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简答题及其参考答案.doc
《经济学原理简答题及其参考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原理简答题及其参考答案.doc(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学原理简答题及其参考答案
1.什么是需求?
影响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答:
需求,是指某一时期内和一定市场上,消费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或劳务的数量,它是欲望与支付能力的统一。
在一种商品市场上,影响该商品的需求的因素,一般有:
(1)该商品本身的价格;
(2)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3)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以及社会收入分配平等程度;(4)消费者嗜好或称偏好;(5)消费者对自己未来收入以及商品价格走势的预期;(6)人口数量与结构的变动;(7)政府的消费政策。
2.什么是均衡价格?
它是如何形成的?
画图说明。
答:
所谓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也即是一种商品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这时生产者愿意出卖的价格和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以及生产者愿意供给的数量和消费者愿意买进的数量恰好相等,市场达到均衡状态。
这种在需求状况和供给状况为已知和确定不变条件下,市场供求达到平衡状态时的价格,就称为均衡价格,与均衡价格相对应的供(需)量,称为均衡数量。
均衡价格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由供求双方的竞争过程中自发地形成的。
通常,销售者总想提高价格,购买者总想降低价格。
但在价格高于均衡点时,就会出现超额供给,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将迫使销售者降低要价,从而迫使价格下落。
反之,在价格低于均衡点时,就会出现超额需求,这种情况导致一部分准备买该商品的人提高其出价,从而迫使价格上升。
买卖双方的竞争,最终趋于均衡状态。
均衡价格的形成完全是自发的,如果市场不是完全竞争或者有外力的干预,那么,这种价格就不是均衡价格。
(画图略)
3.什么是供求定理?
需求变动和供给变动对市场均衡起什么影响?
答:
均衡价格由需求和供给决定,所以,需求的变动(不是需求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不是供给量的变动),就会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发生变动。
需求与供给的变动对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的影响就是供求定理,其内容包括:
(1)需求变动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也就是说,需求的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上升,需求的减少引起均衡价格的下降。
以及需求的增加,引起均衡数量增加,需求的减少引起均衡数量的减少。
(2)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也就是说,供给的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下降,供给的减少引起均衡价格的上升。
以及供给的增加,引起均衡数量增加,供给的减少引起均衡数量减少。
4.如果考虑到提高生产者的收入,那么对农产品和小轿车、空调一类高档消费品应采取提价还是降价办法?
为什么?
答:
农产品应当提价,高档消费品应当降价。
因为农产品是生活必需品,需求缺乏弹性,即需求价格弹性小于1,其销售总收入与价格同方向变动,因而提高其价格时,需求量减少的幅度会低于价格上升的幅度,销售总收益将增加;高档消费品是奢侈品,需求富有弹性,即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其销售总收入与价格反方向变动,因而降低价格时,需求量增加的幅度会大于价格上升的幅度,销售总收益将增加。
5.用弹性理论解释“薄利多销”与“谷贱伤农”。
答:
(1)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其价格与总收益成反方向变动。
“薄利”就是降价,降价能“多销”,“多销”则会增加总收益。
实行“薄利多销”的商品,必须满足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的值必须大于1,当该商品的价格下降时,需求量(从而销售量)增加的幅度会大于价格下降的幅度,也就是均衡数量增加给卖者带来增加的收入,会大于其价格下降给卖者带来的损失,所以总收益增加。
(2)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其价格与总收益成同方向变动。
“谷贱伤农”是指农民因为粮食丰收而收入反而减少的现象。
谷,即粮食,是生活必需品,需求缺乏弹性,其弹性系数是小于1的,农产品的丰收使其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农产品的均衡价格会下降,而在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的作用下,农产品的均衡价格下降的幅度就会大于农产品的均衡数量增加的幅度,也就是农产品均衡数量增加给农民带来增加的收入,会小于其价格下降给农民带来的损失,最终致使农民的总收入减少。
6.什么是无差异曲线?
它有哪些特征?
答:
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
无差异曲线具有如下特点:
(1)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负值;
(2)在同一平面图上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每一条无差异曲线代表一种满足水平即效用水平,而且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越大;
(3)在同一平面图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4)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线。
7.什么是消费者均衡?
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关于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答:
消费者均衡是指在消费者偏好、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单个消费者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已获得最大效用时既不想再增加、也不想再减少任何商品的购买消费数量的一种相对静止状态。
基数效用论关于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
消费者用全部收入所购买的各种物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与为购买这些物品所支付的价格的比例相等,或者说每1单位货币所得到的边际效用都相等。
用公式表示,消费者均衡条件为:
(1) Px·Qx十Py·Qy=M 或 Σ(Pi·Qi)=M
(2) MUx/Px=MUy/Py=MUm 或者表示为 MUi/Pi=λ。
其中
(1)式为约束条件,
(2)式为均衡条件。
序数效用论关于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
消费可能线必定与无差异曲线中的一条切于一点,在这个切点上就实现了消费者均衡,即:
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
只有在这一点上所表示的X与Y两种商品的组合上,消费者才达到了偏好不变、收入和价格既定的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
用公式表示,消费者均衡条件为:
(1) Px·Qx十Py·Qy=M
(2) MRSXY=PX/PY
其中
(1)式为约束条件,
(2)式为均衡条件。
8.经济学家认为,向低收入者发放实物津贴带给他们的效用小于相当于这些实物的货币津贴。
这种看法正确吗?
为什么?
答:
这种看法正确。
因为发放货币津贴,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自己需要的商品;而发放实物津贴,则可能此实物不是消费者所需要或最需要的,从而出现发放的实物量大于消费者自由选择时所消费的实物量,这时消费者就难以得到最大的满足了。
造成消费者总体效用水平的降低。
如下图,AB代表商品价格一定时发放货币津贴形成的预算线,如发放实物津贴,该消费者可得到Y1的实物,所获得的效用为U1,如发放货币津贴让消费者根据偏好自由选购,消费者会买Y2的实物和X2的其它商品,所获得的效应为U2。
U2>U1。
Y(实物)
X(其它商品)
U2
U1
E2
Y1
O
A
B
Y2
X1
X2
E1
9.什么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试用该规律简要说明我国企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或国有企业减员增效)的必要性。
答:
在生产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
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连续等量地把某一种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中去时,当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达到某一特定值之前,增加一单位该要素的投入量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可变要素的投入量增加到某一特定值以后所增加的一单位该要素的投入量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如果再继续增加可变要素投入直到边际产量为负,则生产效率进一步降低,总产量开始递减。
这一现象被称为边际收益(报酬)递减规律。
从以上分析我们得知理性的生产者会选择边际产量递减但为正且平均产量递减的生产阶段进行生产,也就是说,在生产规模不变的条件下,可变要素的投入是有限度的,过多的投入将带来生产的非效率。
我国企业有过多的员工使得企业的生产脱离了生产的经济区域,造成了企业生产效率的低下,通过转移剩余劳动力,减少过多的可变要素的投入,使得要素的边际产量增加,要素组合更加合理,从而带来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对于搞活我国有企业意义较大。
10.什么是等产量线?
等产量线的特征是什么?
答:
等产量线是表示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的组合可以带来相等产量的一条曲线,或者说是表示某一固定数量的产品,可以用所需要的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生产出来的一条曲线。
等产量线的特征有:
(1)等产量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其斜率为负值。
(2)在同一平面图上,可以有无数条等产量线。
不同的等产量线代表不同的产量水平,离原点越远的等产量线所代表的产量水平越高,离原点越近的等产量线所代表的产量水平越低。
(3)在同一平面图上,任意两条等产量线不能相交。
(4)等产量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线。
11.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如何?
如何确定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
答:
总产量是指一定量的某种生产要素所能生产出来的最大产量,其公式为TP=f(L,K),平均产量是指平均每单位某种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最大产量,其公式为AP=TP/Q,边际产量是指某种生产要素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产量,其公式为MP=△TP/△Q。
假定厂商生产某种产品的生产函数中所有的生产要素的数量,只有一种要素可以变动,其余的要素都是固定不变的。
在这种情况下,这一种生产要素增加,将引起的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相应变化。
假定,两种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则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第一,在资本量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劳动量的增加,最初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是递增的,但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分别递减,此三者的曲线都是先升后降的。
这反映了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第二,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于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
在相交前,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在相交后,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在相交时,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平均产量达到最大。
第三,当边际产量为正数时,总产量递增,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最大,以后,当边际产量为负数时,总产量就会绝对减少。
分析可变要素的生产效率时,可将生产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平均产量递增阶段;第二阶段,平均产量开始递减到边际产量为零的阶段;第三阶段,边际产量为负数的阶段。
首先理性厂商的决策不会考虑第三阶段,因为在第三阶段,由于边际产量递减且小于零,意味着增加变动投入将减少总产量,而减少变动投入反而增加总产量。
其次,厂商也不会选择第一阶段。
因为在这个阶段,由于边际产量总是大于平均产量,平均产量处于递增阶段,厂商的利润还在增加,厂商的可变要素投入至少要增加到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即平均产量不再增加为止。
因此,理性的厂商总是将一种变动要素投在平均产量递减且边际产量大于零的第二阶段上。
这个阶段就是一种变动要素的合理投入阶段。
当然,在这个阶段上,有许多可供厂商选择的变动要素投入点。
厂商事实上会投入多少变动要素与既定的固定要素相结合,不仅取决于具体的生产函数,而且还取决于成本函数和市场需求状况。
12.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都呈U形,原因有什么不同?
答:
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呈U形的原因是短期生产函数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
随着投入生产要素的增加,要素的边际产量先递增,到达最大后递减,于是平均成本便呈先递减,到达最低,然后递增的U形。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呈U形的原因主要是长期生产中的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
企业开始生产阶段,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当生产扩张到一定规模以后再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使经济效益下降,相应地长期平均成本先递减后递增形成U形。
13.什么是完全竞争?
实现完全竞争的条件是什么?
答:
完全竞争又称纯粹竞争,是指一种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实现完全竞争的条件包括:
(1)市场上有许多生产者与消费者,任何一个生产者与消费者只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
(2)市场上的产品是同质的,即不存在产品差别。
因此,厂商不能凭借产品差别对市场实行垄断。
(3)资源完全自由流动。
任何一个厂商可以自由地扩大或缩小生产规模,进入或退出某一完全竞争的行业。
(4)市场信息是完全畅通的。
14.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整个行业和个别厂商的价格各是如何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