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993394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8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8章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8章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8章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8章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8章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8章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doc

《第8章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8章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doc(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8章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doc

第八章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

无论如何,下一代经济学无疑地还将是政治经济学,它包括世界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经济现实与民族国家的政治现实之间的关系。

———彼特·德鲁克

自从亚当·斯密时代以来,经济学家一直倡导自由贸易,并将它作为主流贸易政策的基础。

根据传统贸易理论,自由贸易政策将提高世界范围内的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增进各国的经济福利。

贸易保护经常盛行的国际贸易政策演进,却往往与这种基于比较优势的古典处方相矛盾。

以非关税壁垒为主、关税壁垒为辅的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不断加强,更是反映了贸易理论与政策实践间的巨大差距。

一般认为,造成这种悖论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际贸易纯理论的假定前提尤其是关于完全竞争的市场假设在现实世界中并未得到充分的满足.。

新贸易理论引入了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在纯经济分析方面作了进一步的创新阐释。

而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则对国际贸易纯理论的理想境界提出了批评,强调贸易政策并不仅仅简单出自建立在经济学家的成本-收益之上的效率计量,而且与政治因素密切相关。

第一节贸易政策之争:

主要论点

通常认为,自由贸易政策比其他任何可能采取的政策都要好,政府应不干预贸易而支持自由贸易,但在现实中,政府又不会或者说没有把贸易政策完全建立在经济学家的成本—收益计算的基础之上。

的确,支持自由贸易和倡导保护贸易有其各自的理论依据。

一、支持自由贸易的观点

经济理论模型的分析表明,自由贸易可以消除生产和消费合作社扭曲,避免保护政策所带来的效率损失,并带来额外收益。

1.自由贸易和效率

单一市场的局部均衡分析可以用来说明单一商品的贸易是如何影响国内市场的生产和消费的,用来测定自由贸易的利益。

价格(P)

Sh

P E

P′ E′KE” Sw

Dh

数量(Q)

0QAC

图8—1:

自由贸易的效率分析

说明:

贸易前国内的供给Sh和需求Dh所决定的价格和产量分别为OP和OA,面对贸易开放后的世界市场供给Sw,均衡点从E转向E′,国内生产从降为OQ国内消费提高到OC,CQ为进口额。

国内生产者将从贸易开放中受损,而消费者会从中获益,消费者的收益将大于生产者的损失,从而对整个国家而言仍有福利收益。

图中,消费者剩余的增加部分为P′PE”E,生产者剩余的减少部分为P′PEE′,两者之差EE′E”,即为贸易利益。

2.自由贸易的额外收益

(1)规模经济。

在一个用关税等工具进行保护的市场中,由于生产分割、竞争不足及垄断利润的存在,往往导致了过多的厂商进入该产业。

防止厂商的过度进入以谋取规模经济的利益,也是倡导自由贸易的重要理由。

显然,以汽车工业为代表的现代工业的规模经济特点,更要求提供自由贸易的政策环境。

(2)通过寻求新的出口途径和参与同进口产品的竞争,自由贸易比管理贸易体制改革为企业家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创新的机会。

在传统的管理贸易体制下,政府支配了进出口的模式,但一旦从原来的进口关税和配额的体制转向更为开放的贸易政策时,贸易扭曲的成本日益消除,企业将获得新的出口机会。

二、赞成保护贸易的观点

自由贸易虽会给世界带来经济利益,但也会引起经济利益在不同国家以及不同利益集团间的重新分配。

一国政府出于某种目的,可以并且必须采取某种手段来干预这种经济利益的分配过程,这就是保护贸易理论的出发点。

1.幼稚产业保护论

18世纪末、19世纪的美国和德国,以及20世纪的发展中国家在各自的工业化进程中都是以此作为理论依据的。

其主要观点是:

后起国家的新兴产业起步时如同幼儿一样没有自理能力,在自由贸易环境下,必然会被国外有竞争力的产品所摧毁而永无长大可能,因而政府必须限制国外同类产品的进口以保护本国的幼稚产业。

等这一产业成熟起来具有国际竞争力时再取消保护、走向自由竞争,这样才会真正享受到自由贸易的利益。

这种理论最早有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Hamilton1757-1804)在1791年《关于制造业的报告》中提出,后由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F·List1789-1846)在1841年《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得到了系统的阐述。

李斯特认为,自由贸易理论的基础是世界经济主义,即只考虑全人类与个人的利益,而根本没有考虑两者的中间体—国家的存在。

国家之间进行贸易,不能单纯按照商人的看法从价值理论来衡量,还必须时时考虑与国家现在和将来的生存、发展以及权力等有重要关系的因素,即一国的生产力。

“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多少倍”[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18页。

他指出,从经济方面看来,国家必须经过以下各发展阶段:

原始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时期、农工商时期。

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各国应采取不同的贸易政策。

在农工时期以前,应采取自由贸易政策,以便于国内农产品的出口和外国工业品的进口,逐步培育本国工业基础;进入农工时期后,由于本国产业处于幼稚阶段而缺乏竞争力,应按采取保护贸易政策以利于本国工业的生存和发展;而到了农工商时期,随着本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应消除保护政策来充分享受自由贸易的利益。

李斯特主张的保护贸易政策的目的是促进本国生产力的发展,保护的对象是受到国外强有力竞争的有发展潜力的幼稚工业。

保护的期限最长不超过30年。

具体措施是以禁止进口和征收高额进口税为手段。

该理论在逻辑和实践上都证明是正确和有效的,但在具体操作中存在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保护对象的选择。

正确地选择保护对象是保护幼稚产业政策成败的关键,为此,许多经济学家提出了各种选择保护对象的标准和方法,如成本差距标准将产业定位于具有成本下降趋势,且国内与国际的差距越来越小的产业;要素动态禀赋标准则提出若一国对某种产业的保护,使该国的要素禀赋发生有利于该产业发展或获得比较利益的产业变化,则该产业是有前途的。

二是保护手段的选择。

保护幼稚产业的传统手段主要是采用征收进口关税,但很多经济学家认为,既然保护的目的是增加国内生产,而不是减少国内消费,最佳的策略应是采取生产补贴而不是关税的手段来鼓励国内生产。

由于采用关税手段政府可以得

到关税收入,而采取生产补贴政府既失去关税收入,又要增加财政开支,因而发展中国家更多倾向于采用限制进口的手段来保护本国工业。

2.保护就业理论

在1929—1933年经济大萧条后,失业已成为严重的经济问题,自由贸易所依据的充分就业的前提不复存在,凯恩斯(J·M·Keynes1883–1946)完全放弃了自由经济思想,认为增加贸易顺差,可以增加国内需求,从而扩大生产,同时又可增加国内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促进国内投资[英]凯恩斯: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第97页。

他认为政府放弃自由贸易政策,采取直接措施奖出限入来干预对外贸易,实现贸易顺差可以增加就业,刺激经济繁荣。

保护就业论的宏观分析,可以引入对外贸易乘数来进一步展开。

在开放经济中,一国的国民收入的方程式应包括出口额X与进口额Y。

Y=C(Y)+I(r)+X-M(Y)

其中Y=C+I,C=C(Y),I=I(r)Y、C、I分别表示国民收入、消费与投资,r代表利率。

X主要受国外国民收入的影响,视为与国内因素无关的自变量。

故:

Y=Y(I,X)

dY=∂Y/∂IdI+∂Y/∂XDx

∂Y1

求导:

∂I1-∂C/∂Y+∂M/∂Y

∂Y1

∂X1-∂C/∂Y+∂M/∂Y

(dI+dX)

dY=

1-∂C/∂Y+∂M/∂Y

即△I+△X

△Y=

1-△C/△Y+△M/△Y

11

令:

Kf==

1-△C/△Y+△M/△YS+m

Kf即为对外贸易乘数,其中m为边际进口倾向。

增加出口△X可以使国民收入增加Kf×△X;减少进口△M,减低边际进口倾向,可以增大Kf,实现乘数效应,从而起到对经济的刺激作用。

3。

保护公平竞争理论

这是发达国家以一种受害者的姿态用来进行贸易保护的重要依据,最初是针对国际贸易中因为政府参与而出现的不公平竞争行为,后被广泛用与要求对方对等开放市场、贸易双方在相互提供同等待遇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贸易。

一般地说,凡是由政府通过某些政策直接或间接地帮助本国企业在国外市场上竞争,并造成对国外同类企业的伤害,即被视作不公平竞争。

其主要手段有倾销和补贴。

此外,还包括低工资国生产的廉价产品、监狱犯人和奴工制造的产品,使用童工生产的产品出口;通过不同的汇率制度人为地减低出口成本,对外国知识产

权的不加保护等。

以公平贸易为理由实行保护的主要是发达国家,相应的手段包括反补贴税、

反倾销税、惩罚性关税、进口限额和贸易制裁等。

这些在理论上是有助于限制不公平竞争和促进自由贸易的,但在实施中往往被滥用而导致了实质上更不公平的贸易。

4.夕阳产业保护论。

一国的某个产业丧失了国际竞争力,进入了衰退阶段以后,会引起结构性的摩擦,使国际收支状况恶化,结构性失业加剧,因此,必须对现已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采用贸易壁垒措施加以保护。

虽然短期内能成功地获得增加工资和就业机会,但从长远来保护阻碍了创新,使原来趋向衰落的企业对国际竞争的反映更为迟钝。

对纺织钢铁类和汽车生产行业的保护研究后发现,保护并未必改善国内机会同时通常砸了其他产业的更多的机会。

例如由于美国对钢铁产业进行保护使其钢材涨价比国外高得多,结果损害了只得购买本国钢材的美国企业,导致了钢材消费产业工人的失业。

在发达国家中,夕阳产业的利益集团常常通过院外活动而谋求保护,使消费者承担高价格的损失。

这种寻租活动导致国民收入的转移,降低了资源的使用效率。

5.其他论据。

(1)贸易条件改善理论。

对一个能够影响出口国价格的贸易大国来说,征收关税可以降低进口产品的价格,从而改善贸易条件。

(2)国内市场失灵的保护理论。

现实生活是一个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存在着差距的“次优”世界中,只要这些差距存在,私人行动就不会导致社会的最优配置。

即当国内市场由于外部经济、生产要素的非流动性等的扭曲的存在,使价格机制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这种国内存在的扭曲可以为贸易保护提供合理的依据,以人为的扭曲抵消国内市场扭曲的产生的负效应来提高经济福利。

(3)改善国际收支论。

其基本观点是通过贸易保护来减少进口,减少外汇支出,以保持贸易顺差和平衡国际收支。

它源于重商主义的贸易顺差论,后由凯恩斯主义者加以分析发展。

现在被发展中国家国家广泛采用,而发达国家也时常把关税作为平衡国际收支的临时性重要措施。

(4)种种非经济论据:

国家安全、收入再分配与民族自豪感。

国防说认为,进口壁垒有助于国家以储存或以应急生产能力的形式,为未来的经济和军事利益积累至关重要的物资;国内收入分配论认为,关税等贸易壁垒虽然会减少在各个利益集团间进行分配的收入总额,但它有助于处于不利地位的集团而恢复了社会公平;而民族自豪论则将某种产品是由本国生产,当作是民族自豪的一个对象。

第二节贸易政策之争:

历史与现实

考察以重商主义为开端,经历了以英国为代表的自由贸易、以德国和美国的保护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