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985432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5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三是互联网金融组织,通过新技术的开发应用服务推动金融科技发展;

四是新一代技术企业,主要向金融机构、监管部门或政府提供金融科技技术支持。

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既离不开发展技术又需要注重金融场景。

在技术方面,需注重技术的基础研发,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移动互联、区块链、密码技术、生物识别等底层重要技术,以及增强现实、数字孪生、哈希图(Hashgraph)等发展中的前沿技术。

在金融应用场景上,可能应用的场景包括智能投顾、财富管理、保险服务、身份认证、信用服务、支付结算等金融相关业务,以及金融监管、城市治理、公共服务等扩展领域。

从我国金融改革发展的实际出发,金融科技应当成为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加速器;

换言之,我国的金融科技要助力实现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以区块链技术为代表的新兴的金融科技逐步应用于现有的金融业各链条之中,将有助于优化金融功能、提升金融运行效率;

同时,在完善金融体系的基础上,自然也会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间接助力实体经济的发展。

此外,新金融模式的构建又在风控、营销、客服等方面对金融科技提出了新的要求,从需求侧刺激新技术的涌现和应用,因此,我国可以讲,金融科技被认为能够用于促使新的金融技术和制度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修正我国金融体系长期以来存在的各种扭曲关系,促进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

换言之,就是既要使金融走下神坛,实现开放、融合、共赢,又要通过金融领域的变革不断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将我国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型经济体。

2018年,伴随着各类行业主体的充分竞争和分工合作,我国金融体系与科技的融合持续深化。

从技术企业一端看,互联网企业和其他新兴技术企业不断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技术、分布式技术和安全技术应用到金融服务领域,涵盖支付清算、财富管理、资源配置、风险管理等主要功能,催生了一批新的金融业态。

从传统金融机构一端看,各大金融企业也纷纷利用新技术降成本、补短板,开发新的产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提升金融服务的质量。

二2018年互联网支付的发展

2018年,我国支付清算体系运行平稳,配合防风险攻坚战,基础制度的建设、市场秩序的纠正以及双向开放的加速成为支付领域发展的重点,央行支付清算体系在个人银行账户分类管理、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建设、网联平台接入工作等方面有所推进;

第三方支付行业在配合取缔非法虚拟货币交易、强化反洗钱监管、放开外商准入限制等方面取得一定的进展;

证券清算结算体系总体运行平稳,《公司债券质押式三方回购交易及结算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

支付清算是金融科技首先冲击的领域,冲击效应主要体现为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近十年来的快速发展和传统支付业的调整转型。

从2018年的数据看,在经历近十年的快速扩张之后,我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的市场规模趋于平稳。

如图1所示,2018年第二季度,第三方互联网支付的市场规模环比增速为-3.61%,系2007年第三季度以来首次负增长。

这标志着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正从快速成长期转向成熟发展期,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发展的动力将主要来自技术创新、场景开发、效率提升。

同时,严监管使支付市场的运行和发展进一步规范,并促使供给主体致力于通过寻找细分市场以培育自身的竞争优势,机构之间分化加剧并日益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支付市场的对外开放也进一步促使支付机构“引进来”和“走出去”。

这些均有助于第三方支付行业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满足民生需求。

图1我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的市场规模情况

继“断直连”艰难推进和网联平台平稳运行之后,央行要求支付机构撤销备付金账户是支付行业的又一件大事。

中国人民银行在2018年6月正式发文,逐步提高支付机构集中交存备付金的比例,并明确了100%集中交存的日期。

11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支付机构撤销人民币客户备付金账户有关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银行备付金账户的销户相关事宜。

备付金问题产生于我国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历程与发展模式之中,起初为了在线上交易中解决信用体系滞后的问题,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机构采用了担保交易的模式,自身在做支付业务的同时也扮演了部分信用中介的角色。

这种担保交易能够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也令备付金的存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合理性。

之后随着支付场景的拓展和客户黏性的增强,备付金的规模也迅速扩大,市场普遍估计目前已在万亿元规模以上。

大规模的备付金如果被支付机构掌控,则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风险:

首先,如果支付机构违规占用或挪用备付金,甚至违法跑路,则威胁资金安全;

其次,大量的备付金即使存到银行也会使支付机构赚取较多利息收入,这一稳定收入来源可能影响支付机构在业务和服务上创新的动力,不利于行业的长期发展;

最后,如果支付机构同时与多家银行签署协议,收集、整理、轧差支付指令,进行各银行备付金账户之间的资金调配,就相当于行使了清算和结算的职能,支付机构一旦同时拥有支付、清算、结算的功能,将产生信息不透明等风险。

据此,央行要求集中交存备付金有利于支付行业的健康规范发展,也是对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有效落实。

对于支付机构而言,这杜绝了备付金挪用的可能,保障了客户资金的安全。

当然部分支付机构可能由于新规的实施而造成隐性收益的下降,从而不得不设法抬高支付业务的费率水平,不过充分的市场竞争自然也会对其形成有效的制约。

由于备付金集中存管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事实上给予了支付机构较长的转型应对时间,尤其是较为大型的支付机构,通常具有头部效应且有着更为多元化的收入来源,因此尽管也会受到一定影响,但影响有限。

另外也存在一些中小机构之前几乎仅能靠备付金利息存活,其受新规的冲击就会比较大,并且其转型也更加困难,不排除未来将逐渐退出市场。

总之备付金新规的落地对于支付牌照交易的市场而言实属利空,但对于真正希望做好支付业务的而言,则会促使其真正聚焦于提升服务效率的创新(新产品、新市场、新场景等)或是着眼于增值服务。

同时,在支付业务回归本源后,可以预计未来支付机构与银行、科技公司等的合作关系也将进一步理顺,相应主体原本通过政策漏洞而形成的隐性收益将不复存在,合作创新的着眼点也将真正落在基础的服务能力以及“支付+”的商业模式上。

有关“无现金社会”的讨论在2018年依然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图2显示,从2017年第四季度到2018年第二季度,我国非现金支付金额的同比增速降至0.2%~0.25%,系2009年第一季度以来最低水平。

这表明,持续多年的非现金支付快速发展态势正在显著放缓。

这也进一步印证了我们2018年的看法:

尽管现金在未来交易中的比重将不断降低,但它不可能被完全替代;

以非现金支付为主,以现金支付为辅的“轻现金社会”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图2我国非现金支付金额变化趋势

三2018年金融机构的金融科技发展

2018年,我国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强在金融科技方面的布局,推进数字化、智慧化转型,提升创新能力,改进经营效率,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发展态势初现端倪。

以银行业为例,2018年金融机构的金融科技转型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第一,加大投入力度。

2018年上半年,我国商业银行成本收入比为27.42%,较2017年下降4.16个百分点。

在降成本、压支出的背景下,各大金融机构在金融科技方面的投入力度却在加大。

例如,平安银行IT资本性支出同比增长165%,科技人员同比增长超过25%;

又如,招商银行数字化网点改造、App月活跃用户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也比2017年有所加大。

第二,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方面有新突破。

这些突破包括借助个性化推荐系统提升产品营销成功率,通过大数据风控为开展线上消费金融业务奠定基础,运用智能投顾打造资管业务新的增长点和降低人工成本等。

第三,运用新技术优化服务渠道。

许多机构借助金融科技重构线下服务全流程,实现线上线下渠道的融合发展。

同时,深化信贷、财富管理、支付结算等业务场景的建设,通过将业务嵌入相应场景之中,构建全新的金融生态。

比如,平安银行整合“医疗、汽车、金融和房产”四大生态,将线下网点改造为“零售新门店”。

第四,一些金融机构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实现其在金融科技方面的研发和场景应用落地。

2018年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民生银行分别成立了“建信金科”和“民生科技”,当前国内共有6家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

2018年,我国民营银行的运行逐渐步入正轨。

在17家民营银行中,大部分有鲜明的金融科技特色,它们以互联网技术、信息通信技术作为账户开立、风险管理、业务流程构建等关键方面的主导因素,在线为客户提供存款、贷款、支付、结算、资产管理等多种金融服务。

例如,深圳前海微众银行依托腾讯在互联网技术、科技平台、用户基础、数据获取和分析能力上的优势,不设立任何实体网点,而是将互联网作为唯一的服务渠道,并以此为依托实现产品设计、精准营销和客户服务,据此,该行将自身定位为“持有银行的互联网平台”,向各类目标客户提供金融产品,向其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经过数据模型筛选过的客户。

又如,浙江网商银行背靠阿里电商平台,获取客户资源和交易场景,并加入物流数据等实时信息,构建较完整的交易数据网络。

以此为基础,该行致力于发展电商平台下的小微企业贷款,为电商平台上的小微企业构建供应链金融生态圈。

总体而言,以上述两家银行为代表的互联网银行的发展都比较迅速,经营绩效普遍好于传统商业银行。

金融科技与银行零售业务的融合发展是2018年的另一个新热点。

“大零售”的概念逐渐在业内得到认同。

各大机构都逐渐意识到要摆脱“一贷独大”的局限性,通过发展零售业务来稳定收入来源、抵御经济波动、降低资本消耗。

国内许多银行在此方面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可以说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已经成为许多银行布局零售转型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同时,金融科技还有助于商业银行就产品、风控、服务、流程等进行全方位的改造,以支持“大零售”转型。

从国内的实践看,金融科技在改造零售业务方面发挥以下作用。

第一,在产品开发方面,金融科技可以对各业务领域有所助益。

从信贷产品来看,金融科技能够改善消费信贷的计量定价以及风险管控,从而帮助银行打造集贷前贷中贷后于一体的全流程风控体系,实现精细化管理;

从支付产品来看,借鉴支付机构的成功经验,银行可以围绕具体应用场景的构建,广泛运用近场、远程支付方式,并结合生物识别等新兴技术,实现线上线下全覆盖的便捷支付服务;

从资管理财产品来看,金融科技能够帮助银行打通内外联系,拓宽产品谱系,努力实现全链条的闭环交易。

通过将后端的数据信息系统与前端的业务场景入口有效结合,则可以进一步为零售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智能投顾、信贷融资乃至资讯信息、资产报告、个性菜单等多类型的定制化产品和服务。

第二,在风险管理方面,金融科技有助于改善事前事中事后的风控体系,以满足零售业务规模迅速扩张的需求。

实物识别技术的逐渐成熟将有助于增强反欺诈的能力;

大数据技术的深化及相应算法的改进则可以通过改善数据模型,提升风险识别准确性,降低风险识别的成本;

辅以人工智能的逐步引入则会进一步推进智能风控的建设,在推进模型更新迭代的基础上,可以更加灵活地将数据与业务规则相结合,从而使风控模型更加契合金融产品的应用场景。

第三,在客群管理方面,金融科技对于客群的拓展和维护同样意义重大。

强化信息技术在行内的应用,有助于进一步打破条线、部门分割的局面,从而整合零售业务和对公业务的资源,助推公私联动的进一步发展,这无论对维护企业客户关系还是对拓展零售客群均有所帮助。

此外,针对长尾零售客户,可依托互联网技术的应用通过强化场景建设、拓展外部合作、打通各类渠道等方式,进一步提升批量获客能力,尤其是可通过发展Ⅱ类、Ⅲ类账户及新兴支付业务提升获客效率。

第四,在渠道运营方面,金融科技将推动银行向着智能化、轻型化、移动化的方向发展。

线上渠道由于引入生物识别、智能投顾等新兴技术,将更能体现“高效、便捷、智慧”的效果;

而传统的线下渠道则正在逐步向自助模式转变,依托金融科技实现流程优化从而提升网点客户的服务体验。

在此基础上通过打通线上及线下渠道,保证客户能够选择最便捷的方式享受一致的服务体验。

第五,在体制机制方面,金融科技可以通过助推组织流程转型从而为向零售银行转型提供保障。

区块链、大数据、分布式架构等科技能够有助于银行内部系统的整合优化,从而对前后台间、条线间的业务协同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而敏捷组织建设、业务流程的数字化改造等也可依托新兴技术及相应理念的应用,通过形成新型的决策机制,在整体上提升银行的创新能力,包括创新的广度、深度和速度。

四2018年区块链领域的新变化

2016年被认为是区块链元年,此后社会各界开始认识到区块链技术有潜力通过操作系统和组织结构来影响更大范围内的商业模式变革,并开始尝试将区块链技术与现实对接。

人们对区块链技术本身的关注甚至远远高于对“金融科技”概念的整体关注度,区块链已成为中国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

2017年以来,区块链备受资本青睐,成为市场狂热追逐的“风口”。

在当局及时采取叫停ICO等监管措施后,我国区块链的发展在2018年逐渐回归理性。

工信部发布的《2018中国区块链产业白皮书》显示,主营业务为区块链的公司在2018年3月末已有456家,其中有295个区块链公司专注于区块链应用。

2018年第一季度,我国区块链领域的投资事件数量达到68起,而2017年全年仅有100起,2016年为60起。

这表明区块链技术的落地速度在加快,投资人越来越倾向于投资有具体落地场景的项目,市场中理性的因素越来越多。

作为金融管理当局的中国人民银行正在把发展包括区块链技术在内的金融科技上升到国家战略。

2018年初,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与上海票交所推出“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实验性生产系统”,而且在该平台上已经顺利完成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票据签发、承兑、贴现等业务。

2018年9月,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与央行深圳中心支行共同搭建的“湾区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上线试运行。

行业协会在区块链发展中也开始发挥重要的协调、组织和引领作用。

中国通信工业协会区块链专业委员会于2018年8月发布了《区块链改革行动计划》,提出区块链赋能实体经济,用区块链助力产业升级转型的改革目标,引起强烈反响。

各级地方政府及政府部门在区块链应用落地方面也进行了很多探索。

2018年4月,中国杭州区块链产业园正式启动,总规模达100亿元的雄岸全球区块链创新基金也同时宣告成立。

其中,政府引导基金出资比例为30%。

2018年8月,深圳市税务局与腾讯公司合作,推出了全国首张区块链电子发票,每个环节都可以进行追溯,而且发票信息不可篡改,数据亦不会丢失。

2018年9月,区块链技术在我国首次正式应用于法院系统,杭州互联网法院正式上线运行司法区块链。

2018年10月,海南自贸区区块链试验区正式成立,牛津海南区块链研究院也同时成立。

以腾讯、XX、京东、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也纷纷在区块链领域进行布局。

腾讯在构建企业级区块链基础架构服务平台,XX推出中国首个区块链支持的资产保护项目,京东尝试用区块链技术来追踪产品来源,阿里巴巴的区块链布局涉及公益项目、医疗数据共享、食品安全溯源、跨境个人转账等领域,该公司在区块链方面的研发成效显著,在“2018年全球区块链专利企业排行榜”中名列第一,它旗下的蚂蚁金服也已经试行了其第一笔区块链汇款。

我们在2018年的报告中曾指出,比特币在我国的影响力逐渐增大,活跃节点数目快速飙升,投机风气渐浓,比特币的币值极不稳定,基本上丧失了货币功能。

2017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监管当局对炒作比特币的行为进行了严格监管,把区块链技术本身与比特币等加密货币区分开来,投机需求得到了有效抑制。

与此同时,人们逐渐意识到,比特币等加密货币对于降低交易成本并没有明显的作用,也不能真正发挥类似于货币的交易媒介、计价单位和储藏手段等基本功能,因此不具备内在价值。

再加上近年来哈希率持续下降,挖矿成本不断下降,以上多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比特币价格急速大幅下跌。

如图3所示,2017年12月17日,比特币价格达到18953美元的历史高点,随后在巨幅震荡中持续下跌,截至2018年11月26日,比特币价格已经跌至3727美元。

图3比特币价格走势

总体而言,我国的区块链正处于大发展的前夜,未来应用前景广阔。

不过,在区块链发展的热潮中,我们仍需要保持头脑冷静:

作为信息交换与存储的一种先进的、代表未来的技术,在充分思考其可能带来的技术与规则方面的变革的基础上,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其有可能对现有的金融业态及监管带来的挑战与风险。

全球金融科技的蓬勃发展、传统金融机构的创新探索以及去中介化、点对点的金融业态的兴起,正在使区块链技术加速地从设想走向现实,因此,对于我国金融业而言,应在密切跟踪区块链技术国际发展动态的同时,尽早着手进行前沿性研究以及制定相关标准,争取在该领域努力实现引领型的创新发展。

五2018年的网络借贷

2018年,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进入攻坚期,网络借贷成为攻坚的重点。

从借贷规模的角度看,网络借贷与传统金融机构表外业务所形成的影子银行相比,规模要小得多,但是这种原本扎根于民间的非正规金融的扩张速度不可忽视。

比如现金贷业务,曾经在1年时间内贷款规模就扩张到1万亿元以上,增长6倍,急剧扩张背后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这也引起了监管机构的重视和进行重点整治。

作为防风险攻坚战的一部分,监管机构明确了对互联网金融整顿和监管的思路,重点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采取多种措施整顿那些没有业务资质、风控无序、利率畸高、资金来源不合规、借款去向不明的机构。

加之去杠杆与强监管政策同时发力,金融体系信用收紧,网络借贷领域的潜在风险充分暴露。

“爆雷”成为2018年P2P网络借贷领域的关键词,从6月中旬开始,大量未经批准的P2P网贷机构跑路的消息不断传出,仅从6月19日到6月26日,就有42家P2P平台“爆雷”,平台信用违约风险水平持续升高。

腾讯发布的《2018上半年互联网金融安全报告》显示,在全国1万余家P2P网络借贷机构当中,存在中高风险的占比约为44%。

在上述大背景之下,P2P网络借贷成交量在2018年总体呈现持续下降态势,从1月的2081.99亿元跌至10月的1022.67亿元,这也是2016年1月以来的最低值(见图4)。

图42016年以来P2P网贷成交量走势

图5中的数据则表明,截至2018年10月底,正常运营的网贷平台只有1232家,比2017年同期又减少了743家;

而2018年6月,问题平台为63家,比5月增加53家,P2P行业进入风险充分暴露、规模急速收缩、市场回归理性的调整阶段。

图5我国P2P运营平台数量和当月问题平台数量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