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二 微生物的生理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964289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264.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模块二 微生物的生理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模块二 微生物的生理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模块二 微生物的生理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模块二 微生物的生理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模块二 微生物的生理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模块二 微生物的生理Word格式.docx

《模块二 微生物的生理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块二 微生物的生理Word格式.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模块二 微生物的生理Word格式.docx

15

8

20

酵母菌

12

7

31

霉菌

48

5

40

组成微生物细胞的化学元素分别来自微生物生存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即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应该包含组成细胞的各种化学元素。

营养物质按照它们在机体中的生理作用不同,可分成碳源、氮源、能源、无机盐、生长因子、和水六大类。

1.碳源

凡是可以被微生物用来构成细胞物质或代谢产物中碳素来源的物质通称碳源。

碳源通过机体内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被用来构成细胞物质或提供机体完成整个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因此,碳源通常也是机体生长的能源。

能作为微生物生长的碳源的种类极其广泛,既有简单的无机含碳化合物CO2和碳酸盐等,也有复杂的天然的有机含碳化合物,它们是糖和糖的衍生物、脂类、醇类、有机酸、烃类、芳香族化合物以及各种含碳的化合物。

但是微生物不同,利用这些含碳化合物的能力也不相同。

目前在微生物发酵工业中,常根据不同微生物的需要,利用各种农副产品如玉米粉、米糠、麦麸、马铃薯、甘薯以及各种野生植物的淀粉,作为微生物生产廉价的碳源。

2.氮源

微生物细胞中大约含氮5%—15%,它是微生物细胞蛋白质和核酸的主要成分。

微生物利用它在细胞内合成氨基酸,并进一步合成蛋白质、核酸等细胞成分。

因此,氮素对微生物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无机氮源一般不用作能源,只有少数化能自养细菌能利用铵盐、硝酸盐作为机体生长的氮源与能源。

对于许多微生物来说,通常可以利用无机含氮化合物作为氮源,也可以利用有机含氮化合物作为氮源。

许多腐生型细菌、肠道菌、动植物致病菌一般都能利用铵盐或硝酸盐作为氮源。

例如大肠杆菌、产气杆菌、枯草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都可以利用硫酸铵、硝酸铵作为氮源,放线菌可以利用硝酸钾作为氮源,霉菌可以利用硝酸钠作为氮源等。

在实验室和发酵工业中,常用的有机氮源有牛肉膏、蛋白胨、酵母膏、鱼粉、蚕蛹粉、黄豆饼粉、花生饼粉、玉米浆等。

3.无机盐

无机盐(mineralsalts)是微生物生长必不可少的一类营养物质,也是构成微生物细胞结构物质不可缺少的级成成分。

许多无机矿物质元素在机体中的生理作用有参与酶的合成成或酶的激活剂,并具有调节细胞的渗透压,控制细胞的氧化还原电位和作为有些自养型微生物生长的能源物质等。

根据微生物对矿物质元素需要量的不同,将其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大量矿物质元素是磷、硫、钾、钠、钙、镁、铁等。

磷和硫需要量最大,磷在微生物生长与繁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既是合成核酸、核蛋白、磷脂与其它含磷化合物的重要元素,也是许多酶与辅酶的重要元素。

硫是胱氨酸、半胱氨酸、甲硫氨酸的组成元素之一,因而它也是构成蛋白质的主要元素之一。

钠、钙、镁等是细胞中某些酶的激活剂。

微量元素是锌、钼、锰、钴、硼、碘、镍、铜、钒等,这些元素一般是参与酶蛋白的组成,或者能使许多酶活化,它们的存在会大大提高机体的代谢能力,如果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缺乏这些元素,会导致机体生理活性降低,或导致生长过程停止。

微量元素通常混杂存在其它营养物质中,如果没有特殊原因,在配制培养基的过程中没有必要另外加入,因为过量的微量元素支而对微生物起到毒害作用。

4.生长因子

生长因子(growthfactor)通常指那些微生物生长所必需而且需要量很小的,但微生物自身不能合成,必须在培养基中加入的有机营养物。

生长因子是指维生素、氨基酸、嘌呤、嘧淀等。

而狭义的生长因子仅指维生素。

缺少这些生长因子会影响各种酶的活性,新陈代谢就不能正常进行。

5.水

水是微生物细胞主要的组成成分,它大约占鲜重的70%∽90%。

不同种类微生物细胞含水量不同。

同种微生物处于发育的不同时期或不同的环境其水分含量也有差异,幼龄菌含水量较多,衰老和休眠体含水量较少。

微生物所含水分以游离水和结合水两种状态存在,两者的生理作用不同。

结合水不具有一般水的特性,不能流动,不易蒸发,不冻结,不能作为溶剂,也不能渗透。

游离水则与之相反,具有一般水的特性,能流动,容易从细胞中排出,并能作为溶剂,帮助水溶性物质进出细胞。

微生物细胞中的结合水约束于原生质的胶体系统之中,成为细胞物质的组成成份,是微生物细胞生活的必要条件。

游离态的水是细胞吸收营养物质和排出代谢产物的溶剂及生化反应的介质;

一定量的水分又是维持细胞渗透压的必要条件。

由于水是热的良导体,故能有效地吸收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使细胞温度不致于骤然升高, 

能有效地调节细胞内的温度。

微生物如果缺乏水分,则会影响代谢作用的进行。

二、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由于各种微生物的生活环境和对不同营养物质的利用能力不同,它们的营养需要和代谢方式也不尽相同。

根据微生物所要求的碳源不同(无机碳化合物或有机碳合化物),可以将它们分为自养微生物和异养微生物两大类。

自养微生物以CO2为唯一的碳源,能够在完全无机的环境中生长。

而异养微生物的生长则至少需要有一种有机物存在,它们不能以CO2作为唯一的碳源。

根据微生物所利用的能源的不同,又可将微生物分为两种能量代谢类型,一种是吸收光能来维持其生命活动的,称为光能微生物,另一类是利用吸收的营养物质降解产生化学能,称为化能微生物。

将以上两种分类方法结合起来,我们可以把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归纳为光能自养型、化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和化能异养型四种类型。

1.光能自养型微生物

这类微生物利用光作为生长所需要的能源,以CO2作为碳源。

光能自养微生物都含有光合色素,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但是必须注意,光合细菌的光合作用与高等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有所区别。

在高等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中,水是同化CO2时的还原剂,同时释放出氧。

而在光合细菌中,则是以H2S、Na2S2O3等无机化合物作为供氢体来还原CO2,从而合成细胞有机物的。

例如绿硫细菌以H2S为供氧体,它们的光合作用可以概括为:

2.化能自养型微生物

这类微生物的能源来自无机物氧化所产生的化学能。

碳源是CO2或碳酸盐。

常贝的化能自养微生物有硫化细菌、硝化细菌、氢细菌、铁细菌、一氧化碳细菌和甲烷氧化细菌等。

它们分别以硫、还原态硫化物、氨,亚硝酸、氢、二价铁、一氧化碳和甲烷作为能源。

硝化细菌在自然界的氮素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使自然界中的氨转化为亚硝酸、硝酸,提高了土壤的肥力。

硫化细菌可用来处理矿石,漫出一些金属矿物。

这样的处理方法被叫做湿法冶金。

在农业上,硫化细菌则被用来改造碱性土壤。

化能自养微生物一般须消耗ATP,促使电子沿电子传递链逆向传递,以取得固定CO2时所必需的NADH十H+。

因此这类菌的生长较为缓慢。

3.光能异养型微生物

这类微生物利用光作为能源。

不能在完全无机化合物的坏境中生长,须利用有机化合物作为供氢体来还原CO2,合成细胞有机物质。

例如,红螺细菌利用异丙醇作为供氢体,进行光合作用,并积累丙酮酸。

4.化能异养型微生物

这类微生物所需要的能源来自有机物氧化所产生的化学能,它们只能利用有机化合物。

如;

淀粉、糖类、纤维素、有机酸等。

因此有机碳化物对这类微生物来说既是碳源也是能源。

它们的氮素营养可以是有机物,如蛋白质,也可以是无机物,如硝酸铵等。

化能异养微生物又可分为腐生的和寄生的两类。

前者是利用无生命的有机物,而后者则是寄生在活的有机体内,从寄主体内获得营养物质,在腐生和寄生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既可腐生又可寄生的中间类型,称为兼性腐生或兼性寄生。

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很多,包括绝大多数细菌,放线菌和几乎全部真菌;

因此,它们与人类的关系也异常密切,对它们的研究和应用也最多。

以上四大营养类型的划分在自然界中并不是绝对的,存在着许多过渡类型,因此,在实践中要全面分析。

三、微生物对营养的吸收方式

外界环境或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只有被微生物吸收到细胞内,才能被微生物逐步分解与利用。

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是借助于细胞膜的半渗透特性及其结构特点,以不同的方式来吸收营养物质和水分的。

但不同的物质对细胞膜的渗透性不一样,根据对细胞膜结构以及物质传递的研究,目前一般认为营养物质主要以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和基团转位四种方式透过微生物细胞膜。

1.单纯扩散

在微生物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中,单纯扩散是通过细胞膜进行内外物质交换最简单的一种方式。

营养微生物通过分子不规则运动通过细胞膜中的小孔进入细胞,其特点是物质由高浓度的细胞外向低浓度的细胞内扩散(浓度梯度),这是一种单纯的物理扩散作用。

一旦细胞膜内外的物质浓度达到平衡(即浓度梯度消失),简单扩散也就达到动态平衡。

但实际上,进入微生物细胞的物质不断地被生长代谢所利用,浓度不断降低,细胞外的物质不断地进入细胞。

这种扩散是非特异性的,没有运载蛋白质(渗透酶)的参与,也不与膜上的分子发生反应,本身的分子结构也不发生变化。

但膜上的小孔的大小和形状对被扩散的营养物质分子大小有一定的选择性。

由于单纯扩散不需要能量的作用,因此,物质不能进行逆浓度交换。

单纯扩散的物质的主要方是一些小分子的物质,如水、一些气体(O2,CO2)、有些无机离子及水溶性的小分子物质(甘油、乙醇等)。

2.促进扩散

促进扩散也是一种物质运输方式,它与单纯扩散的方式相类似,营养物质在运输过程中不需要能量,物质本身在分子结构上也不会发生变化,不能进行逆浓度运输,运输的速率随着细胞内外该物质浓度差的缩小而降低,直至膜内外的浓度差消失,从而达到动态平衡。

所不同的是这种物质运输方式需要借助于细胞膜上的一种称为渗透酶的特异性蛋白(运载营养物质)参与物质的运输,这样加速了营养物质的透过程度,以满足微生物细胞代谢的需要。

而且每种渗透酶只运输相应的物质,即对被运输的物质有高度的专一性。

促进扩散的运输方式多见于真核微生物中,例如酵母菌运输糖类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但在原核生物中却少见。

在厌氧微生物中,某些物质的吸收和代谢产物的分泌是通过这种方式完成的。

3.主动运输

如果微生物仅依靠单纯扩散和促进扩散这两种方式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只能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扩散,这样微生物就不能吸收低于细胞内浓度的外界营养物质,生长代谢就会受到限制。

实际上微生物细胞中的有些物质以高于细胞外的浓度在细胞内积累。

如大肠杆菌在生长期中,细胞中的钾离子浓度比细胞外环境高许多倍。

以乳糖为碳源的微生物,细胞内的乳糖浓度比细胞外高于500倍。

可见主动运输的特点是营养物质由低浓度向高浓度进行,是逆浓度梯度的。

因此这种物质的运输过程不仅需要渗透酶,还需要代谢能量(ATP)的参与。

目前研究的比较深入的是大肠杆菌对乳糖的吸收,其细胞膜的渗透酶为β-半乳糖苷酶,它可以在细胞内外特异性地与乳糖结合(在膜内结合程度比膜外小),在代谢能(ATP)的作用下,酶蛋白构型发生变化而使乳糖达到膜内,并在膜内降低其对乳糖的亲和力而在膜内释放出来,从而实现乳糖由细胞外的低浓度向细胞内的高浓度运输。

4.基团转位

在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中,还有一种特殊的运输方式中基团转位,这种方式除了具有主动运输的特点外,主要是被运输的物质改变的其本身的性质,有些化学基团被转移到被运输的营养物质上。

如许多的糖及糖的衍生物在运输中由细菌的磷酸酶系统催化,使其磷酸化,这样磷酸基团被转移到糖分子上,以磷酸糖的形式进入细胞。

基团转位可转运葡萄糖、甘露糖、果糖、和β-半乳糖苷以及嘌呤、嘧淀、乙酸等,但不能运输氨基酸。

这个运输系统主要存在于兼厌氧菌和厌氧菌中,也有研究表明,某些好氧菌,如枯草杆菌和巨大芽孢杆菌也利用磷酸转移酶系统将葡萄糖运输到细胞内。

四、培养基

培养基是经人工配制而成的并适合于不同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是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功能以及生产微生物制品等方面的物质基础。

由于各种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不同,所以培养基的种类很多,但无论何种培养基,都应当具备满足所要培养的微生物生长代谢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我们配制培养基不但需要根据不同微生物的营养要求,加入适当种类和数量的营养物质,并要注意一定的碳氮比(C/N),还要调节适宜的酸碱度(pH),保持适当的氧化还原电位和渗透压。

1.配制培养基的基本原则

(1)根据不同微生物的对营养的要求所有的微生物的生长每殖都需要培养基中含有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等,但不同的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因此,在配制培养基时,首先要考虑不同微生物的营养需求,如果是自养型的微生物则主要考虑无机碳源,异养型的微生物主要提供有机碳源外,还要考虑加入适量的无机矿物质元素,有些微生物在培养时还需加入一定的生长因子,如在培养乳酸细菌时,要求在培养基中加入一些氨基酸和维生素等才能很好地生长。

(2)根据营养物质的浓度及配比只有培养基中营养物质的浓度合适时微生物才能生长良好。

营养物质过低时,不能满足微生物生长需要,浓度过高时则可能对微生物生长起抑制作用。

如培养基中高浓度的糖类、无机盐、生长因子不仅不能促进微生物生长,反而对微生物有杀死或抑制其生长。

另外,培养基中营养物质的配比也直接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代谢产物的积累。

尤其的碳氮比(C/N)影响最明显。

如在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谷氨酸时,C/N为4/l时菌体大量繁殖,积累少量谷氨酸;

当C/N为3/1时,菌体繁殖受到抑制,谷氨酸的产量则明显增加。

不同的微生物菌种要求不同的C/N比,同一菌种,在不同的生长时期也有不同的要求,一般在发酵工业,在配制发酵培养基时对C/N比的要求比较严格,因为C/N比例对发酵产物的积累影响很大。

种子培养基营养越丰富对菌体生长越有利,尤其是N源要丰富。

(3)适当的pH培养基的pH必须控制的不同范围内,才能满足不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或产生生谢产物。

不同类型的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最适pH条件各不相同。

一般来说,大多数细菌的最适pH值在7.0~8.0范围,放线菌要求pH值在7.5~8.5,酵母要求pH值在3.8~6.0,霉菌适宜的pH值在4.0~5.8。

另外,微生物在生长代谢过程中,由于营养物质被分解和代谢产物的形成与积累,可引起pH值的变化,对于大多数的微生物来说,主要是由于酸性产物使培养基pH下降,这种变化往往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所以在配制培养基中需加一些缓冲剂来维持培养基pH的相对恒定。

常用的缓冲剂有磷酸盐类或碳酸钙缓冲剂。

(4)培养基中原料的选择

在配制培养基是,应尽量利用廉价且获得的原料作为培养基的成分,特别是发酵工业中,培养基用量大,选择培养基的原料时,除了必须考虑容易被微生物利用以及满足工艺要求外,还应考虑经济价值。

尤其是应尽量减少主粮的利用,采用以副产品代用原材料的方法。

如微生物单细胞蛋白的生产中主要是以纤维水解物,废糖蜜等代替淀粉,葡萄糖等。

大量的农副产品如麸皮、米糠、花生饼、豆饼、酒糟、酵母浸膏等都是常用的发酵工业培养基的原料。

2.培养基的类型及应用

(1)根据营养成分划分

①天然培养基。

指利用天然的有机物配制而成的培养基。

例如牛肉膏、麦芽汁,豆芽汁、麦曲汁,马铃薯,玉米粉,麸皮,花生饼粉等制成的培养基。

天然培养基的特点是配制方便、营养全面而丰富、价格低廉,适合于各类异养微生物生长,并适于大规模培养微生物之用。

缺点是它们的成分复杂,不同单位生产的或同一单位不同批次所提供的产品成分也不稳定,一般自养型微生物却不能在这类培养基上生长。

②合成培养基。

是由化学成分完全了解的物质配制而成的培养基,也称化学限定培养基。

如高氏1号培养基和查氏培养基就属于此种类型。

此类培养基优点是成分精确、重复性较强,一般用于实验室进行营养代谢、分类鉴定和菌种选育等工作。

缺点是配制料复杂,微生物在此类培养基上生长缓慢,成本较高,不适宜用于大规模的生产。

③半合成培养基。

用一部分天然的有机物作为碳源、氮源及生长素等物质,并适当补充无机盐类,这样配制的培养基称为半合成培养基。

如实验室中使用的马铃薯蔗糖培养基属于半合成培养基。

此类培养基用途最广,大多数微生物都在此类培养基上生长。

2.根据物理状态来划分

①液体培养基。

把各种营养物质溶于水中,混合制成水溶液,调节适当的pH,成为液体状的培养基质。

液体培养基培养微生物时,通过搅拌可以增加培养基的通气量,同时使营养物质分布均匀,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积累代谢产物。

常用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和实验室观察微生物生长特征及应用方面的研究。

②固体培养基。

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的凝固剂,如琼脂(1.5%~2.0%)、明胶等煮沸冷却后,使其凝成固体状态。

常作为观察、鉴定、活菌计数和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培养基。

③半固体培养基。

加入少量的凝固剂((0.5%~0.8%的琼脂)则成半固体状的培养基。

常用来观察微生物的运动特征、分类鉴定及噬菌体效价滴定等。

3.根据用途划分

①增殖培养基(加富培养基)。

根据某种微生物的生长要求,加入有利于这种微生物生长繁殖而不适合其它微生物生长的营养物质配制的培养基,这种培养基称为增殖培养基或称为加富培养基。

这种培养基常用于菌种分离筛选。

②鉴别培养基。

根据微生物代谢特点通过指示剂的显色反应以鉴定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的培养基,称为鉴别培养基。

③选择培养基。

是用来将某种微生物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的培养基。

根据不同种类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对某种化学物质的敏感性不同,在培养基中加入特殊的营养物质或化学物质以抑制不需要微生物的生长,而促进某种需要菌的生长,这类培养基叫选择培养基。

第二节微生物的生长

一、微生物生长与繁殖

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转化为细胞物质的组分和结构。

同化作用的速度超过了异化作用,使个体细胞质量和体积增加,称为生长。

单细胞微生物,如细菌个体细胞增大是有限的,体积增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分裂,分裂成两个大小相似的子细胞,子细胞又重复上述过程,使细胞数目增加,称为繁殖。

单细胞微生物的生长实际是以群体细胞数目的增加为标志的。

霉菌和放线菌等丝状微生物的生长主要表现为菌丝的伸长和分枝,其细胞数目的增加并不伴随着个体数目的增多而增加。

因此,其生长通常以菌丝的长度、体积及重量的增加来衡量,只有通过形成无性孢子或有性孢子使其个体数目增加才叫繁殖。

生长与繁殖的关系是:

个体生长→个体繁殖→群体生长

群体生长=个体生长+个体繁殖

除了特定的目的以外,在微生物的研究和应用中只有群体的生长才有实际意义,因此,在微生物学中提到的“生长”均指群体生长。

这一点与研究高等生物时有所不同。

微生物生长繁殖是内外各种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下的综合反映,生长繁殖情况可以作为研究各种生理生化和遗传等问题的重要指标;

同时,微生物在生产实践上的各种应用或对致病、霉腐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的微生物的控制,也都与微生物生长繁殖和抑制紧密相关。

下面对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的规律作较详细的介绍。

二、微生物生长量的测定方法

研究微生物生长的对象是群体,那么测定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既可以选择测定细胞数量,也可以选择测定细胞生物量。

1.细胞数量的测定

(1)稀释平板菌落计数法是一种最常用的活菌计数法。

在大多数的研究和生产活动中,人们往往更需要了解活菌数的消长情况。

从理论上讲,在高度稀释条件下每一个活的单细胞均能繁殖成一个菌落,因而可以用培养的方法使每个活细胞生长成一个单独的菌落,并通过长出的菌落数去推算菌悬液中的活菌数,因此菌落数就是待测样品所含的活菌数。

此法所得到的数值往往比直接法测定的数字小。

稀释平板计数法可分为两种方法:

一种是涂布法,另一种是倾注法。

涂布平板法是将一定体积样品菌液稀释后取一定量涂布于平板表面,在最适条件下培养后,从平板上出现的菌落数乘菌液的稀释度,即可算出原菌液的含菌数。

倾注法是将经过灭菌冷却至45℃~50℃的琼脂培养基与稀释后一定量的样品在平皿中混匀,凝固后进行培养,然后进行计数。

这种方法在操作时,有较高的技术要求。

其中最重要的是应使样品充分混匀,并让每支移液管只能接触一个稀释度的菌液。

有人认为,对原菌液浓度为109个/mL的微生物来说,如果第一次稀释即采用10-4级(用10μl菌液至100ml无菌水中),第二次采用10-2级(吸1ml上述稀释液至100ml无菌水中),然后再吸此菌液0.2ml进行表面涂布和菌落计数,则所得的结果最为精确。

其主要原因是,一般的吸管壁常因存在油脂而影响计数的精确度(有时误差竟高达15%)。

该法的缺点是程序麻烦,费工费时,操作者需有熟练的技术。

而且在混合微生物样品中只能测定占优势并能在供试培养基上生长的类群。

(2)血球计数板法血球计数板是一块特制的载玻片,计数是在计数室内进行的,即将一定稀释度的细胞悬液加到固定体积的计数器小室内,在显微镜下观测小室内细胞的个数,计算出样品中细胞的浓度,稀释浓度以记数室中的小格含有4~5个细胞为宜。

由于计数室的体积是一定(0.1ml)的,这样可根据计数出来的数字,就可以算出单位体积菌液内的菌体总数。

但一般情况下,要取一定数量的计数室进行计数,在算出计数室的平均菌数后,再进行计算。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测定简便、直接、快速,但测定的对象有一定的局限性,只适合于个体较大的微生物种类,如酵母菌、霉菌的孢子等;

此外测定结果是微生物个体的总数,其中包括死亡的个体和存活的个体,要想测定活菌的个数,还必须借助其它方法配合。

(3)液体稀释培养法对未知菌样作连续10倍系列稀释。

根据估计数,从最适宜的3个连续10倍稀释液中各取5ml试样,接种到3组共15支装有培养液的试管中(每管接入1ml)。

经培养后,记录每个稀释度出现生长的试管数,然后查MPN(mostprobablenumber)表,再根据样品的稀释倍数就可以算出其中的活菌量。

该法常用于食品中微生物的检测,例如饮用水和牛奶的微生物限量检查。

(4)比浊法在细菌培养生长过程中,由于细胞数量的增加,会引起培养物混浊度的增高,使光线透过量降低。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悬液中细胞的数量与透光量成反比,与光密度成正比。

比浊管是用不同浓度的BaCl2与稀H2SO4配制成的10支试管,其中形成的BaSO4有10个梯度,分别代表10个相对的细菌浓度(预先用相应的细菌测定)。

某一未知浓度的菌液只要在透射光下用肉眼与某一比浊管进行比较,如果两者透光度相当,即可目测出该菌液的大致浓度。

如果要作精确测定,则可用分光光度计进行。

在可见光的450~650nm波段内均可测定。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快速测定的方法,其形式为小型厚滤纸片或琼脂片(1cm2~10cm2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