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951646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广州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广州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广州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广州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州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广州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州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5 

16 

17 

18 

]页

  广州市是我国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有着悠久的海洋文化历史、巨大的海洋开发潜力和雄厚的海洋科技实力。

随着广州市陆地资源与环境负荷的日益严重,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已成为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

因此,为进一步明确广州市未来十五年海洋经济发展的思路与目标、产业发展重点及区域布局,实施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和环境保护,提高海洋经济综合竞争能力,促进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海洋经济强市”目标,根据《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广东省海洋经济十一五规划》和《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特编制《广州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规划范围包括广州市所辖海域,即北起广州港的黄埔港区西港界向东至东江北干流河口,包括狮子洋,向南至伶仃洋进口浅滩以北的海域,及管辖岛屿周围海域和外港锚地海域,以及海洋经济活动密切的毗邻陆域。

规划期为2006-2020年,重点是2006-2010年,部分展望到2020年。

  一、广州市海洋经济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

  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活动的总和。

进入新世纪,广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发展战略,全面部署新世纪海洋经济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为广州市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海洋经济总量连创新高。

  

(一)发展现状

  1.海洋资源丰富,发展条件优越

  广州市海岸线总长228.4km,其中大陆岸线102.2km,海岛岸线126.2km。

现有岛屿14个,岛屿总面积88.7246km2,大于500m2的海岛有13个。

单位岸线海洋经济密度7.7072,远高于广东省和相邻城市。

港口航道资源优越,出海航道便畅,运输和集疏条件便利。

广州港出海航道二期工程完工后,可满足5万吨级船舶乘潮通航。

深水岸线资源优良,南沙、沙仔岛、龙穴岛、小虎岛等处可规划建设大型港口。

此外,海砂资源储量相当丰富,滨海旅游资源丰富多彩。

丰富的海洋资源为加快广州市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保障和良好的产业基础条件。

  2.海洋经济综合实力逐步增强,对全市经济辐射拉动作用显著

  2005年,广州市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787.68亿元,增加值256.30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大大高于地区经济增长速度;

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相当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5.0%,海洋产业在全市、全省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2005年,海洋水产品产量共计3.89万吨,其中海洋捕捞产量2.54万吨,海水养殖产量1.35万吨,实现海洋渔业产值14.12亿元,占全省海洋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不到2%。

广州港是全国第二大海港及第三大海运基地,2005年广州港完成货物吞吐量2.5亿吨,位居全国第三;

完成集装箱吞吐量468万标准箱;

海洋交通运输实现营运收入114.54亿元,占全省海洋交通营运收入的42%。

广州市是珠江口地区第一大造船基地,也是国家规划的三大造船基地之一。

2005年,海洋船舶工业造船完工量631348载重吨,实现工业总产值61.58亿元,增加值11.01亿元。

其中,出口产品产值42.91亿元,占整个船舶工业产值的69.68%,海洋船舶工业已成为广州市机电行业中重要的出口支柱产业。

滨海旅游业是广州市海洋经济的重要产业,2005年全市接待游客总人数9398.53万人次,滨海旅游实现收入597.44亿元,在广东省滨海旅游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海洋生物医药、海洋信息业、海水利用业等新兴海洋产业刚刚起步,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除海洋产业外,以各种投入产出关系与海洋产业建立经济技术联系的海洋相关产业,以及依托港口、海洋或岸线等条件形成的临海产业,它们所创造的间接价值对推动广州市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广州市地区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3.区位优势明显,社会经济条件优越

  广州市是广东省省会,毗邻港澳,连接东盟,其区位影响辐射泛珠三角经济区其他省市和港澳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中心城市和通往世界的主要口岸之一。

广州市经济实力雄厚,经济增长速度、GDP总量及人均水平等名列全国前茅,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5154.23亿元,比上年增长13%,人均GDP达8393美元。

经济外向性比较强,现有外商投资企业8000多家,其中列入全球500强的跨国公司已有140家在广州投资。

在经历了20多年的经济发展和改革尝试,广州市政策法规基本完善,体制和机制比较灵活,市场经济发育和活跃程度在全国均处于领先地位。

2005年,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南沙区的设立不仅为广州市海洋经济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强化了港口城市的定位和区位优势,提升了对华南及珠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服务功能,而且使广州市成为了真正的滨海城市,为广州市建设“海洋经济强市”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4.基础设施完善,港口集疏运条件便利

  广州历来就是华南地区也是全国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广州港是我国货物吞吐量第三大港口,是华南地区最大的对外贸易口岸,国际海运达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

2005年,广州港拥有各类码头泊位617个(其中万吨级泊位51个),码头总长度46553米。

其中,生产用泊位455个,码头总长度36301米,年通过能力10941万吨。

拥有锚地88个,其中生产用锚地52个,最大锚泊能力30万吨。

广州是我国重要的干线铁路交汇的枢纽,广州港铁路可与全国铁路网相通;

已建成通车的高速公路、快速路、国道共同形成了以广州为中心的放射状公路网骨架。

此外,广州信息通讯设施发达便捷,信息化水平较高。

完善的基础设施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发展机遇。

  5.海洋科技力量雄厚,技术支撑潜力巨大

  广州市是广东省海洋科技研究中心,集中了华南地区绝大部分的涉海科研开发机构和管理机构,汇集众多的海洋科技研发与管理人才,海洋科技人才约占全国同类人才的四分之一,位居全国第二。

同时,广州市拥有较完善的技术研发体系和较丰富的海洋科技成果,海珠海洋生物技术产业开发示范基地是全国科技兴海示范基地之一,优越的海洋科技研发优势为广州市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与条件。

6.海洋管理工作稳步推进,管理工作日趋完善

  广州市海洋行政管理机构坚持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广东省海域使用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积极推行海洋功能区划、海域确权审批和海域有偿使用三项基本制度,制定了《广州市办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权证书〉指南》、《广州市办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权证书〉程序》等有关办证规定,并向社会公布,在推进海域依法使用和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01年,组建了广州市海洋资源环境监测中心,推动了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全面展开,初步建立了海洋环境监测和海洋防灾减灾网络,每年定期发布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海洋管理逐渐步入法制化、科学化和规范化轨道。

  

(二)存在问题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广州市海洋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加快海洋经济强市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海洋开发建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海洋产业结构需进一步调整优化

  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等传统海洋产业在海洋产业体系中居主导地位,而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能源开发等新兴海洋产业比重较低,尚未形成规模优势,海洋经济整体质量和水平不高,海洋经济在地区经济中的贡献率和显示度还不够大。

  2.海洋科技进步与海洋产业发展不协调,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尚低

  受科研体制限制,广州市海洋科技资源分散在行业部门、高校与研究所、地方等不同机构与部门,海洋科技整合度较低,很难发挥整体科研优势参与国内外竞争。

另一方面,由于缺少有效的组织协调,政策措施不能及时到位,海洋产学研尚未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偏低,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3.受现行管理体制的制约,海洋经济发展缺乏宏观指导、协调与规划

  海洋管理涉及多个涉海行业与部门,条块分割现象较为严重,且各涉海部门间尚未建立有效地协调与合作的机制,使得海洋经济发展难以实现统一部署与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海洋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4.海洋生态与环境污染压力大,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

  据2005年广州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广州市海域海洋环境总体污染趋势有所减缓,广州辖区内虎门、蕉门、洪奇门和横门等排海污染物总量较上年有所降低,但受陆源排污影响较大的河涌口和主要港口的环境质量仍较差,近岸海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

“十一五”是广州市实施“南拓”战略的关键阶段,南沙临港工业的大规模建设必将使广州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面临巨大的压力,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形势十分严峻。

(三)面临形势

  从外部环境看,全球性海洋开发热潮已经到来,向海洋要食品、要资源、要通道、要效益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热点,以争夺海洋资源、控制海洋空间为主要特征的国际海洋竞争呈现出日益加剧的趋势。

同时,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泛珠三角经济圈逐渐形成,区域资源整合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快,为推进广州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海洋运输与物流业、滨海旅游业等也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从内在需求看,“南拓、北优、西进、东联、中调”城市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广州市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南拓”开发南沙、展开新的临港工业基地和现代化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是广州市参与国际经济合作、融入国际竞争,积极发挥海洋大通道作用的重要支撑条件,将为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拓展新的空间。

此外,近年来由于广州市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带来的土地紧张、能源紧张问题,也为开发海洋空间资源、海洋能源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二、规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南沙开发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优化布局,理顺海洋管理体制,加强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充分发挥海洋区位优势,带动全市乃至全省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海洋经济强市的发展目标。

  

(二)基本原则

  1.海陆统筹发展原则

  在与广州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的原则下,以沿岸陆域为依托,海洋为发展空间,海洋产业为主体,充分发挥海陆优势,实施海陆综合开发,处理好沿海地带与陆域城区开发的关系,确保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相配套、沿海产业与中心城市功能相衔接,以陆域空间为腹地和市场,强化海洋经济辐射和带动作用,增强海陆资源的互补性、产业的互动性和经济的关联性,以实现广州市海洋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2.可持续发展原则

  坚持开发利用海洋与保护海洋并重,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以海洋功能区划为依据,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合理、适度、有序地利用海洋资源,全面加强海洋环境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实现海洋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良性互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海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3.科技兴海原则

  整合广州市海洋科研力量,推进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高新技术发展。

依靠科技进步,加快传统海洋产业改造,培育高技术海洋产业,增强海洋产业的竞争力,提高科技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4.突出重点、全面协调原则

  海洋经济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综合协调好部门间和地区间的需求,是海洋经济规划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必须处理好近期和远期、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规划要具有战略性、科学性、前瞻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结合广州市特点重点突出海洋开发的主导功能,优先选择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关键带动作用的产业,注重发挥规划的导向作用;

坚持国家目标与地方目标的统一,体现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意图。

(三)规划定位与发展目标

  1.发展定位

  根据广州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确定的“广州市是广东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对外交往中心之一,是我国南方的国际航运中心”的城市性质,结合广州市建设“发展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高效、繁荣、文明的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适宜创业发展又适宜生活居住的山水型生态城市”的城市发展战略目标,本规划将海洋经济的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确定为:

  

(1)建成全国沿海综合运输主枢纽和集装箱运输干线港

  继续以集装箱、能源和原材料运输为发展重点,加快港口基础设施,特别是南沙港区建设,不断扩大港口规模;

加快实施码头、航道建设,进一步提高广州港出海航道标准,加快现有码头改造及煤、油、矿、箱等大型专业化码头建设;

进一步加强和提升主枢纽港地位,全面提升港口吞吐能力,使广州港成为港区功能明确、泊位专业化水平高、大中小泊位结合、集疏运通道畅通的现代化综合运输枢纽以及华南地区集装箱运输干线港。

同时,发挥广州市海、江、陆、空联运的优势,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

  

(2)建成华南最大、国内一流的以现代化造船为龙头的临港工业基地

  坚持以船舶出口主导、船舶修造并举,以现代化造船业为主导,加强配套产品制造、培育造船、修船、海上平台、钢结构和船舶配套等产业群,采取外引内联、高起点、大投入、快产出、高收益的策略,推进船舶工业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以推进南沙龙穴造船基地建设为契机,加快造船业临港工业基地的建设,实现广州市船舶工业跨越式发展,使广州成为中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

  (3)建成具有区域性特色滨海旅游中心城市

  在现有滨海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发挥广州市的区位优势和历史、人文优势,深度开发拓展与挖掘利用滨海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特色风情滨海旅游线路,丰富滨海旅游文化内涵,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全面提升滨海旅游业整体素质。

依托广州的滨海区位优势与城市综合竞争能力,着重发展特色鲜明的海洋系列多功能旅游产品,改进观光、娱乐、度假、美食等配套设施条件,建立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为滨海旅游业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和发展空间,创建具有区域性特色滨海旅游中心城市。

  (4)建成全国有重要影响的海洋生物技术研发基地

  充分发挥广州海洋生物技术研究队伍雄厚、南海生物资源丰富的优势,依托国家科研项目,以市场为导向,逐步加大研发投入力度,通过多方联合,集中优势,确定重点的技术领域、重点的技术研发机构和企业,积极开发研制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海洋生物制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将广州市建设成全国有重要影响的海洋生物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基地。

2.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海洋经济在地区经济中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新兴海洋产业快速发展,优势海洋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海洋产业实现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海洋经济区域。

到2010年,基本建成海洋综合实力强、产业布局合理、海洋科技领先、海洋生态环境良好和人民生活富裕的滨海城市。

到2020年,全面建成海洋资源持续利用,海洋生态系统良性发展,人海和谐共处的海洋经济强市,使海洋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海洋经济成为广州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具体目标

  确立海洋经济在地区经济中的支柱地位 

“十一五”期间,海洋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左右,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

到2010年,海洋产业增加值力争达到640亿元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7%左右。

到2020年,基本确立海洋经济在地区经济中的支柱地位,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以上。

  建立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海洋产业体系 

优势海洋产业竞争能力增强,新兴海洋产业发展进程加快,形成具有相当规模和发展前景的海洋特色产业群;

提升海洋第一产业素质,增加海洋第二、三产业比重,海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10年建立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海洋产业体系。

  形成科技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带动和促进机制 

依靠科技创新,推进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使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广州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

到2010年,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增长贡献率得到进一步提高,初步建成全国具有领先水平的“科技兴海”示范基地。

  实现海洋经济与海洋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得到加强,海洋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海洋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显著进展。

到2010年,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达到95%,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

到2020年,沿海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总量得到进一步控制,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基本达到海域环境功能目标要求,海域环境质量有根本性好转,海洋生态系统基本得到改善。

  三、海洋产业发展方向

  调整海洋产业结构,优化海洋产业布局,提高海洋产业素质,培育产业集群。

巩固增强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滨海旅游业等优势海洋产业,调整提升海洋渔业等传统海洋产业,积极培育海洋生物医药、海水利用、海洋信息服务等新兴海洋产业,加快建成造船、石化、钢铁、汽车等临港工业基地,逐步形成优势明显、特色突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海洋

(一)巩固增强优势海洋产业

  1.海洋交通运输业

  继续以集装箱、能源与原材料运输为发展重点,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建设成为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管理科学、运行高效、文明环保的现代化国际深水大港,成为华南地区集装箱运输的干线港,广东省能源物质、原材料的重要中转港,形成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和符合国际惯例的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体系。

  集装箱运输 

加快南沙港区建设,继续建设新沙港区,逐步形成内、外贸集装箱运输相对独立的码头系统,集中力量加快南沙大型集装箱作业区建设,努力创造条件将外贸远洋集装箱运输向南沙港区转移,逐步开辟远洋航线、提高外贸集装箱直达运输率,确立广州港的华南地区外贸集装箱运输干线港地位。

  能源与原材料运输 

建设成品油中转运输系统、煤炭接卸与转运系统、进口铁矿石中转运输系统和粮食中转储运系统等能源和原材料运输体系,形成广东省能源物质、原材料的重要中转港。

  港口物流 

继续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和强化运输功能;

加快建设大型现代化集装箱港区,完善以港口为节点的集疏运系统;

加强港口信息化建设,完善EDI系统以实现各部门间信息共享;

积极建设港区物流园区,及具有特色的存储、包装、加工、配送等服务的物流服务区。

  码头与配套设施 

建设南沙港区二期、三期工程,煤炭码头工程、小虎石化码头工程、油码头工程,建设新沙港区二期工程,继续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黄埔新港作业区、新沙港区和南沙港区疏港公路建设。

  到2010年,广州港口货物吞吐量将达到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可达1400亿标准箱。

  2.海洋船舶工业

  提高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的研发制造水平,以南沙港区龙穴岛船舶制造基地建设为契机,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船舶生产基地。

提高船舶自主设计创新能力,重点突破大型海洋石油工程装备、万箱级以上集装箱船、液化天然气(LNG)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的关键技术。

提高船舶装备产业的智能化水平和附加值。

  强化船舶配套工业体系建设,提高配套能力和水平,形成总装、配套、加工与合作的产业链。

充分利用广州市产业基础优势,加强船用配套工业的发展,积极引导、组织机械、电子、冶金等行业参与船舶配套产品开发,支持关键船用设备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提高关键配套产品的技术水平和档次。

坚持发展绿色船舶工业,鼓励船舶工业企业广泛使用清洁能源、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实施清洁生产,在产品设计、制造、使用、修理、拆卸全过程中最大限度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推进海洋循环经济发展。

  到2010年,船舶规模化生产能力得到强化,船舶工业竞争力大幅提升,船舶造船能力达到110万吨,船舶工业总产值170亿元。

  3.滨海旅游业

  挖掘利用滨海特色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滨海旅游文化内涵,加大文化内涵型滨海旅游产品的开发,积极开发海洋民俗旅游,突出广州海洋文化和宗教文化的魅力。

巩固和发展海岛游、珠江游、“珠江沿岸文化史迹游”等广州知名的观光旅游品牌,发展风能发电、临港工业等现代化工业游,开辟特色风情海上丝绸之路游和轮船旅游,积极发展游艇等适应高质量生活水平的滨海旅游项目。

发展滨海疗养、休闲度假等旅游项目,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滨海度假旅游景区,加强海洋生态型休闲度假区的开发。

  加强滨海旅游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建设,改进观光、娱乐、度假、美食等配套设施条件,扩大滨海旅游项目的宣传和营销,为滨海旅游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到2010年建成华南地区最具活力的滨海旅游城市,到2020年争创带动全省、辐射“泛珠三角”、影响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化滨海旅游中心城市。

  

(二)提升发展传统海洋产业

  严格控制近海捕捞,积极发展集约化海水养殖,大力发展远洋渔业,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发展生态渔业、高效渔业和品牌渔业,着力建立海洋渔业科技支撑体系、水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和渔业可持续发展体系,推进渔区工业化、渔村城镇化进程,力争建成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渔村稳定的现代渔业经济区。

  海水养殖 

提高水产养殖科技含量,发展工厂化养殖,提高集约化养殖生产水平;

实施养殖苗种工程,培育水产养殖名优品种与高附加值品种,建设若干无公害养殖基地和出口基地;

倡导健康生态养殖方式,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加强水产疾病防治体系建设。

  海洋捕捞 

加快调整捕捞业结构,进一步控制近海捕捞强度;

鼓励发展远洋渔业,扩大远洋渔船队规模,积极推进现代化远洋渔船建造和渔船装备改造,提高远洋渔业的国际竞争力。

  海洋水产品加工和流通 

积极发展海产品精深加工业,以水产品保鲜、保活和低值水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提高海水产品增值水平;

继续完善水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强化华南地区水产品物流中心地位,形成产销一条龙的产业链条;

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

  休闲渔业 

积极发展休闲渔业,依托莲花山渔港发展观赏、餐饮等配套项目,建成若干具有一定规模的、独具特色的休闲渔业基地,开发海上游钓、渔文化、渔家乐体验等一批旅游项目,延伸渔业产业链条。

(三)积极培育新兴海洋产业

  充分发挥广州市海洋科技力量优势,以重点项目为依托,加快海洋生物医药与保健品、海水养殖与病害防治、海洋信息服务、海水利用等领域深度开发和成果转化,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积极培育壮大具有高成长性的新兴海洋产业。

  海洋生物医药业 

发展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筛选、海洋生物基因工程等技术,培育海洋生物医药与保健品产业。

研究孵化具有市场前景和产业化前景的海洋生物技术创新项目,加快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创新药物和健康制品;

依托海珠区海洋生物技术产业开发示范基地、生物岛以及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国家工程中心等建设基地,加速现有海洋生物技术成果的转化,力争建成我国重要的海洋生物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基地。

  海水利用业 

发展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技术,培育海水利用业。

根据国家《海水利用专项规划》,结合本区实际,积极发展海水直接利用技术,鼓励和引导沿海工业大量使用海水作为工业冷却水,建设海水直接利用与综合利用示范工程;

按照循环经济发展要求,鼓励临海电力生产企业利用余热,进行工业用途的淡化海水生产,实现余热的回收再利用。

  海洋信息服务业 

实施海洋信息化战略,加快“数字海洋”建设步伐,加强海洋信息网络建设,完善海洋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网络、基础数据、信息共享等平台,推进海洋信息化进程。

加强海洋档案、海洋文献与情报的管理和产品服务,推进海洋环境监视监测与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化服务,全面提高海洋信息及产品的服务能力,实现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

  (四)加快建设临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