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论文(设计)课程名称:(05)行政体制改革研究综述.doc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论文(设计)课程名称:(05)行政体制改革研究综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论文(设计)课程名称:(05)行政体制改革研究综述.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行政体制改革研究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
摘要: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先后进行了六次大规模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改革不断深入且取得了明显成效。
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各项改革的深入,行政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改革的艰巨性、风险性加大,改革的环境更为复杂。
关键词:
行政体制改革改革开放研究综述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执法体制中的多层执法、多头执法、执法扰民现象严重
国家行政学院唐铁汉、李军鹏等人认为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法律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社会组织自治能力较低,许多本可以交由社会管理的事务仍需由政府承担。
在中国行政体系内部,机构设置过细,部门之间职能交叉,权责不清,推诿扯皮,多头管理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致使一些好的决策部署不能及时有效得到落实。
上级政府部门出于种种动机往往通过指标考核、项目经费等方式要求下级政府设置与之对口的部门,政府层级过多,导致行政执法过程中出现多层执法、多头执法等,降低了政府行政执法的规范化程度和行政效率。
(二)受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政府职能转变仍未到位
政府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微观干预依然较多,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增速而直接代替企业招商引资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实行行政垄断与地方保护,对不同经济主体实行区别对待政策,严重违背了市场开放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不少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仍习惯于计划经济的管理办法,官僚主义倾向严重,行政水平不高。
政府管理透明度较低,往往通过内部会议和内部文件管理经济社会事务,公众缺乏应有的知情权。
(三)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
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教授认为,中央与地方之间某些职权划分仍然不科学、不规范、合理化程度不高,使得当前既存在中央权威与统一性不够,中央宏观政策在地方难以得到很好执行,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等问题,也存在中央管的过多过死,发挥地方自主性和积极性不够的问题。
同时存在地方权力下放不均等且已经形成梯度分权格局的问题,这种格局导致了地方与地方之间的不平等、不公正,从而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都产生了不利影响。
李树花认为,中央及省以下垂直管理机构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也没有理顺,条块矛盾突出,上级政府通过垂直管理等方式上收下级政府权力过多,造成地方政府行政管理权限和手段不完整,有责无权,上下级政府关系不顺,而且对某些部门实行垂直管理以后,由于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也使得许多垂直机构与地方政府冲突不断。
(四)政府与企业、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调整
行政体制改革需要理顺政府内部的各种权责关系,而政府内部关系的理顺是以政府外部关系的理顺为前提的。
政府与经济主体和社会主体的关系不理顺,政府职能和权力边界就很难界定清楚。
以往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非常重视与市场经济体制的适应性,比较注意处理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因此尽管这项改革没有完全到位,但这方面的改革毕竟在积极探索,不断向前推进。
(五)民主科学的行政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确立
具体表现在:
一是科学民主的行政决策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受“官本位”思想影响,现实行政决策过程中仍然存有严重的不负责任倾向、盲目性和随意性,领导者偏好个人独断专行,忽视公众参与和专家咨询,致使行政决策易于出现重大失误,造成不少地方盲目攀比经济增速而不惜牺牲资源和环境,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屡禁不止等等;二是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任务还没有完成,虽然行政审批事项得到大幅削减,但仍存有大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行政审批项目,在行政审批工作过程中,行政人员行政道德普遍缺乏,官僚主义倾向严重,动辄拖办、不办时有发生,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政效率;三是行政问责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还很不健全,一方面,现实中的行政问责与监督往往局限在政府内部,排除了公众和社会的参与;另一方面,也存在政府预算、审计、财务监督不到位,权责不明确,权责不清,有权无责等问题。
最终导致了行政执行过程中问责无力和失职、渎职、滥用权力的大量发生并产生了严重的后果。
二、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前景展望
(一)强化依法行政,加强行政法制化建设
行政体制改革要真正推进,必须同步进行相关法律制度建设,也就是运用相关法律机制来规范政府机构设置、职能、央地关系、行政权力等。
一要处理好政府机构设置与依法行政的关系,可以考虑修改行政预算法,规定政府、政府各部门的一切收入,均应进入财政预算内统一管理,政府行政、执法机构不得随意设置收费和罚款项目。
同时对党政公务开支严格加以限制,从而有效限制政府随意收钱以扩充机构和乱养人;二要处理好政府职能转变与依法行政的关系,魏建一认为,中国的政府职能应当顺应依法行政的要求,将科学合理的政府职能用法的形式固定下来并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确定和履行政府职能,从而真正做到由法律授权,实现“职能法定”;三要处理好央地关系调整与依法行政的关系,寇铁军认为,应从宪法和法律等层面上划分清楚中央与地方各自的事务,规定各自的税收,并以此来规定各自的支出责任,建立一种中央向地方科学、公正和透明转移支付的规则和程序;四要处理好行政管理体制机制与依法行政的关系,应把群众参与、专家咨询、集体决策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和行政审批程序的规范化、简约化采用法的形式固定下来,涉及行政问责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问责和监督应由人民、人民委托的人大、以及新闻舆论来进行。
(二)强化民主行政,加强行政民主化建设
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就必须以政治以及行政民主化为基础,同民主制度有机结合。
比如在政府对即将解决的重大事务作出行政决策时,都应首先进行深入扎实的调查研究,实行社会公示和听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涉及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还要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和决策评估,然后在广泛民主参与的基础上对各方加以集中,最后由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以保证行政决策的客观公正、合理性和可行性。
比如在健全行政问责和制约监督机制时,应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韦朋余认为,可以“创造条件让人民有效地监督政府”,一是创造让人民知情的条件,推行行政透明化;二是创造让人民参与的条件,建立真正的“公民社会”;三是创造让人民表达的条件,广开言路,加速推动行政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二)强化科学行政,进一步明确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思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专家学者在深刻总结以往改革经验教训,研究借鉴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行政体制改革经验基础上,对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从而为行政体制改革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首先要科学制定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和现实目标,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总体上应尽快实现向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和法治政府的转变,加快推进公共行政的民主化,公共部门的民营化,公共管理的企业化,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和公共运营的信息化。
同时,国家行政学院薄贵利教授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行政体制改革的现实目标不仅需要符合中国的实际,而且需要符合国际规则和惯例,应该界定为:
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民主政治相配套,既符合国际规则和惯例又兼顾中国实际的行政体制。
然后在科学制定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和现实目标基础上,科学系统地研究制定一个清晰的可以管长期的行政体制改革总体思路和实施步骤,制定的行政体制改革总体思路和实施步骤应当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注重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并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和行政运行的规律。
进而通过一届届政府的努力,分步操作,最后把它完成。
参考文献:
[1]卢志钊.浅议转变政府职能的内涵、关键和难点[J].学术交流,1999,(5).
[2]崔晓惠.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J].现代商贸工业,2008,(5).
[3]沈荣华.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回顾总结与前瞻思路[J].中国行政管理,2006,
(1).
[4]范绍庆.新时期中国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调适[J].兰州学刊,2004,(3).
[5]殷志红.从财政体制变迁看中央与地方的关系[J].中国国情国力,2006,(9).
[6]宋德福.中国政府管理与改革[M].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375.
[7]王蕾,孔庆书.政府与企业、市场的关系[J].经济论坛,2003,
(1).
[8]喻匀.继续推进中国政府机构改革——访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唐铁汉研究员[J].新视野,2007,
(1).
[9]李军鹏.政府机构改革要解决六大问题[J].理论参考,2008,(5).
[10]周天勇.中央与地方事务划分中的四大问题[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11).
[11]李树花.垂直管理并非灵丹妙药[J].政府法制,2003,(15).
[12]陈静.中国社会中介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4,(6).
[13]罗海林.发展社会中介组织:
推进政府改革的重要环节[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5).
[14]魏建一.职能转变法制护航[J].中国改革,1999,(7).
[15]寇铁军.中国政府间事权财权划分的法治化选择[J].财经问题研究,2008,(5).
[16]韦朋余.行政透明化,打造“善治”政府的切入点[J].行政论坛,2006,
(2).
[17]薄贵利.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最新进展及趋势[J].新视野,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