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练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963337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35.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练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练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练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练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练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练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练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练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练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据此可知(  )

A.明朝苏州商品经济占主导

B.明朝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苏州已经是丝织业中心

D.苏州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7.明中期以后,一方面“弃儒就贾”现象越来越普遍,另一方面模仿绅士,并以“儒商”自居的商人也越来越多。

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

A.传统思想影响深远

B.儒家思想越来越不受重视

C.逐利成为社会风气

D.商业发展促使阶层观念变化

8.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

A.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

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C.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

D.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9.《新唐书·

食货志》记载:

“(宪宗)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

”这表明(  )

A.具有商业交易凭证功能

B.政府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C.具有货币兑换凭证功能

D.提高了商贾的社会地位

10.北宋首创“钞盐法”,商人用现钱向政府部门“榷货务”购置通行证。

然后凭证至产盐地支盐,运至规定地区销售。

这说明此时(  )

A.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

B.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压

C.政府直接从事食盐产销

D.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

11.我国古代有许多农业谚语,如“小满前后,种瓜种豆”“麦要浇芽,菜要浇花”“小暑不种薯,立伏不种豆”等。

这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的(  )

A.“重农抑商”思想

B.“精耕细作”特点

C.“自给自足”形态

D.“靠天吃饭”观念

12.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太湖流域开发较早

B.统治者“不抑兼并”

C.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D.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

13.天宝二年(713)韦坚为唐玄宗从南方采办的货物中大多是来自民间作坊的杰作:

“若广陵君(杨州市)船,即于栿背上堆积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

丹阳郡(江苏镇江)船,即京口绫衫缎;

晋陵郡(江苏常州)船……会计郡(浙江绍兴)船……南海郡(广州)船……”(《旧唐书·

韦坚传》)材料表明唐代(  )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形成专业性生产区域

D.家庭手工业得到较大发展

14.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舅父占有田地面积达300余顷;

东晋宰相谢安占有水陆地面积265顷,含带两山;

明皇庄土地面积达37000多顷。

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土地兼并

B.豪强地主拥有强权

C.国家授田

D.土地私有

15.18世纪中后期的英国“选择了海洋”,中国却“选择了陆地”。

“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

A.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B.积极培育国内市场

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16.《明太祖实录》记载,“杭州郡商贾交易不论货物贵贱,一律金银定价”。

这一记载从实质上反映出明代杭州地区(  )

A.商品经济发展导致了拜金主义风气滋生

B.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了抑商政策

C.商品经济发展催生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商品经济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17.经考古证实,西汉长安城周长25公里多,城内有8条主要大街,其中贯穿南北的一条大街长达5公里多,整个街面宽约50米,而从事商业交易的有九个市,商业店铺,鳞次栉比。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市的发展已突破政府管辖

B.商业繁荣与城市相联系

C.当时实行严格的抑商政策

D.长安城以经济职能为主

18.《通典·

田制》对授永业田规定如下:

“其永业田,亲王百顷,职事官正一品六十顷,郡王及职事官从一品各五十顷,国公若职事官正二品各四十顷……石骑尉、武骑尉各六十亩”“丁男给永业田二十亩”。

这反映出唐朝的均田制(  )

A.助长了土地兼并的风气

B.是一种地主土地私有制

C.维护了农民的根本利益

D.对特权阶层存在两面性

19.虽然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但有确切证据表明,直到19世纪初,中国海外贸易都是顺差,中国仍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对国际贸易有着重要影响。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逐步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白银大量流入

B.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且传统手工业水平高超

C.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保护,重农抑商的推行

D.明清时期政治稳定,文化对周边地区辐射力大

20.中国古代农具各式各样,耕种工具有犁、耙、耖、锄等,收获农具有掼床、镰刀等,加工农具有碌碡、砻、磨盘等,数不胜数,据此可知,古代农耕经济(  )

A.形式多样

B.自给自足

C.精耕细作

D.个体经营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在学习中国古代的经济史时,如果对一些历史名词或历史概念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往往难以全面客观地认识当时的历史现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

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中国古代真的“重农抑商”么?

材料二“城市”是由“城”与“市”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结合为一的产物。

《说文》中载:

“城,以盛民地”。

“市,买卖之所也。

”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

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

——摘编自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

材料三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其本身就是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

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士的荣耀……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锁国的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

——引自(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

(1)请列举两宋及明清时期虽然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私人工商业仍“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城市中“城”与“市”的关系。

请以唐朝以后的史实说明农业时代的“城”与“市”关系的演变。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指出闭关锁国政策的表现。

并从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角度,评述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一般是传子不传女,怕女儿出嫁后把技术外传别家。

这种传继方式,继承的对象稳定可靠,家庭经验不断积累;

但同时也变得保守僵化,因循守旧,不求革新和提高。

……中国古代有许多十分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后来都相继失传,就同这种继承方式有直接的关系。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手工传习有何影响。

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

──《清世宗实录》卷57

材料三《野老歌》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注:

作者张籍(约767-约830年),唐代诗人。

材料四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财计三》

材料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

这一模式对我国农业发展有何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推行的主要经济政策。

这些经济政策有何消极影响?

(3)依据材料三,概括《野老歌》反映的社会政治经济现实。

(4)材料五中的农业生产工具最早出现于什么时期?

从材料四的观点出发,说一说你对古代农商关系的认识。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

《唐六典》记载:

“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材料二 宋神宗时,开封已有户20万……城内店铺林立,各地的货物云集于此。

处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即后来的当铺)以及各种手工作坊。

晚间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再开张。

“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出现各种集市,如“山市、河市、庙市”等,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

“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叶适《水心文集》),明州农民,同时“为工、为匠、为镊、为负贩”。

草市镇内小儿学、义塾、镇学的兴办日益增多,有的镇市还建立了书院。

——傅宗文《宋代草市镇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至唐代“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3)比较材料一、二、三,指出“草市”与“市”的区别。

“草市”的出现有何意义?

25.中国古代农业历史悠久,手工业素称发达,二者在古代世界的领先地位足以令国人自豪,时至今日仍对我们有深远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图是某高三学生在学习研究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时使用的一幅示意图。

材料二 1987年,在广东省阳江市南海海域发现了我国古代的一艘沉船,被称为“南海一号”。

据专家称,它将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陶瓷史提供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甚至可以获得文献和陆上考古无法提供的信息。

但因技术及资金问题而延迟了研究。

2011年4月底,“南海一号”完成了第二次试发掘,目前已出水2000多件完整瓷器,汇集了众多名窑的陶瓷精品,品种超过30种,多数可定为国家一、二级文物。

中国古陶瓷协会会长、陶瓷鉴定泰斗耿宝昌对着出水的瓷器连呼惊叹:

“搞了一辈子的瓷器研究,却从未见过如此多的瓷类珍宝,很多连听都没听说过!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示意图,你认为该同学对与农业有关的研究主题是什么?

从牵引动力来看,从图中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2)我们在研究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时,还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研究?

试举出实例加以说明。

(至少两个角度)

(3)“南海一号”是我国宋朝时期的沉船,请结合所学知识推测一下,我们将会从它那现已密封的船舱中找到哪些种类的瓷器?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

2.【答案】D

【解析】商鞅变法确立的经济原则是重农抑商政策,①反映的是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故①正确;

②认为农业是本,工商业是末,反映的是重农抑商,故②正确;

③的意思是商业藉由农业而存在,农产品依赖商业而流通,互相辅助依存,反映的是农商并重,故③错误;

④的意思是历代士儒们不体察国情民情,认为工业和商业是所有产业中最不重要的,妄加批判压制工商业,反映的是反对抑商,故④错误,选择D项符合题意。

3.【答案】D

【解析】材料中瓷器制作没有和世界上其他地区瓷器比较,故A项错误;

材料描述的瓷器应该属于官窑烧制,不是民营手工业,故B项错误;

材料中瓷器在各阶层中使用非常普遍,说法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

材料中“瓷器上出现了用花朵绕梵文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棒子’图案,清代前期,瓷器装饰画面还采用了《圣经》故事画”的信息说明中国瓷器制作受到外域装饰艺术影响,故D项正确。

4.【答案】A

【解析】 北宋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使农民失去土地,便于农村人口向城市工商业转移,故A项正确。

5.【答案】B

【解析】 材料中“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说明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即实行海禁政策。

6.【答案】D

【解析】表格中工场主、雇工的比例说明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故选D项。

7.【答案】D

【解析】“弃儒就贾”“儒商”的现象出现说明“士农工商”的观念不再像以前那样牢不可破,故D项正确。

8.【答案】A

【解析】三则文献都体现出以家庭为单位,男女分工合作的经营模式,故反映出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故A项正确。

9.【答案】C

【解析】飞钱只是并未应用于商业交易,仅具有货币兑换功能,故A项错误;

材料未提及唐代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

据材料“合券乃取之,号飞钱”可知,飞钱具有货币兑换功能,故C项正确;

材料中飞钱的出现,不能说明商贾社会地位的提高,故D项错误。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得知,北宋时期,商人办了通行证后,可以进行盐业的买卖,由此可见,政府抑商的政策有松动,故A项正确,B项和材料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

盐业的经营由商人来经营,不是由政府直接经营,故C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规定地区”可以得知,盐业的买卖是在政府指导下进行,而不是政府“放弃盐业专卖”,故D项错误。

11.【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这些谚语“小满前后,种瓜种豆”“麦要浇芽,菜要浇花”“小暑不种薯,立伏不种豆”等,都充分体现出古代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B项。

12.【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的主旨是土地高度集中的现象,而土地高度集中的现象根本原因恰恰是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而不是其他原因所造成的,故C项符合题意。

13.【答案】C

【解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时期,与材料中的唐代不符,故A项错误;

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是在明中叶以后,故B项错误;

从材料“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京口绫衫缎”等信息表明,不同区域生产不同的手工产品,故C项正确;

家庭手工业基本不入市场,与材料大多货物来自民间这一现象无关,故D项错误。

14.【答案】D

【解析】材料中反映的现象是土地兼并,土地兼并是土地私有制不断膨胀的结果,土地私有是土地兼并的根源。

15.【答案】C

【解析】18世纪中后期,中国“选择了陆地”是对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形象描述。

16.【答案】D

【解析】“拜金主义风气”题中材料未能体现,故A项错误;

“……一律金银定价”并未体现出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体现资本主义萌芽的信息,故C项错误;

“杭州郡商贾交易不论货物贵贱,一律金银定价”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故D项正确。

17.【答案】B

18.【答案】D

【解析】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故A项错误;

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故B项错误;

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农民利益,不是根本利益,故C项错误;

从材料可以看出,特权阶层仍有分田,说明政府对特权阶层一方面限制土地兼并,另一方面仍分田,故D项正确。

19.【答案】B

【解析】鸦片战争后,虽然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且中国传统手工业水平高,抵制了外国商品的流入,使得中国在海外贸易中处于顺差地位,故B项正确。

20.【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古代农业工具有耕种工具、收获工具、加工工具的分类,每一类种类多样,体现了古代农耕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故C项正确。

21.【答案】

(1)宋代打破了市坊的限制,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在部分地区出现并发展;

明朝中期,私人工商业超过了官营工商业。

(2)关系:

“市”从属于“城”;

“城”的分量大于“市”。

演变:

唐朝时,在坊市制度下,“城”“市”分开,但“城”外出现草市;

到宋朝,“城”“市”界限打破;

明清时期,市镇出现,突破“城”与“市”的限制。

(3)经济:

虽严禁与外国进行贸易往来,但私人海上贸易频繁;

思想:

思想文化交流较少,仅限于少数知识分子和传教士。

评述:

使中国丧失了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动工业化的契机;

阻碍了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在与西方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及经济政策。

(1)问根据所学列举商业发展的表现事例即可。

(2)问中第一小问据材料找关键词句可以概括出二者的关系。

第二小问实际是考查唐及其以后城市发展的表现,根据所学从坊市的界限、草市的出现等方面归结。

第(3)问中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归纳经济上虽受到限制但并未完全禁绝,思想上据材料可以看出中外文化交流少,仅限于知识分子和传教士。

第二小问实际考查闭关锁国政策的消极影响,根据所学归纳即可。

22.【答案】影响:

保证了手艺的家庭积累;

妨碍了工艺技术的革新发展。

原因:

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保守性;

落后的传统观念(宗法观念、男尊女卑);

官方以法令来保护世代传习;

手工业市场狭小,为了竞争而采取的自卫措施。

【解析】第一问从积极及消极方面来回答。

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从材料“家庭经验不断积累;

”总结即可。

23.【答案】

(1)基本模式: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或小农户个体经营、自然经济、男耕女织)

小农经济的模式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推动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但是到了后期这种模式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2)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

海禁政策(或闭关锁国政策)

消极影响:

妨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使中国与世隔绝,导致中国近代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3)政府赋税沉重:

贫富分化严重:

苗疏税多不得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贫苦农民陷入绝境:

土地少、贫瘠,不得食;

赋税重,不得食。

社会风尚侈糜:

贫苦农民逃避山区,向山要田:

耕种山田三四亩。

(4)时间:

唐朝(或隋唐)。

材料四体现的是工商皆本的思想。

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思想,这一思想在封建社会的初期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但是在封建社会的后期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1)材料一“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小农经济。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归纳即可。

(2)材料二认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即工商业和农业争夺劳动力,反映的是重农抑商政策。

除此之外,清政府对外还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两种经济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消极影响。

(3)从“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此句的意思可以看出政府赋税严重和贫富分化严重,导致“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这样一种生活窘困情况,而相反从“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看出富人生活奢靡,造成了贫苦农民要逃到山区去生活,可以从诗句“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看出。

(4)材料五图中的农业生产工具是曲辕犁,最早出现在隋唐时期的江东地区。

24.【答案】

(1)“市”为政府所设置,设在都邑之中,设置官吏管理,有一定范围,交易有时间限制。

(2)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3)区别:

“市”设在都邑中,“草市”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地方形成;

“市”为政府所设置,“草市”为民间兴起的集市。

意义:

方便百姓日常生活,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手工业技术和文化的发展。

【解析】第

(1)问“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是解题关键信息。

(2)问重要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归纳。

第(3)问从设置的地区方面解答,“意义”从生活、经济、文化方面思考。

25.【答案】

(1)主题:

中国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

(或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发展与完善)

结论:

中国古代的耕作方式(或犁耕技术)经历了由人力到畜力的转变,犁耕技术已相当完善。

(2)①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如从耒耜到青铜农具再到铁器的演变。

②农业灌溉方式的演变,如从开沟排水到水利工程的修建和农业灌溉工具的不断改进等。

(另外,也可以从农作物品种的日益丰富,统治者农业政策的演变等角度归纳)

(3)青瓷、白瓷等。

【解析】本题运用有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图片和有关手工业发展问题的新情境、新材料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与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