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浅析如何优化我县产业结构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919628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结构浅析如何优化我县产业结构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结构浅析如何优化我县产业结构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结构浅析如何优化我县产业结构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结构浅析如何优化我县产业结构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结构浅析如何优化我县产业结构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结构浅析如何优化我县产业结构文档格式.docx

《结构浅析如何优化我县产业结构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结构浅析如何优化我县产业结构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结构浅析如何优化我县产业结构文档格式.docx

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相对缓慢,工业体系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撑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水平较低,有待进一步调整优化。

因此,从墨江县经济发展现实中汲取其产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并提出有关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对促进墨江县产业结构优化,促进经济发展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三、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战略调整时期,云南作为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两强一堡”战略时期,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墨江县将抓住云南“桥头堡”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建设云南桥头堡“两线一中心”的支撑点,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自身经济发展。

因此,找出符合墨江经济发展实际的产业结构优化方法和途径,并应用于经济发展实践,对墨江县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章本文研究的结构

1.1本文研究结构

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

第二章为产业结构优化优化理论综述;

第三章为墨江县产业发展的现状,第四章分析了墨江县产业结构优化的战略取向和思路;

第五章就如何促进墨江县产业结构优化,提出了对策建议;

第六章为结论。

1.2本文的研究方法

本论文将产业结构优化理论和产业结构政策理论,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理论结合起来,采用比较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法、swot分析法结合起来,研究墨江县产业结构现状及其优化的主要途径,并进行了实证分析。

第二章相关理论综述

2.2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2.2.1产业结构优化的涵义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和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对比关系和结合状况。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

产业结构优化过程就是通过政府的有关产业政策调整,影响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的比正常速度更快的、效率更高的、持续的增长,并确保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2.2.7产业结构优化的机理

产业结构优化的机理就是通过四步过程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即:

调整影响产业结构的决定因素;

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产业结构效应发挥作用;

国民经济得到持续快速发展。

第三章墨江县产业结构现状

2010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246304万元,较上年增长10.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2541万元,比去年增长12.5%;

第二产业增加值89278万元,比去年增长10.2%;

第三产业增加值84485万元,比去年增长8.5%;

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27.8:

38.3:

33.9调整为29.5:

36.2:

34.3。

其中,第一产业比重比2005年降低2.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比2005年提高7.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2005年降低5.5个百分点。

第一、第三产业的比重逐年降低,第二产业比重逐步提高。

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相对缓慢,根底设施薄弱,发展后劲不足,工业体系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撑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水平较低,有待进一步调整优化。

第一产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墨江县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快农业科技推广,不断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促进了第一产业的发展。

2010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14210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6%,,比2005年增长47.7%。

其中,农业产值55700万元,站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48.8%;

林业产值20196万元,占农林牧渔业的17.6%;

牧业产值28659万元,站农林牧渔业的25.1%;

渔业产值6968万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6.1%;

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687万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2.4%。

在第一产业结构中,农业比重高,占48.8%,而林、牧、渔业比例低,渔业只占到6.1%,距离农、林、牧、渔业综合发展的要求还很远。

墨江县坚持工业富县的战略,培育壮大“水电产业”和“矿产业”,全力支持、服务好项目业主和企业推进项目建设。

五年来,全县工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企业效益不断提高。

201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98901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0.9%,比2005年增长1.3倍,年均增长18.1%。

实现工业增加值54712万元,比上年增长6.6%,比2005年增长1.5倍,年均增长20.2%。

五年来,第二产业取得了一定发展,但企业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弱,市场竞争弱,自我发展能力弱;

支撑农民增收、财政增收、富民强县的产业数量少,产业总体经济效益不高。

墨江县坚持“文化活县”战略,努力培育第三产业。

2010年,全县实现消费品销售总额54698万元,比上年增长17.1%,比2005年增长84.2%,年均增长13.0%。

第三产业以旅游业为主,相关产业如信息、广告、会计、金融服务等中介机构发展缓慢,成为制约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四章墨江县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4.1墨江县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strength)

墨江县全县土地面积,境内坡陡谷深,山体较大,峰峦起伏,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9.8%,是典型的山区县,属南亚热带过度性季风气候。

热量充足,雨量充沛,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现象。

“三江五河”海拔在以下的河谷经济带热区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橡胶、紫胶、药材、香蕉等热带经济作物,加快资源优势向产业、产品优势转化;

充分发挥河谷区域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实际,合理开发水电资源,把河谷地区建成我县的水电产业基地,优化产业布局。

根据我县立体气候较为突出的特点,把海拔在以上的区域划分为山区经济带,该区域拥有特色生物资源优势、地域广阔优势、劳动力丰富优势,产业发展以一产种养业为主,重点发展烤烟、茶叶、蚕桑、药材;

合理利用林业资源,探索发展林业经济的路子;

推行设施养殖经营方式,通过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绿色畜产品,推出具有墨江产业品牌。

墨江县位于云南省南部,普洱市东北部,北连镇沅、新平县,东接元江、红河、绿春县,南邻江城县,西与宁洱县隔把边江相望。

县城所在地距离省府,距市府。

国道213线、323线和省道218线在县城交汇,为昆曼国际大通道通往东南亚的交通要道。

境内山高林密、风光绮丽,是中原文化与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结合点和交融点。

独特的通道优势为我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战略,优化产业发展奠定了根底。

区位优势明显。

我县位于云南省南部、普洱市东北部,距离省会昆明,距普洱,素有普洱“北大门”之称,地处滇南3小时经济圈和“思宁墨江”经济带。

是昆曼国际大通道上重要的交通中心节点、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黄金前沿重镇,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通道优势显著。

昆曼国际大通道、泛亚铁路、省道218线、哀牢山经济干线、接边地区油路和地热河谷经济干线路贯穿墨江县全境,构成“三纵三横一圈”立体交通网,将形成以公路为主体,铁路干线为骨干,水运为辅助,通勤机场为补充的交通网络,通道优势逐步显现。

资源优势丰富。

墨江县全县国土面积5312平方公里,共有森林面积270万公顷,境内分布“三江五河”,中小河流水能理论蕴藏量201.4万千瓦,占普洱市水能理论蕴藏量的20.9%,是普洱市中小型水电资源的富集区。

全县矿产资源保有储量达7100万吨,其中,镍、钴在全省同类资源储量中排名第一,是全省第三大黄金生产县。

北回归线穿境而过,建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北回归线标志园,北回归线旅游区于2009年被云南旅游局列为省级重点旅游项目区,是普洱市唯一的级景区。

全县总人口36万人,境内居住着着25个少数民族,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

4.2墨江县产业发展的劣势(weakness)

由于自然经济条件的限制,我县农业根底设施滞后。

农业产业有一定的发展,但仍处在着规模小、零星、分散的发展状态,产品在市场占有份额低,竞争力不强。

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产品质量、销售市场没有保证,我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县级财政困难,只保工资,保运转,对农业投入难以保证;

农民素质普遍较低。

本县本土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相对来说年龄相对较大、文化素质较差、技术能力水平较低,利用新技术、获取新信息的能力都比较欠缺,农民的商品意识、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淡薄,导致了传统农业、粗放经营的恶性循环,延缓了现代农业的推进步伐。

农民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信息很难与农村农民对接,出现农民对信息非常渴求,信息化找不到农村传播的有效渠道,导致农村科技空白,技术落后,货流不通,卖难与买难两个矛盾同时存在。

近年来,我县的第二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了成果,但工业化水平任然很低,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底,缺乏市场竞争力。

从全县的发展情况看,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尚未拓展,精加工产品少,粗加工产品多;

产品缺少知名品牌,市场竞争力弱,知名度和占有率不高;

企业人才、技术、资金严重缺乏,融资困难,无法进行产品更新换代和产业升级。

墨江县第三产业相对滞后,传统服务业附加值不高,新兴服务业如金融、通讯、咨询、保险服务等附加值高,但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要求高,而我县平均每个劳动力受教育年限4.8年,能吸纳的劳动力较少。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产业资源型特征突出,原料型、低附加值型的工业产品比重较大;

二是经济结构不平衡、产业结构单一的矛盾仍然存在,“一产薄弱,二产粗放,三产落后”的矛盾还相当突出,经济增长方式亟待转变。

三是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根底还相当薄弱,农业产业化步子不快,龙头企业数量偏少,个头偏小,龙头还没有真正举起来。

农民增收渠道不多,一些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

四是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还不够宽松。

资金、人才短缺的矛盾还比较突出。

五是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各类事故时有发生。

六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个别攀比摆阔、奢侈浪费的现象仍然存在等等。

第五章墨江县产业发展的机遇(opportunities)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融入全省桥头堡建设的重要机遇期,墨江将抓住全省实施“两强一堡”战略机遇,即“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

全市打造“生态普洱、和谐普洱、妙曼普洱”的机遇,结合县情,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扩大开放,深化改革,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开放的政策、更加开放的措施、更加开放的办法,全面推进和深化城乡各项综合改革,把墨江建设成为“两线一中心”的支撑点。

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采取有力措施,营造更加宽松的招商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有实力、有品牌、守诚信的知名企业来墨江投资兴业;

以根底设施为重点,产业集群发展为支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保障,全力打造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环境前言重镇、全力打造北回归线旅游文化平台,建设生物特色产业基地,不断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

第六章我县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威胁(threats)

6.1全县农村贫困面大,劳动者素质低

我县是集山区民族贫困为一体的欠发达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人均占有生产总值仅6476元,财政供养人口人均可用财力底(仅6066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仅2658元),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低(仅6.4年),截止2010年底,全县任有12.1万人未脱贫。

农民科学文化知识不高,劳动者素质低,农村贫困面大,成为我县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矛盾。

并且这一矛盾涉及科教、经济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在短时间之内难以解决,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矛盾。

6.2外部经济环境对我县产业发展的影响

我县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基础脆弱,抵御风险的能力低,只要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就会对我县产业发展产生影响。

比如今年以来,由于产品市场销售量逐渐萎缩和国内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我县就业产品开年以来产量一直呈下降减产趋势;

部分产品价格还在走低,工业原燃材料价格居高不下,使矿产业发展空间受到压缩,制约了矿业企业的长足发展,全县工业经济面临着严峻的形式。

6.3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科技教育落后,劳动者素质偏低,农业的增长方式粗放,农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薄弱,致使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严峻的矛盾。

如近年来送至价格节节攀升,松香的产量由2005年1690吨增长至2010年的6920吨,增长幅度达到309.5%。

农民在利益的驱使下疯狂采脂,仅仅几年的时间,大面积的松树已经死亡,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悖而行。

第七章优化我县产业结构的战略措施

6.1实施“农业稳县”发展战略,优化第一产业

从我县实际出发,以“多予、少取、放活”为要求,以“林、蓄、烟、渔”为龙头,优化第一产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一是大力发展种植业。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农田水利建设,积极推广使用山区的小型农机,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

利用“中国紫米之乡”和“云南名牌农产品”的品牌优势,以联珠、龙坝为主产区,做大做强墨江特产紫米基地;

以山区经济带为主体,把我县建成云南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普洱生态茶基地之一、蚕桑高产示范区;

以河谷经济带为主题,把我县建成云南小粒咖啡基地;

以孟弄、新安为主产区,建成我县双糖料基地;

以坝溜乡为支点,推广种植三岛、龙胆草、石斛、柴胡、金银花等中药材,打造一批生物药业开发乡镇。

二是着力推广渔产业。

渔业是我县的新兴产业,随着水电产业的发展,渔业水域面积大幅增加,发展的潜力巨大。

以“健康水产养殖”为核心,以河谷经济带为主产地,通过池塘、稻田、水库养鱼为主体,构建养殖、加工、物流、休闲渔业为一体的现代渔业体系,把水电移民变成专业渔民,把渔业培植成墨江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0年,全县有5个乡镇进行生态鱼养殖,累计制作投放网箱2300个,实现库区生态鱼产量3620吨,产值接近4000万元,以电站库区涉及人数计,人均占有量达335元。

电站库区生态渔业产值占全县渔业产值的54.8%,是2009年全县渔业总产值的2倍多。

渔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大幅增长,带动GDP大幅增长,还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

三是优化畜牧业的发展。

按照“增加产量、提高质量、突出特色、择优发展”的要求,推广体系建设。

建设畜牧试验、示范、推广基地和网络信息平台的配套设备;

建立标准化仔猪生产基地、黑山羊商品生产基地等,大力培育特色养殖。

积极鼓励、支持具有开发实力的业主从事畜牧业标准化饲养,实现养殖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7.2实施“工业富县”战略,壮大第二产业发展

以优势产业和地方特色产业为基础,以项目为依托,通过政策扶持、龙头带动、承接转移、信息服务等措施,积极引导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源重组整合,促进产业关联度高的中小企业集聚,加快优势企业、特色产业的专业化、集约化,努力形成多类型产业集群。

一是做长水电。

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西电东送、云电外送,调整能源结构的历史机遇,加快推进阿墨江、把边江、李仙江流域梯级电站建设,加快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型电能资源开发和矿电结合发展。

积极引进外资、大企业,力争把我县建成我省主要的矿电结合基地。

二是做强林产工业。

2009年我县实现林业总产值4.09亿元,县内有19家木材加工企业,规模较大的林产业企业有5家。

全县林业产业发展以“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为目标,充分发挥森林资源优势,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打造林业产业原料林基地;

依托沪森木业等企业,重点发展纤维板、装饰人造板和集装箱底板;

适度发展刨花板、家具和细木工板。

引进高新技术和设备,提高产品的加工率,做大做强林产业。

三是做大矿产。

2010年生产黄金472公斤,实现产值1.2亿元、水泥11万吨,实现产值3043万元。

要加快金矿深部探矿,稳定黄金生产能力;

做大做强水泥;

加快新安乡、坝溜乡铅锌矿资源开发,孟弄乡煤矿建设步伐;

加快煤炭深加工和资源的综合利用以及煤电转化,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四是做好酒水。

以创品牌为基础户,培植龙头骨干企业为抓手,以资源产品的深加工为发展方向,做好地道酒业白酒、黄酒生产建设项目,巩固提升酒江酒业年生产量,打造具有我县品牌和特色的龙头企业。

二是大力发展优质水业。

利用我县丰富、优质的水资源,以国际双胞胎节和太阳节为舆论宣传平台,把山区特有的双胞水推出山门,做大做强双胞水、箐青山泉天然矿泉水。

第八章实施“文化活县”战略,增强第三产业

一是分发挥我县地域文化、历史文化以及地理区位优势,以旅游业为骨干发展第三产业。

结合我县旅游资源的分布,开发打造“哈尼、北回归线、双胞”三大文化资源为重点的北回归线旅游区,努力提升“太阳转身的地方”品牌,以昆曼国际大通道为辐射点,推进联珠、通关两个旅游重镇的乡村旅游。

二是发挥区位优势,加快特色商贸流通。

利用团田烂泥塘丫口经通关至文武卡渡桥,省道s218线,孟弄经县城、龙坝至格牙。

昆曼国际过境公路、铁路,泗南江至大风丫口,文武马甫至格牙及“三纵三横”互通连接的路网和区位资源优势。

构建以县城为中心,通关镇、雅邑乡、孟弄新安乡为次中心,其他乡为支点的现代物流网络服务体系。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进入物流领域,促进物流企业的功能发挥和服务延伸,加快传统方式的现代化转变。

抓好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基础通讯、资金结算与支付、信息采集与发布、处理与咨询、市场交易、业务应用等公共信息平台。

进一步推广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

科学管理,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式,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拓展新型产业空间,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激活民间资本,改造和提升第三产业传统行业。

同时,围绕为工业生产服务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目标,大力发展金融、信息、商务、中介、保安、医疗保健、娱乐等新型行业,推动第三产业朝规模化、特色化和品牌化的方向迈进。

实施“农业稳县、工业富县、文化活县、生态立县”发展战略,扶持壮大三次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植优化特色产业。

着力把电力、矿业、渔牧业、生物产业打造成四个产值上10亿元的骨干产业,把烤烟、酒业、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三个产值超过2亿元的重点产业,逐步实现发展方式由投资拉动型向工业推动型转变,经济结构由农业型向工业主导型转变。

以林畜烟渔为龙头优化第一产业,以电矿酒板为重点壮大第二产业,以文化旅游业为骨干发展第三产业,围绕加快建设北回归线和国际大通道上的绿色生态经济大县、哈尼文化展示中心、商贸旅游文化重镇三大目标,全面加快发展开放文明和谐新墨江建设。

三产业的划分是世界上较为常用的产业结构分类,但各国的划分不尽一致,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

第一产业是农、林、牧、渔

第二产业是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建筑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紫胶是墨江的特色资源优势产业,具有很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十一五”紫胶规划面积10万亩,至2009年底已完成紫胶基地57342亩,未完成42658亩

主要表现在:

一是投入严重不足,农业基础设施滞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二是城乡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不尽合理,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大,农业产业化、城镇化、新型工业化进程缓慢;

三是科技教育落后,劳动者素质偏低,高素质人才缺乏,特别是各种专业技术及管理人才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实用技术的开发滞后,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率不高;

四是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建设资金严重匮乏,政府偿还农发、教育等贷款压力增大,财源零星;

五是工业基础薄弱,缺乏必要的资金原始积累和有效的产业支撑,企业生产技术设备落后,新产品开发投入不足,产品市场占有率低,经济附加值不高;

六是经济总量和产业规模小,龙头企业整体竞争力不强;

七是重大项目移民安置任务艰巨。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了经济发展环境,增强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但是经济结构内部局部失衡的现象依然存在,农牧业方面,现代化程度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增收不稳定;

工业方面,总量小、产业链条短的问题亟待解决;

三产方面,传统服务业比重仍然偏大,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等等。

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