项目点成立各自的后期管护主体,一般是乡镇下的村民委员会。

根据项目区实际情况,按照直接、有效,可操作性的原则,项目新增耕地、附属设施等确定为村集体组织管护,县国土资源局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专项检查,把项目后期管护纳入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工作轨道。

9.效益分析

9.1社会效益

1、项目的实施有效促进了项目区部分剩余劳动力就业,使农民增加了一定收入,得到了一定实惠。

同时满足了群众的迫切需求和强烈愿望,促进了社会安定、繁荣。

2、项目的实施增加了县内新增耕地指标,缓解了占补平衡矛盾,使xx县的各项建设得到了强有力的保障。

3、通过项目实施,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改善农村环境,发展地方经济,促进当地精神文明和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9.2生态效益

1、通过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