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004558 上传时间:2023-01-14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73.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半月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半月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半月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半月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半月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半月谈Word文档格式.docx

《半月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半月谈Word文档格式.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半月谈Word文档格式.docx

严格的问责,让制度刚性并有力量,对敬畏制度、遵从制度产生了有效引导作用。

行百里者半九十。

在为公务接待改革成绩欣喜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公务接待不正之风是长期积累的陋习,一朝廓清并非易事。

一年来,顶风而为者有之,转入地下者有之。

一些地方和单位搞变通,将内部食堂装修成豪华接待场所,在偏僻之处建立隐蔽的会所,继续套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行为路径,有的甚至仍抱着治理一阵风、风头一过卷土重来的幻想。

由此看来,杜绝公务接待不正之风,我们必须继续加强制度建设,常抓不懈。

彻底铲除公务接待不正之风,需进一步规范被接待对象的“话语权”。

一些地方官员相信“接待就是硬道理”,说到底,是因为一些被接待对象在分配资源等方面拥有太多的“话语权”。

只有真正按照中央要求,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权力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对公务接待不正之风才能釜底抽薪,治标更治本。

彻底铲除公务接待不正之风,需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

管住公务接待的资金来源至关重要。

国内外的实践告诉我们,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越具体明确,越严格精细,公款随意支配的空间就越小。

具体来说要做到“四严”:

严格控制支出预算、严格限定接待对象、严格设定接待标准、严格落实审批制度,实现合理接待。

彻底铲除公务接待不正之风,需进一步推行信息公开制度。

实行阳光接待是治理接待腐败的良方。

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公务接待支出都必须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监督。

新出台的接待规定,要求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公务接待管理部门应当会同财政部门按年度组织公开本级国内公务接待制度规定、标准、经费支出、接待场所、接待项目等有关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这已经开了一个好头,下一步各地必须将其真正落到实处。

彻底铲除公务接待不正之风,监督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

要建立长效监督机制,让违规者无处逃遁。

此外,还要着力深化公务接待管理体制改革、接待服务社会化改革、机关内部接待场所转制改革、机关所属接待资源集中统一管理改革等改革举措,全面铲除滋生公务接待不正之风的土壤。

治理公务接待不正之风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我们必须建立更加严格的规章制度,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并与其他领域的改革措施相互配合、共同发力,力促公务接待更透明、更规范,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七年,时不我待

半月谈2013年第23期半月评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基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方位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热切期待,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动员。

尤为引人瞩目的是,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

这就意味着我们把改革蓝图变成改革现实,兑现改革到位的庄重承诺,只有短短七年时间。

改革,时不我待。

从全会决定中我们不难看出,改革的总体部署囊括了当代中国面临的热点、难点、重点、焦点问题,这无疑是一次全面的改革方案、一次深刻的改革谋划。

总体上看,新一轮改革可谓是人人在其中,行行在其中,方方面面在其中,上上下下在其中,决定所勾勒出的中国改革蓝图和愿景,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力和感召力。

七年,时不我待,重在人人参与。

涉险滩、啃硬骨、趟深水,是新一轮改革的现实所在、难度所在,三中全会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不为险滩所挡、硬骨所阻、深水所围,勇往直前,乘风破浪。

在落实三中全会精神、执行改革决定上同样需要这种精神状态和砥砺作为。

事实告诉我们,在这样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进程中,只有人人成为改革的促进者和推动者,人人参与到伟大变革中,才能集聚起足够的力量推动改革朝着既定的方向迈进。

新阶段改革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着所有的个体、所有的群体、所有的阶层都在其中,改革所带来的不都是利益上的增量,甚至在一些领域、一些行业、一些群体中会发生利益上的调整。

不过,只要改革有利于公平正义的生长,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增强,有利于复杂矛盾的化解,民智和民力就能够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支持改革、推动改革。

七年,时不我待,重在有序谋成。

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案涉及方方面面,决定规划了改革的重大原则、方向、目标,而事实上,每一个领域内的改革,每一个具体的改革,每一个改革的具体方面,都需要更清晰的线路图和时间表,这既涉及部门层面又涉及地方层面,因此三中全会之后最为突出的任务就是要上下结合、条块结合、难易结合,有序落实决定中所提出的所有改革事项。

在当前阶段,需要拿出顶层设计的,中央有关部门责无旁贷,该立即拿出改革具体方案的,则要限时拿出可操作的办法;

该通过调查研究来形成方案的,就必需迅速开展广泛的调查研究;

该拿出分步走方案的,则必需统筹协调好改革的各个环节和步骤。

在这个过程中统筹协作非常重要。

当然,我们还需警惕在没有调查清楚、方案没有论证清楚、配套事项没有跟进的情况下匆忙上马,把改革“煮成夹生饭”。

关乎改革,该快的一定要快,因为时间不等人,该稳的一定要稳,因为质量是关键。

七年,时不我待,重在有的放矢。

全面深化改革并不是强调所有改革都齐步走,而是要根据轻重缓急、节奏时序来有主有次地推进。

中央鲜明提出,对那些重要领域和关键性环节上的改革到2020年必须取得决定性胜利,这是用时间来倒逼改革的重要举措。

显然,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财税金融体制改革、资源价格体制改革等都是比较紧迫的改革,而这些改革本身也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需要迅速推进。

改革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规则调整,而是涉及法律法规、体制机制的深度理顺,因此在新一轮改革中,修改相关法律、调整相关体制、完善相关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被写进了社会事业改革中,这个目标的背后既涉及税收法规的修订问题,也涉及分配体制的改革问题,因此有的放矢地抓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事关改革进程。

七年,时不我待,重在勇于探索。

改革是一个调整利益、化解矛盾、形成新的平衡的过程,改革往往要从打破利益格局、迎着尖锐矛盾开始,因此改革始终伴生着阵痛。

可以肯定地说,新一轮改革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是意料之中的,有些问题是意料之外的。

有些领域的改革没有标本可参考,没有样本可借鉴,这就需要大胆的探索精神和可贵的探路勇气。

中央特别强调,改革要把握好顶层设计与基层试点的关系。

这就是说,一些改革必须鼓励先行先试,在点上试验后再进行顶层设计。

所以鼓励基层大胆试验,对推动改革十分重要。

比如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多,而且也非常敏感,弄不好就会走向偏差,因此有关部门要紧跟基层试点,总结新鲜经验来指导面上的改革。

我们必须更加鼓励探索、试点和创新,为新一轮改革多修路、少设障。

七年的目标,改革在与时间赛跑,而决定赛跑成败的是全体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为了美好的未来,全体中国人的正能量都集聚在改革的发令枪下,让我们一起再出发!

为人民改革

半月谈2013年第22期评论:

作者:

苏北

一幅全面深化改革的崭新蓝图,承载起亿万百姓满腔的热望。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为人民改革,这是新一轮改革最响亮的政治宣示和最鲜明的价值导向。

如何让这政治宣示真正落地生根,让这价值导向引领改革全程?

无疑,政府转型是改革推进的深水区域,利益重构是改革成效的关键考验。

我们早已跨越了市场经济的门槛,融入了全球开放的潮流。

但是,政府主导资源配置始终是一个难以终结的进程,在强势撬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积累了诸多发展隐患和社会矛盾。

一些政府部门掌控着丰厚的权力资源,也沉淀下巨大的既得利益,权力寻租中的权贵经济、腐败现象,也趁隙而生。

简政放权,转变职能,能不能拿出朝自己动刀子的勇气与智慧,壮士断腕,自我革命?

民众对政府改革寄予强烈的期待,也从改革蓝图中获有充足的信心。

首先是打造制度笼子。

透明化的顶层设计,突破主导性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遏制刚性化的部门权力和既得利益;

全面性的统筹深化,强化改革的上下联动和整体配套,消解上动下不动、头转身不转的改革困局;

法制化的权力运行,催动政府向市场放权,向社会放权,在更为清晰的功能定位中,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其次是借势倒逼力量。

多年来我们信奉的是全能政府,公共权力无远弗届,无微不至。

结果就是全责政府,既挤压了市场和社会自主生长的广阔空间,也使政府机构不断膨胀。

随着民众权利意识的蓬勃生长,利益抗争性群体事件的接连发生,建设有限政府,提升有效政府,已是不容迟缓。

再次是坚守执政伦理。

时下正在展开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鞭策我们在触及情怀、触及心态和触及信念中,在自我净化和自我革新中,守护共产党人的伦理底线,追求先进分子的精神境界。

如果连挪动一下屁股底的椅子、放弃一点手掌心的审批都不愿跟进,权力的公共性又何以体现,改革的合法性又从何而来?

中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自应更加注重顶层设计,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如何使顶层设计紧密贴近民众的改革意愿,契合实践的改革需求?

新一轮改革明确要求将顶层设计与摸石过河结合起来。

显然,顶层设计不是封闭的框架,而是开放的体系。

改革不仅需要共识,而且需要合力。

亿万人民始终是改革的主体,他们不是旁观者,也不只是承受者,而是活跃的参与者,积极的创造者。

过去三十多年中国改革最雄浑的驱动力量,正是来自基层民众。

他们为祛除贫困为追求幸福而大胆突破旧框框探求新制度的勇气和智慧,恰恰是改革最宝贵的正能量和最强大的原动力。

如何进一步创新、完善中国变革的动力机制?

应当鼓励、引导市场和社会力量的成长和壮大。

新一轮改革特别注重市场体系的发育和培植,注重民营经济的能量和活力,注重社会组织的发展和提高,便是一个重要的信号。

同时,应当保护、支持基层改革者的大胆探索和勇敢实验。

还应当畅通、搭建汇聚民众利益诉求和公共意见的互动机制、舆情平台,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全面深化的思想共识和行动智慧。

民意不等于民粹。

只有充分尊重、吸纳广大民众自主、多元的期待和表达,包容、呼应不同利益群体对公民权利和公共意志合法、理性的坚守和追求,改革才能接纳更鲜活的地气,焕发更蓬勃的力量。

是谁的改革?

靠谁的改革?

为谁的改革?

我们始终不能忽略这个首要的政治课题。

为什么近些年来不少基层民众中生发种种对改革疲劳、焦虑和冷漠的症候?

正是因为他们热切期盼的一些改革政策出现迟滞、缺位现象,而已经出台的一些改革举措在实践中又有扭曲、回潮问题,普通民众更多地支付了成本,承受了阵痛.担当了风险,而改革红利却更多地落袋于既得利益集团。

“改革,为了我们希望的生活”。

更好的教育,更高的收入,更稳定的工作,更完善的保障,更有尊严的生活,这就是老百姓心中最朴素的中国梦想。

发展自由,社会公平,政治清明,这就是老百姓眼前最纯洁的改革愿景。

新一轮改革不负众望。

从民生进步到权利保障,从经济增长到社会发展,从更有效率到更加公平,从制度变革到文明建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创造力,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改革的内容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蕴也更加厚重,改革的价值也更加凸显。

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改革,让人民满意,给人民希望。

由此,我们增强着改革的合法性,倾注着改革的原动力,也弘扬着改革的价值观。

政府当舞起改革的龙头

半月谈2013年第21期半月评论:

作者周立民

发展倒逼改革,改革释放“红利”。

一路闯关夺隘、披荆斩棘,改革让中国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开启新的发展航程,全面深化改革正拉开帷幕。

而政府改革乃是各项改革的龙头,政府改革牵一发动全身。

全面深化改革再获增长红利的关键,是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在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关系等为重点的政府改革上取得实质性突破,由此激发市场活力、形成创新动力、释放增长潜力,继续走向公平公正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从“计划”到“市场”,在30多年改革历程中,政府职能发生了巨大转变,宏观调控体系、财税金融体制、社会管理模式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期间,关于政府改革的探索从未终止,关于政府改革的思考也从未中断。

成绩弥足珍贵,任务更加艰巨。

抓住政府改革这个“龙头”,首先需要我们能有更加全面清醒的认识。

我们必须认识到,经济层面,受传统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财税制度等影响,GDP的增长仍然是不少地方政府官员的核心利益所在。

相比调整结构、拉动消费、鼓励创新而言,政府运用掌握的土地、贷款、矿产等资源营造GDP高增长要更方便、更快捷。

因而,地方政府公司化倾向不容小觑。

社会层面,贫富差距仍然较大,分配不公明显存在,教育、卫生、养老等社会事业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政府主导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发展成果共享机制、政社分开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建设还相对滞后。

行政层面,当前,行政审批事项仍然较多、审批程序繁琐、效率不高,利用审批牟取私利的问题仍然存在。

尽快破题垄断行业改革、尤其是打破行政垄断,已成为深化市场化改革的重大课题。

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完善政府改革,以政府转型进一步促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势在必行。

政府改革相比其他领域改革,其明显特征是:

改革的决策者、推动者、实施者,也正是改革的对象,政府改革是政府自身的一场“自我革命”。

人们对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速政府转型的三个担忧也就随之而生:

一忧“下不了狠手”。

大幅度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让权于市场、放权于社会.规范自己的执政行为、限制自己的行政权力、割舍自身的既得利益,自己给自己“动手术”,其难度可想而知。

改革者是否能直面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二忧“换汤不换药”。

政府转型,机构和人员规模的调整只是物理变化,而职能转变才是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只是形式上量的调整,而化学变化才是根本性的质的改变,包括大部门制改革在内的机构改革只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一个途径而非目的。

如何突破陈旧思想认识、传统行政方式等诸多障碍,抓住职能转变这一行政体制改革的关键,避免“新瓶装旧酒”?

三忧“走了回头路”。

政府转型,必须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社分开,简政放权.如何打破机构精简、膨胀、再精简,行政审批清理、增设、再清理的怪圈,以长效机制保障改革成果,避免改革“走了回头路”?

我国改革正处于深水区和攻坚阶段。

与以往相比,改革的深刻性、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政府改革也不例外。

政府改革的成功推进,需要改革者拿出更大的政治智慧与勇气,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增大改革措施的刚性,减少摩擦耗损、克服力度衰减。

要以政府改革带动经济改革,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重点加大政府放权力度,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释放市场活力;

以政府改革带动社会改革,以财税制度改革为重点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实现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的社会结构,同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释放社会活力:

以政府改革带动治理改革,以权力公开透明为重点。

政府治理的转型,就是要有效约束权力、监督权力、抑制腐败,提高政府公信力。

具体而言,政府改革的重要目标就是建设有限政府和有效政府。

所谓有限政府,是相对于计划经济下的全能政府(无限政府)而言的。

从经济方面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范围是有限的,它所掌握的资源与提供公共物品有关,而稀缺资源配置者的角色由市场担当。

但“为”与“不为”如何划界,“管”与“放”如何平衡.不但考验改革者的智慧,也事关改革的成败。

所谓有效政府,是指政府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改善管理,反腐倡廉,低成本、高效率地为人民群众提供服务。

最后,政府改革需要不断提高改革透明度,加大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不断加强行政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改革推进、检验改革成效,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拓展,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依法行政、人民满意的政府。

不能用形式主义反“四风”

半月谈2013年第20期评论:

作者/谭宗

“向我看齐,对我开炮!

…‘不遮不掩,真刀真枪”。

民众从新闻媒体上看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中央领导带头示范,亲自督导,各地官员高调宣示,自我解剖,推动反“四风”不断深入。

然而,也见也闻一些地方别出心裁,推出种种新招,惹来社会诸多热议——

有群众大会隆重举行,但见主席台上每位预上矿泉水一瓶。

领导登台后大手一挥:

全部撤下,改以服务员用暖瓶一一倒水;

有行政大楼早已落成,一旁闲置,却将人员及时安排挤进别处临时办公场所,以保证合乎标准。

与一些媒体披露的只见程序不见行动的走过场相比,这些地方领导还是不一样,可谓雷厉风行,高调跟进。

但就其实质而言,还是抛不掉形式主义,只不过是换了一副马甲而已。

这些做法能否真正收到整改成效,赢得民众认可?

令人生疑。

这是一种作秀。

大概是平时做表面文章做多了,已经形成一种路径依赖,每有机会,便故态复萌,忍不住秀上一把。

近些年来,“三公”消费讲排场,比阔气,老百姓多有怨言,自然应该从严治理。

但是,这并非是要取消正常的公务经费开支。

会场不摆鲜花、不打横幅,这都正常。

但让人费解的是,摆上几瓶普通的矿泉水与让服务员倒白开水之间,是否就有一条衡量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界线呢?

这让人回忆起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之始,就有地方干部在公开场合只喝白开水、只吃自馒头的事情。

当然,这类作秀的社会效果并不好,群众背后议论纷纷,最终成为一种笑谈。

现在经济发展了,生活提高了,也不必只喝自水吃馒头,让人感觉很不真实。

转变作风,还是应该把心思放在如何密切联系群众上。

在不少官员心中,反“四风”被想象成了一次运动。

在他们自己总结的“小聪明”中,所谓运动,就是刮一场大风,下一阵急雨,风来草自偃,雨过地皮湿。

谁顶风作案,谁自然要冒被拿下的风险:

谁真的深挖痛整,谁保不住过后后悔“吃亏”。

于是,他们自认为最实惠的选择是搞形式主义,暂时摆出一些花样以图蒙混过关。

拿办公用房来说,不少地方是一个局一座楼,而且外表都造型各异,气象非凡。

有的领导办公室里还要带上卧室、卫生间,究竟这是办公场所还是豪华宾馆?

你是来工作的还是来享受的?

前不久,中央下文要求全国党政机关严格清退超标办公用房。

他们便临时找个地方回避一下等风头过后再搬回来。

如果真的是落实中央规定,那么你搬出的那座大楼为什么宁可一直闲置浪费也不改他用?

而且,中央的相关规定几年前便已施行,是否应该过问一下当初超标建设者和审批者的责任?

形式主义顽症难治,主要是因为一些为官者善于把上面布置的各种工作转换成自己的政绩工程。

看起来工作力度很大,实际上都是在做表面文章;

落实要求表现得雷厉风行,实际上避重就轻。

甚至把小题目无限拔高,对小毛病猛药施治,而对一些太阳底下、马路边上的积弊则视而不见,一些举手之劳、吹灰之力的施政也议而不行。

这与党一贯倡扬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背道而驰,与党的政策规范相去甚远,也直接违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宗旨和要求。

出现这些另类的形式主义,说明有的干部至今对反“四风”认识有偏差,态度不端正。

中央要求的是坚持把“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总要求贯穿全过程,是边学边改,边查边改,边整边改,是以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行动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

用形式主义反“四风”,按照老百姓通俗的但也很精准的说法,就是中央给出的是本好经,可惜被歪嘴和尚们念歪了。

自然,我们不应指望通过一次活动解决所有问题。

从眼前看,首要的还是各级干部能不能深刻地去触及感情,触及心态,触及信念,深刻地审视自己,在感情上对百姓的牵挂还在不在,深不深?

在内心中所思所谋的是百姓的利益多,还是自家的私利多?

在头脑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还有没有,牢不牢?

若从长远计,那还得在加强民主监督、构筑制度保障和推进法治建设方面,迈开更大的改革脚步。

请将文明带进你的行囊

半月谈2013年第19期评论:

转眼之间,中国已经成了全球旅游大国。

节假日,黄金周,人们纷纷背起行囊,走出家门,走出国门。

观光游、休闲游,组团游、自助游,生态游、购物游……随着社会的开放,随着财富的增加,旅游,已经从以往的生活奢侈品变成了老百姓的日常消费品,并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行走中的国人,给世界的发展带去了巨大的商机,也给文明的传播留下了难言的诘问。

我国本是礼仪之邦。

但翻翻媒体信息,一些同胞的言行还是让人汗颜:

城市地铁中为抢占座位大打出手,国际航班上为行李摆放吵闹不休,埃及神庙里不忘涂鸦“到此一游”,新近又曝出“中国游客卢浮宫手持假门票”的新闻……这些不文明行为在媒体聚光灯下显得格外刺眼。

一些国家的旅游景点和酒店居然张贴出只有中文的告示牌:

“请勿大声喧哗”“请勿随地吐痰”“请勿乱扔垃圾”。

是歧视,还是警示?

陋习难改,给我们的旅途平添了诸多烦恼,给国人的尊严也带来了无形伤害。

我们总想给世界带去中国话语、中国形象、中国价值,其实,最有效的传播、承载和代表,恰恰是最普通的中国人的一言一行。

我们怎么去努力涵养自己的行走文明?

如何去全面提升国民的人文素养?

还是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家庭、社会的公民教育抓起。

唤醒每一个人心中独立、平等和尊严的意识,引导每一个人自觉认同、坚定恪守社会主流文化价值和道德法制规范,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

学生的课本里早已有公民的思想品德教育,从内容的高蹈和指向的远大看,不可谓不重视。

可是,从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视角看去,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有记者采访中听到老师同学的回答,不少是“枯燥”“空洞”,理论性强,说教味浓,与学生的生活脱节,与社会的需求隔膜。

另外,当下学校重视的还是高考的独木桥,还是考核的指挥棒,专业科目的努力是立竿见影的进步,思想品德的提升是潜移默化的功效,公民教育的成效是一种浸润和涵养,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