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思考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908095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7.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思考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思考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思考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思考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思考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思考题文档格式.docx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思考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思考题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思考题文档格式.docx

第二章人体的基本组成

1、人体九大系统运动、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循环、感觉器、神经和内分泌系统

4、试述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分类和功能特点被覆上皮:

1、单层扁平上皮又称单层鳞状上皮,有一层扁平细胞构成,细胞为多边形,核呈椭圆形,位于中央。

衬于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者称内皮,分布在心包膜、胸膜和腹膜表面者称间皮。

主要功能为润滑、减少摩擦,利于血液或淋巴流动等。

1

2、单层立方上皮一层立方形细胞组成,细胞呈多边形,核圆,位于中央,主要分布于甲状腺滤泡,肾小管等处。

有分泌和吸收功能。

3、单层柱状上皮一层柱状细胞组成,细胞呈多角形,核呈长椭圆形并位于细胞近基底部。

分布于胆囊、胃、肠粘膜和子宫内膜及输卵管黏膜等处。

大多有吸收和分泌功能。

在肠粘膜的柱状细胞之间还散在有杯状细胞,可分泌粘液,以润滑和保护上皮。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梭形、锥形、柱状和杯状细胞组成,以柱状细胞最多,游离面有纤毛。

因其上皮细胞形态不同、高矮不等,胞核的位置不在同一平面,侧面观貌似复层,实为单层而得名。

主要分布于呼吸道粘膜。

有保护和分泌功能。

5、复层扁平上皮多层细胞组成,基底层为低柱状或立方形细胞,中间层为多边形和梭形细胞,表层为数层扁平鳞状细胞,故又称复层鳞状上皮。

凡在最表层形成角质层者,称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分布于皮肤;

不形成角化层者,称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分布于口腔、食管和阴道粘膜。

具有很强的机械性保护作用,受损伤后有很强的再生修复能力。

6、变移上皮多层细胞组成,细胞层数和形状可随所在器官容积的大小而改变。

主要分布在肾盂、输尿管、膀胱等处。

腺上皮:

以分泌功能为主。

5、结缔组织包括哪些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组织

6、神经元的基本结构特点神经元可分为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胞体可呈圆形、锥体形、星形、梨形等。

突起可分为树突和轴突。

树突短,分支多,分支上可见大量的树突棘。

轴突的形态细长,分支少,每个神经元只有1个轴突。

2第三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如何形成在细胞没有受到外来刺激的情况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就是静息电位细胞受到刺激时膜电位所经历的快速、可逆和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在安静状态时,于细胞膜上存在的非门控的钾通道持续开放而主要对K﹢具有通透性,同时细胞内液的K+浓度远远高于细胞外液,因而在化学驱动力的作用下K+外流,导致膜内正电荷减少,而膜外正电荷增多,这就形成了以内负外正为特征的膜电位。

膜电位所产生的电驱动力会阻止K+继续外流,最后当两个方向的力量达到平衡时的膜电位就是静息电位。

(K+外流)

在适当的刺激作用下,膜电位首先去极化达到阈电位引起膜电导的变化,先是钠电导迅速增加,大量Na+内流导致快速去极,此后钠电导减小,钾电导增加,大量K+外流导致快速复极。

3、极化、去极化、复极化、阈电位等的概念静息状态下膜电位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极化,膜电位负值增大的过程称为超极化,膜电位负值减小的过程称为去极化,细胞先发生去极化后又向原来的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

能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值称为阈电位。

第四章运动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骨的结构骨骨质、骨膜和骨髓构成,并有血管和神经支配。

2、人体骨的数量xx年人在安静状态下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

心率正常范围为每分钟60~100次。

收缩压为100~120mmHg、收缩压为60~80mmHg、

二、问答题4

2、心传导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心的传导系统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构成,其功能是产生并传导冲动,以维持心的节律性舒缩。

心的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分支等。

5、试述心脏的位置、各瓣膜的名称及作用。

心位于胸腔的中纵膈内,外面裹以心包。

心前方正对胸骨体和第2~6肋软骨,后方对第5~8胸椎,约2/3位于正中线左侧,1/3位于正中线右侧。

心尖朝向左前下方,游离,左心室构成,位于左侧第5肋间隙、左锁骨中线内侧1~2cm处。

右房室口处有三片略呈三角形的瓣膜,称为三尖瓣(前瓣),每片瓣膜通过腱索和乳头肌相连。

三尖瓣、腱索和乳头肌在结构和功能上密切关联,可防止血液向心房逆流,从而保证了心室的射血功能。

右房室口左上方有肺动脉口,口周围有肺动脉瓣,阻止血液逆流入心室。

左房室口处有二尖瓣(后瓣),通过腱索连于乳头肌。

左心室内有主动脉口。

口周围有主动脉瓣,防止血液向左心室逆流。

6、心电图各波和间期的意义是什么?

P波:

反映左右两心房的去极化过程。

P波波形小而圆钝。

历时~,波幅不超过QRS波群:

代表左右两心室去极化过程的电位变化。

正常QRS波群历时约~,代表心室肌兴奋扩布所需的的时间。

T波:

反映心室复极过程中的电位变化,波幅一般为~在R波较高的导联中T波不应低于R波的1/10。

T波历时~。

T波的方向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相同。

U波:

是T波后可能出现的一个低而宽的波,方向与T波一致。

U波的意义与成因均不分清楚。

PR间期:

是指从P波起点到QRS波七点之间的时程,为~。

PR间期代表窦房结产生的兴奋经心房、方式交界和房室束到达心室,并引起心室开始兴奋所需要的时间,故也称为房室传导时间;

在房室传导阻滞时,PR间期延长。

PR段:

从P波终点到QRS波起点之间的曲线,通常与基线同一水平。

PR段代表兴奋通过房室交界和房室束传导形成的电位变化。

QT间期:

从QRS波起点到T波终点的过程;

代表心室开始兴奋去极化到完全复极化所经历的时间。

QT间期的长短与心率呈反变关系。

ST段:

指从QRS波群终点到T波起点之间的时段,它代表心室各部分细胞均处于动作电位的平台期,个部分之间没有电位差存在,曲线位于基线水平。

5《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要点

5xx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