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000105 上传时间:2023-01-1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5.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一句交代陈太丘与友期行的具体情况,为故事的发展作铺垫。

第二句写陈元方其时正“门外戏”,故与客相遇,陈元方回答客人的问话,彬彬有礼,落落大方。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

“真不是人啊!

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元方说:

“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

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友人感到惭愧,下了车去拉元方以表示歉意。

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

友人由“怒”转“惭”,表示知错;

元方“入门不顾”显示其率真方正的个性。

【文章主旨】短文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出陈元方小小年纪即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品质,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

【人物形象】陈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率真自然。

(P30“课后习题三”)

【写作特色】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

【现实意义】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

【常考知识清单】

一、重点词语

1.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2.古今异义

①与儿女讲论文义

儿女古义:

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今义:

指儿子和女儿

②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古义:

约定,动词

日期,名词

③太丘舍去

去古义:

离开

前往

④相委而去

委古义:

舍弃

委托

⑤下车引之

引古义:

拉,牵拉

引导

⑥元方入门不顾

顾古义:

回头看

照顾;

顾客

3.一词多义

①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日子)

君与家君期日中(太阳)

②是日中不至,则是无信(是,判断词)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代词)

③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信用,诚信)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

④顾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拜访)

4.词类活用

①门外戏(名词作状语,在门外)

②友人惭(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5.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①乃 去后乃至(才)

②而 相委而去(表承接)

③之 下车引之(代词,他,指元方)

二、重点句子

1.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也”表示判断)

(2)倒装句

白雪纷纷何所似(宾语前置,应为“白雪纷纷所似何”)

(3)省略句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寒雪日”前省略介词“于”)

②去后乃至(“乃至”前省略主语“友人”)

2.句子朗读节奏划分

①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即/公大兄无奕/女

③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④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三、内容探究

1.两个咏雪句“撒盐空中差可拟”与“未若柳絮因风起”,哪一个更好?

请从文中找出根据,并谈谈你的看法。

(P30“课后习题二”)

“未若柳絮因风起”更好。

作者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因为柳絮团状,与雪花相似,漫天飞舞给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十分传神,而且还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温暖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2.《陈太丘与友期行》主要记述了什么事?

蕴含了怎样的道理?

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同时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

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B.相委而去博学而笃志

C.下车引之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D.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B.“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断句划分为“未若/柳絮因/风起”。

C.《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尊君”也称令尊,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家君”是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D.《咏雪》中的“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待君久不至”这两个句子均为省略句。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两篇文章都是写小孩子的聪明才智,都通过刻画人物的语言来表现主人公的形象。

B.从谢安“大笑乐”的反应来看,他更倾向于“柳絮因风起”的说法。

C.《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中元方据理力辩,小小年纪就表现出“方正”之气,他懂得“信”的重要;

懂得“礼”的重要;

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

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D.两篇文章都收录在《世说新语》里,《世说新语》主要记载唐宋时期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兄女曰:

谢太傅大哥的女儿(谢道韫)说:

(2)友人惭,下车引之。

友人感到惭愧,下了车去拉元方以表示歉意。

第2篇 《论语》十二章(课标篇目)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yù

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

“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讲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的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讲学习方法,强调随时都应该反省自己。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

三十岁时能有所成就,说话办事都有把握;

四十岁,心里不再感到迷惑;

五十岁知道上天的意旨是什么;

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七十岁我就可以顺从意愿,但也不会越过法度。

讲个人修养,要循序渐进,进德修业。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讲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关键要思考,要“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

i)。

“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讲学习态度,阐明“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贤哉,回也!

一箪(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雍也》)

“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啊!

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

多么高尚啊,颜回!

讲个人修养,修身要经受困苦、贫穷的考验。

续表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懂得某种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研究这种学问和事业为快乐的人。

讲学习方法,讲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讲个人修养,讲富贵与仁义之间如何抉择。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一起走路,在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讲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

“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讲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强调应珍惜时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平民百姓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讲个人修养,强调坚守志向。

  子夏曰:

“博学而笃(dǔ)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子夏说:

“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讲个人修养,强调提升个人修养的方法。

【文学常识】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共20篇。

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文章主旨】本文通过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修身养性等方面给人以启示,教育我们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做人。

内容深刻,富有哲理,对后世的教育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成语】不亦乐乎、三十而立、不惑之年、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博学笃志(P53“课后习题五”)

【现实意义】1.本文主要从学习、修养和为人处世方面提出了良好的建议,对我们的学习、成长有重要意义。

2.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身的文化传统。

①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①学而时习之

时古义:

按时

时间

②学而时习之

习古义:

温习

学习;

习惯

③温故而知新

故古义:

学过的知识

过去的,老的

④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古义:

优点、长处

善良

⑤可以为师矣

可以古义:

可以凭借

能够,许可

⑥有朋自远方来

朋古义:

志同道合的人

朋友

⑦学而不思则罔

罔古义:

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蒙蔽;

⑧思而不学则殆

殆古义:

疑惑

危险;

几乎

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三人古义:

几个人(表示多数)

三个人

①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温故而知新(得到)

②故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

故君子有不战(所以,因此)

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①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②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

新的理解与体会)

③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④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①而人不知而不愠(连词,表转折)

温故而知新(连词,表顺承)

②之 学而时习之(代词,它)

③其 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他们的)

贤哉,回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

①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宾语“之”,“之”指“温故而知新”)

②人不知而不愠(“知”后面省略宾语“之”,“之”指“自己”)(P53“课后习题一”)

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择其善者/而从之

⑤博学/而笃志

请从“学习”和“修养”两方面,在《〈论语〉十二章》中各选一句,写出对你的启示。

(P53“课后习题二”)

示例:

①“学而时习之”,在学习上,启示我们学习新的知识之后要常常温习。

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在修养上,启示我们与朋友交往一定要讲求信用。

【甲】①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②子曰:

(《述而》)

【乙】孔子观于周庙,有敧①器焉。

孔子问于守庙者曰:

“此谓何器也?

”对曰:

“此盖为宥座②之器。

”孔子曰:

“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

“然。

”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

孔子喟然而叹曰:

“呜呼!

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

(《韩诗外传》)

【注释】①攲(qī):

倾斜。

②宥(yò

u)座:

座位右边。

“宥”同“右”。

③中:

这里指装水到一半。

④恶(wū):

哪里,怎么。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

A.择其善者而从之     王曰:

“善。

B.思而不学则殆淫慢则不能励精

C.孔子观于周庙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孔子问于守庙者其一犬坐于前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A.【甲】文节选自《论语》,《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

C.【甲】文中“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乙】文中“周庙”指周室的宗庙。

D.【甲】文的“其不善者而改之”与【乙】文的“恶有满而不覆者哉”这两个句子分别为省略句和感叹句。

A.【甲】文以语录体为主,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B.【甲】文第①则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

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

C.【乙】文通过孔子的感叹给了我们“一个人要谦虚,不要自满”的启示。

D.【甲】【乙】两文都与学问有关,【甲】文谈的是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

【乙】文谈的是学习态度方面的问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2)孔子问于守庙者曰。

孔子向守庙的人询问道。

    第3篇 诫子书 [三国·

蜀汉]诸葛亮

  夫(fú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专一来修养自己的身心,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淡寡欲就无法明确志向,不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诸葛亮用双重否定的句式,强调了要“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名言,千古流传。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这句话道出了“才”与“学”的关系。

“学以广才,志以成学”是又一至理名言。

淫(yí

n)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从反面入手,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须从淡泊宁静中提高自身修养,最忌“淫慢”“险躁”。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对儿子反复告诫,人生短促犹如白驹过隙,要珍惜光阴,刻苦学习。

【文学常识】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文章主旨】《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轻薄浮躁,要惜时而有所作为。

【写作特色】文章短小,说理透彻。

本文短短86字,道出了多层关系:

“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

【成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现实意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确实,现实社会中充满了诱惑,我们切不可随波逐流,迷失方向,切忌追逐短期的功利而汲汲于功名富贵。

它是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但对于后人也有普遍的警示作用。

1.古今异义

①夫君子之行

行古义:

指操守、德行

行为;

行走

②非宁静无以致远

宁静古义:

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指环境、心情安静

2.一词多义

①学非学无以广才(动词,学习)

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

②成非志无以成学(动词,使……成功)

遂成枯落(动词,变成、成为)

③去意与日去(动词,消失)

太丘舍去(动词,离开)

④志非淡泊无以明志(名词,志向)

非志无以成学(动词,立志)

3.词类活用

①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大目标)

②非志无以成学(名词作动词,立志)

4.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①夫 夫君子之行(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②以 静以修身(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否定句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无以……”译成固定句式“不(没有)……就无法……”,双重否定句,表强调](P82“课后习题二”)

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③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他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志、学、才。

他主张以俭养德、以志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

“志”是“才”的前提和基础,培养志向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2.本文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作者就学习和做人两方面进行了论述。

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

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

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

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甲】《诫子书》(文略)

【乙】成王封伯禽于鲁。

周公诫之曰:

“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

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

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

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

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

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可不慎欤?

(《周公诫子》)

A.非宁静无以致远   无从致书以观

B.夫君子之行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C.又相天子鸡犬相闻

D.吾于天下亦不轻矣战于长勺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甲】文选自《诸葛亮集》,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C.【甲】文中“君子”指成年男子;

【乙】文中“封”指帝王授予臣子的土地或封号。

D.【甲】文的“非淡泊无以明志”与【乙】文的“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这两个句子分别为双重否定句和状语后置句。

A.【甲】文“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它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乙】文末尾句以反问呼应首句,加强语气,起到总结观点的作用,突出了文章中心。

C.【甲】【乙】两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侧重点有所不同。

D.【甲】文告诫子孙不要怠慢、轻视人才;

【乙】文告诫子孙要立德、修身。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恬淡寡欲就无法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2)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可是洗一次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

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吐出食物(接待宾客),(即使这样)还怕因怠慢而失去人才。

第4篇 狼 [清]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zhuì

)行甚远。

  一个屠户傍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

屠户半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第一段:

写屠户遇狼,这是故事的开端。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户感到害怕,把骨头投给狼。

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

屠户再次扔了一块骨头,后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前面的那只狼又跟上来了。

骨头已经没有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第二段:

写屠户惧狼,这是故事的发展。

  屠大窘(jiǒng),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shà

n)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dān)眈相向。

  屠户感到处境困迫,担心前面后面遭受到狼它们的攻击。

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一样。

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卸下担子拿起屠刀。

两只狼都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第三段:

写屠户御狼,表现屠户情急之下的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也是故事的转折,屠户开始由被动转为主动,双方形成相持局面。

  少(shǎo)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mí

ng),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