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和《爱莲说》中考真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909569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陋室铭》和《爱莲说》中考真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陋室铭》和《爱莲说》中考真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陋室铭》和《爱莲说》中考真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陋室铭》和《爱莲说》中考真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陋室铭》和《爱莲说》中考真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陋室铭》和《爱莲说》中考真题文档格式.docx

《《陋室铭》和《爱莲说》中考真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陋室铭》和《爱莲说》中考真题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陋室铭》和《爱莲说》中考真题文档格式.docx

是芙蕖⑤者也,无一时一刻,这适耳目之观;

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释]①荷钱:

指初生的小荷叶。

②劲叶:

指长大了的荷叶。

③菡萏:

未开的荷花。

④异馥:

异香。

⑤芙渠:

荷花。

2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2分)

⑴不蔓不枝()

⑵陶后鲜有闻()

⑶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⑷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21.下列句子中的文言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溪深而鱼肥

C.乃记之而去D.呼尔而与之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⑵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23.甲、乙两个文段的主要意思各是什么?

(3分)

甲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

24.甲、乙两个文段都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

(八)(广西百色卷)2007

《爱莲说》)

9.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可爱者甚蕃蕃:

②不蔓不枝蔓:

10.下列“之”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水陆草木之花B.花之隐逸者

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牡丹之爱

11.翻译下列句子。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12.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

13.自古以来,花往往成为人们的精神象征,人们往往借花言志,国家或城市也将某种花定为国花或市花。

请你为百色市推荐一种市花,并说明理由。

(九)(山西卷)2007年

比较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4-8题。

(10分)

[甲]《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间,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爱莲说》周敦颐

4.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结庐在人间()

(2)亭亭净植()

5.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无/车马喧    B飞鸟/相与还

  C晋陶渊明/独爱菊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用现代汉语写出乙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达志趣和情怀是两文的共同点,甲崇尚朴素自然的田园生活,乙追求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B甲乙两篇都写到菊,甲借菊写出心与自然的亲近,乙用菊衬托莲的高洁正直。

 C甲中的“车马”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轩;

乙中的“牡丹”象征追求高雅生活之人。

 D甲乙两篇体裁不同,特色各异:

甲直抒胸臆,挥洒真情;

乙托物言志,意蕴深刻。

8.乙文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请从其象征意义入手谈谈你的认识。

(十)(江苏泰州卷)2007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芙蕖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

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②矣。

迨③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

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

注释:

①荷钱:

初生的荷叶。

②逸致:

情趣。

③迨:

及,等到。

(选自李渔《芙蕖》,有删节)

13.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濯清涟而不妖()

(2)日上日妍()

1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文。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15.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6.“出淤泥而不染”常给人带来深刻的思考,请从第二段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并简略说说它给你的启迪。

句子:

启迪:

(十一)2008年浙江省宁波市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噫!

莲爱,同予者何人?

                   (周敦颐《爱莲说》)

(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

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

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

体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

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

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

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

②氲氲(yūnyūn)无所:

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

③瑞:

吉,善。

④兼彩:

兼有各种颜色。

1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4分)

①亭亭净植②陶后鲜有闻

③而名之不可④莫能肖也

19、《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

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释是()。

A、强迫B、接近,迫近C、狭窄D、威胁

20、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体兼彩,而不极于色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B.纯以情韵胜皆以美于徐公

C、花之富贵者也辍耕之垄上

D.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其子好骑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2、对“善绘者以意取似”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擅长绘画的人因为个人的原因只能类似模拟。

B、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感受把兰画得像样。

C、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用自己的意思去理解它。

D、擅长绘画的人已经描绘得很相似了。

23、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

香味:

莲——;

兰——氲氲无所。

品位:

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兰——。

24、(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的生活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的品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未知省市

【甲】周敦颐《爱莲说》

【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

咏梅》

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出淤泥而不染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3)陶后鲜有闻

(4)待到山花烂漫时

8.翻译下面的句子。

9.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

(请用原文回答)(2分)

10.【甲】文用、衬托了莲花的形象,【乙】文用、等自然环境来烘托梅花的形象。

11.两文所歌颂的对象在精神品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十三)2007武汉市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

①可爱者甚蕃()②亭亭净植()

12.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B.香远益清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C.中通外直指通豫南

D.陶后鲜有闻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4.阅读本文,许多同学喜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因为这两句写出了莲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

你还喜欢本文中描写莲的那些语句?

为什么?

15.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

如果让你从这三种花中选择一种,你赞成哪种花?

并谈谈理由。

四、主旨理解

《陋室铭》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的节操、的情趣。

五、背诵默写

1.《陋室铭》中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___________,。

2.《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3.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

_,。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5.文中表现作者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

,。

6.《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7.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志趣和抱负的一句话是:

8.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

六、理解回答:

《陋室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七、分析本文写作特点,回答问题

1.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借对陋室的铭颂表达自己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本文开头运用立论,以“,”概括全文主旨。

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

仙之于山、龙之于水既如此,则人之于室亦当如此,是以室虽陋而有德者居之,则不陋矣。

六、课文理解

1、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作者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

有什么作用?

2、文中哪句话统领全文大意?

3、名为陋室,实则不陋。

文中从哪些方面点明陋室不陋呢?

4、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是因为室主人有着高尚的品德,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他的什么情操呢?

这是什么写法?

5、作者用: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比的目的是什么?

6、作者既说“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否矛

盾,为什么?

答:

不矛盾。

前者是指生活情趣高雅,后者是说没有俚语扰耳俗务缠身。

(意思对即可)

四、问题探究

    

3.作者写这篇文章并非仅仅是为了写对莲花的喜爱,那还写了什么呢?

  

 

4、文章题目是“爱莲说”,按道理只要写莲花就行了,而本文却还写了菊花、牡丹花,用意何在?

5、爱菊、爱莲、爱牡丹各比喻怎样的生活态度?

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人分别持什么态度?

6. 

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7、“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常用来比喻什么社会现象?

十一、问答题

1、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莲”?

因为菊花在秋天开放,不与百花争艳,是花中的隐士,而陶渊明也是一位隐士,菊与陶渊明的品格相似

2、“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这句话揭示了什么问题?

揭示了自唐朝以来,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生长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4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爱莲说》一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

文中牡丹、莲花各比喻生活中的什么人?

你怎样看待拜金主义者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牡丹之爱”?

“牡丹”比喻富贵的人。

“莲花”比喻品德高尚的人

看法:

对有些拜金主义者的贪图富贵追名逐利行为表示鄙夷和厌恶,他们的“有钱能使鬼推磨”是造成世风日衰的祸根,这种“牡丹之爱”要受到批评和否定。

6、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

两个“独”字,有什么作用?

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

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己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7、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把菊花比作什么?

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

他也愿意隐逸吗?

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

隐士。

不愿意,因为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却不赞赏,“惋惜”

8、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

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

不拘繁文苟礼,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9、本文所用的修辞有:

排比、设问、比喻 表达方式有:

记叙、描写 表现手法有:

象征、衬托

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

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

分别有感叹

(噫!

),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0、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哪些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

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11、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

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1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予独爱莲”的“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表达了作者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独字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

13、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这是一个反问句。

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1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15、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叹惋菊花,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

鄙薄牡丹:

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

赞美莲花:

"

出淤泥而不染"

,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十分难得。

16、请为第2段文字作个评注。

作者将菊花、牡丹和莲花一一人格化,赋予他们不同的道德情操,借花喻人,通过人们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讥讽了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

展现了作者品性的高洁。

17、“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从这句话能看出什么问题?

揭示了陶渊明以后的社会风气,对社会不满的隐士少了,与世同流合污的人多了。

18本文的语言运用上有何特色?

这样有什么好处?

答:

骈散结合.使人读起来铿锵有力,顿挫有致.

十二、拓展延伸发挥题:

1、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

请简述理由。

略(提示:

针对某一种观点或将两者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

2、你喜欢哪种花?

请简要说明喜欢的原因。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为历代文人所喜爱;

梅花,你傲立雪中的高洁,坚忍不拔的毅力,卓尔不群的品格,深深的感动着我,激励着我.

3、在我们中学生中,”出淤泥而不染”的学生太少,而随波逐流的人太多,即不明辨是非,跟着厌学,淘气打仗的同学厮混在一起,不是喝酒抽烟,就是惹是生非,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谈出你的想法.

中学生应该珍惜易逝的青春年华,努力学习,不要为将来的遗憾而饮恨终身.

4、作者认为“菊,花之隐逸者也;

”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

说说理由。

不同意,我认为牡丹才是花中君子,它不为恶势力屈服,虽遭贬,仍不改其志,按照自身的规律开花。

嬴得花中美誉

5、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

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

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6、《爱莲说》中渗透着几种人生观?

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人生观。

三种:

1隐逸的人生观;

2贪图富贵的人生观;

3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观。

谈自己的人生观,只要积极向上,联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7、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常用来比喻什么现象?

请你结合实际就”染”与不染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谈谈感受.

比喻人在浑浊不良的环境中能一尘不染,洁身自好的现象,主观试题答案自拟.

3、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而周敦颐则说莲“出淤泥而不染”。

围绕“环境与人”的关系,提炼出这两句话各自蕴含的观点。

补充知识:

1、荷花的别名:

芙蓉;

芙蕖;

水花;

君子花

2、与荷花有关的诗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汉乐府江南曲》

《爱莲说》练习题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是北宋时著名的哲学家,“元公”是他的谥号。

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

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

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

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

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

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

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言之成理即可。

例如:

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

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11、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12、“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1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爱莲说》专题练习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答:

2.“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3.文中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丹呢?

用菊和牡丹来衬托突出莲的高洁品质。

菊是正面衬托,牡丹是反面衬托。

4.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5.第二段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和上一段关系怎样?

议论、抒情。

第一段描写“莲”的形象,第二段点明“莲”的含义,揭示中心。

6.举例说明第二段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1)反问:

同予者何人?

(2)排比:

菊……花之君子者也。

(3)比喻: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4)对比:

7.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

莲比拟不慕免得,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菊比拟隐逸的生活态度;

牡丹比拟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

8.作者把“莲”与“牡丹”对举,其用意何在?

批判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9.“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10.“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对追求势力、追求富贵的庸俗世风的鄙弃。

11.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运用排比修辞,反问句式;

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富贵的思想感情。

1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以“爱”这一主观感情为线索。

13.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莫富贵,那么他所追慕的是什么?

追求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14.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