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和发展文档格式.docx
《02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和发展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2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和发展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8印刷的问世;
印刷传播时代只有不足1个半小时,即从22;
38到23:
57,至于我们现在所处的电子传播时代,则仅限于最后的3分钟,口语传播时代的漫长,由此可见一斑。
按照这个传播史表盘,人类的语言出现在3万6千年前。
而事实上,对人类何时开始说话这个问题,学术界并没有—个明确的答案,而且看起来也不可能有什么明确的答案。
就像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所精辟比喻的那样,追问语言起源于何时,无异于在问儿童何时首次认出自己的母亲。
而亚里士多德的描述,更有助于我们理解这—点。
他说,语言产生的时间可用—支军队逃跑的情形来说明。
起初他们由于恐慌而逃跑,后来不知是谁停下来看看敌人是否还在紧迫不舍,最后发现危险解除全军终于都停了下来。
这里,我们不能说全军是在某个士兵停步时停住的,同样不能说是由于另一个或一些士兵的停步而停住的。
那么,这支军队究竞何时停住的呢?
语言何时产生的问题与此类似。
我们不能说语言是在某个人开口说话时产生的,它也不是由于另一个或一些人开口说话时产生的。
音韵史研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口语最早是用不同的声音为周围事物命名开始的。
语言学家认为,语言的发展与劳动工具的演进有关,社会学家则认为语言的发展同人类群居与联合谋生有关。
无论是觅食、避灾,还是御侮、交往等都推进语言的逐步进化与完善。
关于语言产生的诸多说法,我们不去追究哪个更为科学合理,我认为,语言的产生是在人类进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不能将语言的产生孤立地认为它是由于某种原因才形成的,而是历史合力的结果,在人类发展的进程当中,由于各种各样的需求不断涌现,语言才应运而生。
2、口语产生的意义
【1】语言一旦产生,便成为人类最基本、最常用也是最方便的信息传播媒介。
正如列宁所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这种重要性即使在通信卫星上天,网络媒介入户的今天,也不曾有丝毫的减弱,对此我们只需设想一下电视里的人都不说话会成什么样就清楚了。
口语不仅是最初始的媒介、最重要的媒介,而且也是最基本的媒介。
也就是说只有口语是独立的、自主的,其他任何媒介——无论是古代的烽火还是当代的网络.都无不以口语为基础,都是口语媒介的变形与延伸伸。
举例来说,文字仿佛是一个自成—体的媒介,但实际上文字不过是口语的代表,是代表口语在表达,人们总是先有要说的什么话,然后才能写下来。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曾用过一个比喻,比较恰当地阐明了语言与文字的相互关系。
他说。
语言是货真价实的商品,而文字只是便利商品买卖和流通的货币。
【2】语言产生后,人才和动物有了根本性的区别。
德国著名的释意学家伽达默尔指出了“人类驾驭了语言,就拥有了一个动物类所没有的丰富的‘语义世界’”。
3、口语传播的局限性
不过语言或口语的重要件虽然无与伦比,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愚见的。
【1】出于口语只能直接依靠人体自身的发声功能,于是人类的传播活动便在空间距离上受到了限制;
【2】而由于口语转瞬即逝,除了依靠人们的记忆就再也无迹可求,于是人类的传播活动又在时间距离上受到限制。
在—个小国寡民的时代,在一个生活原始的社会,这些根本不构成什么漳碍。
而随着人类文明的日益发展,以及出此导致的社会信息系统的日趋复杂,仅仅依靠口语媒介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交往的现实需要,于是一种新的媒介就应运而生了,这就是文字。
二、文字传播时代
1、从结绳结事到文字的产生
文字是人类传播史止的第二座里程碑,它标志着人类传插活动进人到第二个阶段。
这个阶段从文字的发明延续到印刷的兴起。
我们现在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句话说完了,单靠记忆不能完完整整的记录并保持下来,一些生活中的大事,需要记住,怎么办呢。
原始人发明了通过用绳子打结的方法来记录生活中的事件,结绳记事。
《易经·
系辞下》记载: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
20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的半坡村,发现了生活在距今6000年以前的原始居民村落的遗址,那时原始人已经掌握了烧制陶器的技术,并且在他们使用的陶器上面绘制着各种图案、动植物的形象,还包括一些形状规则的符号,考古学者推测,这些很有可能就是用来记录事件的符号。
虽然不能断定这就是文字,但是相比“结绳记事”这已经是相当大的进步了。
关于文字的产生,有一种说法是文字起源于绘画,正所谓“书画同源”。
(如右图)这幅画与其说是供人欣赏的美术作品,不如说足一组含义确定的图画文字。
画面上边的半圆形,代表地平线上初升的朝阳,意为“清晨”;
三个人体草图表示“三人”;
接下来的图画代表“三人离开了住的棚屋”,棚屋旁边有他们留下的一串脚印;
棚屋边上有个湖泊,说明他们住处所在的方位;
他们离开棚屋是去猪鹿,这个意思是用一支箭射向鹿来表示的;
而猪鹿的原因,是“肚子饿了”,即下面那个人体的肚子上画了一道线。
把这幅画的意思连贯起来就是:
“清晨。
三位印第安人离开湖边的棚屋去猪底,因为他们肚子饿了。
随后,人们逐渐完善了这些图案符号的表意功能。
如左图。
我国到了殷商时代,中国的文字逐渐定型了,产生了甲骨文和金文。
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不仅包括记号字、指事字、象形字、会意字,而且还包括了既照顾到词义的理解、又考虑到发音记录的较高级的形声字。
学界认为,这标志着我国的文字符号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而在全世界范围来说,关于文字产生的时间,多数学者推定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
2、文字产生的意义
文字是继语言之后的第二种媒介,它的发明即使传播活动又使人类社会发生了意义重大的突破。
如果说语言的出现,使我们的祖先最终实现了从动物到人类的转变;
那么文字的发明,就使人类社会得以实现从原始到文明的飞跃;
没有语言,“人类”就只能生活在动物世界;
没有文字,社会就只能停留在原始水平。
一句话.语言是人类的证明,文字是文明的标志。
英国历史学家杰弗里·
巴勒克拉夫,在其主编的《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里写道:
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文字发明,是文明发展个的根本性的重大事件。
它使人们能够把行政文献保存下来.把消息传递到遥远的地方,也就使中央政府能够把大量的人口组织起来,它还提供记载知识并使之世代相传的手段。
从传播的角度看,文字媒介的显著功能有两点,这就是使信息在空间上传之广远和在时间上传之久远,从而弥补了口语媒介的两大缺陷,此外,文字的出现使人类文化的传承不再依赖容易变形的神话或传说,而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
才学渊博的思想家斯宾格勒,在其皇皇巨著《西方的没落》曾这样论及文字的意义:
书写是有关远方的重大家征,所谓远方不仅指扩张距离,而首先是指持续、未禾和追求永恒的意志。
说话和听话只发生在近处和现在,但通过文字则一个人可以向他从未没有见过的人,甚至还没有生出来的人说话;
一个人的声音在他死后数世纪还可以被人听到。
文字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体符号系统,它的产生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
如我国汉字载体的演进。
3、文字传播与话语垄断
文字的产生不同于语言,口语的产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文字是一个人为的过程。
这样一来,文字传播时代就由于种种人为条件而形成了与众不同的传播阶层,如王公大臣、祭司神甫、文人土子等。
由于他们垄断着文字媒介,因而也控制着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话语。
而从传播的角度看,统治权其实就是话语权。
按照加拿大传播学家哈罗德·
英尼斯的理论,古代帝国无论东西之所以能够建立自己的统治,原因就在于拥有以文字为核心的、轻便易携的所谓“空间媒介”。
如我们所熟悉的、秦始皇统——天下的“车同轨,书同文”。
这种“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话语垄断,与当时普遍存在的“专制”政体是相互吻合的。
这一局面直到印刷媒介的出现才开始逐渐打破,此后文字及其话语才逐渐进人千家万户,从而在促进社会信息系统进一步趋向发达的同时,也就一步步地瓦解了大—统的社会格局,一点点地融化了坚冰一块的专制统治,正如英国思想家卡莱尔在《英雄与英雄崇拜》里所言:
“发明了印刷,民主就是不可避免的。
三、印刷传播时代
1、印刷技术的演进
印刷传播时代,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三个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始于印刷媒介的形成,一直延续到广播的出现。
一般来说,印刷媒介这个概念包含两层意思,即印刷术和印刷品,前者是技术层面的东西,后者是社会层面的东西。
虽然印刷术的目的在于复制印刷品,而印刷品的生产来自印刷术。
但是,有了技术发明不见得就有社会需要.两者并不—定契合。
比如,蒸汽机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已经发明,而这种技术的社会需求却是到近代工业革命来临之际才具备的。
印刷也是如此。
从技术上讲,印刷术在我国的隋唐时期已见端倪,至北宋毕只发明泥活字印刷而臻于成熟;
但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印刷品在我国的封建社会一直如岩石间的小草,得不到充分的发育。
一般认为,印刷术与印刷品两者开始完全契合是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之后,所以作为开启印刷传播时代的印刷媒介,只是到了近代才真正登上人类传播活功的历史舞台。
从技术上讲,印刷媒介有两大硬件,一为纸张,—为印刷机。
而这两个条件,均在文艺复兴前后出现于欧洲,正如科学史权威丹皮尔所描述的:
大约在公元一世纪末,中国已经发明了纸,据说这是蔡伦的功绩,而木版印刷则出现于八世纪。
造纸的技术随着后期十字军输入欧洲,约一百年后活字版的发明就使旧式磨版印刷变成了实际而有用的技术,因而取代了在羊皮纸上抄写的笨拙方法,使书籍得以广泛流行。
我国的造纸术,是从唐代开始经由阿拉伯人而逐渐西传的,“1150年在阿拉伯人统治下的两班牙开设欧洲第一个造纸厂。
法国、意大利在13世纪,德国在14世纪,英国在15世纪末,荷兰在16世纪,美国费城在1609年先后造纸。
近代印刷术是在中国古代印刷术的基础上产生的。
15世纪中叶,德国美因兹的一位工匠经过一系列的实验,发明了一套包括铸字盒、冲压字模、铅活字、油墨、木制印刷机等工艺的金属活字印刷术:
他就是象征着人类进入印刷传播时代的人物——约翰·
古登堡。
《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古登堡及其印刷术做了这样的评价:
印刷术披称为德国对文明的伟大贡献;
在其发明之初曾以德国技艺而著称。
它是由美因兹的一位全匠约翰·
古登堡发明于1440—1450年之间,此后便伴随着传教热情以及精明的商业意识而传播开来,其间主要是由德国人并主要是沿德国人的贸易路线进行传播。
古登堡本人.则以其印行的42行版《圣经》(1456年)、36行版《圣经》和一部畅销的百科全书而知名当时。
2、印刷技术与现代文明
【1】印刷术发明的直接意义,在于使文字信息的批量复制成为可能。
以书籍为例,以前都是手抄本,得来不易,据说13世纪有人曾用相当于今天3000美元的高价,买了部手抄本的书送给法国公主作为生日礼物。
而古登堡的印刷术发明后,情况大为改观,仅仅半个世纪欧洲的书籍注量便激增丁将近1删倍,即从15世纪中叶的约1万册达到1500年的删万册。
【2】从世界范围看,印刷传播时代是与现代化、现代性、现代文明这一系列事物的生成相一致相同步的。
一方面,印刷媒介对现代文明发生了首屈一指的催发作用,用传播学者J.赫伯特·
阿特休尔的话来说:
正是印刷术的发明使历史从中世纪发展到近代;
这期间,能够阅读的大众日益增多导致了思想的广泛传播,思想的广泛传播又推动了哲学与科技的变革。
这些变革最终推翻了教士和贵族的统治,从而产生了崭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宗教制度。
另一方面,现代文明又为印刷媒介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比如,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需要吸纳和传播大量的知识与信息,这就促进了报刊业和出版业的繁荣;
同时劳动者所需具备的素质与技能越来越高,又带动了教育文化事业的普及,面这些都构成了印刷媒介充沛的社会需要。
所以,现代文明与印刷媒介的之间颇似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不管怎么说它们都是一对同甘共苦的难兄难弟,而它们的相互作用便使整个社会信息系统的运动变得更加活跃,更加多彩多姿。
3、新闻事业在印刷时代的发展
在印刷传播时代,人类传播活动的一项显著进展就是新闻事业的兴起。
大略说来,在15、16世纪,新闻事业尚处在似有若无的萌芽状态,可谓“草色遥看近却元“。
到了17、18世纪,新闻事业开始发育成长,特别是在以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中,新兴的报业启迪民智、影响舆论、登高一呼、四方响应,发挥了引人瞩目的作用,由此新闻事业也就开始“乱花渐欲迷人眼”了。
19世纪后,随着生产的工业化、生活的城市化、教育的普及化和社会的民主化,又出现了以赢利为目的、以普通读者为对象、以各种新闻为核心的现代大众报业,其代表就是美国19世纪30年代的三大廉价报纸——《纽约太阳报》、《纽约先驱报》和《纽约论坛报》。
与此同时,与大众报业相辅相成的通讯社随之诞生。
世界上第一家通讯社,是法新社的前身、1835年创办于巴黎的哈瓦斯社,不久美联社(1848)、路透衬(1851)也相继成立。
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当美国报业大王普立策和赫斯特竞相掀动“黄色新闻’浪潮时,新闻事业已是一片“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繁盛景象了。
用《纽约时报》名记者詹姆斯·
赖斯特的话说,19世纪是文学作家的时代,20世纪则是新闻记者的时代,而20世纪正好也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第四个发展阶段——电子传播时代。
4、印刷媒介的局限
1)仍然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信息需求
2)延伸的感觉系统单一
四、电子传播时代
1、电子媒介的诞生
首先应该说明,所谓电子传播时代并非电子媒介一手遮天的时代,它不过是在既有的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和印刷媒介上面又盈加了一个电子媒介而已。
事实上,整个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都可视为这样一种新兴媒介叠加而非取代既有媒介的复线的发展过程。
电子媒介有广义、狭义两种概念。
广义是指一切依靠电流传播信息的媒介,既包括个人性的媒介如电话、电报、手机等,又包括公共性的媒介如广播、电视、网络等。
而狭义的电子媒介,则专指公共性的媒介,传播学里通常用酌是狭义,无论广义还是狭义,电子媒介都大大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使“千里眼”、“顺风耳”不再是神话传说。
“天涯若比邻”也不再是诗人的美丽幻想。
在整个电子媒介的发展历程上,发生过一系列里程碑似的事件,其中每一件在某种意义上都有资格为电子传播时代开幕剪彩。
举其要者有如下这些:
——I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电子时代奠下了第一块基石;
——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受电磁理论的启发,研制成了有线电报机,1844年又在华盛顿和巴尔的摩之间的第一条电报线路上,成功地拍发了第一封电报,内容是《圣经》里的一句话:
“上帝,你创造了何等的奇迹”;
——t858年,第一条横跨大西洋的海底电缆铺设完成,沟通了欧美两大洲的电讯联系:
——1865年,英国科学家麦克斯韦在法拉第的研究基础上,确立了现代电磁波理论;
——1876年,美国发明家贝尔研制的电话获得专利,成为电话问世的标志;
——1885—1889年,德国科学家赫兹在实验室里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并且计算出了波长,现在世界上通用的波长单位“赫”就是为了纪念赫兹的功绩;
——l895年,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和俄罗斯科学家波波夫,同时运用电磁波理论成功地进行了无线电通信实验,因而被誉为“无线电之父”;
——1904年,英国人弗菜明发明了二级管,1906年,美国人德福雷斯特又发明了“无线电心脏”——三极管,解决了无线电通讯上的关键性技术问题
——1906年圣诞节前夕.美国人费森登首次用自己的实验电台播出了一段广播节目;
而在这一系列的重人事件里,广播的诞生无疑最引人注目。
因为,正是通过广播,电子媒介所蕴涵的社会功能与历史意义才第一次得到充分的展现。
所以,有人常以广播作为大众传播时代的开端,我们姑且以此作为开启电子传播时代的大门。
2、电子媒介的三次飞跃
迄今为止,电子传播时代已经发生过三次飞跃:
一是20世纪初的广播,二是20世纪中的电视,三是20世纪末的网络。
特别是当下正在迅猛发展的网络,更使社会信息系统发生着革命性的变迁。
对此,意大利雕塑家波切奥尼甚至惊呼道:
“我们是一种未知文化的原始人。
”正是鉴于网络这种迅猛的发展态势和独特的传播功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将网络命名为“第四媒体”,即报刊、广播、电视、网络。
就广播、电视和网络三者的传播功能而言,广播只延伸了人的听觉,电视又延伸了人的视觉,而网络则延伸了人的所有感觉。
所以,这三次飞跃一次比一次更全面地显示出电子传播的神奇与魅力,一次比一次更真切地将人类带人全球一村的生存环境,一次比一次更神奇地加速了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电子传播的迅猛发展使人类进入到了一个信息时代:
3、信息时代与信息社会
【1】信息倍增加速度进行
美国学者H·
H·
弗菜德里克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推算:
如果以公元元年人类掌握的信息量为单位1,那么信息量的第一次倍增,花费了1500年;
第二次倍增,花费了250年:
第三次倍增,花费了19年;
进入20世纪后的第四次信息量的倍增,所需时间进一步缩短为50年。
其后,倍增速度骤然加快,在50年代,10年就实现了倍增;
接着在60年代和70年代,时间周期进一步缩短为7年和5年。
根据现在的推算,人类社会的信息量倍增的时间仅仅需要18个月。
【2】信息社会
不难看出,一部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也就是社会信息系统不断发达、不断完善、不断活跃的历史。
而以解剖人类传播活动和探究社会信息系统为主旨的传播学,就是上述人类传播活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就是社会信息系统日渐凸显的结晶。
电子媒介的不断发展,促使了信息社会的到来。
按照一般的理解,所谓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简言之,信息社会就是大量生产、传播、消费信息的社会。
【3】丹尼尔·
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最早对信息社会做出理论解释的,是美国让会学家丹尼尔·
贝尔。
1973年,贝尔出版了一部知名当世的著作《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这里的“后工业社会”,其实就是信息社会。
在这部书里.贝尔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
前工业社会,是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业社会.人们或刀耕火种,或愚公移山,反正是靠自身的劳力从自然里谋生存。
而工业社会,则是依靠机器制造业进行社会化大生产,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自给自足,而是为了追求利润,所以其产品通称为商品。
至于后工业社会,轴心又从生产转向管理,由机器转向信息,整个社会开始围绕知识亦即系统化的信息而运作,其主要特征就是产品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变,与之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上升到社会的主导地位。
简言之,这是一个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发展模式,是一个“农民——工人——职员”的变化过程。
【4】阿尔温·
托夫勒的“三次浪潮”概念
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理论提出以后,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不过,这一理论真正普及开来广为人知,还得归功于那部轰动世界的《第三次浪潮》。
此书作者是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
托夫勒,他以其未来三部曲而著称:
其中第一部是1970年出版的《未来的冲击》,第二部就是1980年问世的《第三次浪潮》,第三部是1990年的《权力的转移》。
三部曲中尤以《第三次浪潮》反响最大,真可谓一激石起千层浪。
在这部书里,托夫勒遵循贝尔的思路也把人类文明的发展划分成三个革命性阶段,他称之为三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是农业革命.这次革命使人类告别了原始的渔猪时代,进入了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
第二次浪潮是工业革命,它以群体化、标准化、同少化、集少化、大型化和集权化为特征(如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模式就体现着这些特征),把人们的生活一劈两半,导致了生产与消费的分裂,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危机.如拜金主义。
至于第三次浪潮,就是人类当下正在经历的信息革命,其特点是多样化、个性化和小型化如现在的网络传播,社会生产越来越取决于知识和信息,同时生产与消费将重新合二为一:
“以一半生产用于交换,一半生产自己使用为基础的新的生活方式,逐渐成为现实。
总之,如果说农业社会是以农牧业为基础,工业社会是以制造业为基础,那么信息社会就是以信息业为基础了。
所谓信息业或信息产业,是指专门从事信息产品的生产、处理、传播和服务的产业。
【5】美英建设“信息高速公路”
今天,信息产业的发育和发达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个国家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尺。
所以,各国都把发展信息产业作为21世纪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目标。
1993年,美国政府率先提出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引起举世隔目。
所谓信息高速公路,乃是俗称,其正式名称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简称NII)。
按照这一计划,美国将在10年至15年内,在全国铺设高速度、大容量的光缆网络,建成一个集广播、电视、电话、电传、网络等各种媒介于一体,能对声音、图像、文字、数据等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高速传翰的多媒体信息系统。
之所以称为信息高速公路,是指信息在这个系统里传输,就像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一样.没有路障,没有管制,可以畅通无阻。
此举一出,立刻引发一场席卷全球的信息化浪潮,许多国家都相继提出自己的信息化发展计划,如英国决定从1994年起,用10年时间投人380亿英镑的巨资建设信息高速公路。
【6】我国的“三金”工程与信息化进程
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踏步迈进。
1993年。
启动了以“三金”(即金桥、金卡、金关)工程为代表的——系列信息系统工程。
1997年,提出了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针:
“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相连通。
”同时,确立了信息化建设两步走的目标:
第一步在2000年以前,初步形成一定规模和比较完善的国家信息化体系;
第二步在2010年以前,建立健全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先进的国家信息化体系。
1998年,又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知识经济和科教兴国的战略。
随着21世纪的钟声敲响.—个高度信息化社会正向我们走来。
·
黄色新闻浪潮
黄色新闻
黄色新闻,或黄色新闻学,是新闻报道和媒体编辑的一种取向。
在理论上,以煽情主义新闻为基础;
在操作层面上,注重犯罪、丑闻、流言蜚语、灾异、性等问题的报道,采取种种手段以达到迅速吸引读者注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