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选择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958057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6.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选择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诗歌鉴赏选择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诗歌鉴赏选择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诗歌鉴赏选择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诗歌鉴赏选择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选择题Word格式.docx

《诗歌鉴赏选择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选择题Word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鉴赏选择题Word格式.docx

既然人家嫌弃我,不如借酒自遣;

既然我不被世用,何苦恭勤朝参?

更显其牢愁之盛,又妙在含蓄委婉。

D.尾联则以“沧洲远”、“未拂衣”,和上联的“纵饮”、“懒朝”形成对照,显示一种欲进既不能,欲退又不得的两难境地。

三、阅读下面一首词,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霜天晓角 

娥眉亭

韩元吉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

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怒潮风正急,酒醒闻塞笛。

试问谪仙何处?

青山外,远烟碧。

娥眉亭在安徽当涂县北牛渚山下采石矶上,前对东西梁山,二山夹江对峙,形似天门,又称天门山。

从亭上望二山,如两道娥眉,故名。

A.上阙前两句用夸张的艺术手法,高度概括了采石矶、娥眉亭天水相一,雄奇险要的地理形势。

B.上阙后三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写远望天门山的感受。

“凝”字写天门山为中原沦陷紧锁双眉。

“愁与恨,几时极?

”假托向青山问话,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的渴望。

C.下阙前两句,交待愁与恨的缘由。

“当涂”地处祖国腹地,如今却听到了边防军的笛声,饱含了作者忧国伤时的感慨。

D.李白曾游天门山,晚年寄居当涂,当地有不少李白的遗迹。

下阙后三句,用设问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再也无处寻觅李白踪迹的感叹。

四、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0一11题。

马 

嵬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嵬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年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10.对这两首诗选材立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诗均取材于唐玄宗与杨玉环之事。

B.两诗立意亦相同,都是归罪杨贵妃。

即“女人祸水”之意。

C.在立意上,袁诗认为唐、杨生离死别,并不值得特别同情。

D.在立意上,李诗别出新意,把讽刺矛头直接指向了唐玄宗。

11.对这两首诗的形式和写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首诗都属格律诗。

B.袁诗属古体诗;

李诗属近体诗。

C.两诗都化用了白居易《长恨歌》中“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诗句,用意也是相同的。

D.除用典外,李诗还运用了对比修辞格,袁诗还运用了比喻修辞格。

五、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6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造口,在今江西万安西南;

郁孤台,在今江西赣州西南。

6.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全词用比兴手法,写出了作者抗金复国的雄心以及壮志难酬的苦闷。

B.“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表达出作者登台远望时对失陷国土的无限思念。

C.词的下片以江水为喻,指出种种挫折并不能磨损作者的意志,表达了作者收复失地的愿望。

D.“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格调悲凉;

“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意气慷慨。

词句由悲凉而慷慨,正体现了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

六、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5~6题。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华清宫 

崔橹

草遮回磴绝鸣鸾,云树深深碧殿寒。

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阑干。

[注]华清宫:

唐代宫名。

故址在今西安市临潼区骊山上。

山有温泉,唐贞观十八年建汤泉宫,咸亨二年改名温泉宫。

天宝六载大加扩建,改名华清宫。

5.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吴诗“四郊”二句,是说寒冷的冬季,大雪纷飞,乌云密布,但只有落在华清宫中的雪即刻就融化了,点出了宫内与宫外的不同。

B.吴诗“绿树”二句,写华清宫内的绿树和碧绿的门帘相映,没有谁知道外面的天气已非常寒冷,表达了诗人对宫内气候的赞美之情。

C.崔诗“草遮”一句,写用石头修得整齐的磴道因御驾匿迹而格外冷清,杂草已将石磴掩盖,与吴诗中的华清宫形成鲜明反差。

D.崔诗“明月”二句,诗人描绘了多情的明月,虽然依旧出没其间,但玉阑纵存,已无人相依,突出了荒凉寥落的氛围。

6.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吴诗运用对比的写法,将宫外宫内两个不同的世界进行比较,揭露了唐朝统治者不顾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继续在宫中过着奢侈生活的丑恶现象。

B.崔诗先写华清宫白天的景色,荒草丛生,寂无声息,宫中之树,直插云霄;

再写夜间之景,以“明月自来还自去”比喻诗人孤寂的心境,情景相称,诗的韵味更加浓郁。

C.吴诗以讽刺见长。

开头两句,一个“飞”字,突出雪大风猛,一个“暗”字,更显雪意正浓,接着轻描宫中“落旋干”的景象,此句不着议论,讽喻之情自在诗外。

D.崔诗“云树深深碧殿寒”句形象地描绘了宫中树木高入云端,碧绿依然的景象,但一个“寒”字,把宫中富贵繁华,珠歌翠舞,锦衣玉食一扫而空,使其充满寒冷的气氛。

七、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①—②题。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唐滟预关。

末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①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唐滟预关”,诗人历尽政治的险恶,终于由偏远的瞿唐滟预关归来。

B.“满川风雨独凭栏”这句诗于“岳阳楼上对君山”的意思大体是相同的,都是说诗人登上了岳阳楼极目远眺烟波中的君山。

C.“可惜不当湖水面”是说倘若能够乘舟前去观看充满神奇色彩的君山,那更是妙不可言。

D.“银山堆里看青山”,诗人厌恶世俗的金山、银山,认为真正美好的是大自然,是眼前令人心旷神怡的青山绿水。

②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未到江南先一笑”,表现了诗人心中充满生还的喜悦,所以虽然还未到故里,早已喜笑开怀。

B.“缩结湘娥十二鬟”的诗句,引用典故,借娥皇、女英的传说,赋予君山美妙神奇的色彩。

C.第一首诗采用了写实的手法,逐层写出了诗人生还之乐;

第二首诗充满想象,既是写神奇的传说,又设想自身新临君山的景色。

D.这两首诗都写得明白清浅,通俗易懂。

第一首直写行踪,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第二首思绪浪漫,欣喜之意流于笔端。

八、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①—②题。

乌夜啼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①选出对这首诗分析有误的一项()

A.“无言”而又“独上”,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个“斯人独憔悴”的孤独身影。

B.“月如钩”在此处象征着人事的缺憾,被锁者,也不仅为“清秋”,亦为人也,凄婉哀伤之至。

C.上片所写,是后主李煜眼中之景,尚未着意抒情,是为下文作铺垫。

D.“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一句,是将“离愁”喻为“丝楼”,生动地描绘出“愁”的深重、纷繁、无头绪。

又呈吴郎①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令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

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公元767年,杜甫住在四川夔府的一所草堂中,后把草堂让姓吴的亲戚居住,这是第二次写给吴郎的诗。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句是

A.“扑枣”即打枣,一二句开门见山地说明自己对西邻打枣的态度和原因。

B.三四两句是分析西邻打别家枣的原因,实在是出于贫穷无奈,因此作为枣树的主人应对她表示亲善。

C.五六句是劝诫枣树的新主人吴郎不要一搬进草堂就插上篱笆,使西邻多心,即使是防范远方的来客也不合时宜。

D.“征求”是指官吏们的剥削;

“戎马”是指战乱。

作者进一步分析西邻扑枣的原因,指出根源是官吏们的盘剥和持续十年的战乱。

九、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此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

“窅(yǎo)然”,远去貌。

8.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以“问”起,问者当是所谓“俗人”;

二句应答而“笑而不答”,表现出一种矜持与几分神秘,也使诗增添了一分曲折美。

B.后两句写“碧山”之景,实是对“何意栖”的回答。

这种“不答”,而答、似断实连的结构,加深了诗的曲折、含蓄的韵味。

C.“心自闲”是诗人山居心境的一种写照,这种“闲”情皆因所栖“非人间”,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傲、高洁。

D.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但其有问有答,用笔有虚有实,语言质朴,转接轻灵,情绪舒缓,诗意淡远而蕴意幽邃。

9.下列诗句与“桃花流水窅然去”的情调相近的一项是

A.风樯水槛尽飞花,一曲春波潋滟斜。

B.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C.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

D.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十、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问题。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李煜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

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滚轻尘。

忙杀看花人。

1.对这两首词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白居易的词中,“风景旧曾谙”的“谙”字,说明江南春天的特点,不是听人说的,而是亲身感受到的。

B.在李煜的词中,“南国正芳春”的“芳”字,写出了春天的特点,使人如见百媚千娇的花容,如闻馥郁的花香。

C.两首词中的“绿”都是既写水色,也写春色,与红日,江花互相衬映,把江南的春天渲染的妩媚动人。

D.两首词都表现了对春景的赞美之情,但结尾抒情方式不同,白居易的词用反问句直抒胸臆,李煜的词用叙述句间接抒情。

2.对这两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白居易的词开篇即扣住“忆”字,先总提一笔,然后以“江”为中心,描写耀眼的红日、“红胜火”的江花,“绿如蓝”的江水。

B.李煜的词从“闲梦”起笔,先概括描写,后用白描手法勾勒春江、乐声、飞絮、轻尘和观赏群芳的“看花人”。

C.两首词写景如画,景中含情,但写的都不是眼前的实景:

白居易的词是忆中之景,李煜的词是梦中之景。

D.两首词都通俗明快。

感情真挚,音韵悠扬,白居易的词带有浓郁的民歌风格。

十一、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对这首词文句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风住尘香花已尽”说盛开的花朵因受狂风的摧残已委身于泥土;

“尘香”即后来陆游《卜算子》词“零落成泥碾作尘”的意思。

B.“日晚倦梳头”说的是日色已高,倦意难消,强打精神梳妆打扮,

C.“物是人非事事休”说的是事物依旧而人事已非。

“事事”如国破、家亡、夫死等。

D.“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写出了词人心中无比深重的愁苦。

“舴艋舟”,狭长小船,形如“舴艋”。

2.对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上片直接写愁情的深重,下片婉转地从欲遣泄忧而不能的角度,进一步表现愁情深重。

B.这首词集中抒写离情别绪,主题鲜明,凄婉动人。

C.全词想象惊人,化无影无形的愁绪为有重量的实体,造意新奇,极富创意。

D.全词格调十分凄苦忧伤,体现了浅显而又凝练、含蓄而不深涩的艺术风格。

十二、读下列诗歌,回答8--9题

谢公亭李白

谢亭①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

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

[注释]①谢亭:

即谢公亭,在安徽宜城城北,南齐著名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谢眺在此送别过友人.

8.对这首诗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因地及事,次句触景生"

愁"

.同是一个谢公亭,风景也依然如旧,但在此送别友人的谢眺已不可得见,睹物思人,不能不生人事变迁,古今茫茫之慨叹.

B."

客散"

"

山空"

照应起句"

离别"

青天月"

碧水流"

照应次句的"

风景"

借旷远寂静的画面,进一步渲染惆怅的氛围.

C.颈联是实写想象中的情景,借春秋两季景物的不同变化来展现此处的人事沉沦与寂寞,令人于自开自落的荷花和飒飒秋风中的竹声里领略到"

风景每生愁"

的真切内涵.

D."

今古一相接"

表明诗人与谢眺有着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其言外之意是,谢眺之外,再无可引为知音的人了."

相接"

指精神相通,志趣投合.

9.对诗歌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前加一"

每"

字,表明诗人多次到过此处,每次都感怀生叹,从而通过这种数量的叠加和情感的积蓄,大大强化了"

的程度.

B.颔联青天孤月,碧水长流是想象中的景,借大自然的永恒来反衬盛事难再的意味.

C.尾联上句超越时空,纵贯今古,笔力雄健,意境高远.

D.尾联下句是说长久的郁积化为浩然长歌.诗以此作结,不仅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境界的高情逸趣,而且鲜明地表示了抒情主人公潇洒伟岸的形象.

十三、阅读王勃的《滕王阁诗》,完成9——10题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9.下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一句点出滕王阁的形势:

高阁临江;

第二句写了滕王阁的现状:

意兴阑珊。

B.三、四两句中的“朝”“暮”和“云”“雨”是从宋玉《高唐赋》“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化用而来的。

这两句极写了阁之高,阁之静。

C.第五句是写阁外的景象:

格外有一深潭,白云飘在空中,日影投入深潭,一切都显得那样寂静悠闲。

D.最后三句的意思是:

物象更换,星宿迁移,如今阁在而滕王不在;

只有长江仍在奔流不息。

10.对这首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总起,三到六句以滕王阁为对象分层次地加以描写,最后以议论作结。

全诗有总有分,首尾照应。

B.“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两句对仗极为工整和自然。

C.最后一句以景作结,与李白诗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

诗的基调虽然抑郁,但不消沉。

十四、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3、14题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3.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起句写月缺桐疏,夜深人静,这初静、微明的环境是为幽人、孤鸿安排的。

B.词的上阕中,“缺月”、“疏桐”、“静”、“幽”、“独”、“缥缈”、“孤”等词反映了作者当时感到苍茫大地身无所寄的惆怅心境。

C.“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是说人鸿互惊,相顾却不能体察各自的隐恨深愁。

D.“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是写孤鸿甘愿栖于卑湿的沙洲而不栖于高处寒枝之上,这是作者品格的寄托。

与“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笔法相似。

14.这首词写鸿见人,人见鸿,而人与鸿几乎无间。

托鸿以见人,正是作者用意所在。

从托物寄意的角度看,下面几首词中哪首的写法与本词意景相似

A.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门外马声人起。

(秦观)

B.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去、飘然羁旅!

(陆游)

C.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

D.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欧阳修)

十五、阅读元稹《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回答12题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12.选出对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诗中“残”、“暗”、“寒”既是景语又是情语,作者以哀景写哀情,情与景融为一体。

B.“垂死病中惊坐起”一语传神,白居易曾写有“枕上忽惊起,颠倒着衣裳。

”这说明此次白居易是在病重时接到这个消息的,且非常吃惊。

C.“暗风吹雨入寒窗”一句是作者借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听到白居易被贬之事后的复杂情感,同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听了琵琶声之后,写出了“唯见江心秋月白”异曲同工。

D.本诗情景交融,形神俱有,诗味隽永,耐人咀嚼。

十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写山中秋景。

“转苍翠”表示山色愈来愈深,暗示了傍晚的到来。

B.三、四句中的“柴门”表现隐居生活和田园风味,“倚杖”表现年事已高和意态安闲。

C.第七句中“复”是“更加”的意思,“值”是“正碰上……的时候”,这一句表示作者既赏佳景,更遇良朋的喜悦心情。

D.接舆是春秋时代楚国的狂士,五柳指陶渊明。

这里作者均用来自比。

1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诗、画、音乐完全结合的五律,一二句和五六句写景,三四句和七八句写人。

B.三四句主要写裴迪:

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晚树鸣蝉,看渡头落日。

安闲的神态,潇洒的闲情,颇有陶潜之风。

C.五六句是王维诗的名句,历来被称道。

“上”字尤见功力,它准确形象地写出了炊烟初升的景象。

D.全诗在写作顺序上风光和人物交替出现,相映成趣,抒写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意。

十七、阅读李白的《越中览古》,回答20、21两题。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惟有鹧鸪飞。

20、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咏物诗。

B.首句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灭吴的史实起笔,一“破”一“归”,尽显勾践大败夫差的八面威风。

C.接下来的两句从战士和宫女入手,衣锦荣归,美艳如花,极言勾践破吴后的繁盛景象。

D.末句用“至今”表现时间之长,用“惟有”表现落差之大,目睹此景,令人嘘唏。

21、对下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为“越中览古”,但览到的只有“鹧鸪飞”,其他的场景全是基于历史的想象。

B.该诗构思别具一格,前三句铺陈、渲染,浓墨重彩,末句看似轻轻一点却力透纸背。

C.全诗综合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及对比的表现手法。

D.该诗虚实相生,突破时空限制,婉转深挚地表达了李白对历史变迁的感伤情怀。

十八、阅读下面唐诗,完成①—③题。

(10分)

书边事作者:

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②。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释①:

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为吐蕃所占。

此后,因民众起义及吐蕃将领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

本诗大约写于此时。

注释②:

“梁州”,当指“凉州”。

地处今甘肃省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

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与凉州一东一西遥遥相对。

①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句“断”字,将“调角”与“清秋”融而为一,渲染了声色并茂、深广清幽的意境。

B.颔联中作者的视线从青冢又移到凉州,此时夕阳西下,余辉一片,一派日丽平和的景象。

C.颈联“穷边”二字,写出了西北边塞因长期战乱而造成生产废弛、民生凋敝的凄凉景象。

D.本诗运用了虚实结合、对比映衬等多种艺术手法,抒写诗人于边关的所闻、所见、所感。

②请结合诗句,分析“倚”字的妙处。

(4分)

③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尾联进行赏析。

十九、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3)题。

临高台作者:

萧衍①

高台半行云。

望望高不极。

草树无参差。

山河同一色。

仿佛洛阳道。

道远难别识。

玉阶故情人。

情来共相忆。

临高台作者:

沈约②

高台不可望,望远使人愁。

连山无断绝,河水复悠悠。

所思竟何在?

洛阳南陌头。

可望不可见,何用解人忧?

[注]①萧衍:

梁武帝。

在位四十八年,年八十六。

有集三十二卷。

②沈约:

南朝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济县西)人,与萧衍同属“意陵八友”。

(1)下面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萧衍沈约二人同登一座高台,采用同一视角观望,同怀念远在洛阳的情人,诗中都有借景抒情的妙笔。

B.萧诗中,作者登高怀远,思念之切竟使眼前的丛莽幻化出一条通往洛阳的道路,延伸到远方的情人身边。

C.玉阶通常是古代淑女伫立凝望之所,萧衍用玉阶来暗示自己期望故情人同样满怀思念,为下文“共相忆”埋下了巧妙的伏笔。

D.两首诗的开头都用“望”字,但两人诗中的“望”字却不同解:

萧诗中“望”字做仰望解,沈诗中“望”字却做远望解。

E.两首诗的结尾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情人的相思,这增强了诗歌情感的感染力,也增加了诗歌的穿透力。

二十、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

(10分)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

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

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

清明前一或二日。

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①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