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毕业论文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000857 上传时间:2023-01-14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35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毕业论文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毕业论文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毕业论文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毕业论文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毕业论文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毕业论文Word下载.docx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毕业论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毕业论文Word下载.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毕业论文Word下载.docx

4.1学生一般情况19

4.2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结果22

4.2.1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得分情况及心理障碍检出率22

4.2.2不同特征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全量表得分情况24

4.2.3不同性别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各维度量表得分比较25

4.2.4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各维度量表得分比较26

4.2.5重点与非重点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各维度量表得分比较27

4.2.6文科班与理科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各维度量表得分比较28

4.3学生艾森克人格问卷测试结果29

4.3.1艾森克人格问卷各量表得分及人格类型情况29

4.3.2不同性别学生艾森克人格问卷各量表得分情况30

4.3.3不同年级学生艾森克人格问卷各量表得分情况31

4.3.4重点班与非重点班学生艾森克人格问卷各量表得分情况32

4.3.5文科班与理科班学生艾森克人格问卷各量表得分情况33

4.4学生心理与人格类型的相关性34

4.4.1学生心理得分与人格类型得分之间的相关性分析34

4.4.2学生不同人格类型的心理障碍发生率35

4.4.3学生心理障碍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39

第五章讨论41

5.1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评价41

5.2学生人格特征分析41

5.3学生人格类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42

5.4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研究的方向43

第六章小结与建议45

6.1小结45

6.2建议45

参考文献49

附录52

致谢5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59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

青少年的健康不仅关系自身事业的兴旺发达,同时也关系到国家的繁荣与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过一个响亮的口号:

“健康的一半是心理”。

对于一个中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更是至关重要。

因为青少年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是生理、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各种心理冲突和行为、情绪问题发生的高危阶段[]。

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既是一个人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生成长、发展的载体[]。

因此,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地发展,一直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的方向。

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学生因社会生存空间的挤压,人口素质的提升,价值观念的改变,学习竞争的激烈,在生活事件、意识形态、成长、家庭、社会等等方面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困惑和心理问题[]。

学生在发展自我的同时,所产生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

有关调查显示,我国约有10%~30%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胡胜利等的研究[]提示,49.6%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轻度的不良心理反应,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强迫、敌对、偏执、人际关系敏感和忧郁等症状。

而最近的一项研究报道则显示[],有将近40%的北京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另外,研究显示,近年来,中学生因心理问题而离家出走、自杀,违法犯罪等事件的发生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青少年犯罪已同环境污染和吸毒贩毒一起被称为世界三大公害,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严重社会问题。

可见,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上升趋势。

另外,由于心理问题所导致的各种不良行为问题也呈现上升和多样化的特点。

而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学生的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又有着密切的联系,直接影响着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水平。

因此,研究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基础。

高中阶段处于人生发展的特殊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所形成和发展的许多个性特点都将对其以后的人生阶段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

高中生面临着双重压力:

一方面是自身成长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是社会快速发展变化带给他们的挑战与压力。

大部分高中生虽已基本度过“急风暴雨”的青春期,但他们的内心冲突和压力依然存在。

高中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虽已初步形成,但还很不稳定。

高中阶段面临着或继续求学或进行专业选择的问题,这就需要他们自己做出对职业、生活方式及个人发展方向的判断与抉择。

高中生的自我意识获得高度发展,他们有较强的自尊心,当其言行受到否定和批评时,很容易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高中生发展的特殊性使他们容易产生一些消极情感,青少年期开始产生孤独感,具体包

括社交上和情感上的孤独。

孤独的青年比孤独的成人更加反复无常,比成年人更容易从走极端。

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促使社会、学校及家庭对高中生的要求越来越高。

而这些要求对他们的发展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适度的要求会成为他们发展的动力,使他们各个方面向更高的标准发展,从而充分发挥其潜力;

要求过度会超出他们的承受能力,给他们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很多关于压力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指出,学业与家庭方面(主要是父母的期望)的压力已成为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诱因,甚至有中学生不堪生活重负而选择了轻生的道路。

总之,高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学习竞争压力的增大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不可避免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这些心理问题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

高中生所处的特殊阶段使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得到关注。

人格是指个性稳定并异于他人的特质模式,是一个人生理、心理和精神各种要素的综合体现[]。

人格的形成始于幼年,至青年期后期开始定型。

人格是心理行为的基础,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如何面对外界的刺激作反应以及反应的方向、速度、程度、效果。

因此,人格的面貌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潜能开发、活动效率和对社会的适应状况。

作为一种稳定的个体内部因素,人格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格类型不同,在同样的紧张性刺激条件下,个体可产生不同的的生理与心理反应。

有研究认为,人格可能是解释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预测变量,即人格特征对心理健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关于高中生的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方面,很多研究显示,高中生的人格特征,尤其是人格的神经质与内外倾维度与心理健康有密切的联系[]。

如丁树荣等研究结果显示[],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无论是总体状况还是各分量表的情况)与其个性特征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其中与情绪稳定性关系最为密切,其次分别是精神质性和内外个性。

谭晖等的研究[]也显示,不同人格类型学生心理障碍发生率不同,N型、P型和不稳定型人格心理障碍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

徐万涛等则发现[],与高中生心理健康关系密切的三种人格特质分别是忧虑性、实验性和独立性。

健全的人格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首要因素[]。

中学时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时期,也是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中学生的人格特征易随着外界环境的改变而变化。

因此,研究并掌握当代中学生的人格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干预,扬长避短,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对于增强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学校教育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品质,塑造性格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形式。

现代教学论和实践已证明,学生的心理素质、人格品质的完善和健全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只有把学生的生理素质、认知素质、伦理素质与心理素质综合地、整体地进行培养和发展,教学才会有效,才能培养健全的人才。

因此,在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心理健全的人格品质,已成为现代教育理论和社会发展对每一位教师提出的要求。

青海油田敦煌基地地处西北,地理环境独特,有着独特的经济文化特征。

青海油田第一中学(简称油田一中)是青海油田敦煌基地的唯一一所完全高级中学。

建校20多年来,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在不断地提高,累计向高等院校输送合格人才万余人,其中考入重点大学的达3650多人,考取清华、北大的学生60余人,培养出青海省高考状元10多人。

自1991年以来,学校参加全国、青海省各类学科竞赛,至今累计千余名学生获奖。

学校还多次荣获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青海省及青海石油管理局先进集体、标杆单位等荣誉称号。

被《中国教育报》评选为“中国名校600家”,同时还被列为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基地。

并被国家教育部和人事部共同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学校现已跻身青海省一流学校行列,教育成果和人才的培养是油田职工和子第有目共睹的[]。

然而,对这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我们却知之甚少,至今未曾做过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

探索青海油田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而有效的模式和途径,是当前青海油田教育有待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因此,本课题将对油田一中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进行调查。

旨在了解和掌握青海油田高中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特征现状的一手资料,同时探讨油田高中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特征的相关性。

研究结果一方面可以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合理的建议与对策。

1.3本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的对象是青海油田高中生。

研究工具有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HT)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所设置的《中学生健康调查问卷》。

拟探讨和回答如下问题:

(1)油田高中生目前的心理健康现状;

(2)油田高中生的人格特征;

(3)不同年级、性别和重点与非重点班,以及文科理科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

(4)油田高中生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将为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以及整体学生心理健康特点的把握提供数据支持;

为任课教师教学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提供方向;

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开展。

第二章研究综述

2.1心理健康的概念界定

2.1.1国外对心理健康的定义

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时,在宪章中把健康定义为:

“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完满(well-being)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可以看出,现代意义上的健康是一个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健康三方面内容的全新概念[]。

这表明,只注意生理健康是不够的,还必须注重心理健康,这样才能增强身心适应能力。

西方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的观点如下:

弗洛姆20世纪40年代率先提出社会性格理论[],将社会性格分为健康社会性格(生产性倾向)与病态社会性格(非生产性倾向)两大类。

健康社会性格的特征是:

自信、独立自主、现实、完整、自发、爱和创造,以给予和分享为乐,感受对生活的热爱和敬重,脱离幻想,认识自我,不贪婪,不想入非非,不崇拜偶像,有能力克服自卑,不幼稚,沉着稳重,无论命运如何,在生命过程中都要轻松快。

奥尔波特(AllportGW)对心理健康的解释是:

力争自我地成长,能客观地看待自己;

人生观的统一;

有与他人建立亲睦关系的能力;

人生所需的能力、知识和技能的获得;

具有同情心,对生命充满爱。

由以上可以看出,传统文化背景的差异使东、西方对心理健康概念的理解有着明显的不同。

东方传统文化以“和”、“忍”为核心,强调以“克己”的方式求得和谐与平衡。

而西方则以自我为核心,强调积极的自我概念,关注人的自我潜能的实现。

2.1.2国内对心理健康的定义

我国古代虽并未明确提出心理健康的概念,但却有非常丰富的关于理想人格的论述。

中国传统文化以“谦和、忍让”为基本原则,强调个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

当代中国对于心理健康有以下一些观点:

(l)王登峰、张伯源在《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一书[]中指出,心理健康是:

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人格完整和谐;

智力正常,智商在80分以上;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2)颜世富认为,心理健康应该是:

智力正常;

有安全感;

情绪稳定,心情愉快;

意志健全;

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并做出恰当的评价;

适应能力强;

能够面对现实,乐于工作、学习、社交;

人际关系和谐;

睡眠正常;

生活习惯良好;

心理和行为与年龄相符合[]。

2.1.3国内外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概况

国内外学者关于心理健康的概念是以心理健康标准为基础,指出心理健康即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与积极的社会功能[]。

由此,总结并归纳出心理健康的标准[]有以下六条:

对现实的正确认识;

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自我调控;

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生活热情与工作效率。

在以上心理健康的概念及标准的基础上,学者们进一步指出:

首先,良好的心理健康应该是内外兼顾的,即从个体内部来说,基本上处于一种稳定、平衡的状态,主观上少焦虑、痛苦等负面情绪,能体验到幸福感;

从外部环境来说,也达到了一种和谐、稳定的状态,个体的各种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

其次,心理健康应有不同层次。

心理健康者的特征是平衡、适应,但又不是消极的适应环境,而是积极的自我实现过程。

因此,心理健康意味着有高尚的目标追求,发展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从事具有社会价值的创造,寻求生活与人生的意义。

再次,心理健康是一种内、外都达到和谐、平衡的良好状态。

它不是一种静态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个体在平衡—不平衡的动态过程中不断进行有效的自我调整。

最后,心理健康是一种人生态度。

心理健康反映的是个体的健康的人生态度。

即心理健康的人在生活中多持有一种积极的、开放的、现实的、辩证的、通达的人生态度。

2.1.4国内外关于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

2.1.4.1国外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

上个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重新掀起了中小学心理健康研究热潮。

这些研究着重于新的社会背景中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反思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等,试图寻找改善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新的方法和方向。

澳大利亚学者索耶尔(Sawyer)2000年对370万澳大利亚4一17岁的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一调查发现,有各种心理问题的儿童和青少年占14.1%(Swayeretal,2000)。

索耶尔等人指出:

家庭冲突、贫困、不当的教育等因素是引起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Sawyeretal,1992)。

另外,青少年的生活质量与他们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Swayeretal,2000)。

由于意识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教育的宏观控制和诸多社会因素密切相关,许多研究都从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融合以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的合作等方面来反思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较差的原因。

关于如何解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较差的方法,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方面是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部着手,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美国学者拿波斯(NbaorS)和魏斯特等人提出了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NaborS&

Weist,1999)。

第二个方面则着重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其他教育活动和社会机构合作,弗莱厄蒂(Flhaeryt),艾德曼等学者指出,在学校教育改革时必须将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作为改革的重要部分才能解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较差问题,而且还必须加强与社会各种机构进行合作,以确保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Flaherty1999;

Adelman2002)。

这些研究主要强调要为学生提供系统综合的心理健康服务,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

为了进一步提高本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一些学者开始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研究者的合作。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学者曾联合对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四个国家的学校心理学的发展和现状做全面和系统的比较和分析,以寻求未来学校心理学的发展方向。

从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为学生提供生态化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确保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已经成为全世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者共同关注的话题。

2.1.4.2国内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方面基本上都借鉴西方的经验。

但由于国家比较重视,因此发展比较迅速。

在理论研究方而,除创办了一些相关的刊物,如《心理辅导》、《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大多数的教育类杂志也开辟了心理健康教育专栏。

国家和地方政府资助了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课题,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不断增加,同时还涌现了许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著作及教材。

如本世纪初,吴增强主编《现代学校心理辅导丛书》、沃建中等人编写的《学生心理导向》系列丛书、《走向心理健康》、陈家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等。

这些著作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一些研究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情况做了调查,发现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课程化、医学业化、片面化、形式化和孤立化”的倾向,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较差(杨蕾,2001)[],最早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省市如上海市、南京市也开始对本省市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调查,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一系列的研究都表明,尽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已经开展了十多年,个别地区己经二十多年,但收效却并不明显。

我国学者潘月俊认为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处于一个“高原期”,他指出“目前我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己经落入一种刻板的模式之中,仅仅满足于照着教材上课,拥有一个心理辅导室并定期展开辅导就行……,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缺乏活力,缺乏吸引力,缺乏实效性”;

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不够科学,不够深入等问题,使得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水平整体偏低,还达不到解决学生日益复杂的问题的能力,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我国中小学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2.2人格的概念

2.2.1国外对人格的定义

人格的研究源远流长。

古代从罗马的著作中对人格一词即有许多不同的含义。

随着人格研究的深入,对人格概念的描述也更加多样化。

虽然人格理论家的论述并不一致,但都反映了人格的本质的成份。

美国心理学者BurgerJM对人格下的定义简洁而易懂[]:

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发生在个体身上的人际过程。

并对此做了说明:

一是稳定的行为方式,即指人格的稳定性。

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个体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行为方式。

二是人际过程。

人际过程与个体内部过程不同,它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过程。

强调对人格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外显的行为特征,还应包括个体内部的情绪过程、动机过程和认知过程。

这样才能对人格有一个较完整的理解。

2.2.2国内对人格的定义

国内学者指出,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是个人的道德、思想、灵魂、行为、态度及社会责任等的具体的统一。

人格是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在内的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

人格是在一定的生理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中的许多因素都可能影响人格的发展。

人格的形成始于幼年,至青年后期开始定型。

不同的人格类型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中学生的人格特征易随着外界环境的改变而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经历及学习压力的增加,中学生中不稳定型及N型、P型的比例有所增加,这既是人格发展的规律,也反映出中学阶段是心理卫生问题容易出现的时期。

2.2.3人格理论流派中的高中生的心理健康观

人格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自诞生以来发展非常迅速,形成了形形色色的人格理论。

这些理论流派都持什么样的心理健康观?

人格心理学家从各自心目中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出发对此进行了回答。

具体说来如下:

(l)精神分析理论。

这一理论的创始人是19世纪末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FreudS)。

弗洛伊德认为[],人是一个心理能量有限的系统。

人的心理活动受本能(或称利必多)支配。

他将人格结构划分为伊底、自我、超我三个部分。

伊底代表潜意识的本能的心理能量,自我代表现实的心理能量,而超我则代表社会要求的心理能量。

通常情况下,伊底与超我、伊底与现实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冲突,致使个体产生焦虑,而此时自我就要运用种种方式,调和二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由此,心理能量在伊底、自我、超我所构成的能量系统中不断流动、转移。

基于此,精神分析的心理健康观认为,人类行为的最终目标就是消除焦虑,达到一种无紧张的平衡状态。

弗洛伊德提出两个原则:

一是“快乐原则”。

这是指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

即满足伊底的本能需要会给人带来快乐,而不满足则会带来紧张、不安甚至痛苦,而人都具有追求快乐、免除焦虑的本性。

因此,快乐原则是心理健康的首要原则。

二是“现实原则”。

这是指个人与社会与自然的整合。

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除了自我感觉良好之外,还应遵循一定的社会考虑其心理及行为的社会适应性,主观感受必须与现实相吻合。

因此,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必须适应社会,与社会处于和谐统一状态。

(2)人本主义流派。

这一理论流派是由马斯洛(MaslowAH)等创立的,通常被称为心理学界的“第三势力”。

马斯洛提出真正的心理学应该研究健康的、正常的人的心理,因此,这一学派也被称为“健康心理学”。

他认为[],心理学应以人为本,研究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创造性,人的积极情感及人的自我实现。

人的本性是乐观的、振奋的。

在人的内部存在着一种自然成长的力量。

因此,人本主义的心理健康观把理想的心理健康状态称为自我实现,即人的所有潜能的充分实现与人的不断成长。

具体有以下特征:

对现实的更有效的洞察力和更加适宜的关系;

更能接受自我、他人与自然;

自发性,坦率,自然;

以问题为中心;

超然独立的特性,离群独处的需要,对于文化与环境的独立性;

自主性,自由意志,积极的行动者;

更新颖的鉴赏,情绪反应的丰富性;

高峰体验;

社会感情;

改善了的人际关系;

更民主的性格结构;

区分手段与目的、善与恶;

富于哲理的、善意的幽默感;

创造力;

对文化适应的抵抗。

(3)认知流派。

认知学流派[]对人的本质的看法是“人是科学家”(manasscientist),就是说,人像科学家一样能够提出并检验自己对世界的假设,而且还能对这个世界看起来是什么样子产生新想法。

由于认知流派把人看作科学家,而科学家的活动主要是认知活动。

因此,在其理论中非常重视认知在人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发展了心理健康的认知理论,认为认知是情感与行为的基础,通过改变个体的思想和认知可以改变自身的消极情绪。

强调认知结构、自我指导对个体心理反应及行为改变的重要意义。

由此并发展了健康的认知模式,即:

积极,客观,独立,灵活。

上述每一理论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视角,或从心理动力学、或从认知的角度对心理健康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综合以上观点,可以看出,对心理健康的理解都强调两点:

一是和谐。

即无论是个体内部还是外部都要达到一种和谐、稳定、平衡的状态,并且二者相辅相成。

个体内部的稳定与平衡可以使个体感受到幸福与快乐,而个体与外部的平有利于社会,又有利于他人,同时这种稳定与平衡状态更进一步促进了个体对幸福与快乐的主观感受,从而增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二是积极。

个体在以内部、外部稳定为基础的前提下追求积极的、有价值的、富于创造的人生。

这同样也是我们今天所提倡的一种人生态度。

2.3人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