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学案+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981699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学案+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学案+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学案+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学案+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学案+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学案+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学案+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学案+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学案+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

学习重点与难点

活动安排

设计意图

一、自主学习

1.〖课前自学〗:

简要写出你对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初步见解,然后交流。

交流要点:

2.〖课前检测〗“国画”属于传统文化还是属于文化传统?

追问:

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文人借“竹子”表示对“高风亮节”的向往。

请问:

文人对高风亮节的向往是属于传统文化还是属于文化传统。

国画属于________,文人的向往属于__________

统计:

全班____人;

国画属于传统文化______人,属于文化传统_____人;

文人向往属于传统文化_____人,属于文化传统___人。

学生个人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预习,完成前置性检测,以备课内交流。

课内第一环节要统计学生的检测结果,通过此环节了解学生的学情基础

二、文本研讨

1.〖学中巩固〗:

小声读出作者对两个概念的具体解释,然后重新审视你对“国画”和“文人向往”的判断。

指导:

小声读要读出声音,并在文中用笔标注出。

如果学生有修改判断的,请其讲明原因。

2.〖学中讨论〗:

朗读文本第3、4、8、9四段,然后讨论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关系。

讨论为4人一小组,小组中有一位小组长,负责记录同学们的讨论精要之处,并作好发言交流的准备。

【师读3、4段,生齐读8、9段】

发言提纲:

3.〖学后检测〗:

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然后与同伴交流。

①传统文化具备有形的实体,文化传统不具备有形的实体。

②文化传统是母体,传统文化是产物。

③文化传统存在于传统文化之中,传统文化包含文化传统。

④文化传统强调传统的实践过程,传统文化强调传统的积累结果。

学生自我修正答案。

小组合作:

组内分工、角色定位、明确要求。

在教师示范的基础上学生合作才有实效。

当堂训练:

通过4道判断题进一步检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情况。

在集体中加强自我反馈能力。

教师必须参与到小组讨论,学生借助于外力监控来达成目标。

判断题的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的思辩过程。

4.〖拓展探究〗:

本文是学者论文,中学生读来显得吃力,不妨借用本文中有关论述,谈谈你对生活中相关现象的见解。

阅读下面材料,立足《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中句,谈谈你对材料中所涉及的现象的见解。

寒食节和清明节

晋文公重耳在外逃亡时断粮,手下随从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的一块肉煮成一碗肉汤献给重耳,骗说是麻雀汤。

重耳吃后发现介子推一瘸一拐走路,得知介子推忠义后大受感动,承诺自己当国君重赏。

后来重耳成晋文公后,逃难的人都得以封赏,独忘介子推。

而介子推是一位君子,带着老母亲躲进山里。

许多人鸣不平,写诗传唱晋文公忘恩负义。

晋文公闻知诗传唱的内容,十分内疚,亲自带领大臣,到介子推藏身的绵山去迎请。

但是介子推心灰意冷,拒绝出山,认为“君王只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

晋文公手下众多大夫、臣子,有人非常嫉妒,看见君主如此尊重介子推,就出了一个很阴险的主意,说:

“介子推不是不愿意出山吗?

他是个孝子,我们放火烧山,他为了保护母亲一定会下山,放火时三面纵火,留出一面不放火,烧不坏他,他就肯定逃出来下山了。

探究一:

立足《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第10段,谈谈你对材料中“许多人鸣不平写诗传唱”与“有人非常嫉妒出了阴险的主意”的现象的见解。

晋文公觉得是好主意。

哪知放火时四面放火,没有预留出口。

晋文公带领大臣到山上时,发现介子推和他的老母亲抱着一棵大柳树已被活活烧死。

晋文公非常悲痛,下令那一天不许点火、不许煮饭,只能吃寒冷的食物,所以叫寒食节。

不仅如此,第二年的寒食节,晋文公非常思念介子推,素服来到那棵大柳树下祭奠介子推,那棵大柳树居然活了,并没有被烧死。

所以,晋文公就下令,把这棵大柳树封为清明柳,后来又有了清明节。

〖以上材料摘自钱文忠著《解读三字经》〗

探究二:

立足《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第11、12段,谈谈你对材料中“介子推的忠孝观念”的见解。

寒食节在唐朝传至朝鲜半岛,半岛的人非常推崇孝心,长时间把寒食节作为重要的节日,其实他们并不知道中国的晋文公和介子推。

如今,韩国把秋夕、端午、春节、寒食并称四大传统节日,秋夕的祭祖一般在长子的家中进行,然后去墓地扫墓,整个过程类似于中国的清明节。

探究三:

立足《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第6段,谈谈你对材料中“寒食节、清明节的演变过程”的见解。

韩国曾先于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清明节”的发源地在韩国,并把“清明节”定为该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消息传至国内,先是众多网民自发声讨,后由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报告,陈述清明节发源地在中国,清明节当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自2009年起定为全国法定假日。

探究四:

立足《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第7、13段,谈谈你对材料中“中韩围绕清明节的争执和如何对待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见解。

在建国前,清明节一般为祭祖与扫墓活动。

建国后,扫墓主要演变为对革命烈士的缅怀。

近年来,随着扫墓活动条件的限制,网上扫墓也应运而生。

在虚拟空间里,扫墓过程与真实场景类似,有哀乐、献花、悼词等,一应俱全。

有关人士表示,随着清明节成为全国法定假日,一个全新的课题摆在国人面前,一场全民的图腾涌进国人内心,清明节,我们该做些什么?

是把它当作财富一样,我们去继承它、革新它,让它成为现代人美好生活中一些记忆、一些思索;

还是把它当作包袱一样,我们去摒弃它、去标榜它,让它成为现代人快节奏生活中的一些形式、一些点缀。

〖以上材料摘自互联网〗

选取一个我们比较熟悉的社会热点,通过以文解文的方式,引导同学们来理解文本。

共四道探究题,其中第一道探究题为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解决,其余三道由同学们分小组去探究。

课内如果没有探究透彻,课后可以继续。

三、课后:

思考质疑

【学后思考】教材P69“问题探讨”第4题。

思考要点:

【过程质疑】

⑴对文本的质疑:

你对本文的哪些段落或哪些语句没读明白,怎么去解决?

段落标记

语句标记

同伴帮学记载

老师指导记录

⑵对学法的质疑:

你对老师的引领学习过程有何意见或建议,不妨写下来?

哪些环节记忆犹新

老师,给你提个建议

主要为课后作业及课后思考。

一方面让同学们自主钻研课文有更多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通过同伴帮学、老师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课堂实录

(据http:

//vod.tcedu/视频整理)

一、导入并检测前置性作业

师:

很高兴来到明德高中和同学们共同学习一篇课文。

来时从紫薇阁前经过,紫薇阁是吴健雄博士来明德高中讲学时修造的寓所,是明德高中薪火相传的至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有文化遗产,就会有一些传统的积淀。

不知同学们对文化传统或传统文化了解多少,请写出你的见解。

(学生在学案中写出自己的见解,教师随机和同学们小声交流,并提醒同学把见解写在学案上)

二、检测交流

生1:

传统文化注重的是文化,文化传统注重的是传统。

生2:

传统文化是指所有地方的文化,文化传统是指某一个地方长期所形成的传统。

他是从地域方位或者说空间来说出自己的见解的。

生3:

传统文化是古老的文化,文化传统是长期积累下来到现在依旧有价值的传统。

你是从哪个角度来考虑的。

时间。

刚才三位同学谈了自己初步的见解,有两位同学分别从时空角度来表明见解的。

请看屏幕,上面有一些我国的艺术样式。

我的问题是,国画属于传统文化还是文化传统?

文人雅士们的“高风亮节”又属于哪一类,我们以举手的方式来选择。

请打开书,小声读出作者对这两个概念的见解,读的同时并用笔标出。

(此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入文本,能提高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同学们打得准确、读得认真、标得清晰。

现在回到刚才的两个判断,是否认可。

(同学们异口同声说认可。

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能使学生对两个概念有初步的理解。

三、研习文本

既然初步了解这两个概念,我们就需要把握它们之间的异同,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

请看学案中“学中讨论”,清楚学习要求。

(师读3、4段,

生4读5、6段,生读完师简要提醒:

读书不要改动原文字句。

四人一小组要明确一位小组长,主要是召集小组成员参与讨论,并代表本小组说出小组讨论后的意见。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一是了解同学们的思考方向、讨论内容,以便交流有具有代表性,二是指导同学们怎么去讨论,适当点拨,引向深入。

四、交流碰撞

生5:

传统文化是文化遗产,文化传统是民族精神,我们小组认为文化传统形成了传统文化。

为什么?

我可以举一个例子,就是书上所提到的蜜蜂与蜂蜜,是蜜蜂产生了蜂蜜。

因为文化在形成过程中得到大家认同,注入民族精神,有了凝聚力,这样才能积淀下来成为文化遗产,一代一代延续下去。

所以我们小组从文化遗产与的民族精神关系来判断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关系。

生6:

我们小组认为先有传统文化,才有文化传统。

可以请小组成员来补充。

生7:

因为传统文化有好的样式、也有不好的样式,而文化传统,既然是传统,它必然经过长期发展,大浪淘沙后积留下来存在于人们心灵中的一种约定俗成,某种意义上“好的”居多。

所以传统文化产生了文化传统。

两个小组的意见都有一定的道理,从“产生与被产生”这个层面上,两个小组的意见不太一致。

其实,我们需要讨论的是两者之间的关系,哪一小组有更合理的解释。

我经过思考后认为,两者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

如果仅仅定位于“产生与被产生”的层面上,就仿佛“先有鸡后有蛋”这样一个令人因惑不清的命题。

我觉得,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相互包含,关键看我们的立足点在哪一个。

这位同学的回答很有见地,他的观点其实来源于文本中,学案中具体标明了同学们仔细研读的段落,请同学们在相对应的段落中画出佐证两者“辩证统一”关系的语句。

(生再次研读文本,画出对应语句。

有的学生重新看学案上的学习要求)

学案上还给我们呈现了4道判断题,这4道判断题答案并不是简单用对与错来界定,需要我们思考判断的依据,自圆其说。

因为题目较多、答案多元,我们需要分组。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边巡视边参与学生讨论,了解学生学习的状态)

生8:

我们小组认为第一道判断题是正确的,文章第9段开头作者是这样写的“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不同,它不具备有形的实体”,这里的“它”指代的是“文化传统”,言下之意,就是“文化传统不具备有形的实体,而传统文化具备有形的实体”。

生9:

我还可以进上步补充,作者说“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既然用了“就是”,表明作者排除了其他可能性,民族精神是存在于人们心目中,并且通过行动呈现出某种精神。

而传统文化是文化遗产,既然是遗产,一般来说具有某些有形的东西让人们去继承。

我并不这么认为,文章中还说“传统文化的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文化实体是有形的,我好理解,那么,文化意识是有形的吗?

这个疑惑提得好,我注意到文中还列举一引起例子,如“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之类”,我也想反问同学们,“生活习俗、忠孝观念是有形的实体吗”?

(同学们议论纷纷)

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文化传统肯定不具备有形的实体,而传统文化既可以呈现为有形的实体,也可以表现为不具备有形的实体,当然,刚才所提到的“生活习俗、忠孝观念”等等,古人一般用文字把它们记载下来,并加以评述,那么它们就具备了有形的实体,毕竟文字和纸张也是有形的。

刚才这位同学的观点较为全面,也较为符合文章的本义。

那么第二道判断题呢?

生10:

我们小组认为这道题目不准确,刚才我们已经明白: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无所谓产生与被产生的关系,所以第二道不准确,第三道也是如此的逻辑,不应该算正确。

那么第四道呢?

根据文章“文化传统”的这部分论述,文化传统形成至少要有两个条件,一是共同生活,二是共同语言,人们通过共同生活相互交流,才能与时俱进,剔除一引起不好的东西,保留并继承一些得到大多数人承认的东西,而且这些东西又会制约着人们的一些现在的行为,它还会与其他文化产生交流,再进行交融或消亡。

所以,我认为这道判断题是正确的。

他的发言更多侧重于文化传统,那么文化传统呢?

生11:

文章在“传统文化”这一部分说,传统文化是文化,也具有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作者还说“凡是存在过的,都曾经是合理的”,也就是说,我们来看传统文化,一般是它先存在,后人去分析它的影响,并且有选择性地批判或继承。

某种意义上,传统文化更侧重于结果。

刚才四道判断题,答案确实不是太好把握的。

我们借助于这些判断题,能够走进文本,加深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我们的学习目标就达成了。

生活中有许多时候,不能用对与错来衡量,因为生活是复杂的,关键是看问题的角度。

随着我们生活阅历的增长,我们曾经作出过的判断必须更正答案,这也是正常的。

其实本文的写作真正的目的是当时有许多人对“传统”与“文化”经常混淆不清,做出了许多不合时宜的事情。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写作背景。

(PPT展示写作背景)

由此可见,本文主要是告诉我们如何正确面对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这样说来,本文的第三部分“财富和包袱”尤其重要。

我们齐声读第三部分,明确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作用。

(生齐读第三部分)

老师在学案上整合了一份资料,有关清明节的,设置了四道探究题。

请同学们仔细研读学案上的《拓展探究》部分。

(生看材料约5分钟,开始对探究题小声讨论。

这时下课铃声响起。

时间真快,不知不觉就下课了。

因此,四道探究题让同学们课后去分组探究了。

案例分析

一、学案使用的“基点”:

课堂教学理念的嬗变

1.学案的价值取向

课堂教学从传统的认识论的束缚走出来,转向课堂本真的意义世界中。

课堂教学改革从关注“如何在课堂中认识”转向“如何在课堂中生存”的思考,追寻存在的意义是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

而学案的价值取向正是为了“引领学生如何在课堂内生存”。

上述课堂案例表现以下几方面的价值追求:

①确立学生的主体性,消解人的迷失状态。

学案编写以人的主体性为逻辑起点,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走出“习题训练”的藩篱,改变以往以知识为逻辑起点、人变成了知识的奴隶的状况。

②倡导交往理解的教学生活方式,改善“实体化”的局面。

教师、学生、文本并非独立的实体,而是彼此有着内在的联系的存在,进一步说他们之间是一种对话与理解的关系,而非孤立独白的关系。

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理解过程,是人与文本视界融合的过程,是一个意义创造的过程,而学案应该承担融合的桥梁作用。

③关注师生的精神生活世界,摆脱物化的困扰。

课堂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要推动学生的精神性成长。

本课中学生的对话充分反映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思辩过程,课堂内敢说敢质疑与课前的自学、课内的有目的地思考是分不开的,学案在于一步步引导学生敢于思考、敢于质疑,并且使之习惯化、常态化。

2.学案的思维方式

新课程实施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呼唤新的思维方式。

例如对待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上,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课程与教学的整合,提出了“课程作为教学事件、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的课程教学整合观。

本案例中,教师整合一些材料,采用“以文解文”的方式,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材料编写学案,达到“课程开发的目的”。

学案的思维方式在于引导教师通过学案这个载体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开发,学案可以设计思考题,可以开发课程资源,可以扩大课程视野。

3.学案的目标趋向

学案的目标趋向在于准确定位教育教学理念。

教育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对相关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主体性认识。

著名教育学者叶澜教授曾经说过,任何教育行为都是不可能离开教育观念的,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但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并顽强地、无孔不入地渗透在我们的教育行为中。

教育教学理念的变革是教学行为的先导,有什么样的理念才有可能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

课堂教学改革折射出教师怎么样的教育教学理念呢?

一般说来,诸如回答学生观、教师观、师生关系观、知识观、教学本质观、教学目标观、教学手段观、教学组织观、教学过程观、教学评价观等这样的问题,这就构成了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

那么,学案在使用过程中最能体现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包括如下一些方面:

①师生角色:

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课程教学资源、学生的朋友、平等的首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有情感需求的人、要求全面发展的人;

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法律上是平等的,在学业上是“教学相长的”,师生要相互尊重和爱护,反对教师是知识和技能上绝对的“权威”。

②学习方式:

教学是生成不是预设,教学是以学生学习为前提的实践活动,旨在学生运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主动的构建知识体系,学习方式既可以是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积极主动的探究和发现,也可以是在教师讲授下有意义的学习。

③目标评价:

教学目标是三维立体的,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者构成了完整的体系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对学生的评价要科学全面,评价的方式要多样,突出过程评价、可以采用“学生成长袋”,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发展,评价的主体要多元,老师、学生、家长和学校等相关利益方都要参与。

二、学案使用的“着力点”:

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日益凸显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那么,学案使用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并把它作为实现有效教学的着力点。

学案使用带有综合性质:

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过程的实现、教学方法的运用、课程的开设和实施等,最终都要落实到一定的组织形式中,即以何种结构方式组织起来开展活动,并表现为何种时间系列。

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只能用于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中,才能发挥其作用。

使用学案组织课堂教学绕不开班级授课制。

①主要目标:

进一步完善班级授课制,实现班级为基础上的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特点的教学活动组织形式和学习环境;

探索能够最大限度利用现有手段的教学组织形式,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

寻求既不失集体影响又有个体独立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

②改进重点:

改革班级授课制的空间和时间结构,改革班级授课制的过程,改进班级授课制中的个别化工作。

例如,在本案例中,同学们的座位采用“小组围桌”的形式,将过去的单向结构给位为多向结构,单向的信息交流变为多向信息交流。

时间上,本案例中学生讨论的时间约占60%(28分钟),在交流过程中,不被教学时间拖着走,让学生活动充分,一些课堂内预设的环节大胆舍弃,让同学们在课后完成。

过程上,从问题开始、创设情景、解决问题,学生上课处于最佳精神状态和最佳环境中。

③小组合作:

大力引进、借鉴、整合国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结合学校实际条件寻找适合我们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将“分组教学、特朗普制、小队教学”整合起来,每组设置组长、观点发布员等不同角色,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取得极佳的学习效果。

三、学案使用的“成效”:

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本案例突出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

1.倡导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作为一种能力,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自主学习的特点体现在:

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自我驱动;

学习内容是自我选择的;

学习策略是自我调节的;

学习时间是自我计划的;

学生也能够对学习结果作出较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和学习者被动吸收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不可能由他人代替的。

本案例较之以往的课堂教学,在学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重在强调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按照教师设计好的模式去学习,而是在教师组织指导下,有主见地去探究知识、接受知识,在积极主动的实践中培养自己的比较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

2.强调合作学习

2019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

“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新课程目标》也要求: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本案例中,由于座位的改变更便于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某种程度上结合了个体学习和竞争性学习、改变了学生的参与方式,提高了学习的社会性和效率。

3.培养探究能力

具体说探究学习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

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

由此可知,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人探究式课堂。

本案例中,教师已经呈现了探究的话题,在课堂实践中没有具体展开,但是学生的积极性已经被充分调动。

4.主张对话生成

该方式强调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借助有意义的交流,不断探究和解决教学中生发的问题,以增进教学主体间的理解,提升师生教学生活质量的过程。

有研究者对于对话教学的特征概括为,对话教学是民主的、平等、沟通、合作、互动、交往、生成、以人为本的。

对话教学主要发生在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文本也是作者赋予了生命,体现了作者的认知、情感、与生活背景。

这样对话教学就可以看作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灵魂相遇与精神交流,从对话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