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精品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015237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精品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精品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精品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精品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精品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精品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精品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精品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精品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萧条、静谧,触发诗人彷徨无依之感。

颈联写秋野动景,于山山、树树,秋色、落晖的背景上展现“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画面。

这画面,在秋季薄暮时的山野闲具有典型性。

既然是“返”与“归”,其由远而近的动态,也依稀可见。

这些牧人、猎人,如果是老相识,可以与他们“言笑无厌时”(陶潜《移居》),该多好!

然而井非如此,这就引出尾联:

“相顾无相识”,只能长歌以抒苦闷。

王绩追慕陶潜,但他并不像陶潜那样能够从田园生活中得到慰籍,故其田园诗时露彷徨、怅惘之情。

此诗一洗南朝雕饰华靡之习,却发展了南齐永明以来逐渐律化的新形武,已经是一首比较成熟的五律,对近体诗的形式颇有影响。

【赏析】

《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

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

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

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

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

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

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

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

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

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

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

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

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

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

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

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黄鹤楼》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一些诗歌的常识。

了解诗歌朗读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情味,领悟其意境。

3.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学习重点:

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联系诗歌意境,进行创新写作。

板书设计黄鹤楼崔颢

空悠悠孤寂苦闷

历历

萋萋触景生情

愁思乡之愁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1.三大名楼?

及与之有关的各名文?

湖北:

黄鹤楼崔颢《黄鹤楼》

湖南:

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

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

2.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

只在崔颢的诗下面题写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离去了。

事后对崔颢的该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

如《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

众多古人称崔颢的这首诗是“第一”、“千古之奇”。

这究竟是一首怎样的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回忆以往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本诗。

今天我们再来和大家一起学习崔颢的《黄鹤楼》。

1.听读——划分节奏2.译读——理解内容

3.说读——体味情感4.背读——积累词语

三、听读--划分节奏学会朗读

1.听读诗文,划分节奏

播放课件,要求学生边听边用笔在课本上划分节奏,可以小声跟读,注意诗的节奏划分规律。

2.学生回答,总结规律

教师引导,诗歌从内容上可划分为为叙事诗和抒情诗、写景诗等。

从体裁上可分为律诗和绝句,而律诗有八句,绝句四句。

划分节奏的规律分别为“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3.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节奏,掌握读诗的方法。

四、译读--理解内容领会意境

1.指导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小组合作学习解释诗句。

2.讨论后可以互相译读。

3.教师小结诗句意思。

4.分别请几位学生示范译读这首诗,教师更正,归纳总结。

教师小结:

《黄鹤楼》则是揽胜怀古思乡的名篇。

它把神话与现实、古与今、情与景熔为一炉,创造了一个苍茫开旷的诗歌境界。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

三是声调自然、音节浏亮的音乐美。

五、说读--体味情感创新运用

1.再读诗文,让学生在读中领会诗人的情感。

诗人在最后感叹道:

“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

愁什么呢?

个人朗读感受,小组交流:

诗人由“黄鹤楼”名字的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

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

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体会诗人在诗中体现思乡的情感。

2.既然写思乡之愁,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什么情感?

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空荡荡的黄鹤楼实际上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3.哪一句是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

第三联描写繁荣的景致,有什么作用?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以繁茂之景反衬凄清之情,烘托孤寂的思乡之情。

六、背读--积累词语再悟美文

1.个人示范背

2.唱诵。

3、回忆、背诵曾学过的与黄鹤楼有关的古诗。

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古诗。

七、拓展练习。

1.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理解诗的内涵,提供贾岛的《黄鹤楼》与崔颢的《黄鹤楼》相比较,区分两诗选材角度、所抒情感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更细腻地理解文本。

《黄鹤楼》(贾岛)

高槛危檐势若飞,孤云野水共依依。

青山万古长如旧,黄鹤何年去不归?

岸映西州城半出,烟生南浦树将微。

定知羽客无因见,空使含晴对余晖。

2.《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入: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请大家回顾曾学过的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

《雁门太行》(黑云压城城欲摧):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2.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3.范仲淹: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作者简介

王维:

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

少有才华,开元九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被贬。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诗人,他能诗能画,精通音律。

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具有词句秀丽,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

尤其是避世隐居之时,所作的诗歌大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

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

后人称他“诗佛”。

宋朝苏轼曾称赞说: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三、了解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737年春,可西节度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

王维奉使出塞犒赏三军,并留作军队判官。

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庭。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四、反复诵读,以读促悟

(一)读一读

1.从诗体上来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8句,分为四联,大家回忆一下,是哪四联呢?

(首、颔、颈、尾)

2.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

1.教师范读2.学生试读3.学生个读4.学生齐读

(二)品一品:

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小组探讨:

1.本诗中哪个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

(问边)

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孤寂、激愤、抑郁)

赏析:

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

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

而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自己过了居延这个地方,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人的天空。

诗人以“蓬”、“雁”自比,这两句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3.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

(苍茫辽阔、浩瀚无边)

4.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想到自己被排挤出朝庭之外时——激愤抑郁

看到将士不畏艰苦守边卫国时——赞叹敬幕)

尾联:

诗了到达目的地以后,从兵士那里得知都护正在边防前线准备战事,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对边关将士的敬慕之情。

(三)悟一悟:

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1.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

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①这幅图画具有美。

②美的具体表现: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

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其中的“直”和“圆”历来为人称道,你能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吗?

“直”和“圆”两字用得逼真、传神。

准确地描写了沙漠广阔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孤寂的感受。

大漠无边,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青烟直上云霄,“直”字荒凉孤独中透出挺拔雄伟视野所及,黄河杳无尽头,“长河”之上,是一轮圆圆的落日,“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五、小结

这首诗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也侧面表露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内心的抑郁之情。

六、作业布置:

吟诵《使至塞上》

构图美:

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阔大大漠孤烟直线条美:

直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长河落日圆色彩美:

黄沙漫漫、夕辉橘红、青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诗中有画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1.了解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

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2.反复诵读诗歌,体会本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提高诗歌欣赏水平。

3.感悟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留恋故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目标2.

朗读、研讨。

课型:

新授课。

课时数:

1课时。

一、释题导入: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是设想故乡的山水送别自己。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领读。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3.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人。

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著名作品有《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等,著有《李太白集》。

4.选自《李太白集》。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25岁的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

这时的诗人正值青年,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野顿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5.学生齐读、背诵。

三、细读品味:

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一个“从”字,凸显了诗人的大气魄。

本是诗人乘船顺流东下,可在诗人眼里,竟是长江跟着自己游览。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白天行舟,天开地阔,诗人开阔的胸襟、舒畅的心情,都流露在字里行间。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夜晚,变幻莫测的江水、月光、云霞让诗人目不暇接。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

明确:

运用拟人手法,借故乡的水有情,不远万里送“我”告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亲人的感情。

四、合作探究:

对诗中“送别”情绪应如何理解?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与作者的其他送别诗不同,并非为朋友送行,而是告别故乡。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25岁远渡荆门,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情,江水流过的蜀地是养育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

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己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对方写来,越发显示出自己的思乡深情。

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别具特色。

这首诗,作者描绘了出蜀过荆门山的沿途山川景色,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六、布置作业:

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渡荆门送别

远渡地点、出蜀目的——山水(远景)——月云(近景)景色壮阔——由景及情,留恋故乡。

——赞河山、恋故乡。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

3.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

(2分钟)

师:

同学们好!

俗话说: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西湖是公认的天下名胜。

那西湖风光究竟有多美,大家想不想知道啊?

那就先让我们一起欣赏几幅西湖风光图片,亲眼感受一下吧!

(配乐,投影风光图片)

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觉呀?

二、检查预习及课下积累(5分钟)

西湖风光的确令人陶醉,大家肯定都想去游览一番吧?

好!

今天,就让我们追随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足迹,去做一次超越时空的西湖之旅吧!

1.简介作者: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今天带领着我们游览西湖的这位导游。

谁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呢?

(指一生说)

(幻灯片出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李白、杜甫合称唐朝三大诗人,是唐代诗人中创作诗作最多的一个,代表作品有:

《长恨歌》、《琵琶行》等。

长庆三、四年间,白居易任杭州剌史。

西湖美景深深地吸引着诗人。

在任期间,他写下了很多有关西湖湖光山色的诗歌。

请注意:

钱塘湖是杭州西湖的别名。

2.课下积累

《钱塘湖春行》是白居易在杭州做刺史时所作。

在我们中国历史上啊,在此地做刺史的可以说不乏名人,不过,最有名的应当就是白居易和宋代的一位大文豪?

是谁呢?

他就是苏东坡。

无独有偶,苏轼也曾写过描绘西湖的传世佳作。

有谁知道?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师:

是美丽的西湖赋予了他们灵感,更是他们为西湖增添了永恒的诗意啊。

让我们永远的记住他们,也记住他们千古传颂的诗歌。

你还能说出描绘西湖的诗句吗?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三、出示目标:

(1分钟)

欣赏完这两首描绘西湖美景的诗歌,我们先来明确一下今天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大家请看大屏幕!

目标导航: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

2.用心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

3.准确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达到目标?

我相信,只要同学们认真学习,一定能达到目标!

四、读一读领略诗之韵(6分钟)

1.师:

有了目标,就让我们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向美丽的西湖进发,但旅途中我们也不能闲着,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诗歌吧!

在朗读之前谁能告诉大家朗读诗歌有哪些要求啊?

一、读准字音;

二、读准节奏;

三、读出感情。

2.下面我们进入我们本节课的第一个环节:

读一读领略诗之韵。

3.学生自读诗歌。

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一遍诗歌。

4.点名朗读,同学纠正,师适时板书读错的字。

5.听录音:

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

读诗也是讲究技巧的,下面请同学们听录音,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听准字音、划出节奏。

现在我们来对照一下,看看我们画出的节奏是否正确,如果有差错,请迅速更正。

(幻灯片)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6.齐读诗歌一遍

现代作家梁晓声说“读书是一种幸福”。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享受这种幸福吧!

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首诗,争取能够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五、译一译通晓诗之意(5分钟)

在同学们诵读声中,不知不觉我们到了西湖,西湖的美景展现在我们面前,现在如果请白居易先生做导游,他所吟诵的古诗啊,我们可能听不大懂,怎么办呢?

下面就让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

译一译通晓诗之意

(出示投影)请自由朗读诗歌,对照课文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如有疑难,可与小组内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

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讲解诗句意思。

2.生自学;

师巡视,将学生有疑难的共性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3.指名学生译讲诗歌。

师备案: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五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4.全部讲完,学生齐读诗歌一遍。

同学们对本首诗的内容理解得不错了!

下面让我们再次朗读诗歌,注意:

边读边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表现的意境。

六、品一品探寻诗之妙(6分钟)

1.师:

从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中,老师听出了你们的自信已经充分的建立起来了,下面我们进行第三个环节,老师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

(幻灯)品一品探寻诗之妙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思考:

1.作者选取哪些景物来表现西湖的美?

诗歌描绘的是西湖春天哪个阶段的景色?

你是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呢?

说说你的理解。

2.诗人描绘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分钟后,请同学们结合诗句回答,比谁回答准确。

2.学生自学,师巡视。

2分钟后检测、交流。

(分析过程:

a.让多名学生回答,并从诗中找出词句作证;

b.其他同学加以补充;

c.师引导辨析)

答案:

1)水、云、莺、燕、花、草;

春水初涨平堤岸、春云舒展贴近湖面、莺在有阳光照到的树上歌唱、燕子啄泥衔草忙着建造新巢、春花鲜艳美丽令人眼花缭乱、春草生机勃勃刚刚没过马蹄。

早春

学生进行赏析,师适时点评、鼓励。

在此环节中,如遇到学生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教师应引导学生重点赏析。

“几处”.“谁家”,改“处处”、“家家”好不好?

为什么?

文章写的是初春“几处”和“谁家”突出了初春事物都还很稀少。

如果换成了“处处”和“家家”,那就不是描绘的早春之景了

大诗人白居易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淋漓尽致,令人神往,是因为他极为讲究对语言的锤炼。

2)白居易用妙笔为我们绘出了一幅水涨云舒,莺歌燕舞,花乱草绿的早春之景。

那么诗中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啊?

通过描绘西湖早春美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从尾联可以看出。

3.再读诗歌,要求读出喜爱和赞美之情

让我们再读诗歌,一定要读出对西湖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这一过程,板书)

七、想一想感受诗之美(8分钟)

通过同学们刚才对诗歌的理解品读,我们一定会感觉到:

在诗中,诗人像一位高超的摄影师,将镜头对准最能代表西湖早春美景的事物,摄制成一幅幅美妙的画面,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

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飞向那早春的西湖。

请同学们先看大屏幕,根据老师的提示,把自己从诗中所欣赏到的西湖美景用散文式的语言描绘出来。

钱塘湖春行

首联: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我骑马来到钱塘湖畔,由孤山寺的北面绕到贾公亭的西边。

雨后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微波荡漾;

空中白云朵朵,同水面连成一片。

颔联:

……

颈联:

西湖的美景令人陶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