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929039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8.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

8苏轼咏月诗文......131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131

水调歌头中秋/苏轼......132

月诗两首夜上受降城闻笛鸟鸣涧......135

唐诗是早晨,不是下午茶/胡晓明......136

乡愁诗两首逢入京使/岑参渡汉江/宋之问......142

送别诗三首送元二使安西/王维......143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144

别董大/高适......146

交流”综合实践猜想与评判......148

语文趣谈一巴掌打出了什么──实用因果与审美因果......154

第五单元精神家园......156

9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列夫·

托尔斯泰......156

10黑羊/卡尔维诺......167

世间最美的坟墓——记一九二八年的一次俄国旅行/茨威格......171

椰子树与平等/王小波......173

评论鱼,我所欲也/孟子......178

陋室铭/刘禹锡......179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论题与论点......182

语文趣谈“何……之有”句式中的“之”......190

第六单元心灵净土......191

11社戏/鲁迅......191

12桃花源记/陶渊明......205

附:

桃花诗......207

探究桃源与沅州/沈从文......211

渔歌三首渔翁/柳宗元渔父/张志和......217

渔舟唱晚/姜耕玉......218

评论乡戏/韩少功......221

让我们停下来,唱一支歌儿吧/田松......223

交流”综合实践证明与反驳......231

语文趣谈修辞格趣例......238

附录一汉语小百科中学文言文最常见的虚词简介......241

附录二课外阅读怎样欣赏契诃夫的短篇小说......246

渴睡......250

附录三书法小知识方寸天地——篆刻欣赏......257

 

知识点总结

一、范进中举

范进进学回家,母亲、妻子俱各欢喜。

正待烧锅做饭,只见他丈人胡屠户,手里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走了进来。

范进向他作揖,坐下。

胡屠户道:

“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丢脸的家伙,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

如今不知因我积了甚么德,带挈你中了个相公,我所以带个酒来贺你。

”范进唯唯连声,叫浑家把肠子煮了,烫起酒来,在茅草棚下坐着。

母亲自和媳妇在厨下做饭。

胡屠户又吩咐女婿道:

“你如今既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

比如我这行事里,都是些正经有脸面的人,又是你的长亲,你怎敢在我们跟前装大?

若是家门口这些做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头百姓,你若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这就是坏了学校规矩,连我脸上都无光了。

你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所以这些话我不得不教导你,免得惹人笑话。

”范进道:

“岳父见教的是。

”胡屠户又道:

“亲家母也来这里坐着吃饭。

老人家每日小菜饭,想也难过。

我女孩儿也吃些。

自从进了你家门,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

可怜!

”说罢,婆媳两个都来坐着吃了饭。

吃到日西时分,胡屠户吃的醺醺的。

这里母子两个,千恩万谢。

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

次日,范进少不得拜拜乡邻。

魏好古又约了一班同案的朋友,彼此来往。

因是乡试年,做了几个文会。

不觉到了六月尽间,这些同案的人约范进去乡试。

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道:

“不要失了你的时了!

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来!

我听见人说,就是中相公时,也不是你的文章,还是宗师看见你老,不过意,舍与你的。

如今痴心就想中起老爷来!

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

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

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

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

趁早收了这心,明年在我们行事里替你寻一个馆,每年寻几两银子,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经!

你问我借盘缠,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都把与你去丢在水里,叫我一家老小嗑西北风!

二、孔乙己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bè

ng)溅的水花。

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时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

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

”它们在笑。

”它们嚷嚷。

3武松打虎

一、导入:

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李逵见宋江》这篇文章时放了一首歌,叫什么歌?

是哪一部电视剧的主题歌?

关于《水浒传》你知道些什么?

(可结合自己的了解自由回答)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的一个片段《武松打虎》。

4隆中对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乐yuè

毅徐庶shù

诣yì

因屏bǐng人

猖蹶jué

沔miǎn吴会kuà

i殆dà

i

存恤xù

胄zhò

u箪dān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谓为信然谓:

说。

(2)将军宜枉驾顾之顾:

拜访。

5白杨礼赞 

一、走近作者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

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

二、重点字词

1、字音

大毡(zhān)子开垦(kěn)外壳(ké

锤(chuí

)炼主宰(zǎi)倦怠(dà

i)

潜(qiá

n)滋暗长旁逸(yì

)斜出

泛(fà

n)出婆娑(pó

suō)坦荡如砥(di)

恹恹(yān)欲睡晕(yù

n)圈倔(jué

)强(jià

ng)

虬(qí

u)枝秀颀(qí

)垠(yí

n)

2、词语解释

[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

[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得到的。

[锤炼]这里是反复推敲加以提炼的意思。

[主宰]支配。

[垠]地域的界限。

[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

[潜滋暗长]暗暗的不知不觉的生长。

滋,繁殖。

[恹恹]精神不好,困倦的样子。

[旁逸斜出]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逸,原有“超过”的意思。

[晕圈]模模糊糊圆形的片。

[参天]耸入高空。

[伟岸]魁伟,高直。

[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三、课文结构

全文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一段,点明题旨,直抒对白杨树的热烈赞美之情,总起全文。

第二部分为第二至第四段,描写西北高原的雄伟景象,引出白杨树。

第三部分为第五至第六段,赞颂白杨树力争上游、紧密团结,不屈不挠的精神。

第四部分为七至八段,歌颂白杨树朴实的风格,内在的美质,由树及人地概括白杨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为最后一段,斥责那些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再一次赞美白杨树。

四、课文讲解

作者以白杨树象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广大军民,歌颂他们团结战斗、不屈不挠、坚持抗战到底的崇高精神和坚强意志。

如这篇作品单是为写白杨树而写白杨树,自然也不失为一篇描写风物的佳作,但格调却要低得多。

此文的成就,是与作者采用了象征手法,使文章寓有了更深的意义。

白杨礼赞知识总结

 1.字词读音

无边无垠(yí

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yān)

虬枝(qiú

) 

婆娑(suō) 

秀(颀qí

2。

本文勾勒出了几幅图?

请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

明确:

全文共勾勒、描绘了四幅图:

高原风景图、白杨远视图、白杨特定图、物人联想图(敌后抗战图),每一幅图都有诗情画意在其中。

全文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第2——4段):

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

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段):

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部分(第9段):

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通过上述划分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清楚全文的脉络。

三、品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的标题为“白杨礼赞”,细读全文,看看全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

第1段: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

……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反复赞美白杨树呢?

用课文中的原句加以回答。

明确;

第8段告诉我们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3。

白杨树是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

作者为什么要描述白杨树生长的环境呢?

4.白杨树外形的总特征是什么?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来突出白杨树的总特征的?

作者描绘白杨树的总特征是:

力争上游,倔强挺立。

作者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来刻画白杨树的外形的。

5.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反映在文章中哪些语句中?

又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将白杨树和其他树种进行对比。

指出白杨树不是“树中的好女子”,却是“树中的伟丈夫”。

作者列举了七个褒义词热情地赞扬了白杨树的品格、气质:

“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实际上这正是抗日军民的品格和精神的艺术写照。

这种把“树”和“人”紧密联系起来,由此及彼,就是借物咏人的写法。

注意,在文章第7段,完成了由树一人的转化,第8段则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两个相似的地方突出来,此外又用两个“象征”,画龙点睛地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分析第7段。

思考:

(1)作者在文章中反复赞美白杨树,这样做的目的究竟何在?

(2)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3)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这树和人有什么相似点?

请引用课文中的内容回答。

(4)这一部分中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这组反问句有什么作用?

这组反问句主要是一步步地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这组排比反问句,结构相似而有所变化,内容相近而不断深化,清楚地表明本文歌颂和赞美的真正对象是“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中国共产党和抗日军民。

至此,作者反复赞美白杨树的目的基本明确,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也清楚明确。

学生朗读第8、9段。

(1)第八段去掉是否可行?

(2)文章中的“楠木”象征什么?

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目的何在?

(3)文章的结尾再次赞美白杨树,这已经是第五次赞美了,你觉得这样反复赞美是否累赘?

以上问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有关答案请参看“教学设计(A)”。

学习迁移

请阅读下面的散文,将之与课文比较,回答文后问题。

白杨

袁鹰

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

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分得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

每隔几秒钟,从窗口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秀拔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他的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

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

”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

”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争论,才把爸爸的思路引过来,他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

“这不是伞,这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

“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停止了,换上了严肃的神色。

他想了一会,就告诉儿子和小女儿:

这白杨树从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那儿生根、发芽、长出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么?

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晓得爸爸在新疆工作,是下放到那儿去的;

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也是下放到那儿去的。

他们只晓得爸爸这回到奶奶这里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他们只晓得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坐几天火车,还再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

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

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几生根了。

而它们不管到哪里,总是那么直,那么高大。

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在火车前进方向的右方,在一株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961年秋天,兰新路上

1.油画,色彩浓重;

水墨画,色彩淡浅。

如果以油画、水墨画来比拟《白杨》和《白杨礼赞》,你认为《白杨》是——画,《白杨礼赞》是——画。

2.《白杨》和《白杨礼赞》一样,也有象征意义,它象征——。

两篇文章同是以白杨为题,但所象征的各不相同,对这点,你怎么认识?

3.《白杨礼赞》和《白杨》,风格不同,意境不同,可见一题可以多做。

请你也试着以某一种树木为题,写写你的感受。

6三棵树知识点

1作者简介

苏童,原名童忠贵,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作家协会江苏分会驻会专业作家、江苏省作协副主席。

代表作包括《园艺》、《红粉》、《妻妾成群》、《河岸》和《碧奴》等。

2主要内容

本文抒写了作者伴随着思树、种树、丧树、得树、失树而展开的一段真切感人的情感与心路历程,倾诉了对“树”的渴望,呼唤对“树”的珍惜和感恩,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童心、对童年的梦、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不懈追求。

3分段及段意

本文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1-3)倾诉“我”对树的渴望。

第二部分(4)记叙“我”的一次种树经历,由于偶然疏忽,“我”生命中的第一棵树被无法抗拒的天灾彻底毁灭。

第三部分(5-7)没有树,是“我”的隐痛和缺憾。

第四部分(8-12)“我”得到两棵果树,并与它们相处了七年,两棵果树把“我”的生活点缀的有声有色、精彩纷呈。

第五部分(13-14)“我”仍旧没有树,“我”的内心充满哀伤和失落。

7咏月诗三首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2相关背景

  《月下独酌》这首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时李白在长安,正处于官场失意之时。

此诗题下,两宋本、缪本俱注“长安”二字,意谓这四首诗作于长安。

当时李白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

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因有此作。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

  3中心思想

  《把酒问月》:

通过海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

  《月下独酌》:

这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

抒发了壮志难酬、宏图难展、无人可共语的极度孤独寂寞之情,也展现了豪放不羁的个性。

  《月夜》:

诗人用丰富的想象,不写自己思家,而写想象中的妻子如何望月思念自己的情景,反衬出诗人对妻子的深切怀念,表现了诗人盼望团圆的迫切心情。

8苏轼咏月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卒后追谥“文忠”,北宋杰出文学家、诗人、散文家、词人、书画家,四川眉山人。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中心思想

  《记承天寺夜游》:

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表达出作者那种纵使在悲凉苦闷中仍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水调歌头·

中秋》:

此词写中秋之夜,借中秋赏月之机,表白了词人为人的高洁,也流露了他对“从仕数困”的些许幽恨。

抒发了诗人“高度不胜寒”“人有悲欢离合”等人生感悟,也表现了超然达观的思想。

  句式

  倒装句

  1、相与步于中庭:

(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定语后置)

  省略句

  解衣欲睡:

(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

(省略主语)

  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

大概是竹子跟柏树的影子吧?

(“也”,表判断)

9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知识点

作者简介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出生在一个名叫“雅斯纳亚•波良纳”的贵族庄园。

他童年印象最深的是能给所有人带来幸福的小绿棒的故事。

托尔斯泰在喀山大学就读期间,对卢梭的学说产生过浓厚的兴趣。

离开大学后,成为青年地主的托尔斯泰曾力图改善农民的生活,但却不被农民所理解。

这段经历后来在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7)中得到了反映。

50年代,托尔斯泰在高加索入伍期间开始了文学创作。

处女作《童年》(1852)通过对小主人公伊尔倩耶夫的单纯而又富有诗意的内心世界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出色地表现了一个出身贵族家庭的、聪颖、敏感、感情热烈,并爱作自我分析的儿童的精神成长过程。

它与后来作家写就的《少年》和《青年》构成了自传三部曲。

在高加索期间,托尔斯泰还发表了一些反映战地生活的小说,如《袭击》和《台球房记分员笔记》等。

高加索迷人的自然风光和朴实的山民,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他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平民化思想也由此萌发《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教案《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教案。

这在他后来完成的作品《哥萨克》中有清晰的反映。

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后,托尔斯泰曾在前线坚守一年。

他为此写出了三篇总名为《塞瓦斯托波尔故事》(1855-1856)的特写,以严酷的真实抨击了畏敌如虎的贵族军官,赞美了普通士兵的爱国主义精神。

托尔斯泰退役回到家乡后,曾为农民子弟办学,后因沙皇政府干预,学校夭折。

期间,他两次出国,并写下了《暴风雪》、《两个骠骑兵》、《卢塞恩》、《阿尔贝特》、《三死》、《家庭幸福》和《波里库士卡》(1863)等小说。

60-70年代,托尔斯泰先后完成了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这两部作品为他赢得了世界一流作家的声誉。

70年代末80年代初,托尔斯泰经历了一场世界观的激变。

他否定了贵族阶级的生活,站到了宗法农民的一边。

这时,他不仅在生活方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力求使自己的作品能为普通的农民所接受。

他写了不少民间故事和“人民戏剧”,也写出了一些优秀的小说,其中著名的有长篇小说《复活》(1899),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和《活尸》,中篇小说《霍尔斯托麦尔》、《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和《克莱采奏鸣曲》等。

《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最重要的作品。

男主人公聂赫留道夫是一个为自己和本阶级的罪恶而忏悔的形象,玛丝洛娃的不幸遭遇深深震动了他,他决心用自己的行动来赎罪。

聂赫留道夫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对本阶级罪恶的忏悔,以及在忏悔过程中的矛盾、彷徨,既概括了当时一部分进步的贵族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也反映了作家本人的思想矛盾。

女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是一个从受欺凌的地位中逐步觉醒并走向新生的下层妇女的形象。

如果说与聂赫留道夫的重逢震颤了她麻木的灵魂的话,那么与政治犯的接触则使她开始了对新生活的探索。

玛丝洛娃形象已经越出了当时一般作家用同情的笔调描写下层人民不幸遭遇的格局,而是深刻地表现了下层人民不可摧毁的坚强意志。

同时,《复活》也显示了托尔斯泰“撕下一切假面具”的决心和彻底暴露旧世界的批判激情。

小说对沙俄的法律、法庭、监狱,以及整个国家机器和官方教会,都给予了无情的抨击。

为此,托尔斯泰遭到当局和教会的迫害,还被开除教籍。

然而,托尔斯泰在人民中获得了越来越高的声誉。

托尔斯泰晚年生活力求平民化,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精力,完成了中篇小说《哈泽•穆拉特》和《舞会之后》等优秀作品。

1910年,他在出走途中去世。

列夫•尼克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俄国最伟大的作家。

他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托尔斯泰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