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件中国经济的战略失误与未来发展之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961845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事件中国经济的战略失误与未来发展之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大事件中国经济的战略失误与未来发展之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大事件中国经济的战略失误与未来发展之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大事件中国经济的战略失误与未来发展之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大事件中国经济的战略失误与未来发展之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事件中国经济的战略失误与未来发展之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大事件中国经济的战略失误与未来发展之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事件中国经济的战略失误与未来发展之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事件中国经济的战略失误与未来发展之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虽然我们号称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但核心区域就在300多万平方公里之内。

再看一下我们的城乡结构。

这是我根据2015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找出的统计数字,全国各市、县是最基本的统计单元。

城市平均有3000多平方公里,人口有112万人。

最小的叫做城市建成区,例如北京的市区各区。

中国大约有600多个城市。

城市建成区人口只有3.9亿,如果把县城算进去加起来只是5亿左右。

乡镇人口有1亿多人,每个镇平均1.6平方公里,平均人口也就是4000人。

所以我们说城市化变成城镇化,其实是加了很多水分的。

乡镇平均人口才4000人,县和城市建成区平均是9万人,这个地方是59万人,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概念。

全国600多个城市,才真正是城市化的地方。

所以总共加起来,在960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大概只有5万多平方公里是城市,只占大约千分之四、千分之五的国土面积。

所以中国人口生活在非常集中的地方。

把全部乡村面积,城镇和乡镇面积,县城和城市面积加起来,大概是20万平方公里,真正住人的地方就这么大。

很多人觉得盖房子地不够用,这怎么可能?

完全不是地的问题。

面积是展开的空间,人口是展开的基础,产值是展开的实际结果。

东西南北,我用这条红线画出来,所谓东部和中部都在刚才说的一阶台地上,大概281万平方公里,10亿人口(将近四分之三),产值占了80%。

如果各省政策都一样,片面追求GDP,都想搞高速增长,那只有加大工业投资或者房地产投资,效果肯定不好。

更何况那些边缘地区,自然条件、人口密度也不一样。

所以,应该考虑因地制宜、各不相同的差异化发展策略。

这里谈一谈总量的经济结构,GDP就是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它是以不同的生产单位,对所有经济活动的统计。

它有三种统计方法:

一是生产法。

简单地说就是不同行业的产品,最大的几大块是农业、工业、建筑、服务业等。

二是收入法。

参与生产单位从分配角度得到的分配结果,如薪酬、国家税收、折旧、盈利等。

三是支出法。

用的比较多的,跟经济生活联系更紧密。

如消费、投资、政府开支、进出口等等。

这是我们的整体结构,它们的数字应该是相当的同一个GDP,但是由于统计过程总会有一点误差,所以数字可能会不一样,也不过是几个百分点的误差而已。

顺便提一下这是2015年的数据,是最新的。

生产法的数据2014年是64,2015年是68,2016年是74,年均增速7.5%。

从这个角度来看,生产数据中的生活服务,比如教育、医疗比例占的非常低。

生产、制造、运输,也号称“三产”,这个“三产”不是大家平常讲的三产,主要是讲钢铁生产、粮食种植、火车运输等等,这些服务应该属于生产服务的概念。

有人谈到一个新的观点,说现在要特别发展生产服务业,我想你原来恨不得85%都是生产服务业了,要特别发展生活服务业还差不多。

收入分配也是人工薪酬占比偏低,资本收入占比偏高。

企业盈利,但是企业收入属于资本收入,劳动者收入只占企业的三分之一。

这个收入是13亿人的收入,这是企业拥有者的收入,这是政府的收入,当然是一次税收,还有所得税。

我们看一下经济结构。

从1978年到现在,经济总量以及个量的分量。

这是进出口,如果从占比来讲,我们曾经有过一段发展到2007年最高达到8%左右,然后降下来,现在只有2%-3%左右。

政府开支比例比较平均,最重要是两个大的变化,从1978年开始,消费最高能占到52%左右,从2002年以后逐渐下滑。

相反我们的投资占比直线上升,消费少了10%,投资多了10%,这一正一反,反映出来它的交叉点在这里,可以看出是一路上来大量的投资。

然后看看我们的消费结构,总额是从2003年到2016年累计消费179万亿,占同期产值576万亿的31%。

不同的颜色,区别城镇的可支配收入、城镇的消费支出、农村的可支配收入、农村的消费支出。

2013年以后,国家统计局把城乡统一一起计算。

消费占比很少,只占了三分之一。

我们的投资结构,20个大的行业标准分类,农业、采矿业、制造、供应链、建筑、批发零售、运输、餐饮、信息服务、金融、地产、租赁、科技、公共设施、居民服务、教育、卫生、文化、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显然制造业最大,因为中国本身就是制造大国;

房地产绝对是第二;

公共设施也投了这么多,然后就是运输包括铁路、公路。

采、制、供、建、地、运、公七大领域的投资占了总量的84%,居民生活服务、教育、卫生、文化、餐饮五大领域投资相对很少,只占总量的5%,其他行业占加起来也不过10%。

这是从1978年到2002年以来形成的结构。

2003年到现在是这个状态,2012年、2013年提出来进入新常态,现在还是沿着这个新常态在继续发展。

这么大的投资概念,主要靠什么支撑?

这个是我们的产值,这是银行的贷款。

银行的其他存款性工资负债表中各类债权合计,其实是拿了贷款出去是它的债权,剩下一部分是买了别人的债券。

这里有一个建筑业的总值,跟债务比一直在100%左右,建筑总规模跟债务总规模是非常接近的,这么大规模的建筑是靠债务支撑的,建产比2000年的时候是100%左右,到现在一路走到200%多。

按照GDP的大小来看,是一个比例关系。

GDP代表当年的生产总规模,和当年建设总规模去比,建设总规模越来越大,从一倍变成两倍,这就是它最核心的问题。

建设靠的是债务,银行系统收了存款后去贷款,贷款之外再买别人的债券,还是债务,它代表的总债务规模,跟建设总规模这么相近,很明显建设是靠债务支撑的。

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年鉴有一个资金流量表,我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彻底读明白了,从这里面反推出一个国家资产负债表,还没有人宣称做出来过。

根据这些原理可以测算出来,假如以2002年为基础,到2016年,因为资金流量表最新只到2014年,后面的我现在没有,就做了一些估计。

现在资产总规模843万亿,负债546万亿,权益297万亿。

2016年GDP是70万亿,也就是说我们有70万亿的产出,产出有点像当年的生产总额,当年的销售额,但是资产总额是800万亿,这个比例是非常高的。

假如这个国家的资产负债表,相当于把中国所有的公司全部整合,把它当成一个中国集团有限公司,我简称它叫中集公司,这就是一个800万亿的资产大企业,世界级的大企业。

它的效率如何呢?

它的股权回报,原来在这9%,现在到6%了。

从2002年以后,曾经有过一段系统性的改革,也许可以叫做改革红利,但是2007年以后,就开始系统性的下降了。

资产收益率原来3%,现在降到2%。

资产周转率这个数放在一起除以10,周转率从50%降到30%,投资多了,资产大了,显然周转率就下来了。

相当于资产杠杆率,也是除以10,260到280,相当于现在总体的平均资产负债率65%。

这样可以看到整个经济的趋势性的问题。

下面我们具体看一下经济里面这几大成分。

一是消费。

我们有一个全中国收入统计,产值从这到这,货币多了一倍,可支收入是产权的一半,薪酬占了整个GDP的一半。

消费开掉这么多,剩下消费结余,每人平均剩了不到一万块钱。

这是城乡平均,如果城乡分开算的话,城里每个人消费平均一万块钱,农村人大概只有是两千块钱,平均一下六七千,这个数还是非常小的。

从积累的概念去看,居民结余累计大概是150万亿,如果扣掉2002年以前的数字,现在应该是120万亿左右。

当然,这些都是名义上的。

数都很大都在涨,包括产值价格平均增加了两倍,如果按照真实GDP来计算这个数没有那么高了。

经济里面的很多辩证规律是跟名义相关联的。

整体产值或者行业的基本结构,从20个行业中每个行业的产出,可以看出生产结构向哪里倾斜。

我们把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它统计出来,这20个不同的行业总资产差不多是354万亿,从各个行业整体的分布、排序话可以看出来经济结构。

杜邦分析几大要素,利润率是6.6%,我们算的是7%,相当接近。

杜邦计算的回报率是7.2%,我们算的是6%。

上市公司回报率稍微好一点。

这里面很奇怪,工业利润率只有3.6%,回报率只有5.1%,而金融是12.5%。

这张图是我们的金融资产。

我们的金融负债对金融资产,两个基本相等,差了一个国际头寸。

我们的金融资产总规模,2002年是48万亿,现在的最终数儿没有出来,但是有一部分的数出来了。

根据这个逻辑,把已经出来的信息都用进去做估算,现在应该是510万亿。

金融资产膨胀10倍,同样也是金融的负债10倍。

我对如何看未来发展,大致选了两个总体的角度。

我觉得顶层设计确实很重要,但至少要把底层设计好。

顶层设计显然是宏观的综合平衡考虑,但是我觉得光综合也不够,顶层和底层要结合起来,因为实际上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性的问题,而且各个系统之间都有很多区别和关联。

“一行三会”本身就够分散了,很多金融原则应该是统一的。

本质上是信贷巨额扩张,从一倍到两倍,这种建设规模,靠着债务的推动,结果一定是投资过剩。

然后就是杠杆过高,产能过剩,库存过量,增速放缓,利润低下,资价通胀,币值压力,都是由此一起来的。

这么大的国家,每个地方的情况都不一样,但是统一的都要上GDP,有五个省GDP没有过5%,被集体叫去谈话。

说了不要GDP,又说不能不要GDP,要GDP干什么呢?

GDP算什么质量?

GDP本来应该是市场活动结果的客观统计,现在我们倒过来把GDP变成一个目标,而且特别强调这个目标是所有指标的前提。

假如你有一个项目,银行经过评估认为这个项目能够还本付息,有很好的前景,当然应该给予贷款,问题是你现在没有这样的项目,银行还要贷款给你,结果一定是不能赚钱。

短时期貌似把GDP拉起来了,但是长期看GDP的质量会很低。

比如说房地产,据我的研究过剩非常严重。

按房屋存量来看,城镇房屋建筑面积,加上现在还在施工的,人均大约30平米的规模,至少可以满足10亿人住房需求,但是按夸张的城镇化统计,城镇人口也只有7亿多人。

而且事实上80%的城镇人口平均住房只有25平方,当然有的人人均是60平方米,平均下来才是现在所谓城镇人均30平米。

现在已经超过30好几了,每年都在涨。

从宏观上看,总量一定是过剩了。

而且现在房子均价差不多到7000-8000元了,可是我们的人均收入也就7000、8000元。

想买30平米房子要不要用30年?

除非十年不吃不喝。

无论怎么算,这个价值完全不对了。

宏观经济要系统对待,区域经济要区别对待。

我们的经济目标应该是让老百姓衣食无忧,现在至少还在忧房子。

所以应该有一个客观的系统的衡量标准。

现在提出“三去一降”非常对,企业的一系列问题一定要解决,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我认为这是解决问题最关键的核心。

钢的产能是12亿吨,产量就8亿吨,多出了4亿吨。

目标是三年要减掉1亿吨,一年就要减3千万吨,有用吗?

一会儿房地产又热起来了,肯定钢厂又跟着热闹起来,这不是真正按照市场机制定下来的东西。

顶层设计既要从上面考虑目标,也要看下面每一个具体行业的具体情况,包括不同行业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建立一系列的政策制度。

所谓的农村土地流转,对于农民来说是个什么概念?

一片大平原中间的一个村,土地能流转起来吗?

真正土地流转的只能是在大城市周边。

一个城市的周边边长能有一两公里就已经不少了。

就算是土地能流转,又能解决多少人呢?

对于居住在真正乡村的农民能有什么用?

所以这样的政策解决不了本质问题。

前面讲消费只占三分之一的GDP,如果我们倒过来想这个问题,50%基本上是做投资了,如果不去追求GDP,很多投资可以不投。

保证居民基础生活花的钱,也就是70万亿里面的30万亿而已。

如果让市场机制来起决定性作用,不该投的投资全都停掉,全国老百姓的生活并不会比去年差。

我们应该静下心来,好好审查一下哪里投的太多了。

不要老觉得是压力,总想一旦掉到5%怎么办,再掉到3%怎么办?

其实掉到一半都没关系,吃喝都够了,衣食住行都有了,只是暂缓一步改善,但是不会比以前差。

保证了基本生活,然后是因地制宜。

核心问题还是应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能再靠过去的投资、出口拉动,才2%能拉动什么?

要真正推进改革,解决实际问题。

要提高技术创新,这是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财政制度的特殊情况,是很多税按照中央税收上来,其中又把一部分钱转回到地方去,实际上是财政收入加上中央转移财政收入。

两个加起来刚好等于财政支出,这是一个地方的财政的基本平衡。

然后是居民的收入,居民的消费。

山东、江苏、浙江、广东、河南这五个省超过3万亿,平均值是两万多亿。

总而言之是一个概念,我的思路是“首先是老百姓衣食无忧,安居乐业”。

举一个例子,黑龙江面积是47万平方千米,人口4000多万,拥有广大的耕地面积和丰富的石油、林业资源,不就是要解决这4000多万人的衣食住行吗?

你非要在这里搞工业,是不是远离市场?

江浙一带包括山东,工业发达的已经是一塌糊涂过剩了,它还能搞什么?

农业占GDP的6%,但农业的增长只有2%,靠农业能增长什么?

所以只能做投资,投资又增加了产能,而且距离内地又那么老远。

如果给地方官定下一个目标,要求当地跟全国的平均GDP发展水平一样,他只能去搞工业,而当场发展工业一定没有出路的。

实际上地方有旅游等其它资源,为什么不能让地方走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

中国的老百姓也需要夏天出去消暑,冬天去看冰花,还有许多其他的消费方式。

我的逻辑是说,只有提高老百姓的收入水平,他才有钱去消费。

现在不是不想消费,而是因为挣的钱太少。

我们的薪酬收入占GDP的一半都不到。

在G7国家中,最低的是日本,国民收入占GDP的60%-70%。

我们的这个收入占比太低,很多变成了国家的收入,由国家拿去大量投资,但是这种投资很容易出错。

如果钱到了老百姓手上,老百姓最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大家去消费就会产生需求,企业就去根据需求去投资,完全让市场来决定,让市场经济动作更加良性化。

关于“一带一路”的概念,我把全世界的面积、人口和产值排了一下。

全世界陆地面积1.3亿平方公里,中国是960万平方公里,全世界人均产值一万美金,中国8000美金。

“一带一路”国家人均产值是我们的一半,相对欠发达一点,但是它的总量还挺多。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面积是我们的五倍,人口是我们的两倍多,人均产值是我们的一半。

这个概念是,一带一路沿线大约有60多个国家,面积是我们的4.4倍,人口是2.3倍,产值是1.4倍。

从企业的角度看,不是相当于我们的市场范围扩大了两倍左右吗?

我认为这个思路是挺有远见的。

我们比他们相对来讲还先进一点,产值差不多是他们的一倍,中国制造还是有一定的实力的,但在国内我们已经担心它产能过剩了。

至少我们面对一个这么大的国际领域可以去拓展。

当然它不会自动属于你,是需要我们去竞争的。

我们应该相信自己有竞争优势。

这需要我们很具体的一个一个做出来,需要有很强大的开拓能力。

这是美国宏观经济研究做的一张图,居然能从公元元年这么远古一直做到现在。

我们的GDP一直占全世界的四分之一以上。

其实我们只有三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平原,长期都依靠农业的经济规模效益,居然也能有这么强大。

这个国家有10%的税就已经非常富有了,假如征10%的兵,那就是千万大军。

正因为如此,没有人能打败这个国家,除非它自己腐败。

中国历代朝代的更迭恰好也是如此。

从图上可以看到,这个逻辑为什么到这突然就失效了?

从33%一下子跌到几乎是0。

中国到底怎么了?

是什么事做错了,导致我们突然从泱泱大国变成一穷二白甚至生灵涂炭。

你看印度居然比我们还高,但是它是怎么下来的?

从东印度公司开始,然后基本上跟我们差不多。

这张图上我发现一不小心把印度放在这了。

印度平原也很大,而且平均海拔从30往下到20,这就是上海与广州的区别。

印度的南方湿度和温度好,所以它产出更高。

在以农业为基础的时代,它的农作物产量一直很高,甚至比我们还高。

我们比它的纬度偏高,所以产量比它稍少一点,这可能是很多原因其中之一吧。

还有一个原因,它最早被所谓的雅地安入侵,所以它的历史文化各种交叉变化比较多。

而中国由于地形的限制,三面是高山,在远古农业时期的冷兵器时代,基本是与世隔绝。

还有一个对修筑长城很颠覆的说法。

过去我们都知道各个朝代都在修长城,一是当时我们的农业太丰盛了,花点钱修个城墙不算什么;

二是游牧民族确实经常来袭扰抢夺,确实需要修筑长城来保护我们丰饶的物产。

和确保占全世界四分之一的产值相比,修筑长城的花费还是比较合算的。

这张图主要是说,因为工业革命,我们落伍了,于是一下子跌下来了。

但是这条线到后面又涨起来了,这又是为什么?

我们垮就垮在没有工业,迅速实现工业化,是实现振兴和重新崛起很重要的工具之一。

中国的现代工业化进程从1949年就开始了,当时从苏联引进了100个项目,苏联人撤走了以后我们自己接着干。

当时我们非常清楚,中国连肥皂、面粉机都生产不出来,但是一定要抓住两弹一星,这是当年最极端的高级技术。

中国过去靠长矛大刀,再加上点武术,但是外国人搞了工业革命,人家用的是坚船利炮,我们的优势一下就没有了。

我有这么一个逻辑,过去冷兵器打仗是一比一,当时中国有4亿人,英国只一千多万人,如果耍大刀他们确实拼不过,但是人家一人拿一杆步枪,就能顶上你一百个大刀队。

用一百倍乘以一千万,人家就成了10亿人,我们能打得过吗?

这叫做技术乘数,技术乘数改了,1变成了100,力量对比就颠倒过来了,中国一下子跌下来了。

我们现在正在追赶,技术还不可能达到他们那么好的水平,但是我们已经赶超很多了。

过去我们的乘数是0,现在谦虚点说也有个六七分了,就算是七分,10亿人乘以7,就算还没有赶到100%,但是70%和以前就完全不一样了。

问题是现在它是1,我们是0.7,我们还在追赶中。

但是明天他又有个新发明,明天是2了,或者是1.5了,我们就可能回到0.6去了。

我们过去讲自主知识产权,意思是要自己设计、自己制造,要自力更生。

但是,立国之本一定是科技,所以我想强调一下什么叫做技术乘数,我们要发展属于自己的真正的科技。

中国前景靠什么?

靠改革。

包括一系列制度方面的改革。

拓展“一带一路”和世界市场,我们有很好的机会,我们可以和平地通过市场经济的交往,去占有一定的市场,而且对这些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生活也是一个支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