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公开课地理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人教版初一公开课地理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一公开课地理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板书】气温的分布
讨论:
各点温度是否相等?
等温线闭合处怎样判断高温中心、低温中心?
等温线的疏密与气温变化有什么关系?
相邻两条等温线的温差是多少?
8、[点击多媒体课件]阅读世界一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
⑴从赤道向两极,气温有什么变化规律?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⑵同纬度地带冬季陆地和海洋气温一样高吗?
⑶在回归线附近找20°
等温线在陆地、海洋弯曲的趋势。
9、小结。
【板书】气温的水平分布
过渡:
我们夏季纳凉,在地面凉爽还是山上?
【板书】气温的垂直分布
10、[点击多媒体课件]2005年我国登上队员以大无畏的精神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重新丈量了山的高度,创造了登山史上的奇迹。
在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峰上你看到什么景色,为什么?
11、[点击多媒体课件]读气温垂直变化图,计算山顶的气温,并说说你如何计算的。
12、课堂小结。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懂得了什么?
12、课堂检测:
完成课本P53活动一。
人教版初一公开课地理教案2
1、了解新加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了解新加坡的领土组成和居民特点,新加坡经济迅速发展的条件和发展途径。
2、初步学会读图分析新加坡的位置及其重要性,初步学会正确评价新加坡发展经济的条件。
3、通过自学、讨论、讲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4、树立“发展经济应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独立自主、对外开放”的观点。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培养学生努力学习,借鉴新加坡成功经验,振兴中华的思想。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第一段对新加坡作了简介。
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的南面,是的城市岛国。
新加坡的字面意思是“狮子城”-因为岛的形状像狮子。
华侨又称它“星岛”或“星洲”,意思是岛小如星。
新加坡是世界上人口很稠密的国家,居民中约四分之三是华人,其次是马来人,印度人。
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的东口,处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运要道上。
新加坡海港是天然良港,可停泊许多艘大型轮船。
简介中提出:
城市岛国、人口稠密、天然良港是新加坡的基本国情。
“利用有利条件,迅速发展经济”这一段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教材首先分析了新加坡发展经济的不利条件,回顾了新加坡的殖民地历史和建国后经济发展的历程。
然后,探讨了新加坡发展经济的重要突破点:
(1)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积极发展转口贸易、对外贸易和航运业;
(2)在发挥本国技术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发展炼油、造船、电子电器等工业;
(3)利用本国的自然、交通优势,积极发展旅游业。
“花园城市”从合理布局产生和规划绿地两个角度分析了新加坡“花园城市”美称的由来。
教法建议
1.从观察新加坡岛的形状入手,说出它像什么动物的形态,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再指导学生读图,了解新加坡的领土的组成,北面靠近什么半岛,南邻什么岛,处于什么海峡东口,从而认识新加坡交通位置上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查阅新加坡的面积、人口数字,得出它面积狭小、人口稠密的特点。
2.利用前面已学的知识,分析新加坡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再用讲议结合的方法,使学生掌握新加坡经济特点和发展经济的途径。
3.通过朗读课文和阅读材料,使学生了解新加坡如何美化和保护环境,从而进行生动的环境教育。
最后,指导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从新加坡的经济发展中可以吸取有益的经验(根据国情,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发展经济;
实行对外开放,提高人民的文化科技水平,注意环境保护)。
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重点】新加坡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
新加坡的经济发展道路
【教学难点】新加坡发展的道路
【教学工具】新加坡风光图片、新加坡图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经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较全面的了解了东南亚的位置、居民态度、自然环境及经济状况。
但是各个国家又有不同,今天,我们来学习东南亚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新加坡。
(板书)第三节新加坡
(展示新加坡图)新加坡的形状像什么?
它和什么动物的形态很相象?
(告诉学生新加坡又名“狮子城”)
指导学生自学课文及有关插图,然后分组讨论,介绍新加坡国情。
新加坡的领土组成有什么特点?
新加坡的国名因何而来?
华侨为什么称它为“星岛”或“星洲”?
新加坡面积有多大?
人口有多少?
人口组成有什么特点?
新加坡有哪些邻国?
新加坡的纬度有什么特点?
应属哪种气候类型?
为什么说新加坡地处交通要道上?
新加坡的自然资源条件怎样?
(新加坡领土有新加坡及一些小岛组成,因岛小如星,仅相当于我国一个小县的面积,所以,华侨称它为“星岛”或“星洲”)
计算:
新加坡面积仅618平方米,人口确有316万,人口密度是多少?
(5000人/平方千米)
(结论)新加坡是世界上人口很稠密的国家,整个国家都是城市。
即新加坡集国家、首都、城市、岛屿于一体。
(板书)一、城市岛国
(读插图)分三步认识新加坡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
(1)从与东南亚诸国相关位置看,新加坡地处物产富饶的东南亚中心,可称为“物产集散地,货物转运站”
(2)从海陆位置看,新加坡地处马六甲海峡东口,处在太平洋与印度洋的航运要道上,扼守“十字路口”的交通“咽喉”
(3)从纬度位置看,新加坡位于赤道附近,属热带雨林气候,风光优美。
请同学们分成若干组,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新加坡发展经济有那些优越条件?
2、新加坡发展经济有哪些不利条件?
新加坡经济是如何发展的?
(学生活动)
(新加坡发展经济的优越条件有:
地理位置优越、有天然良港、劳动力众多民族独立。
新加坡发展的不利条件有:
领土狭小、资源贫乏、粮食进口等)
(提问)那么新加坡的经济是如何发展的呢?
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讨论)
(1)新加坡发展了哪些经济部门,分别利用了哪些有利条件?
(2)新加坡的航运业主要包括哪两种运输方式?
规模如何?
(3)新加坡发展工业所需的资金、技术、原料是怎么来的?
(4)新加坡发展了哪些工业部门?
为什么发展这些工业部门?
(5)新加坡发展旅游业有哪些有利条件?
为什么新加坡的风光那样美?
了解新加坡的环境保护。
(板书)二、经济迅速发展
转口贸易—对外贸易航运业
工业
(展示图片)新加坡城市风光图片,欣赏“花园城市”的环境美。
读新加坡图,提问
(1)城市工业区、居民区为什么分开布局?
炼油工业为什么布置在远离市区的小岛上?
(板书)三、花园城市
(讨论)从新加坡经济发展中,可以吸取哪些对我们有益的经验?
(教师归纳)
(1)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2)对外开放,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
(3)发展教育,提高文化科学水平;
(4)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环境保护等。
【板书设计】
第三节新加坡
一、城市岛国
二、经济迅速发展
三、花园城市
人教版初一公开课地理教案3
熟练掌握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熟练掌握在不类型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导入】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
这节课我要讲的内容是:
“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
首先,我们先
来复习一下一般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活动2【讲授】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
(一)复习:
在一般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二)授课:
1、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如何辨别方向(通过电子白板演示)说明:
在一般情况下指向标箭头所指方向为“北方”。
情况1:
当地图上的指向标箭头指向正上方时,我们可以按照一般地图辨别方向的方法来辨别方向。
即“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情况2当地图上的指向标箭头没有指向正上方时,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辨别方向(出示实例,边分析边讲解)
2、例题一(电子白板演示某学校平面图)并向学生说明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确定方向:
(1)确定中心地点。
(2)以中心地点为中心画与指向标相对应的十字坐标,按指向标方位标注东西南北。
(3)指出各点与中心点的方向关系
例题二、通过电子白板演示充分说明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平移指向标法和旋转地图法
例题三、通过给陌生人指路的事例来加强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
1、如果指向标箭头指向正上方,按一般地图来辨别方向
2、平移指向标
3、旋转地图法(即把指向标地图转化成一般地图)
人教版初一公开课地理教案4
1.初步学会阅读、绘制降水柱状图。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解疑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对降水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
2.通过对降水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导入新课]
创设环境,引导学生自觉地、积极地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之中。
用一段视频材料“降雨、降雪、降冰雹”,依次展示三种天气现象,最后画面定格为正在降落中的雨、雪、雹三种降水的形式,使学生观察得出降水的概念。
推出课题: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讲授新课]
一、降水与生活
1.教师提出:
“降水就是降雨”的说法,把学生一分为二,争辩这个说法是否正确?
为什么?
让学生在争辩中知道:
降雨只是降水中的一种主要形式,降水还包括雪、雹等其他形式。
因此,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雨、雪、雹等,统称为降水。
板书:
降水概念及其主要形式
2.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来描述下小雨、中雨、大雨、暴雨时,所看到的、听到的情景和感受。
然后教师进行描述,让学生判断。
雨滴下落时清晰可辨,地面全湿,但无积水或积水很少。
(小雨)
雨滴下落时连续成线,落到地面四处飞溅,能听到雨声,地面积水较多。
(中雨)
雨滴下落时模糊成片,落到地面溅的很高,雨声激烈,地面积水很多。
(大雨)
雨如倾盆,雨声猛烈,地面积水特别快,下水道往往来不及排泄,常有外溢现象。
(暴雨)
3.让学生阅读课本P54活动1,以第一项给出的影响案例做参照,讨论降水从哪些方面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教师把学生分成3组,每组讨论剩余三项中的一项。
在各组讨论形成共同意见后,选出一名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
通过此项活动,使学生加深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教师对学生的交流情况评价点拨后承转:
无论是人类的生产还是生活活动,都受降水的影响。
那么,降水落到地面,我们如何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呢?
降水量的测量
5.多媒体课件演示降水量的测定
雨量器画面1依次展示储水筒、储水瓶、漏斗、盛水器,并组装成降水量测定的工具--雨量器及量杯,说明雨量器的构成和测量单位(毫米)。
画面2用降水动画,并配以降水声,雨水通过漏斗进入储水瓶,再倒入雨量杯,从而测出降水量。
并依次显示某天上午8时的降水量知晚上20时的降水量,指导学生会测、会记录、会计算日降水量。
继而引导学生思考月降水量、年降水量。
6.在学生观察了解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说明:
一般每天(不管是否降水)8时、20时各观测一次,并把得到的是该地的日降水量;
把某月每天观测到的降水量相加,得到的是该地的月降水量;
把某年每月观测到的降水量相加,得到的是该地的年降水量。
教师要特别强调:
通常所说的年降水量,是指多年平均降水量。
7.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说说当地一年内各季的降水是否均匀;
哪个季节多?
哪个季节少?
转入降水的季节变化。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
1.教师说明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
2.多媒体课件展示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教师边鼠标点击,边说明。
引导学生了解降水柱状图的组成以及绘制的方法和步骤,并让学生准备好画图工具跟着绘制。
(1)显示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量资料
(2)画面显示一个长方形图(指导学生要把握图幅的大小,不要过小或过大)。
(3)画面显示横坐标,依次标注12个月份。
(指导学生把横坐标12等份,在每等份的中央标注月份)
(4)画面显示纵坐标,依次标注降水量刻度,单位是毫米(指导学生降水量的刻度,要根据资料中月平均降水量的最高值和最低值来确定。
如本资料中,最高值169毫米,最低值5毫米,因而每个刻度就应确定为30毫米或50毫米,总刻度从0至200毫米就行了)。
(5)画面逐月显示12根柱形,说明12根柱形表示12个月的降水量,每根柱形的高低表示各月降水量的多少,12根柱形的降水量之和,表示年降水量(指导学生根据资料中各月降水量的多少,依次画出12根柱形,注意提示学生每根柱要画在横坐标每等份的中央,即12根柱形之间的距离要相等,不要太粗或太细)。
3.学生画好图后,鼠标点击读图要求,引导学生分析该地降水在一年的季节变化情况。
(1)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多?
(7、8、9月份)
(2)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少?
(1、2、3、4、11、12月份)
(3)该地的年降水量是多少?
(约749毫米)
(4)说明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
(该地全年降水较多,且不均匀,夏秋降水较多,冬春降水较少)
4.根据以上分析,总结降水柱状图的阅读方法。
先让1~2名学生谈谈,大家补充,最后归纳:
首先看柱状高低,对照降水量刻度,读出各月降水量的约数,以及计算全年的降水量。
其次分析降水在一年内的季节变化情况,包括该地降水全年多或少,各季降水分配是否均匀,什么季节多雨,多到什么程度,什么季节少雨,少到什么程度等。
5.多媒体展示反馈练习。
把学生分成5个小组,某地各月雨量的分布
先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问题(或让各小组自选、抽题都可以),然后各小组根据问题找出相应的图组织讨论(如第1小组②题→E图→讨论)
根据A~E几个地方的全年各月降水量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世界各地各月雨量的分布
(1)哪个地方的降水量夏季多,冬季少?
最多月与最少月相差多少毫米?
(B图所在的地方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最多月与最少月相差约200毫米)。
(2)哪个地方各月降水量都很少?
少到什么程度?
(E图所在的地方全年少雨,少到连续几个月不降一滴水)
(3)哪个地方的降水量冬季多,夏季少?
年降水量约多少毫米?
(D图所在的地方冬季多雨,夏季少雨,年降水量约850毫米)
(4)哪个地方各月降水量适中,分布比较均匀?
各月降水量大致在多少毫米左右?
(C图所在的地方雨量适中,各月降水量分配比较均匀,而且大致都在50毫米左右)
(5)哪个地方各月的降水量都很多,最多的月份在多少毫米以上?
(A图所在的地方各月降水都很多,最多的10月份降水量达到400毫米以上)
6.各小组代表发言交流,教师评价点拨后承转:
世界各地的降水不只是季节上有变化,就不同地方来说,降水也不一样,有的地方多,如A地,(指图)有的地方少,如E地,(指图)那么,世界降水分布有没有规律可循呢?
三、降水的分布
1.教师指出世界降水的空间分布,通常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
等降水量线与前面学习过的等高线、等温线一样,都属于等值线。
也就是说,在同一条等降水量线上,各点的降水量相等,等降水量线图的阅读要领与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的阅读要领基本相同。
2.多媒体展示课本P56图3.21“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读图分析下列问题。
(1)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
(2)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
(3)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4)在中纬度地区,大陆内部与沿海地区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5)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和最贫乏的地区各分布在哪里?
3.以“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为底图,教师边鼠标点击,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读图要求,边得出结论。
(1)画面显示用红色勾勒出赤道,并闪烁。
对赤道附近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的地区用黑色闪烁,让学生读出降水量,归纳出第一问的结论:
赤道附近地区降水多,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
(2)画面显示用蓝色虚线勾勒出南、北极圈,并闪烁。
对两极地区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地区用黑色闪烁,让学生读出降水量,归纳出第二问的结论:
两极地区降水少,年降水量多在200毫米以下。
(3)画面显示用绿色虚线勾勒出南、北回归线,并闪烁。
然后用黑色块分别闪烁回归线东西两侧的降水量,让学生观察、比较;
得出第三问的结论:
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
(4)画面分别显示北回归线和北极圈、南回归线和南极圈,让学生指出是哪两带?
(北温带和南温带)然后对温带地区内陆和沿海地区降水量分别闪烁,让学生观察、比较,得出第四问的结论:
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5)画面分别显示乞拉朋齐和阿塔卡马沙漠所在地方及降水量,并闪烁。
让学生从两地所在的降水量的多少,得出第五问的结论:
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是乞拉朋齐,最贫乏的地区是阿塔卡马沙漠。
4.通过以上读图分析,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板书1.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
两极地区降水少。
2.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3.在温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5.让学生回忆影响世界各地气温的分布,有很大差别的因素有哪些?
(纬度、海陆、地形)同样,使世界各地,有的地方降水多,有的地方降水少,也是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因素影响的结果,除此之外,还受地形的影响。
6.多媒体演示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1)画面显示山体。
(2)画面显示暖湿气流,并沿坡爬升,闪现云层、降雨。
(3)让1名学生上讲台指图说明:
哪是迎风坡?
降水多还是少?
(多)哪是背风坡?
(少)大家评判补充,使学生认识迎风坡和背风坡及其与降水多少的关系。
教师并给学生说明乞拉朋齐在喜马拉雅山的南坡(印度境内),位于迎风坡,因而降水很多,被称为世界“雨极”.
板书4.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四、活动与探究
1.根据你的生活体验,结合本节所学的知识,思考学校所在地的一年之中,哪个季节降水多?
哪个季节降水少?
2.阅读课本P56图3.21“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思考下列问题。
(1)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的地区主要在哪些大洲的什么位置?
(非洲的中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南美洲的北部和中部)
(2)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主要在哪些大洲的什么位置?
(非洲的北部、亚洲的西部和中部、大洋洲的澳大利亚中部)
(3)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上的有哪几个大洲?
(南美洲、欧洲)
人教版初一公开课地理教案5
1、会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并能够解释所产生的昼夜更替与时间的差异现象。
2、能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3、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并能够解释其所产生的季节变化与热量差异现象。
4、能够结合当地季节变化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5、利用地球上的五带分布图说出五带划分的界线,并能够举例说明各带的特点。
重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2、五带的名称和界限
3、公转的特征、二分二至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4、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难点:
1、自转产生的地方时差。
2、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3、四季的形成
4、五带的特征
【导入】[新课]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
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
原来地球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始终在运动着。
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在赤道上每天随地球自转一周正好是八万里。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及其产生的
现象。
活动2【活动】演示地球转
教师用手轻轻转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
学生观察分析
提问:
地球绕着什么在旋转?
(地球绕地轴旋转)
再提问:
地球自转是什么方向?
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看又是怎样的,北逆南顺)
注意:
在这里先让学生明白“东”、“西”的含义。
学生上讲台演示
演示讲述:
地球转一圈需要的时间,也就是自转的周期是多长呢?
先来看这个演示。
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地球时时刻刻都在太阳的照射下。
同学们想想阳光照射下的地球会是什么样子?
(有一半是白天,有一半是黑夜)为什么只有半边是白天呢?
(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由此可知形成昼夜现象的原因是(地球不透明)。
地球在自转时,转一圈要经过一个白天和一个黑夜,也就是说地球的自转周期是多长(一天或约24小时)。
学生读P11图1.14昼与夜
昼夜的形成、分布和范围(指出哪里是夜半球,哪里是昼半球)。
提醒学生注意昼、夜半球的界限,不一定经过南、北两极点。
注意观察晨昏线与太阳光之间的关系。
刚才演示时同学们看地球自转了吗?
如果地球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活动3【活动】演示地球自转,说明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用手电筒照射自转的地球仪,在地球仪的球面上选取2个点(北京、纽约)。
转动地球仪,当太阳照射北京,纽约是白天还是夜晚?
转动180度,。
再看,哪个是白天?
哪个是夜晚?
连续转动,北京和纽约出现了什么情况?
(昼夜更替)
也就是说昼夜更替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地球的自转)
在转动中观察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见到日出。
当北京是正午时,乌鲁木齐也是正午吗?
指导学生看书P13图1.17并请学生解释:
1、北京的畅畅和美国的姨妈在同一时刻电话问候,为什么时间不同?
2、半夜时分,中国球迷观看NBA球赛
总结:
由于地球自转,东西位置也就是经度不同的地方,时间是不同的。
活动4【讲授】总结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请同学们结合活动演示,总结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师补充,地球自转产生了三种地理现象。
分别是:
1、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2、昼夜更替3、时间的差异。
活动5【练习】随堂演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