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材培训材料文档格式.docx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材培训材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材培训材料文档格式.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日常生活当中,学生已积累了一些对于空气的认识,知道我们周围到处有空气,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空气会流动等。
本课教学正是以学生的这些认知背景为基础,指导他们用实验的手段,去正视空气的存在并研究它的性质,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升到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物质性质的层面。
因此,本课教学当中应重视指导学生做好实验、仔细观察、解释现象、进行比较、归纳概括。
教学时可以这样设计:
导入
1、猜个谜语“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说它宝贵到处有,动物植物离不了。
”
由一个简单的谜语激发学生兴趣。
2、关于空气你知道什么?
关于空气你还想知道什么?
自主学习
(一)认识空气的性质
1、探究空气具有占据空间的性质
(1)实验一
作演示实验
①把一团纸巾塞在杯底,将杯子倒立竖直压入水中,纸团会湿吗?
说说看为什么?
②师演示。
③说说看
(2)实验二
演示分组相结合
①我请一名同学帮老师来吹一个气球。
②我这里有一个塑料瓶,还是那个气球,把它放在瓶子里,再让他吹看看
③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你们小组有办法解决吗?
④小组内实验验证本组的假想。
(3)做第2个实验了,你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2、空气有质量
(1)
作演示实验
边做边介绍实验的条件。
(2)你看到了什么?
这说明了什么?
3、空气具有流动性
分组实验(材料用气球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能说明问题即可,注意安全。
)
①学生实验,
②学生谈感受
③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说明空气具有流动性
4、感受空气能被压缩
①师讲解实验要求及方法
②学生分组实验。
③学生汇报实验情况,解释实验中的感受。
5、师生共同总结归纳空气的性质
(二)、比较空气和水的异同
1、问,以前我们认识过水,水有什么性质?
2、水和空气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关于三个实验的处理,第一个联系实际想一想就可以因为它比较简单。
第二个分组实验效果好。
第三个最好是教师演示,因为注射器口的封闭性直接影响实验的效果,教师演示效果明显,不容易产生歧义。
3、填写课本上的表格。
(三)、了解人们对压缩空气的利用,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
1、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
2、要想让压缩空气更好的为我们服务,你想研究关于他的哪些问题呢?
3、学生动手实验(这个实验比较复杂,一定要提醒学生认真组装材料。
可以把绳子改为细铁丝,铁丝容易拉直,便于操作,又减小了阻力。
使实验效果明显。
4、填写课本上的表格。
三、课外拓展:
观察生活中利用空气性质的地方
2、热空气和冷空气
1、空气受热或受冷后会往哪儿流动?
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受冷后会下沉。
2、试解释热空气为什么会上升?
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
3、制冷空调、取暖器安放在什么位置合适?
为什么?
制冷空调应挂在上方,这样,可以利用冷热空气的对流使冷空气自然向下流动,较快降低室内的气温。
而取暖器则相反,应放置在下放,让热空气自然上升,较快提高室内气温。
4、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在自然界,地面上各个地方的空气都有冷热的不同,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空气的流动就形成了风。
在用多种方法认识空气性质的基础上,本课从空气的流动性引入空气受热和受冷时会怎样流动的话题,指导学生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认识到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沉,进而认识因地球各个地方冷热不同,造成空气冷热不均,导致了冷暖空气的循环流动而形成了风。
复习导入
1、节课我们发现了空气是会流动,空气是怎么流动的?
2、小组讨论,学生把自己假设的答案写在书上
1、研究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1)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实验一(分组)
把手放在蜡烛上方和侧面,你感觉到了什么?
能说明什么呢?
实验二
(演示)我这里有个会转动的纸蛇,先来看看蛇是怎么转动的,想一想是什么力量让蛇转动的呢?
通过这2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为什么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呢?
学生猜测交流我们通过实验来解释观察实验三有什么现象?
为什么底下点火柴的纸杯会上翘呢?
出示孔明灯、热气球图片,讲解热空气上升的应用,让学生初步知道科学发展史,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
2、冷热空气的对流
(1)热、冷空气怎么的流动的呢?
(2)演示P7实验,用蚊香的烟雾流动表示(实验材料要准备充分,冷瓶内可以装冰块,热瓶内倒开水,实验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协助。
(3)你发现了什么?
(4)你能说说冷热空气是怎么对流的?
3、制作热气球
(注意:
塑料袋的质量一定要轻,一定要密封不能漏气,体积不要太小,否则将直接影响实验效果。
应用制冷空调、取暖器安放在什么位置合适?
先由学生自由回答,再学生质疑,再学生通过本课所学知识讨论解决。
4、大自然中的风的形成
1、我们通过实验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大自然中的空气是怎样流动的呢?
2、学生看图,思考、讨论、汇报
3、教师小结
制作孔明灯
3、空气中有什么
1、一猜,下面那支蜡烛最先熄灭,那支燃烧的最久?
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第二支先灭,第一支最持久。
因为第二支是用小杯子罩住的里面空气最少,第一支完全暴露在空气中。
燃烧需要空气。
2、实验二有什么现象?
说明什么?
瓶里剩下的气体还能支持燃烧吗?
根据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初步确定空气中至少有几种气体?
它们各具有什么性质?
试验中可以看到蜡烛燃烧一会后熄灭,瓶内的水上升了一小截,说明燃烧只用去了一小部分空气,瓶内还有气体。
瓶里剩下的气体不能支持燃烧。
空气中至少两种气体,一种支持燃烧,一种不支持燃烧。
3、11页把澄清的石灰水倒进装有二氧化碳的瓶子里,摇晃几下,观察澄清的石灰水有什么变化。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4、沿着杯壁慢慢倾倒二氧化碳,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说明什么?
会看到杯底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
说明二氧化碳比空气重。
5、还有什么办法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秋季早晨草叶上的水珠,放在室外的金属上的水珠,水缸外的水珠,冬季从室外里走到屋子里眼镜片上会有水雾等。
这些都能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空气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空气的组成,并为学生下一节课理解空气是生命的要素和认识空气的污染,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
导入新课:
1、提问:
请同学们猜一猜,下面的三支蜡烛哪支最先熄灭,哪支燃烧得最持久?
2、学生猜测。
3、教师演示实验:
同时点燃三支蜡烛,并给其中两支蜡烛罩上大小不等的玻璃,观察有什么现象?
4、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5、讨论:
为什么罩上玻璃杯后,蜡烛会慢慢熄灭?
为什么罩大玻璃杯的蜡烛比罩小玻璃的蜡烛燃烧的时间长?
你怎么样解释这种现象?
6、学生讨论、交流。
7、讲述:
蜡烛燃烧会用掉杯子里所有的空气吗?
玻璃杯里还有没有空气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通过实验分析和认识空气的成分
1、实验1:
燃烧要消耗一部分空气。
(1)讲述:
为了弄清蜡烛罩上玻璃杯后为什么会熄灭?
我们来做个实验。
把粘有蜡烛
玻璃片放在盛有红水的水槽中。
(水要适量。
)。
不点燃蜡烛,用去底塑料瓶把蜡烛扣上,立即拧紧瓶盖观察水是否能进入杯子。
(2)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4)讨论:
为什么水不能进入瓶子?
(5)讲述:
接着实验,把瓶盖拧松,(空气从瓶口进入,提起瓶子时不会带起水,不会弄湿烛蕊,也不会把蜡烛弄倒)把瓶子拿起来,点燃蜡烛,等蜡烛旺后再用瓶子把蜡烛扣上,然后立即盖上瓶盖,拧紧。
观察有什么现象。
(6)分组实验,做好记录。
(7)汇报实验结果。
(8)讨论:
水涌进瓶子的现象说明什么?
为什么杯内空气会减少了?
2、实验2:
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1)提问:
杯子里剩下的空气能支持燃烧吗?
学生猜测,并说出依据.
(2)照教材第10页的方法讲解实验操作,.讨论:
以上现象说明燃烧剩下的气体有什么性质?
由此可以知道,被烧去的气体有什么性质/(能支持燃烧)根据以上研究,你认为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吗?
其中至少含有几种气体?
它们各有什么性质?
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知道,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
一种气体是支持燃烧的,另一种气体不能支持燃烧.
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
1、制取二氧化碳
(1)讲解并演示制取二氧化碳的办法。
(2)学生分组实验,收集二氧化碳。
2、实验一: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1)观察澄清的石灰水是什么样子的?
(2)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
(3)问:
看到什么?
(4)小结。
3、实验二:
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能灭火
(1)学生猜测,阶梯状放置的蜡烛会不会熄灭,是否一起熄灭。
(2)师演示实验,生观察并思考。
(3)小结。
证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1、设计实验证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
(1)空气中有没有二氧化碳呢?
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证明一下。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生设计实验
(3)学生分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
2、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1)看老师给大家变个魔术,看谁能看明白其中的道理。
(2)猜想,杯壁外的许多小水珠是哪里来的?
(3)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4)小结
总结
:
通过学习,关于空气的组成我们知道了些什么?
还想知道什么?
4、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1、下面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这四个例子说明人和动植物离不开空气。
2、说一说我们能为净化空气做些什么?
植树造林、减少交通工具尾气的排放,不焚烧垃圾,
空气与水、阳光一样,是维系人类生存的一个重要物质条件。
由于空气看不见,它的污染容易被人忽视。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人类追求更多的财富和更舒适的生活,使空气的污染日益严重,保护空气、防治空气污染,已是人类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过去学习水的单元和前面学习空气知识的基础上,本课引导学生认识空气的污染,并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
教学时可以这样设计
1、我们已经研究了空气的不少性质,你能总结的说一说
2、世界环境日是什么时候?
今天的口号是什么?
3、其实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板书:
生命之源
1、空气和生命的关系
(1)为什么说空气也是生命之源呢?
(2)憋气比赛,注意安全。
(3)观察P12三幅图,你想到了什么?
说明什么?
2、我们周围的空气是否受到了污染
(1)我们不能离开空气,但是我们现在处在怎样的空气中呢?
哪个小组愿意来介绍你找到的资料?
(教师要提前几天安排,并指导学生制订好计划,注意事项等)
(2)你认为我们居住环境周围的空气受到污染了吗?
你喜欢什么样的空气?
(3)出示图片,讲解空气受到污染对人类的危害。
3、我们能做什么
(1)空气被污染了,而且还在不断污染着。
我们能做什么呢?
(2)小组讨论,我们为净化空气做什么。
(3)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改变我们居住环境周围的空气污染的计划。
课外拓展
1、调查了解当地采取了哪些措施防治空气污染
2、小组内出一份保护、防治空气污染的手抄报
第二单元冷和热
1、冷热与温度
1、如果把两只手的食指先分别插入冷水杯和热水杯中,过5秒钟后再同时插入温水杯中,两个手指的感觉会一样吗?
对上述现象作出自己的解释。
不一样,插入冷水杯的手指插入温水杯中后感到热,而插入热水杯的手指插入温水杯中后感到冷。
光凭自己的感觉不能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
2、一杯热水会逐渐变凉,你认为热水变量的过程是怎样的呢?
是先快后慢,还是均匀下降,还是……
温度是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的。
温度下降呈先快后慢的规律。
3、温度为什么会这样变化?
热水刚倒入杯中时,与周围环境的温度相差很大,热量散发得很快,当逐渐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变小时,热的散发速度就减慢了。
在学生对生活中的冷热现象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本可将帮助学生形成温度的概念,教会学生规范的测定水温,并带领学生探究热水变量的规律。
(一)认识温度与温度计
1.讲述实验要求
2.学生实验并交流。
从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什么?
3.学生讨论交流。
4.教师小结:
光凭感觉是无法准确判断出物体的温度的,温度计可以帮我们准确测定物体的温度。
(二)学习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
1.讲解并演示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介绍常用的温度单位“摄氏度”的读法和写法。
(特别强调注意事项以及使用安全。
2.学生测量冷、热、温三杯水的实际温度并记录。
3.交流测量结果。
(三)连续测量一杯热水在降温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1.讲述:
我们都知道,一杯热水放久了,会慢慢变凉,那么,你认为温度的下降有规律吗?
如果有规律,可能是什么样的规律?
2.学生提出自己的预测。
3.提问:
我们该怎样研究这个问题?
4.小组讨论交流,制定研究计划。
5.小组研究,收集数据。
(四)画热水变凉曲线图,并学习分析数据
我们可以用一条曲线来表示温度的变化,这样的图就叫曲线图。
2.讲解曲线图的画法。
3.学生画曲线图。
师巡视指导
4.交流各自的发现。
发现了什么规律?
讨论:
造成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
5.小结:
6.提问:
温度为什么会这样变化?
7.学生讨论、交流。
8.教师解释:
(五)继续预测,课后继续研究。
1.讨论:
如果继续观测下去,温度会怎样变化?
2.提问:
是否一直这样降下去呢?
会降到多少呢?
2、热的传递
1、热在固体中是怎样传递的?
热在固体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导温度低的地方。
2、热在液体中是怎样传递的?
液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相互混合。
3、在夏天的烈日下,为什么很多物体摸上去很烫?
阳光因自身的温度而向外发射能量,热量以电磁波的形式从一种物体传给其他物体。
4、分析图中热的传递方式
对流(壶中的水);
传导(炉子到水壶);
辐射(路中的热传到四周)。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学生知道一杯水的温度会有规律的降低,通过讨论认识到这是热水向周围散发热量的结果。
在此基础上,本课指导学生研究三种形态的物质用什么方式来传热。
教学设计
(一)导入
谈话:
引导学生回顾热水变凉的过程,是热水放出热温度变低会变成凉水,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热往哪里传?
热在固体液体中是怎样传的。
(上一课学生主要研究了热水温度的变化,没有涉及热传递的知识,本课这样导入,既是前课知识的深入,又可使学生明确什么是热传递及其条件,为探究热传递做好知识准备。
(二)研究固体的传热方式
1.教师提出问题:
热在金属里是怎样传递的?
2.学生进行猜想并作出假设。
3.学生设计实验:
观察金属是怎样传热的。
4.先讲解示范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方法,然后让学生练习点、灭酒精灯。
(酒精灯的使用非常重要,为了以后的学习,也为了学生安全,这个环节老师一定要重视。
5.学生实验。
汇报。
6、小结:
(三)研究液体的传热方式
1.通过研究,我们知道热在固体中是用传导的方式进行传递的,那么在液体中,热又是怎样传递的呢?
2.学生说出假设或是自己的看法。
3.讨论:
怎样才能发现水在传热?
(借助媒介输液、木屑等)
4.教师介绍实验方法。
5.学生实验并画图作记录。
6.汇报、交流。
7.小结:
水受热后会发生流动,靠流动传递热的方式叫“对流”。
空气也是靠对流传递热的。
(四)认识热辐射
1.烈日下的物体为什么烫手?
这些热来自哪里,是怎样传递给物体的呢?
(提醒:
是否需要媒介,热量怎样行进。
2.学生讨论、交流。
3.讲述:
(五)巩固应用
出示教材中的火炉的热传递方式图,提问:
在这张图中有哪些热传递的方式呢?
3、加热和冷却
1、糖和蜡加热和冷却后会发生什么变化?
还有哪些物质加热和冷却后会有与糖和蜡一样的变化?
糖和蜡受热会熔化成液体,冷却后又凝结成固体。
如松香、巧克力、动物脂肪、固体润滑油等
2、铜球加热和冷却后会有什么变化?
铜球受热后会膨胀,冷却后会收缩。
3、水加热和冷却后有没有类似铜球的变化?
水和铜球一样受热后会膨胀,冷却后会收缩。
4、设计出研究空气加热和冷却后体积变化的实验。
材料选择:
瓶口套有气球的瓶子,装冷水的盆子,装热水的盆子。
步骤;
1、将瓶口套有气球的瓶子放入装热水的盆子,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再将瓶子放在室温下,过一会,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5、想一想,怎样标出温度计上的刻度?
要有统一的标准,使用起来才方便。
华氏温标用°
F表示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冰点是32°
F,水的沸点是212°
F。
摄氏温标用℃表示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冰点是0℃,水的沸点是100℃。
6、在生产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做哪些事?
你还能说出哪些?
使乒乓球变鼓、弯玻璃管、炼钢提纯、铁轨留缝隙。
还有夏天架线要松一些、夏天车胎里的气不要充太足,以免爆胎、弯塑料眼镜腿大面积水泥地上的夹缝、桥面上的缝隙等。
本课的思路是“聚焦——探究——反思——交流”,因此沿着这个思路,本课教学可以这样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
讨论物体加热和冷却后会有哪些变化?
(二)研究受热和冷却后物体形态的变化?
糖和蜡受热和冷却后有什么变化?
2.学生实验。
汇报:
3、提问:
4.学生讨论、交流。
(三)研究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1.研究固体的热胀冷缩。
(1)操作:
铜球穿过铁圈,讲述:
铜球加热和冷却后会有什么变化?
(2)学生猜想。
(3)学生分组实验,交流认识。
(铜球加热要充分)
(4)小结:
(5)延伸如不将加热的铜球冷却,怎样让它通过铁圈。
生讨论交流。
2.研究液体的热胀冷缩。
(1)提出问题:
水加热和冷却后有没有类似铜球的变化?
(2)学生提出假设。
(3)师演示,喷泉
(4)想一想这事怎么回事?
3.研究气体的热胀冷缩。
气体会热胀冷缩吗?
(3)学生设计实验。
(参照课本,22页)
(4)学生实验并汇报结果。
(四)了解温度计的发明史
有个小男孩生病了,他找医生量了一下体温,是一XX,他很伤心,他以为自己快要死了,他担心自己走了父母会孤独,就劝说爸爸要坚强,爸爸听了他的话哈哈大笑,原来他的体温是华氏一XX,还不足三十八度,只是低烧而已。
这个小故事说明了什么。
2.学生阅读教材相关资料。
3.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五)了解加热和冷却在生活中的应用
北京至太原的514千米,但是工程师设计铁路的时候只铺了513.75米,还差250米,火车怎么到站呢?
这个工程师设计的合理吗?
2.在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做哪些事?
学生讨论、交流。
3、讨论:
以上事例说明了什么?
给我们哪些启示?
4、吸热与散热
1、实验一:
在获得相同热量的情况下,油的升温速度比水快;
在同时停止加热的情况下,油的降温速度比水快。
2、实验二:
在获得相同热量的情况下,金属片的升温速度比纸板快;
在同时停止加热的情况下,金属片的降温速度比纸板快。
3、这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一样的,固体的吸热、散热性能通常优于液体。
4、同一种物质,如果表面颜色不同,他们的吸热和散热的性能一样吗?
深色物体升温快,降温快;
浅色物体升温慢,降温也慢。
5、为什么冰箱后的散热板都被漆成黑色?
冰箱后的散热板都被漆成黑色是因为深色物体的散热性能好。
6、为什么沙漠地区的人喜欢穿白色而宽大的衣服?
热带地区的人们常穿的白色长袍吸热性能差,而且宽大的长袍中可行成气体对流,因此会使人感觉凉爽。
7、为什么海水和海边沙滩的温度不一样?
海水和沙的吸热性能不同,在相同的阳光下,沙升温快,海水升温慢,所以水中凉快,而沙滩温度高。
本课分为四部分,一、研究不同的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二、研究不同颜色的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否相同,三、吸热和散热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四、拓展活动
利用所学知识设计保温杯。
本课可以这样设计
(一)研究水和油的吸热与散热性能
我们都知道,给物体加热,物体的温度会升高,停止加热,物体的温度会降低。
那么,如果我们同时给相同质量的水和油加相同的热,它们温度升高的速度会一样吗?
如果同时停止加热,它们的降温速度会一样吗?
2.学生提出预测。
我们怎样设计实验证明?
实验中应注意什么?
(温度计一定要安装在铁夹上,而且,温度计要浸在液体中,不能靠在烧杯壁上和烧杯底部。
4.学生设计实验。
(教师要提示学生注意安全)
6.学生根据数据画出曲线图。
8.按上述步骤做纸板和金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