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网络金融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017933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二章网络金融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十二章网络金融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十二章网络金融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十二章网络金融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十二章网络金融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二章网络金融Word文件下载.docx

《第十二章网络金融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二章网络金融Word文件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二章网络金融Word文件下载.docx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资金从银行储蓄存款变成余额宝,再由余额宝投资到银行体系,银行资金成本大幅增加几倍甚至十几倍。

余额宝是现金管理工具,流动性类似于银行活期存款,目前银行活期存款基准利率是0.35%,目前余额宝存到银行资金的同业存单利率要比银行活期存款高出4%左右。

据中国基金报测算,4%左右的利差,1.2万亿资金重回银行体系,那么余额宝相当于一年能让银行少赚近500亿。

(资料来源:

中国基金报2017-07-2406:

45:

05)

据外媒geo.tv报道称,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纸币的国家,但到了几个世纪后的现在,随着移动支付的飙升,一些分析师的预测,中国或将成为第一个停止使用现金的国家。

无处不在的移动支付

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习惯性的拿出手机而不是现金来支付,从咖啡到语言课或燃气费的一切消费。

“即使我有现金,当我携带很多袋子的时候也不方便。

”正在买菜的杨先生表示。

据艾瑞咨询统计称,中国第三方手机支付的商品总值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00%,达到38万亿元人民币(约合5.6万亿美元)。

随着中国消费者网购习惯的形成,中国快速扩张的电子商务市场支持了无现金制度的增长。

方便的移动支付

中国市场研究集团总监BenCavender表示:

“我认为,中国成为未来十年中第一个或首个无现金社会之一是非常有可能的。

”他还估计称,中国的手机支付市场已经是美国的40-50倍。

在北京,很难找到不能用手机购买的产品或服务。

首都的一些餐馆不再接受钞票,而出租车,街头食品车和美发店也常常提供移动支付。

据联合国的“现金联盟”组织4月份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移动支付在2015年占零售支付总额的8%,预计在2020年将达到12%。

尽管被移动支付瓜分了不少市场份额,但现金仍然是中国的主要支付方式。

该报告预计,到2020年零售支付的现金百分比将下降到30%,2010年为61%。

移动支付的最大吸引力在于方便。

移动支付满足人们可以携带很少或不带现金,就可以避免由于商店销售点终端数量有限,造成的借记卡或信用卡被拒绝的问题。

eMarketer副总裁MartinUtreras表示,中国使用银行卡的历史相对较短,也使消费者更容易接受银行卡后的移动支付新技术,但仍然有些群体一直不情愿“无现金社会”的到来,比如年迈的老人。

菜市场都是可以使用

在北京的天桥上卖花的63岁宋女士表示,她更喜欢现金,但也接受手机支付,因为有些客户没带现金。

“现金对我来说更方便,因为我老了,视力不好,”她说。

为了获得成功,付款提供商正在扩大业务,提供消费者和商业信用评分,短期贷款甚至理财产品。

外媒表示,这符合中国政府推动扩大消费和增加普通民众获取金融服务机会的政策。

阿里和腾讯也在也在积极的布局国外市场和渠道,目前来看,它们的目标是中国游客和发展中国家的新生移动支付市场。

7月初,腾讯就与德国支付公司Wirecard合作在欧洲推出了微信支付。

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是两大移动支付巨头

然而,移动支付的安全性也越来越引起关注,尤其在近日不断有犯罪分子用伪装的二维码来替窃取个人信息或账户资金的案件频上报端。

据“现金联盟”透露,移动支付方仍在努力实现“创新与监管之间的平衡”,且在积极的采取措施来降低财务风险和欺诈。

Cavender指出,“目前没看到政府有放慢引进移动支付的倾向,这是一个大趋势”。

环球网作者:

林迪2017年07月25日07:

11:

19)

原标题:

互联网金融9大发展趋势

编者语:

沃顿商学院对FinTech(金融科技公司)给出的临时定义是:

用技术改进金融体系效率的经济行业。

新一代的金融模式通过分享经济与数字化的结合,为众筹和市场化贷款平台迎来了高速发展;

互联网时代下,第三方支付公司开启了支付方式的新革命;

大容量服务器,不仅正在颠覆了传统的货币定义,也让金融服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硅谷与华尔街开始了博弈,而FinTech也迎来了崛起的时代。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FinTech(金融科技公司)一词频繁出现在西方财经新闻中。

对于FinTech,沃顿商学院给出的临时定义是:

应该说,金融科技公司的崛起有着天时地利的因素。

一方面,风投看中了金融科技公司的潜力,纷纷投资,2014年投资规模已超120亿美元。

另一方面,全球经济长期低迷,各国政策都在鼓励并支持金融新范式,金融科技公司适时破土而出。

如今,一些金融技术公司早已过了试验期,正朝着金融业的主流进军,撼动着传统金融业的根基。

根据《美国银行家》杂志对2015年金融科技公司展望时做的分类,前100家金融科技公司所涵盖的业务范围包括借贷、支付、数字化货币、交易、投资和资产管理等全部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领地。

在这场硅谷与华尔街的对决中,我们已经步入一个银行更像科技公司,科技公司更像银行的新时代。

存贷去中介

随着机器的入侵,新一代金融模式通过分享经济与数字化的结合,直接将资金需求方与供给方撮合在一起,这其中最大的入侵者是众筹和市场化贷款平台。

众筹最早是艺术家们的创意,从自己的粉丝圈筹集资金用于创作。

互联网时代,类似的筹资活动被移到网上,小圈子的做法被扩展到更大的空间。

奖励性众筹平台将筹款人与支持者连接到一起,而股权众筹平台将初创企业与大众天使投资者撮合到一起。

可以说,众筹开辟了一条另类筹资渠道,部分解决了创意性产业、社会事业乃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2014年,全球众筹平台筹资规模达162亿美元。

市场化贷款平台最初只是个人与中小企业的借贷空间,现在更多的机构投资者参与其中,目前约80%的资金来自银行、对冲基金和养老金等机构,早已超越了P2P所包含的内容。

市场化贷款平台掀起了一场贷款范式的革命,贷款平台的核心部分在于智能化机器,贷款的审核、批准、定价、信用评分、资金支付全部由机器自动完成。

换句话说,机器替代了传统银行中的信贷员、审批人以及后台的一系列流程,将贷款审批流程从几周缩短到几分钟的时间。

机器通过数据的采集分析,直接将借款人与贷款人配对,并实时监控借款人资信和经营方面的动态变化,解决信用风险难题。

贷款人则根据自己对某个行业和项目的认知,在成百上千笔贷款中做出符合自身风险与回报需求的选择。

由于不受监管资本和流动性等方面的限制,市场化贷款平台在融资成本方面有很大优势,平台的支出平均只占贷款余额的2%,远低于传统银行的5%~7%。

2014年美国市场化贷款平台交易额达55亿美元,据普华事务所预测,到2025年,该平台规模将达到1500亿美元。

支付革命

经济活动中的每笔交易都要经过资金的支付和结算。

几十年来,信用卡和借记卡一直占据着支付的绝对优势。

进入互联网时代,第三方支付公司应运而生,美国的Paypal和中国的支付宝等运用网络和数字化技术,凭借强大的数据解析能力和安全保障技术,通过一系列应用接口程序,绕开传统的信用卡公司和银行,形成独立的支付平台。

如今,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体验经济的崛起,移动支付成为众商家争夺的新战场。

中国央行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第三季度,移动支付共发生45亿笔,总金额达到18万亿元,同比增长253%和194%,其中支付宝在移动平台市场份额为70%,腾讯支付平台财付通19%。

就在两家公司紧锣密鼓展开庞大的营销攻势之际,中国银联于2015年12月18日宣布同苹果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在中国推出ApplePay,顾客在交易时,只要将苹果手机靠近支持银联云闪付的POS终端,通过指纹认证即可,省去了输密码、打电话、签字等繁琐的手续,既保证了信息的安全、私密,也让顾客获得极致的支付体验。

三星、谷歌、微软和美国一些大型零售公司也在构建自己的移动支付系统,争夺对客户体验的控制,一场硝烟弥漫的大战拉开序幕,2016年必将成为移动支付年。

破坏性创新——区块链

数字化革命同样也降临到金融业的核心——货币。

在当今这个机器时代,货币即将成为在大容量服务器分布式网络上的计算机编码,彻底颠覆了我们对传统货币的定义。

曾经一度被媒体热炒的比特币在政府的干预下暂时告一段落,而藏在比特币背后的分享账本技术——区块链(Blockchain)却受到各大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的格外关注。

重点区块链很有可能成为技术的爆破点,对现有金融基础设施产生颠覆性破坏。

简单地说,区块链是一种以数字化形式在分类账本里完整记录公共交易的机制,并且这些记录是被所有网络共享,一旦交易被确认,不能修改,每位参与者都可以查询到每笔交易历史。

它同现有金融机构清算体系最大的不同在于去中心化,不需要任何一个中心服务器或中心机构就能完成工作。

由于区块链信息透明,解决了金融业最令人头疼的信用问题,让交易活动更加通畅、高效。

区块链的应用存在着丰富的想象空间,巴克莱银行已经为这项技术找出了45种用途,从客户身份信息的储存、跨境支付处理,债券或股票交易的清算和结算,到那些自我操作的智能合约如信用衍生合约等,再到如果一家公司出现违约,机器会自动支付等。

区块链技术将对现有金融机构的清算系统将产生巨大冲击,其效果就如同当年电子邮件的打包文件传递技术对唱片公司的摧毁一样。

这是一场硅谷与华尔街的对决,美国和英国的300多家技术初创企业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发如何让区块链技术为金融服务,许多大银行的前高管也投入其中,如JP摩根的BlytheMastes,CDS之母,正带领着区块链创业公司DigitalAssetHoldings,再次站在金融创新的前沿。

大型金融机构不敢怠慢,尽管在区块链技术是同现有系统融合还是另起炉灶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疑问,但先行动起来再说,毕竟这是一项生死攸关的技术。

换句话说,如果大型金融机构能够利用这项技术为自身服务,将大幅削减庞大的IT基础设施成本,奥纬咨询(OliverWyman)研究报告预测,每年可节省150~200亿美元。

花旗集团正紧锣密鼓在其实验室开发行内模型,创建一种数字化货币Citicoin;

高盛也于2015年11月申请将正在测试中的虚拟货币SETLcoin用于证券交易的实时清算;

标准渣打银行同新加坡星展银行一起正在开发贸易融资方面的分类账技术,让交易变得更加简单、透明并实现削减交易成本和降低风险的目的;

澳大利亚联邦银行正在同一家开源软件提供商睿博波实验室合作,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将区块链应用于实时跨境支付。

20多家大型银行之间签署了合作协议,旨在共同制定金融服务的区块链标准,打造一个全行业的新平台。

另外,纳斯达克开始对区块链技术做试验,希望交易所的业务不被吞噬。

尽管监管方面还存在着未知,但欧盟最高法院已承认比特币作为货币,英格兰银行对区块链技术的潜力持肯定态度,同其他技术相比,区块链技术是机器重塑金融业的最具颠覆性的创新,意味着重新开创一个金融资产交易清算体系。

智能化交易与理财

机器的入侵也让金融业的交易员和理财顾问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威胁。

金融市场交易成功的关键在于智慧与速度的结合,机器收到信息输入后,通过特定算法就会输出结果,自动执行何时买何种股票的交易策略,最大的优势是不受心理干扰,可以排除一切噪音,纪律性超强,能比人类更出色地完成交易。

另外,机器预测成为大数据时代的新宠儿,它能恰当使用多个实时信息源,结合多种分析工具和人工智能,在预测的准确与精确方面更胜一筹。

针对新闻在影响市场走势方面的作用,道琼斯和彭博等金融数据供应商早已开设了专供机器阅读的新闻专栏,为机器提供信息服务。

同时,机器硬件技术方面的突破也让金融数据传输速度日新月异,0.001秒就可以拉开高频交易获利差距,在把握金融市场上转瞬即逝的套利机会和完成复杂的交易方面拔得头筹。

2008年金融危机后,交易员操纵金融资产价格等违规频发,对比之下,机器主导的交易逐渐在金融市场上形成气候,未来几年,随着多层级计算机网络通过自主学习,在图像、语言识别方面产生技术突破,机器交易员必将全面替代人工操作成为金融市场的主人。

机器在投资理财方面也开始步入金融专业人士的神秘地带,无论是工薪阶层还是腰缠万贯的亿万富翁,理财最头疼的是1%~3%的手续费,特别是在市场表现不好时,指数基金和ETF都是试图降低手续费的创新,缺少专家的指导,投资者心里仍然不踏实,而自动理财软件的登场取代了理财师和财务顾问的角色,在降低手续费的同时,又借用了理财专家的智慧,解决了投资者的困惑。

智能理财软件Robo-adviser通过年龄、工资、投资目标和风险偏好等一系列参数,自动设计投资组合,由于大部分自动理财资金以跟踪一些主要股票和债券指数基金为主,目前已被大型资产管理公司黑岩集团收购;

FutureAdvisor是另一款在美国具有影响力的智能理财软件,由两位前微软工程师开发,软件根据现代组合投资理论建模,在市场机会的把控、股票的选择等方面模拟优秀金融理财师的思维,利用算法调整投资者年龄和风险偏好。

嘉信理财集团(CharlesSchwab)、美国先锋集团(Vanguard)等大牌投资公司先后加入到自动理财的浪潮中,一方面希望新技术为公司带来创新活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面对财务顾问正在老龄化的挑战,理财顾问平均年龄51岁,30岁以下的不到5%。

随着人口构成发生的变化,千禧年富裕一代的崛起,拥抱新技术将成为常态。

客户在投资、理财和交易方面自主参与意识更强。

所以说,市场变了,理财顾问结构也需要与时俱进。

同传统投资公司一家在管资产可能就超过万亿美元相比,自动理财全部加起来区区不到200亿美元的规模实在是小,但应看到它大幅上升的趋势,好消息是美国富裕阶层近30%的人已在不同程度上使用自动投资理财软件管理部分资产。

随着自动理财技术的进一步成熟,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大,从理财师指示机器到机器指示理财师的转变迟早要到来。

金融科技公司同传统金融机构一道在重新定义现代金融,设计新的商业模式,重新建立公众对金融服务的信任,前途充满着迷雾。

不过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最大的受益者是客户,特别是那些一直受到金融机构歧视的中小企业,无论是在资金获得还是支付方面都有了更多选择。

(来源:

泡杯茶看金融2017-02-0510:

31)

  杨涛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拥有中国注册会计师和律师资格。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产业金融研究基地主任、支付清算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领域包括:

货币与财政政策;

金融市场;

产业金融;

政策性金融;

支付清算。

在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担任多家财经媒体的特约评论员、专栏作者和撰稿人,完成经济分析和评论文章近千篇;

主持完成中央和地方各级政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给传统金融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与此同时,也为传统金融业的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

今天,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众融智库发起人杨涛博士做客《理论周刊》,就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趋势,传统金融业与互联网金融的差异,互联网金融创新会面临的挑战等问题畅谈了自己的看法。

  

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

  记者:

您如何看待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趋势?

  杨涛:

无论在国外还是我国,互联网金融都呈现两大主线:

技术因素驱动与制度因素驱动。

只是在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过渡期的制度化因素变得更加复杂。

就内容来看,未来的互联网金融创新有两大方向,即金融“基础设施”+金融中前台服务功能。

  需要强调的是,金融创新中“过于求快”和“停滞不前”都是错误的。

例如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当大家喊着要对欧美进行“弯道超车”、彰显后发优势之时,却没有想到,一方面在信息和技术传播如此快速的全球化时代,我们所认为的金融“后发优势”真的存在吗?

如果存在,为什么发达国家不能迅速地学习和借鉴,而甘心被我们超越?

另一方面,着眼于规模和数字、脱离结构、功能和服务实体的“金融超车”是否有意义、会否真正成功,还是会造成“翻车”或“脱轨”?

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进行更加深入思考。

  现在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政策意见不断出台,已经进入了新的监管时代。

长远来看,未来的监管体系完善需坚持三个原则:

重在通过制度完善来“好打地基”;

重在促进互联网金融弥补现有金融体系功能“短板”;

区别对待技术与制度型创新。

就政策方向而言,一是向上看,加快弥补法律制度和技术规则缺失;

二是横向的两手抓,包括多层次的监管协调机制和自律机制建设;

三是向下看,促进分类监管细则落实与深化。

银行业与互联网金融的融合

传统金融业与“金融互联网”或“互联网金融”的新业态或业务相比,存在哪些差异?

以银行业为例,一方面,传统银行业的特点包括:

安全优先,兼顾效率和便利;

形式上仍以分业为主,混业趋势几度演变;

机构与股东利益为主,客户服务为辅(拥有对实业的谈判优势);

机构运行“以大为美”,追求“做大做强”;

习惯于政府“父爱主义”,难以跳出政策框架;

更加适应工业化时代大企业、大项目的需求

  另一方面,新兴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包括:

对金融要素和金融功能都带来全面的冲击;

更需要构建多层次平台金融服务体系:

开放性、综合性、国际化;

还需构建领先的技术与市场规则标准体系;

强调信息安全与消费者保护体系;

适应后工业时代的产业需求:

智能化、网络化;

从金融行业推动到客户推动:

服务小微、激发创业、满足消费;

倒逼金融市场化改革及与工业4.0的互动,促进金融与实体结合。

在近期上市银行半年报纷纷推出后,人们一方面对银行业绩伴随经济周期的下滑感到担忧;

另一方面又被各银行令人“眼花缭乱”互联网金融创新所吸引。

对此,您怎么看?

在增长亮点缺乏的情况下,互联网金融被许多银行看做是转型契机和“救命稻草”。

例如,作为大银行的代表,工行推出“融e购”电商平台、“融e联”即时通信平台和“融e行”直销银行平台“三大平台”;

作为股份制银行的佼佼者,平安银行构建了橙e网、口袋银行、平安橙子等面向公司、零售、同业等客户群体的互联网门户。

还有,更引人关注的如浦发银行于7月7日正式推出SPDB+浦银在线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与第三方公司合作展开P2P业务。

  需要承认的是,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冲击下,各国银行都更加重视其中的机遇和挑战。

例如,到今年4月份,据统计华尔街六大银行五年里裁员8万,其中各银行裁员人数最多的为固定利率、汇率和期货部门,而有研究者分析发现银行技术和风险管理、合规部门反而会增加雇员。

这就充分体现了大银行对于新技术、新风险的高度重视和“未雨绸缪”。

  应该说,国内银行业基于互联网金融的创新,逐渐获得更加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持。

因为就现有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思路来看,实际上是致力于推动同业业务监管的一致性。

这就意味着将来更多从产品功能和业务本身出发,对P2P网贷等新兴业态,过去过于宽松逐渐转为趋严,而对银行的严格监管则会相对有所放松,这在理论上对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形成利好。

  综合来看,各家银行的互联网金融创新重点,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

一是渠道替代,即通过发展电子银行、移动银行、直销银行等,对原有的业务流程与组织架构进行渠道优化与变革;

二是依托新的产品或业务,着力推动零售业务拓展与强化个人客户获取能力;

三是积极介入电商,以此来向互联网企业学习,通过大力拓展业务场景来增加客户粘性;

四是尝试把原有的融资类业务搬到网上,如对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尝试;

五是布局以移动支付为代表的新兴电子支付业务以及基于互联网的中间业务;

六是对互联网金融新业态的直接介入与间接合作,如与P2P网贷、第三方支付的合作等。

您认为银行的互联网金融创新会面临哪些挑战?

一是业务范畴与边界不清晰,各家银行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根本无法进行横向比较,各银行究竟希望通过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达到大而全的“超市”还是“精品店”,大多没有清晰的“顶层设计”。

二是其互联网金融业务与传统业务板块之间,存在突出的协调矛盾,这往往体现在财富管理类产品、渠道、人员、激励约束机制等多方面。

三是部分银行致力于打造自己的O2O闭环生态圈,但长远来看,互联网金融的真正优势,或许还是应该体现为开放型的平台,以多平台共赢为目的,而非独家通吃。

四是对于某些互联网金融创新来说,究竟是基于提升上市银行投资价值的“噱头”,还是真正有利于发掘新的、可持续的业务增长点,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五是传统金融体系的主要“短板”在于小微金融、居民消费金融和财富管理,互联网金融创新价值应该在于弥补这些不足,是否有能力并且愿意抓住这些“痛点”,仍然是银行面临的挑战。

  客观来看,银行的互联网金融创新逐渐体现出“大资本驱动”的特点,小银行做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并不明显。

未来将呈现三大主线。

一是工行等“巨头”由于拥有资本优势,因此容易进行大规模布局,可以实现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简单粗暴”式发展,但能否真正实现以“客户体验”为中心,还缺乏迫在眉睫的动力。

二是平安银行等依托于各类准金融控股集团的银行,只要能够依托集团资源,有效实现互联网金融板块之间、互联网金融与传统业务之间的综合功能协调,则有较大的发展前景。

三是新兴互联网企业发起的民营银行,要真正在激烈的银行业竞争中,杀出一条独有的“互联网银行”发展道路,仍然是困难重重。

  就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蓝海”来看,应当抓住现有金融体系功能亟须完善的领域。

一是居民金融,即如何更好地通过降低门槛、提高便利性来满足居民金融需求,包括消费金融和财富管理。

其中,经济发展动力调整与提升国内消费需求相关,而现有消费金融创新的低水平对此形成严重制约;

面向不同阶层的财富管理创新,不仅有助于老百姓增加财产性收入,而且有助于促使中高收入者培育稳健的投资理念。

二是小企业金融,这里包括对小微企业的资金支持、风险管理支持、财富管理,还有对小企业信用环境与文化建设的帮助。

我们看到,作为解决就业等诸多社会矛盾的着眼点,小微企业金融现有的“行业细分”已经难以解决矛盾问题,而是需要不断拓展服务边界和内容。

三是跨境金融服务,尤其是伴随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市场开放的快速发展,金融服务的“走出去”和“引进来”都变得更加迫切,而互联网金融技术手段有助于推动跨境金融服务能力的提升。

  总的来看,原有银行体系更适应工业化时代的需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