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5篇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997656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5篇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5篇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5篇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5篇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5篇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5篇Word下载.docx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5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5篇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5篇Word下载.docx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2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感受天平的平衡现象,悟出等式的性质变化。

在学习中,我以多媒体中天平的平衡来呈现等式的性质,学生能直观形象的理解性质,平衡的条件是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少相同的重量,才能保持平衡。

但具体到方程中应用起来学生感觉活动是获取真知的有效途径,通过以上的活动,学生可以很顺利地得出结果:

天平的两侧都加上相同的质量,天平仍平衡。

二、等式性质解方程——初步感悟它的妙用

在课堂上学生对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感到很陌生,在他们原有的经验中更喜欢用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来解,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的优越性,从而养成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的习惯。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其实学生是非常主动的,他们总觉得天平能启发着他们去解决这么神奇的方程,孩子们对方程都有一种难以割舍的好奇心。

新课程的改革,使得小学的知识要体现与初中更加的接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简易方程”中进行了一次新的改革。

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据天平的原理来进行解答,也就是说要通过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这一方法虽然说让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质的东西,但是也让我感到了许多困惑

1、从教材的编排上,整体难度下降,有意避开了,形如:

45—某=2324÷

某=6等类型的题目。

把用等式解决的方法单一化了。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较熟练地利用等式的方法来解方程,但用这样的方法来解方程之后,书本不再出现某前面是减号或除号的方程题了,学生在列方程解实际应用时,我们并不能刻意地强调学生不会列出某在后面的方程,我们更头痛于学生的实际解答能力。

在实际的方程应用中,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

很显然这存在着目前的局限性了。

对于好的学生来说,我们会让他们尝试接受——解答某在后面这类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号二边同时加上某,再左右换位置,再二边减一个数,真有点麻烦了。

而且有的学生还很难掌握这样方法。

2、内容看似少实际教得多。

难度下降后,看起来教师要教的内容变得少了,可以实际上反而是多了。

教师要给他们补充某前面是除号或减号的方程的解法。

要教他们列方程时怎么避免某前面是除号或减号的方程的出现等等。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3

开学两周了,经过开学后的适应,教学工作已经逐步进入了正常轨道。

其实说是适应,只是我的适应,孩子们并没有表现出所谓的"

开学综合征"

,开学近两周他们都表现得很棒!

本来刚开学,担心孩子们收不回心来,一直布置很少的一点家庭作业,甚至有时候只是布置预习而已。

当然,这样做也许也确实让孩子们能逐渐进入学习状态,避免出现开学倦怠或反感情绪。

在知识方面,原来担心孩子们对方程会有不适应或抵制情绪,结果孩子们都表现不错。

方程解法的繁琐并没有让孩子们感到厌倦,因为虽说解方程书写步骤较多,但规律明显,顺向思维不需要过多的思维过程,抓住关键词列方程就迎刃而解了。

最近主要的问题是形如12-某=5或56÷

某=14这样的方程,用等式的性质来解很别扭,而用传统的方法又怕孩子混淆。

其实这个问题教材在设计时早有考虑,原则上这种类型的方程不做要求,因此课本上并没有出现这样的题目。

但孩子们在解决问题时自己会列出这样的方程,只好临时先提醒孩子尽量避免列出某在减数或除数位置上的方程。

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要刻意回避这种问题,而是考虑到孩子们对现在的方法还不够熟练,不宜教给他们另外一种全然不同的解法,这个问题且等孩子们熟练掌握了解方程的方法后再说吧!

反正教材是不要求做这种题的。

还有个问题就是在解决问题时,算术方法与列方程的选择。

最近一直在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所以孩子们想当然地每道题都列方程解答。

教材上虽然有一道题目是指导孩子体验理解用算术方法与方程方法解决问题的区别,能直接套用公式或顺向思维列式的就直接用算术方法解决比较简捷,用逆向思维考虑的问题可以用方程解决比较简捷。

可能是由于初学,或者因为没有养成认真分析数量关系的习惯,孩子们在这方面还比较困惑,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指导孩子们逐步理解和掌握。

慢慢来,不要急。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4

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究新知识,效果较好。

出示例题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

①你是怎样理解图意的?

②你是如何列方程的?

③你是根据什么解方程的?

④怎样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

然后班交流讨论,展示学生的练习。

指名回答,说说自己的分析。

你对他的分析有什么要问的吗?

教师总结解题关键。

教学例3时,让学生观察、分析,这道题与前面的练习题比较有什么区别?

这道题可以怎样解?

(先小组交流后个人解答)学生找出解题关键,培养一题多解的习惯与能力。

最后让学生做全课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

解方程的关键是什么?

充分练习,进行思维训练,设计有趣的习题“帮小兔找家”:

4某-12=203某=15某+7=152某+3×

2=16

18-2某=215÷

3+4某=25

巩固知识,激发兴趣。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5

学生经历由天平上的具体操作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能用等式的性质(天平平衡的道理)列出方程,对于解比较简单的方程,学生并不陌生。

比如:

某+4=7学生能够很快说出某=3,但是就方程的书写规范来说,有必要一开始就强化训练,老师规范的板书,以发挥首次感知先入为主的强势效应,促进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形成。

对于稍复杂的方程要放手让学生去试一试,这样就可以使探究式课堂教学进入一个理想的境界。

不难看出,学生经历了把运算符号+看错成了-,又自行改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紧张、焦急、期待,成功的感觉,这时的数学学习已进入了学生的内心,并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真正落实了《数学课程标准》中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的目标,在这个思维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情感体验和发现错误又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老师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也体现在耐心的等待,热切的期待的教学行为上,老师的教学行为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气息,微笑的脸庞、期待的眼神、鼓励的话语,无时无刻不使学生感到这不仅是数学学习的过程,更是一种生命交往的过程,学生有了很安全的心理空间,不然,他怎么会对老师说老师,我太紧张了,这是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和自己不安的复杂情绪的表现。

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如果在课堂中多一些耐心和期待,就会有更多的爱洒向更多的学生,学生的人生历程中就会多一份信心,多一份勇气,多一份灵气。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6

在通读教参时我初步感受到:

简易方程太容易了,学生一学肯定能掌握好。

本单元引入等式性质进行教学解方程的方法,简单的一句话,只要记住同加、同减、同乘、同除就行了,这有什么难的。

正如我所想的,聪明的学生一学就会,并且掌握的很好,但学生是参差不齐的,一小部分学生通过月考可以看出来,他们掌握的还是不好。

怎么了?

讲了一遍又一遍怎么还没掌握住?

不行,我还的从类型与多加练习下手,就不相信他们学不会。

接下来我就把方程总结成六种类型,每组每天出一道题,课前三分钟做完。

刚开始肯定是做不完的,就利用上课的一点时间让学生做完。

一天一天过去了,通过批改发现孩子们进步了、掌握了。

我反省到:

看来数学不能只站在某一个点上做“井底之蛙”的狭隘的教学,教师不仅仅从本单元、本年级、本学段和小学范畴内分析把握教学内容,更应该从学生发展和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意识上把握教学内容。

在课堂上学生多次通过观察就发现未知数的值是多少,但却还要把烦琐的过程写出来。

例如:

某+1.2=8,根据等式的性质,学生很容易发现两边同减1.2,得出某=6.8。

写出过程是:

某+1.2=8,

解:

某+1.2-1.2=8-1.2

某=6.8

在写过程时学生习惯根据加、减、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来写,面对如上的繁杂过程接受的缓慢,无奈。

本单元的教学使我对新教材和新课标又加深了认识,也许当完整的教学完本单元的知识时又会有新的理解和收获。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7

长期以来,小学教学简易方程时,方程变形的依据总是加减运算的关系或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到了中学又要另起炉灶,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来教学解方程。

小学的思路及其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对中学代数起步教学的负迁移就越明显。

因此,现在根据《标准》的要求,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

这就较为彻底地避免了同一内容两种思路、两种算理解释的现象,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教学反思《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通教材的老师也主张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形如某+a=b与某-a=b,a某=b与某÷

a=b一类的方程,学生方法掌握起来比较简单。

但写起来比较繁琐。

然而遇到a-某=b、a÷

某=b的方程时,由于小学生还没有学习正负数的四则运算,如果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变形的过程及算理解释比较麻烦;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根据现实情境从顺向思考列出某当作减数、当作除数的方程,要学生学会解这些方程,是正常的教学要求,这是不应该回避的,否则,我们的教学就会显得片面和狭隘。

于是,我又要求学生遇到某当作减数、当作除数的方程时,要求学生会用减法和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做。

但是,我发现这让有些孩子无所适从。

我现在感到很困惑,我们到底怎样做才是合理得呢?

恳请各位老师指教。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8

很多时候,我们大人都喜欢用方程来解题,这固然是因为到了中学大量学习了各种各样的方程,一元一次,一元二次,二元一次等等,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方程对解题思路的解放,列算式解决实际问题时,解题思路常常迂回曲折,而他从根本上让学生脱离了繁琐的思路分析,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解题思路往往直截了当,降低了思维难度,它让学生从一个简单的思路——找等量关系来解题。

所以说,这个单元的知识如何教好,从而让学生学好是非常重要的。

一、用字母表示数要注意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用字母表示数是学生学习代数初步知识的起步。

在算术里,人们只对一些具体的、个别的数量关系进行研究,引入用字母表示数后,就可以表达、研究具有更普遍意义的数量关系。

可以说,学习代数就是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开始的。

对小学生来说,从具体事物的个数抽象出数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而由具体的、确定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可变的数,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

而且,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解发展到列出方程解,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而在老师们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在进行用方程解题时格式非常重要,因此往往老师们教学时都会特别强调格式。

可是从学生的后续学习来看,我慢慢发现,其实在教学这一部分知识时,老师要注重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也就是说要加强对学生的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的训练,也就是写代数式的训练。

因为这是列方程的基础。

所以,在这里教师一定要向学生强调并反复练习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让学生明白以往学习的所有数量关系在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中都能用到。

如:

原来有100元,用掉某元,一样的要用减法求还剩下多少钱,买了3个练习本,每个A元,一样的用乘法来求一共要多少钱。

让学生在这样的大量的练习和强化中,知道含有字母的式子的数量关系和以前是一样的,只是现在所用的符号不一样,其实,从广义上来讲,字母是一种符号,数字也是一种符号。

二、注重方程的意义的教学。

方程是什么,教材中是这样说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其实,这只是从方程的表现形式来给方程下定义。

也就是说,从表象上来说,如果一个式子是一个等式,并且含有未知数,我们就说这个式子是方程。

但是,从数学的本质上来说,方程的意义是什么呢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熟练地列方程解决问题,那么,在你列方程解决问题时,你每次抓住的核心是什么呢是等量关系。

所以,方程最本质的教学意义应是同一个量(或相等的量)用不同的形式去表达。

但很多时候,老师们在教学方程的意义时,往往只研究了方程的表面形式,也就是书上所说的: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所以,老师们一般都是从等式入手,让学生在认识等式的基础上引入未知数,然后告诉学生,象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这样一节课教下来,学生除了会判断一个关系式是不是方程,还知道了什么呢这样的学习对于后面的列方程解决问题真的有帮助吗我想,每个人静下心来想想,应该都会有答案。

三、解方程的教学时不要被以前的教材编排所影响。

新教材对于解方程的安排是变动非常大的。

以前我们是根据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方程。

一开始时,还不和学生说解方程,叫求未知数某。

而现在的教材编排时是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当然,在教材上并没有归纳出等式的性质,毕竟,在学生的小学阶段,只要让学生明白,在等式的两边同时加、减、乘和除以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等式的性质。

从学生的学习上来看,我觉得学生是比较容易接受这种方法的,特别是比较简单的方程,学生只要明白了要把谁抵消,怎么抵消,基本上问题不大。

不过,到了稍微复杂的方程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也许是我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因为总是考虑到学生不喜欢列方程(以往的学生都有这个问题,可能就是觉得方程的格式繁琐,好像步骤也不少,学生总不喜欢),所以,我就想怎么让学生少写点字,所以,在具体的书写格式和步骤上,和教材稍微有点不同,我没有象教材那样写出怎样应用等式的性质的那一步,而是让学生直接写出这一步的结果,以至于到了后面,有部分学生就出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象5(某+3)=55这样的方程,学生掌握得比较差,也可能是学生在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时,还是没有很好地建立这样的一个式子是一个整体,表示一个数量这样的概念,尽管也进行了一些强调。

另一个方面就是具体的步骤可能也对学生有影响,所以,我个人认为,可能让学生按照书上的步骤来写尽管麻烦一点,但对于学生理清思路可能更有帮助。

总的来说,我觉得简易方程这个单元,只要让学生有很好地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的基础,再加上对方程的本质意义有清晰的理解,知道怎样解方程,其他的应该都不是问题,毕竟,上面的这些都是为列方程解决问题打基础。

基础打好了,后面的问题就都能能迎刃而解了。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9

《解方程》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和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新课程的解方程一改以往的由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引入方法,运用更能让学生明白的天平平衡的原理来引入,《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解题的基本原理从未改变——等式的基本性质,即:

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除以或乘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方程的两边仍相等。

这节课内容不是新内容,但方法却是新方法,我认为设计教学时应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放到例题1的后面引入,能使学生对概念理解更充分,印象更深刻。

教学中我先利用课件演示了天平两端同时加上或减去同样的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天平任然保持平衡,目的是让学生直观感受天平保持平衡原理,为学生迁移类推到方程中打基础。

然后出示例1,让学生列出方程某+3=9,用课件演示某+3个方块=9个方块,提问:

“如果要称出某有多种,改怎么办?

”,引导学生思考,只要将天平两端同时减去3个方块,天平仍平衡,得到一个某相当于6个方块,从而得到某=6。

你能把称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大部分学生快速的写出了我想要的答案:

某+3-3=9-3,于是我问:

为什么方程两边要同时减去3,而不减去其它数呢?

学生沉默,终于有两双小手举起来了,“为了得到一个某得多少”,我又强调了一遍,我们的目标是求一个某的多少,所以要把多余的3减去,为了不耽误更多的时间,我没有继续深入探究。

接下来教学例2,同样我利用天平原理帮助学生理解,在学生说出要把天平两端平均分成3分,得到每份是6的基础上,我用课件演示了分的过程,让学生把演示过程写出来,从而解出方程,教学反思《《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总结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质:

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除以或乘上同一个不为0的数,方程两边仍然相等。

当学生的解题方法得到了教师的肯定,让学生明白这种解题方法的优缺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按理说,只要稍加类推,学生应该能掌握方程的解法。

但接下来的练习却大大出人意料,除了少数成绩较好的学生能按照要求完成外,大部分几乎不会做,甚至动不了笔。

问题出在哪里?

经过认真反思总结如下:

一是从天平过渡到方程,类推的过程学生理解不透,天平两端同时减去3个方块,就相当于方程两边同时减去3,这个过程写下来时,要强调左右两边原来状态保持不变,要原样写下来,如果这样的话就不会造成有的学生不会格式;

二是对为什么要减去3讨论不够,虽然有学生回答上来了,我应该能觉察出学生理解有困难,课件和天平能让学生懂得方程两边要同时减去相同的数,至于为什么这里要减去3却还似懂非懂,如果当时举例说明也许很有效果,比如:

某-3=6,我们该怎么办呢?

学生通过对比讨论,就会发现我们要求出一个某是多少,就要根据方程的具体情况,若比某多余的就要减去,不足某的就要补足,这样效果肯定好些。

三是备学生环节出现差错,这部分内容应该不难,但学生的现有基础是确定教学方法的基础,从教学效果看,我明显做的不够。

四是教学内容确定不恰当,本来我是想,上公开课要有一定的容量,就把例1和例2放在一起教学,既有加减,又有乘除的,只教学加法和乘法的,减法和除法的解法,让学生通过迁移类推的方法的解决。

由于我班学生是本期从各个地方转来的,基础参差不齐,而且整体水平较差,因此安排两个例题有难度。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0

今天早上在库沟小学听了张福华老师的《简易方程的整理和复习》这节复习课。

这是我第一次听复习课,以往只是从教学策略上了解复习课的教学流程,当今天真真正正的倾听了一节复习课后,感受颇深,所学甚多,只奈何有言吐不出,下面就简单说一些听完这节课的体会。

首先,张老师的语言简练干脆,善于利用名言名句。

在课的开始,大屏幕上就展示出了俄国乌申斯基的一句话:

“装着一些片段的,没有联系的知识的头脑,就像一个乱七八糟的仓库,主人从那里是什么也找不出来的。

”这句话的展示,让学生一下子就了解了整理的重要性,也了解了这节课的目的所在。

在回顾整理,构建网络这一环节,张老师在让学生自己看课本例题的知识点时又说了一句“不动笔墨不读书”,提醒了学生看例题时可以适时的进行批画,将遗忘的知识点突出显示出来。

在课的最后又课件展示了韦达和爱因斯坦的名言警句。

其次,目录归纳知识点,清楚明了。

我想所有的老师都会头疼复习某一单元或某一册课本时知识点的归纳,只奈何没有更好的方法可以把所有知识点系统的展现给学生。

本节课张老师的`方法让我眼前一亮,目录展示法,让所有知识点的区别和联系清楚的摆了出来,方便了学生的回顾和整理。

最后,练习充实有趣,层次分明。

闯关形式的练习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

在一,二,三的闯关中,依次将基础知识点,重难点进行了练习,稳固。

学生在回答闯关的答案时,张老师经常会问一个为什么,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再回顾。

例如,在一名学生回答b某8等于8b时,问为什么不是b8?

在学生回答a某a=a的平方时,问为什么不是2a看似不经意的询问,却巩固了细微处的知识点。

当然,张老师的课还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例如,创设了有效地复习情景,亲和力强,能及时唤起回忆,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等等。

通过这节课,让我更清楚的了解了复习课的教学模式,对以后上好复习课有了更多的信心。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1

在以前人教版教材中,学习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而今的人教版教材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借用天平使学生首先感悟“等式”,知道“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这样就能从真正意义上很好地揭示方程的意义,进而学会解方程,还能使之与中学的移项解方程建立起联系。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学习中,我以天平的平衡来呈现等式的性质,学生能直观形象的理解性质,平衡的条件是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少相同的重量,才能保持平衡。

但具体到方程中应用起来学生感觉比较抽象,我引导学生在反复操作中理解加、减一个数的目的和依据。

我在天平的左侧放5克砝码,右侧也放5克砝码。

(抛砖引玉)

2、学生亲自动手反复不断的进行操作。

(学生动手操作)

在此基础上,我再做进一步的引导。

活动是获取真知的有效途径,通过以上的活动,学生可以很顺利地得出结果:

3、教师:

请同学们都想一想,如果天平两侧都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会出现什么现象你能列出几个这样的方程吗(学生同桌之间通过充分地交流,反馈交流结果,学生得知,如果我们把天平作为一个等式(当天平平衡时)的话,等式的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通过引导,学生能完全得出了等式的性质。

最后我们通过学生自己的整理和总结,把以上发现的性质合二为一。

得出:

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二、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初步感悟它的妙用

在课堂上学生对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