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分析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027453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0.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十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近十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近十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近十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近十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十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分析文档格式.docx

《近十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分析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十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分析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近十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分析文档格式.docx

2003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2007年开始了新课改之后的第一次高考。

“新课标”的出台,尤其为应试教育下的传统语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气息,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更好的统一,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全国高考要为普通高等学校选拔优秀的人才,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试题要能检测出考生业已具备的古代诗歌知识和古代诗歌鉴赏能力。

这就决定了高考语文卷(新课标)古代诗歌鉴赏试题要以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语文教材(新课标)和语文考试大纲(新课标)为命题的依据。

(一)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与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在于2003年启动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中,第一次系统的提出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课程目标的要求,以“立人”为根本目标,对高中古代诗歌的教学目标和实施要求都有了具体说明。

《新课标》对高中古诗文教学有这样的规定: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这可以看做是新课标对现代高中生在学习古诗文上知识与能力的基本要求,其中重点是对古诗文学习中基本素养的要求。

《新课标》中还有:

“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

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

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

”这个部分可以看做是过程与方法上的要求,主要通过诵读和知人论世的方法来品读诗歌。

《新课标》中还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吸取民族智慧;

用现代观念认识作品,

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可以看出,这是强调学生应该通过对经典文本的学习,获得情感和价值观上的提升,培养对古代经典文化的热爱,并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加强文化积淀。

除了三维目标之外,新课标还折射出一些新的理念。

《新课标》明确指出:

“语文课程应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整体提高,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这里主要是倡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有自己的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独立阅读鉴赏的能力。

《新课标》中对古代诗歌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阐述,也就界定了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选材难度和考查内容,主要是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在考试内容上,以考察学生感受古代诗歌中的文学形象、品味古代诗歌的语言和艺术手法为主,同时还要对学生的文学常识积累情况和古代文学史发展状况进行考察。

由此可见《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是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命题的一个重要依据。

(二)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与语文教材(新课标)

高考不仅为国家选拔优秀的人才,也是对高中教学质量的验收,而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语文教材。

因此,高考语文卷古代诗歌鉴赏题的命题就必然不能与高中语文教材脱离关系。

在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中选了22首诗词,总共是十二课,分为三个单元,分别在必修二、必修三和必修四的第二单元,约占整个必修教材的18%。

还有很多地区选用的选修教材就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由此可见古诗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尽管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所考的古代诗词都来自课外,但是考核的知识点都是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考生可以利用课内学过的知识、掌握方法和技巧来拓展迁移。

(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与语文考试大纲(新课标)

考试大纲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简称,是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高校对入学新生的基本要求,是高考命题、备考和评价的依据,它与《新课标》是相辅相成的。

从2007年到2013年,语文考试大纲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现列表将这些变化具体说明。

年份

古代诗歌的考试内容及相关的能力层级

备注

2007

(2)古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诗文

1.理解B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鉴赏评价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4.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A

高考语文考查考生能力分为六个级别A识记

B理解

C分析综合

D鉴赏评价

E表达应用

F探究

2008

(2)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合作者的观点态度

将“古诗文”更改为“古代诗文”,特别强调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一定要是古代。

2009—2013

1.识记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理解B

4.鉴赏评价D

将识记部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从第四条变为第一条,更加注重古诗文的背诵。

由表可以看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新课标)》中涉及古代诗歌的考试内容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基本变化不大,而且从2009年到2013年,大纲关于这部分的内容没有改动。

与旧考纲相比,在古诗文方面,将名句名篇放在古诗文中来考察,而不是以前的单列。

08年,将“古诗文”更改为“古代诗文”,把范围从古体诗文缩小到古代诗文,特别强调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一定要是古代,要把文章放到特定的年代去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去品味鉴赏。

09年,把“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放在第一条,强调学生对经典古诗文的背诵。

从考纲中,我们也可以发现高考对古代诗歌鉴赏部分的考察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在考试说明中,古代诗歌鉴赏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理解诗歌词语的含义;

(2)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

(3)分析作者的思想倾向;

(4)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5)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从考试大纲和说明的总结中可以看出高考的各个考题都是根据这些考点来设置的,万变不离其宗。

考试大纲作为当年高考语文命题的重要依据之一,具体规定了当年高考语文命题的要求,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高考命题的方向变化,其中关于古代诗歌鉴赏试题要求的变化也反映出命题更加科学合理化。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语文教材(新课标)和语文考试大纲(新课标)组成了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型的相当重要的命题依据。

二、诗歌鉴赏试题的选材情况

从2007年开始,是我国新课改以来的第一年新课标高考,山东、广东、宁夏、海南4个省份是第一批进入新课标高考的省份。

08年,江苏省也进入新课标高考行列,到2013年,全国除广西以外,其他省份的高考均是新课标高考。

下面将07年——13年的新课标高考诗歌鉴赏试题进行对比分析,由于到09年使用新课标高考卷的省份比较多,所以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宁海卷来分析。

省市

作者

年代

体裁

数量

分值

山东

徐兰

清代

七言绝句

1

8

广东

林景熙

宋代

五言律诗

6

宁海

刘一止

11

秦观

吕本中范成大

2

7

蔡肇

江苏

李白

唐代

七言律诗

2009

辛弃疾

2010

全国卷

江总

南朝

五言诗

2011

周朴

2012

晏几道

2013

全国卷1

陆游

全国卷2

朱熹

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新课标高考试卷中的诗歌鉴赏题,总的来说分值在增加,09年之后就一直稳定在11分,占总分的%,比重还是比较大的。

题型比较稳定,都是两道问答题,09年之后都是一道分值5分,一道分值6分。

这些都体现出高中语文教学越来越倾向于古典文学。

高中学生阅读古典诗歌,可以提高他们鉴赏能力,最终实现学生自觉学习,欣赏古代文学的目标。

高考诗歌鉴赏题在诗歌选用方面有两点基本要求:

1,家喻户晓的作品不选。

2,艰涩冷僻者不选。

总之,即非名家之作品,或名家的非名作不选。

从07年到13年的选材来看,有些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名家,在课本中学过他们的其他作品,包括:

秦观、吕本中、范成大、李白、辛弃疾、晏几道、陆游和朱熹;

还有些是非名家,包括:

徐兰、林景熙、刘一止、蔡肇、江总、周朴。

新课标卷在选材上比较均衡,诗歌略多于词,和课本中的诗词比例差不多。

开始几年,选材倾向于诗歌,唐诗和宋诗,最近几年选材比较偏向于词。

新课标卷选材涉及到的时代也比较广泛,朝代主要是以唐宋为主,唐宋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精华,都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除此之外,还有清代和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没有作家被重复列入历届考题中,可见,新课标要求学生更广泛的阅读,同一个作家一考再考的概率是相当低的,同时这也是为了避免考生押题、猜题。

在数量上,除了08年的广东卷是两首诗歌的对比以外,其他都是一首诗词的鉴赏,比较鉴赏不受亲睐。

从诗词的体例来说,主要是绝句、律诗和小令。

这三种体裁的字数和篇幅都比较适合作为高考诗歌鉴赏题,一方面,他们能够给考生提供相对完整的信息量,让考生有话可说;

另一方面,他们的篇幅也不太长,有利于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思考和作答,像篇幅长的古体诗和汉赋就不适合。

而且这三种体裁也是从古至今发展最为成熟的三种,已经有了许多优秀的鉴赏方法和鉴赏理论,在评分上比较有公认性,避免太多的争议。

从诗歌的题材来说,有:

怀古诗: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周朴《春日秦国怀古》;

边塞诗:

徐兰《出关》,江总《雨雪曲》;

咏物诗:

刘一止《小斋即事》,吕本中《木芙蓉》;

范成大《窗前木芙蓉》;

写景诗:

林景熙《溪亭》;

山水田园诗:

蔡肇《题李世南画扇》。

其中怀古诗、边塞诗和咏物诗出现了两次,古典诗歌中常有的羁旅诗,送别诗,闺怨诗等还未涉及。

三、诗歌鉴赏试题的命题特点及解题思路

“一般来说,诗歌阅读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可称为‘再现与还原’式阅读,指鉴赏对象所创造的形象、意境在鉴赏者心中的映现,这种映现以还原作者的创作意图为主要目的。

”“另一种可称为‘开拓与发挥’式阅读,这种阅读以‘读出自己’为终极目的。

指鉴赏者利用文本提供的可能性,对作品的意味产生更新的,更深层的看法,从而呈现阅读的多元。

”现将2007年到2013年新课标高考卷的考察重点做一个统计:

考察重点

语言修辞

广东

意象语言

内容意象情感

山东

情感表现手法

内容修辞形象

宁海

意境意象情感

江苏

内容情感修辞

形象修辞情感

全国卷

内容表现手法情感

情感内容

全国卷1

内容情感表现手法

全国卷2

表现手法情感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是《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高考语文全国卷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的总要求。

《考试大纲》在这一总要求之后又逐渐提出了两点具体要求:

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鉴赏形象类

表据可知,在十三套题目中有五套题目都考到了鉴赏形象这个考点。

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其中人物形象又分为抒情主人公形象和第三人称刻画的形象。

1.指认意象

指认意象是指考生在阅读诗歌的基础之上,按照题目的提示语指出符合题目要求的意象。

答题思路:

此类题是鉴赏形象类试题中最浅显的,只要理解诗词大意按照题目要求,找出具有相关特点的形象即可,如07年广东卷的试题: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芽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解析:

只要抓住题目关键词“时间变化”和“意象”,然后在诗歌中逐字逐句的找出符合要求的意象即可。

解答:

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

2.品味意象

品味意象是指分析意象的特点及蕴含的思想感情。

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诗中的细节描写和抒情语句,这些都是一项特征的直接体现。

先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再分析诗人从这些意象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如07年海南卷的试题:

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

②局:

指棋盘。

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本诗是一首感物抒怀诗。

借物言志、托物抒怀的诗歌中往往寄寓了诗人的个性形象和人生理想,从意象的特点入手来挖掘诗人的情怀。

先锁定诗歌首联,作者写“琴”“棋”二物,借琴的“直”、棋的“方”,来表现自己的“直、方”之志,托物言志,抒发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解答:

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

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

直--正直、方--有棱角。

正因为自己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

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再如08年广东卷的试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窗前木芙蓉

吕本中范成大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

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解析:

这是一道对比鉴赏题,根据两首诗的情感基调就可以判定出这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是截然不同的,一个潇洒豪迈,一个艰苦中乐观。

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

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

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3.再现情景

再现情景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答题思路:

在基本理解诗歌的意义之后,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来简要地再现情景。

如09年宁海卷的试题: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

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

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

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二)鉴赏语言类

一般来说,古诗词语言鉴赏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语言使用——炼字、赏析诗句;

二是语言特色——风格;

从07年到13年的高考卷中只涉及到了语言使用的方面,还没有问到语言特色的问题。

1.炼字

即用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炼意。

从词性来看,以动词和形容词为主,兼有副词和数量词,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再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最后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赏析诗句也主要从关键字词入手,炼字或者关键的意象,然后再结合表达效果和诗歌情感来分析。

如07年广东卷的试题《溪亭》的第二问:

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

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

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

“穿”:

形象的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

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

“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再如12年的全国卷的试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

从题目上可以看出(思远人),可以看出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

在写法上,借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

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2.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不同诗人、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在答题时,常常用四字词语来概括,然后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解说语言特色,最后结合全诗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常见的四字有:

豪迈雄奇、沉郁顿挫、悲壮慷慨、平实质朴、婉约细腻、含蓄委婉、清新明丽、浓烟华丽等。

(三)鉴赏表达技巧类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营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是所采取的特殊的艺术手法。

诗歌的表达技巧有很多,从修辞角度来看,常见的有比喻、比拟、夸张、设问、借代、对比、对偶、衬托和双关等;

从表现手法来看,主要有渲染、烘托、抑扬、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从表达方式来看,主要有叙述、议论、描写和抒情。

据表可知,在13套试卷中,有九套试卷都涉及到了诗歌的表达技巧,占总量的69%,有四套题问到修辞手法,三套题问道表现手法,两套题问表达方式。

可见,表达技巧是新课标诗歌鉴赏的重难点。

1.修辞手法

解题思路:

先要基本读懂诗句,然后辨明使用的哪种修辞手法,再结合诗句来分析手法,最后分析这种修辞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

如07年山东卷的试题: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

指居庸关。

②旆(pi):

旌旗。

“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和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再如08年江苏卷的试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注]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一水:

亦作“二水”.

“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比喻。

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

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2.表现手法

解答此类问题要熟练地掌握关于表现手法的基础知识,快速准确的判断所用的手法,结合诗句来具体分析,还要说明这种手法带来的艺术效果。

如11年全国卷的试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

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

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

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

旋绕曲折。

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这首诗运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

诗人由眼前的“荒郊”“破古碑”“积雪”“残阳”“黄沙路”顿生一种伤今哀情,将这种古盛今衰的慨叹融入眼前的景物描写之中。

由眼前破败荒凉的景物寄托一种深深的对现实的慨叹。

①触景生情;

②寓情于景;

③写哀景抒哀情。

3.表达方式

解答这类题首先要准确判断出诗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然后结合诗句来分析表达效果。

如08年宁海卷的试题: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

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

②蔡肇(—1119):

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

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③瓮:

这里指水瓮。

④坞:

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

这里指山坞。

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水潺潺”声音的描写,“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的好处是:

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

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四)鉴赏诗歌内容类

鉴赏诗歌内容的题目一般难度不大,只要考生能基本理解诗歌,根据题目作答即可。

如12年全国卷晏几道的《思远人》的第二问:

“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解析:

通过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