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浙江选考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一 古代的中国和世界 专题1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978413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96.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浙江选考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一 古代的中国和世界 专题1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浙江选考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一 古代的中国和世界 专题1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浙江选考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一 古代的中国和世界 专题1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浙江选考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一 古代的中国和世界 专题1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浙江选考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一 古代的中国和世界 专题1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浙江选考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一 古代的中国和世界 专题1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高考历史浙江选考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一 古代的中国和世界 专题1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浙江选考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一 古代的中国和世界 专题1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浙江选考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一 古代的中国和世界 专题1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趋于瓦解。

③废除:

秦始皇统一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④延续:

汉初又兼采之。

七国之乱平定之后,诸侯的军事、政治权力被收归中央,诸侯只征收租税,封国名存实亡。

魏晋以后,部分王朝也曾实行分封制,其性质不全相同,是为专制集权制度服务的。

(3)唯物史观认识瓦解原因

①铁犁牛耕,生产力发展。

②王室衰微,诸侯强大。

③百家争鸣,提供治国方案。

2.从文化自信、文明传承角度看夏商周的贡献

(1)文字:

甲骨文、青铜铭文等逐渐演化为今天的汉字,成为记载和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三代文明对后世的突出贡献。

(2)宗法分封观念:

分封思想在封建社会时有出现,宗法思想影响至今,对民族的延续起到积极作用。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在三代萌芽,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

郡县制影响至今。

(4)华夏民族:

三代萌生的民族观念,使中华民族存在至今,成为世界上文明没有间断的民族。

(5)传统文化:

儒家思想产生并发展,吸收其他学派思想,最终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3.从文化认同的角度看宗法制影响

(1)专制时代延续该制度。

如:

唐太宗的玄武门之变就是从反面体现了该制度,明朝朱元璋把他的皇位传给长孙朱允炆,而不传给他的儿子朱棣,是从正面体现了该制度。

(2)对后世中国的社会结构(家国同构)和思想观念(积极,如尊祖敬宗,注重家庭建设;

消极,如过分重视家庭人情关系、重男轻女等)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利于形成文化认同,增进民族凝聚力。

(2018·

4月浙江选考,1)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

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

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

这表明(  )

A.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

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抓题眼] 西周建立后,分封的诸侯身份皆是王室成员、姻亲及少数功臣是题眼所在,凸显血缘宗法关系在政治上的影响,D项与题干立意最接近。

[找错点] A项、C项中官僚体制、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均形成于秦代,与西周时间不符,B项表述与题干立意不符。

故答案为D。

[析错因]——概念不清、基础不牢

(1)史实角度:

对贵族政治、官僚政治、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等概念理解记忆不清。

(2)素养角度:

考场应变能力不足,抓题眼、找错点意识欠缺。

[弥补短板]

(1)知识角度:

周秦政治三大转型

①最高领导人权力由未集权到专制独裁。

②地方权力由较大独立性到中央垂直管理、中央集权。

③由重血缘亲疏、世袭官制到中央任命、有任期限制的官僚政治、流官政治。

抓住本节作为文明源头的特征来命题,体现华夏文明起始的特点,作答时重点考虑。

还应重点关注分封制、宗法制对华夏文明的作用,特别是对秦统一的影响,比如“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等。

1.(2017·

11月浙江学考)古代有学者论及中国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谓:

“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

”这反映了(  )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最高执政集团权力的高度集中

C.血缘关系亲疏不再作为权力分配依据

D.政治权力的分配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

答案 D

解析 “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意思是周朝的宗室子弟,那些不狂妄糊涂的人,没有不成为显达的诸侯的。

材料同时提到了“周之子孙”和“诸侯”,故答案为D。

A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选项不符合史实,C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与材料不符。

2.(2016·

4月浙江学考)周初分封而建的鲁国,曾诞生过大思想家孔子。

观察下图,鲁国位于(  )

A.①B.②

C.③D.④

答案 B

解析 此题要求在地图上确定西周时期鲁国的位置。

山东又称“齐鲁之邦”,故鲁国在山东。

齐国居山东东部,鲁国以曲阜为都城,位于鲁西南地区。

审题时注意图例与序号位置。

①的位置是齐国,②的位置是鲁国。

故B项正确。

3.(2017·

4月浙江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

……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

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许倬云《万古江河:

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

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

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

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诗经·

周颂·

我将》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

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2)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二《周颂·

我将》所蕴涵的主要意义,综括指出材料一、二概括其所反映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答案 

(1)机制:

分封制和宗法制。

作用:

稳定政治秩序;

维护政治联系。

(2)意义:

以乐歌形式歌颂周文王的功德。

特点: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解析 本题考查分封制和宗法制。

(1)问,结合所学知识,“周人统治的机制”是指分封制和宗法制,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积极作用即可;

(2)问,首先依据材料信息概括《周颂·

我将》所蕴含的主要意义,即歌颂周文王的功德,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回答其特点即可。

考点二 古代中国中枢权力分配运行的制度设计

1.秦朝皇帝制度的建立——(b)

(1)建立:

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2)基本特征:

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皇帝独尊(实质是君主专制)。

2.唐朝的三省六部制——(b)

(1)设置:

中央设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和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

(2)特点:

相权分割,相互牵制,分工合作,以皇权为核心。

(3)影响:

加强了皇权,有利于科学决策,提高了行政效率,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成熟,标志着中央官僚制度的完善。

3.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b)

(1)行政权:

设中书门下(政事堂)掌管,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2)军事权:

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

(3)财政权:

设三司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4.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b)

(1)背景:

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权分六部导致繁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

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

(3)职权(特点):

皇帝处理政务的助理机构。

不是中央一级的正式的行政机构,职权范围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

宦官干政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

5.清朝军机处——(c)

(1)设立的原因:

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防止军事机密的泄露。

(2)职能演变:

由单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其他政务,成为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3)作用:

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同时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1.中国古代中枢权力分配的趋势

(1)相权逐渐被分散、削弱。

(2)皇权逐渐增强。

(3)分权制约是主要形式。

(4)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皇权的随意性。

(5)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贯穿始终。

(6)专制皇权日益强化,相权日益被分散直至丞相制度被废除。

2.古代中国中枢权力演变的规律

(1)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

(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3)宰相在中国古代行政体制中不可缺少,且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

(4)宰相既实行分权,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

(5)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凸显了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本质特征。

(2017·

11月浙江学考)中国古代皇帝制度建立后,围绕集权与分权,官僚体制不断调整和变化。

下列与“分宰相之权”相关联的是(  )

A.汉刺史制B.宋参知政事

C.明内阁制D.清军机处

[抓题眼] “分宰相之权”是题眼所在,与此立意相关的史实是唐代的“三省制度”及宋代的“参知政事”“二府三司”制度。

[找错点] 明、清两代已废除宰相制度,故C、D项错误,汉代刺史制是中央监察地方的制度,故A项错误,答案为B。

[析错因]——“时空”识记错乱

本题错在对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两个概念的内涵辨识不清,相关史实识记错乱。

(1)知识角度

①君主专制范畴

史实:

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明朝废丞相,由六部分理全国政务,设立内阁;

清朝时设军机处。

中央机构的设立及其职权完全服从于君主专制需要。

一方面,在政治上的体现是帝位终身制、皇位世袭制,渗透着宗法制的原则;

另一方面,皇权独尊,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于一身,从而保证皇帝个人的绝对权威。

②中央集权范畴

秦汉时期的郡县制;

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

北宋削弱地方势力;

元朝实行行省制;

明朝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最根本的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政令。

(2)素养角度

①命题者习惯关注唐、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宋代政治的特点在备考时应格外关注。

②命题者常抓住明清政治的基本特征以及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来命题,体现家国情怀。

并紧密结合明清时期的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综合考查。

4月浙江选考)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

下列选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  )

A.皇帝制与郡县制

B.郡县制与刺史制

C.皇帝制与封国制

D.丞相制与刺史制

答案 A

解析 “秦制”是题眼所在,考查的是隐性时空观念,“刺史制”“封国制”与“秦制”无关,由此可排除B、C、D项。

2.(2018·

普陀选考命题交流)史学家张岂之认为,在中国古代,一个新的封建王朝的建设,“必然要体现自己的新”,但“也离不开别人的旧”。

以下史实最能体现材料中观点的是(  )

A.汉朝确立刺史制

B.隋朝创立科举制

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D.明朝废除丞相制

答案 C

解析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继承并发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故既体现了自身的新,也“离不开别人的旧”,故C项正确。

3.唐朝以来设立三司使一职,让其总管四方贡赋和国家财政,行政关系隶属于宰相,地位仅次于宰相,称计相。

宋朝建立后采取改革措施,让三司使脱离宰相的控制而总管财政,自成独立的体系,直接对皇帝负责。

宋朝这一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  )

A.提高三司的行政地位

B.通过分化事权以加强皇权

C.分割宰相的财政权力

D.消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解析 根据材料“三司使脱离宰相的控制而总管财政”,三司掌管财政,故A项错误;

分割宰相权力是手段,目的在于加强皇权,故C项错误;

消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意在强化以皇权为代表的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考点三 古代中国基层治理的制度设计与智慧

1.秦的统一——(b)

(1)过程:

公元前221年攻灭东方六国,随后又北击匈奴,南平岭南,征服西南夷。

结束了数百年的战乱;

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郡县制的建立——(b)

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

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地方官员分工明确。

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有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并为后世历代所沿用。

3.汉朝州刺史的设置——(b)

汉武帝在全国设十三刺史,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东汉演变为郡之上的地方行政机构州。

(2)作用:

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防止地方分裂势力,有利于国家政权稳固。

4.元朝行省制度——(b)

中央设中书省行使宰相权力,地方设十个行省及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和宣政院。

加强了中央集权,是行省的开端。

5.清朝的边疆政策【加试】——(c)

(1)原则:

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

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

(2)措施

①设理藩院:

由管理蒙古扩大到负责新疆和西藏的行政、赋税等事务。

②重视边疆地区的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

③实行改土归流政策。

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定和巩固了边疆统治,基本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

1.古代基层治理制度设计时空顺序

(1)周代:

实行分封制,加强了王权,周王成为“天下共主”;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

(2)秦朝:

废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基础,促使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3)汉朝: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颁行“推恩令”,设置刺史。

封国制导致“七国之乱”,“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4)唐朝:

中期设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5)宋朝:

文官知州通判制,由文官任地方长官,通判监督,将兵权、财权、行政权收归中央。

(6)元朝:

实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7)明朝:

废行省,设三司,将地方权力进一步集中到中央。

2.唯物史观认识中央集权的社会条件

(1)经济因素:

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和落后性。

(2)政治因素:

地主阶级需要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地主土地所有制。

(3)客观因素:

抵御游牧民族的南下、治理黄河、兴修水利等,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把分散的一家一户的农民组织起来。

(4)理论基础:

法家思想。

4月浙江选考)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

行省的设立旨在(  )

A.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

B.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

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D.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抓题眼] “有效管理地方”“地方设立行省”是题眼所在,凸显中央集权的本质意图,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项与此立意最相近。

[找错点] “独立民政”“监察地方”“防范相权”均与中央集权内涵不符,故排除A、C、D项,答案为B。

[析错因]——对史料信息获取不完整。

“元代疆域辽阔,中央设行省加以管理”是史料的两层大意,而后者是目的所在。

(1)技巧方法:

对题干材料要分清层次,从宏观上提炼信息,不可仅抓住其中一个分句就下结论,更不能把其中一个分句等同一个说法代替整体信息,应将整个题干材料各分句的层意综合起来归纳推论。

(2)家国情怀:

国家对地方治理多次考到,凸显对国家稳定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希望从古代历史中汲取智慧,对当今国家治理有借鉴意义。

1.(2016·

10月浙江选考)制度设计关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柳宗元论及秦汉史事与制度时,用“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相评。

其所肯定的制度是(  )

A.分封制B.宗法制

C.郡县制D.世官制

解析 “秦汉制度”是本题的题眼所在,分封制、宗法制、世官制均为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郡县与封国同时并存于汉代,故选C。

杭州协作体学考检测)“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这种演变说明了(  )

A.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下地方建制逐渐完善

B.中国古代一直在着力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

D.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

解析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但因秦的短命而亡出现郡国并行制,西汉初年的七国之乱和西晋的八王之乱证明了其错误,最终被行省制度所代替。

这一过程中,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地方行政制度也日趋完善。

3.(加试题)(2018·

湖州学考满分检测)元朝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级政府机关,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

明清时期在西南地区陆续撤离土司,改由有一定任期、期满调任的流官治理。

这一变化(  )

A.扩大了地方权力B.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C.加强了中央集权D.导致地方政策变更频繁

解析 元朝任用少数民族首领担任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土司长官,明朝改用流官治理,加强了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

考点四 古代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设计

1.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加试】——(c)

(1)演变

①秦朝,已设监察机构,负责中央(御史大夫)和地方(监御史)的监察。

②西汉时,汉武帝为了监察地方,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13州部),建立刺史制度,在中央建立了监察机构,由御史大夫主管。

③以后历朝都有监察机构设置,如唐设御史台,明设都察院。

(2)评价

①积极: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法,防止贪污腐败。

②消极:

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其实际效能有限;

监察官员是皇帝的耳目,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

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

2.中国古代的世官制、察举制与科举制【加试】——(d)

(1)世官制:

先秦时期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权位的制度,核心是嫡长子继承。

(2)察举制

①汉武帝时期,诏令中央和地方高官向中央举荐有德行和才能的人(贤良)做官。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察举制发展为九品中正制。

③特点:

从考选的对象、内容、方式和程序都体现出封闭性;

形式上以官取士,百姓不得参与,无法促进社会各阶层的流动。

(3)科举制

①背景:

门阀士族衰弱;

庶族地主崛起。

②历程:

隋朝创立,科举制成为历朝主要的选官制度;

明清发展为八股取士。

③评价:

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读书风尚,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压抑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

阻碍了科技领域的发展。

1.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设计的趋势与影响

(1)趋势

①选官标准由注重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注重才学。

②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

③选拔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2)影响

①政治上,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范围,打破了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

②思想上,科举考试大都以儒学经典作为考查内容,巩固了儒学的独尊地位,统一了士人的思想。

③文化上,科举考试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文学巨匠,也是唐诗、宋词繁荣的重要原因。

④价值观上,有利于士人群体形成勇于追求上进、实现价值、入世有为的人生价值观取向。

2.古代中国官员管理制度设计

(1)时空更迭历程

①开始于秦朝:

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②发展于两汉:

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③加强于隋唐:

门下省有权对宰相作出的决策提出异议,也可以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见。

④完善于北宋,强化于明清。

(2)全面认识影响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加强了政府对官员的监督,调整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皇权;

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秩序,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巩固。

虽然不能从根本上制约皇权,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官员的纯洁性,提高了行政水平。

11月浙江选考)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自此以来,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

中央官学的建立(  )

A.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B.结束了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局面

C.有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

D.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进一步发展

解析 汉武帝设五经博士,教授弟子,从此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

由此可见中央官学的建立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故答案为A。

定海选考命题交流)“造成了一个弥漫着书香的世界,使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最具书卷气的民族,甚至目不识丁者也知“敬惜字纸”,普遍有一种对于文字、文献的崇拜。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科举制度的推行B.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C.商品经济的发展D.西学东渐的影响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反映了当时一种重学的社会风气,结合所学知识,古代科举制度由于对读书人有巨大的利诱力,使得科举时代读书重学的风气长盛不衰,有力地推动了当时教育的普及和文化的发展,故A项正确。

3.(加试题)(2015·

浙江10月选考,节选)读史阅世,提升历史学科素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关于科举制,学术界有不同的认识:

①以往流行的看法认为,以科举考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了创新精神。

②20世纪末叶,一些学者发现以前对科举制的看法,过于简单化。

放在古代的历史上考察,它打破了社会、阶级之间不可跨越的鸿沟,使平民子弟通过苦读,也有可能成为状元、榜眼、探花。

仅凭这一点,都应该为它谱上一曲赞歌。

——选自李伯重《八股之外》等

(2)在历史的变迁中,科举制留下深刻的烙印。

对材料二中的两种看法,您更倾向于哪一种?

请结合所学谈谈自己的认识。

答案 

(2)倾向于①:

儒生因科举而地位提升,但也成了专制政治的仆从。

士人醉心功名利禄,导致专心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倾向于②:

保证了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促成读书风尚,有益于形成重学风气。

以考选官,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有一定合理性。

考向一 常考主干知识

1.[空间观念——宗法制]

中国传统四合院建筑体现了宗法观念对人们起居生活的影响。

家中长辈住在(  )

A.甲处B.乙处

C.丙处D.丁处

解析 宗法观念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并形成严格的等级秩序,体现长幼有序。

据此可以判断长辈应居住在甲处,故A项正确。

2.[时空观念——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

读下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  )

A.②③①⑤B.②①⑤⑥

C.①③⑤④D.④③⑤⑥

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