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盐岩类描述方法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022214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碳酸盐岩类描述方法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碳酸盐岩类描述方法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碳酸盐岩类描述方法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碳酸盐岩类描述方法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碳酸盐岩类描述方法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碳酸盐岩类描述方法Word格式.docx

《碳酸盐岩类描述方法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碳酸盐岩类描述方法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碳酸盐岩类描述方法Word格式.docx

10-25

25-50

含白云质灰岩

白云质灰岩

白云岩类

50-25

25-10

10-0

50-75

75-90

90-100

灰质白云岩

含灰质白云岩

石灰岩、白云岩与粘土岩间的过渡类型分类命名

方解石或白云石(%)

粘土矿物(%)

灰  岩

灰岩或白云岩

含泥质灰岩或含泥质白云岩

泥灰岩或泥质白云岩

泥 岩 类

灰质泥岩或白云质泥岩

含灰质泥岩或含白云质泥岩

 

泥岩

2.3  成分命名原则 

a.某矿物含量>50%为岩石基本名称。

如灰岩、白云岩。

b.某矿物含量为25-50%为岩石辅助名称,在基本名称前以“质”表示,如泥质灰岩。

c.某矿物含量为10-25%,为次要辅助名称,加在辅助名称前以“含”表示,符号用岩石基本名称花纹,如含白云质灰岩。

d.某矿物<10%,一般不参加定名,具特殊意义的可参与定名,加在“含”者之前。

如:

海绿石4%、泥质10%、白云石30%、方解石65%,定为含海绿石泥质白云质灰岩。

e.当碳酸盐中混入陆源碎屑时,按上述原则参加定名。

砂质灰岩。

f.如岩石由方解石、白云石、泥质组成,各矿物含量皆小于50%时,则主要考虑方解石加白云石总含量与泥质含量的多而定。

碳酸盐矿物多则泥质在前,反之则泥质在后。

两个碳酸盐矿物联合时,以含量多者放在后面。

泥质含量<10%时,称云灰岩或灰云岩。

白云石含量为10-25%时,称含白云质灰岩(不论泥质含量多少,灰质始终放在联合名称之后),其余类推。

岩石花纹不表示“含”,如含白云质泥灰岩,岩石花纹中只表示泥灰岩即可。

泥质、方解石、白云石含量都>25%时,称泥云灰岩或泥灰云岩。

g.如岩石由方解石、泥质、砂质组成时,各矿物含量均<50%时,则把含量25-50%的成分,以少在前,多在后的方式联合定名,含量<25%时原则同上。

砂质35%,泥质20%,方解石45%。

定名:

含泥砂质灰岩。

砂质28%、泥质32%、方解石40%。

定名砂质泥质灰岩。

h.交代作用(后生变化)形成的矿物在名称中的表示方法。

(1)由于交代作用形成的某种矿物(白云岩化、石膏化、硅化等),其含量已达到定名标准时,则在紧接的该矿物名称后注上“化”。

白云石45%、方解石55%、白云石系交代方解石而来的,称白云岩化灰岩。

(2)去白云化、去膏化作用达到25%以上者,可直接在岩石名称前面分别注上“去白云化”、“去膏化”。

去白云化灰岩。

2.4碳酸盐岩的结构成因分类和命名

真正化学和生物化学成因的微晶或泥晶石灰岩,属低能沉积环境,具微晶或泥晶结构(一般称正常化学岩)。

经波浪及流水作用(岸流、底流、潮汐流等)或重力作用改造的石灰岩,称为颗粒灰岩或粒屑灰岩,具有典型的颗粒结构特征(一般称异地石灰岩)。

生物作用为主形成的石灰岩(一般称原地礁灰岩)。

如原地(生物)灰岩(包括骨架岩、障积岩、粘结岩),具有典型的生物骨架结构或生物障积、粘结结构。

重结晶灰岩为前三类岩石经过强烈重结晶作用形成的,具有各种晶粒结构及原生残余结构。

2.4.1结构-成因分类

主要以粒屑(颗粒)、胶结物(亮晶)、基质(微晶或泥晶)三种组份进行结构分类,按颗粒、亮晶、泥晶(组份)相对百分含量划分出岩石类型,在此基础上,再根据颗粒类型作进一步的细分。

并予以综合命名。

a.内碎屑按粒径大小分为:

砾屑>2mm   砂屑2-0.06mm

粉屑0.06-0.03mm     微屑0.03-0.004mm

b.泥晶已全重结晶,则用晶粒结构区别

巨晶>2mm   粗晶2-0.5mm   中晶0.5-0.25mm

细晶0.25-0.063mm  粉晶0.063-0.031mm  

微晶0.031-0.004mm   泥晶<0.004mm

c.碳酸盐岩,按内碎屑大小及重结晶晶粒大小分类命名中的过渡岩类不单独规定岩石花纹。

d.粒屑灰岩亮晶胶结物在岩石花纹中加“。

”。

泥晶灰岩用灰岩花纹符号。

2.4.2 结构命名原则 

a.粒屑>50%,某种粒屑在粒屑总量中占优势,可直接以此粒屑定名,其它少量粒屑不参加定名。

两种含量近似的粒屑在总量中占优势,可以该两者粒屑为主定名,多者在后,少者在前。

b.粒屑总量为25-50%时,粒屑作为次要结构名称,基质作为主要结构,以主要在后,次要结构在前命名,粒屑中没有哪一种含量在25-50%者,而总量达到时,采用联合命名,少者在前,多者在后。

 

c.粒屑含量为10-25%时,粒屑作为次要结构名称,以基质作为主要名称,次要结构名称之前冠以“含”字表示。

粒屑中没有哪一种含量占优势,则次要结构名称统称“粒屑”岩。

砂屑<10%,鲕粒8%,生物7%,微晶75%为含粒屑微晶灰岩。

d.粒屑含量<10%时,粒屑不参加定名,以晶粒级别为主要结构名称。

其中一种晶级占优势时,便以此作为总结构名称。

鲕粒5%,粉晶10%,微晶55%,为微晶灰岩。

两种含量近似的晶级联合占优势,则同时参加命名,少者在前,多者在后。

三种晶粒级别含量近似,则总结构为“不等晶”。

在描述碳酸盐岩结构时,应描述其颗粒的种类,所占百分比、矿物组分、形状、大小、分选、磨圆情况;

基质的成分,数量百分比。

无颗粒结构的碳酸盐岩,只描述晶体的成分大小。

结构类型

颗粒含量%

主 要

充填物

颗粒类型

生物

骨架

粒屑

鲕粒

球粒

生物(屑)

内碎屑

团块

核形石

凝块石

>50

亮晶

>泥晶

亮晶粒屑

灰(白云)岩

亮晶鲕粒

亮晶球粒

亮晶生物屑

亮晶内碎屑

亮晶团块

亮晶核形石

亮晶凝块石

礁 

泥晶

>亮晶

泥晶粒屑

泥晶鲕粒

泥晶球粒

泥晶生物屑

泥晶内碎屑

泥晶团块

泥晶核形石

泥晶凝块石

50~25

>50%

粒屑泥晶

鲕粒泥晶

球粒泥晶

生物屑泥晶

内碎屑泥晶

团块泥晶

核形石泥晶

凝块石泥晶

25~10

>75%

含粒屑泥晶

含鲕粒泥晶

含球粒泥晶

含生物屑泥晶

含内碎屑泥晶

含团块泥晶

含核形石泥晶

含凝块石泥晶

<10

>90%

泥晶灰(白云)岩

2.4.3残余结构命名

应尽量辨别岩石原始结构,并在名称中用“残余”二字表示,如粉晶残余鲕粒灰岩。

2.4.4 藻类粘结结构

以形态进行命名。

2.4.5 孔隙命名

凡镜下孔隙度达5%以上时,应在名称中表示出来,即在原名之前,加上主要孔隙类型名称。

如粒间溶孔、粒内溶孔等,同时有几种孔隙以“多孔”表示之。

如溶孔砂屑灰岩,多孔亮晶鲕粒灰岩等。

2.4.6根据白云化强度分类:

颗粒灰岩白云化

内碎屑生物岩

生物白云岩

白云化强度

原生结构类型

弱到中等

白云石<50%

有结构残余

白云石>50%

无残余结构

白云石>90%

强烈变 化 

砾屑白

云岩

砂屑白

粉屑白

泥屑白

叠层石

层纹石

枋形石

内碎屑 

白云化内碎

屑灰岩

残余内碎屑类质

白云岩、白云岩

细晶白云岩

中晶白云岩

粗晶白云岩

巨晶白云岩

不等晶白云岩

结核状

孔油状

斑块状

角砾状

砾状

白云化生物

(屑)灰岩

残余生物(屑)灰质

白云央、白云岩 

鲕(豆)粒

白云化鲕粒

(豆)粒灰岩 

残余鲕(豆)粒灰质

团  粒

白云化团粒灰岩 

残余团粒灰质

团  块

白云化团块灰岩 

残余团块灰质

微  晶

白云化微晶灰岩 

微细晶灰质

固着生物灰

岩白云化

灰岩、生物层

灰岩、生物丘灰岩

残余生物礁、生物层、

生物丘灰质

准同生白云岩

微晶、泥晶、极细晶白云岩

注:

1.各种白云化灰岩,各种残余结构的灰质白云岩、白云岩,还可按晶粒结构组分细分,如白云化内碎屑细晶灰岩、残余鲕粒细晶灰质白云岩等。

2.固着生物灰岩白云化,可按造架生物门类细分,如白云化珊礁灰岩,残余板状层孔虫生物层细晶灰质白云岩,残余海绵丘不等晶白云岩。

3.内碎屑及晶粒结构细分与石灰岩相同。

2.3 岩石结构

主要有粒屑、基质、胶结物、生物骨架及原地发育的藻粘结等。

2.3.1 粒屑 

主要类型有内碎屑、团粒、鲕粒、生物(屑)团块及核形石等。

a.内碎屑:

可大可小,形态不一,内部结构可简可繁。

据粒径大小对粒屑级别的划分。

b.团粒(球粒):

由泥晶碳酸盐组成,不具内部结构,呈圆或椭圆状,大小较均匀。

一般在0.2mm以下者,在镜下团粒与内碎屑有时难以区分,这时一般归入内碎屑。

c.鲕粒:

鲕粒为直径小于2mm,内有一核心和具有同心环状或放射状结构包壳构成的圆球状或椭圆状颗粒。

在观察时,应注意鲕粒大小,核心成分,包壳厚度,组成包壳的晶体排列方式及同心圈数等。

这些特征能反映鲕的形成环境。

根据鲕粒的成因和结构特征分为:

原生鲕:

为原生沉淀而成。

包括:

正常鲕,包壳厚度大于核心半径;

薄皮鲕,包壳厚度小于核心半径;

高能鲕,同心环多而密集,鲕皮厚,鲕粒大。

复鲕,一个鲕壳内包裹着二个以上的鲕粒者。

改造鲕:

原生鲕粒经成岩及后生作用改造而成。

藻鲕,鲕内含藻;

变形鲕,鲕粒受力作用发生变形者;

单晶鲕或多晶鲕,经重结晶作用,鲕粒由单个或多个晶粒组成,但其同心环结构依稀可辨;

若同心环结构已无法辨认,可笼统称为单晶粒、多晶粒。

d.生物骨骼:

包括完整的生物化石及破碎了的生物化石。

在现场观察时可合并为几大类描述,并应注意生物颗粒的含量。

虫屑为有孔虫、蜓;

介屑有介形虫、腹足、腕足、瓣鲕;

棘屑如海胆、海百合;

藻屑是指各种藻类。

e.团块:

在化学沉淀物的凝结作用下,一种或几种小颗粒(如砂屑、鲕粒、团粒及小生物等)相互粘结,形成具不规则外形的复合颗粒。

其外表不具磨蚀痕迹。

f.核形石:

生于核心(如骨屑、内碎屑)上的非钙质蓝绿藻环,在不断滚动中捕获碳酸盐泥、形成显微波状的不等厚同心纹层,外形呈圆或椭圆状。

2.3.2胶结物(亮晶)

 胶结物指成岩过程中充填于粒屑之间孔隙中的化学沉淀物质,一般以白云石、方解石为主,有时还有石膏质、硅质或陆源泥质等。

常见马牙状、纤维状、柱状及粒状等结构。

晶粒一般>0.03mm,晶体在镜下显得洁净明亮,含量多在50%以下,不能单独形成岩石。

2.3.3  基质

 基质为粒屑之间与粒屑同时沉积的粒径小于0.005mm的碳酸盐岩细粒物质,又称灰泥基质或泥晶基质。

如基质大于50%时,则可单独形成岩石。

基质受较强烈的重结晶作用后,碳酸盐经常变为较大的晶体,与亮晶难以区分,则笼统将这两种颗粒组分划分为基质。

2.3.4生物骨架结构

由原地生长的固有生物(如珊瑚、层孔虫、海绵、苔藓及藻类等)组成的坚硬的碳酸盐格架。

生物骨架是碳酸盐岩不可缺少的结构部分,必须认真观察确认。

2.3.5  晶粒结构

 岩石从成岩到后生变化的复杂过程中,原始结构完全无存。

可完全由均一和不均一的晶粒组成,而形成晶粒结构。

按其晶体大小与形态分类如下:

a.按晶体相对大小分为等粒结构和不等粒结构。

b.按晶体的自形程度分为自形晶、半自形和它形晶。

2.3.5残余结构 

 粒屑、基质、胶结物、生物骨架结构、藻粘结结构等,经成岩后生作用,使原岩结构变得模糊不清,但仍依稀可辨。

2.4岩石的构造及命名

2.4.1构造命名

原则上不参加命名,但如有某种构造为岩石的一种显著标志,使用构造命名有助于表现岩石基本面貌时,应采用构造命名。

如蠕虫状灰岩、角砾状灰岩等。

2.4.2综合命名通式

颜色+含油气情况+特殊矿物+孔隙类型+成岩后生变化+构造+填隙物+颗粒类型+成分。

灰色油浸海绿石含鸟眼孔隙白云岩化厚层状亮晶鲕粒灰岩。

2.4.3岩石构造

碳酸盐岩构造的种类很多,它是研究岩相的重要标志,必须仔细观察,全面描述,进行素描或照像。

根据成因分如下几类:

成  因

形 态 类 型

受机械、化学作用影响 

水平层理、波状层理、交错层理、包卷和变形层理、复理石层理、韵律层理、流水波痕、浪成波痕

与流水作用有关

槽模、沟模、滑动构造、底冲刷、冲蚀坑

与生物活动有关

生物礁构造、迭层石构造、钻孔及潜穴构造、生物搅动构造、根模

与沉积物沉积环境变化有关

纹层构造、浊积岩层序、条带构造、示底构造、

鸟眼

与气候有关

泥裂、雨痕、晶体印痕

与成岩、后生、表生改造作用有关

缝合线、迭锥及各种角砾构造

其它构造

蠕虫状构造、花纹状构造、结核状构造,眼球状

构造等

2.5岩石的后生变化

对碳酸盐岩的后生变化应注意观察,尽可能初步确定可辨认的后生变化类别(如重结晶、白云岩化、去白云岩化、去膏化、石膏化、硅化等),后生变化程度,分布特征及其孔、洞、缝的关系,最后根据薄片资料进一步确定和描述。

6.接触关系

观察和描述的内容与碎屑岩相同。

7.岩石的孔隙和裂缝

7.1孔隙按形成时期可分为二大类

7.1.1原生孔隙

在沉积时就存在或产生的孔隙,可见以下几类:

a.粒间孔隙  存在于碳酸盐颗粒之间的孔隙,其形态似碎屑岩的砂粒间孔,但它更复杂。

按颗粒类型不同可有鲕间孔、砂屑间孔、砾屑间孔、生物间孔等。

b.遮蔽孔隙  由于大颗粒(如生物)的遮蔽,使其下无沉积物保留的孔隙。

c.粒内孔隙  存在于碳酸盐颗粒本身之内的孔隙,如生物(腹足、瓣鳃、介形虫等)体腔孔。

d..生物骨架孔隙  为生物礁灰岩所常具有。

e.生物钻孔孔隙   即虫孔构造之末被充填者。

f.鸟眼构造  未被充填的鸟眼构造。

7.1.2次生孔隙

即沉积之后,在成岩后生及表生阶段的改造过程中产生的孔隙。

a.粒内溶孔  形成似原生粒内孔,但它是由后来的溶蚀作用产生的孔隙。

b.鋳模孔  当溶蚀作用继续进行时,粒内溶孔进一步扩大,直到把整个颗粒或晶粒全部溶蚀掉,而保留一个与原颗粒形态和大小一样的孔隙时,便称为溶模孔隙或铸模孔隙。

常见的有鲕模孔,生物铸模孔(石)膏模孔。

c. 粒间溶孔  不是原生的,而是由次生溶蚀作用产生的粒间孔。

d. 晶间孔  多存在于晶粒状白云岩中的白云石晶体之间,是因石灰岩白云岩化而生产的孔隙。

其孔隙小,但孔隙度可很高。

e.其它还有:

溶孔、溶洞、溶沟等。

7.2按孔隙直径可分出三类孔隙

a. 隐孔,孔径<0.01mm。

具有这种孔隙的岩石的孔隙度不高,一般<3%。

用显微镜看不出这种孔隙,只能用电子显微镜和其它方法测出。

b.显孔  孔径>0.01mm。

具有这种孔隙的岩石其孔隙度较高,用一般显微镜可看出这种孔隙。

c.孔洞   一般>1mm。

沿壁常被晶簇状方解石或白云岩充填或半充填,晶洞多是孤立的。

7.3裂缝

包括成岩缝、构造缝,分如下几类:

a.按与岩层层面的产状关系分:

平缝:

缝与层面平行或交角小于5。

立缝:

缝与层面垂直或交角大于70。

斜缝:

缝与层面斜交或其交角5。

-70。

b.按充填情况分:

张开缝:

缝中无充填物;

半充填缝:

裂缝被矿物晶体、泥质、沥青质部分充填;

充填缝:

缝全被充填。

C按宽度分:

大缝:

宽度大于2.mm;

中缝:

宽度为0.1-2mm;

小缝:

宽度小于0.1mm。

描述洞缝时,对其种类、数量、宽度、长度、孔壁形状、充填情况、充填物性质、洞缝密度、洞缝关系及其分布状况都必须详加观察和描述,并应素描或照像。

除了观察描述孔隙结构特征外,还要确定面孔隙率,面孔隙率是指某个截面上孔隙面积占整个薄片面积的百分比。

镜下面孔率按实有各种孔隙面积之和占总岩心面积的百分比计算,已被填充部分不计算在内,通常以目估法确定。

同时还应注意观察、描述影响裂缝发育的岩石成分、结构、成岩后生变化、岩层层厚及其组合等方面的情况,以研究裂缝的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

7.4利用岩屑录井判断洞缝层

a.注意次生矿物的成分、结晶形态、自形晶矿物的大小。

b.统计岩屑中次生矿物(如方解石、白云石、石膏、重结晶、石英等)的百分含量。

根据次生矿物的百分含量(次生矿物岩屑量/岩屑总量),将缝洞的发育程度分为:

最发育(>30%)、较发育(30%-20%)、发育一般(20%-10%)和不发育的缝洞(<10%四级。

c.统计自形晶矿物在次生矿物中的百分含量(自形晶矿物/次生矿物)。

根据自形晶矿物的含量,将缝洞洞开启程度分为:

开启最好(>50%)、开启较好(20%-50%)、开启一般(10%-20%)和开启不好的缝缝洞洞(<10%四级。

d.利用岩屑录井判断洞缝时,除注意对岩屑中次生矿物进行观察和统计外,还应注意收集钻时、放空、井漏、井喷等资料,以进行综合判断。

7.5利用录井、测井资料判断碳酸盐岩缝洞储层的特征

类别

特征

好储层

中等储层

差储层

地质录井

岩心

缝洞发育,有张开缝洞,

其中充填透明方解石晶体

缝洞发育,但多被白色方解石充填

缝洞不发育,或被白色方解石充填满

岩屑

方解石含量多,且有较多透明至不透明方解石晶体 

白色方解石较多,偶见几粒透明方解石

偶见少数方解石

钻时

钻时低或有较大的钻具放空

钻时较低,间或有放空,但放空量小

钻时中等,无放空现象

井口显示

大喷或大漏

井喷、井涌、井漏

可能见气浸,井涌,个别也有井喷

测井曲线 

侧向

低阻尖峰的叠置厚度大,但也有厚度较薄的

低阻,厚度或大或小

低阻,厚度

声波时差

钝尖峰的高时差常有跳波现象,表明主缝、细缝均发育

钝尖峰状的高时差,不常有跳波现象

为小锯齿状,无跳波现象

裂缝识别

在4条电导率曲线上能反映出水平缝和网状缝

裂隙显示不明显 

全波波形

纵横波幅度均有明显衰减

纵横波幅度都衰减但幅度不大

无明显衰减

8碳酸盐岩油、气、水录井方法

8.1 含油级别的划分

根据岩石含油产状、含油面积、缝洞发育情况或含油岩屑在全部岩屑中所占的百分比划分为三级:

1.含油

对孔隙性碳酸盐岩,指含油面积大于60%,且含油饱满者:

对致密碳酸盐岩,则指洞缝属发育程度、开启程度较好类型,且含油或油浸面积占这种洞缝总面积30%以上者,或含油岩屑占全部岩屑的30%以上。

2.油斑

对孔隙性碳酸盐岩,指含油面积小于60%,且呈斑点状分布;

对致密碳酸盐岩,则指含油面积或油浸部分占发育程度、开启程度较好的洞缝总面积5%-30%,或含油岩屑占全部岩屑的5%-30%。

3.油迹

含油面积小于5%或具油味,借助荧光试验,具明显的含油显示,显示面积在1%-5%者。

含油面积或显示面积小于1%者,含油的洞缝属于发育程度、开启程度不好者,一律不定级,只作描述记录。

颜色代号:

0   白色、灰白色

1   棕黄色、黄色、土黄色

2   棕色 红棕色

3   紫色

4   褐色

5   灰绿色

6   灰色

7   灰黑色 黑色

8   杂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