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附中高二历史戊戌变法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024538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7.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大附中高二历史戊戌变法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北大附中高二历史戊戌变法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北大附中高二历史戊戌变法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北大附中高二历史戊戌变法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北大附中高二历史戊戌变法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大附中高二历史戊戌变法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Word格式.docx

《北大附中高二历史戊戌变法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大附中高二历史戊戌变法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大附中高二历史戊戌变法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Word格式.docx

【自学导引】

一、条件

1.社会条件:

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出现严重的民族危机。

2.物质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原因

①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

②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表现:

19世纪末,国内新创建的商办厂矿企业增多,资本总额增大。

其中,棉纺织业发展尤其突出。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与传播

(1)形成时间:

19世纪90年代。

(2)形成标志:

康有为发表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奠定了资产阶级进行变法的理论基础;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等论文,阐述变法图存的道理。

(3)维新思想的特点:

康有为等把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二、目的

一方面是发展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一方面是挽救中国的民族危亡。

三、经过

1.开端:

1895年春,康有为等领导的“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想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2.发展

(1)宣传维新思想

①概况:

创办了《中外纪闻》等报刊,在国内设立学会、学堂、报馆五十多所。

②影响:

使维新变法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

(2)建立政治团体

1895年维新派在北京建立了强学会;

1898年,康有为组织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的救亡团体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在北京、上海设立总会,各地设立分会;

接着,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相继成立。

维新团体的广泛建立,使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

(3)同顽固势力的论战

①论战双方:

维新派和顽固势力,包括洋务派。

②论战内容:

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③实质:

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④意义:

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4)提出施政纲领

①德国强占胶州湾后,康有为的上书感动了光绪帝,他令康有为提出变法的具体办法。

②1898年初,康有为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这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3.高潮——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

(1)提拔维新派:

光绪帝任命康有为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委任梁启超办理大学堂和译书局,擢升谭嗣同等人为军机章京,参与新政。

(2)颁布变法法令

①主要内容:

政治方面,准许官民上书言事;

取消闲散重叠机构,裁汰冗员,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经济方面,京师设立铁路矿务局和农工商总局,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

奖励创造发明;

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裁撤驿站,设立邮政局。

军事方面,裁撤绿营,精练陆军,改习洋操;

实行征兵制,添设海军。

文化教育方面:

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兼习中西学科;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

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

准许设立报馆、学会;

派人出国留学、游历。

②历史意义:

变法法令的颁布,一方面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学的传播,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

另一方面新政内容没有涉及维新派提出的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维新派的行动比其宣言退步了。

4.失败——戊戌政变

(1)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在于戊戌变法触犯了以其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

②直接原因在于袁世凯告密,出卖维新派。

(2)概况:

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将光绪帝囚禁于瀛台,逮捕并杀害了谭嗣同等六人,史称“戊戌六君子”。

四、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失败原因、教训

1.历史意义:

它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2.失败的原因:

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毫无实权的皇帝身上;

3.教训: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走不通的。

【重点阐释】

⒈对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的评价

19世纪末,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清朝专制统治日益腐朽,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思想。

这种思想主张以变法自强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摆脱民族危机,具有爱国意义。

维新派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主张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反映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和趋势,具有进步意义,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由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康有为、梁启超把维新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有利于减小变法的阻力,但也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2.顽固派、洋务派和维新派基本主张的异同

相同:

都主张保留君主,都主张保留清朝统治。

不同:

①顽固派和洋务派主张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反对对封建的政治制度进行变革。

而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兴民权,设议院。

②顽固派反对西方的一切,而洋务派和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增强国力。

3.从新政的内容看戊戌变法的进步意义

政治上准许官民上书言事,裁减淘汰机构中的冗员,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治;

经济上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军事上编练先进陆海军,有利于挽救民族危机;

文化教育上废八股,兴办学堂、报馆,学习西方科技等,有利于学习先进的文化和科技。

总之,戊戌变法要求实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封建官僚制度,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在当时符合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的意义。

4.对洋务运动的洋务派、早期维新派、维新派的有关认识

联系:

①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改革中国的教育,使一大批有志知识分子开阔了眼界,其中一部分人成为早期的维新派。

早期维新派宣传西学,为康梁维新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②他们都主张学习西方。

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早期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注重商战,还有人主张实行君主立宪;

维新派力争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

行动及结果:

①洋务派自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在中国掀起了一场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宣告了它的破产。

②早期维新派没有将其主张进行实践。

③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领导了戊戌变法运动,结果被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所镇压。

原因:

①洋务派只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不主张改革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这是其活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②早期维新派的主张之所以未能实施,是因为当时中国资产阶级刚刚产生,力量弱小,还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

③维新派所领导的戊戌变法运动之所以失败,根本原因在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典例剖析】

[例题]有位史学家说:

“科举制度的实行,用统一的标准来选拔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了国家的政治”。

清末维新人士认为:

科举制度“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造成了“破坏人才、国随贫弱”的后果。

(1)这两种看法是否矛盾?

为什么?

(2)请就科举制度从隋唐的产生到明清以后衰落的历史,谈谈你对其作用的评价。

剖析:

本题选自1999年上海高考试题。

本题通过引用有关科举制度的两段材料,创设了全面认识、评价科举制度的情景,考查理解、认识、评价等历史阐释能力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回答时,首先搞清两段引言的含义,前者是肯定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的,后者则是否定其历史作用的。

回答时,要对这两种观点的出发点作出判断,第一段材料主要从科举制度前期的积极作用方面肯定,第二段材料则主要是从明清以来的消极作用方面否定的。

要从科举制度产生的背景、影响等方面肯定积极作用;

从明清以来其考试内容、形式的变化和政治影响方面指明其消极作用。

要运用知识迁移,说明科举制度与文化、科技的关系,全面、深刻地正确评价科举制度。

参考答案:

(1)并不矛盾。

这两段话是对科举制度在不同时代所起作用的评价。

(2)隋唐建立科举制度,适应了士族衰落,庶族兴起的趋势,为庶族参政开辟了途径;

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为繁荣古代文化做出了贡献。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内容限制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八股取士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实际学问或束缚了知识分子思想,加强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阻碍新型人才的成长。

【课时演练】

一、选择题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

根据相关知识回答1~2题:

1.甲午中日战争后,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最直接客观条件的因素是…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中国自然经济被进一步破坏

C.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追求更多利润

D.列强争相对华进行资本输出

A

2.1895~1898年间,国内新创建的商办厂矿企业,资本在万元以上的有六十多家,其中,80%属于轻工业,总投资额为1200多万元,平均每年设厂15家以上。

这表明甲午战后

①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资本总额增加,但资本仍相对较少②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门类不齐全不均衡③民族资本分布的地域在逐渐扩大,但仍不均衡④民族资产阶级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分析:

此题为材料选择题,解答时要注意充分运用材料。

材料中没有任何内容涉及地域,也没有任何地方涉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材料中“总投资额1200多万元”反映出当时的资本总额明显较少。

材料中所涉及的内容表明,我国厂矿企业仍较薄弱,工业门类仍不齐全。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国维新思想产生并不断得到发展。

根据相关知识回答3~4题:

3.早期维新思想的主张不包括

A.发展民族工商业

B.兴办学校

C.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D.反对儒家思想

D

4.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这反映出的根本问题是

A.中国的封建顽固势力相当强大

B.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C.中国的封建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D.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日趋成熟

康有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他反对传统的封建思想,但他宣传维新思想的行动又披上了维护孔子的外衣,这就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在他身上的体现。

B

从1895年到1898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一场旨在救亡图存、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维新变法运动。

根据相关知识回答5~8题:

5.19世纪末,湖南成为京、津、沪以外维新运动最活跃的省区,当时湖南的新事物主要有

A.万木草堂、万国公报、强学会

B.时务学堂、时务报、湘报

C.大同学堂、译书公会、国闻报

D.时务学堂、湘报、南学会

6.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

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

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

C.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

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惟一出路

7.康、梁维新派提出向西方学习,推动“百日维新”,但真正得以实施的措施是

A.按西法编练新军

B.设制度局,为新政立法

C.进行地方官制改革

D.撤并政府机构,裁汰冗员

本题旨在考查对教材隐性知识的掌握,在教材中的注解中,明确指出裁撤了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等政府机构及官员。

因此可以判定正确选项为D项。

8.戊戌变法运动的突出历史功绩在于

A.挽救民族危亡

B.推动政治改革

C.促进思想启蒙

D.发展社会经济

本题属最佳选择题,旨在考查再认、再现历史事实和分析、比较、判断能力。

解题关键是把戊戌变法的目的和历史意义区别开,并对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加以分析,从而得出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是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由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戊戌变法运动的最终失败,可排除A、B项。

改良运动虽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但因未改变社会制度,其作用是有限的,而资产阶级在社会上广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思想文化,在社会上起到启蒙作用,影响深远。

C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

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

易我朝论之,皇上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2自胶澳事后(德国强占胶州湾),瓜分豆剖,渐露机芽……自台湾事后(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3使戊戌政变(指戊戌变法)不致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富强矣。

——胡适《留学日记》

回答:

(1)材料1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

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2)材料2反映了康有为什么样的矛盾心理?

(3)材料3的观点是否正确?

(1)实行君主立宪。

三权分立学说。

(2)一方面担心中国被列强瓜分;

另一方面又担心农民起义。

(3)不正确。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了改良道路行不通。

10.90年代的维新变法运动中,以光绪帝为首的“帝党”同维新派的关系如何?

此种关系能反映出哪些问题?

关系:

以光绪帝为首的“帝党”,想通过维新派变法从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手中夺回最高统治权,他们对维新派的支持,客观上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维新派由于本身力量的不足和脱离群众,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这也是导致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一个重要客观因素。

反映出的问题:

①光绪帝只是一个没有实权的封建皇帝,而不是资产阶级的代表。

②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维新派上无实权,下无基础,其领导的维新运动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视野拓展】

⒈公车上书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清政府派李鸿章于1895年4月赴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反对。

5月,康有为起草并联合在北京参加会试的18省举人共1300多人联名向光绪皇帝上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西安、练兵抗战、变法图强等4项建议,详论“富国”“养民”“教民”等变法图强的具体措施。

富国之法包括钞法、建筑铁路、制造机器轮船,奖励制造、矿务、铸铁、邮政等;

养民之法包括务农、劝工、惠商、恤贫等;

教民之法包括设立学堂、开设报馆等。

还建议每10万户推举1名供皇帝咨询的“议郎”,讨论内外兴革大政,多数通过后即可下令施行,初步形成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变法的纲领。

5月2日,上书呈递到都察院。

都察院以《马关条约》已经签字无可挽回为由拒绝代呈。

这次上书史称“公车上书”。

这次上书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第一次以社会政治力量表现出的群体性爱国行动,冲破了清政府不许“士人干政”的禁令。

其后,上书的内容在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和官吏中辗转传抄,广泛流传。

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思潮以此为起点,迅速发展成为一场政治运动。

2.史学界关于戊戌变法性质问题的研究

对于这个问题,史学界有四种看法:

第一,“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认为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是自上而下进行改革的政治运动,这场运动的目标是走资本主义的道路,但不想推翻封建统治。

因此完全可以称这场运动为改良主义。

第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认为维新派追求的是资产阶级专政,维新运动的实质是资产阶级向地主阶级夺权,是辛亥革命的一次预演,与改良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

第三,“资产阶级改革或改良”,认为维新派不赞成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发动革命,推翻清王朝,所以不能成为革命;

同时,改良与改良主义不能混为一谈,不能把任何条件下的任何改良都称为改良主义。

改良与革命虽然对立,但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改良主义则是革命的绊脚石。

第四,“资产阶级爱国维新运动”,认为这种提法既能显示这场运动的阶级属性,又突出了这场运动爱国、维新的特点,也概括了这场运动的实质和全貌。

3.史学界对戊戌变法历史作用的看法

总的来说,建国至今史学界对戊戌变法历史作用是基本肯定的,只是对其进步程度的估价还存在一定的分歧。

(1)认为戊戌变法虽有进步作用,但在中国即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空有挽救民族危亡之心,实则走错了路。

它的失败,宣告了改良主义的破产,其最大意义,是证明了改良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2)认为维新派说到底是忠君保皇的,无论他们的变法在客观上对于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起了多大作用,但其主观上是在帮封建专制王朝的忙,是要为旧制度注入新的“生机”。

(3)认为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不能仅从表面看到对封建制度的修修补补,而应从根本上看到其是在拆封建制度的台,维新派的变法活动,并不真正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而是代表着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其真正意义在于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召唤着一代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的真理而献身,召唤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到来。

维新运动的目的是要对中国实行资本主义改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非常大的转折点,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提出了近代化的纲领,为后来的民主革命做了重要准备。

(4)认为戊戌变法的主要历史作用表现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启蒙。

维新派以大胆的创新精神,敢于清除旧传统、旧观念,在冲破封建旧文化的罗网中建立和发展新文化,打破了二千多年来封建文化独占文化阵地的局面。

【研究学习】

研究课题:

光绪帝与戊戌变法。

活动方式:

⒈收集有关光绪帝与戊戌变法的有关材料。

2.分析光绪帝与戊戌变法之间的关系。

3.同学之间就“光绪帝是否是维新派的皇帝,是否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这一问题进行讨论。

有关指导:

1.光绪帝虽然接受了维新派变法的请求,其基本的出发点是为了同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争夺实权,是为了维护其封建专制统治,而绝非要改变封建制度。

2.在光绪帝颁布的变法措施中,丝毫没有涉及建立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

这足以说明光绪帝根本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他仍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

【教学指导】

教学思路导析

1.教材框架

2.重点难点

19世纪末,如何摆脱被瓜分的民族危机和发展资本主义成为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两大历史任务,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承担起这两大任务,掀起了一场维新变法运动,这是先进的中国人对救国道路的又一次探索。

戊戌变法作为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虽然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上引起了深刻的反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戊戌变法的背景、内容、历史意义是本节学习的重点。

本课学习的难点一是如何理解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思想的特点;

二是如何理解戊戌变法这一概念,康梁把西方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这是中国资产阶级特征的反映。

广义的戊戌变法是指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运动,狭义的是指“百日维新”。

重要概念阐释

1.《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这是维新运动领导人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前具有代表性的两部著作。

《新学伪经考》在维护孔子的名义下,把封建统治者历来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某些经典宣布为伪造的文献,这就动摇了封建顽固派恪守古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

《孔子改制考》将孔子当作民权思想、平等思想的倡导者,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给维新变法思想寻找历史依据。

这两部书虽然未直接论述政治问题,但在知识界引起强烈震动和反响,它代表当时社会中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意向和主张,体现了这个阶层的经济政治要求和利益。

2.保国会

戊戌变法运动期间维新派组织的全国性的政治团体。

1898年春,各省旅京人士纷纷成立以省为单位的学会。

4月12日,由康有为发起,帝党官僚李盛铎出面,联合各省学会在北京成立保国会,列名入会者186人。

拟定章程三十条,宣告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

规定在北京、上海设总会,各省、府、县设分会;

并对会议期限、领导机关、入会手续和会员权利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已具有近代资产阶级政党的雏形。

保国会是御侮救亡的团体,它的成立具有爱国意义。

不久,顽固派官僚纷纷上奏,攻击该会“包藏祸心”“阴谋叛乱”。

在这种形势下,不少会员纷纷退出,保国会无形瓦解。

3.君主立宪制

是资本主义国家君主权力受到宪法限制的君主制,它可以分为议会制和二元制。

在议会制的君主立宪制度下,君主不直接支配国家政权,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形式上对议会负责,例如英国。

在二元制的君主立宪制度下,君主任命对他负责的内阁,直接掌握行政权,立法权归议会行使,但君主有否决权,如1871~1918年的德意志帝国。

教材材料运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

能变则强,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早一日变计,早一日转机,……如今日中国不变,则必亡是已。

材料2“今变法之道万千,而莫急于得人才,得才之道多端,而莫先于改科举。

”“欲开民智,非讲西学不可。

通过以上材料,概括维新变法的理由、主张,并简要加以评述。

要求:

表述成文,字数不超过180字。

理由:

从世界形势看,变法才能强国,不变则要亡国。

主张:

变法首先要改革科举制,引进西学,培养人才。

评价:

维新派的思想主张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技思想的传播,在当时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具有进步意义。

文献资料导读

关于公车上书的有关材料

窃以为今之为治,当以开创之势治天下,不当以守成之势治天下,当以列国并立之势治天下,不当以一统垂裳之势治天下。

盖开创则更新XX,守成则率由旧章,列国并立则争雄角智,一统垂裳则拱手无为。

言率由则外患相迫,必至不守不成,言无为而诸国交争,必至四分五裂。

《易》曰:

“穷则变,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