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认识分析文档格式.docx
《对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认识分析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认识分析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活方式、审美情趣的自由。
人的价值或者说生命的价值是多层次、多侧面的
不能仅以社会的认可度来衡量。
比如爱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这就
是一种个人价值观。
梁山泊与祝应台他们的死对社会来说可能是没有多少价值
的但对于他们个人来说则是极大地实现了个人的价值。
社会对于这种个人价
值观即使不提倡也不应完全否定。
有人喜欢探险甚至为此失去性命你很
难说他为社会作出了多大贡献但对于他们来说是实现了自我。
强调个人价值
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应当注意的是不能因此得出这样
的结论个人贡献越大则个人价值越高贡献越小则个人价值越低。
一个将
军和一个士兵对于战争胜利的贡献有大有小但是在尊严面前他们个人价值
是平等的。
在生活中大部分人是在实现自我价值也就是个人价值。
但是这并不是说
放弃了社会价值的实现可能有些人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为社会做出来些
许贡献这也是为实现社会价值迈出的一小步。
每个人对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
理解不同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去实现社会价值。
社会价值体现在个人价值
中只有个人价值得以实现的时候才能更好的去实现社会价值。
所以我们要努力
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只有个人价值得以实现的时候社会价值才会变得更有意
义。
通过劳动引导孩子学会自立本文标签:
孩子劳动/自立/早期教育/家庭教育 从教育的角度讲,劳动对于培养独生子女的健康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个不爱劳动的人是难以自立的。
有一篇短文讲到,蛾子破茧而出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于是有好心者为之剪破茧壳,谁知,未经破茧之苦的蛾子却不会飞。
原来,蛾子破茧时翅膀充血,撞来撞去练就了力量,长硬了翅膀,这才能飞翔。
这个事实给人很深刻的启示:
既然我们不能代替孩子成长,就不能为其免除自立的痛苦,否则,纵有辽阔的天空,孩子也不会飞翔。
我的女儿孙冉在这方面有很深的体会。
她曾两次赴日民宿,曾做过关于自立方面的调查,她在《成长悟语》一书中写道:
扶美子家并不很富裕,一家五口人的生计主要依赖当记者的父亲,简单的三室一厅的公寓还是借钱买下来的,至今尚未还清债务。
姐弟三人挤在一间屋里学习和睡觉。
我在她家民宿时,大弟弟雄一和小弟弟健志就把睡觉的地方让给我,自己睡到了客厅的硬地板上。
她家里本来处处节省,对我却非常慷慨,不但带我四处游玩,还怕我吃不惯家中的口味而频频外出吃饭。
20岁的扶美子是家中的老大,个子不高,有着日本人中少见的健康黑发,面色红润,眼睛炯炯有神,是一个非常坚强,真诚且可爱的女孩子。
2000年8月赴日民宿的同时,我在做一项中日中小学生勤苦状况对比研究项目。
扶美子姐弟三人正好符合我访谈对象的要求,他们的观点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同年龄段的日本青少年。
我问:
“你们怎么看待劳动呢?
认为它是美德还是挣钱方式?
”扶美子认为劳动就是一种挣钱的方式,比如打工,但同时又可以交到好多朋友。
的确,扶美子打工多年,这其中的感想可以连说一整天。
她的学费、零用钱,甚至去中国的20万日元费用全部出自自己劳动的一双手。
高中时候她就开始在花店、料理店等地方帮忙,另外还要外出打工到很晚,辛苦异常。
但她似乎对这种自食其力的生活方式很满意,很少抱怨。
可是在我看来,这种生活简直无法想象。
我想,中国的父母绝对不会这么狠心的。
然而,这种生活确实培养了扶美子自立坚强的性格,我很佩服她。
某报报道:
上海市某区评选优秀学生,从28000名中学生中挑出了17名候选人。
然而,当17名候选人从考场门口走过,脚踩测试者有意扔在门口的扫帚和抹布时,却没有一个人把它们捡起来。
这种现象是偶然的吗?
这种现象并非偶然。
《北京青年报》曾经做过一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
调查结果表明,85.7%的孩子认为劳动没有必要,其中32,3%的孩子没有劳动习惯,37.2%的孩子不知道怎样才算劳动。
越来越多的18岁外国青年走向独立,而能做到这一点的中国青年寥寥无几,因为中国的父母们是世界上最善良最无私的父母,尽管有的父母贫穷却也竭尽全力。
他们连让孩子吃一点苦都不舍得,何谈让孩子18岁离开家庭,走向独立?
的确,有许多父母在补偿心理和望子成龙心理的驱使下,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最看重的也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任何家务都不让孩子做。
哈佛大学的一些社会学家、行为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对美国波士顿地区456名少年儿童所做的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发现:
爱干家务的孩子比不爱干家务的孩子平均收入要高出20%左右,并且他们的夫妻离异率和心理疾病患病率也比较低。
在德国,人们早已注意到劳动对孩子的重要性,所以他们把孩子的劳动明明白白写到了法律里。
据媒体报道,德国的法律明文规定:
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做家务。
6—10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餐具、收拾房间、到商店买东西;
10~14岁的孩子要在花园里劳动、洗餐具、给全家人擦皮鞋;
14~16岁的孩子要擦汽车和在花园里翻地;
16—18岁的孩子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间大扫除。
从教育的角度讲,劳动对于培养独生子女的健康人格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调查中有两个重要的发现:
一、独生子女劳动时间越长,其独立性越强;
二、独生子女从事劳动的时间越长,越有利于形成勤劳节俭的品德。
看来,自立并不是家庭教育中可有可无的小事。
自立能力之所以被称为众多能力之首,主要是因为自立是人的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
有了自立能力的人,才懂得独立思考,才能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做出自己的选择;
有了自立能力的人,才能够具有创造精神,才能够做出与众不同的事情。
自立者强,自强者脚下必有路。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让孩子独立成长?
我的教育建议是:
让孩子学做家务。
专家们认为,让孩子从小做些家务,可以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珍惜劳动成果,珍重家庭亲情,尊重他人等品质,他们长大以后自然比那些“四体不勤”的孩子更有出息。
对中国孩子来说,什么才是合适的家务劳动呢?
我向父母们介绍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研究制订的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有关标准:
1.自己整理衣物和床位。
主要是教会孩子穿脱衣服,把衣服摆得整齐,学会叠被,逐渐学会整理房间;
2.学会安排课余生活。
主要是让孩子们养成回家主动做作业的习惯;
3.指导孩子学会收看电视、收听广播节目;
4.让孩子学会随天气变化安排衣着;
5.学会准备简单的食物。
主要是协助父母做饭前的辅助劳动,学会做简单的饭菜,学会识别食物保质期;
6.学会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
主要是让孩子自己洗头、洗脚、洗小件衣物,逐步学会使用洗衣机;
7.让孩子自己独立上下学,独立出行;
8.让孩子购买简单物品。
不给孩子任性的环境。
如果父母们总是让孩子由着性子去做事,那么他就很容易任性、撒娇。
如果您觉得孩子的要求是不合理的,就一定要说“不”,不能迁就孩子,更不能屈服于孩子。
一、背景提示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但现在一些家长总是宠着、惯着孩子,什么活儿也不让做,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成了名副其实的“公子哥”“娇小姐”。
在小学校的门前,经常会看到一群家长在门外等候,看到孩子走出来,有些家长首先接过的是孩子肩上的书包,然后背到自己身上。
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看到孩子都很大了,家长还要一勺一勺喂孩子吃饭,帮孩子穿衣,替孩子系鞋带,洗脸水倒好,牙膏挤好,甚至袜子、内衣内裤都是家长给洗。
这样的事情在生活中太多太多了,已经分不清究竟是孩子的事情,还是大人的事情。
在一次参与(生存技能)冬令营中发现:
相当多的孩子平时缺乏家务劳动。
表现为:
不会叠被子,晚上和衣而睡,而不用被子;
不会挂纹帐,睡觉时任由蚊子叮咬;
不会洗衣服,连续几天不洗衣服;
不会做小家务,缺乏自理能力;
整天以泪洗脸等。
我们也经常会听到一些家长说:
“孩子,你只要把书念好就行了,其他的事你都不必管。
”“去去去,写作业去,这事不用你做!
”父母过多的爱心与善意,阻止了孩子做家务的热情,影响了他们的独立性、责任感及克服困难的能力。
我记得“爱劳动”是小学校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五爱”的教育内容之一,而且在小学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规范之一也是爱劳动,可见,孩子对劳动的态度,对劳动人民的态度是品质形成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而这种教育不能光靠理论的说教,更多的是孩子通过自身对劳动的体验而产生的,如果孩子缺乏基本的劳动锻炼,就不会懂得劳动果实的意义。
二、案例
从2004年6月开始,美丽冰城哈尔滨的一个早市上,又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对高鼻梁、蓝眼睛、讲着一口地道中国话的俄罗斯父子在吆喝着卖馅饼。
不要以为他们做这种小本生意是为了养家糊口。
实际上,身为父亲的俄罗斯侨民沙克金是哈尔滨一家汽车修配厂老板,拥有几百万资产。
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和儿子一起,起早贪黑地挣这点“小钱”呢?
原来这是生活在中国的外国父亲在对儿子实施一种独特的教育理念。
沙克金是生活在中国的俄罗斯侨民,尽管当年的他和许多中国家庭一样,生活过得并不富足,当他还是对儿子提出的各种要求尽量给予满足,在家里也从来不要求孩子做家务,他觉得这是对儿子爱的一种表现。
所以,导致儿子从小养成自私、不懂关爱他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
随着孩子年龄渐渐长大,问题也越来越多,但沙克金想,树大自然直,孩子嘛,长大了也许就会懂事了。
然而,事情并非沙克金想的那么简单。
在儿子8岁时,沙克金抱着回国寻根的愿望,带着妻室踏上了俄罗斯的土地。
刚到俄罗斯,儿子对什么都好奇,每天都快快乐乐的。
但新鲜劲儿一过,孩子就觉得日子不如意,因为俄罗斯的孩子每天放学后都要帮助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自然没有时间玩耍,所以在这个国度里没有人陪他玩,使得他整日情绪低落。
而沙克金看到自己阔别多年的国家,看到自己的邻居、朋友的孩子都那样勤劳、热情、彬彬有礼、他决定,今后不能再娇惯和溺爱孩子了,必须想给小树剪枝一样,修剪掉他的缺点和毛病,让他健康成长。
否则,惯子如杀子啊!
回到哈尔滨后,沙克金规定儿子每天都要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在儿子13岁的暑假,还把儿子送到自己的汽车修配厂打暑期工,并吩咐厂里的师傅不许对他进行优待。
在儿子再大一点,和儿子一起到大街上卖馅饼,于是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如今,在沙克金的言传身教下,孩子已经完全摒弃了依赖父母的不良习性,他打算,等赚到一定数量的钱后,开一家专营俄罗斯风味馅饼的店铺,将来开连锁店,把俄罗斯风味馅饼卖到哈尔滨以外的地方去。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父母的意识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多么重大的影响。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千万不能忽视从小训练孩子做家务这样的“小事”,它对孩子的成长乃至一生息息相关。
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些社会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对波士顿地区456名少年儿童做了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发现,美国小学生每日劳动的时间为1.2小时,中国小学生每日劳动的时间为0.2小时。
而爱做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做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后的失业率为1:
15,犯罪率为1:
10,平均收入高出20%,此外,离异率、心理疾病患病率也较低。
因此,做家务不仅仅是简单地让孩子帮忙分担一点劳动,更是为了他今后的幸福生活。
三、孩子做家务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孩子从小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就会在不断地实践中认识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应该承担一份家务劳动。
渐渐地就对家庭产生一种责任。
这种家庭责任感也是以后社会责任感的基础。
(二)有利于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好品德。
劳动,是创造和获取物质财富的根本途径;
劳动,是谋生的基本手段。
孩子缺少了对劳动的亲自体验,就很难了解父母的艰辛,也不会了解物质财富是需要人去创造、去付出才能获得的。
孩子就不会珍惜劳动成果。
(三)有利于锻炼孩子的意志和毅力。
孩子在家务劳动中,就会亲身体会到劳动是需要付出体力的,如果能够在自己有限的能力之内坚持做完,收获了成功的同时,也锻炼了意志和毅力。
(四)有利于孩子养成勤劳的品质。
我们培养孩子的方向是什么?
是能力。
如果我们是爱劳动的人,不管走到哪里都会受到别人的欢迎,反之,就不会博得别人的好感。
孩子从小参加家务劳动,会养成勤劳的品质。
(五)有利于孩子掌握劳动的技能。
大家都深知熟能生巧的道理,大家也知道掌握一项技能是需要时间的,孩子亦然。
孩子掌握了一项劳动技能,也是掌握了生存的能力。
(六)有利于增强孩子的智力。
孩子学做家务,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家庭是个小社会,家庭生活的内容涉及到各种知识。
许多孩子的小发明、小创造、大多是在家务劳动的实践操作中受到启发而产生的。
多做家务,肯定有利孩子的智力开发。
(七)有利于增强孩子的体质。
孩子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做一点家务,正是一种积极的休息,不但可以通过改变活动形式来调节大脑机能,而且有利增强体质促进健康。
(八)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家务劳动,也需要与外界交往。
如采购、邻居往来、公益事务等。
让孩子去做这些事,孩子会逐步学会怎样与他人打交道,提高交往能力。
交往能力,是孩子今后独立生活不可缺少的能力。
(九)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审美情操。
美,来自生活,来自劳动。
审美情操,来自生活实践的体验。
房间居室不经常打扫布置,就不会有居室环境的美;
待人接物不妥当,就感受不到与人交往的行为美;
懒惰笨拙,就无法体会到劳动创造的成果美。
孩子的审美情操,就是从家务劳动,从经常的具体的洗涤、打扫、整理、布置、帮助他人、关心他人等实实在在的劳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
高尚的情操,非一日之功,不会一蹴而就;
要靠长期的熏陶和培养。
(十)有利于调节家庭气氛,和谐家庭关系。
孩子分担家务之后,亲身体验到家务劳动的繁杂,才会体会到父母终日辛苦操劳的不易,才会真正感受和珍视父母平日尽量不让孩子做家务的良苦爱心。
同时,父母和孩子共同做家务,也会给家庭带来一种融洽、和谐、欢乐的气氛
(十一)可以让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
研究表明:
当人在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时,脑子里氧气最充分。
成人一次注意力只能集中50分钟,因此不能让大脑连续学习几个小时,这样效率就会降低,还会造成神经衰弱。
而人在劳动和运动时,思维部分是休息的。
应该是学习45分钟,劳动或锻炼15分钟,每天累计劳动或运动量至少一小时,这样会使学习更有效率。
(十二)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个直接作用于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可以提高孩子的数学和物理的学习能力和语言逻辑能力。
(十三)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
一个人的家务劳动能力强,生活技能也高,独立生活能力就强,从而对生活充满自信心,能独立面对各种困难,许多青年人生活能力差,缺乏自立意识和能力,所处环境稍有变化,就很难适应,究其原因,其中主要是从小缺乏家务劳动锻炼。
四、孩子不干家务活的家庭教育成因
(一)家庭劳动启蒙教育的不足,使孩子错过了劳动教育的最好时机。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事,两三岁的幼儿看到家长做什么,也跃跃欲试想动手去做,可是家长或是给孩子玩具玩,或是让孩子到一边去,不让孩子插手做。
认为孩子做家务、劳动是长大以后的事。
(二)家长的错误思想:
怕孩子累坏,影响发育,不长个。
(三)父母对劳动的看法影响了孩子的劳动兴趣。
在一些家庭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母亲终日劳碌,大事小事全包,父亲却当起“甩手掌柜”,对于母亲的过分挑剔和过于干净,父亲表现出不解,甚至有些反感。
“婆婆妈妈”“没有任何成就感的小事”就成了对母亲的评价。
父母对家务劳动看法的不统一,也会影响孩子对劳动的兴趣。
(四)家长的过分挑剔、追求完美。
孩子对劳动产生兴趣,先是从观察家长的家务劳动开始。
而由于孩子感觉统合能力不足,孩子的手脑不能协调一致,行动也比较笨拙,对劳动的兴趣促使孩子边玩边做。
这时候,孩子的参与往往会把事情弄得更糟。
例如:
擦地会弄一地水,越擦越脏;
择菜会把食用的部分扔掉;
叠被子、叠衣服、洗碗都会弄得一团糟。
有些家长就会责怪孩子,还会当着孩子的面再做一遍。
(五)家长受封建主义思想侵扰,认为男尊女卑,家务活不是男孩子做的事情。
(六)家长过多的爱,扼杀了孩子劳动意识。
例如,孩子想擦玻璃时,父母总是会说“别擦了,小心摔着”;
孩子想拖地时,父母又说“只要你读好书,其他什么都不要做”……就这样,在善意的拒绝中,孩子习惯成自然,最后不做家务成了理所当然。
(七)家长本身就懒惰,孩子没有榜样。
一个孩子说:
我们家现在越来越依赖钟点工阿姨了,钟点工星期天休息,我们家就一团糟,衣服没人洗,脏碗在水池里越积越多,一天两顿速冻水饺。
爸爸妈妈常为谁擦了地板谁没擦,谁整理了房间谁没整理而互相抱怨,他们都觉得家务是负担。
我一个小孩子,怎么提得起兴趣?
(八)隔代教育的溺爱,孩子得不到动手锻炼的机会。
对孩子的爱,尤其在双方老人身上表现得更严重。
含在嘴里怕化了,拿在手里怕摔了,更不会忍心让孩子做一点儿家务。
(九)孩子作业多,成了不做家务的代名词。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有些孩子作业要写到很晚,家长为了让孩子休息好,就不让孩子做家务。
(十)上各种补习班占用了孩子很多课余时间。
不少家长表示孩子没有做家务是因为可以利用的时间太少。
一位母亲就说:
“我的孩子平常上课,早上6点就要起床,晚上11点才写完作业。
周末要上补习班,补习英语和数学。
回到家有时间还要练琴,要为考级做准备。
有时候周末看到他睡得那么香,都不忍心叫醒他,怎么可能还让他做家务呢。
现在的孩子相当一部分都是这样,学特长、上补习班,如果不让他上好像会比同龄的孩子落后一步。
”
(十一)素质教育变成特长教育。
在社会和学校强调抓素质教育的时候,有很多家长的观念走入误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特长教育。
所以,孩子除了完成学校的学习,还要奔赴于不同的特长班,疏忽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
(十二)家长不正确的教育态度:
逼迫。
孩子小时会有对劳动产生兴趣的过程,如果家长抓住这个时机,对孩子进行正确、耐心的引导和帮助,孩子很容易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只是有更多的家长却错过了这个时机。
等到家长有了这个意识,孩子都已经养成懒惰、不爱动手的习惯。
有些家长就开始强迫孩子去做家务,不做不行。
尤其是青春期期间的孩子,越要他去做,孩子越不去做,不仅达不到教育的效果,还会影响亲子感情。
上五年级的小飞最喜欢住在爷爷奶奶家,他说:
“住在奶奶家,奶奶对我可好了,不会早早叫我起床,不会让我干这干那。
”原来,在自己家的时候,小飞的妈妈每天早上6点40分就会把小飞叫醒,叠被子、整理房间等是小飞每天必须自己做的事情。
而在奶奶家,奶奶会把洗脸水调到合适的温度,牙膏挤好,毛巾放好,一切准备就绪才叫醒小飞,小飞也不必叠被子,打扫房间,全部由奶奶一手包办。
奶奶的理由是:
“孩子还小,上学太辛苦,让他多睡一会儿”。
五、指导策略
(一)学前孩子家务劳动教育策略。
1、学前孩子可以做的家务。
给花浇水、松土、施肥、拔草、种植、扣纽扣、系鞋带、拉拉链、给娃娃喂饭、替大人拿东西或递东西、整理衣物、整理碟片、整理玩具。
2、如何保护和调动孩子做家务的积极性。
孩子在两三岁时喜欢模仿大人做事情,看到大人做什么都想去尝试,跟着大人做。
这是孩子正常的对劳动产生兴趣的时期,大人一定要保护好孩子的兴趣与好奇心,允许孩子参与进来,并且要演示给孩子,手把手地去教孩子如何做。
如果孩子没有兴趣做家务,家长也可以和孩子以做游戏的方式一起做家务。
孩子各方面的发育没有完成,手、脑、肢体运动不是很协调,也许越帮大人越惹来更多的麻烦,大人要有充足的耐心和爱心,接纳孩子犯错,因为只有在不断地锻炼中,孩子才能提高做家务的技巧,越来越熟练。
(二)小学阶段家务劳动教育的策略。
1、小学阶段孩子可以做的家务。
小学低年级(一至三年级)的孩子可以引导他们做以下的家务:
清晨整理自己的床,给地毯吸尘,从邮箱中拿回邮件或报纸,给宠物的食盘盛上食物,喂金鱼,擦拭踢脚板和饭桌,擦拭窗台和窗沿,捡起院子里的树叶,整理书包,保持卧室整洁。
小学高年级(四至五年级)的孩子可以引导他们做以下的家务:
装好带到学校的午餐,擦拭家具,吸尘,饭前摆设饭桌,饭后收拾饭桌,把盘子放入洗碟机,烘干盘子,叠好洗干净的衣物,把衣物分类收好,扫地,拖地,把垃圾带到户外。
2、如何引导和调动孩子做家务的兴趣。
如果家长从小就注意引导孩子参与到做家务的行列中,孩子会把力所能及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的来做,并且在这种动手能力的不断提高下,孩子会从中感受到做家务的乐趣,这种教育无疑会在以后的家务劳动教育中是有益有效的。
但是,如果家长错过了对孩子早期教育的时机,或者,孩子在家长长期的关照与爱护下缺少了对劳动的能力与兴趣,家长该如何去引导孩子做家务,培养孩子自理与动手能力呢?
这时候,更需要家长的耐心和引导方法。
不要对孩子要求得太多太细。
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认识到努力劳动的价值,并且我们是希望他们能获得成就感,而不是挫折和失败。
你对孩子完成的工作的评价和反应,会影响孩子对待家务劳动的态度。
时常对他们完成的家务活儿给予赞赏,让孩子从小就明白,操持一个家,这些劳动是必不可少的。
(三)和孩子一起制定家务劳动分工计划。
对于年龄略小的孩子,家长可以依据孩子主动参与劳动的兴趣而适时鼓励,加以引导;
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家长也可以根据孩子的主动性加以引导和鼓励;
但对于一些懒惰不爱劳动的孩子,家长可以和孩子事先做一次关于做家务方面的交流,共同制定一份家务计划,和孩子们共同按计划实施。
(四)有偿劳动或无偿劳动的效果。
现在国内很多的家长学习国外的有偿劳动的教育方法,有的起到了作用,有的没有起到作用,反而孩子以赚得零用钱为目的进行家务劳动,让一些家长哭笑不得。
那么,究竟是有偿劳动好,还是无偿劳动好呢?
首先,我们的家长要在了解自己的孩子基础上,考虑家庭的环境背景,再来决定是否进行有偿劳动。
例如,如果家庭环境优越,孩子平时不缺零用钱,如果家长再以此方法来培养孩子劳动的积极性,是起不到效果的。
又例如,对于四五岁以上的孩子,根据家庭条件,家长适当给孩子零用钱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如果家长不考虑孩子的物质需求,只要求孩子靠劳动得零用钱,这对于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有时也起不到效果。
我们更应该顺应孩子的天性,在了解孩子特点的基础上去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达到了效果,那就是最好的。
其次,如果家长在使用了一定的方法教育孩子后,发现没有起到预想的效果,那么家长要立即终止使用,换一种孩子愿意接受并且不是过分的方式。
再者,如果孩子很容易接受家长的劳动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