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古诗词鉴1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940160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教材古诗词鉴1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小学语文教材古诗词鉴1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小学语文教材古诗词鉴1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小学语文教材古诗词鉴1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小学语文教材古诗词鉴1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教材古诗词鉴1文档格式.docx

《小学语文教材古诗词鉴1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教材古诗词鉴1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教材古诗词鉴1文档格式.docx

一十、神话诗:

《乞巧》《嫦娥》

从所选的诗词作品来看,大多数是山水田园、自然景物、农村风光、游子思乡、亲情友情、咏物哲理、抒情感怀、社会人生,等等,比较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生活经验。

唯独没选爱情诗。

以上作品大致有几下几个特点;

第一,古典诗词是我国长期农耕文明的产物,其意象以自然意象为主,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树木、田园风光、鸡狗牛羊、花鸟虫鱼,等等。

格律形式的相对整齐,音韵节奏的和谐优美,都与农业社会结构的相对稳定,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有一定联系。

第二,古典诗词艺术地反应了古人的生活方式、思想情感、风俗民情、生态环境和当时社会的重大事件,是我们了解古人的文化读本和艺术窗口。

第三,古典诗词集中表现了古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探寻人和自然的本质,追求独特的审美趣味,生动形象,妙处横生,富于人性的亲和力,极少抽象生硬的说教。

第二节:

小学教材古诗词鉴赏

思乡怀亲诗,主要写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怀念,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乡愁。

这是我国古典诗词重要的主题,从《诗经》开始就弥漫着一种浓郁的乡愁,《东山》《黍离》《采薇》都写思乡之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千古名句。

我国是一个农业古国,土地,是家国之根本,农民对土地对故乡的感情,根植于生命之中。

游子思乡,怀念亲人,就成了诗歌传唱不衰的永恒主题。

李白的《静夜思》是这类题材的代表作之一。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解题:

静夜思,做客他乡的人,一到夜深人静,孤独寂寞,难免思念家乡和亲人,何况是月明之夜,又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床”:

供人睡卧的用具;

安置器物的架子,如笔床、琴床;

井上的围栏;

胡床,即交床、交椅、绳床,可以折叠的轻便的坐具。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

“夜月似秋霜”(萧纲《玄圃纳凉》);

“空里流霜不觉飞”(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明月:

皎洁、高远、温润、明亮,象征着团圆、美满。

故乡:

是一个人生命的根源,精神的家园,灵魂的港湾,永远的牵挂。

从“举头”望月,触发思乡之情,到“低头”沉浸在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中,形象地揭示出诗人的内心活动,勾画出一幅十分感人的月夜思乡图。

 

田园隐逸诗,主要写田园风光和乡村生活,很多是隐士写的,富于生活情趣,优美的田园风光,牧歌式的情调,悠闲恬静的心态,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请欣赏孟浩然的名作《春晓》;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春晓,即春天的早晨。

这首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老少咸宜,人人都喜欢。

我想有以下几个艺术特点:

1.由听觉形象,构成一种依稀隐约、淡远朦胧的美学境界,具有空灵的美感。

2.全诗感情冲淡,透露出超脱宁静的意趣和隐士的淡泊。

3.“春眠不觉晓”,具有生理学的科学依据。

山水行旅诗,主要写山水景物、旅游风光,表现自然景色的优美壮丽,或从中感悟出一些人生哲理。

请欣赏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

在李白的笔下,把山峰幻化成一座巨大的香炉,立于天地之间,山峰冉冉升起的白雾,在红日的照射下变成了紫色的云霞。

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加美丽,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瀑布的出场创造了一个神奇的背景。

“遥看瀑布挂前川”,一个“挂”字用的很好,化动为静,表现出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

是谁把瀑布挂上去的呢?

这是诗人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神奇伟力的赞美。

“飞流直下三千尺”写瀑布一泻千里的动态。

“飞流”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很传神。

“直下”不仅写出了山的陡峭险峻,而且写出了水流迅急,高空直落,简直势不可挡!

然而,李白还嫌写得不够,接着又来了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出神入化,令人惊叹,天才的想象力。

想象,是一种创造力。

科学发明和文学创造,都离不开想象。

诗歌只有插上想象的翅膀,才能在艺术的天空自由的翱翔。

中唐诗人徐凝的《庐山瀑布》;

虚空落泉千仞直,

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

一条界破青山色。

徐诗写得也不算差,场景也不小,但还是给人比较局促的感觉。

原因在于想象力没有完全打开,写来写去没有离开瀑布,比较实、比较板。

起承转合,没有“转”出去。

不像李白那样,“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想象奇特,“疑是银河落九天”。

送别赠友诗:

“秀才人情半张纸”,古人在送别之际,常常赠送诗词,以表情谊。

一般来说,诗人自己送朋友远行,为送别诗;

朋友送自己远行,为赠友诗。

古人重友情讲义气,“千金易得,知己难求”、“士为知己者死”、“酒逢知己千杯少”,非常重感情,由于交通和通讯落后,生离不亚于死别,所以送别诗特别多,也写得比较好。

请看王维的《送元儿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一首送朋友赴西北边疆从军的诗,也叫《阳关曲》和《阳关三叠》,在唐代非常有名,成为离别宴席上经常演唱的歌曲。

安西,即安西都护府的所在地,在今新疆库车县境内。

“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

唐代长安送别有两处,一是霸陵,在长安城东部;

一是渭城,在长安城西部。

往东南方去的,在霸陵送别;

往西北方向去的,在渭城送别。

“浥”是湿润的意思。

“客舍”,即驿站。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自古与玉门关同为出塞的必经之地。

因在玉门关的南边,故称“阳关”。

前两句诗,从清朗的天空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一个典型美好的自然环境。

后两句将笔锋转到饯别的最后一瞬,以“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赠言作结,令人喟叹不已,感伤不已,留恋不已!

王夫之: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高适《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政治时事诗:

指写重大政治事件和社会现实题材的诗,抒发个人感怀,揭露黑暗现实,表达某种社会愿望和政治理想,等等。

请欣赏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当时唐朝的军队平息了持续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

杜甫在四川听到这个消息,激动得热泪盈眶,狂喜之际,奋笔写下了这首诗,被誉为“生平第一首快诗”。

“剑外”,指剑阁以南,即蜀地的代称。

“蓟北”,今河北省北部地区,即安史叛军的根据地范阳一带。

喜极而泣,虽喜犹悲。

“白日”,另一版本作“白首”。

霍松林教授曾撰文,认为“白首”,比“白日”更好。

理由有两点:

一是从对仗的角度看,二是从内容的角度看。

最后两句写回家的路线,即是流水对,也是地名对,而且句内自对。

快诗,心情愉快,速度也快,由慢到快,越来越快。

边塞征战诗,主要写边塞风光和战争题材,表现将士们英勇杀敌的爱国精神,以及征人

思妇的思想感情。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一更,雪一更,聒(guo锅)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写战士们跋山涉水向边关行军,

离家乡越来越远,夜晚听到风声雨声,思念家乡,夜不成寐。

《诗经·

采薇》写一个战士长期在边关戍边,抵御猃狁(匈奴),最后打了胜仗回家乡

的情景。

课本是节选了四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雨”,名词作动词用,下、降的意思。

咏物诗,是对某一事物进行吟咏和描写的诗。

一般要善于发现某一事物的特征,把它放

大、凸显,并且与人的某种品德、风格、节操和精神联系起来,通过事物来写人,亦此亦彼,

物我合一。

如果单纯的就物写物,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是写草的特点和规律;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既是写草也是写人了。

草被践踏,枯叶被野火烧掉,但根埋在地下,不死。

第二年“春风吹又生”,一种坚韧不屈的精神,一种强大的生命力。

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zao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郑燮的《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都是借写石灰和竹石的特点,表现人的精神品格的。

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tao)。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借杨柳的优美形象来赞美春天,好像没有写人,但“谁裁出”“似剪刀”,还是有人在背后。

哲理诗,指侧重于表现某种人生哲理的诗,在思想观念上给人以启迪的效用。

唐诗重气

象重风骨,雄浑奔放,高华飘逸,兴象玲珑,融情入景,情景交融,一般很少说理议论的文字。

宋代理学盛行,以文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追求理趣化,在诗中增加了说理议论的元素。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的《题西林壁》借看山,形象地讲道理:

视点和立场不同,得到的印象和结论就不

一样。

要真正地认识庐山,还必须跳出庐山才能看得清楚,“旁观者清”。

审美和认识事物一

样,都要有“距离感”。

讽喻诗,指带有讽刺劝谏作用的诗。

汉代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就有讽喻美刺的传统,通过讲故事或者用某个事物作比喻来达到讽喻劝谏的效果。

曹植的《七步诗》就是通过“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来劝谏曹丕不要兄弟相残。

神话诗,是以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为题材的诗。

人们常常把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运用神话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反过来,又常常在神话传说中表现人间的情事。

林杰《乞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汉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农历七月初七,是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在天上鹊桥相会的日子,人间的女子希望向织女学习针织刺绣技术,通过一定的仪式向织女乞巧。

实际上是希望自己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找到如意的郎君婚姻美满如意。

第三讲:

诗歌赏析的主要方法

诗歌赏析的方法很多,要根据具体作品而定。

一首诗只要能够流传下来,总是会有某

些独到之处,因此,诗歌教学能把一首诗的某一个特点讲清楚就不错了,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常用的诗歌教学分析方法主要有:

1、语言分析:

指从语言词句入手,扫清文字障碍,帮助学生从字面上了解一首诗的基本意思。

一般教科书上的都会有注释。

如:

“昔我往矣,雨雪霏霏”,雨,读yu,第四声,是名词作动词用。

《将进酒》的将,读qiang,劝也。

2、意象分析:

诗的意象,指诗人主观审美思想与审美情趣的“意”与审美客体的景象、事物和场景的“象”,在文学语言中的和谐交融和辩证统一。

意象是构成诗歌的基本元件,意象通过一定的组合排列而形成一定的意境。

王维《山居秋冥》: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意境分析:

意境指诗歌作品中所描绘的生动形象的生活图景与诗人强烈丰富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它能使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

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4、情感分析:

诗歌是抒情性很强的文学载体,有时纯粹是诗人情感的宣泄与折射。

把握了一首诗的情感和情绪,对于理解一首诗十分重要。

快乐与悲伤、狂热与冷竣、温柔与粗犷、浓艳与淡雅,等等。

例如,柳永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开头三句就给整首词奠定了凄凉悲伤的情感基调,悲秋景象、情人离别、酒醒冷落、羁旅愁苦、游子思乡、人生失意等多种体验,都贯穿着一条悲伤的情感线索。

5、结构分析:

诗歌结构,通常指诗歌文本的组织方式和内部构造,具体是指诗人根据其对生活的认识和创作意图,运用一定的艺术方式把一系列生活材料、人物、事件和意象加以合理的排列组合。

结构主义理论家让·

皮亚杰在《结构主义》一书中,认为这种“排列组合”具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我调节性。

诗歌的结构实际上体现了诗人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以及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对作品的优劣成败和艺术风格都起着重要作用。

起承转合式结构、并列式结构、递进式结构、回环式结构、跳跃式结构、辐射式结构、意识流结构、蒙太奇结构,等等。

杜牧《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起

夜泊秦淮近酒家。

——承

商女不知亡国恨,——转

隔江犹唱后庭花。

——合

6、时空分析:

文学即人学,人的生命只能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

时间规定生命的长度,空间规定生命活动的范围。

诗歌文本离不开特定的时间和空间。

因此,我们可以从时空的角度切入文本,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的某些特征。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时间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空间

窗含西岭千秋雪。

——时间

门泊东吴万里船。

7、心理分析:

诗歌常常是诗人内在心理的呈现,通过心理分析可以捕捉到诗人的心灵历程和情感线索,挖掘其中蕴含的社会内容和文化信息。

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张籍《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8、文化分析:

文学是文化的一个分支,诗歌又是文学中的一个分支。

把诗歌放到文化这个大系统中加以分析考察,可以看出一首诗歌的定位,以及背后隐藏的文化信息含量。

例如:

《诗经·

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李白《静夜思》、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月文化;

陶渊明《饮酒》、李白《将进酒》与酒文化;

中国农耕文化——农业经济、重家庭伦理道德、超稳定的宗法制社会结构,与西方海洋文化的流动性、冒险性、开放性的不同特点。

9、比较分析:

有比较才有鉴别。

比较的方法是最经济实用的研究方法。

有一个诗人内部比较(前后比较、或一首诗与另一首诗比较);

两个诗人的比较;

,一个诗人与同时代(或与前代)诗人的比较;

诗派与诗派的比较;

现代诗人与古代诗人的比较;

中国诗人与外国诗人的比较,等等。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10、历史分析:

从历史背景、写作背景等方面分析诗歌,可以起到一种“历史还原”的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例如,“安史之乱”对杜甫诗歌的影响,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就不能不懂“安史之乱”。

11、社会分析:

分析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生活状况、生态环境、时代风尚、社会思潮等对诗歌的影响,以及诗歌对以上诸因素的反应程度。

例如,“文革”与朦胧诗派的关系。

12、民俗分析:

从民间风俗习惯的角度,对诗歌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都有一定的民间风俗和仪式。

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3、宗教分析:

宗教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极大。

如果不读《圣经》,无法深入了解西方的文学作品。

同样,如果不懂一点佛教、道教,无法真正读懂王维、李白的诗歌,也无法真正读懂《红楼梦》等古典名著。

从道教的角度分析李白的《梦游天姆吟留别》。

14、格律分析:

从诗词格律的角度,分析古典诗歌的平仄、对仗、押韵、节奏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形式美和音韵美。

15、美学分析:

从美学的角度分析诗歌的审美情趣和美学风貌。

王维、孟浩然的静逸明秀之美;

王昌龄、崔颢的清刚劲健之美;

高适、岑参的慷慨奇伟之美;

建安风骨、盛唐之音、晚唐气象;

悲剧、喜剧,等等。

16、哲理分析:

分析诗歌所蕴含的自然、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生哲理,给学生以智慧的启迪。

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惠崇春江晚景》);

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等。

17、风格分析:

通过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整体把握,进一步分析其风格特点。

李白的雄奇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明朗、李商隐的深婉朦胧,等等。

18、技巧分析:

对诗歌的形式技巧、表现手法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对诗歌的文体不同于其它文体特征的理解和把握。

同时,逐渐积累、熟悉和掌握诗歌创作常用的技巧和手法,为学生自己从事诗歌创作实践打基础。

暗示、隐喻、象征、联想、切断、跳跃、对比、反衬、夸张、铺垫、借代、双关、谐音、用典、通感、变形、反讽、矛盾修辞、意象叠加、词性活用、反常合道,等等。

第四节:

运用多媒体辅助诗歌教学

有一些老师在课堂上讲诗歌,但不一定有诗意。

原因之一是缺少形象思维,不少老师是用讲记叙文、说明文,甚至议论文的方法来讲诗歌的。

记叙文: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

说明文:

定义、举例、图表、数据说明;

议论文:

中心思想(论点)、论据、论证。

这样一讲就没有诗了,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教学模式。

原因之二是教学形式太单调枯燥,除了黑板、粉笔,就是读,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

诗歌教学,我以为更多的是一种审美欣赏,设置一定的情境、或者把学生引入情境,激活学生的想象和形象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而现代多媒体技术正是创设情境、激活形象思维最好的手段。

随着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和素质教育的实施,运用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全球性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因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当制作一些电脑课件,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诗歌教学,使课堂多一点音乐,多一点形象思维,多一点诗情画意。

寓教于乐,可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诗歌教学的质量,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

多媒体举例: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2013年11月

孙中山铜像

用剪断的辫子做一根

黑色手杖

敲醒沉睡的大地

小蛮腰

灵感与名片,镜子的两面

从白居易的一句唐诗

扭成现代的小蛮腰

亭亭玉立600米

在一个蓝色星球

头上是虚空,脚下仍是虚空

白昼素面朝天,夜晚霓裳羽衣

千变女郎,神秘的美

一千个观众一千个小蛮腰

曼妙绝伦的舞姿

舞动南粤山水,满天星光

舞动有形频道,无形天音

伴你上班,伴你入梦

在广州抬头可见

明星一般的大众情人

如从广州大桥经过

伸手便可盈盈一握

唯恐大桥,有不可承受之轻

至于异想天开

枕着小蛮腰睡觉

那是超人的事情

注:

广州塔,俗称“小蛮腰”,源自白居易的诗句“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塔高600米,为世界最高的自立式电视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