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强国系列 综合报告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991132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47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制造强国系列 综合报告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制造强国系列 综合报告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制造强国系列 综合报告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制造强国系列 综合报告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制造强国系列 综合报告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制造强国系列 综合报告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制造强国系列 综合报告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制造强国系列 综合报告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制造强国系列 综合报告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历史表明,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的主力军。

美国在十九世纪中后期按部门分类产值所占比重计,制造业的比重已大幅增长到占国民经济主要地位。

英国的工业革命、日本的出口导向政策和德国的卡特尔组织等,无不都针对促进制造业的发展、提高制成品生产能力的。

英、美、德、日等发达国家当时的工业化都是制造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不断增大且产业结构不断演进的过程,制造业在本国处于产业的中心地位、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世界基本都处于当时全球制造业价值链的高端。

由此可见,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并不断提升它们的装备和生产技术水平,要实现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目标是不可能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通讯和互联网的发展,科学技术在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以知识创造、发明创新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以美国为代表的“新经济”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挥作用的重要证明。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于国家和地区来说,具有战略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产业转移已成为国家间经济活动的重要形式,而产业转移规律是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先是技术先进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落后国转移,随之则出现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低端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趋势。

在这样一个技术梯度转移过程中,技术落后国家如果不注重自主开发,努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升级,在产业分工中就将长期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地位,成为依靠“技术输入”的受控制国,其工业化进程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三)工业化进程中应重视和加速制造业转型升级

世界工业化发展的历史表明,工业化的过程,就是伴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的过程,就是不断淘汰衰落产业、加强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实现主导产业的合理转换、扶持和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也是产业结构演进作为提高资源转换效能和效益的过程。

从已完成工业化的国家的发展道路看,市场竞争加剧和产业技术进步导致部分产业和企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同时—些产业也被淘汰出局。

大规模产业重组、生产要素大幅度调整是工业化过程中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发展必然要经历的阶段。

因此,我国在实现新型工业化、走向制造强国的进程中,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第一,利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第二,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淘汰掉能源资源消耗高、污染严重的产业,积极扶植资源节约型、技术先进型企业。

(四)合理利用资源、防止环境污染,重视绿色低碳、节能减排

美、欧、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都曾经历“倒U形”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而我国在制造业发展进程中也存在着资源和能源的严重浪费,和先行工业化国家经历过的一样,现在也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尖锐矛盾。

因此,必须总结各国工业化发展中的经验教训,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采用清洁生产技术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应采取经济手段和技术手段相结合、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重视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等一系列措施推动制造业绿色集约化发展,加强对污染的治理,全面推进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五)适度把握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并规范市场机制,积极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培养大企业和知名品牌的同时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

通过对各国工业化强国之路的分析,不难看出,每个国家都选择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德国、日本坚持政府对新技术新产业的引导作用;

韩国通过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来保证工业化顺利进行;

而英国和美国则是充分发挥并深化市场机制使工业化得到了迅猛发展;

中小企业在日本、英国、美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韩国则主要注重对大企业及国际品牌的培养,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内迅速实现工业化,创造了“汉江奇迹”;

这些立足于基本国情的成功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

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关键是如何在适度把握政府宏观调控力度的同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

另一方面,近几年我国虽然在制造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政府如何为企业提供更为公平良好的市场环境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在这方面,世界工业发达国家都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先例。

因此,政府应当着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大力度培育一批在世界上有较高知名度、较大影响力的大企业;

同时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早日实现工业化。

(六)发展制造业产业集群并进行合理布局

从各国工业化历程来看,布局合理的制造业产业集群为该国实现工业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历史上,无论是日本的京滨集聚区、阪神集聚区,还是美国五大湖区、硅谷地区和128号公路沿线地区以及德国鲁尔区等,都极大地促进了该国制造业的发展,这种产业集群大多是在要素禀赋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实现了大发展,成为全球著名的产业集群区。

这种形式在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禀赋上具有强大优势,更容易吸引高端技术和人才的集聚。

同时,这种集群式的发展,为企业提供了相互沟通、协作和发展配套产业的机会,降低了交易成本,促进了产业发展。

另一方面,产业规模的扩大,吸引了大批劳动力进入,促进了人口的集聚,使所在地区城市发展到相当的规模,有力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协调发展。

我国也应借鉴工业发达国家制造业产业集群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各地的区位优势,对制造业产业集群进行合理布局,促进我国制造业健康有序、高效合理地发展。

(七)促进制造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良性互动发展

我国工业化进程尚未结束,传统制造业仍占据工业主导地位,而制造服务业的发展以及传统制造业的改造升级需求已经日益凸显,因此,制造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既是我国工业振兴进程面临的挑战,也是我国走向制造强国之路的必然选择。

国内外经验已充分证明,作为广义制造业两端的制造服务业与狭义制造业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且一般制造服务业是高附加值环节,如何建立促进制造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机制已成为我国实现工业化、走向制造强国进程中的重要问题。

我国目前制造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并受到相关政策、基础设施、人才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政策手段改变目前现状,是我国制造服务业与制造业实现互动发展的关键。

为此,必须改善制造服务业的外部环境,优化制造服务业的区位和布局,大力促进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融合提供良好契机。

三、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一)近十年来我国制造业取得的成绩

1.规模总量快速增长

我国制造业整体规模快速增长,总量已居世界第一位,很多产品产量也已居世界第一位。

(1)主要经济指标增长情况

2000—2012年,我国制造业取得了快速增长,表1给出了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情况。

表12000—2012年我国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增长情况(按当年价计算)

年份

经济指标

企业数/个

总产值/亿元

增加值/亿元

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利润总额/亿元

从业人员数/万人

2000

144399

73923.77

19396.51

70601.65

2713.65

4461.61

2001

152508

83103.67

21971.28

79067.71

3087.93

4597.32

2002

162172

96854.59

25923.98

92734.68

4097.69

4735.68

2003

181186

127352

34089

124035

6165

4883.81

2004

203617

175283.47

51748.5

163240

8304

5220

2005

251499

217836

60117.99

213844

9704

5935

2006

279282

274571.67

71212.89

270477.85

12811.17

6346.89

2007

313046

353631

87464.95

347890

19622

6856

2008

396950

441358

102539.49

432760

21674

7732

2009

405183

479199.72

110118.5

471869.70

27971.91

7719.53

2010

422532

609558.50

130325.01

606299.61

42550.45

8391.47

2011

301489

733984.01

150597.17

729263.69

47843.1

8053.96

2012

318772

161326.15

805662.29

51708.25

7989.67

注:

统计数据为规模以上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资料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全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统计范围1998年至2006年为全部国有及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

2007年至2010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的制造业企业;

2011年及以后年份为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制造业企业。

由表1可见,制造业总产值由2000年的73924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733984.01亿元,年均增长23.2%;

制造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19396.51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61326.15亿元,年均增长19.31%;

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由2000年的70602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805662.29亿元,年均增长22.49%;

制造业利润总额由2000年的2714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51708.25亿元,年均增长27.84%。

图1是2000—2012年我国制造业总产值、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的直观显示。

由图1可见,这三项指标增长趋势大致相同,2000年到2004年实现快速增长,2004年到2009年增长速度逐年放缓,2009年后呈现反弹回升趋势,2010年后出现小幅回落。

图12000—2012年我国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增长率情况

(2)主要行业增长情况

2000—2011年,制造业各行业均实现了较快增长,其中部分行业实现了高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有8个行业年均增长率超过25%,20个行业超过20%。

其中,重工业增长明显快于轻工业,在年均增长率超过25%的8个行业中有5个重工业,包括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表22000—2011年制造业主要行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排名情况(按现价计算)(单位:

亿元)

排名

行业

2000年

2011年

年均增长率(%)

1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2180.23

35906.82

29.01

2

家具制造业

370.18

5089.84

26.91

3

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造业

656.77

9002.30

26.87

4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4732.90

64066.98

26.73

5

普通机械制造业

3046.95

40992.55

26.65

6

专用设备制造业

2192.63

26149.13

25.27

7

食品加工业

3722.70

44126.10

25.20

8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5364.83

63251.30

25.14

9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3692.85

40180.26

24.23

10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4834.68

51426.42

23.98

11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5749.02

60825.06

23.92

12

食品制造业

1442.52

14046.96

22.99

13

金属制品业

2539.76

23350.81

22.35

14

橡胶制品业

812.70

7330.66

22.13

15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

867.91

7633.01

21.85

16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7549.58

63795.65

21.41

17

医药制造业

1781.30

14941.99

21.33

18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4429.19

36889.17

21.25

19

塑料制品业

1899.70

15579.54

21.08

20

造纸及纸制品业

1590.36

12079.53

20.24

21

饮料制造业

1752.37

11834.84

18.96

(续)

22

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造业

1345.17

8927.54

18.77

23

纺织业

5149.30

32652.99

18.28

24

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

616.71

3860.99

18.15

25

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

2291.16

13538.12

17.53

26

化学纤维制造业

1243.07

6673.67

16.51

27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617.94

3212.38

16.17

28

烟草加工业

1451.29

6805.68

15.08

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2001年、2012年。

(3)我国制造业占世界制造业份额变化情况

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了23306.8亿美元,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0.84%,较2000年的6.32%提高了14.5%。

我国制造业出口占全球制造业出口总额比重由2000年的3.78%上升到2012年的13.46%,提升了近10%。

目前,我国的钢铁、水泥、煤炭、服装、彩电、手机、汽车等主要工业品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2.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1)经济效益增长情况

我国制造业的经济效益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如劳动生产率从2000年的4.35万元/人·

年大幅提高到2012年的20.19万元/人·

年,提高4.64倍;

销售利润率从2000年的3.8%增长到2012年的6.4%,提高了2.6%,见表3。

但制造业增加值率从2008年开始出现下滑趋势,2012年下滑至22.1%,比2007年下降了4.5%,值得引起重视。

表32000—2012年我国制造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变化情况

工业增加值率(%)

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年)

销售利润率(%)

26.2

4.35

3.8

26.4

4.78

3.9

27.1

5.47

4.4

26.8

6.98

5.0

26.5

9.91

5.1

26.3

10.13

4.5

11.22

4.7

26.6

12.76

5.6

25.7

13.26

24.7

14.26

5.9

23.0

15.53

7.0

22.3

18.70

6.6

22.1

20.19

6.4

表中“工业增加值率”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

“劳动生产率”数据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来;

“销售利润率”数据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来。

(2)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发展状况

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显著提高,十年间由2003年的78.4%提高到2012年的89.8%,见图2。

质量竞争力指数不断攀升,由1999年的75.95提高到2012年的83.06,见图3。

图22003—2012年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趋势

图31999—2012年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

3.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1)重点产业竞争力提升

我国多数产业竞争力在进入新世纪以来得到显著提升,并已形成若干与工业发达国家先进水平已很接近的优势产业,其中通信设备、轨道交通、工程机械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已处于世界前列。

2001—2012年我国电信设备出口额由81.4亿美元跃升至600.4亿美元,出口份额由3.9%增长至35%,一跃成为通信设备制造业第一出口国。

2013年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华为全球市场占有率增至4.9%,成为仅次于三星和苹果公司的第三大智能手机制造商;

中兴全球市场占有率提高到4.3%,略低于索尼,居第五位,远远超过了LG和HTC等著名品牌。

2012年中国北车、中国南车分别以146.96亿美元、143.82亿美元的销售收入位居全球轨道交通装备第一和第二。

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2013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显示,中国南车位列第53位,全球轨道交通知名企业进入500强的只有美国通用(GE)、西门子、庞巴迪和中国南车四家。

据英国工程机械咨询有限公司对世界区域工程机械销售统计,2012年中国工程机械销量达到29万台,产品销量国际市场占有率连续两年全球第一。

2012年发布的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排行榜中,中国有9家工程机械制造企业进入。

(2)大企业集团数量不断增加

2000年《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前500大企业中,中国企业有10家(不包括中国台湾),其中属于制造业领域部分的只有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2家。

而2014年公布的世界500大企业中,中国有100家企业入围,属于制造业领域的有49家(含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

(3)产品出口结构趋优

2012年,我国制造业产品出口额占全球制造业产品出口额的比重为13.46%,相较2000年的3.78%提高了近10%。

1980年,我国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出口额占出口商品总额的50.3%,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49.7%;

而到2000年以后,工业制成品的该项比例上升到90%以上,初级产品比例则相应下降到10%以下。

4.创新能力有所提升

随着企业自身能力的增强和竞争压力的加大,我国制造业企业已将更多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到研究开发活动中,投入强度和技术积累有了明显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也大幅提高。

(1)创新投入力度加大

2012年我国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R&

D)为6850.5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为0.85%,超过了当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0.77%的研发投入强度。

2012年我国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研发人员投入占从业人员比例为0.15%,相较2000年的0.05%有了大幅度提升。

(2)创新产出有所提高

2008年我国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产值为51085.74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11.57%。

2011年制造业规模以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