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试题专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915036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2.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放性试题专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开放性试题专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开放性试题专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开放性试题专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开放性试题专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开放性试题专题Word格式.docx

《开放性试题专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放性试题专题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开放性试题专题Word格式.docx

强调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题目情境模拟现实、科学发现和问题解决的过程,有利于联系生活、科技、生产、社会。

(8)内涵的发展性

例8..X、Y、Z是三种常见元素的单质,甲、乙是两种常见的化合物,这些单质和化合物之间存在如右图所示的关系。

试根据该图推断X、Y、Z、甲、乙的化学式。

(答案不止一组,请尽可能寻找出合理的答案)

随着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的增多,结论会越来越多,内涵也会越来越丰富,能充分体现评价的发展性。

二、热点举例分析

根据初中生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开放性试题命题立意较深刻,设问是开放的,答案是灵活的,评分尊重学生的创新意识。

这样,学生的答题过程也是一个创新过程,为中学化学教学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1.化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

例9.诺贝尔奖是科学界的最高荣誉奖,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世界科学的发展状况。

你知道吗?

诺贝尔是瑞典化学家。

化学无处不在,是人类进步的关键,希望你也能像诺贝尔一样勇于探究。

请你从衣、食、住、行、农、林、医、药等方面中,任选出4个方面,简要说出化学的好处。

[示例]农:

合理使用尿素等氮肥,提高了粮食的产量。

例1:

例2:

例3:

例4:

学习化学就是为了更好的造福人类,化学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五彩缤纷,这是化学的魅力所在,这题更是给了学生一个很好的发挥空间,正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

再例如:

酸碱中和反应在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请你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列举至少2个酸碱中和反应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实例。

答案:

用氢氧化铝(或氢氧化镁)中和胃酸;

用熟石灰中和工业废水中的酸性物质。

这也是一道开放题,但跟上题比,范围相对小一些,但还是会给学生较大的空间来发挥自己。

2.元素与化合物知识的考查

OH-

NO3-

Cl-

SO42-

CO32-

H+

溶、挥

Na+

Ca2+

Ba2+

Cu2+

例10.用好化学用语和溶解性表,对日后化学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

请按要求写出以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所选的反应物在右表的范围内,并且不能重复选用):

1一种酸和一种碱

2一种酸和一种盐

3一种碱和一种盐

4一种盐和另一种盐

酸、碱、盐的知识学习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变得让我们有些无所适从,但这题既考到了学生对这些日常生活中重要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同时,也避免了让学生死记硬背溶解性表的烦恼。

3.化学实验与探究

例11.由失去标签的两种化肥,分别是硝酸铵和硫酸铵

(1)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鉴别它们: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

 

(2)对于化肥的生产和使用有两种观点:

观点1:

化肥的使用会破坏土壤、污染环境,弊大于利,应停止生产和使用化肥。

观点2:

化肥为促进农作物增产,为解决人类温饱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利大于弊,应继续生产和使用化肥。

请就上述两种观点,结合我国实际,以“化肥利弊谈”为主题发表你的看法。

(1)

1、分别取少许固体灼烧

2、分别取少许固体配成溶液,再滴加氯化钡溶液

燃烧、发亮

熔化、冒烟

有白色沉淀生成

硝酸铵

硫酸铵

(2)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使用化肥可以使粮食增产,解决了十多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但也要看到不合理施用化肥,可能导致环境污染,所以,引导农民合理使用化肥,开发研制优质化肥是我们中学生应该为国家或人类要做的事。

新课标强调要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怎么考,这道开放题不正可以看出我们的学生是否是“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吗?

当然这些题的实验操作也不是唯一的,学生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有所发挥。

4.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例12.物质的用途主要是由物质的性质决定的,例如食盐有咸味、无毒,常用作食品调味剂。

仿照上述示例,请你再举出两例。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这是学习化学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这题却也还很宽容地让学生能在较为广泛的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中选择自己认为熟悉的答案。

①氢气能燃烧,可用作燃料②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可用于灭火

再比如:

石墨和铁片属于不同类的单质,但它们有一些相似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根据示例,按下列要求再写出三种相似的性质。

物理性质:

①示例:

都能导电导热;

②;

③;

化学性质:

    。

都是固体、质都较软、都难溶于水、都有金属光泽、都不透明、都有较高的熔沸点(任选2个)

都能跟氧气反应

平时我们在教学中,章节问题开放的范围应该放窄一点,以便对学生在某阶段所学知识有所侧重考查。

5.化学计算

例题13.请根据下图要求,自编一道有关溶液的计算题,并进行解答。

[点评]:

这道题作为一道计算题实在很开放了,考生完全可以“自编、自导、自演”

综上所述,开放性试题从知识考查的角度来说,可以无处不在,无论是考查物质的性质、用途、实验操作或者计算都可以“得心应手”,这是我们平时在教学的时候所必须注意的。

三、考题举例分析

1.条件开放

条件开放指解题条件不充分,解题依据不明确,题目明示的条件不完备,因而解题的途径不同。

例14.著名化学家罗博特·

波义尔(Robert 

Boyle) 

在一次实验中,不小心将盐酸溅到紫罗兰花瓣上,过一会儿,他惊奇地发现紫色花瓣出现红点点。

他对这一意外的发现做出各种假设,经过多次实验验证,探究普遍规律,终于获得成功。

对紫罗兰花瓣遇盐酸变红现象,你有哪些假设?

将你的各种假设以及验证假设的实验方案填写在下表中。

你对紫罗兰花瓣遇盐酸变红的现象的各种假设

你验证假设的实验方案

[分析]试题以波义尔发现指示剂为素材,要求学生根据科学家探究过程,提出设想并开展实验研究。

素材中仅涉及盐酸和紫罗兰花瓣,结合中学化学实际,学生应该能敏锐地感知,试题旨在考查酸的性质(指示剂遇酸变色)。

此题属于开放性的问题,假设存在多样性,对应的实验设计也存在多样性。

根据已有的知识,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上述现象做出假设:

①从宏观的角度,从物质的属类出发,可以考虑其它的酸是否具有同样的现象;

或者考虑中性溶液、碱性溶液是否也存在这样的现象;

②在微观的角度,可以从盐酸溶液中含有的微粒出发,探究变色是由H+、Cl—、还是H2O引起的。

对应的实验就可以依据假设来进行设计和展开。

[答案]

①其它酸能使紫罗兰花瓣变色吗?

将稀硫酸、稀硝酸等滴到花瓣上,观察现象 

② 

盐酸能使其它种类的花瓣变色吗?

将盐酸分别滴到其它种类的花瓣上,观察现象 

③ 

碱液也能使紫罗兰花瓣变色吗?

将NaOH、Ba(OH)2溶液滴到花瓣上,观察现象 

④是溶液中的Cl-使花瓣变红吗?

将NaCl、KCl溶液滴到花瓣上、观察现象。

2.结论开放

结论开放是指条件给定的情况下,结论不唯一。

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得出不同的答案,有利于考查学生思维的全面性。

例15.小新用在空气中燃烧镁带的实验来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完全燃烧后,称量留下固体的质量比反应前镁带的质量还轻,联系实验过程分析,其原因可能有:

……。

分析:

镁带燃烧在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试题常以“镁带在空气中燃烧质量增加,请用质量守恒定律加以解释”。

而镁带燃烧在新课标下的人教版教材里这个实验,课本是没有作出结论的,事实上,学生有可能做出“相等、大于、小于”三种结果来的。

该题归定了一定的范围,但结论却不唯一。

解答:

镁条燃烧时有一缕白烟(是生成的氧化镁),扩散到空气中去了,造成了氧化镁的损失;

镁带燃烧时夹镁带的坩埚钳上有一层粉末,该粉末是氧化镁,也造成了氧化镁的损失……

3.策略开放

策略开放的题是指思维策略和解题方法不唯一,要求学生根据题目所设条件和要求,运用不同的方法,设计不同的方案,寻求切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例16.下列两个成语与我们所学的化学知识有关。

请你任选一个,简述其中的化学原理。

A.百炼成钢(将反复烧红的生铁在空气中不断锤打,转化为钢。

B.釜底抽薪(釜:

指古代炊具,相当于现在的锅。

薪:

指柴火。

你选择的成语是。

其中的化学原理:

A.久锤打烧红的生铁时,生铁中的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使含碳量降低,转变为钢。

B.燃烧需要可燃物,减少可燃物不利于燃烧。

例17.初中化学中有许多“化学之最”例如:

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②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等等。

你能模仿写出几条吗?

(至少二条)

解析:

最简单的有机物是CH4;

初中化学中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K;

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H2O。

(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4.综合开放

综合开放是指条件、结论和策略中有两项可三项是开放的题。

这类题表现为条件、方法和结论开放的若干组合,要求学生在情景中自行设计相应的条件、方法和得出结论。

正所谓“开放的化学,创新的思维”。

例18.现有五种溶液:

盐酸、硫酸、氢氧化钙、氯化钠、碳酸钠,请你从中选两种溶液,用五种不同的化学方法进行鉴别。

要求:

所依据的化学性质不能雷同;

所用试剂在上述五种溶液之外。

①你选择的两种溶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鉴别它们的第一种方法是:

(包括步骤、现象、结论)

③鉴别它们的另外四种方法是:

(只要求写出所用试剂)

④写出③中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一道好的题应该不是所有考生都难以“下咽”的“苦果”,恰好相反,应该是所有考生“品尝”时感觉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一道“佳肴”。

这题给考生选择的自由性和方法的多样性,低起点、小坡度、却要求学生掌握方法的多样性。

试题没有太多的限制条件,学生可以任选五种溶液中的二种,这样的组合方式有10种(见下表)。

组别

1

2

3

4

5

6

7

8

9

10

选择溶液

HCl

H2SO4

Ca(OH)2

NaCl

Na2CO3

只要动笔,第①问应该是举手之劳。

学生自由选择的余地越大,鉴别的方法也就越多,发挥潜力的空间也就更大。

如果以每组最少平均5种方法鉴别来计算,则共有50种方法之多。

从教学实际来看,学生五花八门、别出心裁的鉴别方法,正折射出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品质。

5.评分标准开放

例19.现有两只规格相同未贴标签的试剂瓶,分别装有相同体积的浓盐酸和浓硫酸。

请你用三种不同的方法将它们区别开来(每答对一种得2分,超过三种的每答对一种奖励2分,最多奖励4分,试卷总分不超过100分)

这样的题放在中考题里可以避免试卷区分度不够,同时,也可以尽量避免因化学科单科分太低而造成使师生尴尬的局面。

四、备考策略

开放性已经成为近年中考化学试卷实验试题的一个新特点。

2008年的中考又即将来临,我们如何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如何适应开放性试题这一新题型的变化?

“天在变,道未变”,“道有道,是常道”。

设计开放性试题,各种层面的考生都能动手解答,更能使我们的教学面向全体,能够使得优秀的学生会觉得探究是无止境的,更上一层楼;

也能够培养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对化学知识学习的兴趣,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在复习备考教学中,如何利用开放性试题组织课堂复习,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去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激活思维,灵活创新。

1.利用“搜索式”习题组织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整理

此类题的特点是涉及面广泛,回答时要从化学知识的整体范围内立体搜索,主要考查学生搜索整理知识、类比联想、举一反三的能力。

解答这类试题的关键在于平时学习时要注重对知识的归纳积累,以及掌握获取化学知识过程中辩证思维的方法。

例20.根据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不同,具体填写

(1)一(6)组物质性质不同的原因。

并以此为例,再写出另外两组实例。

(1)金刚石和石墨:

碳原子_不同。

(2)钠原子和氯原子:

原子的__不同。

(3)CO和CO2:

分子的__不同。

(4)酸溶液和碱溶液:

所含的__不同。

(5)浓硫酸和稀硫酸:

_不同。

(6)生铁和钢:

__不同。

(7)。

(8)。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组成、结构是造成物质性质不同”辩证思想的理解及相关化学知识的整理情况。

解题时,应先对题中所给新问题的情境进行分析,然后将符合这一情境的知识检索出来,其中

(1)-(6)为封闭式填空,(7)-(8)为搜索式填空。

此类题只要有条理地思考,往往有许多答案,关键是从化学知识的整体范围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搜索,得出“点子”。

结合本题,在初中化学知识中“搜索’,大致有如下几种类型:

(1)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导致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

(2)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不同决定了不同元素的化学性质不同。

(3)组成元素相同但原子个数不同,分子结构不同,化学性质就不同。

如CO与CO2、H2O与H2O2等。

(4)溶液组成中所含离子不同,酸溶液、碱溶液各自具有的性质不同。

(5)在合金中,掺入的合金元素含量不同,物理的、化学的和机械加工方面的性能不同。

(6)由于浓硫酸和稀硫酸中硫酸的质量分数不同,导致粒子存在状态不同。

浓硫酸中H2SO4主要以分子形式存在,而在稀硫酸中H2SO4电离成H十和S042-,故性质不同。

不同的酸溶液(或碱溶液),由于所含酸根离子(或阳离子)不同,除具有通性外,还各有特性。

答案:

(只要符合题意的合理答案都可以。

(1)排列(或空间结构);

(2)最外层电子数;

(3)结构;

(4)离子;

(5)含硫酸质量分数;

(6)含碳量;

(7)氯原子和氯离子: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8)盐酸和稀硫酸:

所含酸根离子不同。

2.利用“讨论式”习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此类题的特点是答案具有不确定性,随条件或结果的变化其答案有几种可能性,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具有一定的研讨性、灵活性、思维发散性等鲜明特征,是培养良好的解题能力、全面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最好方法之一。

解题时,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全面分析,一一列出它们的可能性,再根据已知条件和所学化学知识进行检验,确定正确的结果。

例21.若从硫酸、硫酸钠、碳酸钠、氢氧化钡、氯化钠、硝酸钠、硝酸铜、硝酸八种溶液取出其中的两种,进行混合及有关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已记录在表1中。

表1实验记录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l)

将取出的两种溶液混合

混合溶液无色、澄清,无其它明显现象

(2)

用pH试纸测定混合溶液的pH

测定结果:

pH=0。

(3)

向混合溶液中滴入足量硝酸钡溶液

有白色沉淀出现

(4)

向上述混合物过滤所得的滤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

无明显现象

试根据各步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所取出的两种溶液的可能组合(写溶质的化学式,有几组要写几组)_。

(2)写出步骤(3)可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此题主要考查酸、碱、盐的重要性质,即常见酸、碱、盐溶液中离子的特性。

解题时,应根据每步实验现象做出判断,最后综合各步判断得出结论。

由于题给条件不充分,因此答案有多种可能性。

由步骤

(1)可知,混合溶液肯定不含Cu2+,因Cu2+为蓝色;

也肯定不是下列四种组合:

①H2SO4和Na2CO3;

②HNO3和Na2CO3;

③H2SO4和Ba(OH)2;

④Na2SO4和Ba(OH)2。

因为上述组合在混合时会生成气体或沉淀,与实验现象不符。

由步骤

(2)可知,混合溶液中一定含酸(H+):

(H2SO4,HNO3)中的一种或两种;

结合步骤

(1)推知,混合溶液肯定不含CO32-。

由步骤(3)可知:

生成的白色沉淀是BaSO4,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因为:

Ba(NO3)2+H2SO4=BaSO4↓+2HNO3

Ba(N03)2+Na2SO4=BaSO4↓+2NaNO3

混合溶液中含H2SO4和Na2SO4中的一种或两种;

结合步骤

(1)推知,混合溶液肯定不含Ba2+。

由步骤(4)可知,滤液中一定不含Cl-,因为AgNO3与Cl-反应会生成AgCl沉淀,原溶液中一定不含有Cl-。

综上所述,原溶液中一定含有H十和SO42-,肯定不含Cu2十、CO32-,Ba2+、Cl-。

可能含有Na+、NO3-据此讨论混合溶液的可能组合:

(1)可能组合:

①H2SO4和Na2SO4;

②H2SO4和NaNO3;

③H2SO4和HNO3;

④HNO3和Na2SO4。

(2)Ba(NO3)2+H2SO4=BaSO4↓+2HNO3;

Ba(N03)2+Na2SO4=BaSO4↓+2NaNO3。

3.利用“发现式”习题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

此类题的特点是必须通过学生主动和科学地去探究、去发现题给信息、方法和数据的规律,再用所总结、统摄出的规律去指导解题。

发现式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发现能力和概括规律的能力。

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主动地去探索、去发现和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而不是仅仅囿于课本上的结论。

例22.已知每个电子的质量约为每个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1836。

表2是初三教材中的一张表格。

通过此表,可总结出“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电子数”。

还能总结出:

(1)。

(2)。

(3)。

(4)。

表2几种原子的有关数据

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12

16

11

23

26

30

56

此题主要考查不同原子结构中各种量之间的等量关系。

解题时,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对照表中所给的一组信息,分析上下左右之间的关系(本题中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的相互关系;

各元素的质子数或中子数或电子数或相对原子质量等数据规律),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结论。

解题思路:

1.由每一纵行以及纵行间对比、分析数据,整理后发现规律:

第一纵行的不同原子,其质子数不同,即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

第二纵行,氢原子没有中子,其他原子中子数也不一定相同,或不是所有原子都含有中子。

由纵行对比看:

原子核内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或原子核外电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或一般说来:

相对原子质量随质子数或中子数增加而增大。

2.由每一横行以及横行间对比、分析数据,整理后发现规律:

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要注意的是开放答案不等于没有原则,下列答案值得商讨:

(1)对表中某一数据或某一组数据,未经分析、整理就下结论。

如“氢原子没有中子”,只说明了特殊性,而未上升到普遍规律,可改为“不是所有原子都含有中子。

又如“碳原子、氧原子核内质子数=中子数”,应改为“不是所有原子核内的质子数都等于中子数”。

(2)对某一规律性的结论进行变式处理,变成另一规律性结论,尽管正确,但算重复结论。

如“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等同于“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或“相对原子质量-中子数=质子数”。

(3)不从所给信息出发,违背题意答题。

如有学生得出如下结论: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