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从心开始docWord文件下载.docx
《教育从心开始doc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从心开始docWord文件下载.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揭示出了人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而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多么深刻的剖析,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人的本质,有别于地球上其他生物。
教育从心开始,从心理学开始,从心理健康教育开始。
《教育学》还没看完,暑期的心理学培训又如期举行,我还未来得及回味家乡的美食就又走进了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大课堂,在宁波二中的阶梯教室外面看到是月湖秀丽的风景,耳边聆听心理教育专家的精彩报告,专家学者围绕教育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展开,犹如人生的传奇故事,一些真实的案例及剖析让我们亲密接触了即将成为未来教育工作者重点的课题。
来自杭州的钟志农老师从他的人生经历开始说起,从他主办的“心海扬帆”网站说起,学生的心理辅导已成为一门对于一般教师具备操作性较强的课程。
在心理学领域的教育实践中,更重要的是要把自己当作一名志愿者,自己心甘情愿去做,不求回报,用心去做。
还有周红五老师的精彩演讲让台下的众多老师参与到心理辅导的互动之中,阶梯教室里不时爆发出共鸣和掌声。
暑期在匆匆的旅行和紧张的学习中结束了,新学期开始啦!
再次面对年轻和陌生的面孔,我的心逐渐平静下来,因为未来需要用心来做,让自己成为一个有心人。
我的心中在呼唤:
来吧!
孩子们,让我们的心连在一起,共同走好这段美好的人生旅程。
2号作品
用点娱乐精神去教学
——从暑期培训联想开去
7月11日一大早,背负起行囊,踏上杭城那片天堂净土。
以为可以趁机会好好地欣赏美丽的西子湖畔,可以频频光顾杭城各大商城,为它的经济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然而,培训地点坐落在下沙高教园区,离市区1个多小时的车程,且下榻的宾馆刚好是地铁路口,连出租车司机都不愿意拐进来。
蓦地想起西溪湿地导游说的一句话:
杭州市政各局都喜欢来西溪岛上开会。
与会者不能迟到,也无法早退。
于是,乖乖地听从学校的安排。
早上8点10分大巴恭候,满载去上课;
12点20分准时接送到宾馆小憩,13点40分再次满载去学校……前两天还充满着激情,第三天开始谋划着逃课了。
原因有二:
其一是因为那些个培训上课老师,甚至所谓教授级别的,满口理论策略,却不了解我们中职学校的实情,做报告或许契合,对我们这些切切实实需要提高教学技能,能获取一些可以用于实际教学的中职教师来说几乎没什么用;
其二是出于私心,中午睡觉短短半个小时真的睡不够,起不来。
暑假里允许自己懒惰一下下,张弛有度么!
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有一天,“企业模拟沙盘对抗”课程的开始。
这位老师讲的很少很少,虽惜字如金,只是蜻蜓点水般提了企业生存的几个规则,却不乏幽默风趣。
整整几天时间,都让我们6人团队合作经营一家公司。
六家企业,初始状态都是一样的。
经历了5年时间的考验,3家企业相继破产,大浪淘沙,去粗存精,最后留下两家企业保持着良好的经营势头。
很荣幸,我是其中一家企业的一份子,作为销售经理也发表了一番粗劣的见解。
其他课堂中,有老师逃课、随意走动、上厕所、吃东西、发短信、打电话,自己也是其中一员,不禁联想起我们学生的状态,简直一模一样!
不由得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相对来说高素质的教师对无趣的课程尚且如此,那么处于青春期好动张扬的学生又该如何去吸引他们的兴趣呢?
这个似乎持续了老长时间的话题,几乎每个作为老师的或多或少都在进行思索,甚至试着去探索。
我也不例外。
经历过上学期开心课堂的实践经验,有一点我很肯定:
只要学生在课堂中参与的程度越深,学生的兴趣就越被吸引着。
简而言之,课堂中得带点娱乐精神,或娱己,或娱人。
于是,开始在学生面前展露自己的本性。
因我本性活泼,说话娱乐风趣。
之前为了维护教师形象(以为教师就该是严肃的,一本正经的),刻意掩盖了本性。
于是,当遇见课堂中有学生睡觉,我会停顿下来,开玩笑似地说:
某人正在梦游周公,嘴巴里还挂着晶晶亮的口水呢;
当遇见有学生作业本用一张薄薄的纸来代替的时候,我会笑眯眯地说:
某某学生身上有个最大的优点,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那就是节省。
节省到连作业本都用纸来代替,我们评选一个最节省大奖,非她莫属哦;
当学生某个表现行为不当,却又不能在课堂上花大量的时间去教育之时,会笑着说:
某某同学,我下课请你到我办公室喝茶……此是娱人,玩笑似的口吻并未伤害学生自尊,也引得其他同学善意的笑声,将那些神游太虚的灵魂暂时拉回到课堂之中。
当然,也会娱己,甚至更多的是娱己。
有一次,当学生昏昏欲睡目光涣散的时候,我蓦地叹一口气:
哎!
如果我是你们那该多好呀!
想吃就吃,想睡就睡!
有个学生反应过来,高嗓门一咋呼:
你是猪呀!
!
其他学生有点惊诧,有些惶恐,一时间教室里静悄悄的,瞌睡虫早就被赶跑了,全班几十名学生瞪大眼睛看着那位学生,再看看我的表情,毕竟这是辱骂老师的语言,学生胆子再大,也是怕老师的!
而那位学生早已经低下头,紧张地等我发作了。
“你简直是我肚子里的蛔虫!
哈哈,你怎么知道我最大的理想就是做一头猪啊?
无忧无虑,吃饱了睡,睡饱了吃,人生何求呀?
?
”这一番诙谐娱己的话,化解了这场看似交锋的矛盾,顺利将他们的思绪拉回课堂之中。
往往一个学期相处下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喜欢与我亲近,会特意要我的QQ号码。
作为非班主任的我,也十分乐意为他们解决一些内心深处的苦恼,来自家庭矛盾,来自感情纠葛……最后附上《好老师在这里》一位老师写的一首不算诗的诗,却是我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幸运的是自己可以当老师!
快乐的是学生说:
“老师,我们来聊天!
”
感动的是学生说:
“老师,我们回来看你喽!
甜蜜的是不经意出现在桌上的小零食。
幸福的是听到学生热情而有朝气地喊:
“老师好!
期待的是明天又能听到学生的声音!
3号作品
读《父母、国家与教育权》有感
《父母、国家与教育权》作者为澳大利亚的布赖恩·
克里滕登教授。
今年暑假期间,有幸拜读了他的这篇名箸。
作者通过文章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父母有权向子女施加特殊的教育吗?
父母有什么样的权利来为子女选择某种特殊的学校教育?
在一个民主社会里,国家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对教育实践的权成?
尤其是在当今丈化越来越“多元化”的社会中,这些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和政治意义。
围绕着社会对这些问题所作的不尽如人意的实际回应,家长、教师和政府的政策制定者展开了日趋激烈的争论。
私立学校该不该得到公共资金?
“创世说”、性教育或者与职业相关的具体技术等内容应不应该纳入学校的教学内容?
如何看待儿童权利、民族学校的作用以及政府权力向地方的转移?
等等都是布赖恩·
克里滕登试图讨论的内容。
他还对父母引导其子女融入某种生活方式的权利进行了辩护。
他认为,父母应该能够在公立与私立的各种学校教育之间作出选择。
但是,这种选择的自由应该受到以下重要因素的限制:
子女独立的道德地位、教育的性质、国家对教育实践合法行使的权威,以及对平等的理想和其他社会价值的尊重。
父母生育了子女,对子女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并且很多父母都有这样一种观点,就是:
孩子是我生的,应该怎么抚养,怎么教育,当然应该由我说了算。
在这样的一种普遍思想的影响下,孩子的几乎所有权利,当然包括受教育权也就掌握在了父母的手中。
一方面看来,这样的情形是有积极意义的。
这是因为作为人类幼体的儿童,无论从身体上还是智力上都远没有能够达到成人的独立标准,他们还不能形成一套成熟的思维模式也应对自己的发展,当然对大多数的儿童而言,选择其实是一件茫然而不知所措的事情。
但是,当我们考虑到儿童本身的兴趣激发之时,我们就不难发现在从多的父母为子女所作的教育决策中,有相当多的数量并没有征求儿童自身的意见;
往往父母会根据自身的愿望甚至为了弥补自己曾经的遗憾,而让孩子选择可能与其自身兴趣并不相适应的教育方向。
因而,从这点上来说,父母对于教育权的选择,往往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与片面性。
从而造成父母对教育权选择的负面影响。
相对于父母而言,国家对教育权的影响则更多地体现在对于教育选择权的引导与管理上。
出于国家利益的需要,国家必须考虑现实建设及未来发展对于人力资源素质的需求,因此,无论如何,国家对于儿童的教育权,则更多地体现在鼓励甚至部分强制上。
但是从形式上考虑,国家也允许家庭选择自己相对感兴趣的教育领域进行学习。
正因为如此,才形成了我国的基础教育为九年制义务教育,由国家强制推行义务教育,规定受教育是每个公民的权利。
而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外,则按年龄大小与兴趣所在分别设立婴幼儿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多个教育领域。
既保证国家发展所必须的智力支持,又能够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地培养众多的专业人材,从而使得社会建设方方面面对人材的需求得以实现最大的满足。
通读此书,让我们对父母、儿童、家庭及国家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认知,并对教育权的选择等各个方面都有了清晰的了解。
作者独到的见解与深刻的分析让我感觉回味无穷。
其中更有许多内容值得我们更加深入的研究与了解。
4号作品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读后感
世纪老人冰心说过: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这是一句至理名言。
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心灵充实,眼界开拓。
近期,我阅读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
读完此书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
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读《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这本书,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句话:
“请记住: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
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这就集中体现了苏霍姆林斯基赏识教育的思想,他认为教师的赏识是实现成功教育的核心所在。
悉心阅读了大师的著作,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我深感赏识教育的作用是巨大的。
对于学生,尤其是那些学习困难者,特别需要的是别人的肯定、老师的赏识和成功的体验。
通过这些,才能促使他们产生一种内驱力,促进他们成就动机的发展,促进他们发现自己,看到自己潜在的力量和优点,从而满怀信心地不断争取成功。
“其实人没有看不见摸不着的明天的幸福,我们搞教育的没有理由也没有权力为了看不见的所谓未来的幸福而剥夺学生童年和少年时期的幸福,今天的幸福并不是明天幸福的抵押品,明天的幸福也不完全需要用牺牲今天的幸福作代价。
”“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人生,而且首先是为当下此刻的人生。
学生到学校里来,不仅仅是为了得到学习成绩和名次,是要被人理解、被人尊重、被人欣赏。
因此,教师要站到被服务者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了解他们的所诉所求、所期所盼,为他们解除成长的烦恼,为他们做好服务。
一用微笑温暖人心。
微笑能改变学生心境,更奇妙的是能改善教师自己的心情。
教师应让微笑伴随学生的成长。
二是学会倾听。
教师要做孩子的忠实听众,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说,要沉得住气,让学生说完,不急于打断学生的发言。
这不但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了解学生心理以便“对症下药”的重要手段。
善于倾听的教师可以根据每个人的个性差异、经验、知识基础、智能特点、学习风格、个人需求给予不同的服务。
三要有宽容之心,古语云:
“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教师应耐心冷静地处理学生出现的问题,尊重他们自己的选择,并对学生不恭敬的言行宽宏大度,以理服人,相信一定可以缓解矛盾。
总之,作为服务者的教师,应该尽可能真正去感受每一名学生的处境,了解每一个孩子的需求,成为他们学会把握自己追求幸福权力的守望者。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这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一本专著。
书中丝毫看不出理论的成份,每句话皆让人感觉出自实践的经验之谈。
虽然时间离我们已有几十年,虽然这本书的背景是在前苏联,但对于我们现在的教育,依然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100条写给教师的建议,处处渗透着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一片苦心,以及他在教育教学研究中的真知灼见。
这确实让我受益匪浅。
作为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我深知自己在班主任经验与教学经验上都非常肤浅,所以我努力向别的老师学习,向她们取经,希望能取人之长,补已之短。
只是,怎样才能真正学习到别的教师的经验呢?
还真不容易呢!
比如说,我去听身边优秀老师的课,希望用他们的宝贵经验来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学,可是效果总没有我预期的那样好。
在最近一段时间讲解初一第四章应用题的时候,我认真地听了一位老师的课,觉得分析的非常到位,然后我就直接以同样的方法在我们班讲这一堂课。
但是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并没有我预期的反应,甚至不太理解,以同样的方式启发了半天效果也不太好。
我百思不得其解。
再去请教这位老师后,我了解到不同的学生要以不同的方法去教。
每一个层次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要找到适合自己学生的方法,不能生搬硬套。
经过这位老师的指点,我调整了思路,加以改进,效果果然好多了。
在我读了《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的第42条建议《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后,我明白了:
要把别人的经验学到手,——这首先意味着:
要真正去理解其中的思想。
否则,既不可能理解也不可能学到别人的经验。
要知道,学习优秀经验,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
向优秀的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而不是依样画葫芦,生搬硬套。
培根说:
“读书使人充实;
人的才智一旦遇到窒碍,读书则可使人顺畅。
”。
从《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这本书中,我可以读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
可以读出管理理念、教学方向;
可以读出的更多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
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师,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的启迪,也让我深思。
以上只是我的一点感想,其实书中的每条建议都带给我不同的感受,我想我现在最应该做的是将这些教育智慧付诸教育实践中,让学生们热爱学习,快乐成长,努力成为一名成功而幸福的教师。
5号作品
抓好班级隐性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班风
曾经在班级做过一个有趣的游戏:
让几个学生水平伸出双手,掌心朝上,闭上双眼。
告诉他们现在他的左手上系了一个氢气球,并且不断向上飘;
他的右手上绑了一块大石头,向下坠。
三分钟以后,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发现这几个学生,他们双手之间都出现了很大的差距,左手明显高于右手。
从而我知道这是一群非常容易受外界信息暗示的孩子,一个好的环境,良好的班级文化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
所以,班主任工作中,我一直在探索着优秀班风的建设。
1、引导“中间力量”变“中坚力量”
假期里我动手做了著名的香蕉实验,把同一根香蕉切成三块,分到放到三个杯子里面,三个杯子分别贴上“爱,喜欢你”、“我恨你”、“冷漠,不理你”,然后动员全家,每天对第一根香蕉说三遍:
“我爱你,你好好吃哦!
”第二根香蕉得到的话语是:
“你丑死了,没人要理你!
”第三根香蕉完全没有得到任何关注。
于是,两天过后,奇迹出现了。
你会发现:
“我爱你”的杯子,里面的香蕉几乎没有变质;
而腐烂的最厉害的是“不理你”的杯子里的那根香蕉,见证了无人理睬的悲哀;
“我恨你”的杯子,里面的香蕉开始部分腐烂,但因为至少还有人理睬,所以情况反而不如第三根那么糟。
从而我知道,原来比批评教育更可怕的是不被关注。
所以要形成一个向上的班级氛围,就需要班主任把爱普及到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常常被忽略的“中等生”。
要形成良好的班风,我们要关注中等生,引导“中间力量”变“中坚力量”。
中间这部分同学,我们称为“沉默的大多数”,引导得法,他们就会称为“基本群众”,“定海神针”。
平时可以召集他们开会或者分别谈话,让他们感受自己是那样地被老师关注着。
进而要求他们管理好自己,这就很容易做到,而只要基本群众不乱,整体班风就肯定乱不到哪里去。
还可以对中间这部分学生进行必要的培训、要求,使他们变成中坚力量。
例如有些同学表现恶劣,上课顶撞老师,而其他同学如果在旁边起哄,这些顶撞的同学就会更来劲。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这些同学不要附和那些错误的行为,而应拿出力量共同来维护班级的正常秩序。
那么现在,老师在班级讲话时,有个别同学会说些哗众取宠的话,这时班级一片沉默,还有同学冲他皱眉,从而,他不自觉就停了下来。
在这种锻炼中,同学们会突然间发现自己原来可以这般有影响力,从而形成高度的“自我效能感”。
而事实上,他们确实很有能力。
(还得拿我们班活宝许文斌的头发说事。
)
许文斌的头发曾一度成为我们班级的大难题,三联单一张接一张。
可头发就犹如他的命根子,无论我如何威逼利诱,死活都不愿意剪短。
后来就是依靠班级群体教育的力量,对他那头发进行轮番批斗,才使他对自我的审美有所动摇。
当所有女生都说讥笑他每天顶着个“马桶盖”造型时,小伙子终于扛不住了。
乖乖地去剪了个符合他帅哥气质的发型。
所以,被关注的“中间力量”,绝对是班主任施政过程中的左膀右臂。
除了“中间力量”,我们也不能小觑学习能力较差的群体。
2、班级学习气氛,有时需要靠后进生来促进
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我们都知道。
渔夫为了保证沙丁鱼的鲜活,在运送沙丁鱼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放了一些鲶鱼进去,让沙丁鱼紧张起来,以增强群体活力,防止沙丁鱼死亡。
这种有趣的现象被人们称作“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要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度的紧张氛围,要充分利用好班级中的“鲶鱼”。
我们学生是很少有能够经常进行自我反省的,他们最乐意的就是每天在嘻哈中,浑浑噩噩地度过。
所以班主任要警醒这些学生,就得借助“榜样”的言行作为他们认知自我的参照。
这个榜样的选择,可以是优等生,但最好是后进生。
因为很多学生认为,优等生好是应该的,离我很遥远;
但如果是后进生,他们便会有一种警钟意识:
他都可以做这么好,我的标准线最起码要在他之上啊!
(举个例子。
第三学期,班级三门会考,我和几个任课老师都非常紧张重视,可我们班的很多同学却是优哉游哉,在我NN遍下令,今天必须完成的门槛任务后,我发现放学后给他们英语默写时,戴晓波同学还是一脸茫然,火一下子噌蹭地向上冒,但是我想与其我费力说教,还不如让他自己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我。
于是说:
“戴晓波,你是几个同学里面,英语基础是最好的,这样,你先帮陈老师监督他们默写吧!
”当几分钟下来,他发现几个成绩比他差的活宝,都能稀稀疏疏地默写着出来的时候,他的脸慢慢慢慢地红了。
于是,我知道我的目的达到了!
所以,后进生往往对整个班级起着暗示、警戒作用,对于班级的学习氛围,有时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培养骨干,形成核心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新课程要求学生自主管理。
所以一个班集体要形成良好的班风,还必须有一支能独立工作的班级学生干部队伍,也就是管理层。
根据不同的岗位,我因人而异,提拔或民众推荐他们到适当“领导”岗位,教给他们工作方法,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树立威信,形成核心。
进而让他们带动整体班风朝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利用学生自主管理,往往会事半功倍。
(下面是我们班活宝娄江川QQ日志上的原话。
大家可以读书了,我们已经浪费了太多的时间,我们不能再浪费了,大家不要找借口自己初中就不好的话,这都他妈的是P话,现在大家都读高中,这是一个新的开始,新的舞台,这是我们最后的希望,你们不是都自称神童嘛,那么就摆出让我信服的成绩来!
那个,08单证3班的同学们,对不起啊!
我发现自己的心胸很狭小,倒垃圾是我的事情,让你们帮忙,没帮我做我就发脾气,其实我没有任何理由命令你们帮我做,你们也没有义务帮我做。
还有竞选团员,没选上是我自己的事情,我还怪你们对我有偏见,那个有点郁闷了。
所以我们要相信学生,在班风建设中,他们始终发挥着主体地位。
而我能做的就是动点小脑筋,起一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4、转念游戏,营造融洽班风
老师们,班级管理中,什么事情最让你们头疼呢?
于我而言,最不喜欢的就是看到学生间闹矛盾,出现小团体纷争,破坏班级整体团结的事情。
所以我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换位思考素养,具有实际操作性的方法,就是经常利用午自修,开展由拜伦·
凯蒂发明的转念游戏。
A(事件)→B(信念、想法)→C(结果)
A永远是中立的,但同样的A,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会有不同的C出现。
举个例子,我给出一个事件A的命题:
“我看到我同学的时候,她脸色不好”,然后让学生角色体验,思考自己会有怎样的心理感受,进而产生怎样的结果。
于是在这个假设命题下,学生就会给出多元的答案。
选取其中典型的四个观点与大家分享。
我认为她对我有意见(B0),于是我会很愤怒,想要发火(C0)。
我认为她讨厌我(B1),于是我会觉得很难过,不理睬她(C1)。
我认为她当时心情不好(B2),于是我会很中立地注意自己和她互动(C2)。
我认为她是因为身体不舒服,于是我会很心疼得对她格外好一些(C3)。
……
所以不同的B,造成不同的C,也影响同学间的相互关系。
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转念游戏,就会在矛盾产生时,检视自己负面情绪背后的思想,学会换位思考,减少冲突。
5、阿伦森效应,演绎民主班风
阿伦森效应,是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所以我们经常会很喜欢先抑后扬,却很厌恶先褒后贬。
有段时间,班级里非常流行跳皮筋,刚开始,我也很感兴趣,还和他们一起玩,但后来经其它老师提醒发现教室里滑溜溜的地砖,很有安全隐患,便开始禁止。
但学生还是会背着我,偷偷地玩得尽兴,还直指我很专制。
于是,我尝试使用阿伦森效应,并见证了奇迹的诞生。
我对学生说:
“你们这么爱跳,索性我们比赛吧,今天跳得最高级别的同学奖奶茶一杯。
”学生皆呜呼雀跃,跳得起劲。
至第二天,我说:
“今天继续比赛,奖品为一根棒棒糖。
”学生见奖品直线下跌,纷纷略有不悦,跳得也不那么卖力。
第三天,我又对学