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著名家教选介三颜氏家训上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005099 上传时间:2023-01-1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5.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代著名家教选介三颜氏家训上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历代著名家教选介三颜氏家训上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历代著名家教选介三颜氏家训上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历代著名家教选介三颜氏家训上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历代著名家教选介三颜氏家训上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代著名家教选介三颜氏家训上文档格式.docx

《历代著名家教选介三颜氏家训上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代著名家教选介三颜氏家训上文档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代著名家教选介三颜氏家训上文档格式.docx

孟子说: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中国文化传统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是入德的起点,是人生第一要务。

家是微缩的社会,伦常者五,家庭有其三(夫妇、父子、兄弟)。

只有每个家庭都按照道德要求和谐相处,治国、平天下才有坚实的基础。

由于官学的衰微,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庭教育十分兴盛,而颜之推的家教思想在这方面很具有代表性。

颜之推认为,家庭教育应及早进行,甚至要从胎教开始。

这与现代教育理论也是相吻合的。

家教的关键是父母,父母的行为和教育方法对子女的成长影响很大,必须把爱子和教子结合起来,切忌无教而有爱。

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有利于人的成长,这也是符合现代教育理论的。

颜之推还非常重视家教中对子女技艺的教育,甚至对语言教育也很重视。

颜之推本人一生虽未介入具体的教育活动,但他仍不失为我国六世纪末一位杰出的思想教育家。

他以切身的体验和感受所总结出来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有许多是符合教育规律的。

《颜氏家训》所涉及的家庭教育理论及实际问题非常广泛、全面,纵观全书,颜之推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

(一)以儒学为核心的基本教育思想。

在儒家思想教育中,颜之推尤其重视家庭伦理的培养。

依照儒家的道德规范来培养人才,是其教育思想的基本目的之一。

在教育基本理论上,颜之推还强调环境对人的成长的重要性,强调幼年教育对人一生的重大影响,强调个人立志发愤是成材的重要因素。

(二)经世致用的士大夫思想。

颜之推不仅对当时士大夫的生活十分熟悉,而且对士大夫的教育状况表示了强烈的不满,批判当时士大夫存在的不学无术,理论脱离实际,毫无自身修养、败坏世风的三大弊端,是深刻而准确的。

因此,他从维护统治阶级长远利益出发,他提出了人才培养的六条目标:

国之用材,大较不过六事:

一则朝廷之臣,取其鉴达治体,经纶博雅;

二则文史之臣,取其著述宪章,不忘前古;

三则军旅之臣,取其断决有谋,强干习事;

四则藩屏之臣,取其明练风俗,清白爱民;

五则使命之臣,取其识变从宜,不辱君命;

六则兴造之臣,取其程功节费,开略有术,此则皆勤学守行者所能辨也(见《涉务》篇)。

并且提出了一些具体方法,如首先要勤奋读书;

其次要学以致用;

再次是主张士大夫应向下层人民学习,不能轻视劳动生产。

这也是他教育思想中闪光的一面。

具备德艺周厚的要求,士大夫才能立身行正。

但是,出于当时的时代和士大夫的视野,《颜氏家训》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其中对有的问题的认识和论述甚至是错误的。

如《教子篇》提出上智不教而成,《勉学篇》的生而知之者上,都是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反映。

《治家篇》中提出妇女只可主中馈,惟事酒食服之礼耳,国不可使预政,家不可使于盅,是作者完全继承了世俗中轻视妇女的传统偏见。

还提到笞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不见,这种封建家长的棍棒教育法,显然不足为训。

《归心篇》中,作者深信佛教的三世说和因果报应,以此为教,势必将人们导入宗教迷信的歧途。

三、《颜氏家训》的历史地位和对后代的影响

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典范教材,《颜氏家训》直接开后家训的先河,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理论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被陈振孙誉为古今家训之祖(《直斋书录题解》)。

颜之推并无赫赫之功,也未列显官之位,却因一部《颜氏家训》而享千秋盛名,由此可见其家训的影响深远。

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部重要典籍,其主要价值表现在该书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的现世精神上。

书中内容基本适应了封建社会中儒士们教育子孙立身、处世的需要,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和主张,以及培养人才力主治国有方、营家有道之实用型新观念等,继承和发展了儒家以明人伦为宗旨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教育思想。

作者在特殊政治氛围(乱世)中所表现出的明哲思辨,对后人有着宝贵的认识价值。

他鄙视和讽刺南朝士族的腐化无能,认为那些贵游子弟大多没有学术,只会讲求衣履服饰,一旦遭了乱离,除转死沟壑,别无他路可走。

对于北朝士族的腆颜媚敌,他也深致不满。

且往往通过插叙自身见闻,寥寥数语,便将当时社会的人情世态,特别是士族社会的谄媚风气,写得淋漓尽致。

如《教子》篇云:

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

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

吾时俯而不答。

异哉,此人之教子也!

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当时士大夫的心态和作者的取舍判然分明。

另外,《颜氏家训》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所表达的思想也是弥足珍贵的:

一是学无迟早。

二是博学和专精。

学比不学好,博学比少学好。

必须把博与精很好地结合起来。

三是强调切磋交流。

学习绝不是一个人自我封闭的过程,必须经常与人交流,方能打破自己的局限,以人之长,补己之短。

这些思想都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宝贵财富。

《颜氏家训》在教育实践上也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颜氏子孙在操守与才学方面都有惊世表现。

仅以唐朝而言,像注解《汉书》的颜思古,书法为世楷模的颜真卿,凛然大节震烁千古、以身殉国的颜杲卿等人,都令人对颜家有不同凡响的深刻印象,更足证其祖所立家训之效用彰著。

即使到了宋元两朝,颜氏族人也仍然入仕不断,尤其令以后明清两代的人钦羡不已。

我们重建当代家风家教,需要借鉴此书处甚多,至少有以下几点:

首先,把读书做人作为家训的核心。

颜之推把圣贤之书的主旨归纳为诚孝、慎言、检迹六字;

认为读书问学的目的,是为了开心明目,利于行耳,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他认为无论年龄大小,都应该读书学习,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

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其次,选择正确的人生偶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选择怎样的偶像,就会有怎样的人生。

北齐时,一些人教孩子学鲜卑语、弹琵琶,希冀通过服侍鲜卑公卿来获取富贵。

颜之推对此非常不屑,认为这样会迷失人生方向,即使能到卿相之位,亦不可为之。

他要求子女慕贤,将大贤大德之人作为自己的人生偶像,并且心醉魂迷地向慕与仿效他们,在他们的影响下成长。

再次,确立家庭教育的各项准则。

家长要成为子女的楷模:

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

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

要在践行箕帚匕箸,咳唾唯诺,执烛沃盥等细小的生活礼仪中树立士大夫风操。

持家要去奢行俭不吝。

在婚姻问题上,做到勿贪势家,反对贪荣求利。

务实求真,不求虚名,摒弃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的行为,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

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

杜绝迷信,绝对不谈巫觋祷请之事,勿为妖妄之费。

《颜氏家训》是一部有着丰富文化内蕴的作品,它不仅在家庭伦理、道德修养方面对我们今天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对研究古文献学,研究南北朝历史文化乃至文学艺术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

《颜氏家训》对当时诸如玄风之复扇、佛教之流行、鲜卑之传播、俗文字之盛兴等社会思想文化等多方面作了较为翔实的纪录,为后人保留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

《颜氏家训》还兼论字画音训,并考正典故,品第文艺。

其《文章》篇,通过论述南北朝时的作家作品,反映了当时的文学观点和他自己的文学主张。

颜之推很重视文学。

他批评扬雄视文学为雕虫小技的说法,并从个人立身修养的角度说明文学(包括学问、口辩、作文等文化修养)的重要性。

对于文学的功用,颜之推不狭隘地仅仅把它归结为服务于政治教化和实用,他也肯定文学具有愉悦耳目、陶冶性灵的审美功能,同时也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表现出了较强的文学审美能力。

他的文章内容真实,质而明,详而要,平而不诡文笔平易近人,具有一种独特的朴质风格。

其《书证》篇,考据名物,讨论语词训诂,《音辞》篇辨析声韵,斟酌古今,掎摭利病,都颇具精义,反映出颜氏广博的学识和较深的造诣。

正由于此,历代学者对该书推崇备至,视之为垂训子孙以及家庭教育的典范。

唐代以后出现的数十种家训,莫不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颜氏家训》的影响。

宋代以后《颜氏家训》影响更大。

宋代朱熹之《小学》,清代陈宏谋之《养正遗规》,都曾取材于《颜氏家训》。

不唯朱陈二人。

南宋高宗时礼部侍郎沈揆称赞《颜氏家训》说:

颜黄门学殊精博,此书虽辞质义直,然皆本之孝弟,推以事君上,处朋友乡党之间,其归要不悖六经,而旁贯百氏。

至辨析援证,咸有根据;

自当启悟来世,不但可训思鲁、愍楚辈(按:

指颜之推之子辈)而已(见《嘉定赤城志》卷九)。

明代著名教育家、《三字经训解》作者王三聘对《颜氏家训》的评价是古今家训,以此为祖(《古今事物考》);

明人袁衷的继母贤良识大体,袁衷认为他的家庭受《颜氏家训》影响最大:

六朝颜之推家法最正,相传最远(《庭帏杂录》);

明正德年间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张璧称赞道:

乃若书之传,以褆身,以范俗,为今代人文风化之助,则不独颜氏一家之训乎尔(明嘉靖甲申傅太平刻本序》);

顺治年间进士著名学者王钺也认为:

北齐黄门颜之推《家训》二十篇,篇篇药石,盲言龟鉴,凡为子弟者,可家置一册,奉为明训,不独颜氏(《朱子语类纂》);

从这些历代学者对《颜氏家训》的评价上,我们也可以看出《颜氏家训》对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影响及其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地位。

至于今日,《颜氏家训》不仅作为中小学生思想品德课的选读本,陕西、福建、辽宁、安徽等多省的教师资格考试也将其纳为课件和考试内容。

《颜氏家训》的主要刊本有宋淳熙七年(1197年)台州公库本,明万历甲戌(1574年)颜嗣慎刻本和程荣《汉魏丛书》本,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朱轼评点本、雍正二年(1724年)黄叔琳刻节钞本、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卢文招刻《抱经堂丛书》本、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今人王利器撰有《颜氏家训集解》,并附各本序跋、颜氏传及其全部佚文,迄今为止,最为完备。

《颜氏家训》评注

一、序致篇

【原文】

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1],慎言检迹[2],立身扬名,亦已[3]备矣。

魏、晋已来,所著诸子[4],理重事复,递相模敩[5],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

吾今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也,业以整齐门内,提撕[6]子孙。

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

同命而行,行其所服。

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7]之指挥;

止凡人之斗阋[8],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

吾望此书为汝曹之所信,犹贤于傅婢寡妻[9]耳。

吾家风教,素为整密。

昔在龆龀[10],便蒙诱诲;

每从两兄[11],晓夕温情[12],规行矩步[13],安辞定色,锵锵翼翼[14],若朝严君[15]焉。

赐以优言,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笃。

年始九岁,便丁荼蓼[16],家涂[17]离散,百口[18]索然。

慈兄鞠养,苦辛备至;

有仁无威,导示不切。

虽读《礼》、《传》,微爱属文[19],颇为凡人之所陶染,肆欲轻言,不修边幅。

年十八九,少知砥砺[20],习若自然,卒难洗荡,二十已后,大过稀焉;

每常心共口敌,性与情竟,夜觉晓非,今悔昨失,自怜无教,以至于斯。

追思平昔之指[21],铭肌镂骨,非徒古书之诫,经目过耳也。

故留此二十篇,以为汝曹后车[22]耳。

【注释】

[1]诚孝:

即忠孝。

[2]检迹:

行为自持,不放纵之意。

[3]已:

通以。

[4]诸子:

本指先秦诸子。

这里指魏晋以来的人阐述儒家学说的著述。

[5]模(xiāo效):

模拟、仿效。

[6]提撕:

扯拉、提引。

[7]傅婢:

即侍婢。

[8]斗阋:

指家庭内兄弟之间的争执。

[9]寡妻:

正妻。

[10]龆龀:

(tio,chn)儿童换齿之时,指童年时代。

[11]两兄:

指之仪、之善二人。

[12]晓夕温情:

依照礼节侍奉父母。

[13]规行矩步:

比喻举动合乎法度。

[14]锵锵翼翼:

行走时恭敬有礼。

[15]严君:

父母,多指父亲。

[16]荼蓼:

处境艰苦,这里喻指丧父。

[17]家涂:

家境。

[18]百口:

全家。

索然:

萧索,冷落。

[19]属文:

写文章。

[20]少:

同稍。

砥励:

磨炼。

[21]指:

通旨,意旨,意向。

[22]后车:

后继之车。

【译文】

圣贤的书籍,教诲人们要忠诚孝顺,说话要谨慎,行为要检点,建功立业使名播扬,所有这些也都已讲得很全面详细了。

而魏晋以来,所作的一些诸子书籍,类似的道理重复而且内容相近,一个接一个互相模仿学习,这好比屋下又架屋,床上又放床,显得多馀无用了。

我如今之所以要再写这部《家训》,并非是敢於给大家在办事为人处世方面作什么规范,而只是用来整顿家风,教育子孙后代。

同样的言语,因为是所亲近的人说出的就相信;

同样的命令,因为是所佩服的人发出的就执行。

禁止小孩的胡闹嬉笑,那师友的训诫,就不如阿姨的指挥;

阻止俗人的打架争吵,那尧舜的教导,就不如妻子的劝解。

我希望这《家训》能被你们所遵信,总还比阿姨。

妻子的话来得贤明。

我家的门风家教,向来严整周密,在我还小的时候,就受到诱导教诲。

每天跟随两位兄弟,早晚孝顺侍奉双承,言谈谨慎举止端正,言语安详神色平和,恭敬有礼小心翼翼,好似拜见尊严的君王一样。

双亲经常劝勉鼓励我们,问我们的爱好崇尚,磨去我们的缺点,引导我们的特长,都既恳切又恰当。

当我九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家庭陷入困境,家道衰落,人口萧条。

哥哥抚养我,极其辛苦,他有仁爱而少威严,引导启示也不那么严切。

我当时虽也诵读《周礼》、《春秋左传》,但又对写文章稍有爱好,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世人的影响。

欲望放纵,言语轻率,且不修边幅。

到十八九岁,才稍加磨砺,只因习惯已成自然,短时间难於去除。

直到二十岁以后,大的过错才较少发生,但还经常心是口非,善性与私情相矛盾,夜晚发觉清晨的错误,今天悔恨昨天犯下的过失,自己常叹息由於缺乏教育,才会到这一地步。

回想起平生的意愿志趣,体会深刻;

不比那光阅读古书上的训诫,只是经过一下眼睛耳朵而已。

所以写下这二十篇文字,给你们作为鉴戒

【简评】

这是《颜氏家训》的序跋,主要谈《颜氏家训》的目的。

作者从自己的家风谈起,回忆自己从小时起,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其中,父兄的言行又起着表率作用:

赐以优言,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笃,慈兄鞠养,苦辛备至;

有仁无威,导示不切。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

写要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受到教育,关键在于教育者首先应是一个令人敬重的人。

其身正,则不令自行,其身不正,有令则不行,为人父母者不可不慎之。

所谓身教重于言教,父母尊长的言行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中国家庭教育的误区在于,父母对子女往往溺爱有加,而严厉不足,自己又不能以身作则。

俗语说: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要使子女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务必从小抓起,以自身个我榜样,严格要求,持之以恒,方成正果。

二、教子篇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1]之人,不教不知也。

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

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书之玉版,藏诸金匮[2]。

生子咳[3],师保[4]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

凡庶[5]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

比及数岁,可省笞罚。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

饮食运为[6],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

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仇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

孔子云: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

俗谚曰:

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诚哉斯语!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但重[7]于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8]挞惨其肌肤耳。

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9]救之哉?

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10]苛虐于骨肉乎?

诚不得已也。

王大司马[11]母魏夫人,性甚严正;

王在湓城[12]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

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

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

一行之非,藏文饰[13],冀其自改。

年登婚宦[14],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15]抽肠衅鼓云。

[1]中庸之人:

智力中常的人。

[2]金匮:

金属制作的书柜。

[3]咳:

孩提。

[4]师保:

古代担任教导皇室贵族子弟的官,有师有保,统称师保。

[5]凡庶:

普通人。

[6]运为:

行为。

[7]重:

难的意思。

[8]楚:

荆条,古时用作刑杖。

这里是用刑杖打人的意思。

[9]艾:

艾叶,中医以艾时熏灼人体以达到治疗目的。

[10]可愿:

岂愿。

[11]王大司马:

王僧辩(?

555年),南朝梁将领。

字君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初为湘东王萧绎中兵参军,后任平南将军、左卫将军、骠骑大将军、尚书令等职。

官职相当于汉代的大司马。

梁大宝二年(551),萧绎以他为大都督,领军讨伐兴兵作乱的原东魏大将侯景,获胜。

王僧辩因功任征东将军、江州刺史。

承圣四年,在北齐的威逼利诱下,迎立北齐扶植的梁贞阳侯萧渊明为帝,遭陈霸先反对,被其缢杀。

[12]湓城:

今九江市。

湓水注入长江处[13]藏文饰:

掩盖,文过饰非。

[14]婚宦:

结婚和做官,这里指成年。

[15]周逖:

梁元帝时官僚,具体不详。

上智的人不用教育就能成才,下愚的人即使教育再多也不起作用,只有绝大多数普通人要教育,不教就不知。

古时候的圣王,有胎教的做法,怀孕三个月的时候,出去住到别的好房子里,眼睛不能斜视,耳朵不能乱听,听音乐吃美味,都要按照礼义加以节制,还得把这些写到玉版上,藏进金柜里。

到胎儿出生还在幼儿时,担任师和保的人,就要讲解孝、仁、礼、义,来引导学习。

普通老百姓家纵使不能如此,也应在婴儿识人脸色、懂得喜怒时,就加以教导训海,叫做就得做,叫不做就得不做,等到长大几岁,就可省免鞭打惩罚。

只要父母既威严又慈爱,子女自然敬畏谨慎而有孝行了。

我见到世上那种对孩子不讲教育而只有慈爱的,常常不以为然。

要吃什么,要干什么,任意放纵孩子,不加管制,该训诫时反而夸奖,该训斥责骂时反而欢笑,到孩子懂事时,就认为这些道理本来就是这样。

到骄傲怠慢已经成为习惯时,才开始去加以制止,那就纵使鞭打得再狠毒也树立不起威严,愤怒得再厉害也只会增加怨恨,直到长大成人,最终成为品德败坏的人。

孔子说:

从小养成的就像天性,习惯了的也就成为自然。

是很有道理的。

俗谚说:

教媳妇要在初来时,教儿女要在婴孩时。

这话确实有道理。

普通人不能教育好子女,也并非想要使子女陷入罪恶的境地,只是不愿意使他因受责骂训斥而神色沮丧,不忍心使他因挨打而肌肤痛苦。

这该用生病来作比喻,难道能不用汤药、针艾来救治就能好吗?

还该想一想那些经常认真督促训诫子女的人,难道愿意对亲骨肉刻薄凌虐。

大司马王僧辩的母亲魏老夫人,品性非常严谨方正;

王僧辩在城时,是三千士卒的统领,年纪也过四十了,但稍微不称意,老夫人还用棍棒教训他。

因此,王僧辩才能成就功业。

梁元帝时,有一位学士,聪明有才气,从小被父亲宠爱,疏于管教;

他若一句话说得漂亮,当爹的巴不得过往行人都晓得,一年到头都挂在嘴上;

他若一件事有闪失,当爹的为他百般遮掩粉饰,希望他悄悄改掉。

学士成年以后,凶暴傲慢的习气一天赛过一天,终究因为说话不检点,被周逖杀掉后,肠子被抽出,血被拿去涂抹战鼓。

吗?

实在是不得已啊!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

骨肉之爱,不可以简。

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

由命士[1]以上,父子异宫,此不狎之道也;

抑搔痒痛,悬衾箧枕[2],此不简之教也。

或问曰:

陈亢喜闻君子之远其子,何谓也?

对曰:

有是也。

盖君子之不亲教其子也。

《诗》有讽刺之辞,《礼》有嫌疑之诫,《书》有悖乱之事,《春秋》有僻[3]之讥,《易》有备物[4]之象:

皆非父子之可通言,故不亲授耳。

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5]。

帝每面称之曰:

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及太子即位,王居别宫,礼数优僭[6],不与诸王等;

太后犹谓不足,常以为言。

年十许岁,骄恣无节,器服玩好,必拟乘舆[7];

常[8]朝南殿,见典御[9]进新冰,钩盾[10]献早李,还索不得,遂大怒,訽[11]曰:

至尊已有,我何意无?

不知分齐[12],率皆如此。

识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讥。

后嫌宰相,遂矫诏斩之,又惧有救,乃勒麾下军士,防守殿门;

既无反心,受劳而罢,后竟坐此幽薨[13]。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

自古及今,此弊多矣。

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