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教学内容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014643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38.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教学内容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心理学》教学内容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心理学》教学内容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心理学》教学内容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心理学》教学内容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教学内容文档格式.docx

《《心理学》教学内容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教学内容文档格式.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教学内容文档格式.docx

难以精确分析;

研究现象没有出现;

观察容易各取所需。

观察法案例:

一位男士蹲在一个玩弹球的5岁男孩子跟前对他说:

“以前我也经常玩这些东西,可现在已经忘了怎么玩。

我想再玩一回,你教我规则我就跟你—起玩。

”此人是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时间是在20年代,他的目的是要研究小孩子道德推理能力的发育情况。

2、测验法(measurementmethod):

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基本要求:

信度:

测验的可靠程度

效度:

测验的有效性

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分析;

同时分析多个变量的相关。

难以推出因果性的结论

3、实验法(experimentalmethod):

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种类:

实验室实验:

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

自然实验:

在正常的生活情境中进行

实验变量:

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设计严密,具有可重复性;

研究有主动性,可得出因果结论。

自然实验法案例1:

一群鸭子在水中游动池塘边站着两个研究者,其中一位每隔5秒钟往水里扔—些面包屑,另一位每隔10秒往水里扔面包屑。

几天后,每5秒钟扔一次面包屑的那边,鸭子的数量多一倍。

又过几天,做出一些变更:

每10秒钟喂—次的那位研究者扔的面包屑大一倍。

发现:

大部分鸭子往原来的地方跑,可5分种后,它们重新选择了位置,两边的鸭子各占—半。

结论:

鸭子具有天生的比较复杂的寻食策略,它不仅考虑扔食物的频率,而注意平均的食物多寡。

这也表明了动物对次数和数量的认识。

自然实验法案例2:

—个8个月大的男婴坐在微型舞台前,一位研究人员躲在舞台后,把一只玩具狗放在男婴看得见的地方;

正当婴儿准备用手去抓它的时候,这位研究人员却拉上了帷幕,把狗遮了起来。

目的:

研究者是要看看婴儿记忆力的发育情况——在本例中,他是要测试对被藏起来的东西仍然存在这种事实的意识程度。

实验室实验案例:

一位身着白色工作服的工作人员握住一只怏怏不乐的实验老鼠的头,同时,—位助手灵巧地翻开老鼠左眼皮,在里面放上一块不透明的隐形镜头。

实验人员培训老鼠走迷宫,然后把老鼠弄死,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大脑。

其目的是要通过比较其左右视觉皮层,看看神经元上的树突数目因为经验增多而增多的程度。

(因为左眼蒙住了,因此右边的视皮层在迷宫培训中没有接受到信息。

4、个案法(casemethod):

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收集资料深入详尽

适合个别情况,难以推广运用

5、其它研究方法

调查法

临床法

作品分析法

第三节心理学的过去与现在

一、现代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哲学背景(理论基础)

1)理性主义(rationalism)

笛卡儿----天赋观念;

我思故我在

2)经验主义

洛克----人类心灵如“白板”;

一切观念从经验中所得。

2、生理学背景(方法基础)

神经生理;

感官生理

二、科学心理学的产生

心理学----哲学是父亲,生理学是母亲,生物学是媒人

冯特(1832—1920):

心理学创始人

《生理心理学原理》(1874):

心理学独立宣言

莱比锡心理学实验室(1879):

心理学诞生标志

三、西方心理学主要派别

1、构造主义(structuralism)

人物:

冯特(1879,莱比锡);

铁钦纳

观点:

所有的心理现象都是由元素构成,强调意识的结构

2、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

詹姆斯

意识是连续变化的,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

3、行为主义(behaviorism)

华生;

斯金纳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

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如果让我在由我所控制的环境中培养他们,不论他们的前辈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职业和种族情况如何,我保证能把其中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选定的一种专家:

医生、律师、艺术家、富商,甚至乞丐和盗贼。

”---------华生(美)

4、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韦特海默;

柯勒

反对把意识分成元素,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

5、精神分析学派(psychoanalysis)

弗洛伊德

人类的行为源于欲望和动机;

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的行为。

6、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psychology)

马斯洛;

罗杰斯

人性本善;

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四、中国心理学的发展

1、古代:

思想丰富

荀况:

形具而神生;

王允:

形朽神亡;

朱熹:

提倡胎教

2、近代:

引进传播

3、当代:

曲折发展

第二章感觉

-----------生理与心理的交汇

第一节感觉的一般概念

一、感觉概念

1、内涵:

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2、意义:

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3)感觉是人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觉剥夺实验

二、感觉的分类

1、外部感觉:

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

如: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

2、内部感觉:

接受机体内部的刺激。

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等。

三、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1、概念:

刺激物只有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人的感觉。

绝对感觉阈限(R):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E):

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差别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感受性:

对这种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2、关系

E=1/R

第二节视觉与听觉

一、什么是视觉?

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感觉,它主要由光刺激作用于人眼所产生。

在人类获得的外界信息中,80%来自视觉。

二、视觉的基本现象

(一)明度:

是眼睛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觉,主要是由光线强弱决定的一种视觉经验。

(二)颜色

颜色是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视觉经验。

三种基色:

红、绿、蓝。

2、颜色混合:

1)色光混合:

不同波长的光线同时作用于眼睛,在视觉系统中实现的混合。

2)颜料混合:

两种颜料混合之后,作用于视觉系统引起的。

3、色觉缺陷:

色弱:

对不同波长的感受性低于正常人。

色盲:

全色盲(只能看到黑色和白色);

局部色盲(如,红绿色盲)

(三)视觉中的空间因素

1、视觉对比:

由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

明暗对比:

由光强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造成的。

颜色对比:

一个物体的颜色会受到它周围物体颜色的影响而发生色调的变化。

2、马赫带:

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

3、视敏度:

即视力,是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细节的能力。

(四)视觉中的时间因素

1、视觉适应:

1)暗适应:

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2)明适应:

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2、后像:

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称为后像。

1)正后像:

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

2)负后像:

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

3、闪光融合:

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人们会得到融合的感觉,这种现象叫闪光融合。

4、视觉掩蔽:

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这种现象称为~。

三、听觉的基本现象

1、音调:

由声波频率决定的听觉特性。

频率大,音调高。

2、音响:

由声音强度或声压水平决定的一种听觉特性。

强度大,响度高。

3、声音的掩蔽:

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阈限上升。

第三节其它感觉

一、皮肤感觉

1、肤觉概述

内涵:

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的各种各样的感觉,叫~。

触觉、冷觉、温觉和痛觉。

2、触压觉

由非均匀分布的压力在皮肤上引起的感觉叫~。

触觉(皮肤轻微变形)、压觉(皮肤明显变形)

3、温度觉

温度引起的感觉是由刺激温度与皮肤表面温度的关系决定的。

4、痛觉

任何一种刺激当其对有机体具有损伤或破坏作用时,都能引起痛觉。

二、嗅觉和味觉

1、嗅觉

是由有气味的气体物质引起的。

2、味觉:

味觉适宜刺激是溶于水的化学物质。

味蕾分布:

舌尖→甜;

舌中→咸;

舌两侧→酸;

舌后→苦

三、内部感觉

1、动觉:

反应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以及肌肉的紧张程度。

2、平衡觉:

也叫静觉,是由人体做加速度或减速度的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时所引起的。

3、内脏感觉:

由内脏的活动作用于脏器壁上的感受器产生的。

第三章知觉

第一节知觉的概念

一、基本概念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二、知觉与感觉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

都是直接作用于感官产生的,同属于对现实的感性认识。

2、区别:

知觉以感觉作基础,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

知觉按一定方式来整合个别的感觉信息,形成一定的结构,并根据个体的经验来解释由感觉提供的信息。

三、知觉活动的过程

1、觉察:

指发现事物的存在,而不知道它是什么。

2、分辨:

把一个事物或其属性与另外一个事物或其属性区别开来。

3、确认:

指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的对象是什么,并把它纳入一定的范畴。

四、知觉的种类

1、根据直觉是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特性分为:

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

2、根据人脑所认识的事物特性分为:

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第二节知觉的特性

一、知觉的对象与背景

1、人在知觉客观事物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

2、对象与背景相互转化与依赖

3、知觉定式:

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响到后来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这种现象称为~。

二、知觉的整体性

1、整体与部分相互依存

2、整体优于个别

三、知觉的理解性

1、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出

2、理解有助于直觉的整体性

3、理解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

四、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

2、种类

1)形状恒常性

2)大小恒常性

3)明度恒常性

4)颜色恒常性

第三节空间知觉

一、形状知觉

形状知觉是物体所有属性中最重要的属性,它是由视觉、触觉、动觉协同活动的结果。

(一)轮廓与图形

图形是视野中的一个面积。

而轮廓则代表了图形及其背景的一个分界面。

2、轮廓的作用:

将图形从背景中分离出来。

3、轮廓的影响因素:

1)空间因素→图形镶嵌

2)时间因素→图形掩蔽

3)主观因素:

主观轮廓:

当客观上不存在刺激的梯度变化时,人们在一片同质的视野中也能看到轮廓,也称错觉轮廓。

可能原因:

一是视觉系统的特点,当视野中出现不完整因素时,视觉系统倾向于把它们完整起来,变成比较简单、稳定、正规化的图形;

二是由于明度对比产生的。

(二)图形的组成:

1、邻近性:

其它条件相同,空间上彼此接近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2、相似性:

视野中相似的成分容易组成图形。

3、对称性:

视野中对称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4、良好连续:

具有良好连续的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5、共同命运:

某些成分按共同方向运动或变化时容易组成图形。

6、封闭:

视野中封闭的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7、线条方向:

根据不同的方向容易组成图形。

8、简单性:

视野中具有简单的结构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9、线条朝向

(三)眼动与形状知觉

1、微动:

一开始对感知事物形状没有作用,但对其后维持物体形状知觉的稳定性是有作用的。

2、跳动:

眼睛从一个注视点到另一个注视点的单个移动。

眼跳的模式受到观察任务的影响。

二、大小知觉

1、大小—距离不变假说

物体在网膜上投影大小公式:

a=A/D

人们在知觉物体大小时,不自觉地解决了大小与距离的关系,即物体大小=网膜大小×

距离。

2、大小知觉的影响因素

1)物体的熟悉性

2)邻近物体的大小对比

3)体态变化与大小知觉

三、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

人们不仅能够知觉物体的形状,而且能够知觉物体的深度和距离。

形状知觉属于二维空间的知觉,而深度知觉涉及三维空间的知觉,不仅能够知觉物体的高和宽,而且能够知觉物体的距离、深度、凹凸等。

1、单眼线索

1)对象重叠(遮挡)

2)线条透视

3)空气透视

4)相对高度

5)纹理梯度

6)运动视差与运动透视

2、双眼线索——两眼视差

两眼视差:

人们知觉物体的距离与深度,主要依赖于两眼提供的线索,叫两眼视差。

视觉单像区:

在一定的辐合条件下,在网膜对应区域成像空间中所有各点的轨迹。

双像:

如果两眼成像的网膜部位相差太大,那么人们看到的将是双像,即把同一个物体看成两个。

第四节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

一、时间知觉

知觉到客观事物和事件的连续性和顺序性,就是~。

2、形式:

1)对时间的分辨;

2)对时间的确认;

3)对持续时间的估量;

4)对时间的预测。

二、时间知觉的依据

1、根据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

2、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

3、借助计时工具。

三、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

1、感觉通道的性质。

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3、人的兴趣和情绪。

四、运动知觉与似动现象

1、运动知觉概念:

人们对物体的运动特性的认知,就是~。

它对于有机体的适应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2、似动概念:

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1)动景运动:

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称为~。

2)诱发运动:

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而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叫~。

3)运动后效:

在注视一个方向的物体运动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朝相反的方向运动。

第五节错觉

一、错觉概述

知觉不能正确地表达外界事物的特性,而出现种种歪曲。

理论:

有助于揭示人们正常知觉客观世界的规律。

现实:

消除错觉对人类实践活动的不利影响;

利用错觉为人类服务。

二、错觉种类:

1、大小错觉

缪勒—莱耶错觉:

箭形错觉

潘佐错觉(铁轨错觉)

垂直—水平错觉

贾斯特罗错觉

多尔波也夫错觉

月亮错觉

2、形状和方向错觉

佐尔拉错觉:

冯特错觉:

爱因斯坦错觉:

波根多夫错觉

第四章意识与注意

第一节意识的一般问题

一、意识的内涵

1、意识是一个古老而难解的迷

从心理状态看:

意识意味着清醒、警觉、注意集中等。

从心理内容看:

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的一些东西。

从行为水平上:

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与自动化的动作相反。

从哲学层面上:

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立的精神实体。

2、从不同角度理解

是一种觉知,意味着“观察者”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

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

是一种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或水平,如从无意识到意识到注意,是一个连续体。

二、无意识的内涵

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1)无意识行为:

自动化的行为不受意识控制。

2)对刺激的无意识:

没有觉察到对其行为产生影响的事件。

3)盲视:

由于脑损伤而引起。

三、意识的局限性及能动性

1、局限性

表现:

许多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事物和刺激,人们并没有意识到。

缘由:

同时意识到哪些东西或多少东西与认知过程的性质和认知技能的熟练程度有关。

2、能动性

有时候人们可以看到、听到、触摸到和意识到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东西。

第二节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一、睡眠与梦

(一)睡眠

1、睡眠阶段:

1)第一阶段:

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约10分钟,浅睡。

2)第二阶段:

偶尔会出现“睡眠锭”的脑电波,即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约20分钟,较难唤醒。

3)第三阶段:

脑电的频率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也会出现睡眠锭。

约40分钟。

4)第四阶段:

深度睡眠阶段,以大多数△波出现为标志,出现梦游、梦呓、尿床等。

快速眼动睡眠:

前四个睡眠阶段之后进入的一个阶段。

此时脑的生理电活动迅速改变,△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与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

眼球移动,伴随梦境。

睡眠的周期:

包括四个阶段,外加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每个周期一般持续90分钟,每晚重复多次。

深度睡眠(第四阶段睡眠)的时间在前半夜远多于后半夜。

大多数的快速眼动睡眠发生于睡眠的后期,持续时间也越来越长。

第一次大约持续10分钟,而最后一次长达1小时。

2、睡眠的功能

1)功能恢复理论认为,睡眠使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修正和恢复。

睡眠的一部分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有重要的影响。

2)生态学理论认为,动物睡眠的目的是避免消耗能量,以及在一天中不适应的那段时间里避免受到伤害。

3、失眠

实眠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增加的趋势,通常女性比男性更为常见。

(二)梦

1、精神分析观点:

梦是被压抑的冲动或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它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

2、生理学观点:

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

认知观点:

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将个体知觉和行为经验重新编码和整合,将新旧记忆联系起来。

二、催眠

(一)催眠:

另一种意识状态

最初:

麦斯麦(奥地利),动物磁

1、步骤:

1)安静舒适、减少干扰;

2)集中在特定的事情;

3)暗示放松的语言。

2、催眠的应用:

心理治疗、医学、犯罪侦破等方面。

3、易受催眠者特征:

1)经常做情节生动的白日梦;

2)想象力丰富;

3)容易沉浸于眼前或想象中的场景;

4)依赖性强,经常寻求他人的指点;

5)对催眠的作用深信不疑。

(二)对催眠的解释

1、社会认知或角色扮演的观点:

催眠反应了催眠师和被催眠者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

一般而言,被催眠的人事先对催眠已经有所了解,知道催眠后会发生什么。

在催眠中,他们只是扮演了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被催眠的人。

这个角色意味着将无条件地接受催眠师的指挥。

做出特定的行为或产生特定的感受。

2、意识功能分离的观点:

人的意识有执行和监督两种基本的功能。

在正常情况下,两种功能是连在一起的,但是催眠可以使这两个功能之间的联系断开。

在催眠的条件下,个体进入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其执行功能正常,接受催眠师的指令,而监督功能不起作用。

三、白日梦与幻想

内容:

成功或失败、攻击或敌意、性幻想或浪漫奇遇等。

产生:

基于个体的记忆或想象自发产生的。

第三节注意的一般概述

一、注意的基本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2、注意的特点:

1)指向性:

是指人在每一瞬间,其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

2)集中性:

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

3、注意和意识的关系

1)注意不等于意识:

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2)注意和意识密不可分:

当人们处于注意状态时,意识比较清晰。

4、注意的外部表现

1)注意通过人的外部行为表现出来,并伴随某些特殊的动作。

2)注意和外部表现并不一一对应。

5、注意的功能

1)是个体进行信息加工和各种认知活动的重要条件。

2)也是个体完成各种行为的重要条件。

二、三种注意

1、不随意注意

概念:

~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原因:

1)刺激物自身的特点:

新异性、刺激物的强度、运动变化等。

2)人本身的状态。

需要、情感、兴趣等。

2、随意注意

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努力的注意。

1)对注意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

2)兴趣的依从性。

3)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

4)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

5)对人格的依从性。

3、随意后注意

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三、注意的选择性、注意的持续性与注意的分配性

1、注意的选择性

是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

2、注意的持续性

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的客体或活动上,也叫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动摇:

不同于持续性注意,它是指注意在短暫时间内的起伏波动。

注意动摇的原因:

①动摇是由于感觉器官的局部适应,使对物体的感受性交替而短暂下降;

②注意的动摇是由机体的节律性活动所引起的。

3、注意的分配性

是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

研究方法:

双作业操作。

意义:

是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重要条件。

基本条件:

一是几种活动的自动化程度;

二是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性质。

第五章记忆

------------人脑就是一台高速运转的计算机

第一节记忆的一般概念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即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2、理解

1)记忆与感知觉不同。

2)记忆是一种积极、能动的活动。

3)记忆是保存个体经验的形式之一。

二、记忆的作用

1、记忆与其他心理活动密切联系

2、记忆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3、记忆联接着心理活动的过去和现在

三、记忆的分类

1、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分类)

1)感觉记忆:

当客观刺激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