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903368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98.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Word文档格式.docx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法治理念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Word文档格式.docx

但是,这绝不意味着真题不重要。

相反,由于考核次数的限制,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方面的题目极少,优质题目更是凤毛麟角,因此,真题是极其宝贵的学习材料。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结构图

  

分论

专题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理论

  考点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

  一、法治。

  通过法律治理国家;

同时,法治又指通过法律使权力和权利得到合理配置的社会状态。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1.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系统化的法治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事业必须长期遵循的指导思想。

  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特征。

  

(1)鲜明的政治性,

(2)彻底的人民性,

  (3)系统的科学性,(4)充分的开放性。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

  1.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

  2.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3.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

  4.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

  5.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五个方面的内涵,有机统一,相辅相成,各自从不同侧面系统地揭示出社会主义法治的主要原理,同时又完整地描绘出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图景。

  考点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

  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

  1.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法治的正确方向,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才会有可靠的政治保证;

  2.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才会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才能真正落实执政为民、执法为民的要求;

  3.坚持依法治国,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才具有鲜明的时代内涵,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也才能有可靠的法律保障。

  “三者有机统一”贯穿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之中,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与灵魂。

  二、三个至上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的必然要求。

  1.坚持党的事业至上,就是要在法治的具体实践中,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自觉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和维护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2.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就是要在法治的具体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执法为民,全面维护、实现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检验法治实践成效的重要标准;

  3.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就是要把严格遵守宪法法律作为法治实践的基本要求,党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执法和司法必须严格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特权,在全社会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树立执法与司法的公信力,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考点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主要理论源脉。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法的本质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以及法作为上层建筑必须服务于经济基础的思想,正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依法治国、服务大局理念的理论渊源;

  2.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民主权和人民民主思想,以及人权和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思想,正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执法为民、公平正义理念的理论基础;

  3.列宁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法治的思想,关于执政党的领导地位的思想,也正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党的领导理念的重要理论根据。

  二、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理论依据。

  1.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有关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理论,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科学发展观揭示了社会主义法治事业发展的目标、方向和路径,进一步推动和指导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和发展。

  3.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注入了新思想、新观点。

  三、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法律思想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供了重要参照。

  “民为邦本”、“法尚公平”、“法不阿贵”、“治民无常、唯以法治”、“德主刑辅”、“明德慎罚”、“以和为贵”、“无讼是求”等观念,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根植于本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显示出鲜明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

  四、西方资本主义法治思想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1.人民主权论、基本人权论、权力制约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论、法律强制和权威论等理论,根据中国国情对这些理论加以理解和诠释;

  2.适当吸收和参考现代西方实用主义法学以及社会法学派等强调法律的社会利益,突出法律的社会功效等观点,深化对法治实践与外部社会联系的认识;

  3.摒弃和排拒“三权分立”、绝对化的“司法独立”以及机械教条的“法条主义”等理论与观念。

考点4、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实践基础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建立于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深刻把握。

  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建立于对我国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正确判断。

  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建立于对我国所处国际地位及国际环境的准确认知。

  4.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建立于对我国法治建设经验教训的系统总结。

  考点5、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成果

  1.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和民主建国的重大方针,1954年制定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制度,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2.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特别是1982年宪法的修改与实施,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事业全面推进的历史进程。

  3.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依法治国确定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并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在根本大法中确立了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地位,对法治事业的各项工作作出了全面筹划和部署。

  4.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局的高度,在认真总结我国民主法治建设实践,充分借鉴人类法治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一崭新概念,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

【例题·

单选题】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以社会主义为本质属性的系统化的法治意识形态。

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意识形态属性,下列哪一说法不能成立?

( )(2012-1-1)

  A.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期遵循的指导思想

  B.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进程中的重大突破

  C.为中国走独特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创造了理论前提

  D.是建立于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的正确判断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选项A说法不能成立。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建立于对我国法治建设经验教训的系统总结,是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开始后才遵循的指导思想,而不是从新中国成立时就遵循。

  【例题·

单选题】某培训机构招聘教师时按星座设定招聘条件,称:

“处女座、天蝎座不要,摩羯座、天秤座、双鱼座优先。

”据招聘单位解释,因处女座和天蝎座的员工个性强势,容易跳槽,故不愿招聘,并认为按星座招录虽涉嫌就业歧视,但目前法律没有明文禁止。

对此,应聘者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

劳动监察部门的下列哪一做法符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求?

( )(2012-1-3)

  A.将《劳动法》“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的规定直接适用于本案,形成判例,弥补法律漏洞

  B.根据《劳动法》的平等就业原则,对招聘单位进行法治教育,促使其改变歧视性做法

  C.应聘者投诉缺乏法律根据,可对其批评教育或不予答复

  D.通知招聘方和应聘方参加听证,依据国外相关法律规定或案例对招聘机构的行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公平正义”要求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禁止对任何社会群体和社会成员实行法律上的歧视与不公正的对待。

培训机构招聘教师时按星座设定招聘条件构成了不合理的差别对待,属于就业歧视,也违反了劳动法的平等就业原则。

因此,劳动监察部门可以根据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公平正义基本原则要求,对招聘单位进行法治教育,促使其改变歧视性做法。

 

专题二、依法治国

  考点1、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内涵

  一、依法治国是核心内容。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二、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是一项浩瀚庞大、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

  1.坚持科学立法,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依法治国方略实施的必要前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

  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及时立法。

使立法更加充分地反映广大人民的意志,更加适合我国的具体国情。

  2.坚持严格执法,切实做到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一个关键环节,要求:

  

(1)合法行政。

  

(2)合理行政。

  (3)程序正当。

  (4)高效便民。

  (5)诚实守信。

  (6)权责统一。

  3.坚持公正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1)要坚持司法公正。

  

(2)要实现司法高效。

  (3)要树立司法权威。

  4.坚持全民守法,形成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

  社会成员知法、信法、守法、用法,是依法治国方略实施的社会基础。

  5.强化监督制约,构建权力制约监督体系与机制。

  社会主义法治是“治官之治”和“治权之治”。

从法律上构建起“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权利制约权力、以道德制约权力”的权力制约监督体系与机制。

  考点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一、充分发挥依法治国方略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作用。

  1.充分运用法律手段,保障我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充分运用法律手段,推动我国社会建设事业的进一步完善。

  3.充分运用法律手段,不断创新社会管理。

  针对社会管理领域中的重点人群、重点活动、重点区域以及重点行业,建立起以法律手段为主体、多种手段协调与配合的管理和控制体系,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解决社会纠纷的大调解格局和体系。

  二、实现法律手段与其他社会治理手段和方式的有机结合。

  1.排除法律万能论和绝对化的法律中心主义。

  2.在我国社会的规范体系中,除了宪法和法律等规范性法律文件外,还有党的方针政策、党纪党规、社会主义道德准则、各种社会组织合法的规章制度,以及为人民群众所广泛认同的民规、民俗、民约等等。

  3.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

单选题】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

关于依法治国的理解,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2013-1-1)

  A.只需建成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即可实现依法治国

  B.依法治国仅要求运用法律约束国家机关和官员的权力,而无需约束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C.依法治国要求在解决社会问题时应将法律作为主要的、排他性的手段

  D.依法治国就是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务、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本题考核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

选项A错误。

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是一项浩瀚庞大、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坚持科学立法,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还需要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切实做到依法行政,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形成良好的环境氛围。

最后还需要强化监督制约机制。

选项B错误。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

每一个社会成员在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的同时,必须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的。

公民在享受权利与自由的同时,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以及其他社会主体的合法权利与自由。

选项C错误。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认同“法律万能”的思维偏向,而是主张要全面发挥各种社会规范的调整作用,综合协调地运用多元化的手段和方式来实现对国家的治理和管理。

选项D正确。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这种制度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单选题】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是一项浩瀚庞大、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要全面发挥各种社会规范的调整作用,综合协调地运用多元化的手段和方法实现对国家的治理和管理。

关于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要求,下列哪一说法是不准确的?

( )(2012-1-2)

  A.在指导思想上,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

  B.在评价尺度上,要坚持法律效果与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有机统一

  C.在法的作用上,要构建党委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纠纷解决机制

  D.在法的成效上,要实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结合与统一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本题考核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要求。

选项C说法错误。

在深刻把握社会运行的规律和特征的基础上,探索用法律手段强化社会管理的方式和方法,特别是针对社会管理领域中的重点人群、重点活动、重点区域以及重点行业,建立起以法律手段为主体、多种手段协调与配合的管理和控制体系,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解决社会纠纷的大调解格局和体系。

据此可知,这里应为“人民调解”而非“党委调解”。

【例题·

单选题】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方式之一,社区网格化管理是根据各社区实际居住户数、区域面积大小、管理难度等情况,将社区划分数个网格区域,把党建、维稳、综治、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计划生育、信访等社会管理工作落实到网格,形成了“网中有格、格中定人、人负其责、专群结合、各方联动、无缝覆盖”的工作格局,以此建立社情民意收集反馈机制和社会矛盾多元调解机制。

关于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创新社会管理,下列哪一说法是不准确的?

( )(2012-1-5)

  A.社会管理创新主要针对社会管理领域的重点人群、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

  B.大调解格局是一种社会矛盾多元调解机制

  C.社会管理创新要求建立以法律手段为主体,多种手段协调配合的管理和控制体系

  D.社区网格与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的法律地位一样,属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选项D说法错误。

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包括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不包括社区网络。

专题三、执法为民

  考点1、执法为民理念的基本内涵

  一、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立法机关的立法活动、行政机关的执法活动、司法机关的司法活动等社会主义法治实践活动,都必须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为人民群众有效地行使民主权利,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提供法律上的支持与保护。

  与此同时,引导和帮助人民群众学法用法、遵纪守法。

  二、执法为民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和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

  1、执法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在法治事业中的具体贯彻。

  2、执法为民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必然要求和实际体现。

  3、执法为民是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实践创新的必由之路和重要内容。

  4、执法为民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事业顺利推进的重要动力。

  三、构建以社会成员为主体、以人民利益为核心的权利保护体系。

  1、保障和维护人民民主权利。

  同时,引导人民群众规范、有序地参与国家和社会的管理,理性地表达自己的社会主张和利益诉求。

  2、保障和维护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

  3、保障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经济、社会、文化权利。

  4、保障和维护少数民族、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合法权益。

  考点2、执法为民理念的基本要求

  一、自觉践行执法为民理念。

  1、坚持以人为本。

  把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关切转化为执法工作的具体目标,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评判执法工作的主要标准。

  2、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3、倡导和注重理性文明执法。

  4、切实做到便民利民。

  二、坚持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高度统一。

  1、有别于“个人权利至上”。

  2、执法为民理念明确地寓含着引导和教育人民群众遵纪守法的要求。

单选题】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下列哪一做法不符合执法为民的理念?

( )(2013-1-4)

  A.某市公安局为派出所民警制作“民警联系牌”,悬挂在社区居民楼入口处,以方便居民联系

  B.某省为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积极推进建立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机制

  C.某县政府通过中介机构以有偿方式提供政府信息

  D.某区法院为减少当事人的诉讼成本,推行“网上立案”、“社区开庭”等措施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核执法为民。

执法为民理念的要求我们通过坚持以人为本,倡导和注重理性文明执法,执法切实做到便民利民的方式,自觉践行执法为民理念,并坚持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高度统一。

政府有义务定期向社会公众公开政府信息,而不是通过有偿方式进行对外公示。

故选项C中的做法不符合执法为民的理念。

单选题】某地公安、检察机关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兴网络平台“微博”、短信和QQ,提醒“微信”用户尤其是女性用户提高警惕,切勿轻信陌生“微友”,以免遭受不必要的伤害。

关于执法机关的上述做法,下列哪一说法是准确的?

( )(2012-1-7)

  A.执法机关通过网络对妇女和网民的合法权益给予特殊保护,目的在于保证社会成员均衡发展

  B.执法机关利用网络平台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切实减轻了群众负担

  C.执法机关采取利民措施,寓管理于主动服务之中,体现了执法为民的理念

  D.执法机关从实际出发,主要是为了引导群众理性表达自己的社会主张和利益诉求

【答案】C

便民利民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和传统在法治实践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要在不损害实质性法律利益和不违反法定程序的前提下,尽可能为人民群众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提供各种便利,不断改革和完善各种执法程序和执法手续,科学、合理地设置执法流程,减少当事人成本和诉累。

选项C正确。

本题中,公安机关能动履行职责,提醒人们提高警惕,避免不法侵害。

反映了执法人员司法机关通过能动的执法与司法,寓管理于主动服务之中,用主动、热情和高效的服务,践行着体现了执法为民的基本理念。

专题四、公平正义

  考点1、公平正义理念的基本内涵

  一、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

  二、公平正义是一个历史性范畴。

  人类社会不存在普适于一切国度、完全相同一致的公平正义的标准。

  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价值追求的公平正义,体现了人类文明、理性与中国国情的高度统一,体现了个体特殊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高度统一,体现了社会价值追求过程中理想与现实的高度统一。

  三、公平正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价值基础。

  1、公平正义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所倡导和维护的主流价值。

  2、公平正义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与迫切要求。

  3、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4、公平正义是树立和强化法治权威的必要前提与保证。

  四、坚持公平正义的基本原则。

  1、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2、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3、坚持不偏不倚、不枉不纵、秉公执法原则。

  考点2、公平正义理念的基本要求

  一、正确处理法理与情理的关系。

  1、注重法理与情理的相互统一,用法理为情理提供正当性支持,以情理强化法理施行的社会效果。

  2、既要遵循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也要参考其他社会规范,同时适当考虑人民群众的普遍性情感。

  3、既要维护执法的严肃性,又要考虑社会现实状况和人民群众的接受程度。

  4、妥善、恰当地解决法治实践中可能存在的局部性、个别性的“合理不合法”或“合法不合理”的问题,在不违反法律基本原则,不损害法律权威的前提下,能动地运用法律技术和法律手段,兼顾法理与情理的要求,寻求相关利益的平衡与妥协,使这类特殊问题的解决更趋于实质上的公正。

  二、正确处理程序与实体的关系。

  1、一方面,应当高度重视程序的约束作用,严格遵守法定程序,切实保证程序的公正;

  2、另一方面,不应极端化地强调程序而忽略实体上的公正,反对那种“只要程序公正,实体则必然公正”,以及“只要程序正确,实体则可以在所不问”观念和做法。

  三、正确处理公正与效率的关系。

  1、公正与效率是社会主义法治实践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