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一行生本交流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914604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昌吉一行生本交流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昌吉一行生本交流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昌吉一行生本交流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昌吉一行生本交流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昌吉一行生本交流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昌吉一行生本交流Word格式.docx

《昌吉一行生本交流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昌吉一行生本交流Word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昌吉一行生本交流Word格式.docx

小组学效果:

五五六六(50%--60%)

班级学效果:

七七八八(70%--80%)

教师帮效果:

九成以上(约95%)

1、学生个人先学,完成前置性小研究(个体学:

30%——40%)。

前置性小研究是教师在进行一节课堂教学之前的一个设计环节,它实际上就是把第二天上课要学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前置性小研究,让学生提前进行思考、研究。

在学生“个人学”的过程中,学生只要靠自己的能力能理解掌握小研究的30%~40%的内容就可以了。

允许学生有不懂或不明白的地方,因为这毕竟是新知识、新内容,学生有不懂的很正常。

可以让孩子将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转化为“我不懂的问题”。

第二天上课时可提问,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步弄明白不懂的问题。

小研究的设计要抓住“根本”,要体现简单、低入(最弱的孩子看到小研究也能完成)、开放(问题不要太局限,限制学生思维,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有话可说)”,如果设置太难、太多,学生完成不了,就会增加学生负担,家长也会有怨言,同时也会为这节课的实施设置了障碍,影响课堂效果。

教师在设计时要想明白这节课的根本是什么,究竟想让学生掌握什么?

突破什么?

抓住主要问题围绕本节课重难点以1~2个小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研究。

例如:

三年级的《口算乘法》一课的前置性小研究设计:

一、探究: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下面的题,相信你能行!

10=我的方法:

我的例子:

二、通过上面习题计算,你有什么发现(或问题):

这个内容是学生学完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大家可以看,这个小研究很简单,最弱的孩子也能做,也很根本、开放。

在班级交流中,通过我的方法的汇集,体现了一道题的多种方法,之后引导学生将这些方法对比进行优化,学生发现计算这类题最简便的算法就是将因数中0前的数相乘,得出积后再在积的末尾添0这种方法比较快。

然后通过这种方法的迁移,在学生汇报我的例子(举的例子中可能会出现整百数、整千数乘一位数)时自然过渡迁移到整百数、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题,学生有了前面的基础,此时完成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就不是困难了。

最后通过我的发现最终归纳出这类题目的计算规律、特点,就是这类题目转化成表内乘法来计算,也就是将因数中0前的数相乘,计算出积后,再看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由于小研究简单、根本、开放了,学生在核心问题上研究的很透,通过举一反三,方法的迁移,学生轻而易举的掌握的类似习题的口算,后续的练习也有了充足的时间。

2、小组交流。

(小组学:

50%——60%)

在学生完成前置性小研究的基础上,学生有了先学的基础,第二天一上课我们就进入到学生学习的第二环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四人一小组),所交流的内容就是头一天晚上学生完成的前置性小研究,通过小组内的交流学生在个体学的基础上又加深了认识和理解(达到了50~60%,甚至比这个还高)。

3、班级交流。

(班级学:

70%——80%)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完毕后,下一个环节就进入到班级交流的阶段,在班级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中,我们目的:

一是将小组交流中已经学会的知识和班级其他同学分享,其他同学有针对性的对同一问题可以谈自己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二是在小组交流学习中存在的分歧、疑问或没有学会的知识,在班级交流时其他某个小组会的同学可以讲解、帮忙解决。

(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对知识的理解又加深到70~80%,甚至更高).

如果碰到全班同学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教师这时可以适时的引导、讨论,这就是所谓的第四个环节——教师导或帮。

(教师帮:

约95%)

二、小组建设、交流、合作的培养:

1、如何建立小组:

低年级先同桌2人一组开始,1人先读题、说方法,另一个人补充。

等学生知道如何交流了,然后再转变成4人一组(一般1好2中1差)。

2、分阶段进行培养,可以进行目标管理,一个学年达到一个什么大目标,1~2周你要达到一个什么小目标。

例如学生如何交流培养目标:

第一阶段:

你预计用多长时间让学生要达到一个初级目标——学生在小组、班级交流时会补充、会提醒、会纠错,会提问。

第二阶段:

中级目标——学生会整理、学会提炼、会总结、质疑;

第三阶段:

高级目标——学生在交流时议题集中,重点突出,能做到深度交流;

针对小组交流、汇报、合作的培养,分阶段建立了一定的目标,那接下来我们就要下功夫如何训练、指导学生,以完成这些阶段目标。

例如,制定了学生小组交流初级目标,老师就要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可以这样做:

①首先对小组长的进行培训,告知小组长现阶段小组交流要达到一个什么目标,训练小组长如何根据组员的情况来进行合理的分工、安排。

②在小组交流时,老师要深入到每个小组进行指导,教会孩子怎么交流,如:

教会组长如何协调组员一个个交流。

在组内一人交流时,其余三人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发现错误及时更正和补充,方法一样的不要重复,重点交流不一样的。

相信经过这样的指导,学生也就知道怎么交流。

一节课跟踪1~2两个组,这样最多两个星期时间全班所有的小组也就初步学会如何交流了。

总之,不管要完成哪个目标的训练、培养,都要将每个环节落实了,只有将每个环节做扎实了,学生才会避免出现假交流、假合作现象,课堂效率也会提高。

三、生本教育中数学教师如何备课。

生本教育中数学备课的过程就是把一本书“由厚读到薄”,再“由薄读到厚”的过程。

如:

厚——————薄——————厚

↓↓总理式备课将军式备课士兵式备课

1、总理式备课:

教师要站得高,教材要把握好,教师要从新课标中将自己所教学段(如1~3年级、4~6年级)、所教年级的教学目标下载下来,作为这个年级的总纲,放在教案本的第一页,教师要经常了解它,熟悉它。

2、将军式备课:

就是将这一册书各个单元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学的重难点下载下来,作为教师的备课的纲领,不但要熟悉它,而且要掌握它。

同时还要将它具体化。

把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整理概括为“一张纸”。

这张纸的正面是这个单元的“知识整理”,背面是这个单元的“评研试卷”。

(展示教案)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教师在没有教这个单元之前,对这个单元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而且是比较严谨细致的把握。

(像以前备课没有将整个单元整体把握,只是备几课就是几课,对于后面的内容缺少了解)在知识整理中,第一栏是教师将本单元所有的知识点全部罗列出来,第三栏是“提醒和注意”,教师应对这个知识的重难点有一个具体化的把握,心中要有典型错例。

又如:

“评研卷”中的题目,应该是这个单元中常见的最容易出错的,或者是必须达标的难题。

3、士兵式备课:

教师要站在研究教材的高度,研究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对教材细化分析,也就是要求教师再将教科书“读厚”。

教师要设计出每个课时的前置性小研究和相应的练习题,这个过程就是将一个单元的目标要求,逐一化成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是一个将课本“由薄读到厚”的过程。

四、数学课的课型:

——生本数学课的课型有5种,也就是每个元大体都要按这五种课型上。

1.感受课

2.认识课(新授课)

3.熟悉课(练习课)

4.知识整理课(复习课)

以上四种课型一般四步唱:

按“个人学—小组学—班级学—教师帮”方式学习。

个体学效果:

三三四四(30%—40%)

小组学效果:

五五六六(50%—60%)

班级学效果:

七七八八(70%—80%)

教师帮效果:

九成以上(约95%)

5.评研课——六步唱:

个人学—小组学—班级学—教师帮—回顾反思—出题互考

三三四四(30%——40%)

五五六六(50%——60%)

七七八八(70%——80%)

回顾效果:

出题互考效果:

九成以上或更高(约95%以上)

(一)感受课——有两种:

①大感受课②小感受课

1、大感受课:

是指单元的大感受,它通常是每个单元的第一课时内容,其目的是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

学生在大感受课中只需要初步了解这个单元有什么内容就行了,学生感受到什么程度都行,只需做到——“上不封顶,下不保底”。

大感受课的小研究内容只是比前面教师做的《知识整理》少一栏内容,如下表:

2、小感受课:

它通常是在上完单元大感受后才进行的,小感受是难点的感受,也是这个单元中每个知识点的感受,教师可根据情况来决定是不是每个知识点都要上小感受课,例如:

某个单元有四个知识点,如果某个知识点学生在大感受时学生已经感受的很好,那么在上这个知识点时,小感受课也可以不上,直接进入到这个知识点的新授课。

(二)新授课——目标定位:

让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经历知识的发展过程,理解、掌握概念的内涵。

在生本课里上的最多的就是这种课型,前面已经简单介绍过,在此不多说了,它的备课方式也是先有前置性小研究,然后按照四步唱的方式上——个人、小组、班级、教师帮。

(三)练习课——目标定位:

关键是练,通过练达成对概念的再认知,达到对概念的掌握运用,达到较熟练程度。

①练习题的设计必须注重层次,具备以下特点:

A、抓住新课的重、难点知识。

B、练习题设计由浅到深逐步深入。

②练习题设计:

第一层次:

基本题。

第二层次:

变式练习。

第三层次:

综合运用,拔高。

(四)知识和整理课,也就是复习课——目标定位:

通过整理把本单元知识形成网络化。

1、《知识和整理课》小研究如下表(两种方式):

2、知识和整理即可以让学生以表格的方式做,也可以让学生以手抄报的形式做。

(五)评研课——目标定位:

通过评研查漏补缺,提高认识,并对知识综合运用,提高对知识的概括能力。

(评研课可以有单元评研,也可以针对某个内容学生掌握的不好,做个专项评研。

在每个单元一开始备课时,我们已经出了一份评研卷,但在最后上评研课时,教师可根据学生上课掌握或作业中出现的情况,随时增减,将学生在单元学习中比较难掌握的,出错较多的题放入,掌握较好的题可删除。

评研课有多种方式的上法,如:

那天上的评研课只是其中的一种形式,也可以针对某个内容做专项评研,如老师出一份评研卷,选题很有代表性、量少而精(有5~6道题),在小组交流时,四个同学在通过讨论、发表不同观点后最终将达成的一致意见汇总、补充到一个同学的评研卷上,体现了一个小组集体讨论智慧的结晶。

在班级汇报交流时,小组四人的分工很明确——说题目、说想法、提醒、谁和我们交流,汇报的过程体现了小组讨论的集体智慧。

每道题在一个小组汇报的基础上,通过生生互动、补充、质疑,学生将一道题研究的很透,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也都得到了提升。

(第一次评研)之后,可再从上述难题中挑出错最多的,让小组商量仿照出一份三~五分钟的试卷,再互考,互评。

(第二次评研),这就是两评两研。

每次评研课都可以按这样方式走,不一定是一节课,可根据情况有可能上2~3节课。

其实不管哪种课型,我们都要扎扎实实的将每节课的目标做到位,这样积压的问题才不会越来越多。

同时单元评研没有固定的模式,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定课时,简单的可以一评一研。

高段如果单元内容多,可以时间多放一些,可以有几轮,内容也可以灵活处理。

这节课重点针对这几个问题,下节课是另几个重点。

做生本,要贵在坚持,只要你坚持走下去了,就会发现孩子们的变化和成长,孩子们也会把学习当做一件快乐的事情,老师也会变得幸福。

2012年11月15日

 

阿不都拉乡中心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